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螺旋CT靶扫描对肺部小结节的诊断价值

李惠民;肖湘生;刘士远;李成洲

关键词:肺结节肺癌靶扫描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摘要:目的探讨肺部结节CT靶扫描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筛选同时具有常规10mm层厚和靶扫描的CT资料共70例,诊断证实途径包括手术切除、经皮肺穿刺、痰脱落细胞学、抗炎治疗或随访2年以上。结节大小为0.5~3.0cm,平均2.2cm。CT常规扫描采用10mm层厚,靶扫描采用小FOV(14~20cm),包括一侧肺和纵隔,层厚2~5mm,pitch=1~2,重建时重叠40%~67%。36例作了三维重建(表面遮盖显示法,SSD)。诊断依据可靠程度分为四等级:明确诊断、可能性大、可能、无诊断倾向或未诊断,分别对常规扫描和靶扫描进行回顾性评价并对比。统计检验采用参照单位分析法和卡方检验。结果 70例扫描中经靶扫描作出明确诊断者36例(51.4%),可能性大者27例(38.6%),可能者4例(5.7%);前三级诊断准确率为95.7%(67/70),显著高于常规扫描(68.6%,48/70;χ2=8.64,P<0.01);明确诊断比率为51.4%(36/70),显著高于常规扫描(8.6%,6/70;χ2=33.77,P<0.01)。靶扫描诊断可靠性明显优于常规扫描(前者R值为95%,可信区间为0.279~0.417,后者为0.108~0.246,两者无重叠,P<0.05)。结论螺旋CT靶扫描有助于肺部结节的鉴别诊断,是肺部结节检查的有效手段。
临床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肾小管机能不全性骨营养不良一例

    患者女,8岁。因发热9天伴惊厥3次,拟诊败血症收治入院。体检:体温39.1℃,脉搏120次/分,呼吸36次/分,神清,发育迟缓,面色苍白,智力正常,浅表淋巴结无肿大,扁桃体肿大(+),心肺听诊无特殊,肝脾肋下未及,四肢多处弯曲畸形,不能站立。追问病史,患儿父母系近亲结婚,患儿自幼即有四肢无力,2岁时仍只能坐,不能站立行走,且伴肢体弯曲畸形,并逐渐加重,家族无类似发病。实验室检查:白细胞 21.3×109/L,中性 0.907,淋巴0.058,单核 0.035,血钾 2.55mmol/L,血钠130.3mmol/L,血钙1.16mmol/L,血磷 0.91mmol/L,碱性磷酸酶 1222.6U/L,尿素氮5.1mmol/L;尿 pH4.5,蛋白(-),酮体(-),白细胞(±);尿钙 10.52mmol/24h,尿无机磷 55.21mmol/24h。肾脏B超检查:两肾大小约3.8cm×7.0cm,肾窦分离,髓质内均充满强回声,后方声影。X线平片:四肢片示两侧股骨、胫腓骨及尺桡骨均见弓形弯曲畸形,骨质密度普遍减低,骨小梁粗糙、模糊,骨干弯曲部皮质增厚,干骺皮质变薄,右股骨下段伴病理骨折(图1、2)。腹部平片示两肾区多发大小不等类圆形钙化,呈簇状,骨盆趋三叶状,密度减低,小梁粗而模糊,两髂骨翼边缘不清(图3)。胸片示两侧肋软骨与骨交界处骺板增粗,呈串珠状(图4)。X线诊断:肾小管机能不全性骨营养不良。

    作者:许尚文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多层面螺旋CT胆道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多层面螺旋CT胆道成像技术(MSCTC)要点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 19例怀疑胆道梗阻患者,从周围静脉滴注10%胆影葡胺100ml后,60~90分钟行上腹部快速容积扫描,利用图形工作站的后处理功能行胆道系统的三维重建,并将观察结果与原始横断面图像和临床病理进行对照。结果 (1)15例血清胆红素低于2mg/dl(34μmol/L)的病例中14例胆道强化效果良好,而4例血清胆红素高于2mg/dl的病例中3例强化效果较差。 (2)与横断面图像相比,三维图像显示胆道梗阻的部位与病因更直观、准确,无假阳性和假阴性发生。 (3)Raysum技术能去除强化胆汁的掩盖,更清楚地显示胆道系统的细小病变。结论 MSCTC是一种安全可靠、简便易行的胆道系统无创伤检查技术,尤其对血清胆红素低于2mg/dl的病例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周良平;郭青;徐香玖;沈国强;米红娟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弥漫性肺疾病的VHRCT、MIP、MinIP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容积高分辨率CT(VHRCT)、大强度投影(MIP)及小强度投影(MinIP)对弥漫性肺疾病(DLD)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112例DLD患者行肺部感兴趣区VHRCT扫描及MIP、MinIP重建,其中46例同期进行肺功能检查。全部病例均经病理或临床综合诊断证实。结果 (1)MIP图像显示肺结节、磨玻璃影、血管束异常和MinIP图像显示肺低衰减敏感性均为100%。分别根据常规螺旋CT(SCT)、SCT结合VHRCT,以及SCT、VHRCT、MIP和MinIP 4种技术图像所见进行诊断,DLD诊断可信度水平逐步提高(P<0.001);可信度为3的正确诊断率显著提高[31.25%(35/112)、58.93%(66/112)、79.46%(89/112),P1、P2均<0.001];观察者之间的意见一致性逐步提高(Kappa值分别为0.621、0.739、0.809)。 (2)MinIP图像上肺低衰减评分与结合SCT图像的综合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867,P<0.001),均与大多数肺功能指标显著相关(P<0.05)。结论 VHRCT扫描结合MIP、MinIP重建明显增加了诊断DLD的有用信息,可作为诊断DLD的一种很好的补充手段。MinIP图像检出肺低衰减比较敏感,其评分与肺功能指标明显相关,可作为预测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指标之一。

    作者:韩东明;王清华;窦文广;樊春宝;李长松;王飞;李常茂;唐绍心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螺旋CT靶扫描对肺部小结节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肺部结节CT靶扫描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筛选同时具有常规10mm层厚和靶扫描的CT资料共70例,诊断证实途径包括手术切除、经皮肺穿刺、痰脱落细胞学、抗炎治疗或随访2年以上。结节大小为0.5~3.0cm,平均2.2cm。CT常规扫描采用10mm层厚,靶扫描采用小FOV(14~20cm),包括一侧肺和纵隔,层厚2~5mm,pitch=1~2,重建时重叠40%~67%。36例作了三维重建(表面遮盖显示法,SSD)。诊断依据可靠程度分为四等级:明确诊断、可能性大、可能、无诊断倾向或未诊断,分别对常规扫描和靶扫描进行回顾性评价并对比。统计检验采用参照单位分析法和卡方检验。结果 70例扫描中经靶扫描作出明确诊断者36例(51.4%),可能性大者27例(38.6%),可能者4例(5.7%);前三级诊断准确率为95.7%(67/70),显著高于常规扫描(68.6%,48/70;χ2=8.64,P<0.01);明确诊断比率为51.4%(36/70),显著高于常规扫描(8.6%,6/70;χ2=33.77,P<0.01)。靶扫描诊断可靠性明显优于常规扫描(前者R值为95%,可信区间为0.279~0.417,后者为0.108~0.246,两者无重叠,P<0.05)。结论螺旋CT靶扫描有助于肺部结节的鉴别诊断,是肺部结节检查的有效手段。

    作者:李惠民;肖湘生;刘士远;李成洲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皮肤大汗腺癌骨肺转移二例

    皮肤大汗腺癌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笔者发现2例大汗腺癌转移至肺和骨骼,现报告如下。 例1 女,52岁。左前额部肿块6个月,起初为皮肤小包块,呈暗红色,无疼痛,不发热,未引起重视,以后肿块逐渐长大,局部疼痛。查体发现肿块为4cm×4cm×3cm大小,有囊性感,触之其基底高低不平。颅骨X线片显示额骨左侧局限性骨图1 额骨左侧局限性骨质破坏区,以外板为著,边缘参差不齐,有软组织包块图2 与图1同一病例。2年后颅骨破坏区扩大,侵及额、顶、颞骨图3 例2,左肱骨上端呈溶骨性破坏,且有膨胀致皮质骨破坏图4 例2,右肺及左中下肺大小不等结节阴影,右上肺和左下肺为融合的巨大块影伴不张例2 女,29岁。左大腿内侧小包块3年,开始时如黄豆大小,呈紫红色,无疼痛,不发热,逐渐长大,如鸡蛋大小,自觉左腿疼痛,经手术切除包块,病理诊断为大汗腺癌。术后约1年时间,在原部位又长起包块,生长迅速,伴有咳嗽、咯痰与气短,同时左肩关节疼痛剧烈。X线片显示左肱骨上端溶骨性破坏,且骨皮质略有膨胀(图3)。两肺可见大小不等之结节状阴影,右上肺和左下肺结节融合为巨大块状阴影,伴右上肺不张(图4)。

    作者:董墨农;李金泉;韩德乾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胰腺炎并脾动脉假性动脉瘤一例

    患者男,36岁。反复剑突下胀痛5年,加重伴间断性呕血、黑便3年。有6年慢性胰腺炎病史。体检:脐上偏左扪及一4cm×5cm包块,质韧,有搏动,可闻及血管杂音。入院检查考虑为消化道出血,遂经肠系膜上、下动脉行血管造影,胃肠道未见出血征象。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示胰腺广泛钙化,肝内外胆管及胰管扩张。胰体尾后上方见一6.8cm×6.6cm×5.0cm的病灶,其左侧呈团样均匀强化,在动、静脉期时CT值均与同层面腹主动脉CT值一致,其余部分不强化,且呈液体样密度,病灶周边见多个小钙化灶(图1~3)。CT诊断:慢性胰腺炎并胰腺体尾部假性动脉瘤。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见胰体尾部有一10.0cm×6.6cm的肿块,其内见3.5cm×2.7cm的囊腔,囊内壁光滑,见血流信号,呈红、蓝两色旋流。囊壁厚且不均匀,周边见广泛强回声钙化灶。囊腔内血流来自肿块后上方横向走行的脾动脉。肝内外胆管及胰管扩张,胰管内见多个强回声结石影。

    作者:刘再毅;闵鹏秋;严志汉;刘燕q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早孕与葡萄胎的CT表现(附4例报告)

    葡萄胎与正常早孕一般超声检查均能作出明确诊断,很少作CT检查,尤其正常早孕,更不可作CT检查。本文1例葡萄胎超声检查后作CT扫描以鉴别良、恶性;另3例早孕均为因其他原因而作CT检查,其中1例因超声发现卵巢肿瘤而行术前CT定性,1例因孕囊死亡造成超声不能明确性质而进一步作CT检查,1例因伴有盆底积液怀疑宫外孕作CT检查。4例均经手术病理和人工流产证实,现着重讨论其CT表现和诊断价值。

    作者:查二南;吴丽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先天性巨大尿道憩室一例

    患者男,9岁。自出生后就小便淋漓不尽一直至今。从4岁开始症状逐渐加重,且合并尿频、尿急、夜间遗尿,无尿痛及脓尿。查体:见阴茎根部旁有椭圆形肿物,触之松软呈囊样感,无痛,表面皮肤色泽正常,排尿时肿物略有增大。行B超检查示右肾积水,右侧输尿管扩张。IVP显示双肾积水,右侧输尿管及旁胱未显影。行尿道造影见尿道海绵体中后1/3交界处有环形狭窄,其后有一囊袋状影被对比剂充盈,大小约3.0cm×1.5cm,边缘光滑清楚,密度均匀,尿道前1/3未见明显显影,膀胱充盈扩张,边缘凹凸不平,形态不规则呈“茄”形(附图)。

    作者:刘存兵;全世杰;于建民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肝癌的免疫基因治疗

    免疫基因治疗主要通过加强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或机体免疫效应细胞的效应性达到治疗的目的,随着研究的深入,许多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了临床。笔者从免疫效应细胞和肿瘤细胞两个角度,对肝癌免疫基因治疗予以综述。1针对免疫效应细胞的治疗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细胞因子基因导入免疫效应细胞,当效应细胞回输体内时,细胞因子以自分泌或旁分泌方式在局部达到较高浓度,从而协同免疫细胞发挥抗肿瘤效应。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细胞)和白介素2(IL2)的联合应用已在多种肿瘤治疗中取得了一定效果。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因具有更强的肿瘤特异性及肿瘤部位靶向性的特点,其在基因治疗方面的研究日益深入,目前已有多种细胞因子基因导入到TIL中(如IFNγ、TNF、IL2等),并部分应用于临床。为了弥补TIL缺乏细胞表面Fc受体的缺陷,而将Fc受体基因导入到TIL中,诱导其抗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1]。目前有关转基因TIL治疗肝癌的报道不多,有关这一方面的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作者:瞿旭东;王建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肺低分化腺癌的影像学表现

    目的了解肺低分化腺癌的影像学表现特征及发病率的变化趋势。材料与方法搜集1989~1999年间肺低分化腺癌患者186例,其中有影像学资料者157例,包括胸片146例;CT扫描97例,其中平扫58例,增强扫描39例,肿瘤局部HRCT 15例。结果 (1)影像学表现:①中央型病变36例(22.9%),其中腔内外生长的气管肿物2例,腔内型病变1例,肺门肿物及阻塞性改变33例;伴广泛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5例。②周围型病变121例(77.1%),大径为1~10cm,中位值4cm。病灶≥4cm者76例(62.8%),浸润性病变5例(4.1%),空洞4例(3.3%)。③跨叶33例。④纵隔淋巴结肿大45例(29.0%)。大团融合纵隔肿大淋巴结7例(4.5%)。 (2)1989~1999年间,腺癌占同期肺癌的20.4%,肺低分化腺癌占同期肺腺癌的14.5%(1979~1986年为7.7%,1989~1994年为13.1%,1995~1999年为17.0%)。结论 (1)肺低分化腺癌中,仅少数(29.0%)为典型腺癌影像学表现(小结节、分叶、毛刺),非典型表现者占71.0%,包括中央型病变、周围型大肿物、浸润病变、空洞、跨叶。 (2)CT示纵隔引流区成簇小淋巴结,应警惕有转移之可能。 (3)本组肺腺癌在肺癌中所占比例和过去相仿,而肺低分化腺癌在肺腺癌中所占比例却有增高趋势。

    作者:黄遥;石木兰;王爽;王勇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美国Varian直线加速器2100C故障维修一例

    故障现象设备在使用过程中,频繁出现GFIL故障,但有时能自动清除,检查GUN FIL Voltage,HV和Grid Voltage,电压均正常,查GUN控制板上Error log栏,显示HD/AD+错误,但不稳定,有时出现此错误,有时又恢复到正常状态,后演变为HOT DECK和HV电源指示灯熄灭,显示HD/AD+。故障诊断与维修出现此故障后,首先重新启动GUN部分,故障依旧。由于曾经出现过此类故障,原因为枪灯丝电源整流桥损坏,又查Backplane,发现枪灯丝电源整流桥并无损坏,于是初步确定为HOT DECK部分的枪灯丝电源板(Gunilement Power Supply Board)损坏,对照图纸反复检查,综合分析,怀疑此

    作者:郭英法;梁爱军;李凡勇;黄甫新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螺旋CT MPVR在CTA中应用技术探讨

    目的探讨螺旋CT中多平面容积重建技术(大密度投影)[MPVR(MIP)]特点及其所重建血管图像的优越性。材料与方法搜集10例正常者,利用MPVR(MIP)技术,5例行头颅血管成像,5例行门静脉属支血管成像。结果颅内动脉可清晰显示至4级分支,门静脉属支可清晰显示至5级属支。结论正确及熟练运用MPVR(MIP)技术可在直径>2~3mm的血管上提供清晰影像,图像具有一定立体感,可多角度任意观察,并能提供较DSA更多的信息。

    作者:杨晓春;陆之安;龚建平;沈钧康;钱铭辉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脑室内海绵状血管瘤并脑积水一例

    患者男,18岁。头痛、头晕伴呕吐进行性加重1月余。查体:颅神经(-),四肢肌张力(-),病理反射(+)。 CT轴位扫描:右侧脑室额角近中线见欠规则形软组织肿块影,突向左侧,大小3.2cm×3.0cm,密度不均,内见散在斑点状钙化及小灶性低密度影,第三脑室及双侧侧脑室均明显扩大,双侧大脑半球脑沟显示不清,中线结构轻度向左移位,枕大池较大(因患者碘过敏,未行增强扫描)。 手术所见:切开右侧脑室,于额角近中线见一菜花状紫红色肿物,大小约3.0cm×3.5cm,质韧,与透明膈紧密相连。

    作者:殷天文;吕京光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状腺疾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分析

    目的分析各种甲状腺疾病血管造影表现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资料。材料与方法行甲状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共56例,其中甲状腺机能亢进37例,甲状腺腺瘤13例,结节性甲状腺肿5例,胸骨后甲状腺肿1例。静脉法DSA 37例,动脉法DSA 19例。结果 56例病变显示清楚,其中36例经手术切除,符合率为98%,无1例发生并发症。结论 DSA能显示甲状腺病变供血特点,有助于甲状腺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指导甲状腺机能亢进的介入性栓塞治疗。

    作者:彭志康;刘亚洪;全显耀;卢蔚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原发性无功能性肾上腺皮质癌一例

    患者男,42岁。体检发现左腹部包块2年入院。查体无特殊。血儿茶酚胺定性阴性,24小时尿17-酮皮质醇、尿17-羟皮质醇和醛固酮均正常。腹部B超示包块大小为8.3cm×5.6cm×3.9cm,KUB+IVU尿路未见异常。2年前体检B超提示腹膜后包块5.3cm×3.6cm×2.5cm大小。 CT检查:平扫左侧肾上腺及肾区见一巨大软组织密度块影,大截面10cm,与肾脏相连,中心CT值39HU,周边CT值55HU(图1)。增强扫描,肿块周边部位明显强化,CT值75~101HU,包膜较完整,左肾受压变形(图2)。CT诊断:左腹膜后肿块,无功能性肾上腺瘤可能性大。

    作者:王荣品;黄永祥;翟茂雄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椎管内皮样囊肿破裂的MRI诊断(附13例报告)

    目的探讨椎管内皮样囊肿破裂(RDIC)的MRI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13例RDIC原发灶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皮样囊肿均位于T12以下椎管内,其中9例位于脊髓内,4例位于髓外硬膜下。均行脑和全脊柱MRI SE序列T1WI、T2WI,7例有脊柱脂肪抑制序列。5例行脑CT检查。结果 4例髓外硬膜下皮样囊肿破裂MRI与CT均表现在脑池、脑沟或脑室内有脂肪滴。9例脊髓内皮样囊肿破裂者均见脊髓中央管内分布有脂肪滴,其中4例脑室内见脂肪滴。5例脑MRI发现脑底及后颅窝脂肪滴者,CT仅显示2例。脂肪滴MRI SE序列T1WI呈显著高信号,T2WI其信号略有衰减,脂肪抑制序列则呈极低信号;CT上脂肪滴则呈低密度,CT值-20~-150HU。结论 MRI是诊断RDIC的佳影像学方法,其显示RDIC脂肪滴在脑室、蛛网膜下腔和脊髓中央管内分布优于CT。CT与MRI联合应用能有效地鉴别RDIC脂肪滴抑或积气、碘化油滞留和血块。

    作者:程敬亮;李树新;任翠萍;王声鼎;李荫太;高剑波;吉金钟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小肠恶性淋巴瘤二例

    小肠恶性淋巴瘤临床少见,笔者报告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肠恶性淋巴瘤的CT表现及临床资料。例1女,12岁。腹部膨隆、食欲下降1月余。查体:发育良好,痛苦面容,腹部膨隆,脐稍突出,未见静脉曲张,右下腹可触及一拳头大小的肿块,质稍硬,轻压痛,活动度好,移动性浊音(+)。实验室检查及胸片未见异常。CT表现:右下腹腔可见一分叶状肿块影,大小约8.5cm×12.0cm,表面光滑,其内含气体,并可见对比剂进入。增强扫描肿块中度强化,腹腔内可见大量积液,腹膜后有数个肿大淋巴

    作者:肖运平;邬佩云;张亚林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慢性肺转移性腺泡状软组织肉瘤一例

    患者女,52岁。间断咳嗽2个月,自服抗生素有好转,近2天咳嗽加重,伴有少量白色粘液痰,摄胸片发现肺内肿块而入院。1983年患者于右大腿外侧发现一包块,行切除术,病理诊断为“腺泡状软组织肉瘤”,遂又行肿瘤根治性手术。术后未作放射治疗和化学药物治疗。体检:左下肺听诊闻及少许湿罗音。右侧大腿见手术疤痕,未触及包块。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见左舌叶支气管粘膜充血,分泌物多。支气管刷片与冲洗液涂片未查见癌细胞。胸片表现:左心缘旁见一圆形肿块,外缘光滑锐利

    作者:叶彤;杨小庆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右肱骨成软骨细胞瘤一例

    患者男,15岁。右肩部疼痛6个月,加重伴轻度活动受限2个月。患者于半年前无意中挥动右臂时感到右肩部撕裂样疼痛,经活血化瘀等药物治疗后,缓解不明显。2个前疼痛加重,右上臂活动受限,既往体健。体检:一般情况好,右肩部外侧肱骨大结节处可扪及一包块,与骨结合较紧密,不能活动。表面光滑无结节感。局部轻度压痛,皮温不高,患肢肌力尚可,外展、内外旋活动可,但肩关节疼痛明显。实验室检查:白细胞 4.9×109/L,粒细胞 0.588,淋巴细胞 0.322,血沉2mm/h。

    作者:杨挺;魏龙晓;李佩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局限于肾脏周围的腹膜后纤维化一例

    患者男,53岁。因右腰部绞痛3天,加重1天入院。既往身体健康。右肾区叩痛,血压210/130mmHg,余未见异常。 CT检查:右肾周围绕1圈厚薄不均的高密度软组织影,内、后侧薄,外侧厚达4.5cm,其内密度尚均匀,肾门区结构增粗。右肾实质密度正常,肾门变扁,右肾实质与周围高密度软组织影分界欠清楚(附图)。 手术所见:右肾增大,表面呈灰白色,质硬韧,右肾盂变形并向正中移位,右肾蒂处右肾血管粘连紧密。病理诊断:腹膜后纤维化。

    作者:张解港;张衷宇;冯永章;何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