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骨盆骨折大出血的急救处理方法探讨

张利华

关键词:骨盆骨折, 大出血, 外固定支架, 介入栓塞
摘要:目的 探讨骨盆骨折大出血的急救方法并分析临床疗效.方法 对骨盆骨折大出血67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急诊骨盆外固定支架固定38例,急诊外固定支架固定结合急诊介入髂内动脉栓塞29例.两组病例同时行输血输液支持治疗.结果 在控制出血,升高血压,提高的治疗效果方面,急诊外固定支架固定结合急诊介入血管栓塞明显优于单纯急诊骨盆外固定支架固定术.结论 急诊外固定支架固定结合介入髂内动脉栓塞术是治疗骨盆骨折大出血的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河源地区革兰阴性致病杆菌的种类及耐药调查

    目的 调查河源地区革兰阴性致病杆菌的种类及耐药状况,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 收集河源市人民医院微生物实验室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分离到的528株革兰阴性杆菌,采用美国DADE BHRING公司的MicroScan系列Walk Away-40微生物鉴定仪及配套药敏、鉴定试剂,鉴定细菌及测定抗菌药物的低抑菌浓度(MIC).结果 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致病杆菌前5位分别是:大肠埃希氏菌占32.4%,肺炎克雷伯菌占19.1%,铜绿假单胞菌占12.3%,不动杆菌占10.0%,阴沟肠杆菌占6.6%,其他占18.8%.耐药状况: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匹肟耐药率相对较低.结论 革兰阴性致病杆菌种类与国内其他地区报道近似,亚胺培南耐药率较低.

    作者:何国堂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实验性大鼠脑出血急性期血浆及脑组织中白介素8表达的研究

    目的 探讨白介素8(IL-8)在实验性大鼠脑出血急性期脑组织和血浆中的含量变化,阐明其在脑出血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SD大鼠100只,体质量250~300 g,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小量出血组、中量出血组、大量出血组;每组又分成15个小组,每小组5只.采用未抗凝新鲜自体股动脉血注入大鼠尾状核建立脑出血动物模型.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脑出血后3 h、6 h、12 h、24 h和48 h各时间点血浆及脑组织中IL-8的含量.结果 脑组织中IL-8含量,脑出血后3 h开始升高,6 h明显增加,12 h达高峰,24 h开始下降,48 h恢复正常.6 h、12 h、24 h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6 h、12 h、24 h各组间比较大量组与中、小量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中量与小量组间仅在12 h和24 h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血浆中IL-8含量在脑出血后3 h开始升高,6 h达高峰,12 h开始下降,24 h恢复正常.3 h、6 h、12 h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6 h、12 h各组间比较大量组与中、小量组以及中量与小量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IL-8升高是脑出血后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后免疫应答致炎症反应所致,监测IL-8浓度变化对了解脑出血后的脑组织变化和判别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叶志其;张国忠;黄建斌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伊曲康唑治疗重症血液病患者真菌感染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伊曲康唑对于重症血液病患者深部真菌感染的疗效.方法 12例重症血液病患者(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2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6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4例),应用伊曲康唑静脉治疗深部真菌感染,部分患者有效后改为口服伊曲康唑混悬液序贯治疗.结果 12例患者中10例有效(有效率83.3%),1例因肾毒性停止治疗,1例为光滑念珠菌感染,根据药敏改为两性霉素B治疗后好转.结论 伊曲康唑治疗谱广,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可以作为重症血液病患者深部真菌感染的一线经验性用药,但需要注意其相关毒副作用,改善患者整体状况,以取得更佳疗效.

    作者:周宁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不同血管活性药物纠正脓毒性休克患者高乳酸血症的临床分析

    目的 比较不同血管活性药物治疗脓毒性休克的效果.方法 分析56例脓毒性休克患者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的结果,按患者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不同,分为多巴胺组(A组)、去甲肾上腺素组(B组)、去甲肾上腺素+多巴酚丁胺组(C组),比较3组用药0 h、6 h、12 h及24 h动脉血乳酸、平均动脉压的变化.结果 B组或C组动脉血乳酸浓度(24 h)显著低于A组(P<0.01),B组或C组平均动脉压(6 h、12 h)显著高于A组(P<0.05).结论 脓毒性休克患者应用去甲肾上腺素或去甲肾上腺素+多巴酚丁胺降低动脉血乳酸浓度、改善组织缺血缺氧、提高平均动脉压效果明显优于单用多巴胺.

    作者:李楠;张彧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输尿管镜治疗输尿管狭窄手术的临床并发症观察及护理

    目的 观察榆尿管镜治疗输尿管狭窄的并发症,探讨其合理的护理措施.方法 采用输尿管镜治疗输尿管狭窄20例,观察其主要的并发症,并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结果 出血、感染、尿外渗和尿漏是输尿管镜输尿管狭窄手术的主要并发症,针对性护理方法减轻治愈并发症.结论 输尿管镜治疗输尿管狭窄手术具有损伤少,术后恢复快的优势,但输尿管镜手术也存在一定的并发症,术中应规范操作,术后应加强护理.

    作者:何冰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绳梯样穿刺的探讨

    动静脉内瘘是为终末期肾病患者接受血液透析治疗建立的永久性血管通道,是尿毒者患者的生命线.它通常将患者的一根动脉(多选桡动脉)和一根静脉(多选头静脉)进行吻合,达到静脉动脉化,以耐受血液透析时的反复穿刺.

    作者:倪洪娣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心脏性猝死72例高危因素临床探讨

    目的 探讨心脏性猝死(SCD)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 以72例心脏性猝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2例心脏性猝死患者中,男性43例,女性29例,男性中吸烟者29例;心脏扩大伴心功能Ⅲ~Ⅳ级58例;有心电图检查者61例均显示异常,其中室性心律失常65例、左室肥厚伴ST-T改变21例;低钾53例、高钾3例,正常范围9例;胆固醇升高32例,高血压病22例,糖尿病6例.猝死前有诱因者29例.结论 心脏扩大伴心功能Ⅲ~Ⅳ级、左室肥厚伴ST-T改变及室性心律失常是心脏性猝死的高危因素.

    作者:兰泽生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米非司酮联合甲氨喋呤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米非司酮联合甲氨喋呤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方法 治疗给予甲氨喋呤单次肌肉注射并口服米非司酮,对照组给予甲氨喋呤单次肌内注射,监测血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水平及B超等情况,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为90.0%,对照组治愈率为63.3%,治疗组疗效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米非司酮联合甲氨喋呤治疗异位妊娠疗效显著.

    作者:韦勇英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216例体会

    1982年Dubois介绍了小切口胆囊切除术,为减少手术创造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作为目前普外科常开展的胆囊切除术,如何提高手术质量、减少术中医源性胆道及血管损伤,一直是肝胆外科医师十分重视的问题[1].我院2002~2006年对216例患者行开腹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取得良好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石峰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学生模拟标准化病人在外科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使医学生在外科学临床教学的实践阶段,掌握好扎实的问诊技巧、查体基本功.提高对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能力,是外科学教学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作者:李军;高卉;白育庭;万敬枝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做好高职医学检验专业校内实践教学工作的若干措施

    高职教育是在理论教学必需和够用的实践基础上,培养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为了加强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必须以应用性和实践性为原则重组实践课程,建立符合培养目标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是以动手能力为核心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1].根据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本人认为搞好校内实践教学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作者:王岚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缩宫素点滴引产40例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缩宫素点滴引产的安全性及相关问题.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至2005年3月间选择妊娠40+5~41+6周需行引产的孕妇80例,分成两组,引产组40例由专人进行缩宫素点滴引产,对照组40例等待自然临产,比较两组的难产率、剖宫产率、产后出血率及新生儿窒息率.结果 两组的剖宫产率、产后出血率及胎儿宫内窘迫的发生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缩宫素点滴引产不增加难产率,是一种实用又安全的引产方法.

    作者:宋朝晖;金佳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宫内节育器致出血416例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放置宫内节育器致不规则出血的相关因素.方法 本文通过对416例妇女放置宫内节育器(IUD)致不规则出血的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金属单环、宫形器,塑料IUD出血的发生率为62.38%,59.22%;明显高于活性以含铜为主的IUD 15.00%(P<0.01);IUD出血与细菌(C)、支原体(CT)、衣原体(Mg)的感染密切相关,其检出率分别为37.50%、26.92%、23.56%,同时与经期卫生不良及不注意性交卫生和长期精神紧张有关.并且其出血常发生在放置IUD 3~5年内.结论 活性以铜离子IUD中铜离子有抑制支原体、衣原体的功能,能有效降低出血的发生率;IUD使子宫内膜产生创面,为细菌、支原体、衣原体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经期卫生不良和不注意性交卫生也加大病原体的入侵机会,使子宫内膜不规则出血;长期精神紧张致神经内分泌调节功能紊乱而致子宫内膜不规则出血;另外异物排斥反应过程可能与子宫内膜出血发生时间有关.

    作者:张婕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前置胎盘剖宫产术151例临床分析

    前置胎盘是妊娠晚期出血的严重并发症,也是妊娠晚期出血常见的原因,是孕产妇死亡的原因之一,剖宫产术为该病终止妊娠的主要方法.我院2000年8月至2007年8月间,收治前置胎盘183例孕产妇,其中151例施行剖宫产术.本文分析15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探讨如何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前置胎盘对母婴的危害.

    作者:冯锦溪;王晓琼;宋萍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大学生水痘40例发病情况分析

    目的 探讨大学生水痘发生情况,临床表现及特点,为预防水痘在大学生中传播提供依据.方法 时40例大学生水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40例水痘发生于大学一至四年级学生,发病有新生、居住地集中趋势.疾病特点是起病急,前驱症状明显,全身症状、皮疹及瘙痒症状重.密切接触者容易感染.大学生水痘感染与精神紧张、学习压力大,抵抗力低等因素有关.结论 水痘起病急,前驱症状明显,传染性强,由于大学生生活、学习集中,容易造成水痘爆发流行,学校医务人员应提高对水痘的认识,尽可能早诊断,早隔离,防止造成爆发流行.

    作者:刘计荣;韩化敏;杨立红;赵冰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肌间沟-腋路臂丛神经联合阻滞用于单侧腕部尺桡贯通伤手术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肌间沟-腋路臂丛神经联合阻滞用于单侧腕部尺桡贯通伤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90例患者在单侧腕部尺桡贯通伤手术中采用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单纯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及肌间沟-腋路臂丛神经联合阻滞麻醉,观察3组的麻醉效果.结果 肌间沟-腋路臂丛神经联合阻滞麻醉效果满意,更大地满足了手术要求,且无麻醉并发症发生.结论 肌间沟-腋路臂丛神经联合阻滞优于单纯肌间沟或腋路臂丛神经阻滞.

    作者:陈宝恒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下颌下腺导管结石的诊断及治疗

    目的 探讨下颌下腺导管结石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1992~2005年问诊治下颌下腺导管结石的临床资料.术前咬合片确诊下颌下腺导管结石,行导管结石去除或切除术.结果 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消失,下颌下腺分泌正常.讨论对下颌下腺导管结石引起的颌下反复肿胀,而下颌下腺功能正常者,去除结石是简单而有效的治疗方法.结论 如果长期下颌下腺反复感染,致慢性下颌下腺炎,分泌功能降低甚至消失,需行下颌下腺切除,术后并发症较多.

    作者:赵宇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自制肠减压袋在肠梗阻术中的应用探讨

    目的 探讨自行设计制作的肠减压袋在肠梗阻病人术中应用,以防止手术污染.方法 使螺纹管与塑料袋与肠管相连接形成一个密闭空间.结果 经过231例患者的使用,疗效显著.结论 肠减压袋的使用减少了术中污染的机会,为术中肠道灌洗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作者:于乐静;佟丽萍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不同民族女性生殖道病原体感染检测结果分析

    女性生殖道感染在妇科疾病中发病率很高.临床表现病因复杂,与多种病原体感染有关,宫颈分泌物的检查是诊断生殖道感染简单、常用的手段之一,可对多种病原体感染做出明确的诊断.病原体感染检测包括对患者宫颈分泌物进行阴道霉菌、滴虫、线索细胞、淋球菌的检测,对患者宫颈分泌物同时进行解脲支原体培养、沙眼衣原体的检测.通过多种病原体的共同检测,及时发现.合理治疗.现将本地区2 422例不同民族女性生殖道病原菌感染检测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贾翠兰;许时菲;海如古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肩周炎功能锻炼的强度和时长与疗效关系的研究

    目的 探讨肩周炎功能锻炼的强度和时长与疗效的关系.方法 286例肩周炎患者分为观察组(146例)和对照组(140例).观察组病例进行足够强度和时长的功能锻炼,对照组病例功能锻炼的强度和时长不作特别要求,两组病例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疗效优良率为84.93%,对照组优良率为40.71%,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治疗肩周炎,科学正确的功能锻炼至关重要,足够强度和时长的功能锻炼才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胡剑华;胡敏华;熊国荣 刊期: 2008年第03期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主管: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