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黄芩素通过下调p12-LOX和Ezrin表达抑制B16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李娟;崔宇勃;叶晶;孙沛林;朴英实;林贞花;金京春

关键词:黄芩素, 表达抑制, 细胞的增殖, 实验检测, 蛋白表达, 细胞增殖, 可能机制, 细胞迁移, 荧光染色法, 时间依赖性, 蛋白印迹法, 划痕, 浓度, 方法
摘要:目的:检测黄芩素对B16细胞Ezrin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黄芩素抑制B16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可能机制。方法:MTT法检测黄芩素对B16细胞增殖的影响;划痕实验检测黄芩素对B16细胞迁移的影响;PCR法检测黄芩素对B16细胞p12-LOX和Ezrin mRNA的表达的影响;蛋白印迹法检测了黄芩素对B16细胞p12-LOX蛋白表达的影响;细胞荧光染色法检测黄芩素对B16细胞Ezrin蛋白的影响。结果:黄芩素素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地显著抑制B16细胞的增殖和划痕修复;黄芩素明显抑制B16细胞的p12-LOX和Ezrin 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论:黄芩素抑制p12-LOX和Ezrin蛋白表达是黄芩素显著抑制B16细胞的增殖和迁移的可能机制。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相关文献
  • Veliparib和多柔比星联合作用对人肝癌耐药细胞株BEL-7404增殖抑制的影响

    目的:检测PARP抑制剂veliparib与抗癌药多柔比星联用对肝癌耐药细胞株BEL-7404增殖抑制的作用。方法:以BEL-7404细胞为研究对象,经多柔比星和(或) veliparib处理24 h后,通过MTT法观察细胞增殖率变化,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凋亡水平,通过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评价DNA损伤程度,通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线粒体和胞浆中cytochrome C水平变化。结果:多柔比星和veliparib联用组细胞增殖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和多柔比星单独处理组,细胞凋亡率则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多柔比星单独处理组;同时,多柔比星和veliparib联用组细胞DNA损伤水平较对照组和多柔比星单独处理组亦明显加重,而cytochrome C在胞浆中的水平则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多柔比星单独处理组。结论:veliparib与多柔比星联合处理,可以抑制BEL-7404细胞的增殖及诱导细胞凋亡,其凋亡可能是与DNA损伤及胞内cytochrome C改变有关。

    作者:李红娟;姜英;苏君梅;杨军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CD38基因缺失对小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CD38基因缺失对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利用CD38基因敲除及野生型小鼠进行在体小鼠心脏左前降支结扎,缺血30 min后复灌24 h取心脏,1 mm切片进行TTC染色确定其梗死面积差异。利用shRNA干扰系统构建的CD38稳定干扰H9c2细胞系模拟体外缺氧复氧损伤。用CCK-8法确定佳缺氧复氧损伤时间,再利用流式细胞术对缺氧复氧后氧化应激诱导的活性氧含量进行检测,利用Hoechst 33258染色法检测损伤诱导的细胞凋亡。分离提取细胞核浆蛋白,Western blot检测缺氧复氧后FOXO3的核定位及抗氧化蛋白catalase、凋亡信号通路相关蛋白P53-Bax表达。结果:CD38基因缺失可以减少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心肌梗死面积。细胞缺氧复氧模型中,缺4小时复氧不同时间(3 h,6 h,10 h,24 h)诱导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模型中,CD38干扰组细胞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损伤诱导后CD38干扰组H9c2细胞中氧自由基含量及其诱导的凋亡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Western blot检测发现缺氧复氧诱导细胞损伤后,CD38干扰组FOXO3明显入核,其下游蛋白抗氧化蛋白catalase表达也明显增加,抗凋亡蛋白P53乙酰化及其下游促凋亡蛋白Bax明显增加。结论:CD38基因缺失可以通过FOXO3-catalase介导的抗氧化应激信号通路和P53-Bax介导的抗凋亡信号通路减轻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管小卉;洪轩;赵宁;刘晓红;肖云飞;陈廷涛;韩小建;邓柯玉;辛洪波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别嘌呤醇对高果糖诱导的胰岛素抵抗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别嘌呤醇对高果糖诱导的胰岛素抵抗性的影响。方法: 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 control组)、高果糖组( Fr组)和高果糖别嘌呤醇组( all组),高果糖饲料喂养同时别嘌呤醇或双蒸水灌胃4周。测定各组空腹血糖、胰岛素和血尿酸变化,利用口服糖耐量试验和高胰岛素-正常葡萄糖钳夹试验评价别嘌呤醇对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 Western blot法检测骨骼肌葡萄糖转运体4(GluT4)、蛋白激酶B(Akt)及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蛋白表达。结果:别嘌呤醇明显降低高果糖负荷引起的空腹胰岛素、血尿酸值的增高。口服糖耐量试验各组之间无明显差异。高胰岛素-正常葡萄糖钳夹试验表示,Fr组胰岛素敏感性指标( GIR)明显低于正常组,表明出现胰岛素抵抗性;all组GIR值明显高于Fr组。3组GluT4和Akt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别嘌呤醇明显增加Akt磷酸化水平。结论:别嘌呤醇提高骨骼肌胰岛素敏感性,改善高果糖诱导的胰岛素抵抗性。

    作者:姜海英;李英顺;金清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Nogo-C增加心肌细胞钙渗漏诱导细胞凋亡

    目的:研究Nogo-C在心脏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冠脉左前降支结扎建立心梗模型;缺氧孵箱培养乳鼠心肌细胞;感染Nogo-C cDNA或shNogo-C腺病毒过表达或敲低Nogo-C;TUNEL染色及AnnexinⅤ/PI双标检测细胞凋亡;Fluo-4/Fura-2观察细胞钙离子浓度;蛋白免疫共沉淀检测蛋白相互作用。结果:心梗心肌组织及缺氧心肌细胞Nogo-C蛋白水平显著增高;过表达Nogo-C可促进心肌细胞凋亡,而敲低Nogo-C保护细胞抵抗缺氧引起的凋亡;免疫荧光观察Nogo-C定位于肌浆网;高表达No-go-C可增加心肌细胞钙渗漏从而降低钙库含量;Nogo-C可与肌浆网膜转运蛋白Sec61α相互作用,过表达Nogo-C上调Sec61蛋白水平;Sec61抑制剂茴香霉素可逆转Nogo-C引起的钙渗漏并抑制凋亡。结论:心梗时心肌细胞中Nogo-C水平增高,上调Sec61蛋白,使细胞钙渗漏增加,促进细胞凋亡。

    作者:贾石;郑铭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TIR/BB环拟似物AS-1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小鼠肝脏的保护作用及其调控机制

    目的:观察AS-1是否可通过调控肝组织慢性炎症和IR改善NASH,并阐明其调控机制。方法:在体实验,db/db小鼠MCD饮食4周复制NASH模型;体外实验,给予枯否细胞FFA与LPS共刺激,原代肝细胞IL-1β刺激。结果:与MCS对照饮食组相比,AS-1可明显降低MCD饮食组小鼠血浆中ALT水平,减少肝组织炎症细胞的浸润,抑制IRS1的丝氨酸磷酸化以及糖异生基因的mRNA水平增加。 AS-1可降低NADPH氧化酶mRNA水平和MDA含量。体外细胞实验发现,AS-1不仅可抑制FFA与LPS共刺激诱导枯否细胞pro-caspase-1裂解、caspase-1酶活化及IL-1β分泌。而且能够改善IL-1β诱导的肝细胞IR,抑制IL-1R与MyD88的结合及ERK/JNK/p38的磷酸化。结论:AS-1能够通过抑制肝组织炎症和改善IR,从而对NASH肝脏发挥保护作用,其机制与AS-1抑制IL-1R对MyD88的招募并影响MAPKs信号通路的激活,调控NADPH 氧化酶,抑制NALP3炎性小体活化以及IL-1β的分泌和功能的发挥有关。

    作者:王晓露;高云;李建涛;宋娟;阙琳俐;李跃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自然杀伤T细胞通过IL-10拮抗高血压心肌重塑

    目的:炎症和免疫细胞的活化参与心肌重塑的发生,已表明恒定自然杀伤T细胞( invariant natural killer T cells, iNKT细胞)产生炎症因子,调节组织的炎症反应。然而,目前iNKT细胞在心肌重塑中的作用还不清楚。方法:血管紧张素II(1000 ng? kg-1? min-1)灌注诱导心肌重塑的发生,植入缓释泵之前,给予自然杀伤T细胞的激动剂α-Galce。结果:血管紧张素II灌注3、7和14 d后,心肌组织中iNKT细胞的数量明显增加,7 d时增加明显。血管紧张素II灌注小鼠明显增加小鼠血压,降低心肌收缩功能,增加心肌肥大、纤维化和炎症;NKT细胞激动剂明显减轻了以上反应。以上保护作用通过增加释放IL-10。而且,我们进一步在iNKT细胞敲除小鼠验证以上结果。结论:iNKT细胞通过增加心肌保护细胞因子如IL-10拮抗血管紧张素II诱导的心肌重塑。

    作者:李文君;田翠;鄢雯;刘立新;王红霞;李汇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锶矿泉水对高尿酸血症大鼠的影响

    目的:观察高尿酸血症大鼠别嘌呤醇治疗过程中饮用含锶矿泉水对肾功能的影响。方法:给予大鼠含腺嘌呤和酵母干粉的混合饲料喂养,复制高尿酸模型。随后将高尿酸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别嘌呤醇治疗加饮自来水组,别嘌呤醇治疗加饮锶水组。测定血尿酸、肌酐和尿素氮指标的变化,并观察肾脏病理变化。结果:别嘌呤醇治疗加饮锶水组大鼠肾功能较别嘌呤醇治疗加饮自来水组好(P<0.05),肾结构损伤较轻。结论:含锶量为4mg/L的锶矿泉水可明显减轻高尿酸血症大鼠别嘌呤醇治疗造成的肾损伤作用。

    作者:陈蓉;万英;李著华;冯志强;赵成涛;左伟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铁超载对大鼠肝星状细胞的影响

    目的:研究铁超载对大鼠肝星状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以初步证实铁超载对肝纤维化的促进作用。方法:大鼠肝星状细胞HSC-T6给予硫酸亚铁2μmol/L负载24 h,正常对照组给予DMSO 2μmol/L。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铁在HSC-T6中的分布面积,流式细胞术检测HSC-T6增殖, TUNEL法检测HSC-T6凋亡,Western blot检测HSC-T6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铁超载组HSC-T6内铁染色阳性的平均面积为39.02%±2.03%,平均增殖率为61.02%±2.21%,平均凋亡率为13.01%±0.95%,MMP-1和TIMP-1的蛋白平均表达水平分别增加了38.82%±7.62%和179.88%±17.52%。结论:铁超载导致肝星状细胞的增殖率大于其凋亡率,并且肝星状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的表达水平高于其基质金属蛋白酶的水平,因此推断铁超载促进了肝星状细胞的活性,从而促进了肝纤维化的进程。

    作者:张颖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A类清道夫受体介导的巨噬细胞功能改变在炎症性心肌病中的作用的研究

    目的:研究A类清道夫受体( SR-A1)介导的巨噬细胞活性改变在炎症性心肌病发展中的作用,揭示该心肌炎症中巨噬细胞调控的关键,探寻不同巨噬细胞在心肌炎症中发挥的不同作用。方法:取6~8周SR-A1+/+与SR-A1-/-雄性小鼠,经腹腔注射盐酸阿霉素构建扩张型心肌病模型。采用超声监测小鼠心功能,4周后收取小鼠心脏组织进行HE、Masson及猩红染色,测定心脏纤维化程度。由RT-PCR和ELISA检测小鼠组织和血清内炎症因子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和免疫组化检测小鼠心肌组织中巨噬细胞激活及浸润。通过免疫印迹法检测两组小鼠心肌组织中炎症信号通路和凋亡的改变。异体共生的方法检测不同巨噬细胞在心肌炎症中发挥的不同作用。结果:心超显示两组小鼠造模后均出现心功能降低,提示造模成功, SR-A1-/-组小鼠心功损伤更严重,且其炎症因子表达水平明显增高。同时,SR-A1-/-组小鼠心肌组织的纤维化水平,心肌细胞凋亡,炎症性巨噬细胞动员均高于SR-A1+/+组。异体共生表明,心肌炎症中组织巨噬细胞激活数量明显高于循环巨噬细胞。

    作者:孙璇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银杏叶提取物对阿尔茨海默病的预防与治疗作用及其机制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 GBE)对阿尔茨海默病( AD)的预防与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大鼠尾静脉注射高半胱氨酸( Hcy)2周构建AD模型。实验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模型组( Hcy)和预防组( Hcy+GBE),治疗组( Hcy注射2周后给予GBE 1周)。水迷宫检测大鼠学习记忆。 Western blot检测大鼠海马和皮质中tau及其磷酸化、GSK-3β及其磷酸化、PP2A及其甲基化、PSD95、synapsin I的变化。结果:(1)水迷宫提示模型组大鼠潜伏期显著高于其它3组。(2)大鼠海马和皮质中tau、GSK-3β和PP2A表达无变化,tau磷酸化和PP2A甲基化模型组显著高于其它3组,GSK-3β磷酸化和PSD95、synapsin I表达模型组显著性低于其它3组。结论:GBE能通过调节GSK-3β和PP2A活性预防和治疗Hcy导致的大鼠学习记忆障碍和tau过度磷酸化。

    作者:曾宽;黄芳;包建;李梦珠;王小川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去泛素化酶USP33通过影响Robo1蛋白稳定性介导肺癌细胞中的Slit2信号通路

    目的:探讨泛素特异性蛋白水解酶33(USP33)在肺癌中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采用real-time 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肺癌及癌旁组织中USP33的表达水平;利用Kaplan-Meier法分析USP33的表达水平与临床预后的关系;采用细胞划痕实验检测USP33在Slit2抑制肺癌细胞迁移中的作用;通过免疫共沉淀技术探讨USP33与Slit2受体Robo1的相互作用及方式。结果:qRT-PCR及免疫组化的检测结果显示,与癌旁组织相比,肺癌中USP33的mRNA及蛋白水平明显下调( P<0.01);生存分析结果显示,高表达USP33的肺癌患者生存时间较长;细胞划痕实验发现,特异性下调USP33时,能阻断Slit2抑制肺癌细胞迁移的作用;免疫共沉淀实验显示,肺癌细胞中USP33能与Robo1相互作用,当下调USP33能显著降低Robo1蛋白水平,相反,当抑制蛋白酶体降解途径时,该作用减弱。结论:肺癌中USP33的表达水平降低,与患者预后有关。此外,USP33参与调节Slit2信号通路对肺癌细胞迁移的抑制作用,而这种作用是通过USP33抑制Robo1蛋白依赖蛋白酶体降解途径来实现的。

    作者:普帅;孔瑞瑞;吴瑛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大蒜总皂苷对小鼠耐缺氧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大蒜总皂苷对小鼠常压密闭缺氧存活时间的影响。方法:BALB/c小鼠30只,体重(20±2) g,随机分为3组(n=10):对照组、大蒜总皂苷低剂量组(50 mg/L)和高剂量组(200 mg/L),腹腔注射给药1次,给药体积0.1 mL/10 g,对照组给予相同体积的蒸馏水,给药后1 h将小鼠放入盛有5 g钠石灰的150 mL广口瓶中,用凡士林涂抹瓶口密封,记录小鼠存活时间。按公式计算小鼠标准耐受时间(min)=存活时间/[瓶体积(mL)-体重(g)/0.94]×100。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剂量组显著延长了小鼠标准耐受时间;与低剂量组相比,高剂量组显著延长了小鼠标准耐受时间;低剂量组与对照组间没有显著差异。结论:大蒜总皂苷具有耐缺氧作用。

    作者:周思敏;郑善军;张钢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肌动蛋白解聚因子cofilin表达调控与神经突触可塑性研究进展

    丝切蛋白( cofilin)为肌动蛋白分子结合蛋白,通过其特定的上、下游信号转导通路在神经元轴突、树突及树突棘的迁移、定位、生长、改造出新棘突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参与神经突触可塑性调节,特别是Rho GTPases家族Rho、Rac和Cdc42是cofilin基因上游重要的调控分子,通过介导突触重塑,与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癫痫、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学习记忆和认知等高级脑功能异常均密切相关。对cofilin信号通路及与神经突触可塑性关系的分子机制研究将为神经系统疾病防治提供新思路。

    作者:赵爽;徐志卿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益气活血颗粒对大鼠心气虚证CD3+、CD4+、CD8+和cAMP/cGMP影响的研究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颗粒对大鼠心气虚证CD3+、CD4+、CD8+和cAMP/cGMP(环一磷酸腺苷/环一磷酸鸟苷)的影响。方法:用大鼠负重强迫游泳后通过给予大剂量心得安使大鼠造模定位于心脏,作为心气虚证动物模型。随机分为4组:大、小剂量治疗组(2 g/100 g,0.5 g/100 g益气活血颗粒)、阳性对照组(1 g/100 g天王补心丸)及生理盐水组,均每天1次,连续7 d灌胃,观察各组外周血CD3+、CD4+、CD8+、cAMP/cGMP的变化以及心肌中cAMP/cGMP的变化。结果:造模组外周血的CD3+和CD4+含量低于生理盐水组,CD8+的含量高于生理盐水组,且与各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大剂量治疗组与阳性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造模组外周血、心肌中的cAMP和cGMP含量与各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且大、小剂量治疗组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大剂量与小剂量治疗组比较亦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心气虚证模型成立。益气活血颗粒可升高CD3+、CD4+和cAMP的含量,降低CD8+和cGMP含量。

    作者:金戈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肝细胞肝癌组织中Ebp1与P53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分析及其意义

    目的:检测肝细胞肝癌组织中Ebp1与P53蛋白的表达情况,并探讨肝细胞肝癌组织中P53与Ebp1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为肝细胞肝癌的靶向基因治疗提供有利的客观实验依据。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SP法)检测66例肝细胞肝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中P53蛋白与Ebp1蛋白的表达。结果:肝细胞肝癌组织中P53和Ebp1蛋白的阳性率(48.5%和42.4%)与癌旁正常组织中P53和Ebp1蛋白的阳性率(4.5%和7.6%)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细胞肝癌组织中P53和Ebp1蛋白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性别、家族史无关,但与肿瘤的临床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结论:P53与Ebp1蛋白在肝细胞肝癌组织中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53与Ebp1蛋白的高表达与肝细胞肝癌的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

    作者:陈海月;朴水莲;杨莎莎;李香丹;刘兰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基于组学策略的脓毒症研究

    目的:针对脓毒症( sepsis)发病机制的复杂性和非线性特点,采用多种组学技术与系统生物学整合研究策略,以发现脓毒症新的生物标志物群,揭示脓毒症的组学/网络机制,探讨脓毒症多靶点整合性干预的新思路。方法:采用大鼠盲肠结扎穿刺脓毒症模型和选用部分脓毒症病人,采用GEO数据库查询和iTRAQ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其血清蛋白质组学变化,采用亚网络富集分析揭示重要节点蛋白和可能的干预靶点。结果:通过iTRAQ蛋白质组学技术,在脓毒症大鼠中发现47个差异蛋白,其中PTX3、MMRN1、FCN1、CPN2、PRSS1和PF4可用于脓毒症的诊断;MMRN1、PPBP、FGα和FGβ这4个生物标志物的组合可用于脓毒症的预后预测;PTX3在临床脓毒症患者的诊断和预后预测方面优于传统的降钙素原( PTC)和C反应蛋白( CRP), IL-1R2是诊断脓毒症和鉴别G-和G+菌脓毒症的新的血清生物标志物;采用亚网络富集分析发现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 C/EBP)和内皮抑制素( endostatin)是脓毒症的重要节点蛋白和潜在干预靶点。结论:组学技术和系统生物学整合研究策略为脓毒症机制阐明和多靶点整合性干预带来新希望。

    作者:肖献忠;王慷慨;张华莉;焦京;高敏;彭玥;蒋宇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青年男性急进高原前后脑弥散张量成像(DTI)的比较研究

    目的:探讨平原人进入高原早期脑形态结构、功能的变化及其与急性高原病的关系。方法:健康青年男性志愿者(22~27岁),分别在平原(300 m)和乘火车进入高原(3658 m)后第3天,进行脑部MRI检查。同时,观察记录志愿者的血氧饱和度、血常规及血液检测指标、急性高原反应症状评分等。结果:与平原相比,8名志愿者进入高原后第3天,脑部均呈现不同程度的结构变化,这些改变主要集中在胼胝体辐射线额部、额枕下束、前丘脑辐射(内囊)、胼胝体压部等脑区。其中,与平原相比, FA值在右侧胼胝体辐射线额部和额枕下束显著减小( P<0.01);AD在左侧胼胝体辐射线额部和额枕下束及内囊显著减小(P<0.01);AD在胼胝体双压部显著增加(P<0.01);RD在右侧胼胝体辐射线额部和额枕下束显著增加(P<0.01);MD在右侧胼胝体压部和内囊显著增加(P<0.05);8名自愿者在通过量表问卷调查诊断仅有1名出现轻型急性高原病。 BOLD观察静息态下脑部的部分脑区有功能的变化。结论:平原人快速进入海拔3658 m高原早期(3 d),有不同程度的脑组织结构、功能的改变。

    作者:吴刚;刘宝;邹利光;张静娜;孙滨达;邱明国;高钰琪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缬沙坦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对糖尿病大鼠肾损伤的影响

    目的:观察缬沙坦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对糖尿病大鼠血清血管紧张素II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变化和肾损伤的影响。方法:采取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随机分为以下5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缬沙坦干预组、还原型谷胱甘肽干预组和缬沙坦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干预组。持续给药干预治疗8周后,腹主动脉采血,以ELISA法测定血清AngⅡ和VEGF的水平;处死大鼠并取双侧肾,观察肾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方法测定Ⅲ型胶原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血管紧张素II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升高(P<0.05),肾病理改变表现肾小管管腔有一定的扩张变宽,肾间质有大量被深染为蓝色的炎症细胞浸润,纤维化比较明显,Ⅲ型胶原的表达明显增多;各给药组与模型组比较,血清血管紧张素II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肾小管管腔增宽、炎症细胞浸润和纤维化改变的程度均有减轻( P<0.05),Ⅲ型胶原的表达明显减少,联合给药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单一给药组( 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可有效降低糖尿病大鼠血清血管紧张素II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减轻糖尿病大鼠肾脏损伤,一定的程度上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

    作者:邹平;弓慧杰;陈蓉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SC体外诱导骨髓单个核细胞药物耐受性

    目的:研究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患者的间充质干细胞(MSC)对骨髓单个核细胞增殖及耐药性的影响。方法:分离AML患者及对照MSC与骨髓单个核细胞共培养,阿糖胞苷药物处理,检测骨髓单个核细胞的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单个核细胞凋亡;超速离心提取MSC的外泌体( exosome),电镜及Western blot检测外泌体;还将外泌体与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共培养,检测其对骨髓单个核细的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结果:与AML患者的MSC及其外泌体共培养的骨髓单个核细胞,被药物诱导凋亡细胞的数量减少,细胞存活率增高。结论:AML来源MSC对正常骨髓单个核细胞和病人的骨髓单个核细胞有一定的药物耐受性诱导作用,外泌体可能作为载体在此过程中运输某些信号传递分子。

    作者:许华;陈龙;李元叶;王齐;李庆华;庞天翔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小鼠Omi/HtrA2基因启动子萤光素酶报告载体的构建及转录活性分析

    目的:通过构建小鼠Omi/HtrA2基因启动子萤光素酶报告载体并进行转录活性分析,深入研究小鼠Omi/HtrA2转录调控发生的机制。方法:本实验构建覆盖小鼠Omi/HtrA2基因5’侧翼区(-1205 bp~+93 bp)区域的一系列启动子萤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将其转染至小鼠成纤维细胞NIH3T3、大鼠心肌细胞H9c2和人胚肾细胞HEK293,并进行萤光素酶活性检测。结果:小鼠Omi/HtrA2启动子在-1205 bp~-838 bp和-146 bp~+93 bp区域活性高,生物信息学分析这些启动子区域可能存在HSF1、SP1、AP、p53等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结论:初步证实-1205 bp~-838 bp和-146 bp~+93 bp区域为CFL2启动子的活性区域。

    作者:刘丹;武烨;刘鑫;刘慧荣 刊期: 2015年第10期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病理生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