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晚期肝癌介入治疗的护理

杨锦玲

关键词:肝癌介入治疗, 肿瘤组织, 化疗药物, 栓塞剂, 原发性肝癌, 股动脉插管, 肿瘤部位, 血管, 丝裂霉素, 明胶海绵, 临床资料, 肝癌患者, 氟脲嘧啶, 方法, 表阿霉素, 造影, 顺铂, 女性, 年龄, 男性
摘要:1 临床资料及方法自1994年至1999年共收治肝癌患者50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大者68岁,小31岁,均经B超CT证实为原发性肝癌,常用化疗药物:表阿霉素、丝裂霉素,顺铂、5—氟脲嘧啶等,常用栓塞剂:碘油,明胶海绵。方法:在X线引导下,自股动脉插管至肝脏供应肿瘤组织的血管,经造影证实后,将化疗药物、栓塞剂注入肿瘤部位,或栓塞供应肿瘤组织的血管。
河北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AG与潜在HCO3-在呼吸衰竭急性加重期酸碱失衡诊断价值的探讨

    目的:探讨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加重期酸碱失衡类型。为早期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同步测定动脉血气分析和电解质分布,以酸碱失衡预测代偿公式,结合AG值和潜在HCO3-对119例次慢性呼吸衰竭进行酸碱失衡类型判断。结果:正常5例次,呼酸37例次,代碱5例次,呼碱3例次。呼酸和并代碱52例次,呼酸合并代酸4例次,呼碱合并代碱4例次,三重酸碱失衡(TABD)9例次,其中呼酸合并代酸代碱7例次,呼碱合并代酸代碱2例次。经AG值和潜在HCO3-判断,代酸8例增至17例。呼吸三重酸碱失衡(TABD)由0增至9例。不测潜在HCO3-有4例失检。结论:慢性呼衰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出现多种类型酸碱失衡,AG值及潜在HCO3-对代酸和呼吸型TABD判断有重要意义。

    作者:宋琼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静脉点滴穿琥宁引起过敏性休克1例

    1 病历介绍患者女,32岁,因流涕,发热4d来院就诊,诊为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给于退热抗炎治疗,在门诊静滴5%葡萄糖加穿琥宁400mg,在用药2min后,患者自述胸闷,继而恶心呕吐,呼吸困难,随后意识丧失,口唇青紫,牙关紧闭,脉搏细速,120次/min,血压测不到,诊断为过敏性休克,立即让患者平卧,持续高流量吸氧,停止输液,皮下注射肾上腺素0.5mg,静推氟美松20mg,静推可拉明0.375mg,洛贝林3mg,安钠咖0.5mg,8min后血压为11/7kPa,迅速补充血管容量,30min后血压升至13/llkPa,1h后,呼吸、心率及血压恢复正常,患者转危为安。

    作者:田仲侠;杨兆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我院自1998年10月至2000年10月,用米非司酮治疗60例早期异位妊娠患者,取得了明显的疗效,不仅消除了患者手术后伤口的疼痛,又增加了未生育者生育的机会,减少了手术并发症。1 临床资料 60例异位妊娠患者,年龄19~35岁,平均年龄27岁,其中经产妇35例,未生育者25例。42例有二次以上人工流产史,10例有盆腔炎史。60例患者均有停经史或有不规则阴道出血史,无严重腹痛,尿HCG弱阳性或阳性,血β-HCG<1000min/ml,阴道超声检查未见胎心搏动,异位妊娠包块直径<2~3.5cm,无后穹窿积液,血液动力学稳定的病人。

    作者:邱永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男性乳腺发育症96例诊治体会

    男性乳腺发育症为一侧或两侧乳房呈女性样发育,肥大,有时有乳汁样的分泌物[1]。大多属生理性或体内激素不平衡所致。但病人常产生较大心里压力。我院1991年至1999年共诊治96例男性乳腺发育症,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96例年龄18~65岁,其中18~29岁32例,30~59岁52例,60~65岁12例,1侧82例,2侧14例。

    作者:曹玉根;王克俭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米非司酮辅助人工流产300例临床观察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为了便于统一标准,采用单盲法,即固定1名手术医师操作,1名护士配合,选择孕10周以内90例,孕10 周~14周210例,无人工流产禁忌症的孕妇。(有初孕妇和有人工流产史的孕妇及剖宫产妇者)。随机选择情况类似的200例为对照。(10周以内160例,10周~12周40例)。

    作者:徐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老年心血管疾病的护理特点

    1 老年期心血管系统的改变老年人由于组织器官老化造成心肌细胞缩小,心排血功能减退。一旦因体力或精神疲劳而使血液需求量增加时,心血管功能可受到严重影响;老化往往常伴有动脉硬化,易引起高血压,影响血供量而导致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律失常及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硬化,可影响血液动力学或加重左心室负荷而引起左心功能不全。

    作者:厉月玲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内镜诊治大肠扁平微小息肉327例

    1993年元月至2000年元月,我院经电子结肠镜(型号:奥林巴斯CF130I)检查发现大肠扁平微小息肉(息肉直径<0.6cm,隆起高度<0.4cm即突向肠腔的息肉样赘生物)381例,现将其中有病理资料的327例总结如下:

    作者:赵兴远;周乐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Fas介导的细胞凋亡与乙型丙型肝炎

    细胞凋亡(apoptosis),又称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是不同于细胞坏死的另一种细胞死亡形式。二者不仅在形态上具有显著差别,而且内在的发生机制完全不同,受多种基因的分子调控是它有别于细胞坏死的显著特征。在凋亡过程中,由于内源性核酸内切酶的激活,使DNA在核小体连接区断裂,形成以180~200bp整倍数的DNA片段,电泳时出现特征性梯形区带图谱;电镜下观察凋亡的细胞呈现胞体变小,皱缩,染色质浓集,核固缩,进而核碎裂形成被膜包围的凋亡小体(apoptotic bodies),后被周围吞噬细胞吞噬降解。细胞凋亡不仅参与胚胎发育、造血、免疫系统的成熟、机体衰老以及维持正常组织器官细胞数目的恒定与生长平衡,而且与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种疾病的发生有关。免疫介导的细胞凋亡,特别是Fas系统介导细胞凋亡在慢性乙型肝炎(CHB)、慢性丙型肝炎(CHC)肝细胞损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Fas系统及其与CHB、CHC细胞损伤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祝美姣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外伤性休克的临床观察及护理对策

    1 临床资料自1999年10月至2000年10月,我院共收治外伤性休克76例,颅脑损失12例,胸部损伤18例,骨盆骨折20例,会阴撕裂6例,广泛软组织损伤20例。男52例,女24例,年龄小8岁,大74岁,入院时均处于严重休克状态。经早期精心、正确的病情观察,及时救护,均康复出院。现将经验总结如下。2 外伤性休克病人的临床观察2.1 神志、表情的观察:外伤早期抗体代偿机能尚好,脑组织血流量未明显减少,脑缺氧程度轻,脑组织处于兴奋状态,病人表现烦躁不安、焦虑,如休克不及时纠正,血压持续下降至8/6kPa时,脑血流量明显减少,脑缺氧严重,脑细胞兴奋性降低,病人表情淡漠,反应迟钝,意识不清,甚至昏迷,提示病情恶化。

    作者:姜风英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纤维连接蛋白定量测定预测流产早产的临床观察

    血清纤维连接蛋白(Fitronectin,Fn)的测定可预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近年国外文献报告,检测阴道分泌物中纤维连接蛋白(以下简称Fn),预测孕妇的流产、早产。我们以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Fnl44例,报告知下:1 一般资料 检测对象为健康育龄妇女144例,年龄23~36岁,其中未孕妇女76例,正常孕妇42例、先兆流产(妊娠<12周)19例,先兆早产(妊娠<37周)7例。先兆流产、先兆早产患者均于出现早期症状时采集标本。

    作者:吴莹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溺水患者抢救成功的临床护理体会

    患者男性,19岁,因溺水后昏迷3h入院。患者3h前因下河游泳,不慎溺水,5min后,被其家人救起,当时患者周身青紫,呼吸困难,处于昏迷状态。伴呕吐,呕吐物为清水,及抽搐等,其家人立即将患者送当地卫生院进行抢救,给清理呼吸道后,行人工呼吸,20%甘露醇250ml快速静点,西地兰0.4mg,速尿20mg静注等治疗后,症状无明显缓解,而来我院急诊。入院时患者处于深昏迷状态,呼吸急促,面色青紫,四肢冰凉,脉膊细数,体温39.5℃,脉搏140次/min,呼吸30次/min,血压14/8kPa。压眶反应及角膜反射均为阴性,双侧瞳孔等大,直径为2mm,对光反应迟钝,口唇紫绀,牙关紧闭,两肺呼吸音粗,并可闻湿罗音。立即清理呼吸道,气管插管,插管内大流量给氧。血压、心电监护,并且同时给脱水,降颅压,强心利尿。呼吸兴奋剂,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酸中毒,及对症治疗等。经紧张抢救约8h后,患者终于神志转清,病情平稳,又经住院8d治疗后,治愈出院。现将抢救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朱玉英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病毒性肝炎患者的院外护理

    1 病毒性肝炎的分类与传播途径根据病原体的不同,病毒性肝炎目前可分为甲、乙、丙、丁、戊型五种。其中甲肝和戊肝经消化道传播,乙肝、丙肝和丁肝传播途径复杂,主要经体液血液途径、母婴垂直传播和性接触传播。甲肝和戊肝只有急性患者,其它三型既有急性患者,又有慢性患者,且以慢性患者更为多见。对于疾病向来是“三分治,七分养”,尤其对于目前治疗较为棘手的乙肝、丙肝和丁肝,院外护理非常重要,是养好病的关键所在。

    作者:陈爱芬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367例输卵管积液超声诊断讨论

    输卵管积液是女性常见的慢性炎性病变,也是女性不孕的原因之一。发病的机理还不清楚,大多数认为是由细菌上行感染所引起的,诊断上经常通过输卵管造影或手术结果所证实。随着科学的发展,目前超声诊断输卵管积液有重要诊断意义,腹部超声已成为妇科疾病临床辅助诊断手段之一。

    作者:王鲁宁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周林频谱仪治疗糖尿病足坏疽的护理

    我院自1994年起,以周林频谱仪治疗糖尿病足坏疽16例,取得了较好的近期疗效,现将治疗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人均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病程8~16年。平均13.2±2.1年,其中男10例,女6例,年龄53~72岁,发生足坏疽均因长期不规则服降糖药或饮食控制不当或长期不复诊。入院时,空腹血糖10.6~25.3mmol/L。16例足坏疽中,湿性足坏疽8例,干性足坏疽6例,混合性足坏疽2例。湿性足坏疽表现为:肢端浮肿,皮温下降,不同程度,不同大小的溃疡面。其中足底溃疡1例,足背溃疡3例,小腿合并足背溃疡4例。溃疡面大小在10cm×20cm至25cm×32cm之间。有一溃疡深达肌层。干性足坏疽均发生在指趾,2例左足2指指端变黑、干枯,动脉搏动消失,右足单趾4例,症状同前。混合性足坏疽2例,均发生在右足,表现为右足指趾变黑干枯,足背、小腿均有溃疡,大小为12cm×25cm至20cm×25cm,溃疡创面组织坏死,合并感染,创面脓液培养为大肠杆菌及厌氧菌,有奇臭。其中一例混合性足坏疽入院时创面尚有蛆虫爬出。

    作者:黎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打包法包扎预防乳癌术后皮下积液

    自1997年2月至1999年2月,我们对59例乳癌改良根治术创用打包法加压包扎,无1例出现皮下积液的并发症,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59例,年龄26~65岁,平均42岁。全组病人均实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采用打包法加压包扎伤口,无1例出现皮下积液的并发症。

    作者:靳建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胎盘早剥24例护理体会

    兹将我院近年24例胎盘早剥病人的护理情况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我院1998年1月至2000年6月共分娩7651例,其中胎盘早剥24例,发生率0.31%,轻型14例占58%,重型10例占42%。患者年龄24~36岁,平均29岁,经产妇6例。足月妊娠12例,35~36周4例,20~28周8例。1.2 诊断标准和临床表现:诊断以王淑贞主编、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实用妇产科学为标准。其中10例无明显诱因占41.7%,外伤引起者8例占33.3%,因脐带因素、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者、臀位者各2例。24例中有6例仅为产前阴道出血而无其它症状;4例为阴道出血伴腹痛;4例仅表现为腰酸或腹痛;6例有子宫压痛、腹肌紧张并发胎死宫内;仅表现为胎心减慢者2例;无症状因B超检查发现者2例。

    作者:蒋蔚雯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晚期肝癌介入治疗的护理

    1 临床资料及方法自1994年至1999年共收治肝癌患者50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大者68岁,小31岁,均经B超CT证实为原发性肝癌,常用化疗药物:表阿霉素、丝裂霉素,顺铂、5—氟脲嘧啶等,常用栓塞剂:碘油,明胶海绵。方法:在X线引导下,自股动脉插管至肝脏供应肿瘤组织的血管,经造影证实后,将化疗药物、栓塞剂注入肿瘤部位,或栓塞供应肿瘤组织的血管。

    作者:杨锦玲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中药热敷法治疗足跟痛64例

    自1995年以来,我们采用中药外洗法治疗足跟痛取得了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4例,72足,男性30例,年龄25~68岁,病程长8年,短1个月,平均1年2个月,单足患病56例,双足患病8例,体力劳动者50例,非体力劳动者14例,有风湿性关节炎病史者16例,X线提示有足跟骨刺者56例,大部分有过局部封闭及服用消炎止痛药效果欠佳史。

    作者:张炳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坏死增生性淋巴结病

    坏死增生性淋巴结病(necrotizing hyperplastic lymphadenopathy,HNL)亦称坏死性淋巴结炎,Kikuchi病,是近20年来才逐渐被人们认识的一种非肿瘤性淋巴结肿大性疾病,临床以长期发热、颈部痛性淋巴结肿大和白细胞减少为特征。病理组织学以淋巴结内广泛凝固性坏死伴组织细胞反应性增生,无中性粒细胞浸润为特点[1]。本病由日本病理学家菊池于1972年首先报道,称它为伴有吞噬核碎片的灶性组织细胞增生的淋巴结炎。国外以日本报道多,国内自1980年以坏死性淋巴结炎报道后已引起临床重视[2,3]。由于本病的临床表现复杂特殊,部分临床医师对本病认识不足,易误诊误治[4]。

    作者:许俊萍;孟庆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145例胃腺癌P21和P53免疫组化分析

    目的:研究同一胃癌中癌基因和抑癌基因蛋白产物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10例正常胃粘膜、10例萎缩性胃炎、10例肠上皮化生的胃壁组织和145例胃癌组织中P21和P53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0例正常胃粘膜、10例萎缩性胃炎、10例肠上皮化生的胃壁组织中未发现P21和P53。145例胃癌组织中P21和P53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5.2%和51.2%。表达阳性的P53定位于肿瘤细胞核内,P21定位于细胞膜或细胞浆上。P21和P53的阳性表达率与胃癌的分化程度呈正相关。结论:检测P21和P53有助于评估胃癌的预后。

    作者:黄维清;纪萍;王海燕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河北医学杂志

河北医学杂志

主管:河北省卫生厅

主办:河北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