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低分子肝素联合间苯三酚治疗宫内妊娠晚期羊水过少的临床研究

徐颖媚;胡碧洪;向冬梅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 间苯三酚, 羊水过少
摘要: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联合间苯三酚治疗宫内妊娠28~34周羊水过少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90例羊水过少孕妇随机分为三组,联合治疗组应用低分子肝素0.4 ml皮下注射和间苯三酚120 mg静脉滴注,低分子肝素组应用低分子肝素0.4 ml皮下注射,对照组静脉补液2000 ml。观察各组治疗前后羊水指数( AFI)及产后2 h、24 h出血量。结果联合治疗组、低分子肝素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联合治疗组优于低分子肝素组(P﹤0.05)。三组孕妇产后2 h、24 h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间苯三酚治疗宫内妊娠28~34周羊水过少能显著增加羊水量,且不增加产后出血风险。
临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缺血性脑小血管病轻度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小血管病所导致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危险因素,为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应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 Montreal Cngnitive Assessment)筛查轻度认知障碍( MCI),收集相关危险因素,并进行神经心理学测试。根据MRI表现分为脑白质疏松( LA )、腔隙性脑梗死( LI )和 LA与 LI 并存( LA+LI )3种类型。结果共纳入150例,其中MCI组70例,非MCI组80例,单因素分析显示,MCI组年龄、性别构成比与非MCI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受教育年限显著短于非MCI组[(9.06±4.46)岁vs(11.48±3.51)岁;t=-5.116,P﹤0.001],而高血压病(71.4% vs 45.0%;χ2=8.325,P=0.004)、糖尿病(55.7% vs 40.00%;χ2=4.801,P=0.028)、高脂血症(48.5%vs 23.7%;χ2=9.552,P=0.002)、颈动脉硬化(42.8% vs 18.7%;χ2=6.871,P=0.010)、吸烟(34.3% vs 13.8%;χ2=6.581,P=0.011)构成比及总胆固醇[(5.26±1.26)mmol/L vs(4.56±1.23)mmol/L;t =3.326,P =0.001]、尿酸[(351.81±83.21)mmol/L vs(323.03±80.43)mmol/L;t=2.102,P=0.0371]水平显著高于非MCI组。结论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颈动脉硬化、吸烟及教育水平较低是缺血性脑小血管病患者MCI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牛智领;牛好敏;刘远洪;葛晓航;郝静;闫斌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131 I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伴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131 I治疗105例甲状腺功能亢进伴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105例甲状腺功能亢进伴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9.1%(49/55),对照组为74%(3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TT3、TT4、FT3、FT4、TSH、FPG、2hPG、HbAlc水平均明显比对照组低( P﹤0.05);治疗后9、12、24个月观察组患者的甲状腺功能减低发生率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复发率均明显比对照组低( P﹤0.05)。结论131 I 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伴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良好。

    作者:康杰峰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丁咯地尔联合弥可保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丁咯地尔联合弥可保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0月至2013年5月尉氏县人民医院收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100例,按数字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丁咯地尔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丁咯地尔联合弥可保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神经症状与体征评分变化及治疗后神经传导速度变化情况。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神经症状、体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MNCV、SNCV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丁咯地尔联合弥可保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能明显改善神经症状、体征,增加神经传导的速度,临床效果确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作者:陆小娜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开颅夹闭和介入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破裂的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开颅夹闭和介入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破裂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脑动脉瘤破裂患者80例(动脉瘤80枚),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开颅夹闭组37例(37枚)和介入组43例(43枚)。开颅夹闭组采用开颅夹闭术治疗,介入组采用介入栓塞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预后。结果开颅夹闭组总完成栓塞及夹闭率为91.9%,介入组为95.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颅夹闭组GDC及动脉瘤夹使用枚数明显少于介入组(P﹤0.05);开颅夹闭组H-H分级Ⅲ级以下完全转归率为94.1%,介入组为92.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随访期间均未发生再次出血。结论介入栓塞可治疗各种形态的动脉瘤及开颅夹闭术无法抵达的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必将逐渐成为动脉瘤治疗领域的主流方法。

    作者:岳四海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七叶皂苷钠治疗急性轻症胰腺炎临床疗效探讨

    目的:探讨七叶皂苷钠治疗急性轻症胰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8例急性轻症胰腺炎患者,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对所有患者均采取禁食、胃肠减压、抗炎、抑制胰液分泌以及抗感染等基础性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施加七叶皂苷钠辅助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4.12%,对照组有效率为85.2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治疗急性轻症胰腺炎时应用七叶皂苷钠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李自显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新疆部分地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与体质量指数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新疆部分地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病率与体质量指数(BMI)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统一的流行病学调查表,以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2007年至2010年新疆南部和北部农村常住人口3124人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肺功能检测。取资料完整且肺功能检查合格的2874份问卷进行分析。采用单因素和卡方检验分析。结果新疆农村地区COPD的总患病率为7.5%;其中男性1289人,女性1585人,男性患病率为6.4%,女性患病率为4.1%。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659,P=0.0001));低BMI的人COPD患病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71, P=0.024)。结论新疆南部和北部35岁以上人群COPD的患病率为7.5%,BMI与COPD的发病率有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朱琳琳;方曼倩;朱佳;凌敏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探讨地佐辛复合左布比卡因颈丛神经阻滞用于甲状腺手术的效果

    目的:探讨地佐辛复合左布比卡因颈丛神经阻滞用于甲状腺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焦作市人民医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88例拟行甲状腺手术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4例,对照组单用左布比卡因颈丛神经阻滞,观察组采取地佐辛复合左布比卡因颈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麻醉效果及血流动学差异。结果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镇痛维持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不同时间点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T1、T2和T3时心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2时平均动脉压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地佐辛复合左布比卡因颈丛神经阻滞用于甲状腺手术具有较好的镇痛、镇静效果,且能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孙菊意;周华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中医综合治疗方案治疗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疗效

    目的:研究分析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对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淇县人民医院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88例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将其按照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西药综合治疗,观察组给予中医综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及治疗前后血清纤维化各项指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72%,对照组为84.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前血清纤维化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纤维化各项指标变化程度均大于对照组( P﹤0.05)。结论中医综合治疗方案治疗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具有确切的临床效果,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常学文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泮托拉唑联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胃溃疡临床观察

    目的:探究泮托拉唑联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胃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68例胃溃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进行治疗,对照组34例患者给予泮托拉唑治疗,观察组34例给予泮托拉唑联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显效11例,有效16例,无效6例,显效率为32.35%,总有效率为82.35%;观察组显效21例,有效11例,无效2例,显效率为61.76%,总有效率为94.12%。观察组明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泮托拉唑联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胃溃疡,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辉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急诊内科患者昏迷的原因及处理

    目的:探讨急诊内科患者昏迷的原因及处理措施。方法选取镇平县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196例昏迷患者,进行仔细诊断并合理抢救,分析其昏迷原因及处理效果。结果导致昏迷原因包括:脑血管疾病占32.7%、中毒占27.6%、糖尿病占20.4%、心血管疾病占14.3%、其他占5.1%。入院抢救后5级12例、3~4级180例、1级4例。结论引发急诊内科患者昏迷的因素包括脑血管疾病、中毒、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及时予以诊断治疗,能够确保患者生命体征保持稳定,减少患者病死率。

    作者:郭丛径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低血压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对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 MHD)患者发生低血压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MHD患者126例,统计低血压发生情况,并对1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结果低血压与非低血压患者年龄、体质量增长率、白蛋白( ALB)、C-反应蛋白( CRP)、射血分数值、血红蛋白伴发糖尿病、冠心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年龄、并发糖尿病、CRP与ALB是低血压发生的相关因素。结论炎症状态、糖脂代谢紊乱、高龄与营养不良均是老年MHD患者发生低血压的危险因素,这些因素可作为早期预测MHD患者低血压状态的重要因素。

    作者:潘锐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化疗对晚期胃癌患者临床疗效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化疗对晚期胃癌患者临床疗效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4例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2例,对照组单用化疗方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参芪扶正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免疫功能影响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45.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2.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白细胞介素-12(IL-12)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分别为(0.1663±0.0523)μg/L和(0.2129±0.0055)μg/L,较治疗前升高;对照组治疗后IL-12和TNF-α分别为(0.1233±0.0497)μg/L和(0.1885±0.0063)μg/L,较治疗前降低,两组化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的主要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化疗对晚期胃癌患者效果显著,降低化疗方案所致不良反应,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具有较好的免疫调节作用,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作者:王沛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大叶性肺炎102例分析

    目的:探讨儿童大叶性肺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3年5月诊治的102例儿童大叶性肺炎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X线或CT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2例患儿中发热100例,咳嗽99例,胸痛19例;发病短2 d,长10 d;病原学检查提示支原体血清IgM阳性45例,白细胞计数﹥10×109/L 49例,C-反应蛋白﹥40 mg/L 26例,混合感染61例,肝及心肌损害82例(心肌损害73例,肝损害19例)。经系统性治疗后治愈89例,好转11例,转上级医院2例,无死亡病例。结论对于持续发热≥3 d,伴咳嗽或持续高热原因不明的年长儿应早期影像学检查及加强病原学检查,应及时诊断,针对性用药、抗生素足量、联合、疗程应用,密切接触者可能会传染,合并胸膜炎、胸腔积液及有全身中毒症状者可予激素减轻炎症反应。

    作者:黑淑贞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不同的降糖策略及清创时机对糖尿病足溃疡愈合时间的影响

    目的:研究不同的降糖策略及清创时机对糖尿病足溃疡预后的影响。方法将42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随机分为快速降糖组及渐进降糖组,比较组间血糖达标时间、低血糖发生率、足溃疡愈合时间的差异。结果两组不同降糖策略下溃疡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渐进降糖组比较,快速降糖组血糖达标早、低血糖发生频繁。两组患者清创越早,其溃疡愈合时间越短( P﹤0.05)。结论糖尿病足溃疡患者住院期间降血糖不应苛求血糖达标,应重视避免低血糖的风险,尽早行清创手术。

    作者:程劲松;汪四虎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不同分娩镇痛方法的临床效果比较

    目的:探讨笑气吸入与硬膜外阻滞麻醉在无痛分娩中的效果和对母婴安全的影响。方法将540例产妇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80例。A组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镇痛,B组采用笑气吸入镇痛,C组不予应用镇痛药。比较三组产妇镇痛效果、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妇出血量及新生儿窒息率。结果 A组与B组镇痛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C组(P﹤0.05);三组活跃期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第二产程时间短,与B、C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B、C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A、B两组剖宫产率明显低于C组(P﹤0.05),A、B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助产率、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窒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笑气吸入和硬膜外阻滞麻醉可有效缓解产妇疼痛,降低剖宫产率,且对母婴无不良影响,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作者:王卉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一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提高对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认识,探讨诊治方法。方法分析2013年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外科收治的1例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以往有关文献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口服泼尼松1个月后治愈。结论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较罕见,病因未明,可能与变态反应有关。

    作者:张晔;胡晓林;胡开兵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探讨小切口手术切除甲状腺瘤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对小切口手术切除甲状腺瘤的疗效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此寻找佳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将郏县第一人民医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就诊的100例甲状腺瘤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取小切口手术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总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肿瘤长径、手术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出血量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明显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小切口手术对甲状腺瘤的切除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少、出血量少,治愈率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和普及。

    作者:孙伟;张俊侠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急诊血管内栓塞治疗隐源性大咯血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隐源性大咯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例内科保守治疗无效的隐源性大咯血患者行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 BAE),术中行主动脉造影。对支气管动脉( BA)和非支气管动脉( NBSA)进行评估,分析血管造影表现。随访观察BAE的临床效果及术后肺部CT表现。结果6例患者中4例有吸烟史,血管造影共发现15支BA,肋间动脉3支。呈病理性改变11支,其主干增粗,可见血管末梢不同程度的增生,主干正常4支。所有患者BAE后即刻获得止血,随访时间内均未再发咯血,术后CT扫描未见异常。结论 BA是隐源性大咯血的主要责任血管,长期吸烟可能是导致隐源性咯血的主要因素,超选择性BAE治疗隐源性大咯血安全、疗效显著。

    作者:张战利;杨瑞民;肖刚;王建利;葛永强;张铭秋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曲美他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曲美他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4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药物治疗组23例,给予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消心痛、美托洛尔、地尔硫卓艹、坎地沙坦等治疗;曲美他嗪治疗组23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症状、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超敏C-反应蛋白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曲美他嗪治疗组在总有效率、超声心动图左室射血分数值及超敏C-反应蛋白下降值等指标上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治疗是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尚伟民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肝脏血流阻断在肝脏部分切除手术中应用的动物研究

    目的:分析并评价血流阻断在家兔肝脏部分切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取家兔为实验对象,分为四组,每组20只,分别对其进行Pringle法、半肝阻断法、半肝阻断+肝下下腔静脉阻断法阻断肝脏血流及空白对照(仅开腹,但不做其他处理),分别测量阻断前、后的中心静脉压,肝脏部分切除后的出血量(切除相同部位的肝脏,尽量保证其大小及肝脏断面的面积相等),阻断20 min后恢复肝脏血流30 min,分别测量阻断前后转氨酶的数值。对所取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为了解肝下下腔静脉阻断对家兔的影响,另取家兔15只,全麻后开腹结扎其肝下下腔静脉(肾静脉以上),关腹后清醒麻醉,观察其存活情况及术后第7天的肝、肾功能变化。结果①除半肝阻断法外,其余方法中心静脉压显著下降。②三种阻断方法的出血量均较对照组减少,半肝阻断+肝下下腔静脉阻断法出血量少。③三种阻断方法均对肝功能有损害,Pringle法损害大,其余两种方法无明显差异。单纯结扎肝下下腔静脉对家兔无明显影响(麻醉清醒后可正常进食及活动),术前、术后的肝、肾功能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肝下下腔静脉联合半肝血流阻断在肝脏部分切除手术中可有效降低中心静脉压,减轻术中出血,同时不增加肝功能损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阻断方法。

    作者:蒲辉;姚敦武;龚连生 刊期: 2014年第08期

临床医学杂志

临床医学杂志

主管:河南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河南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