目的 探讨大学生的攻击行为倾向现状及其与主观幸福感、非理性观念、控制倾向、原生家庭、人格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攻击行为问卷、主观幸福感测验等对某高校337名大一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约1/3的大一学生表现为中度以上的攻击行为倾向;大一男生的攻击行为倾向总分和躯体攻击因子显著高于女生(P<0.05,P<0.01);大一新生的攻击行为倾向总分和躯体攻击因子显著高于大学高年级学生(P<0.01).攻击行为总分、躯体攻击因子与主观幸福感、非理性观念、控制倾向、原生家庭及人格均呈显著相关;愤怒、敌意因子与除了人格外的其他4个因素呈显著相关;言语攻击仅和非理性观念呈显著相关.回归分析显示,主观幸福感、非理性观念、性别、控制倾向和原生家庭能预测攻击行为倾向(P值均<0.01).结论 大学一年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攻击行为倾向,性别、主观幸福感、非理性观念、原生家庭和控制倾向与攻击行为倾向关系密切.
作者:郭梅英;张玉英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影响内观认知疗法疗效的相关因素,为改善和促进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对77名医学生志愿者进行7 d内观认知治疗,根据前后SCL-90的差值改变,以变化差值的平均分为界将其分为强效组(n=40)和弱效组(n=37).对两组间的基本情况、心身症状(SCL-90)、自我信念(IBS)、惧怕否认(FNE)、情感平衡(ABS)、领悟社会支持(PSSS)、自尊(SES)和元认知(MCQ)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非条件Logistic回归单因素分析显示,SCL-90总分、自我信念总分、自尊水平、元认知总分等25个因素与治疗有效率显著相关;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0.029)、父母健康(OR=0.262)、出勤(OR=1.627)、强迫(OR=11.727)、恐怖(OR=9.725)等5个因素进入拟合主效应模型.结论 男性、父母健康、出勤率高、强迫和恐怖症状是内观认知疗法的显著性有效因素.
作者:刘佩佩;毛富强;刘霞;刘宏伟;高艳杰;张晓菲;侯筱菲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高中生心理韧性对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为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对聊城市某普通高中高一至高三年级426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高中生的心理韧性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主观幸福感接近中等水平,心理健康存在轻度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压力和情绪不平衡;高中生的心理韧性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负相关(P<0.01),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之问负相关显著(P<0.01);高中生的心理韧性对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对心理健康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心理韧性通过主观幸福感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心理健康.结论 高中生的心理韧性既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又通过主观幸福感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心理健康.
作者:李义安;张金秀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对公立学校与民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差异,为促进流动儿童的身心健康刀菜提供依据.方法 使用自编问卷对广州市2所公立学校和2所民工子弟学校初一至初三年级的流动儿童869人进行调查.结果 67%的流动儿童报告自己遭遇过校园歧视,57%的流动儿童报告遭受过校外歧视.流动儿童在校园里遭受到的歧视显著比在校外遭受的歧视多.民工子弟学校的流动儿童遭遇过校园歧视或校外歧视的比例都显著高于公立学校的流动儿童(P值均<0.01).结论 流动儿童普遍感受到被歧视,而公立学校更有利于减少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
作者:袁立新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大学生在身心方面发展的不平衡、不稳定[1].大量研究表明,负性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存在极大影响,负性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等因素间接地影响心理危机等极端事件的发生[2].医科院校的课程设置普遍较多、学习任务较为繁重,医学生即将承担着救死扶伤的重任,心理压力相对较重.该文旨在调查医科院校大学生生活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应激强度,以便有针对性进行心理辅导,提供有效的克服负性情绪的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作者:凤尔翠;高素琴;刘艳青;魏世敏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高三学生考试焦虑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探讨考试焦虑与焦虑和抑郁症状的关系.方法 整群抽取安徽省某市普通高级中学高三学生721名,使用自编调查问卷,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调查.结果 高三学生总考试焦虑检出率为69.5%,应届班和复读班学生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三学生自评学习成绩较好、自评学习负担较重、消极应对得分高是高三学生考试焦虑的危险因素,积极应对得分越高则是其保护因素(P值均<0.05).高三学生的抑郁症状和焦虑症状均与考试焦虑严重程度关系密切,考试焦虑程度越重,抑郁和焦虑症状检出率越高(P值均<0.05).结论 高三学生考试焦虑现象普遍,考试焦虑与学生不良心理病理症状关系密切.应重视高中学生的良好应对方式的培养.
作者:苏普金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儿童虐待对社区青少年暴力攻击行为的影响,为减少青少年暴力攻击行为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对在儿童期遭受的来自教师的虐待与社区青少年暴力攻击行为之间的关联程度进行分析.结果 被教师虐待过的社区青少年发生暴力攻击行为的危险性是末被虐待过的2倍左右,其中被教师打过(OR=1.9t7)、被教师罚跑(OR=2.125)、被教师罚劳动(OR=2.353)等项目的暴露比值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社区青少年发生暴力攻击行为的危险性因儿童期遭受教师虐待而增加,儿童虐待与社区青少年暴力攻击行为之间为正关联.
作者:姚玉华;陈道湧;周峰;刘庆元 刊期: 2011年第07期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州发生大地震,许多孩子失去了亲人,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上学的机会.根据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安排,教育部统一部署,由泰山护理职业学院(原泰安卫生学校)担负青海玉树地区部分藏族中职学生转移复学的重要任务.玉树地震发生5个月后,来自玉树的114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成为了学校关注的焦点之一,玉树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已被纳入教学计划中.为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今后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提供参考,笔者使用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程度量表(Child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Reaction Index,简称CPTSD-RI),依据<美国精神病诊断手册第4版>的标准对112名玉树学生进行了系统的评估.
作者:刘琳;张向民;张静 刊期: 2011年第07期
应对方式是指个体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所采用的认知和行为方式,是个体稳定因素包括个体的年龄、性别、遗传素质、人格特质等和情景因素包括应激情境的客观特征(如应激程度、可控程度、人际交往技能)、环境资源(如社会支持)交互作用的结果[1].个体面对压力时采用不同的应对方式会带来不同的结果,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中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这个年龄阶段是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心理冲突和情绪、行为问题的高发期.
作者:杨玉谨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焦虑是大学生常见的一种负性情绪,适度焦虑可增加学习效率,但是持续或过度焦虑不仅降低学习功能,而且严重损害学生的心身健康.焦虑作为一种弥漫性的负性情绪,很容易给日常行为方式带来影响,高焦虑个体在不良情绪支配下往往采用更多的消极行为方式,不仅不利于事情的解决,反而加重焦虑情绪,而低焦虑个体则更多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1].有研究发现焦虑水平、自尊人格及应对方式存在相互关联,高焦虑个体不仅消极应对方式增加,往往还伴随显著的低自尊水平[2].成就动机是推动个体改变自我、追求理想自我的一种重要内驱力,不仅与自尊自信等人格特点密切相关,而且对应对方式也有预测价值[3].本研究拟探讨焦虑对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影响机制,即成就动机的中介调节作用,从而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薛朝霞;魏曙光;荆雷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医学生儿童期不良经历(ACEs)与应付方式的关系,为减少其危险行为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应用一般情况调查表、ACEs问卷和应付方式调查表对某医学院校1 071名本科生进行调查,探讨应对方式与儿童期不良经历的关系.结果 医学生在儿童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虐待和忽视,67.69%的研究对象在18岁以前经历过至少1种ACE(即ACE评分≥1),48.74%的研究对象经历过至少2种ACE(即ACE评分≥2),而4.76%的研究对象经历过至少5种ACE(即ACE评分≥5).应付方式上,不同性别大学生在自责和退避2个分量表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儿童期不良经历得分与自责、幻想、退避和合理化4种应付方式均呈正相关,与解决问题和求助2个成熟型应对方式间均呈负相关.结论 儿童期不良经历可能会对医学生应付方式产生影响,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密切合作,减少儿童期不良经历的发生及不成熟应付方式的产生,从而减少危险行为的发生.
作者:范引光;潘海峰;张志华;张宁;王超;叶冬青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大学生隐性逃课倾向与人格特征、核心自我评价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证支持.方法 分层随机抽取江西省2所高校大学生408名,采用隐性逃课倾向量表、艾森克人格量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不同核心自我评价组大学生隐性逃课倾向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核心自我评价与隐性逃课倾向总分及各维度呈较为显著负相关(P值均<0.01).人格量表的N量表(神经质)与隐性逃课倾向总分及各维度呈显著正相关(P值均<0.01),并对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及隐性逃课倾向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 核心自我评价对大学生隐性逃课倾向产生影响,并通过人格量表的N量表(神经质)起作用.
作者:曾红;黎光明;温海英;黄文庚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家长情绪控制水平与童年期躯体暴力经历及对子女躯体暴力之间的关联,为预防儿童暴力伤害提供依据.方法 对湖南省某县城2所幼儿园小班、中班幼儿家长518名进行不记名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 被调查的518名幼儿家长情绪控制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有无职业等无统计学关联.随着家长18岁前遭受其父母躯体暴力经历的加剧,或者家长对子女躯体暴力严重程度的加重,家长的情绪控制水平逐渐降低.结论 家长情绪控制不良与童年期受躯体虐待经历相关,情绪控制水平低的家长对子女施加暴力的危险性增加.
作者:肖晚晴;陈晶琦;王付曼;张曼;马亚婷 刊期: 2011年第07期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国网民已成为互联网大的用户群体,其中10~19岁人群比例不断上升[1].网络虽然可以加强学生的外界交流,拓展受教育的空间,但由于其心理发展尚不成熟,过度上网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并引发一些社会问题[2].为了解辖区中学生网络使用及成瘾状况,以便为指导其正确使用网络提供依据,笔者对辖区中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现将有关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刘玉红;崔永强;黄艳丽;刘晓培;王金飞;滕淑凤;张崛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索积极心理学取向下的团体心理辅导对灾后中学生心理重建的干预效果,为改善灾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依据.方法 以四川北川中学和绵阳东辰国际学校470名学生作为干预组,进行积极团体心理辅导;以安县中学、北川西苑中学、安县桑枣中学458名学生为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在实施团体心理辅导前、后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进行测量.结果 干预组与对照组在团体心理辅导后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相比,在学习压力、焦虑、情绪不稳、人际敏感等较为突出的问题上,干预组学生有明显改善.结论 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开展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可有效改善灾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作者:王宁霞;翟瑞;沈莎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学习障碍儿童能力、个性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为探寻学习障碍的预防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用儿童学习障碍筛查量表(PRS)筛查出可疑学习障碍儿童81例,并对其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儿童用)和Adenbach儿童行为表(CBCL,家长用)评价其个性和行为问题.结果 学习障碍儿童言语得分、非言语得分与内外倾性的典型相关系数为0.34,言语得分、非言语得分越高个性越外倾,反之个性越内倾;言语得分与多动、攻击性得分的典型相关系数为0.51,言语得分越低越多动、攻击性越强;精神质得分与多动得分的典型相关系数为0.49,精神质越高越多动.结论 改善言语能力和非言语能力可能提高学习障碍儿童的外倾性,培养言语能力可能减轻学习障碍儿童的多动和攻击性行为,缓解高精神质可减轻其多动行为.
作者:李君荣;蒋丽娟;张壬;龚艳兰;唐艳林 刊期: 2011年第07期
1990年,由国家教委、卫生部颁布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标志着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的起步;1992年国家教委、卫生部、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联合颁布实施的<中小学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是我国第一部国家级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指南.中小学生健康教育工作开展至今已20多年,积累了大量的工作经验.现今的中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其身体、心理、社会适应性等诸方面是否能与社会的发展同步,必将影响国家的综合国力,因此,现阶段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的健康教育工作是非常迫切与必要的.现就健康教育现状与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工作的迫切性与对策探讨如下.
作者:王征云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在校大学生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KAP)状况,为制定有效的乙肝预防控制和健康教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层整群抽取甘肃省46所高校2 877名在校大学生,对其进行乙肝KAP及信息获取情况问卷调查.结果 在校大学生对乙肝传播途径的知晓率较低(31.4%),对其他乙肝相关知识知晓率相对较高(63.9%~85.1%).在态度方面,74.8%的大学生认为乙肝是一种严重疾病.当得知身边的同学是乙肝病毒携带者以后,只有18.4%的大学生认为不会影响两人之间交往,29.3%的大学生认为不介意和乙肝病毒携带者共同进餐.76.5%的大学生接种过乙肝疫苗,而仅有27.3%的大学生完成了全程接种.结论 在校大学生乙肝相关知识了解不全面,对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排斥心理较强.大学生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较低.
作者:王平贵;高丽;张晓曙;王旭霞;张宁静;唐宇;邓琳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比较亚洲三地(河内、上海和台北)青少年婚前避孕措施使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青少年生殖健康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三地共计17 016名15~24岁未婚青少年进行Computer-assisted Self Interview(CASI)问卷调查.结果 河内、上海、台北三地未婚青少年有性经历者分别为4.4%(272/6204),12.7%(765/6023),31.2%(1 349/4 327),首次性行为中避孕措施使用率分别为57.0%,44.8%,68.7%,近一次性行为中避孕措施使用率分别为27.6%,23.5%,33.2%,每次都坚持采取避孕措施的比例分别为40.0%,27.7%,51.7%.三地未婚青少年常采用的避孕方法相同,前3位为避孕套、体外排精和安全期,但各种方法所占比例不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和文化程度是影响三地未婚青少年避孕措施使用率的共同因素.在河内,避孕措施采取与否男女差异大;在上海,家庭经济状况和避孕知识得分与避孕措施使用率成正相关;在台北,居住在城市、避孕知识得分越高的青少年避孕措施使用率越高.结论 应加强未婚青少年的避孕教育,尤其是对男性和文化程度较低的青少年,同时提高避孕服务的可及性和可得性.
作者:张鹏;楼超华;Laurie;高尔生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新乡市在校女大学生的减肥观念及其认知现状,为指导女大学生健康减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层整群随机抽取新乡市3所高等院校各专业一~三年级的1 823名女大学生,进行有关减肥观念与认知现状问卷调查.结果 1 773人(97.3%)体型正常或偏瘦,938人(51.5%)认为自己有不同程度的肥胖,1 233人(67.6%)想过要减肥.减肥的动机主要是提高形象、增强自信和能穿时尚服装.女大学生对减肥知识的了解有限和片面(满分27分,平均得分14.56±4.45);低年级、农村和非医学类女生得分低于高年级、农村和医学类女生.结论 大部分女大学生对减肥知识的了解有限且观念片面,社会和学校应给予重视并引导她们树立正确的减肥观念,掌握科学的减肥知识.
作者:马彩凤;张利利;张玉洁;卢明臣;王守英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基诺族中学生性观念现状,为开展基诺族中学生性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用分层随机整群法抽取基诺族251名中学生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 基诺族中学生性知识主要来源为学校课程(27.1%);与异性间有过拥抱、接吻、性交行为的分别为52.6%,13.5%,26.3%;45.8%认为自慰是不正常的行为;以建立婚姻为恋爱目的只有14.7%;在对待贞操观上男女生态度差异较大;对待婚前性行为:51.8%认为只要双方愿意就可以;对待婚外性行为:70.9%认为对自己、家庭、他人都不利.结论 基诺族中学生对性知识掌握不够,大部分学生性观念比较开放,发生性行为的现象客观存在.
作者:谢丽琴;曾勇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广州市大学生对高校突发事件的认知、行为及需求状况以及高校对突发事件的重视情况,为高校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方法,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广州市部分高校1 323名在校本科生进行调查.结果 大学生对高校突发事件认知普遍不足,但主观需求较大.清楚高校突发事件类型的占11.6%;知晓禽流感无人际间传播的占30.6%,高年级大学生知晓率高于低年级(X2=42.229,P=0.000);面对突发事件,有50.6%大学生感到焦虑紧张、恐惧害怕,女生比男生更严重(X2=47.544,P=0.000).认为很有必要且想了解更多突发事件知识的占83.4%;64.6%的高校很少或从未开展突发事件宣传活动.结论 需加强高校对突发事件的重视力度,强化大学生的危机意识,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知识和能力.
作者:王畅;李文浩;王声湧;董晓梅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青海省医学生饮酒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青少年饮酒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青海大学医学院210名不同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医学生整体饮酒率及男、女生饮酒率分别是93.3%,96.7%和92.6%;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饮酒后脸不红者比饮酒后脸红者发展为危险饮酒者的倍数是19.69倍.吸烟者发展为危险饮酒者是不吸烟者的2.135倍.空腹饮酒和逢酒必喝者发展为危险饮酒者是无此2种习惯的0.119倍和0.125倍.结论 青海省医学生整体饮酒率较高,学校和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
作者:刘燕;王朝才;张本忠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北京市小学生膳食营养健康教育的效果,为提出有效的营养干预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随机整群抽取的1 242名学生(干预组756名,对照组486名)实施为期1 a的膳食营养干预,并于干预前后进行营养相关知信行调查及身体指标测量.结果 干预组学生腰围、腰围/身高比增长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干预组营养知识、态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在营养相关行为中,干预组早餐种类多于对照组,在外就餐次数少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以学校为基础的膳食营养健康教育效果明显.
作者:裴正存;王海俊;李百惠;王晶晶;马军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口腔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口腔保健知识、态度和行为的影响,为制定学校口腔卫生工作方向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抽取某高校2010级新生240名进行为期3个月的口腔健康教育,在健康教育前、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比较口腔保健知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结果 健康教育后大学生口腔保健知识、口腔保健态度和口腔卫生行为25项内容答题正确率均高于健康教育前,提高幅度分别为25.82,10.76,18.57个百分点,且健康教育前与健康教育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应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系统、多种方式的长期口腔健康教育.
作者:刘晓蕊 刊期: 2011年第07期
高职院校学生是青少年中的重要群体,生理发育接近成熟,性意识活跃,性态度开放,但往往缺乏足够的生殖健康知识.有资料显示,大学生的性行为几乎与所有健康危险行为间均呈正相关关系[1].为了解高职生性与生殖健康现状,为高职生性与生殖健康教育提供依据,笔者以铜陵地区高职生作为调查对象,对其性与生殖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及观念进行问卷调查,报道如下.
作者:杨梅 刊期: 2011年第07期
艾滋病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我国艾滋病感染者人数与日俱增,疫情正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1].在已发现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15~29岁的青少年占77.6%,高中生是青年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校、家庭、同伴教育获取艾滋病知识的水平还很低[2],故针对高中生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和教育非常重要.为提高河北省高中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改善其对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感染者的态度,笔者培训并组织本校大学生红丝带协会成员组成大学生宣讲团,以课堂宣讲方式对河北省范围内23所中学1 360名高中生实施同伴教育,并在教育前后对高中生掌握的艾滋病基本知识、认知态度等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并以此为依据对同伴教育效果进行评估.现报道如下.
作者:马振儒;杲丽静;张晓梅;吴欣;杨丽华;李沛;肖丽君;王岩 刊期: 2011年第07期
乙型肝炎(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乙类传染病.HBV主要经血液和血液制品、母婴、破损的皮肤和黏膜及性接触传播,我国人群的HBV感染率很高.高校以集体生活为主,因此加强乙肝感染的监测及防治工作极为重要.为了解桂西北某高校新生HBV感染状况,寻找防治对策,笔者调查某高校近6届新生的HBV感染状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熊翠欢;韦妙群 刊期: 2011年第07期
学生时期是学知识长身体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健康行为形成的重要时期[1].健康危险行为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直接的或潜在的危害,是成年期疾病发生的基础[2],成为导致成人死亡、患病和出现社会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3].为了解大兴区城乡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流行状况,以便为政府、卫生、教育部门和学校制定相关政策和干预措施,促进青少年安全健康成长提供科学依据,笔者于2010年4月对北京市大兴区全日制初中、高中和中专技校的在校学生进行了调查.
作者:姬春燕;李慧;孙洪文 刊期: 2011年第07期
我国是乙肝病毒感染的高发区,乙型肝炎也是大学生主要的传染病之一.为了解学生HBV感染情况,笔者对北京市某高校2003~2009级本科新生乙肝表面抗原抗体系统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检测情况进行分析,为提出防控对策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作者:赵琳 刊期: 2011年第07期
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是危害人们健康为严重的传染病之一,在我国广泛流行[1].乙肝病毒传染性强,传播方式主要通过血液、密切接触、母婴垂直感染等.为了解中小学生乙肝病毒携带状况,笔者于2008年9至11月对德清县中小学生进行HBsAg检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董晓莲;郑英杰;王学才;王法弟;徐海涛;林春艳;唐智峰;施利杰 刊期: 2011年第07期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高发区,约1.2亿人携带HBV[1],一般人群HBsAg阳性率为9.8%,且乙型肝炎病毒携带易演变成慢性乙型肝炎而危害更甚[2].为了解在校大学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特点,为制定预防、治疗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控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在高校的传播和流行,笔者对聊城大学2010级4 089名新生进行了调查,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玉玲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北京市海淀区某中学聚集性甲型H1N1流感暴发的流行特征,为学校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该校甲型H1N1患者基本资料和疫情发生学校基本情况,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该起疫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历时17 d,累计确诊109名病例,学生罹息率为5.08%(104/2 048),教师罹患率为2.23%(5/224),隐性感染者比例为7.34%(8/109);与2008年同期比较,流感样病例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疫情初期发病学生以初二年级学生为主,中、后期扩散至初三及其他年级;不同性别人群罹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例临床特征典型;甲型H1N1流感病例占流感样病例30.95%(104/336).结论 此次疫情为一起输入性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严格执行校园内的晨午检和疫情报告制度,及时隔离病人及密切接触者,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和对易感人群的免疫接种,可预防和控制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发生与流行.
作者:韦懿芸;郭菁;华伟玉;孙亚敏;王江敏;蔡润;刘锋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嵊州市中小学生常见病患病情况,为制定学校体育卫生决策及保健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整理2009年嵊州市中小学生健康体检资料,对视力不良、龋齿、沙眼3种常见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率为40.84%,龋齿患病率为20.62%,沙眼患病率为4.31%.不同学段以及城乡学生常见病患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嵊州市学生3种常见病存在明显的人群差异和地区差异.应针对不同学习阶段和地区制定相应防治措施.
作者:张润松;裘煜诚 刊期: 2011年第07期
因病休退学是影响中小学生正常生活和学习的原因之一.为深入了解中小学生因病休退学情况,探讨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现对唐山市路北区2005-2010年监测点校中小学生因病休退学情况进行分析.
作者:王晓红;王国立;武建辉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入学新生病毒性乙型肝炎(HBV)感染与携带情况,为做好学生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2005-2007年对铁岭卫生职业学校入学新生3 463名用ELISA法检测HBsAg、HBeAg、抗-Hbe、抗-HBc、抗-HBs,学生在校3 a中,采用板报、校刊、多媒体教学、集中讲座及校园网健康专栏等多种方式定期对学生进行预防乙肝的健康教育,并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干预前与干预后学生乙型肝炎相关知识的知晓率.结果 3 a中新生HBsAg平均阳性率为6.01%,低于全国一般人群;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3,P<0.05),农村学生感染率高于城市学生;新生抗-HBs阳性率为45.22%,乙肝五项阴性率为46.92%.3 a的健康教育显著提高了学生乙肝相关知识知晓率,干预前与干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加强新生乙肝标志物(HBVM)的检测,加强预防乙肝健康教育,显著提高学生自我防护意识.
作者:华桂春;钟建英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钦州市钦南区学校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情况,为控制学校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面对面个案调查和现场调查方法,对钦南区7起中小学校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的病例进行调查,分析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7起暴发疫情共报告急性流感样病例139例,采集其中22例病例的咽拭子经实验室检测,18例为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病例症状比较轻,以咳嗽(94.96%)、头痛(70.50%)、咽痛(48.92%)、头晕(38.85%)、乏力或酸痛(占42.45%)、流涕或鼻塞(占17.99%)为主,无死亡病例;病例全部为学生;男女生发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宿生与非住宿生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学生的罹患率高于接种的学生(P<0.01).结论 及早对可疑发热病例进行实验检测,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病例,加强密切接触者的隔离与管理,可以有效控制甲型H1N1流感在学校的流行;甲型H1N1流感疫苗具有很好的免疫保护作用.
作者:沈平;裴俊;莫德凯;廖开周;滕辉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浦东新区0~14岁儿童死亡原因,为制订相应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浦东新区1993-2008年0~14岁儿童死亡资料进行同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0~14岁儿童年平均死亡率为44.83/10万,男童死亡率(51.16/10万)高于女童(38.22/10万).0岁组死亡率高(551.77/10万),10~14岁组低(21.29/10万),儿童死亡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前5位死因分别是伤害、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先天异常、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伤害是1~14岁儿童的首要死因,其中淹死、交通事故、意外跌落是伤害死亡的前3位原因.结论 婴儿死亡率的降低可降低儿童死亡率.有效预防伤害和肿瘤发生,有助于降低儿童的死亡率.
作者:齐慧;杨琛;杨黎明;孙乔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浙江省学生甲型H1N1流感(甲流)流行特征,为其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2009年浙江省学生甲流个案信息和聚集性疫情进行描述分析.结果 浙江省学生甲流病例数占全市病例总数的比例为44.20%(217/491)~78.70%(532/676)不等;高达91.23%(52/57)的聚集性甲流疫情发生在学校.学生甲流病例的住院率和病死率分别为16.05%(1 188/7 402)和0.027%(2/402).全省学生甲流于9月9-11日首次达到流行高峰,日发病数为67例;然后疫情逐步攀升并于11月21-23日达到一个新高峰,其流行强度约为首次高峰的2.91倍;随后疫情持续减弱.结论 学生应成为甲型H1N1流感尤其是其聚集性疫情防控的重点人群.
作者:方乐;林君芬;余昭;柴程良;方琼姗 刊期: 2011年第07期
乙型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type B)(以下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HBV)感染引起的,呈世界范围流行,是全球范围为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为了解高校学生HBV感染情况,笔者对吉林省某高校2006-2008年入学新生的乙肝五项标志物及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肖莉 刊期: 2011年第07期
2010年9月上旬,全国部分地区出现了小范围聚集性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疫情,青岛地区9月15日也陆续出现了红眼病患者就诊.某高校于9月14-25日也相继有493名红眼病学生就诊,在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调查和指导下学校立即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防治措施,疫情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控制,所有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患病学生均痊愈,无一例危重病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于彩云;朱香萍 刊期: 2011年第07期
2010年5月13日19:20,北京市某医院报告当天下午有10例头晕、呕吐、腹痛等胃肠道症状的患者.本文以对该事件的调查为背景,运用描述和分析流行病学方法,并结合现场卫生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推断本次事件的致病因子、可疑餐次及可疑食物,为调查和应对类似食物中毒事件提供借鉴.
作者:刘玉茹;李娜;马会来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不同标准对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筛查能力以及适用性,为修订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标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2008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兰州市资料,以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公布的中国学龄儿童超重、肥胖BMI筛查分类参考标准作为金标准,分别计算WHO/NCHS标准、IOTF标准的灵敏度、特异度、正确指数(约登指数)、一致性(Kappa值),分析2种国际标准在兰州市儿童青少年中的适用性.结果 超重检出率是IOTF标准>WGOC标准>WHO标准;肥胖检出率是WGOC标准>WHO标准>IOTF标准.在超重肥胖筛查能力方面,WHO/NCHS标准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和正确指数,与WGOC标准的一致性也好.从界值点看,WGOC标准和WHO/NCHS、IOTF大的不同出现在16~18岁阶段.结论 WHO/NCHS标准更适合于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筛查,但灵敏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作者:王红娟;于国伟;牛静萍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高中生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情况,为学校制定相应的预防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对于都县三中2005-2009年入学高中新生HBV感染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该校近5 a HBsAg阳性率为4.51%,2009年比2005年下降了2.32个百分点.男生HBsAg阳性率为6.11%,女生HBsAg阳性率为2.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63,P<0.01).来自城镇新生的HBsAg阳性率为4.10%,来自郊区学生为5.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66,P<0.01).城镇学生乙型肝炎相关卫生知识认识水平(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均明显高于郊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应针对性地做好乙型肝炎的防治工作,加强郊区学生乙肝疫苗接种工作.
作者:廖小春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某高校大学生早餐就餐情况和营养摄入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为大学生早餐营养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从某医科大学医学专业和非医学专业分层随机抽取学生共454名,用问卷调查法收集其早餐就餐情况.结果 每天都吃早餐者占总调查人数的42.29%;仅2.42%的学生早餐中包括谷类、肉类、蛋奶(豆)类、蔬菜(水果)四大类食物,大部分学生早餐食物单调.51.98%的大学生依据食物口味来选择早餐,46.48%的大学生依据营养价值来选择早餐.大于80%的学生有意愿了解更多早餐营养知识并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结论 大学生早餐摄人情况不容乐观,每天进食早餐率低,早餐能量摄人量低,营养价值不高,有必要在大学生中加强早餐营养健康教育.
作者:萧嘉丽;李丽会;陈亚慧;张敏;陈妙莹;许雷涛;赵龙;马亦旸;卢晓翠 刊期: 2011年第07期
中小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1-2],预防控制中小学生常见病,对保障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提高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曲靖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笔者于2009年对8所监测点校7 126名中小学生进行体质健康监测,旨在为曲靖市教育、卫生行政部门制定中小学生常见病防治对策提供依据.
作者:宋家卫;颜芳;顾华康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烟草对我国青少年健康的不良影响已成为不容忽视的事实.研究显示,我国青少年吸烟人数不断上升且呈低龄化趋势,而绝大多数烟民吸烟习惯是在青少年时期养成的[1].因此,如何有效控制青少年吸烟意义深远.目前,预防青少年吸烟项目主要分为以学校为基础的干预、以社区为基础的干预及多部门联合干预.其中以学校为基础的干预在国内外应用为广泛,然而这类研究的设计在如研究对象的选择、对照的设立、干预的措施及强度、干预持续时间及评价指标等方面的不一致,导致以学校为基础的青少年控烟干预效果也不尽相同.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以学校为基础的控烟干预项目的研究成果,并对其近期和远期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为制定科学合理的青少年控烟干预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吕莹波 刊期: 2011年第07期
朋辈咨询(peer counseling),又称同伴咨询、同伴辅导.Tindall [1]认为,朋辈咨询是指非专业工作者作为帮助者所采取的人际间的帮助行为.之后,Tindall又给出了另一个定义,认为朋辈咨询是指由受过训练的学生,在专业人员督导下提供倾听、支持、意见沟通,但很少或不给予劝告,为其他同学服务的过程[2].综合已有观点,笔者认为朋辈咨询是指年龄相当者对周围需要帮助的同学和朋友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帮助,可以理解为非专业心理工作者作为帮助者在从事一种类似于心理咨询的帮助活动[3].朋辈咨询发端于美国,迄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主要对象集中于校园学生,从学校至国际层面都有相应的朋辈咨询组织机构[4].在实施朋辈咨询计划中,朋辈咨询员是其中的核心要素,本文拟就朋辈咨询员的招募、培训与评估作一探讨.
作者:方婷;黄小忠;孙炳海;李伟健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高校毕业生离校前体检胸部透视情况,为减少射线电离辐射对人体危害提供依据.方法 使用F99-IBT型500mAX射线机和CCDX线电视系统,选取广西师范大学2006-2010年本科毕业生和2003~2007级硕士研究生共31 920人在毕业离校前2个月内进行胸部透视.结果 透视发现主要的疾病有肺结核、肺炎、胸膜炎.2006-2010年度胸部透视阳性率分别为0.12%(7/5 792),0.05%(3-5 834),0.08%(5*6 265),0.07%(5/6 865),0.06%(4-7 064).结论 为减少射线电离辐射对人体危害,建议取消高校毕业生胸部透视体检项目.
作者:林勇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合肥市入托、入学儿童查验接种证工作开展现况及影响因素,为提高规划疫苗接种率和加强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统一方案,对合肥市2010年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进行查验.结果 托幼机构及小学查验率为100%,持证率为97.7%.除6岁A+C流脑苗、百破二联(百白破)疫苗、甲肝苗接种率低于90%外,其他疫苗接种率均超过90%.结论 应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入托入学接种证查验和计划免疫工作.
作者:刘振武;王晓萍;张秀军 刊期: 2011年第07期
学校饮食卫生安全关系到学校的安全、稳定和发展.为了防止校园食物中毒等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创造卫生、安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切实保障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福建师范大学医院将全面质量管理中的PDCA循环管理模型引入到学校食品卫生监督管理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PDCA由英文的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和处理(Action)4个词的第1个字母组成,它反映了质量管理必须遵循的4个阶段[1].PDCA循环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是全面质量管理得以实现有力保障.
作者:彭金梅 刊期: 2011年第07期
餐饮具消毒效果监测是学校卫生监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解学校食常餐饮具的消毒状况,防止因餐饮具不洁而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确保学生的身体健康和集体用餐的安全,笔者分别于2008,2009年分上、下半年对绍兴市越城区学校食堂餐饮具抽检样品进行了检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沈小芳;陆永梅;方宇泉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广州市越秀区中小学学校卫生状况,为各级学校调整卫生资源和制定评价学校卫生保健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广州市越秀区90所中小学的监督监测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并对小学一年级至高三年级共540间教室的人均面积、照明和课桌椅等分项进行比较.结果 90所学校综合评价均合格,但存在环境噪声、课桌椅和教室采光单项不合格情况,不合格率分别为68.64%,28.67%和5.02%.教室卫生问题以小学为多,较突出的是灯具设置不符合卫生要求、课桌椅和环境噪声不合格率高.结论 <学校工作卫生条例>需要配套的实施细则,以规范学校卫生工作,提高监督成效;学校必须科学合理执行相关卫生法则.
作者:梁少明;赖志胜;刘静;袁伙有 刊期: 2011年第07期
为全面了解滦县学校生活饮用水卫生状况,笔者于2010年对各校生活饮用水进行了检测,并对检测指标中硝酸盐含量进行了统计分析,现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采集滦县所有学校末稍生活饮用水3 000mL,共采集了149份样品,按规定进行现场处理后送滦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室.按照<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无机非金属指标>(GB/T 5750-2006)进行硝酸盐含量(以N计)检验.
作者:睢振江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应用计算机自动验光仪在大规模学生体检过程中进行眼屈光不正筛查的方法,为视力不良的群防群治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到北京眼卫生近视弱视防治研究中心进行视力检查的北京市中小学生573名为对象,按不同散瞳药、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分段对散瞳前后的结果做多因素析因设计方差分析.结果 散瞳前的屈光度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眼屈光状态.美多利散瞳药的散瞳效果与赛克罗奇散瞳药的散瞳效果是相同的,美多利散瞳后计算机自动验光结果是客观准确的.散瞳前计算机自动验光的结果与散瞳后验光结果存在线性关系.结论 应用计算机自动验光仪适宜学生大规模体检过程中进行屈光不正筛查.
作者:龚焱宏;张秀兰;汪达芳;赵宏;王际洲 刊期: 2011年第07期
沙眼(trachoma)是由沙眼衣原体(chlamydia)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结膜角膜炎.目前,沙眼仍然是感染性可预防盲的首位病因[1].儿童是活动性沙眼高发人群,其患病率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该地区的沙眼流行程度[2].上海市户籍中小学生沙眼患病率已低于1.00%[3],且有逐年下降趋势.但是随着城市经济建设加快,上海市外来人口日益增多,外来务工子弟学校学生的公共卫生服务需求已经引起卫生部门的重视.为掌握上海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沙眼患病现状,笔者进行了本次调查,为制定适宜的防治策略和工作模式提供依据.
作者:陆丽娜;朱剑锋;赵蓉;何鲜桂;叶晗;华平东;陈济东;林亚琴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笔者从事学校卫生工作15 a来,对眼保健操有深刻的认识与体会.眼保健操是根据祖国医学中的推拿法和经络穴位,再结合医疗体育综合而成的一种按摩疗法,是预防近视的一种既简单又有效的方法.对青少年的假性近视,可以使视力得到改善或恢复正常;对已形成近视的,可防止加深.为全面阐述眼睛保健操的理论基础,笔者翻阅中医经典著作,试从中医基础理论的角度来阐释一下相关的作用原理.
作者:邱延华 刊期: 2011年第07期
根据第3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结果分析,我国12岁学生口腔卫生知识贫乏,口腔卫生习惯较差[1].而这一时期是口腔保健的重要时期,也是口腔健康观念和行为的形成期.因此提高学生口腔卫生知识,培养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防治口腔疾病非常重要.本实验通过口腔医生培训学校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对初一学生进行有效刷牙(Bass刷牙法)的教育指导,并采用简化口腔卫生指数评价实验前后学生口腔卫生状况.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居康明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5岁以下儿童洗手等卫生习惯与患腹泻的关系,为预防儿童腹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08年7月至2009年7月490例5岁以下腹泻儿童和490例健康对照儿童,对洗手(饭前、便后、吃零食前等)及剪手指甲等因素进行单因素、调整混杂因素(食用海/水产品、剩饭菜放置方式和家庭饮用水类型)的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其OR值及95%置信区间(CI).结果 与从不洗手相比,每次饭前、便后及吃零食前洗手是儿童腹泻的保护性因素,其调整后的OR值分别为0.41(95%CI=0.19~0.86),0.41(95%CI=0.21~0.81)和0.48(95%CI=0.25~0.93).剪手指甲周期6~15 d和3~5 d的2个等级调整前OR值分别为0.24(95%CI=0.11~0.52)和0.21(95%CI=0.09~0.48),调整后为0.25(95%CI=0.10~0.66),0.23(95%CI=0.09~0.62).结论 良好的洗手习惯是预防儿童腹泻的有效手段之一.
作者:魏跃红;杨智聪;康燕;王玉林;谢华萍;罗雷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健美操运动对普通大学生骨密度(BMD)和部分骨代谢指标的影响,为了解运动对青春后期大学生骨代谢的影响提供依据.方法 以江西师范大学40名健康男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比较运动组(健美操)和对照组(较少参加运动)的骨密度和血清睾酮、血碱性磷酸酶(ALP)、尿羟脯氨酸(U-HOP)及尿肌酐(U-Cr)等骨代谢指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运动组的腰椎(L2-4)和左股骨颈骨密度均较高,腰椎骨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运动组的血清睾酮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运动组的血ALP要高,而UHOP和U-HOP/U-Cr比值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健美操运动能够通过影响骨代谢来增加骨形成、减少骨吸收,提高青春后期男大学生的骨密度和骨量.
作者:金绪忠;吴纪饶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三明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布特点,为制定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三明市2004-2009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09年三明市共报告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67起;以传染病为主,占报告起数的98.51%,其中呼吸道传染病占报告事件数的97.01%.事件数前3位依次为流行性腮腺炎、水痘、流行性感冒.事件发生高峰为3-4月和10-11月;事件主要集中在乡村学校,以乡村小学发生率高,占55.22%.结论 应加强农村学校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控工作.
作者:蔡和宋;黄帆;曾伶;蒋东勇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国家关于中小学校卫生人员的相关政策要求及我国学校卫生人员现状,为制定国家学校卫生师资配备的基本标准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文献回顾、现场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方法,对我国中小学学校卫生人员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要求按学生人数600∶1的比例配备专职卫生技术人员,但文献回顾和现场调查显示,大多数学校都达不到此要求.卫生人员素质不高,工作内容繁杂,晋级困难,57.7%的校医认为其待遇低于一般教师;66.7%的校医工作负荷在8~14 h/d;培训与资质认证机制不完善.结论 应合理配备学校卫生人员,加强学校卫生队伍的建设和规范管理,改善其生活和工作待遇,保证学校卫生人员的综合素质,满足学校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
作者:马迎华;胡芳;吕晓静 刊期: 2011年第07期
鲁东大学是一所文理工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综合性大学,建校以来向社会输送了7万余名毕业生,他们遍布各行各业,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而一些学生因各种原因未能按时或未完成学业而休退学甚至死亡,对国家和个人都造成了极大损失.为了解大学生休退学情况及原因,做好高校预防保健工作,减少休退学率,笔者对鲁东大学2004-2008年间大学生休退学情况进行了回顾性调查.
作者:李肇翬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考评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评价初步量表,研制适合我国大学生特点的健康生活方式评价工具.方法 应用前期编制的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评价初步量表对2 00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从信度、效度及人口社会学因素方面对量表考评修订.结果 大学生总的健康生活方式重测信度为0.708,分半信度为0.865,Cronbach's α系数为0.898;条目与所属维度相关系数较大,而与其他维度相关系数较小;因子分析提取9个因子,各因子均有一定解释能力,但结构与量表理论设想稍有差别;总分在家庭月收入、父母亲文化程度、入学前居住地和是否独生子女方面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而在性别和年级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根据结果调整修订,可形成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评价量表正式版.
作者:王冬;许宏;吴娴波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检测上海市中小学生血清睾酮和雌二醇的含量,了解上海地区处于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中小学生性激素的水平,并分析与其骨龄的相关性.方法 整群抽取上海市黄浦区梅溪小学和市十中学7~18岁学生60人,男、女各半,根据第二性征等方法鉴定其所处发育阶段,测定血清睾酮、雌二醇并判定骨龄.结果 不同发育阶段男、女生的睾酮和雌二醇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男、女生睾酮(r值分别为0.912,0.689,P值均<0.01)和雌二醇水平(r值分别为0.794,0.384,P<0.01或P<0.05)均与骨龄呈正相关.结论 睾酮和雌二醇的水平及其变化可作为青少年不同发育阶段的特征和标志;青春发育期及前后的男女学生的睾酮和雌二醇水平与骨龄存在很高的相关性.
作者:杨若愚;沈勋章;蔡广 刊期: 2011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