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肝纤维化模型中小鼠肝脏的病理改变以及软肝冲剂对小鼠肝纤维化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将60只雄性SPF级C57B/L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护肝片对照组、软肝冲剂低剂量组和软肝冲剂高剂量组,每组12只。空白对照组给予100%花生油1 mL/kg腹腔注射,每周2次,共10周;模型组给予含20% CCl4的花生油1 mL/kg 腹腔注射,每周2次,共10周;护肝片对照组给予含20% CCl4的花生油1 mL/kg腹腔注射,每周2次,共10周,并从第3周起给予护肝片0.1 mg/( kg·d)灌胃至第10周;软肝冲剂低剂量组给予含20% CCl4的花生油1 mL/kg腹腔注射,每周2次,共10周,并从第3周起给予软肝冲剂1 g/( kg·d)灌胃至第10周;软肝冲剂高剂量组给药剂量为5 g/( kg·d),造模及给药方法与低剂量组相同。在第10周通过摘除眼球取血,检测小鼠血清中的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三型前胶原(PCⅢ)、四型胶原(Ⅳ-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检测肝脏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和丙二醛( MDA)的含量;计算肝脏指数;观察小鼠肝脏的HE染色和MASSON染色病理组织学改变。结果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小鼠血清中HA、LN、PCⅢ、Ⅳ-C、ALT和AST水平显著升高( P<0.05),肝脏组织中SOD显著降低( P<0.05),MDA显著升高(P<0.05),肝脏指数增加(P<0.05),病理切片显示肝细胞坏死并出现脂肪空泡、纤维组织增生和炎细胞浸润,MASSON染色显示肝组织内出现明显脂肪空泡和纤维组织增生;软肝冲剂组与模型组比较,小鼠血清中HA、LN、PCⅢ、Ⅳ-C、ALT和AST的水平显著降低( P<0.05),肝脏组织中SOD显著升高( P<0.05),MDA水平显著降低(P<0.05),肝脏指数降低(P<0.05),病理检查显示肝脏组织中无炎性浸润、脂肪空泡和纤维组织沉积,MASSON染色显示肝组织内出现明显脂肪空泡和纤维组织增生。结论 CCl4腹腔注射可以形成小鼠肝硬化模型,病理改变以脂肪空泡出现和纤维化为主;软肝冲剂可以改善肝脏功能,减轻CCl4诱导小鼠肝纤维化程度。
作者:刘有;张晓欢;白剑;张丽萍;王学良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C-反应蛋白( CRP)、降钙素原( PCT)在指导重症肺炎患者抗菌药物应用中的临床意义。方法2014年1-12月将我院重症医学科( ICU)收治的68例重症肺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试验组以PCT≥0.5 ng/mL或CRP>10 mg/L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作为应用抗菌药物治疗的指征;对照组患者常规给予抗菌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相关指标差异。结果治疗前后两组的APACHEⅡ评分、WBC、PaO2、SaO2、PA、体温、CRP、P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两组APACHEⅡ评分、WBC、体温、CRP、PCT均显著降低,PaO2、SaO2、PA显著升高(P<0.05)。试验组、对照组的住院时间分别为(21.4±3.5)、(25.5±2.9) d,抗菌药物应用时间为(14.7±4.6)、(19.8±6.3) d,住院费用为(33826±3025)、(42043±4416)元,抗菌药物费用(7263±896)、(9704±912)元,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病死率、机械通气治疗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监测CRP、PCT在指导重症肺炎患者抗菌药物应用中可以达到与常规应用抗菌药物治疗相当的效果,同时可以避免抗菌药物的过度应用,降低医疗费用,减轻患者的负担。
作者:林桂仪;汪洁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研究有症状心肌桥患者行药物治疗和心肌松解术两者间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心外科有明显心绞痛症状的住院患者共50例,且冠脉造影确诊为心肌桥,所有患者加拿大心功能分级( CCS)为Ⅱ~Ⅳ级,分为2组,其中一组行心肌桥松解术(治疗组),共26例患者;另一组使用β受体阻滞剂和/或钙离子拮抗剂( CCB)类药物保守治疗(对照组),共24例患者。随访1年后,以心肌梗死、死亡、靶血管重构及CCS心绞痛评分>2分为观察终点事件。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包括性别、年龄、CCS分级、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病变血管直径、压缩比例及狭窄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随访12个月后,治疗组患者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松解术对有症状的心肌桥患者预后明显好于药物保守治疗。
作者:周朝元;付庆林;牛珊珊;张杰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前血小板糖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已经广泛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中,对其不良反应的报道也逐渐增多,本文介绍1例使用替罗非班(欣维宁)后引起重度血小板减少症病例,旨在提示:应用替罗非班时,要早期监测血小板。
作者:徐晓薇;陈步星;郭晓彬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的临床价值,以期为COPD急性加重期的治疗提供借鉴。方法选取2011年4月至2014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60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随机分为2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予以低流量吸氧、解痉平喘、祛痰止咳、抗感染,必要时给予糖皮质激素和机械通气等对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观察患者的凝血指标和动脉血气分析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凝血指标、动脉血气指标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T、TT、APTT、FIB、D-二聚体、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各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血浆FIB(r=-0.311,P<0.05)、D-二聚体(r=-0.325,P<0.01)与 PaO2呈负相关;血浆 FIB(r =0.550,P <0.01)、D-二聚体(r =0.577,P <0.01)与PaCO2呈正相关;PT、APTT、TT与PaO2、PaCO2无明显相关性( P>0.05)。结论加用低分子肝素治疗 COPD急性加重期,能明显降低血浆FIB、D-二聚体水平,提高PaO2,值得推广。
作者:王陵;吕韶敏;李俊贤;刘晓菲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了解我院神经内科门诊用药情况,分析不合理用药的因素,为神经内科的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按照不合理用药类型、药物类别进行帕累托图分析。不合理用药类型中累计构成比在0%~80%区间定义为主要因素;累计构成比在80%~90%区间定义为次要因素;累计构成比在90%~100%区间定义为一般因素。结果不合理用药类型中用法用量的累计构成比为69.4%。结论我院神经内科门诊用药的不合理用药问题主要集中在用法用量不适宜上。
作者:高扬;崔琪;邢晓璇;姜德春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分析我院2型糖尿病( T2 DM)住院患者降糖治疗方案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指导T2 DM临床治疗。方法我院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T2 DM住院患者250例,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记录患者体重指数( BMI)、病程、糖尿病并发症、降糖药物使用情况等资料,并根据用药情况将患者分为3组:口服降糖药组(109例,OAHA组)、胰岛素组(46例,Ins组)、联合组(95例,OAHA+Ins组)。分析三组患者的相关因素及用药情况。结果三组之间患者饮酒、病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冠心病及BMI等因素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服降糖药用药比例:双胍类(58.4%)>α-糖苷酶抑制剂(34.4%)>磺脲类>格列奈类>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TZDs)。双胍类+胰岛素、α-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的比例分别为66.32%、49.47%。 OAHA+Ins组的出院空腹血糖( FPG)达标率为58.95%,与入院FPG达标率(35.7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AHA组、Ins组、OAHA+Ins组的出院餐后血糖(2hPG)达标率分别为71.56%、69.57%、76.84%,与入院时(3.67%、0、7.3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我院口服降糖药为主的治疗方案主要用于病程短、BMI 高的糖尿病患者,而病程长、BMI 低者多采用胰岛素治疗,患者用药情况基本符合临床诊疗规范。口服降糖药与胰岛素联合治疗能更好地降低FPG、2hPG。
作者:王维波;王金红 刊期: 2016年第07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通过多种炎症模型观察四氢黄连碱的体内抗炎作用。方法采用由多种炎性介质参与的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模型、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模型以及小鼠内毒素休克模型,从整体上评价四氢黄连碱的体内抗炎作用。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模型分为:空白对照组、四氢黄连碱高剂量组(21 mg/kg )、低剂量组(7 mg/kg)以及阳性药地塞米松组(5 mg/kg),空白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其余各组给予相应剂量的药物,30 min后,足跖皮下注射角叉菜胶,并分别在致炎前及致炎后1、2、3、4、5h测量大鼠足趾厚;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模型分为:空白对照组、四氢黄连碱高剂量组(30 mg/kg)、低剂量组(10 mg/kg)以及阳性药地塞米松组(5 mg/kg),空白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其余各组给予相应剂量的药物,连续给药7 d,末次给药30 min后于小鼠右耳涂抹二甲苯,左耳为对照,l h后处死,取相同部位的耳片并称重;小鼠内毒素休克模型分为:空白对照组、阴性组、四氢黄连碱高剂量组(30 mg/kg)以及低剂量组(10 mg/kg),阴性组和空白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其余各组给予相应剂量的药物,给药后30 min,阴性组和四氢黄连碱组腹腔注射 LPS(20 mg/kg),空白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每隔12 h记录1次小鼠的存亡情况,连续观察72 h。结果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模型中,四氢黄连碱可显著抑制大鼠足肿胀,高剂量组(21 mg/kg)对足肿胀的大抑制率达到77.82%,低剂量组(7 mg/kg)对足肿胀的大抑制率为62.39%,和阳性药地塞米松组(5 mg/kg,大抑制率80.54%)的作用相当;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模型中,四氢黄连碱可显著抑制小鼠的耳肿胀,其中高剂量组(30 mg/kg)对耳肿胀的抑制率达到74.03%,低剂量组(10 mg/kg)对耳肿胀的抑制率为53.93%,和阳性药地塞米松组(5 mg/kg,抑制率64.71%)的作用相当;四氢黄连碱可显著性提高内毒素休克小鼠的存活率,其中高剂量组(30 mg/kg)内毒素休克小鼠72 h内的存活率为70%,低剂量组(10 mg/kg)为40%,四氢黄连碱组的存活率与阴性组(3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四氢黄连碱具有较强的抗炎、抗内毒素休克作用,且抗炎机制可能与抑制炎性物质的渗出和炎症细胞因子的分泌有关。
作者:黄慧敏;柯昌虎;陈琴华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通心络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H型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及对血浆脂质运载蛋白型前列腺素D合成酶( L-PGDS)、内脂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7月至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H型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次,1次/d;观察组患者加服通心络胶囊3粒/次,3次/d,连续治疗12个月。采用散射比浊法测定CRP,放射免疫法测定TNF-α,ELISA法检测内脂素、L-PGDS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压、血脂、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斑块Crouse积分、CRP、TNF-α、内脂素、L-PGDS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血压、TC、TG、LDL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HDL水平升高(P<0.05),观察组血压、TC、TG、LDL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HDL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IMT、斑块Crouse积分均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IMT、斑块Crouse积分低于对照组(t=2.673、3.544,P<0.05);治疗后两组内脂素均显著降低(P<0.05),L-PGDS 水平升高(P <0.05),治疗后观察组内脂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t =4.685,P <0.05),L-PGDS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t =2.286,P <0.05);治疗后 CRP、Hcy、TNF-α水平均显著降低(P <0.05),治疗后观察组CRP、Hcy及TNF-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t=2.983、2.633、2.144,P<0.05)。结论通心络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H型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疗效显著,可能与下调内脂素及上调L-PGDS表达水平有关。
作者:朱丹;朱丽华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分析阿魏酸钠联合坎地沙坦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水平的影响,探讨联合治疗对糖尿病肾脏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18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予以坎地沙坦治疗,观察组予以阿魏酸钠联合坎地沙坦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 ACR)水平以及其他肾脏功能相关指标,并比较两组患者ACR、血肌酐水平( Cr)、血清胱抑素C水平(CysC)、肾小球滤过率(eGFR)以及24 h尿蛋白(24 h UP)的变化率(ΔACR、ΔCr、ΔCysC、ΔeGFR、Δ24 h UP)。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ACR、Cr、24 h UP显著降低(P<0.05),eGFR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ΔACR、ΔCr、ΔeGFR以及Δ24 h UP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魏酸钠联合坎地沙坦显著降低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用坎地沙坦。
作者:王海军;李玲 刊期: 2016年第07期
急性胰腺炎( Acute pancreatitis,AP)是一种病情凶险,病死率高的临床常见急腹症。 AP的发病机制是一个复杂的、多种因素参与的病理生理过程,目前明确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一氧化氮( Nitric oxide,NO)在急性胰腺炎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本文就NO对AP的影响作一综述。
作者:于春林;张国志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A)对急进高原缺氧大鼠肠上皮细胞自噬水平及损伤程度的影响。方法将5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5组( A~E组),在低氧氧舱环境下建立急进高原缺氧大鼠肠上皮细胞损伤模型,用3-MA进行处理,肉眼观察各组大鼠的行为学改变,HE染色分析大鼠肠组织的损伤程度,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C-3、Beclin-1的表达情况,RT-PCR方法检测LC-3、Beclin-1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3-MA作用于缺氧大鼠肠上皮细胞后,肠组织的病理性损伤明显加重,自噬相关蛋白LC-3、Beclin-1及其相关mRNA表达也显著降低,细胞自噬水平下降。结论3-MA可能通过降低细胞自噬水平加重急进高原缺氧肠上皮细胞损伤,细胞自噬可能是急进高原缺氧肠上皮细胞损伤过程中的重要保护因素之一。
作者:郑晓凤;张久聪;邓尚新;王彬彬;周慧茹;杨永林;马强;张方信 刊期: 2016年第07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观察鞘内注射钠通道抑制剂619C89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痛觉过敏大鼠的痛阈、脊髓背角神经元中Nav1.8通道表达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 S组)、痛觉过敏组( H组,缺血再灌注前3 d鞘内注射30μL 生理盐水)、钠通道抑制剂组( I 组,缺血再灌注前3 d 鞘内注射619C895μg/30μL)。 S组仅暴露主动脉弓而不结扎,其他各组开胸后无创动脉夹夹闭主动脉弓14 min后再开放,建立SCIRI引起的痛觉过敏模型。各组手术前均于L5-6鞘内置管并连续注射3 d。术后1、3、5、7、14 d分别测定各组大鼠的热痛阈及机械性痛阈;取第4~6节腰段脊髓,采用免疫双荧光法观察背角神经元状态及其Nav1.8的表达, Real time-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脊髓组织Nav1.8表达。结果与S组相比,术后各观察点(尤以第7天为著) H组大鼠热痛阈和机械性痛阈降低,损伤后7 d脊髓组织中Nav1.8 mRNA的表达增加(P<0.05);I组大鼠热痛阈和机械性痛阈值明显提高( P<0.05),脊髓组织中Nav1.8 mRNA的表达降低( P<0.05)。免疫双荧光染色显示,损伤后7 d,H组大鼠脊髓背角Nav1.8的荧光强度明显增加,且主要表达在NeuN表达阳性的神经元的胞浆中;且与S组相比,H组中NeuN/Nav1.8双阳性的细胞数量明显增多,而I组双阳性的细胞数量减少( P<0.05)。结论脊髓背角神经元通过上调Nav1.8通道参与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痛觉过敏的形成。
作者:李晓倩;张再莉;马虹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对比枸橼酸钠与肝素钠应用于血液透析患者封存Cuff导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共纳入7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4%枸橼酸钠及5%肝素钠封管,记录并统计封管后的不良反应,封管前后的凝血指标、血Ca2+,导管功能不良、导管相关性感染( CRIs)及导管内血栓等情况。结果两组在封管后无明显不良反应;至研究终点时枸橼酸钠组出现皮下出血2例(5.56%),肝素钠组为8例(20.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封管前PT、APTT、P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封管后,肝素钠组PT、APTT均显著延长,PLT显著降低,与枸橼酸钠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封管前后血清Ca2+均无显著变化(P>0.05)。枸橼酸钠组导管内抽吸出血栓例次数明显多于肝素钠组(P<0.05),两组血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导管功能不良发生率及导管交换或去除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枸橼酸钠封存Cuff导管可达到与肝素钠类似的抗凝效果,并可明显降低出血倾向,还可一定程度降低CRIs的发生。
作者:王明波;王自良;谭永顺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比较氨甲苯酸单独使用与联合乌司他丁对小儿先心病室间隔缺损( VSD)修补术的血液保护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2月至2015年3月于我院小儿心血管外科就诊并诊断为VSD的60例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抑肽酶组(T组)、氨甲苯酸组(P组)和氨甲苯酸联合乌司他丁组(PU组),每组20例。三组患儿体外循环前给予不同药物预充液处理,记录所有患儿手术前后常规血液学指标、凝血功能指标,记录并比较术中出血量、术后输血量和术后6 h引流量。结果三组患儿术前、术后及组内术前、术后的PLT计数、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患儿术前PT、APTT和FIB组间及组内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PU组PT显著低于T组和P组(P<0.05),APTT显著低于P组(P<0.05)。三组术后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PU组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T组和P组(P<0.05);三组术后输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h引流量PU组显著低于T组和P组(P<0.05)。结论在预充液中加入氨甲苯酸联合乌司他丁能更有效地对VSD修补术血液起到保护作用,可成为抑肽酶替代药物。
作者:刘延芹;石磊;李浩;赵砚丽;郭根蕊;杨永辉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分析我院神经外科住院患者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神经外科住院患者感染的病原菌资料,并对其药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分离出病原菌450例。其中革兰阴性杆菌多,为331例,占73.56%,占前3位的分别是肺炎克雷伯杆菌79例,占17.56%;鲍曼不动杆菌75例,占16.67%;大肠埃希菌71例,占15.78%;其次为革兰阳性球菌共108例,占24.00%,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多为46例,占10.22%;共分离出真菌11例,占2.44%。病原菌阳性标本中痰液多271例,占60.22%,其次是尿液87例,占19.33%;不同病原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及敏感率不同。结论神经外科住院患者的感染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其中居前3位的分别是肺炎克雷伯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及大肠埃希菌。革兰阳性球菌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临床上应根据药敏实验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达到良好的治疗及预防术后感染的目的。
作者:褚月娇;刘丹;万小旭;王佳贺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川芎嗪对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重症急性胰腺炎组(胰腺炎组)和川芎嗪治疗组(治疗组),每组10只。以L-精氨酸注射法制作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模型,治疗组大鼠在制模成功后给予川芎嗪治疗,在实验后24 h采集标本,比较不同组大鼠胰腺组织HE染色结果,血清淀粉酶、白介素-6(IL-6)、TNF-α水平及胰腺湿/干比率。结果胰腺炎组和治疗组大鼠血清淀粉酶、IL-6和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组大鼠血清淀粉酶[(883.75±143.25)U/L vs.(1031.94±146.59)U/L]、IL-6[(148.65±18.94)pg/L vs.(185.79±17.49)pg/L]和TNF-α[(109.31±123.65)pg/mL vs.(155.79±17.49)pg/mL]均低于胰腺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大鼠胰腺湿/干比率(9.8±0.7)低于胰腺炎组(12.5±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川芎嗪可通过降低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的血清淀粉酶、IL-6和TNF-α水平发挥治疗作用。
作者:王琳;邢淑芳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了解海南类鼻疽病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耐药性、治愈率、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45例类鼻疽病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特征以及耐药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类鼻疽病在海南以散发为主,三亚及周边城镇发病率明显较高。好发于多雨的秋冬季节,接触疫水或土壤、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贫血、年龄>46岁等为易感因素。感染以败血症多见,肺部易受累,多伴有多种基础性疾病或危险因素。随着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达17.8%,对美罗培南及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为敏感。结论类鼻疽病在海南地区的流行趋势增加不容忽视,了解该病诊疗情况,尽早进行细菌培养尤其是血培养,选择敏感抗菌药物且足剂量、足疗程、个体化是治疗的关键。
作者:赵梅;陈妮;陈如寿;林翀 刊期: 2016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