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肠道mTOR信号分子调节GLP-1生成

许戈阳;张炜真

关键词:肠道, 信号, 胰岛素分泌, 小鼠模型, 启动子活性, 细胞模型, 雷帕霉素靶蛋白, 机体能量, 合成分泌, 胰高血糖素样肽, 降糖效应, 糖尿病, 哺乳类动物, 实时荧光, 能量调节, 基因敲除, 饥饿, 回肠, 高脂喂养, 高脂饲料
摘要:目的:胰高血糖素样肽( GLP-1)在餐后具有重要的刺激胰岛素分泌、降糖效应。 L细胞如何感受机体能量状态从而调控GLP-1合成分泌尚不清楚。哺乳类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 mTOR)是细胞内重要的能量感受分子。本研究发现肠道mTOR 调节L细胞合成分泌GLP-1。方法:在对照组小鼠,高脂饲料诱导的糖尿病小鼠、db/db和Neurog3-Tsc1-/-小鼠,以及 STC-1细胞模型上采用实时荧光PCR和Western blot观察GLP-1表达。酶联和放免方法观察血浆、培养基中GLP-1和胰岛素分泌。结果:饥饿抑制回肠mTOR活性同时抑制了肠道GLP-1的表达和释放。而饥饿后重饲具有显著翻转效应。高脂喂养可显著抑制小鼠肠道mTOR活性同时抑制了肠道GLP-1的合成。雷帕霉素在正常、糖尿病小鼠模型上均具有抑制回肠mTOR活性同时抑制了肠道GLP-1的表达和释放功能,而亮氨酸灌胃和Tsc1基因敲除具有显著刺激肠道GLP-1合成效应。过表达mTOR质粒刺激GLP-1启动子活性以及生成。结论:肠道mTOR活性通过感受机体能量调节GLP-1生成。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相关文献
  • RNA-Seq技术揭示人体急进高原早期转录特征

    目的:通过RNA-Seq技术探讨人体急进高原早期的转录特征。方法:对从平原快速进入高原(5300 m)的19名青年健康男性志愿者,于进入高原前后采集静脉血。提取总RNA进行测序,获取原始序列数据,对原始序列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处理后,将其比对到人类参考基因组( hg19)。统计相关读段数计算不同转录本的表达量。对急进高原前后转录本表达谱进行转录本差异表达分析,针对差异表达转录本,对其进行基因本体及通路分析。结果:从37908个转录本中筛选出836个差异转录本,其中274个转录本表达上调,562个转录本表达下调。人体急进高原早期多个生物学过程及信号通路参与了人体对高原低氧环境的反应。结论:面对高原低氧环境,人体在基因整体水平表现出了特有的差异表达谱特征,参与其中的生物学过程及信号通路对理解人体对高原低氧环境反应的分子机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陈建;刘宝;崔建华;张龙;徐刚;梁颜;梁羽;汪健;高钰琪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别嘌呤醇对高果糖诱导的胰岛素抵抗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别嘌呤醇对高果糖诱导的胰岛素抵抗性的影响。方法: 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 control组)、高果糖组( Fr组)和高果糖别嘌呤醇组( all组),高果糖饲料喂养同时别嘌呤醇或双蒸水灌胃4周。测定各组空腹血糖、胰岛素和血尿酸变化,利用口服糖耐量试验和高胰岛素-正常葡萄糖钳夹试验评价别嘌呤醇对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 Western blot法检测骨骼肌葡萄糖转运体4(GluT4)、蛋白激酶B(Akt)及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蛋白表达。结果:别嘌呤醇明显降低高果糖负荷引起的空腹胰岛素、血尿酸值的增高。口服糖耐量试验各组之间无明显差异。高胰岛素-正常葡萄糖钳夹试验表示,Fr组胰岛素敏感性指标( GIR)明显低于正常组,表明出现胰岛素抵抗性;all组GIR值明显高于Fr组。3组GluT4和Akt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别嘌呤醇明显增加Akt磷酸化水平。结论:别嘌呤醇提高骨骼肌胰岛素敏感性,改善高果糖诱导的胰岛素抵抗性。

    作者:姜海英;李英顺;金清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右美托咪定通过抑制UPR凋亡通路减轻小鼠缺血/再灌注肺损伤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DEX)能否通过抑制未折叠蛋白反应(UPR)凋亡通路减轻小鼠缺血-再灌注(I/R)性肺损伤。方法:取雄性8~10周C57BL/6J小鼠40只,18~22 g,复制在体左肺I/R损伤模型。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sham组)、I/R模型组( I/R组)、生理盐水对照组( NS组)和DEX干预组( DEX组)。 DEX组在小鼠缺血前30 min腹腔注射DEX 25μg/kg,NS组予DEX等体积生理盐水。术毕取左肺组织。测定组织干湿比及总肺含水量,行组织损伤评估,光、电镜观察组织形态学及超微结构改变。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细胞凋亡指数,Western blot和逆转录PCR分别检测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c-Jun氨基末端激酶、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12、葡萄糖调节蛋白78的蛋白和mRNA表达量。结果:较sham组,IR及NS组各检测指标表达量增加,镜下结构破坏显著;其组内无明显差异。较IR组,DEX组上述指标表达量均下降,镜下结构异常改变减轻。结论:DEX可有效减轻小鼠缺血/再灌注性肺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过度ERS中UPR通路引发的细胞凋亡有关。

    作者:宋冬;罗梓垠;项冰倩;陈丹;何金波;应磊;王万铁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病例结合的留学生病理生理学教学与反馈

    目的:我们在病理生理学理论教学中尝试加入美国职业医师考试相关的病例,从病例出发提出问题,以改进理论课教学效果。方法:从病例相关的临床表现出发,提出问题进行理论教学,并进行反馈调查。结果:75份反馈结果中,男生34人(45.3%),女生41人(54.7%);来自斯里兰卡的学生21人(28.0%),印度学生52人(69.3%),其他国家2人(2.6%)。92.9%的学生认为病例结合的问题式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病理生理学的理论学习,81.0%的学生认为有助于理解和掌握疾病的相关临床表现及其机制,85.7%的学生认为运用理论知识分析病例的能力有所提高,且男、女生之间意见无显著差别。83.3%的同学认为,病例相关的学习对未来的临床工作将会有重要帮助,其中男生的认同率明显高于女生( P <0.05)。反馈结果在斯里兰卡和印度学生之间无明显差别。结论:与病例结合、从临床问题出发的留学生病理生理学教学普遍受到学生欢迎。

    作者:姚小梅;孙舒雅;赵小玉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去泛素化酶USP33通过影响Robo1蛋白稳定性介导肺癌细胞中的Slit2信号通路

    目的:探讨泛素特异性蛋白水解酶33(USP33)在肺癌中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采用real-time 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肺癌及癌旁组织中USP33的表达水平;利用Kaplan-Meier法分析USP33的表达水平与临床预后的关系;采用细胞划痕实验检测USP33在Slit2抑制肺癌细胞迁移中的作用;通过免疫共沉淀技术探讨USP33与Slit2受体Robo1的相互作用及方式。结果:qRT-PCR及免疫组化的检测结果显示,与癌旁组织相比,肺癌中USP33的mRNA及蛋白水平明显下调( P<0.01);生存分析结果显示,高表达USP33的肺癌患者生存时间较长;细胞划痕实验发现,特异性下调USP33时,能阻断Slit2抑制肺癌细胞迁移的作用;免疫共沉淀实验显示,肺癌细胞中USP33能与Robo1相互作用,当下调USP33能显著降低Robo1蛋白水平,相反,当抑制蛋白酶体降解途径时,该作用减弱。结论:肺癌中USP33的表达水平降低,与患者预后有关。此外,USP33参与调节Slit2信号通路对肺癌细胞迁移的抑制作用,而这种作用是通过USP33抑制Robo1蛋白依赖蛋白酶体降解途径来实现的。

    作者:普帅;孔瑞瑞;吴瑛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Endostatin对小鼠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目的:观察endostatin对小鼠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方法:Endostatin转染RAW264.7细胞和小鼠骨髓巨噬细胞( BM-DMs);RT-PCR、ELISA、HE染色和MTT检测其对RAW264.7细胞的影响;流式细胞术、ELISA、real-time PCR、Western blot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巨噬细胞极化标记物和NF-κB转录活性。结果:表达质粒能使RAW264.7细胞和BMDMs高表达en-dostatin;HE染色和MTT发现endostatin使RAW264.7细胞的形态发生变化并抑制其增殖;流式细胞术、ELISA和real-time PCR发现,endostatin能使RAW264.7细胞和BMDMs高表达NOS2、IL-6和IL-12p40(M1型巨噬细胞标志物),同时使CD206、IL-10和Arg-1(M2型巨噬细胞标志物)表达下降或不变;萤光素酶报告基因发现endostatin使NF-κB的转录活性增加;Western blot发现p-IκBα、p-p65和p-Stat1表达增加,而p-Stat3表达下降。结论:Endostatin可能通过调节NF-κB通路使小鼠巨噬细胞向M1型发生极化。

    作者:郭花;刘莲勤;张平;顾俊莲;王玥;刘亚男;李扬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n-3 PUFA对早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作用--基于靶向代谢组学的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n-3多不饱和脂肪酸( n-3 PUFA)对早期非酒精性脂肪肝( NAFLD)的治疗作用,并通过靶向代谢组学测定n-3 PUFA代谢谱,以期寻找有效的代谢产物并研究其机制。方法:将C57BL/6雄性小鼠分为3组,分别给予正常饮食( ND)、45%的高脂饮食( HFD)和添加3%n-3 PUFA的高脂饮食( HFD+n-3 PUFA)喂养4 d。结果:短期HFD增加了小鼠肝脏的甘油三酯和血浆中的胆固醇含量,均被n-3 PUFA显著改善。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LC-MS/MS)靶向检测小鼠血浆的n-3与n-6 PUFA代谢谱发现,高脂饮食可降低EPA的代谢产物HEPEs与EEQs的含量,而n-3 PUFA可显著增加这些代谢产物,提示n-3 PUFA可能通过HEPEs和EEOs发挥其保护作用。然而在原代肝细胞中,EPA、HEPEs或EEQs不能改善软脂酸诱导的脂质沉积。脂肪炎症在HFD引起的代谢紊乱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n-3 PUFA可显著改善短期高脂饮食所致的脂肪炎症。巨噬细胞的浸润及活化在HFD诱导的脂肪炎症中至关重要,HEPEs和EEQs可以明显抑制软脂酸刺激诱导的巨噬细胞炎症因子表达及JNK信号通路激活。结果:n-3 PUFA可以通过增加其代谢产物HEPEs与EEQs的含量,改善短期高脂饮食引起的脂肪炎症,继而改善肝脏中的脂质沉积。

    作者:刘雯丽;王春炅;姚柳;艾玎;朱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线粒体应激蛋白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线粒体应激蛋白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 MCAO)模型,神经行为学评分、TTC及HE染色,观察不同缺血时间(1 h、1.5 h、3 h)再灌注24 h,大脑皮质损伤程度; Western blot检测脑缺血不同时间再灌注损伤后缺血半暗带线粒体应激相关蛋白ClpP及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结果: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逐渐升高、梗死面积由纹状体向皮层及海马逐渐扩展,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引发的大脑皮质损伤逐渐加重,cleaved caspase-3表达量亦逐渐升高,而线粒体应激蛋白ClpP表达量在缺血1.5 h达到峰值,3 h时有所下降。结论:半暗带区神经元细胞凋亡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但线粒体应激反应要早于凋亡的发生,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导的凋亡起到防御作用。

    作者:刘思言;毛颖;王心雪;马鹤铭;姜现瑞;孙连坤;康劲松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ISO通过ADPRC、PI3K-Akt和FOXO3a上调MMP-9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与迁移

    目的:探讨ISO引起的VSMC增殖与迁移的分子机制。方法:将培养的大鼠VSMC随机分为5组:(1)对照组,加0.9%NaCl;(2)ISO组,加ISO (10-7 mol/L);(3)ISO+β-受体阻断剂组,加ISO同时给心得安(PROP,10-6 mol/L);(4)ISO+AD-PRC抑制剂组,加ISO同时给ADPRC抑制剂2,2-二羟基偶氮苯(DHAB,10-6 mol/L);(5)ISO+Akt抑制剂组,加ISO同时给Akt抑制剂LY294002(LY,10-6 mol/L)。孵育24 h后,采用细胞划痕实验和检测α-SMA判断VSMC的增殖与迁移。采用Western blot检测ADPRC表达及Akt、FOXO3a、phospho-FOXO3a、MMP-9等分子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SO组细胞增殖、迁移明显,ADPRC表达升高,Akt、FOXO3a、phospho-FOXO3a 和MMP-9明显上调;与ISO组相比,ISO+PROP组、ISO+DHAB组和ISO+LY组细胞增殖与迁移程度均明显降低,Akt、FOXO3a、phospho-FOXO3a 和MMP-9明显下降,表明PROP、DHAB或LY294002分别通过阻断ADPRC表达、抑制ADPRC活性或阻断下游信号通路减轻ISO引起的VSMC增殖与迁移。结论:ISO引起ADPRC表达增多,后者通过PI3K-Akt磷酸化FOXO3a,上调MMP-9促进VSMC的增殖与迁移。

    作者:李玉明;李海涛;王新芳;王俊亚;李中秋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网络案例测验在病理生理学考核中的应用

    传统的课程考试都是根据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出题,局限于教材、课堂笔记。这类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情况,无法真正考查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改变“一考定成绩”的状况,应该加强平时考核在总成绩中的权重,将考核贯穿平时课程教学的全过程。我们已经连续3年利用学校网络平台进行案例分析测验。根据讲授内容,将课程分成4个阶段,在每个阶段的学习之后,对相应的理论知识进行阶段性考核。具体的考核形式是选择一个临床真实病例,提出相应问题(如病例中所涉及的病理过程、发病机制等),让学生进行综合分析。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提交报告,由老师判阅,4次报告成绩以20%计入总成绩。在学生提交完报告后,我们在网上公布正确答案及学生的报告,便于学生对相应知识正确理解,同时也利于学生相互监督、防止抄袭。这种形式测验要求学生首先对学习过的病理生理学知识有很好的理解和记忆,其次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充分体会病理生理学与临床知识的紧密联系,从而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对病理生理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作者:徐海;刘利梅;窦豆;向若兰;吴立玲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青年男性急进高原前后脑弥散张量成像(DTI)的比较研究

    目的:探讨平原人进入高原早期脑形态结构、功能的变化及其与急性高原病的关系。方法:健康青年男性志愿者(22~27岁),分别在平原(300 m)和乘火车进入高原(3658 m)后第3天,进行脑部MRI检查。同时,观察记录志愿者的血氧饱和度、血常规及血液检测指标、急性高原反应症状评分等。结果:与平原相比,8名志愿者进入高原后第3天,脑部均呈现不同程度的结构变化,这些改变主要集中在胼胝体辐射线额部、额枕下束、前丘脑辐射(内囊)、胼胝体压部等脑区。其中,与平原相比, FA值在右侧胼胝体辐射线额部和额枕下束显著减小( P<0.01);AD在左侧胼胝体辐射线额部和额枕下束及内囊显著减小(P<0.01);AD在胼胝体双压部显著增加(P<0.01);RD在右侧胼胝体辐射线额部和额枕下束显著增加(P<0.01);MD在右侧胼胝体压部和内囊显著增加(P<0.05);8名自愿者在通过量表问卷调查诊断仅有1名出现轻型急性高原病。 BOLD观察静息态下脑部的部分脑区有功能的变化。结论:平原人快速进入海拔3658 m高原早期(3 d),有不同程度的脑组织结构、功能的改变。

    作者:吴刚;刘宝;邹利光;张静娜;孙滨达;邱明国;高钰琪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外源性多胺恢复老龄心肌对缺血预适应刺激敏感性的机制探讨

    目的:探讨外源性多胺恢复老龄心肌对缺血预适应刺激敏感性的能力及机制。方法:取3与18月龄大鼠复制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 IR)与缺血预适应( IPC)模型,共为6组:青年、老年IR( YIR、OIR)与IPC ( YIPC、OIPC)组、多胺组( Pas-OIPC)及多胺合成抑制剂组( DFMO-Pas-OIPC)。检测心肌多胺、多胺合成与分解限速酶、心肌抗氧化能力、心脏功能及超微结构变化。观察不同浓度的多胺对诱导衰老的心肌细胞自噬、氧化应激及线粒体功能的影响。结果:与OIR比较,OIPC组各项指标均未见明显改变;与YIPC组比较,OIPC组心肌多胺合成减少、分解增强、总多胺池耗竭、心肌抗氧化能力及心脏收缩功能下降;多胺能明显减轻OIPC组的心肌损伤;DFMO取消了外源性多胺的作用。多胺呈浓度依赖性地诱导细胞自噬、提高线粒体呼吸功能、抑制心肌细胞衰老。结论:多胺可能通过恢复老龄心肌多胺池、诱导自噬、减轻线粒体损伤而恢复老龄心肌对IPC刺激的敏感性。

    作者:张昊;柴囡楠;张伟华;王丽娜;张力;时飒;徐长庆;田野;赵雅君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复方木鸡颗粒对不同p53基因型的人结肠癌细胞的抑制作用

    目的:结肠癌是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开发新的抗结肠癌药是提高结肠癌治疗效果的关键之一。中药在抗肿瘤方面的作用是目前国家中药开发的重要课题之一,复方木鸡颗粒(简称木鸡)由云芝、山豆根、菟丝子、核桃楸皮等组成,具有扶正清热解毒功效,能抑制甲胎蛋白升高和调节免疫功能,已用于临床治疗原发性肝癌、肝硬化、肝炎等肝脏疾病。但在抗结肠癌的研究方面较少。本研究观察木鸡对不同p53基因型的人结肠癌细胞(HCT116p53wt、SW620p53mt和SW480p53mt)的抑制作用,初步探讨木鸡的抑瘤机制。方法:MTT法检测木鸡对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光镜观察细胞形态,DAPI染色观察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木鸡对不同p53基因型的人结肠癌细胞有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5%的浓度抑制率可达92.7%。光镜下可见木鸡处理的结肠癌细胞变圆、浮起,细胞边缘呈发泡状,DAPI染色显示木鸡处理的细胞染色质浓缩,核边集,提示凋亡样改变,且p53野生型的人结肠癌细胞变化更明显。结论:木鸡对人结肠癌细胞有明显的抑生长作用,这种作用在p53野生型的人结肠癌细胞上更显著,提示木鸡的抑瘤作用机制与p53抑癌基因可能存在一定联系。

    作者:于向洋;王玉;万山荣;刘花丽;张雪;邢嵘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银杏叶提取物EGb761诱导人结肠癌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

    目的:探究银杏叶提取物EGb761对人结肠癌细胞的增殖抑制、诱导凋亡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12株人结肠癌细胞,给予不同浓度EGb761(0~600 mg/L)作用24 h,采用MTT、集落生成实验以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给药处理后结肠癌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情况。通过Western blot技术检测RIP-1分子表达水平和凋亡标志物PARP的表达水平变化。利用ELISA技术检测NF-κB信号通路的活性。结果:EGb761在较低浓度(400 mg/L)可以抑制结肠癌细胞的增殖,并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EGb761诱导结直肠癌细胞凋亡率也随之增加。 EGb761作用于结肠癌细胞后可导致凋亡相关蛋白RIP-1的降解。同时 EGb761通过抑制 I-κB 磷酸化而抑制 NF-κB 信号通路促细胞增殖的作用。结论:银杏叶提取物( EGb761)能广泛抑制人结肠癌细胞的增殖,并诱导人结肠癌细胞发生凋亡,研究结果提示凋亡发生的机制与细胞内RIP-1的降解以及NF-κB信号通路的活性降低有关。

    作者:杜吉佩;承尧;姬光瑜;郑焱江;廖诗平;张霁;王玉芳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尖吻蝮蛇毒PCA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

    目的:观察皖南尖吻蝮蛇毒蛋白C激活剂(PCA)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活性及表达组织因子(T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的影响,探讨PCA对血栓性疾病的防治机制。方法:常规培养HUVEC,MTT法检测细胞活性,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TF和vWF的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内TF蛋白表达,RT-PCR法检测细胞内TF和vWF mRNA的表达。结果:低浓度的PCA(<2.5 mg/L)对HUVEC活性和形态没有明显影响,但可明显减轻LPS引起的HUVEC生长抑制和形态改变;高浓度的PCA(>2.5 mg/L)可显著抑制HUVEC存活率并引起其形态改变。 PCA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其上清中TF和vWF的含量、细胞内TF及vWF mRNA的表达无明显变化,而LPS损伤组各个细胞因子及相关蛋白的表达量明显增加( P<0.05);对于PCA+LPS组,各指标无明显变化。结论:低浓度PCA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LPS引起的HUVEC损伤;PCA可拮抗内毒素引起HUVEC的TF和vWF的表达;PCA可能通过这种拮抗作用来防治血栓性疾病。

    作者:桑金凤;周淑艳;季娜;张根葆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麝香保心丸对代谢综合征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

    目的:探讨麝香保心丸( Shexiang Baoxin pill,SBP)治疗代谢综合征( metabolic syndrome,MS)的疗效及其相关作用机制,为临床上代谢综合征的防治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方法:采用传统的饮食诱导法建立MS大鼠模型,16周后选取符合MS诊断标准的大鼠,随机分为治疗组( SBP 100 mg? kg-1? d-1灌胃)和对照组(等量生理盐水灌胃),12周后采用生化检测仪检测MS相关代谢指标的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两组大鼠肝脏、心肌、脂肪和骨骼肌组织中AMPK、PGC-1α、脂联素、瘦素和TNFα的表达情况;免疫荧光法检测两组大鼠线粒体蛋白ATP合酶偶联因子6( ATPase6)、SDHA、COX1、UCP2和UQCRC在上述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SBP治疗12周后,MS大鼠的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治疗组大鼠肝脏、心肌、脂肪和骨骼肌中AMPK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加,而PGC-1α、脂联素、脂褐素和TNFα的表达较对照组下降( P<0.05);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治疗组大鼠肝脏、心肌、骨骼肌、脂肪组织中ATPase6、SDHA、COX1和UQCRC2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UCP2在治疗组肝脏、心脏和骨骼肌中的的表达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SBP能够降低MS大鼠的血糖、血脂,改善MS症状,对MS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可能的机制为SBP能够激活AMPK通路,抑制炎症反应,并改善线粒体功能。

    作者:魏丹 刊期: 2015年第10期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病理生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