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永强;王刚;叶华斌
目的:探讨新生儿肺炎合并脓毒症患儿检测PCT和hs-CRP水平与脓毒血症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1年2月-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216例新生儿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合并脓毒症的情况分为非脓毒症组105例、轻度脓毒症组70例和严重脓毒症组41例,分析PCT以及hs-CRP对肺炎合并脓毒症的诊断价值。结果各组间的血清PCT和hs-CRP水平升高的幅度为重度脓毒症组>轻度脓毒症组>非脓毒症组,每组结果均具有显著差异(P均<0.05);经ROC曲线表明PCT及hs-CRP在肺炎伴严重脓毒症的诊断佳截点分别是≥2ng/mL和≥55mg/L。结论 PCT和hs-CRP的检测对新生儿肺炎合并脓毒症的严重程度的判断有重要的价值,适合推广应用。
作者:张雪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总结瓣膜手术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体会。方法2009年5月-2014年6月我科住院患者共35例患者,男28例,女7例;年龄45岁-68岁(62±4.67岁);入院心功能分级(NYHA)Ⅱ级17例,Ⅲ级11例,Ⅲ-Ⅳ级7例;冠脉造影均提示冠状动脉病变。中度低温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行手术治疗,先行桥血管远端吻合及乳内吻合,再行瓣膜成形术或置换术;静脉桥血管近端吻合在主动脉开放后完成。组内患者行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6例,生物瓣置换术6例;二尖瓣机械瓣膜置换术+三尖瓣成形术7例,二尖瓣生物瓣膜置换术+三尖瓣成形术8例;主动脉瓣机械瓣膜置换1例、生物瓣置换术1例;二尖瓣成形2例;二尖瓣成形+三尖瓣成形1例;二尖瓣机械瓣置换+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三尖瓣成形3例。桥血管数量:1根28例;2根4例;3根1例;4根2例。结果围手术期死亡1例,ICU停留时间2-17d(3.28±2.83d),住院时间11-34d(19.4±4.61d)。结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行瓣膜手术效果确切、安全可靠。
作者:杨崛圣;项海燕;徐建军;陈向来;龙翔;唐燕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丝锥辅助闭合复位经皮锁定钢板技术固定胫骨中下段闭合骨折中的应用效果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闭合复位结合锁定钢板治疗的50例胫骨骨折患者资料,本研究共纳入24例患者,根据术中是否采用丝锥铺助分为2组:A组为辅助下手术组(n=12)和B组为非辅助手术组(n=12)。对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手术时间、手术医生人数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A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间及手术医生人数均少于B组(t=5.397,P<0.01;t=3.308,P<0.01;t=5.377,P<0.01;t=4.409,P<0.01)。A组成角畸形、愈合时间与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13, P>0.05;t=0.066,P>0.05)。结论采用丝锥辅助下闭合复位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特别在减少手术人员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作者:周文荣;罗花梅;陈胜利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分析肝脏结节肿块型继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CT、MRI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治疗证实的肝脏继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CT、MRI资料,其中CT 12例,MRI 8例,同时行CT、MRI检查5例。结果25例均有肝外非霍奇金淋巴瘤病史,肝脏单发病灶6例、多发19例,其中单发结节4例、肿块1例,多发结节8例,多发结节及肿块12例,平扫密度或信号均匀23例、不均匀2例,增强无明显强化5例,轻度均匀强化18例,不均匀强化、环形强化各1例。结论肝脏结节肿块型继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CT、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病史综合分析,对肿瘤诊断及疗效评价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曾炳亮;胡少波;陈俊清;陈志坚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分析202例初诊患者感染性骨髓象的特点,为临床上感染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江西省人民医院202例初诊感染性骨髓象患者,分析其骨髓片与血片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结果。以同一时间段31例骨髓移植供体或血象、骨髓象均大致正常患者为正常对照组。结果两组临床表现中除发热有明显差异外,其它均无显著差异。202例感染性骨髓象报告中增生极度活跃2例(占0.99%)、明显活跃83例(占41.09%)、活跃108例(占53.47%)、减低7例(占3.47%)、极度减低2例(占0.99%)。31例正常对照组中明显活跃5例(占16.13%)、活跃26例(占83.87%)、减低1例(占3.13%)。202例感染性骨髓象粒系所占比例22.25%-87.00%(64.28%±10.69),与正常对照组40.50%-60.50%(53.14±5.51)%比较P值<0.05有统计学差异。202例感染性骨髓象患者中186例中粒细胞左移,所有患者均检出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胞质内空泡变性34例,核固缩、核溶解改变21例和杜小体3例。正常对照组无形态学改变。202例感染性骨髓象患者碱性磷酸酶阳性率36%-100%(88%±14),积分为102%-400%(305.31%±80.85)分。正常对照组NAP阳性率7%-42%(27%±6),积分为11%-96%(59.5%±13.8)分。两组比较P值<0.01,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感染性骨髓象特点是粒细胞系统比例绝对增加,粒细胞系统出现形态学的改变及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率与积分增加,这可以为临床上感染的诊断提供依据。
作者:唐霞珠;孙谦;刘秋莲;汪瑜璐;刘梦;张水生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评估他莫昔芬联合复方玄驹治疗少弱精症的临床疗效。方法180例少弱精症随机分为3组,试验组(他莫昔芬联合复方玄驹)、对照组2组(他莫昔芬组和复方玄驹组),每组60例,每组服药3个月,观察治疗3个月后精子密度、精子活力及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的变化,并将试验组与两对照组分别进行比较,评估联合应用他莫昔芬和复方玄驹治疗少弱精症疗效。结果3组治疗后均能提高患者精子密度、精子活力及正常精子形态百分率,试验组优于两对照组。结论他莫昔芬和复方玄驹治疗少弱精症疗效满意,优于单用他莫昔芬或复方玄驹,可作为治疗少弱精症的常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彩玲;吴敏红;余知灵;顾红勇;林鹏修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和血清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血浆内皮素(endothelin,ET)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2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10例,两组均按冠心病常规内科治疗,治疗组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d口服,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脂、同型半胱氨酸(Hcy)、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的变化。结果经过12周的治疗,治疗组的TC、TG、LDL-C、Hcy、ET显著降低,而HDL-C、NO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有效降低老年冠心病患者的TC、TG、LDL-C、Hcy、ET水平,升高HDL-C、NO水平,对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和改善内皮功能有重要意义。
作者:祝春华;张严高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评估血降钙素原(PCT)、尿素氮(BUN)、肌酐(SCr)、血胱抑素C(Cys C)和尿β2-微球蛋白(β2-MG)对脓毒症相关性肾损伤(SA-AKI)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入住PICU的脓毒症患儿共90例,按照急性肾损伤的诊断标准分为脓毒症AKI组(32例)和脓毒症非AKI组(58例)。所有患儿分别于入院时和入院后48h抽取静脉血,测定PCT、BUN、SCr、血Cys C和尿β2-MG的水平。结果⑴入院时脓毒症AKI组血Cys及尿β2-MG值明显高于脓毒症非AK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PCT、BUN及SC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⑵入院48h后脓毒症AKI组血PCT、BUN、SCr、血Cys C及尿β2-MG均高于脓毒症非AK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血CysC和尿β2-MG可作为诊断急性肾损伤早期的生物学指标;血BUN和SCr则有延迟;PCT做为预测肾功能的指标有待商榷。
作者:朱秋皎;潘涛;华军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观察研究液体复苏在多发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2013年8月我院收入救治的多发伤并失血性休克患者64例,其中30例患者采用常规液体复苏方案,将其列为常规组;34例患者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案,将其列为限制组,比较两组患者液体复苏前,复苏60min,复苏120min的血气分析指标、凝血功能指标,肝、肾功能指标及死亡率差异。结果限制组患者复苏60min、120min的血气分析指标、凝血功能指标,肝、肾功能指标均明显优于同时间点的常规组患者,P<0.05;同时限制组患者液体复苏120min后死亡1例,死亡率为2.9%,较对照组液体复苏120min后死亡6例,20.0%的死亡率具有显著优势,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多发伤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好,不仅有效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同时明显改善了患者的血气、凝血功能及肝、肾功能,对患者的后续治疗十分有利,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何金泉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继发性腹泻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提供防治依据。方法选择于我院就诊的308例肺炎患儿,按简单随机住院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患者开始使用抗生素的同时应用微生态制剂,而对照组患者则采用常规抗生素治疗。分别观察两组患者发生继发性腹泻发生率和治疗效果,分析其独立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结果308例肺炎患儿中共有94例发生继发性腹泻,发生率为30.52%,其中试验组为16.88%,低于对照组44.16%(χ2=27.0089,P=0.0000)。试验组患者应用微生态制剂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7.66%,高于对照组75.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714,P=0.0078)。单因素χ2检验结果显示发病年龄、住院时间、应用激素、联合使用抗生素(≥2周)以及侵入性操作均与患儿肺炎继发性腹泻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Logistic多元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⑴患儿肺炎继发性腹泻的危险因素:发病年龄、住院时间、联合使用抗生素(≥2周)、接受侵入性操作。⑵保护因素:应用微生态制剂。结论患儿年龄小、住院时间长、接受侵入性操作、联合使用抗生素(≥2周)是患儿肺炎继发性腹泻的危险因素,而应用微生态制剂是保护因素,临床上针对存在上述危险因素的患儿应早期联用微生态制剂进行预防和治疗。
作者:魏海涛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分析骨水泥填充术在骨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我院自2008年8月至2013年10月间收治的112例骨肿瘤手术患者,其中男62例,女50例;年龄18-55岁,平均年龄(34.2±3.5)岁。依据患者采用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每组56例;实验组采用肿瘤病灶刮除骨水泥复合异体骨填充内固定,对照采用传统的单纯病灶刮除或刮除后加植骨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病理性骨折发生率、术后复发率对比、术后感染率以及植骨愈合情况。结果实验组56例患者术后随访时间长26个月,短6个月,复查X线片见骨折愈合,实验组患者没有术后病理性骨折发生、2例发生术后复发、3例发生术后感染,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植骨愈合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采用骨水泥填充病灶刮除留下的瘤腔,特别是较大不规则瘤腔,采用骨水泥复合异体骨填充加内固定,即刻恢复骨的强度,可早期锻炼,改善关节功能,经骨替代后可真正完成骨修复,术式简单,达到满意疗效。
作者:宁明亮;徐刚;吴丽娟;王卫国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肾病综合征幼儿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常见病原菌及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科109例肾病综合征患儿为研究对象,将36例尿路感染患儿纳入观察组,73例无感染患儿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程、住院天数、白蛋白、抗生素使用等情况,探讨肾病综合征患儿尿路感染的相关因素。收集观察组患儿的尿液标本,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分析主要致病菌及其耐药性。结果肾病综合征合并尿路感染幼儿血浆白蛋白水平、24h尿蛋白量、激素使用时间、抗生素种类、住院时间与未合并尿路感染幼儿具有显著差异(P<0.05),按照危险度降序排列,24h尿蛋白量、激素使用时间、抗生素联合使用、血浆白蛋白水平、住院时间是肾病综合征幼儿尿路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36例肾病综合征合并尿路感染幼儿共检出38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63.16%),其次为革兰阳性菌(31.58%),真菌较少见(5.26%)。主要革兰阴性菌包括12株大肠埃希菌、6株肺炎克雷伯菌、4株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克洛、头孢噻肟、复方新诺明、氨曲南等高度耐药,对呋喃妥因,亚胺培南敏感性较高。主要革兰阳性菌包括7株肠球菌属、4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苯唑西林、头孢唑林、氨苄西林、红霉素、阿奇霉素高度耐药,对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较敏感,对万古霉素高度敏感。结论24h尿蛋白量、激素使用时间、抗生素联合使用、血浆白蛋白水平、住院时间是肾病综合征幼儿尿路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其致病菌及耐药性与普通尿路感染不同,应根据细菌学及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
作者:左洪;黄娟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人工流产术后口服短效避孕药优思明的临床作用。方法本研究选择2014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在江西省妇幼保健院行人工流产术终止妊娠的育龄妇女共200例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人工流产术后均当天常规预防感染和缩宫治疗,观察组当天另外口服优思明,每晚1片,21d为1周期,共3个周期,对照组不服优思明。观察两组术后阴道出血情况、首次月经恢复时间、子宫内膜厚度、重复流产率及术后3个月内并发症(盆腔感染、宫腔粘连发生等)的发生情况。结果⑴观察组术后阴道流血时间和首次月经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⑵观察组重复流产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⑶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子宫内膜厚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流产术立即口服优思明有助于缩短妇女的术后阴道流血时间、促进月经按时转归,是控制人工流产率和重复流产率的有效措施,有利于妇女身心健康。
作者:邓薇;习斌蓉;黄慧英;徐林;杨晓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分析并探讨超声造影(CEUS)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84个结节行CEUS,观察灌注过程及增强模式,包括增强方式、强度、均匀度、边界等。结果甲状腺良恶性结节超声造影表现差异较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甲状腺良性结节多表现为同进同退或快进慢退,整体均匀增强或高增强及周边环状增强;而恶性结节多表现为慢进快退,非均匀性低增强,且边界不清晰,其中非均匀性低增强对诊断甲状腺恶性结节的灵敏度及特异性均较高。结论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CEUS特征不同,CEUS增强模式分析对两者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钟淑娟;李宏斌;陈卫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总结小儿网膜囊肿的临床特点,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2015年15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小儿网膜囊肿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资料。结果15例患儿均行开腹网膜囊肿切除术。术中发现囊肿位于大网膜13例,小网膜2例;行网膜囊肿切除11例,囊肿次全切除3例,囊肿与其粘连的肠管一并切除1例;术后恢复顺利,无出血、感染、肠梗阻、肠瘘等近期并发症。结论网膜囊肿是小儿外科少见疾病,囊肿切除是唯一的治疗方法、疗效满意,以急腹症入院时应及时手术探查。
作者:雷沺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检测Cox-2在子宫内膜癌(EC)组织中的表达,探讨Cox-2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Cox-2在正常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内膜、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分析Cox-2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⑴Cox-2在正常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内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⑵Cox-2在不同病理分级及不同FIGO分期中的阳性表达率比较中,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ox-2阳性表达率在不同肌层浸润深度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ox-2在有无淋巴结转移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ox-2高表达与子宫内膜癌有密切关系,Cox-2参与了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Cox-2的过度表达可促进肿瘤的侵袭和转移。
作者:彭诗维;占诗艳;罗蒲英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高催乳素血症与Rathke囊肿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1月到2015年2月收治的经术后病理证实的Rathke囊肿15例,根据血清催乳素(PRL)水平将其分为高PRL组和正常PRL组,通过监测垂体激素水平,来确定血清PRL与Rathke囊肿大径值的关系。结果高PRL组和正常PRL组之间囊肿大径值比较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当囊肿增大到某一临界值(即大径值≥18mm),血清PRL水平与囊肿的大径值间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而当囊肿的大径值<18mm,两者线性关系不明显;高PRL组的FSH和LH的水平明显低于正常PRL组,两组间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Rathke囊肿的大径值是一个体现催乳素水平的较好的量化指标,在一定范围内囊肿的大小与血清PRL呈正相关。
作者:程飞;童丽娟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总结脊柱孤立性病变的MRI与CT表现,对其良恶性病变进行鉴别诊断,以提高疑难脊柱孤立性病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7月来我院就诊的21例疑难脊柱孤立性病变的影像表现,根据后诊断分为良性组及恶性组。根据MRI、CT表现及其它检查所见对其进行鉴别诊断。结果21例患者中11例诊断为恶性肿瘤,10例为良性病变。恶性肿瘤包括7例转移瘤、3例骨髓瘤和1例脊索瘤,良性病变包括5例骨髓炎,2例血管瘤,2例非特异性慢性炎性改变及1例骨巨细胞瘤。在良恶性病变鉴别中未发现特征性的MRI表现,在CT检查中良性病变中有8例(80%)出现反应性骨硬化改变,恶性病变中仅1例(9.1%)出现反应性骨硬化改变。结论近半数疑难脊柱孤立性病变为恶性肿瘤,综合CT和MRI表现分析有助于对疑难脊柱孤立性病变的良恶性进行鉴别诊断,CT图像中显示的骨硬化改变对提示良性病变起重要作用。
作者:王志刚;徐泽宇;唐翔宇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非炎症性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144例非炎症性慢性前列腺炎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选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72例。对照组使用西酞普兰和坦索罗辛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中药汤剂,并加用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情况的差异。结果研究组治疗总共有效率为87.5%,高于对照组的62.5%(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非炎症性慢性前列腺炎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柯维夫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早期检测血清白介素-4(IL-4)、干扰素-γ(INF-γ)及尿白三烯E4(LTE4)在儿童喘息性疾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12月在南昌大学一附院儿科门诊或住院伴有不同喘息症状的婴幼儿63例,检测急性期、恢复期血清IL-4、INF-γ及尿LTE4浓度,随访至3周岁后,根据是否仍有喘息发生分为喘息Ⅰ组、喘息Ⅱ组,同期年龄性别相当在本院体检儿童22例为正常对照组。结合哮喘预测指数(API),比较2组早期检测血清IL-4、INF-γ及尿LTE4浓度,分析IL-4与INF-γ的比值。结果完成随访60例(95.24%),失访3例(4.76%),28例(44.44%)3周岁后仍有气喘发作(喘息Ⅰ组),32例(47.76%)3周岁后无气喘发作(喘息Ⅱ组);喘息Ⅰ组急性期、恢复期血清IL-4水平、IL-4/INF-γ比值高于喘息Ⅱ组与对照组(P<0.05,0.01),血清INF-γ水平低于喘息Ⅱ组(P<0.05);喘息Ⅰ组恢复期尿LTE4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而喘息Ⅱ组恢复期接近正常(P>0.05);喘息Ⅰ组API阳性人数明显高于喘息Ⅱ组(P<0.01)。结论喘息婴幼儿血清IL-4、尿LTE4水平持续升高,特别是IL-4/INF-γ比值的持续升高可能是3岁后持续性喘息的原因之一;早期检测血IL-4、INF-γ及尿LTE4水平结合API对鉴别儿童持续性喘息具有一定的运用价值。
作者:王倩;孙萍;张帆;陈婷婷;吴颖 刊期: 201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