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急性白血病患者急性期及缓解期血液中微量元素的动态变化以及铁和锌与化疗合用的效果.方法应用高频等离子体反射光谱仪,对11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和100例健康儿童血液中14种微量元素进行分析,并比较化疗加锌和铁治疗组及单纯化疗组的疗效.结果急性期白血病患者血锌、铁、钙和锰水平低于正常儿童,而铜和镍水平明显升高,尤以铜/锌比值增大显著,在疾病缓解期则下降接近正常水平;化疗加锌和铁治疗组病情开始缓解及完全缓解所需时间较单纯化疗组明显缩短.结论白血病急性期血液中微量元素有明显变化,且化疗时加用铁和锌有促进疗效的作用.
作者:罗丽茹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观察采用由丝裂霉素(MMC)、长春花碱酰胺(VDS)、顺铂(DDP)组成的MVP方案治疗76例晚期非小细胞癌(NSCLC)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MMC 8 mg/m2,静脉注射,第1天;VDS 2.5~3.0 mg/m2,静脉注射,第1、8天;DDP 40~50 mg/m2,静脉滴注,第2、3天;3~4周为1个周期,连用2~3个周期.结果CR 1例,PR 25例,总有效率为38.16%.初治有效率为44.00%,复治有效率为15.38%.鳞癌有效率为38.46%,腺癌有效率为37.90%.中位缓解期为4个月,中位生存期为8个月.该方案的剂量限制性毒性为白细胞下降,Ⅲ、Ⅳ度白细胞下降率为39.83%.结论采用MV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有效率较高,不良反应可以耐受,价格适中,可作为临床治疗NSCLC的一线方案.
作者:高建飞;杜光祖;朱宇泽;欧武陵;刘英;何俊彦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肺癌患者血小板表面粘附分子的表达,探讨血小板功能异常与肿瘤发展的规律.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对30例正常人和55例肺癌患者血小板粘附分子CD31、TSP和CD36的表达进行检测,对比其在正常人与早、晚期肺癌患者之间的异同.结果肺癌患者血小板中CD31、TSP和CD36的表达比正常人强(P<0.05);晚期肺癌患者血小板中CD31、TSP和CD36的表达比早期患者强(P<0.05);早期患者与正常人的表达无差异.结论肺癌患者尤其是晚期肺癌患者,其血小板粘附分子的表达增强.
作者:易升明;吴金莺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研究抑癌基因p16 5'CpG岛甲基化状态及其与胃癌发生、发展及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对46例胃癌组织和30例良性病变胃粘膜(对照组),分别采用甲基化敏感性限制性内切酶(HpaⅡ、MspⅠ、SacⅡ)酶切后PCR扩增进行p16基因甲基化多位点检测.结果46例胃癌组织p16基因甲基化13例(28.3%),30例对照组无p16基因甲基化,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3例胃癌浸润未达肌层患者p16基因甲基化2例(8.7%),23例达肌层或浆膜层患者p16基因甲基化11例(47.8%),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9例高中分化胃癌患者无p16基因甲基化,17例低分化胃癌p16基因甲基化13例(76.5%),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18例呈结节生长型胃癌p16基因甲基化6例(33.3%),28例局限溃疡或溃疡浸润型胃癌p16基因甲基化7例(25.0%),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0例贲门、胃底、胃体癌p16基因甲基化5例(25.0%),26例胃角、胃窦癌p16基因甲基化8例(30.8%),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9例伴肝或淋巴结转移者胃癌p16基因甲基化4例(44.4%),37例无转移者p16基因甲基化9例(24.3%),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抑癌基因p16 5'CpG岛甲基化在胃癌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并与胃癌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有关,但与肿瘤的生长方式、部位及转移无关.
作者:廖爱军;凌奇荷;刘革修;曹仁贤;石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对比研究单纯手术、单纯动脉灌注化疗和综合治疗对中晚期贲门癌的治疗效果.方法79例中晚期贲门癌患者,分成单纯手术(A组)、单纯动脉灌注化疗(B组)和综合治疗组(C组),进行对比研究.其中A组32例,B组18例,C组(先动脉灌注化疗后手术)29例,3组平均年龄分别为59.2岁、59.6岁、58.9岁,临床分期均为ⅢB期.结果动脉灌注化疗(B组和C组)47例,半个月后95.7%患者症状改善,肿瘤缩小;肿瘤切除率:A组为62.5%(20/32)、C组为100.0%(29/29);A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8.1%(25/32)、46.9%(15/32)和25.0%(8/32),C组分别为93.1%(27/29)、79.3%(23/29)和51.7%(15/29),2组术后3、5年生存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和C组1年生存率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综合治疗组的手术切除率和术后生存率显著高于同期的单纯手术组和单纯动脉灌注化疗组.动脉灌注化疗1个月后为手术良好时机.
作者:翟伟;冯伦高;王家顺;潘永成;杨林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中神经内分泌(NE)细胞的存在及其与临床预后有关指标的关系.方法收集乳腺癌根治术组织标本53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标记1组NE分化的指标:NSE、Syn、CgA以检测NE细胞的存在,同时行电镜检查证实.结果53例乳腺癌中,NSE、Syn、CgA 3种标志物均阳性14例,占26.4%,电镜检查找到肿瘤细胞中存在神经内分泌颗粒.NE阳性者淋巴结转移率高于NE阴性者,其pS2蛋白和nm23-H1表达均低于NE阴性者.结论根据WHO分类的病理类型乳腺癌中,部分可存在神经内分泌细胞,它们属乳腺癌异质性的表现,具有与一般病理类型乳腺癌不完全一致的生物学行为,在乳腺癌术后治疗方案的决策上需引起应有的重视.
作者:徐美荣;陈云;池鸣鸣;沙宝熙;方庆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Ⅲ、Ⅳ期鼻咽癌患者放疗前骨显像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96例经病理学诊断证实的Ⅲ、Ⅳ期鼻咽癌患者在放疗前行骨显像检查,并对骨显像检查有骨转移及可疑骨转移的患者进一步行X线摄片和(或)MRI(CT)检查.结果196例患者中69例(35.2%)有骨转移、5例为可疑骨转移,其中有52例经MRI检查、22例经CT检查.检出的69例均被证实有骨转移,5例可疑骨转移者被排除.该69例患者同期行X线摄片检查,仅检出12例(17.4%)有骨转移.骨转移以发生于肋骨者多(41.8%),其次为脊柱(31.0%)和骨盆(17.1%).40岁以下患者易发生骨转移.男、女性以及Ⅲ期与Ⅳ期相比较,其骨转移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Ⅲ、Ⅳ期鼻咽癌患者放疗前行骨显像检查能检出早期骨转移,对临床分期、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胡学锋;卫光宇;冯彦林;刘冬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胃双原发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胃双原发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12例中胃同时性双原发性腺癌9例,胃恶性淋巴瘤合并胃腺癌2例,胃间质肉瘤合并胃腺癌1例.所有病例均手术治疗,并获随访.生存5年以上者3例,其余9例因转移或复发分别于术后2~4年内死亡.结论胃双原发恶性肿瘤因其肿瘤的多中心发生,侵犯范围广,故转移复发概率相应增大.因而更加强调诊断的早期性,手术切除的根治性,辅助性化疗的重要性.
作者:刘骞;邵永孚;王成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老年人甲状腺癌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老年人甲状腺癌的临床资料.结果23例切除肿瘤,2例拒绝手术.未手术的2例及行姑息性肿瘤切除者分别于发病及手术后6个月内死亡.22例切除肿瘤者,术后1~2年内死亡5例,2~3年内死亡8例,3~5年内死亡3例,存活5年以上者6例.结论老年人甲状腺癌以乳头状癌占多数,恶性程度较低,应采用较保守的术式治疗.
作者:张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238例不同肿瘤患者及103例不同良性肝病患者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的水平.结果各种肿瘤及良性肝病患者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均较正常人高;肝癌患者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明显高于良性肝病患者;伴肝外脏器转移的肝癌患者的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高于无肝外脏器转移的肝癌患者,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结论检测良恶性疾病患者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的含量及观察恶性肿瘤患者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的变化,对鉴别良恶性疾病以及判断恶性肿瘤的病情、预后等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官成浓;银正民;徐军发;梁启廉;谢杰荣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化疗对胃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38例Ⅳ期胃癌患者采用ELF方案进行常规化疗,测定其化疗前后患者外周静脉血中NK细胞活性和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并分析比较其化疗疗效.结果化疗前NK细胞活性为24.78±8.42,化疗后为19.40±6.38,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对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变化的影响不明显;NK细胞活性下调组化疗疗效显著下降.结论化疗对NK细胞活性有明显下调作用,但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并不明显;而且NK细胞活性下调组化疗疗效显著下降.
作者:王娴;黄建瑾;李旭芬;张苏展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高龄结直肠癌致急性左半结肠梗阻患者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对31例75岁以上的结直肠癌致急性左半结肠梗阻患者的急诊外科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1例行急诊手术治疗,其中采用Mile's术2例,Ⅰ期切除吻合术4例,Ⅱ期切除吻合术2例,Hartmman术23例,23例中有19例于首次术后2~3周内安全施行造口回纳术,4例自愿永久造口,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①高龄不是急诊手术的危险因素.积极的围手术期治疗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②在急诊手术中,主要目的是切除肿瘤、解除梗阻.根治性切除不是努力追求的目标.③Hartrmman术式较其它常用术式更适合于高龄急性左半结肠癌性梗阻患者的病理生理要求.
作者:朱培谦;曹家庆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了解肝癌患者在不同时期血清TGF-α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正常人35例、肝硬化患者28例、肝细胞癌患者60例和肝转移癌患者21例,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分别检测其血清TGF-α水平和采用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其血清AFP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肝硬化患者血清TGF-α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细胞癌各期则明显升高,Ⅱ期与正常对照组及肝硬化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Ⅲ期与正常对照组及肝硬化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肝细胞癌Ⅱ期和Ⅲ期的TGF-α阳性率达83.3%,而肝转移癌组显著升高,与其它各组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均<0.01).结论血清TGF-α水平可作为鉴别诊断肝癌的1项辅助性指标,联合检测AFP可提高肝细胞癌阳性检出率.
作者:林满华;揭育丽;凌光鑫;陈群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p16和Rb蛋白与胃癌发生、发展、预后及化疗疗效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同步检测53例胃癌组织中p16和Rb蛋白表达.结果胃癌组织中p16和Rb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2.3%和60.4%,p16阳性和Rb阴性表达者生存率高于p16阴性和Rb阳性表达者.p16阴性和Rb阳性者术后辅助化疗复发转移率高于p16阳性和Rb阴性者.结论p16和Rb蛋白表达,可作为辅助临床判断胃癌的生物学行为、评估疗效及推测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作者:刘新兰;李蓉;吕怀盛;秦景;张建中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分析原发乳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特点,探讨诊断、分期和治疗方法及其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原发乳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资料.6例病例均获随访,均于手术局部切除后辅助化疗和(或)放疗.结果6例的中位生存期为53.5个月,均无瘤生存.结论与原发乳腺非霍奇金淋巴瘤预后密切相关的因素依次是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和原发肿瘤大小,对原发乳腺非霍奇金淋巴瘤行综合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车旭;邵永孚;王成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甲磺酸托烷司琼控制顺铂、阿霉素所致胃肠道反应的作用及其不良作用,并与胃复安和欧必亭对照.方法采用开放、多中心、中心内均衡随机、自身交叉对照方法.292例随机分为AB、BA组,39例分为AC、CA组.AB组第1个周期给予甲磺酸托烷司琼,第2个周期给予胃复安,BA组则相反.AC组第1个周期给予甲磺酸托烷司琼,第2个周期给予欧必亭,CA组则相反.结果在与胃复安及欧必亭的对照研究中,顺铂组和阿霉素组分别有220例和94例可评价疗效,甲磺酸托烷司琼控制顺铂、阿霉素化疗所致的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的疗效优于胃复安,与欧必亭相近.甲磺酸托烷司琼的不良反应轻微,与欧必亭相似,未见有锥体外系症状.结论甲磺酸托烷司琼能有效预防顺铂、阿霉素所致胃肠道反应,疗效明显优于胃复安,与进口药物欧必亭相似.不良反应轻,是安全有效的化疗止吐药.
作者:冯奉仪;王宏羽;刘晓晴;朱允中;张其忠;孙晓菲;许立功;周美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肾癌细胞凋亡的形态学特征及凋亡过程中线粒体结构的变化,揭示线粒体在细胞凋亡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3种化疗药物诱导肾癌细胞株发生凋亡,再于光镜和电镜下观察肾癌细胞的形态结构改变.结果3种药物均可诱导肾癌细胞凋亡,有典型的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改变,线粒体结构改变早于细胞染色质结构改变.结论线粒体在细胞凋亡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其内部某些成分可能启动或阻止细胞凋亡的发生.
作者:周鹤同;苏长青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与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细胞培养、PCR和SouthernBlot杂交方法,对膀胱移行细胞癌细胞系PUMC-91(1991年建立)细胞内的人乳头状瘤病毒(HPV)DNA进行检测.结果人膀胱移行细胞癌细胞系PUMC-91细胞内含有整合在细胞基因组DNA上的不完整HPV-18 DNA.结论HPV-18感染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发生可能有一定关系,PUMC-91细胞系是研究这一关系的良好体外模型.
作者:何祖根;郑闪;刘海涛;王顺宝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p53基因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端粒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p53、PCNA蛋白之间的关系.方法TRAP法检测59例肺癌和35例癌旁正常组织中端粒酶活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4例肺癌组织和35例癌旁正常组织中p53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的表达,并对端粒酶活性与临床病理特征以及p53、PCNA蛋白表达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p53和PCNA蛋白阳性率分别为81.3%(48/59)、77.2%(34/44)、79.5%(35/44);癌旁正常组织端粒酶活性、p53和PCNA蛋白阳性率分别为20.0%(7/35)、8.6%(3/35)、14.3%(5/35),肺癌组织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1;肺癌组织不同的病理类型之间、TNM各期之间以及不同的细胞分化程度之间端粒酶活性的阳性率未发现明显的差异(P>0.05);端粒酶活性与p53、PCNA蛋白表达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端粒酶活化参与各型、各期和不同分化程度肺癌的发生发展;端粒酶在肺癌组织高表达和正常肺组织低表达的特性,有望使端粒酶成为肺癌诊断的1种标志物;p53和PCNA均参与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端粒酶与p53和PCNA无明显相关性,提示肺癌是由多基因参与的疾病.
作者:王孝养;张珍祥;何敏;邱小芬;李西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研究青蒿琥酯的抗肿瘤作用.方法用移植性肝癌和S1801:1肿瘤组织生理盐水混悬液,每只小鼠腋窝皮下接种0.2 ml,24 h后,肌肉注射青蒿琥脂,连续10天.结果青蒿琥酯60mg/(kg·d)、30 mg/(kg·d)和15 mg/(kg·d)对小鼠肝癌的抑瘤率分别为39.79%~54.49%、37.79%~49.96%和40.38%~53.96%.青蒿琥酯100mg/(kg·d)、50 mg/(kg·d)和25mg/(kg·d)对小鼠S180的抑瘤率分别为48.53%~49.60%、47.78%~57.96%和58.87%~68.57%.对2种瘤株经重复实验,均有抑瘤作用.结论青蒿琥酯对小鼠肝癌和S180均有抑瘤作用.
作者:肖柳英;林培英;张丹;陈绮文;李浩亮;冯昭明;张宏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食管癌组织中p27蛋白表达与DNA含量、S期细胞比值(SPF)的关系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食管癌及癌旁组织中p27蛋白的表达;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DNA含量(DI)和S期细胞比值(SPF).结果48例食管癌组织中仅有16例(33.33%)为p27蛋白高表达,而32例癌旁组织中25例为p27蛋白高表达(78.12%);食管癌组织DI和SPF的平均值分别为1.48±0.32和19.48%±12.35%,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分别为1.02±0.17和9.39%±5.75%),p27蛋白低表达组的DI和SPF均明显高于p27高表达组(分别为1.66±0.28和9.78%±6.12%;1.10±0.19和5.56%±5.18%).结论p27基因作为细胞负性调节因子,表达减少,DNA含量增加,推测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作者:马萍;宋敏;任常山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VEGF、bFGF及其受体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研究65例膀胱浅表性与浸润性移行细胞癌VEGF及其受体flk、flt,bFGF及其受体flg的表达.结果浸润性癌组VEGF及其受体、bFGF及其受体的表达显著高于非浸润性癌组(P<0.01).浅表性癌组中5例复发病例5项指标均呈阳性或强阳性表达.结论5项指标的共同表达与癌组织浸润能力密切相关.浅表性膀胱移行细胞癌中VEGF及其受体、bFGF及其受体的共同表达或高表达可作为判断肿瘤早期浸润及复发倾向的参考指标.
作者:沈阳;周齐军;王洪斌;裔寿东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瘤体内直接注射白细胞介素2质粒/阳离子脂质体复合物治疗小鼠肝癌的效果和机制.方法将小鼠白介素2表达质粒(VR1110)与阳离子脂质体(Transfectam)按适当比例混合而形成复合物(VR1110/Transfectam).通过瘤体内直接注射此复合物治疗小鼠肝癌模型,观察治疗后肿瘤体积变化、组织学变化及表达情况.结果瘤体内注射VR1110/Transfectam后,可在肿瘤组织中检测到小鼠IL-2 mRNA的表达.VR1110/Transfectam治疗组肿瘤生长较其它对照组明显减慢,第1次治疗后第12天肿瘤体积明显小于其它组(P<0.05).治疗组小鼠均可见肿瘤组织大量坏死,炎性细胞浸润,及CD+4、CD+8淋巴细胞.结论瘤体内直接注射VR1110/Transfectam复合物对小鼠肝癌的治疗作用明显,增强了小鼠机体对肝癌细胞的免疫学反应.
作者:金晓凌;井清源;王炳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胶质母细胞瘤中PTEN基因突变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表达,并探讨其与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02例胶质瘤石蜡切片进行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检测其PTEN基因突变情况;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CNA在胶质瘤中的表达.结果有11例胶质母细胞瘤发生PTEN基因突变,突变发生率为26.2%(11/42),显著高于其它胶质瘤(x2=11.62,P<0.01);胶质母细胞瘤PCNA阳性表达的平均指数为45.13%±8.72%,其它胶质瘤的平均指数为19.47%±9.98%,后者PCNA指数显著小于前者(F=18.38,P<0.01).结论PTEN基因突变在胶质母细胞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脑胶质瘤中PCNA的表达程度与胶质瘤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胶质母细胞瘤中PTEN基因突变与PCNA表达强度呈正相关.
作者:屈洪涛;袁先厚;袁忠惠;曹长军;文志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内浸润树突状细胞(TIDC)的临床意义.方法以手术切除、福尔马林液固定、石蜡包埋的胃癌标本为研究对象,利用S-100蛋白单克隆抗体标记胃癌组织中浸润的TIDC,分别计数20个高倍视野内的TIDC数量,分为高、低浸润组.结果在淋巴结转移阳性和远处转移患者中,TIDC低度浸润的比例较高,分别为84.6%,100.0%(P<0.05).结论胃癌组织内TIDC增多可能具有抗肿瘤转移的作用.
作者:李晓波;韩炳生;王永光;孙涛;虞有智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抗端粒酶在肾细胞癌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采用脂质体介导法将端粒酶反义RNA真核表达载体(pBBS212-hTR)导入人肾癌GRC-1细胞系中,采用TRAP法测定端粒酶活性,采用MTT法检测细胞生长动力,电镜下观察细胞增殖情况及端粒酶反义RNA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端粒酶反义RNA能显著抑制细胞的端粒酶活性,抑制细胞增殖并促进其凋亡.结论应用端粒酶反义RNA抑制肾癌端粒酶活性是治疗肾癌的潜在途径.
作者:张运涛;姜茹;刘利;刘凡;汪勇;刘荣福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脑膜瘤自发性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基因bcl-2、p53蛋白在脑膜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TUNEL法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40例脑膜瘤中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基因bcl-2、p53蛋白的表达.结果恶性和非典型脑膜瘤中的细胞凋亡指数(AI)明显高于良性脑膜瘤(P<0.05),良性脑膜瘤不同亚型之间bcl-2、p53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p53蛋白表达随脑膜瘤恶性程度增高而增强,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p53阳性与阴性的脑膜瘤中的细胞凋亡指数无显著性差异;bcl-2蛋白表达与脑膜瘤细胞凋亡呈负相关.结论恶性及非典型脑膜瘤中自发性细胞凋亡增多;凋亡是脑膜瘤恶性或不典型的1个重要的生物学行为;p53基因在脑膜瘤的恶变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与脑膜瘤的恶性进展密切相关;bcl-2基因在脑膜瘤中可抑制细胞凋亡.
作者:田道锋;叶应湖;王国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对鼻咽癌高癌家系进行基因扫描,从而找出鼻咽癌易感基因的位点.方法收集了9个鼻咽癌高癌家系47例外周静脉血标本,其中鼻咽癌23例,健康者24例,以80个位于第5号和第6号染色体上荧光标记的微卫星DNA序列为引物,进行基因扫描和基因定型,并将其结果进行连锁分析.结果在9个鼻咽癌高癌家系中,6个家系在第5号染色体的D5S2021位点存在连锁关系,3个家系拒绝连锁关系,其总的Lods值为2.1,而第6号染色体上未发现有价值的Lods值.结论9个鼻咽癌高癌家系的连锁分析结果,支持D5S2021位点存在连锁关系,提示D5S2021位点可能隐藏着鼻咽癌易感基因.
作者:邱前辉;陈少华;蒙翠原;胡利富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观察重组腺病毒介导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HSV-tk)基因联合人野生型p53基因共转染,对直肠癌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构建重组腺病毒质粒pAdCMV-Link1(tk/p53)、pAdCMV-Link1(tk)、pAdCMV-Link1(p53),分别感染p53突变的人直肠癌细胞SW837.进行细胞集落形成实验、细胞存活率的测定和裸鼠移植瘤治疗实验,观察HSV-tk/GCV系统与野生型p53基因联合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应用pAdCMV-Link1(tk/p53)、pAdCMV-Link1(-)、pAdCMV-Link1(tk)、pAd-CMV-Link1(p53)重组腺病毒感染SW837细胞,加入GCV,各组细胞集落数分别为8、95、40、70.pAdCMV-Link1(CD/p53)组肿瘤细胞集落形成减少、细胞存活率显著下降(P<0.01).裸鼠移植肿瘤生长抑制率分别为76.5%、0.8%、55.8%、23.2%,pAd-CMV-Link1(tk/p53)重组腺病毒对肿瘤的抑制作用强.结论HSV-tk自杀基因与野生型p53基因共转染,对肿瘤细胞有更强的杀伤作用.
作者:于波;李世拥;安萍;陈钢;蔡惠云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研究端粒酶与膀胱移行细胞癌(TCC)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端粒酶重复序列扩增法及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58例TCC组织、10例癌旁膀胱粘膜及10例正常膀胱粘膜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TCC组织端粒酶阳性率为86.2%(50/58),不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癌旁组织中只有1例端粒酶阳性;正常组织中端粒酶均为阴性.结论TCC组织中端粒酶活性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膀胱粘膜组织及癌旁膀胱粘膜组织.各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之间端粒酶活性虽然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端粒酶活性的强弱分布不同.端粒酶活性可作为TCC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及预测复发的肿瘤标志物之一.
作者:柳建军;曹军;李普云;袁汉饶;赵家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非免疫缺陷相关性B细胞淋巴瘤(BCL)中EB病毒(EBV)与bcl-2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HC)、原位杂交(ISH)技术,分别检测63例非免疫缺陷相关性BCL中的bcl-2、LMP-1蛋白以及EBV编码的核内小RNA(EBER1/2),并且对bcl-2、EBER1/2双阳性的病例进行双标记.结果63例中,bcl-2蛋白阳性49例(77.8%),其中42例(85.7%)呈高表达.EBER1/2阳性6例(9.5%).LMP-1阳性1例(1.6%).双标记显示2例喉部浆细胞性淋巴瘤均呈EBER1/2、bcl-2双阳性(其中1例LMP-1阳性).结论bcl-2蛋白的表达与非免疫缺陷相关性BCL密切相关;而EBV与非免疫缺陷相关性BCL的关系不大;EBV通过LMP-1诱导bcl-2蛋白的表达,在非免疫缺陷相关性BCL发病中的意义有限,可能与发生部位、组织学类型有关;bcl-2蛋白高表达可能有多种诱导机制参与.
作者:唐文台;郭瑞珍;何妙侠;刘华庆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肾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46例肾癌组织中的VEGF进行检测.结果肾癌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率为73.9%,阳性着色于细胞质和细胞膜,VEGF表达与肿瘤大小、细胞类型和病理分级均无关(P>0.05),Ⅲ+Ⅳ期强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Ⅰ+Ⅱ期(P<0.05),VEGF阳性表达者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表达者.结论VEGF表达对肾癌生物学行为有重要影响,其可能成为预测肾癌转移和预后的指标.
作者:石岐兴;白晓军;关宏华;郭洪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食管癌生长过程中是否有胸膜腔内癌细胞的脱落种植,文献报道甚少.1997年12月至1999年11月,我们对100例行开胸手术的食管癌患者进行了胸膜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pleural lavage cytology,PLC),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金石;严福来;徐海淼;周星明;陈奇勋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我院自1990年2月至1995年2月,共手术治疗直肠癌患者398例,其中有24例中、晚期直肠癌患者术前行放射治疗,照射剂量为1 000~5000 cGy,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亮高;杨世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随着对早期胃癌的深入研究,多发性早期胃癌的发现率也逐渐增高,但仍易漏诊.现对1995年~2000年间我院收治的7例多发性早期胃癌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多发性早期胃癌的漏诊原因.
作者:陈国斌;李海根;林云;漆筱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恶性肿瘤转移至小肠比较少见.绝大多数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但后果严重.部分病例发生小肠转移时原发瘤尚末被发现.因此,认识其临床病理特点,及时作出正确诊断,对该病的临床治疗、发现或寻找原发灶及延缓患者生存期十分重要.现报告8例如下.
作者:郭坚;文国英;张根娣;陆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我们应用α-L-岩藻糖苷酶(α-L-fucosidase,AFU)与甲胎蛋白(AFP)同时检测的方法,以探讨AFU在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张跃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同步放化疗是近年来国内外开展的探索性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新力法,但目前仍无固定的模式.我院自1993年4月~1996年12月采用超分割放射治疗及同步CAP方案的方法治疗了42例非小细胞肺癌,现报告如下.
作者:谢朝辉;奚继明;马惠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β2微球蛋白(β2-MG)是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HLA)Ⅰ类分子的轻链或称β链.HLAⅠ类抗原广泛、不均一地分布于体内各种有核细胞表面,β2-MG对维持HLAⅠ分子天然构象的稳定性及其表达有重要意义.在多种病理情况下,体液中β2-MG含量增加.研究表明脑脊液(CSF)中的β2-MG水平上升与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或受恶性肿瘤侵犯有关[1~3],但关于在急性白血病(AL)不同病理状态下,患者CSFβ2-MG的含量变化如何,尚缺乏报道.我们分析处于不同病理活动状态下,AL患者CSFβ2-MG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刘陶文;黎金庆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肺癌胸膜转移伴癌性胸腔积液,内科治疗疗效较差.为探讨本病的外科治疗方法,我们自1981年6月至1999年6月对28例肺癌伴癌性胸腔积液患者,行胸膜全肺切除术,现报告如下.
作者:谢家声;葛殿蕴;魏松洋;寇卫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甲氨喋呤是临床上常用的抗代谢药物,当剂量增至1~5g/m2时可穿透各种生理屏障,也可直接渗透至肿瘤细胞内,克服耐药以提高治疗效果.大剂量甲氨喋呤(HD-MTX)通常用于治疗白血病、淋巴瘤、骨肉瘤等,我院1993年3月~1999年12月对38例中、高度恶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予以HD-MTX为主的方案联合治疗,现报告如下.
作者:莫贤毅;林忠;刘魁凤;温宗秋;叶升;李红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病例报告7例睾丸卵黄囊瘤患儿的就诊年龄为12~38个月,平均年龄为18个月.临床表现:睾丸无痛性肿块6例(左侧4例,右侧2例),左腹股沟无痛性肿块伴同侧阴囊无睾丸者1例.胸片检查均未发现肺部转移灶.腹部B超检查发现1例有腹膜后实质性占位,大小为7 cm×8 cm,边界清楚,内部回声欠均匀.术前6例血清AFP检查结果:1例>70 000μg/L,4例>1 000μg/L,1例>500μg/L,有左腹股沟肿块的患儿术前未查AFP及HCG,其余6例患者的HCG正常.按照UICC 1997年的分期标准,本组属Ⅰ期6例,Ⅱ期1例.6例行经腹股沟高位精索睾丸切除术,另1例有腹股沟肿块者术中探查证实为隐睾,行隐睾切除术.全部患儿术后病理证实为卵黄囊瘤.术后1个月复查AFP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其中恢复至正常水平者3例,全部为Ⅰ期患者,术后未做化疗.其余4例采用EP方案化疗:VP16100 mg/m2静脉点滴,第1~3天;DDP 30 mg/m2静脉点滴,第1~3天,每3周重复.完成1个周期的1例,2个周期的2例,这3例化疗后AFP全部恢复正常.
作者:叶升;刘魁凤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全组32例,均经病理及细胞学诊断为乳腺癌.女性31例,男性1例,年龄32~58岁,中位年龄44岁.病理类型:单纯癌16例,导管浸润癌11例,腺癌3例,小叶浸润癌1例,大汗腺样癌1例.初治12例,复治20例(既往采用过CMF、CAF、CAP等方案化疗).临床分期按UICC标准,Ⅲ期9例,Ⅳ期23例.单发性转移10例,多发性转移22例.转移病灶部位:区域淋巴结20例,胸壁10例,骨10例,肺9例,对侧乳腺7例,肝脏7例.全组病例近1个月内未接受抗肿瘤治疗,一般状况(PS)按Karnofsky评分标准均≥60分,预计生存期长于3个月.
作者:杨小红;王平辉;李晶;周定;刘莉萍;欧阳取长 刊期: 2001年第03期
Ⅲb期子宫颈癌放射治疗的疗效较差,放疗前给予化疗能否提高疗效,尚无一致结论.我们自1993年1月~1994年10月共收治子宫颈癌患者283例,其中Ⅲb期子宫颈癌患者121例,现分析如下.
作者:李魁秀;牛书怀;宋藏珠;房朝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中晚期鼻咽癌40例,男性患者30例,女性10例,年龄18~67岁,平均年龄54岁.未分化癌11例,低分化鳞癌14例,低分化腺癌15例.根据1989年国际抗癌联盟(UICC)鼻咽癌TNM分期法分期,Ⅲ期27例,Ⅳ期13例.
作者:张秀凤;杨艳;史建国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恶性胸腔积液是晚期肺癌、乳腺癌等疾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以往多选用顺铂(DDP)、阿霉素(ADM)等药物腔内注入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为了探讨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我们于1998年3月至1999年5月采用顺铂与白细胞介素-2(IL-2)联合应用治疗33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治疗组),同时与30例单用顺铂治疗者(对照组)进行对照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陶桂荣;孙传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细胞间隙连接通讯(gap junction intercellular communication,GJIC)是细胞间的1种重要连接方式,在细胞分化、生长控制及维持体内环境平衡等方面起重要作用.近几年来,国内外对GJIC与癌变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现多数肿瘤细胞无GJIC功能,其间隙连接(GJ)少或无,邻近的正常组织或良性肿瘤的间隙连接正常.少数肿瘤细胞有脆弱的连接通讯,但很容易受到破坏,其间隙连接数量少;或连接通讯功能比正常细胞低.认为GJIC在癌变发生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1].已有学者对GJIC在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本文对它们之间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陈清勇;王彦刈;郑筱祥;周建英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在世界范围内,肺癌的死亡率高于大肠癌、乳腺癌和前列腺癌三者的总和[1].所有肺癌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占75%~80%,其中75%~80%患者就诊时就已处于Ⅲ~Ⅳ期,5年生存率仅为12%[2~4].按新的临床分期标准[5],仅有20%的ⅠA~ⅡB患者有手术机会,术后5年生存率为50%~80%[6~8].尽管小部分ⅢA患者仍有手术治疗的可能性,但术后易复发,5年生存率只有10%~30%[9].ⅢB期和Ⅳ期患者只能依赖于姑息性治疗.化疗作为NSCLC姑息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逐渐被更多的学者所认可[10~13].
作者:刘超英;孙雅红;陈黎;田国栋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8岁.以发作性左下肢剧烈疼痛2年,于2000年3月14日入院.患者自1998年开始出现患肢疼痛,发作时呈闪电样,钉子钻痛样.发作时疼痛难忍,发作时间不定,各种止痛剂治疗无效.体检:BP 20/12 kPa.神清,一般情况佳,心肺检查无异常,腹软,肝脾不大.脊椎及四肢无畸形.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疼痛发作后如常人,辅助检查脑电图正常,头颅CT正常.诱发电位:左右两侧胫后神经体感诱发电位均为中度异常,提示有神经受激惹的表现.腰椎CT扫描显示腰椎间盘脱出.腰穿脑压1.35 mmH2O;脑脊液蛋白1.25/L,入院诊断为椎管占位病变.椎管造影示C5-6水平髓外硬膜内肿瘤.
作者:杨丽;胡永涛;蒲德琴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卵巢癌肉瘤临床上罕见,恶性程度高,预后极差.目前手术和化疗是治疗的主要手段,令人遗憾的是化疗效果较差,患者多在发病后1年内死亡.我院1980年1月1日至2000年6月20日收治卵巢癌肉瘤4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新民;丘仑兴;李诚信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病例报告例1.男性,45岁.因左耳前肿块2年,于1994年11月9日入院.患者2年前发现左耳前肿块,近2个月来明显增大,除耳前皮肤偶有瘙痒外,无其他不适感.曾有嗜酸性细胞增多症病史.10余年前曾因右耳后肿块而行手术切除.病理检查示:嗜酸性细胞聚集.体检:左耳屏前肿块4 cm×3 cm,其表面皮肤色泽正常,质稍软,边界不清,可移动,无压痛.右耳后肿块2cm×2 cm,质地中等.右上颈部亦可触及大小为1 cm×1 cm的淋巴结.无其他阳性体征.因诊断不明,在局麻下行肿块切除术,术中见肿块与腮腺及周围组织无明显界限,即行左腮腺浅叶及肿块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左腮腺良性淋巴上皮病变.免疫组化检查结果:淋巴样细胞显示LCA、UCHL1、DPD4阳性,淋巴滤泡套区L26阳性,结合HE切片诊断为Kimura's病.
作者:乔明哲;陈智斌;乔宗海;徐其昌 刊期: 200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