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银雪
目的:探讨和评价在消化系统肿瘤患者化疗中,应用PICC导管护理和优质护理相结合的护理服务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88例患者消化系统肿瘤化疗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4例。对照组给予PICC导管护理,观察组则给予PICC导管护理和优质护理服务相结合方式,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和不良护理事件出现几率。结果:对照组患者疗效总有效率为89.36%(84/94);观察组患者疗效总有效率为96.81%(91/94),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共有18例出现不良护理事件,占该组患者总数的19.15%(18/94);观察组仅有4例出现不良护理事件,占该组患者总数的4.26%(4/94),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率为94.68%(89/94);观察组对护理服务满意率为98.94%(93/94),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消化系统肿瘤患者化疗中,采用PICC导管护理和优质护理相结合的方式,能够更有效提高患者配合医疗服务人员的积极性,增强临床护理效率,加快患者的康复,减少不良事件的出现概率,得到了患者的普遍认可。
作者:郭春晓;马丽佳;吴莹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前臂骨折后前臂旋转功能恢复程度与桡骨大弧度定点值关系指导治疗;方法:中医手法整复治疗前臂骨折后,以桡骨大弧度定点值为依据,确定下一步治疗方案将400例前臂骨折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用桡骨定点值为依据指导治疗,一组为常规治疗;结论:用桡骨大弧度定点值指导治疗结果对前臂旋转功能恢复有意义。
作者:李清峰;张学义;李强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采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RA)颈动脉的血管内膜结构和血流动力进行监测,探讨超声在早期发现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高频超声测量45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组的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颈总动脉内径(Dn)、颈总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血流阻力指数(RI)、和搏动指数(PI),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RA 患者颈动脉IMT及颈总动脉内径(Dn)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厚(0.84vs0.62,P<0.01)、增宽(0.84vs0.82,P<0.01);RA 组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较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SV:85.43vs 81.38;EDV:31.27vs33.41;RI:0.65vs0.67,P>0.05)。结论: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技术能够在RA患者早期发现颈部血管内膜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能够早期反映颈部血管的硬化程度,为临床分析病情的发展及后期临床治疗方案提供指导。
作者:张靖;李保启 刊期: 2014年第08期
通过临床实践分析,总结护士长管理艺术的作用和意义。从护士长的素质,管理效果,人际关系探讨管理艺术方法,措施。护士长管理艺术是人文管理,科学管理,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内容,会提高护士长的管理能力。一个护士长是人,财,物的综合管理者,对内有医疗管理,医护等管理,对工作尚有护患管理,物资分配,人员调配,掌握管理艺术,才能做好护士长。
作者:秦惠琴;赵小红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分析阑尾炎切除术后切口长期不愈的原因,并探讨其防治措施。方法:回顾2012年9月-2013年12月53例阑尾炎切除术后切口长期不愈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切口长期不愈的原因,并探讨其防治措施。结果:53例患者经换药以及合理使用抗生素等治疗措施切口均得到愈合。结论:治疗不及时、病程延长、术中切口保护不当,术中切口缝合缺陷,术中引流管放置不当以及未合理使用抗生素等引起切口感染是导致阑尾炎切除术后切口长期不愈的主要原因,因此预防切口感染是降低阑尾切除术后切口长期不愈的关键。注重术中的无菌操作原则,术中、术后合理使用抗生素等措施能够有效预防切口感染,降低阑尾炎切除术后切口长期不愈的发生。
作者:陈军 刊期: 2014年第08期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作为临床医学诊断中的一项重要的技术手段,在整个医疗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质量问题与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及促进当地医学的发展等都密切相关。但是就目前河南省内乡县妇幼保健院的实际情况而言,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在质量管理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首先对该技术质量管理中一些常见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再以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以促进临床医学检验质量的提高。
作者:张香波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观察社区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30例,观察组给予抗感染、消炎、止咳、化痰、平喘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予针对性的抗生素治疗,采取联合用药的方式,加强全身治疗支持疗法,对照组则没有给予针对性的抗生素治疗,不采取联合用药的方式,其他治疗方法与观察组一致。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2个月对其进行复检,观察组的复发率要小于对照组。结果:针对性的抗生素治疗和联合用药的方式治疗社区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志荣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外科老年患者中运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间接收的外科老年患者作为观察资料,一共98例患者,随机将98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风险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经过护理之后,观察组患者的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明显比对照组患者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低,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和对风险的认知程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外科老年患者在护理时积极应用风险管理,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作者:袁桂芳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分析讨论针灸推拿结合康复训练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在我科2012年12月-2013年12月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随机选择35例患者,给予针灸、推拿并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设为观察组,同时再随机选择35例患者只给予针灸治疗,设为对照组。在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疼痛的治愈率、平均缓解时间及平均恢复时间。结果:观察组治愈率82.56%,对照组治愈率为34.29%;观察组平均疼痛缓解时间及恢复时间均较对照组短,二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随访3~6个月,观察组无复发病例,对照组复发4例。结论:针灸推拿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良好,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刘艳文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观察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在急性和慢性阑尾炎治疗中的效果比较,为临床手术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收治的慢性阑尾炎患者45例作为实验组,并且选取同期的急性阑尾炎的患者45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都是进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恢复的有效率为91.1%,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为80%,实验组患者恢复的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少,手术治疗效果也要好于对照组。结论: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在治疗慢性阑尾炎中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可以进行治疗的推广和应用,在急性阑尾炎的治疗中发现患者的并发症比较高,需要进行治疗的改进。
作者:阿卜来提·艾则孜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照组采用泮托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三联疗法治疗;研究组采用泮托拉唑+胶体次枸缘酸铋+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四联疗法治疗。记录两组患者幽门螺杆菌根除成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结果:研究组根治成功率高达94.87%,对照组仅为79.49%(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8.72%)虽少于对照组(53.85%),但两组对比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获得理想的根治效果,保障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
作者:胡秀娟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应用于治疗老年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2年1月-2013年6月于我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50例纳入本次研究中,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观察组予以服用氨氯地平10mgqd联合替米沙坦40mgqd治疗,对照组给予氨氯地平5mgqd联合替米沙坦40mgqd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3月后的血压和肾功能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SBP以及DBP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SBP、DBP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间的SBP、DBP较对照组下降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Scr、24h尿蛋白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cr、24h尿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患者的Scr、24h尿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67%(5/75),对照组为4.00%(3/75),两组间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加倍剂量的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对于高血压患者具有更好的降压效果,延缓患者的肾功能恶化,对于老年高血压的治疗具有很高的价值。
作者:杨遂川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女性计划生育工作中实施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护理的应用价值,为提高计划生育工作效率提高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期间我计划生育办管辖的已婚女性2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人,观察组女性给予计划生育宣教护理,对照组女性不给予计划生育宣教护理,通过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女性再次妊娠率和生育率情况,判断计划生育宣教护理的效果。结果:观察组女性的再次妊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生育率和计划外生育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女性计划生育工作中实施计划生育宣教护理能够有效的降低计划位生育率和再次妊娠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作者:郁菊仙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对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加以解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6月至2013年12月期间,经检验科做出明确标记存在误差的50例血液标本的情况。结果:造成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因素很多,其中居于首位的因素为送检因素,19例(38%),占第二位的因素为采集量不符合检验要求,13例(26%),第三位的是标本溶血,11例(22%),因检验因素引起的误差为4例(8%),因患者因素引起误差的为3例(占6%)。结论:导致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原因存在多样性,为了降低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机率,必须加强标本的采集、存放、检验等整个过程的质量控制,增强各环节操作者的业务能力和责任心。
作者:朱江丽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无痛人流采用丙泊酚与氯诺昔康复合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共选择100例无痛人流患者作研究对象,均为我院产科2013年6月-2014年2月收治,随机分组,就单用丙泊酚(对照组,n=50)与复合氯昔康(观察组,n=50)麻醉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病例丙泊酚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苏醒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宫缩痛VAS评分苏醒时、醒后15min、醒后30min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人工流产术中,取丙泊酚与氯诺昔康联用,对患者宫缩痛有抑制作用,使丙泊酚在麻醉过程中的用量明显减少,苏醒时间缩短,对减轻循环、呼吸抑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一种有效、安全的麻醉方法,具较高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赵木;陈碧芳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加速试验在确定血液制品有效期中的应用。方法:于2013年03月至2014年03月在我公司选取的血液制品进行研究,按照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三组,即一组、二组和三组,将不同组样品分别置于不同温度下保温,在规定的时间内取出样品作相关物质及含量等相关项目的检测,通过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从而计算出样品的有效期。结果:不同组别样品的计算结果基本相同。结论:在确定血液制品有效期时,可以通过采用加速实验法来做初步统计计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徐毅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肾脏生化检验中应用分级检验的临床价值。方法:资料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本院80例肾脏生化检验患者为研究对象,每位受检者均分别进行分级监测和传统拉网监测,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应有传统拉网式检验,研究组应有分级检验,比较两组检验结果。结果:研究组大部分检验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研究组漏诊及误诊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级检验在肾脏临床生化检验中具有积极作用,能够有效提高项目指标的检验符合率,降低漏诊和误诊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万富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析对产后出血的观察及护理体会。方法:对我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救治的46例产后出血患者的出血情况进行观察及护理,分析其结果。结果:经仔细观察出血情况,及时对症处理,并进行细致护理后,46例产后出血患者全部治愈出院。结论:产后出血具有起病快、发病率和危险率高等特点。对产妇产后状况进行紧密观察,能及时发现产后出血现象,及早判别出血原因,对症采取处理措施,并做好其产后护理等一系列措施,可有效降低产后出血的病死率,为患者的人身安全提供保障。
作者:张留菊 刊期: 2014年第08期
消化性溃疡是常见多发病,病灶发生在胃与十二指肠。主要体征为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嗳气、反酸等,病机演变繁杂,经常涉及多个脏腑。现代医学理论将其归属为“胃脘痛、痞满”范畴,病因在于“胃气失和、气机不利”。用药以“理气止痛”本,审证求因,审因论治。对于患者来说,防病与治病同等重要,做好患者心理护理,尽快解除焦虑,稳定情绪;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定时限量,戒烟酒;规律起居,适当参加劳动及锻炼,减少复发率,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李鑫;梁英春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对伴有高血压的急性脑外伤患者进行早期降压治疗,分析并总结其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4月至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患有高血压的急性脑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比较早期血压控制水平与基础血压水平,分析早期血压控制与疗效的关系。结果:伴有高血压的急性脑外伤患者在急性早期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血压升高,如果将收缩压与基础差值控制在0-15mmHg,舒张压与基础差值控制在0-10mmHg,患者病灶扩张达到小且GCS评分高。结论:通过控制血压,将收缩压与舒张压与基础水平的差值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将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及预后。
作者:谢平华 刊期: 2014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