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社区不同人群对慢性病康复治疗认知现状的调查分析

周爱文

关键词:不同人群, 慢性病, 康复治疗, 知, 信, 行(KAP), 调查
摘要:目的:了解社区不同人群对慢性病康复治疗的认知状况,分析导致慢性病康复治疗在中小城市开展遇到障碍的原因。方法:随机抽取本社区200人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13.0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社区人群对慢性病康复治疗的知晓率普遍偏低;对慢性病康复治疗的态度不够积极,不同文化程度间差异较明显;康复治疗的行为均有待加强。结论:社区人群对慢性病康复治疗认知水平较低,应采用各种措施,提高人群的认知;同时应建立健全中小城市的康复医疗服务机制,促使慢性病康复治疗在中小城市的开展。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骨转移瘤的 CT 诊断分析与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骨转移瘤CT诊断的有益征象,提高对该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搜集近2年本院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骨转移瘤30例,密切结合临床资料,分析C T表现特征。结果:显示30例骨转移瘤病例均累及椎体、附件骨性结构。转移部位为单发椎体14例,病灶位于颈段1例,胸段12例,肋骨1例;多发多部位同时受累16例,胸腰段受累5例,胸肋受累3例,胸腰及肋骨转移2例,胸腰段伴肋骨、肩胛骨、胸骨、骨盆等多处转移6例。转移方式为溶骨型转移17例,成骨型转移9例,混合型转移4例,出现病理性骨折5处,椎旁软组织肿块9处。结论:结合临床资料进行CT检查是诊断骨转移瘤比较理想的方法。

    作者:鲁智勇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CT 在肺结核诊断中的重要性

    目的:探讨C T扫描在肺结核诊断中的重要性,为结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2012年9月-2013年3月确诊的60位肺结核患者的普通X线检查和C T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C T扫描时均发现肺部有病灶,部位与X线摄片的显示一致。相比而言,CT还能比较清晰的显示X线没有显示病灶的纵隔旁区3例,心影后区4例,肺尖区1例;发现28例共有49个空洞;32例见支气管播散灶、有胸水者20例,19例胸膜肥厚粘连者,钙化灶16例,合并支气管扩张6例,肺气肿大还有肺大泡各4例。CT扫描比X线扫描具有明显优势。结论:CT扫描对显示肺结核病变的部位、形状、数量以及各种合并症有显著优势,在肺结核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中有重要价值。

    作者:任玉臣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舒适护理对剖宫产初产妇舒适度和术后康复的影响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对剖宫产初产妇舒适度和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择期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初产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初产妇随机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围术期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舒适护理,观察两组护理前、后简化舒适状况量表(GCQ )评分和术后康复(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排便时间和住院天数)情况。结果:护理前,两组GCQ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后,研究组GCQ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排便时间和住院天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舒适护理显著改善剖宫产初产妇的舒适度,促进术后康复。

    作者:任韦帆;何花;陶爱琴;叶丽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艾滋病患者的护理现状及进展

    艾滋病(AIDS )是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致的细胞免疫系统损害和各种机会性感染的综合征[1]。近年来,由于艾滋病的广泛流行,人们谈“艾”色变,不仅艾滋病患者受到社会的普遍歧视,甚至对艾滋病家庭也畏而远之,恐避之而不及。人们逃避与歧视艾滋病的原因一是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与传播方式并不完全了解[2],另一方面是至今没有治愈的方法。因此,一旦染病将终生服用抗病毒药物,而且随时有发生各种并发症的危险。A IDS的病因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感染。目前已知的病毒感染途径有血液、性接触、母婴传播三种方式[3]。患者感染 HIV 后,病毒会侵犯淋巴细胞CD4T ,发生免疫功能缺陷[4],引起一系列以条件性感染或肿瘤为特征的致死性疾病[5]。近年来,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增加,我国艾滋病的发病人数剧增,报道显示[6],我国已进入艾滋病的高发期,每2年递增率为9%[7]。目前新研究认为抗病毒治疗能够减少艾滋病传播[8],然而抗病毒治疗成功的关键主要是依从性提高[9],随着抗病毒治疗时机深入研究,有人认为合并急性机会性感染时提前抗病毒比推迟抗病毒治疗可减少死亡率[10],然而机会性感染尚未治愈即抗病毒治疗,服药的种类增加会增加药物毒性反应,副反应增加[11],随着抗病毒治疗副反应增大便影响到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因此,艾滋病患者的健康教育与护理工作已成为医疗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笔者查阅相关文献,对我国艾滋病的护理现状及进展作如下综述。

    作者:邓梅花;方鹏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导致宫颈糜烂相关因素分析及临床预防对策

    目的:探讨导致宫颈糜烂的相关因素及临床预防对策。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3月宫颈糜烂患者79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1∶1比例随机选择79例同期妇科门诊体格检查妇女作为对照人群,比较两组人群相关因素上的差异。结果:宫颈糜烂组应用避孕套20.25%低于健康体检组的36.71%;首次性交年龄小于20岁41.77%、孕产次超过3次27.85%、初中以下文化26.67%、应用带尾丝节育环25.32%高于健康体检组的12.66%、11.39%、13.92%、8.86%( P<0.05),以上原因是引起宫颈糜烂的相关因素。结论:宫颈糜烂与多种因素有关,应针对上述因素实施相应的措施减少宫颈糜烂的发生。

    作者:王蔚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疾病及根除治疗现状与进展

    距离幽门螺杆菌(H p )首次被发现和分离已经30年了,幽门螺杆菌是世界上感染率高的细菌之一,H p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胃食管反流病、胃息肉等密切相关外,还与一些其他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皮肤病、肾病、胆石症、肝性脑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儿童贫血、发育迟滞、婴儿猝死等有关,本文就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疾病进行介绍。同时提出根治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方案,Hp根除治疗有效地改变了胃、十二指肠疾病的预后,迄今开展根除治疗已经有20余年的历史,目前的现状是H p对常用的抗生素如克拉霉素、甲硝唑等耐药率明显增加,由此而导致使用广泛的传统三联疗法的根除率已经下降至不可接受的水平。国内外探索了一系列的根除治疗方案,本文对相关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刘东振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整体护理对外科开腹手术患者围术期影响的临床观察

    目的:比较不同护理方式对外科开腹手术患者围术期影响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普外科2012年1-12月75例行开腹手术患者的资料,其中选择整体护理的40例为研究组,选择普通护理的35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术前睡眠质量、焦虑评分、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满意度等进行分析。结果:患者术前睡眠质量、焦虑评分,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满意度,两组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整体护理在外科开腹手术围术期实施过程中,有效缓解患者焦虑情绪,使患者以平稳的心态去接受手术治疗,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为促进患者术后的康复做好了准备,使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提前。同时整体护理实施了人性化的服务,进一步提高了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娇珍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利巴韦林气雾剂治疗婴幼儿手足口病Ⅰ期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利巴韦林气雾剂治疗婴幼儿手足口病( H FM D )Ⅰ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0例手足口病Ⅰ期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及利巴韦林静滴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利巴韦林气雾剂口腔喷雾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热退时间、疱疹消退时间、痊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均<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亦高于对照组76%。结论:利巴韦林气雾剂治疗手足口病Ⅰ期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梅香;黄荣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脑瘫患儿父母的心理状况与应付方式

    目的:探讨脑瘫患儿父母的心理状况与应付方式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应付方式问卷(WCSQ ),对60例脑瘫患儿父母和60名与脑瘫患儿同年龄、同性别正常儿童父母(对照组)心理状况和应付方式进行评估。结果:脑瘫患儿父母组SCL-90总分152±13.5及各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122±13.1,P均<0.01;脑瘫患儿父母组WCSQ中的求助、合理化、解决问题因子分为0.7±0.1、0.6±0.1、0.8±0.2均高于对照组0.5±0.2、0.4±0.1、0.7±0.1,P均<0.01;而WCSQ 的退避、幻想、自责因子分为0.2±0.1、0.1±0.1、0.3±0.2均低于对照组0.3±0.1、0.3±0.2、0.4±0.1,P均<0.01;脑瘫患儿父母组WCSQ的退避、幻想、自责、求助、合理化因子与SCL-90各项因子呈正相关(r=0.55~0.91,P均<0.01);WCSQ的解决问题与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恐怖呈负相关( r=-0.27、-0.26、-0.26、-0.24、-0.25,P均<0.05)。结论:脑瘫患儿父母有较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但其多能采用积极的应付方式,这可能有助于减轻心理问题的影响。

    作者:戴文献;张建;施学文;吴雪红;陈向前;曹青;邵雷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绝经后妇女宫内节育器取出困难体会

    目的:探讨绝经后取环的方法。方法:对本院自2009年3月-2013年2月绝经0.5~23年妇女取环困难的资料进行总结。结果:78例中66例单金环,6例T环,6例麻花环;环断裂8例,环嵌顿8例,组织包裹3例,宫颈闭合2例,未取出2例,环残留者1例。结论:绝经取环应口服药物或宫颈注射药物改善宫颈条件后再进行取环,取环时间可以在更年期内或月经紊乱时。

    作者:陈占练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雌激素与绝经后妇女异丙酚靶控输注麻醉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雌激素与绝经后妇女异丙酚靶控输注麻醉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将术前无认知障碍的40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进行术后3d、7d认知功能评价,按MMSE得分将患者分为认知功能正常组和认知功能障碍组,所有患者术前均采用异丙酚靶控输注麻醉方式,测定及对比术前、术后3d及术后7d患者的空腹血清雌二醇浓度。结果:术后3d、7d正常组与障碍组术前血清雌二醇水平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障碍组与正常组患者血清雌二醇分别为(51.9±12.6VS84.7±19.2),7d血清雌二醇水平为(57.4±12.6VS85.8±21.7),均 P<0.05。结论:绝经后妇女异丙酚靶控输注麻醉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可能与雌激素水平降低有关。

    作者:刘英伟;赵香凤;闵香;郭海雁;叶兹礼;陈帅;王凤君;梁雄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疤痕子宫阴道分娩的护理

    目的:探讨疤痕子宫阴道分娩的护理措施。方法:选择有阴道试产指征的40例疤痕子宫待产妇,做好心理护理,密切观察产程,记录分娩情况。结果:31例(77.5%)成功阴道分娩,9例改行剖宫产。产后出血1例,孕妇及新生儿未见其他并发症。结论:对疤痕子宫阴道分娩待产妇加强监护,密切观察产程,可提高阴道试产成功率。

    作者:赵倩;张娟娟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全自控无痛分娩180例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硬膜外阻滞麻醉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和对产妇、产程及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360例产妇,在全产程胎心监护下,自愿接受全自控无痛分娩的为观察组,同期未干预产妇为对照组,每组180例,在分娩过程中,观察组给予硬膜外持续微泵给药进行分娩镇痛,对照组未给予镇痛药物,比较两组产妇的镇痛效果、产程进展、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以及新生儿 Apgar评分。结果:(1)分娩镇痛效果:观察组效果非常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产程进展的比较:观察组第一产程时间和总产程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3)分娩方式比较:观察组剖宫产率低,对照组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4)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 Apgar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硬膜外持续微泵给药用于分娩有确切的镇痛效果,对产妇及新生儿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作者:张东洋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1000例化学发光分析技术检测乙肝两对半的结果分析

    目的:分析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CMIA)技术检测的乙肝两对半的模式特征。方法:用 Architect i2000SR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对1000例血清标本进行乙肝两对半的定量检测,对于检测发现少见模式(“1235”、“1245”、“1345”)的31例标本再用ELISA法检测作对比分析。结果:CM IA法定量检测结果共16种模式,常见模式以“145”、“135”、“245”、“25”、“2”及全阴为主。ELISA 法检测结果:少见模式中的“1345”主要表现为“145”;“1245”模式主要表现为“145”、“245”;“1235”模式主要表现为“135”。结论:乙肝两对半表现模式较为复杂, CM IA技术检测乙肝两对半的灵敏度、速度和自动化程度均较高,是目前临床检查乙肝两对半的较好方法。

    作者:陈灿伟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宫颈普查中三阶梯筛查法结合高危型HPV分型检查对于宫颈癌筛查的意义

    目的:探究妇女病普查中宫颈“三阶梯”筛查法结合高危型H PV检查结果在女性宫颈癌防治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010-2012年间在我所进行宫颈普查的2535例妇女的临床资料,所有妇女进行T C T检查,对于细胞学阳性妇女行阴道镜及病理学检查,同时行高危型 HPV检测,分析TCT检测阳性妇女的HPV感染情况以及两者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发病情况的关系及特点。结果:所有参检妇女中TCT检测细胞学阳性患者为74例,ASCUS/AGUS~ASC-H与LSIL组比较宫颈癌及CIN 检出数量上差异无显著性(χ2=0.028,P>0.05),但与 HSIL 组(χ2=7.69,P<0.05)和宫颈癌组(χ2=5.58,P<0.05)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共检出携带高危型HPV妇女59例,高危型HPV检测阳性例数与TCT检测细胞学阳性等级分组之间存在正相关。结论:对妇女进行三阶梯宫颈筛查,并对 TCT 细胞学阳性妇女进行高危型H PV检查,有助于早发现、早诊断宫颈癌及癌前病变,高危型 H PV检查有助于对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随访及评估。

    作者:侯宗萍;王慧华;吕玲英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妈咪爱和乳果糖口服液联合治疗婴儿功能性便秘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妈咪爱和乳果糖联合治疗婴儿功能性便秘的疗效。方法:将86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适量饮水、正常排便训练及适时添加辅食,观察组在上述措施的基础上采用妈咪爱和乳果糖联合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6%,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1)。结论:妈咪爱和乳果糖联合治疗婴儿功能性便秘可获得满意疗效,而且安全和经济,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孙小鸿;陆琴花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鼻炎66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效果。方法:收集66例过敏性鼻炎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使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和单纯西医疗法进行治疗,对比2组的疗效差异。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8%,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0%,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鼻炎效果比单一西医治疗更好,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薛梅红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微管微创无痛人流术与普通人流术的临床应用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微管微创无痛人流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经B超确诊为宫内妊娠(孕囊≤20mm),且自愿要求终止妊娠的早孕女性250例,并随机分为A组(观察组)和B组(对照组),A组施行微管微创无痛人流术终止妊娠,B组施行普通人流术终止妊娠,观察两组早孕女性在术中的疼痛程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人流综合征的发生率、术后阴道流血时间及流产效果等。结果:A组(观察组)术中疼痛程度明显较轻,手术时间及术后阴道流血时间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人流综合征发生率明显降低,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流产效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微管微创无痛人流术可减轻早孕女性身体和心理的痛苦,是一种安全、有效、简便、经济的人工流产方法,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田小丽;宋朝芳;宋天会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两种内瘘保护方法的比较

    目的:比较两种内瘘保护方法对内瘘保护的效果。方法:将60例通过动静脉内瘘血管通路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分别采用内瘘保护罩和治疗巾覆盖法,均在患者透析开始时盖于内瘘穿刺部位的上端。同时对两种保护方法进行观察比较。结果:实验组内瘘并发症低于对照组,但两组只有血肿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因内瘘保护不当导致患者内瘘寿命缩短,治疗费用增加(160.80±110.16)元,少于对照组的(320±90.21)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内瘘保护罩对动静脉内瘘保护的作用效果好,降低了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治疗费用,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作者:董一民;周龙珍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喉乳头状瘤22例临床分析

    喉乳头状瘤为喉部常见肿瘤,发病率居喉部良性肿瘤之冠,其特点是切除后易复发,病理上属于良性肿瘤,成人患者易发生癌变。我院从2005-2012年共收治并经病理证实为喉头乳头状瘤22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申力;林斌;谢卫旭;潘山;朱汉豪;钟海鹏 刊期: 2013年第22期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