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恩欣;范浩昌;杨娜娜;秦树存
目的: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是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主要诱因。线粒体分裂和融合失衡可能与细胞增殖相关。高血糖可诱导过量的ROS产生,这可能引起线粒体的分裂。我们假设外源性H2 S降低ROS的产生,抑制线粒体分裂,降低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方法和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肾动脉和db/db小鼠主动脉中H2 S的水平低于对照组,能够使PCNA (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cyclin D1和Drp1(dynamin-related protein-1)蛋白的表达增加,Mfn-2(mitofusion-2)表达降低。外源性H2 S(100μmol/L NaHS)通过BrdU和划痕实验证明抑制高血糖中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增殖相关蛋白表达降低,DCFH及MitoSox染色证实H2 S可降低胞浆和线粒体中ROS产生。 NaHS、线粒体分裂抑制剂( Mdivi-1)及Drp1 siRNA抑制高糖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的线粒体的分裂和片段化。结论:外源性H2 S通过减低血管平滑肌细胞中Drp1的表达抑制线粒体的分裂,从而抑制平滑肌细胞的增殖。
作者:张伟华;卢方浩;孙爱丽;刘佳琦;徐长庆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钙激活性氯离子通道2( calcium-activated chloride channel 2, CLCA2)在大鼠低氧性肺动脉平滑肌细胞( pulmo-nary artery smooth muscle cells,PASMCs)中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及其与ERK1/2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取14只雄性SD大鼠,使用酶消化法进行PASMCs原代培养,应用小鼠抗大鼠SM α-actin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法进行细胞鉴定;经培养鉴定PASMCs随机分为常氧组(N组,n=6)、低氧组(H组,n=6)、DMSO对照组(D组,n=6)、U0126干预组(U组,n=6)和stau-rosporine aglycone干预组( SA组,n=6);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CLCA2蛋白的表达,选用RT-PCR技术测定CLCA2 mRNA水平的表达。结果:与N组比较,H组PASMCs中CLCA2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均显著上调(均P<0.01);与D组比较, U组CLCA2 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明显上调(均P<0.01),SA组mRNA的表达显著下调(P<0.01),蛋白的表达轻微下调(但P>0.05)。结论:低氧可上调大鼠PASMCs中CLCA2 mRNA和蛋白的表达;ERK1/2通路抑制剂U0126能上调PASMCs中CLCA2 mRNA和蛋白的表达;ERK1/2通路激活剂staurosporine aglycone可下调PASMCs中CLCA2 mRNA和蛋白的表达。
作者:黄林静;赵美平;张聪聪;郑梦晓;应磊;王万铁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 GBE)对阿尔茨海默病( AD)的预防与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大鼠尾静脉注射高半胱氨酸( Hcy)2周构建AD模型。实验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模型组( Hcy)和预防组( Hcy+GBE),治疗组( Hcy注射2周后给予GBE 1周)。水迷宫检测大鼠学习记忆。 Western blot检测大鼠海马和皮质中tau及其磷酸化、GSK-3β及其磷酸化、PP2A及其甲基化、PSD95、synapsin I的变化。结果:(1)水迷宫提示模型组大鼠潜伏期显著高于其它3组。(2)大鼠海马和皮质中tau、GSK-3β和PP2A表达无变化,tau磷酸化和PP2A甲基化模型组显著高于其它3组,GSK-3β磷酸化和PSD95、synapsin I表达模型组显著性低于其它3组。结论:GBE能通过调节GSK-3β和PP2A活性预防和治疗Hcy导致的大鼠学习记忆障碍和tau过度磷酸化。
作者:曾宽;黄芳;包建;李梦珠;王小川 刊期: 2015年第10期
传统的课程考试都是根据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出题,局限于教材、课堂笔记。这类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情况,无法真正考查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改变“一考定成绩”的状况,应该加强平时考核在总成绩中的权重,将考核贯穿平时课程教学的全过程。我们已经连续3年利用学校网络平台进行案例分析测验。根据讲授内容,将课程分成4个阶段,在每个阶段的学习之后,对相应的理论知识进行阶段性考核。具体的考核形式是选择一个临床真实病例,提出相应问题(如病例中所涉及的病理过程、发病机制等),让学生进行综合分析。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提交报告,由老师判阅,4次报告成绩以20%计入总成绩。在学生提交完报告后,我们在网上公布正确答案及学生的报告,便于学生对相应知识正确理解,同时也利于学生相互监督、防止抄袭。这种形式测验要求学生首先对学习过的病理生理学知识有很好的理解和记忆,其次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充分体会病理生理学与临床知识的紧密联系,从而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对病理生理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作者:徐海;刘利梅;窦豆;向若兰;吴立玲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加强教师对学生的监督以及同辈监督是否能提高杂合式PBL的课程质量。方法:345名二年级本科生和28个高年级学生导师纳入本研究。学生随机分为3组:(1)传统讲演式教学组(TC);(2)杂合式PBL组(h-PBL);(3)监督下的杂合式PBL组( h-PBL-st)。病理学课程结束后,学生参加基础知识测试、解决问题测试以及问卷调查。高年级学生导师完成一份5个问题的问卷调查来评估他们对受试者积极自主学习的看法。结果:与TC组相比,h-PBL组受试者的基础知识测试成绩明显降低,而h-PBL-st可逆转此现象。在解决问题的测试中,与TC组相比,h-PBL没有显著改变测试成绩,而h-PBL-st明显改善受试者解决问题的能力。受试者自评结果显示,与TC组相比,h-PBL没有显著改变受试者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的能力,而h-PBL-st对此产生了明显的积极影响。高年级学生导师自评结果显示,与h-PBL相比,h-PBL-st显著提高受试者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结论:高年级学生指导下的杂合式PBL出现了功能失调,效果甚至会不如传统讲演式教学方法,而加强监管可有效改善杂合式PBL的去功能化。
作者:赵玉男;戴建国;黄玉芳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线粒体应激蛋白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 MCAO)模型,神经行为学评分、TTC及HE染色,观察不同缺血时间(1 h、1.5 h、3 h)再灌注24 h,大脑皮质损伤程度; Western blot检测脑缺血不同时间再灌注损伤后缺血半暗带线粒体应激相关蛋白ClpP及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结果: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逐渐升高、梗死面积由纹状体向皮层及海马逐渐扩展,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引发的大脑皮质损伤逐渐加重,cleaved caspase-3表达量亦逐渐升高,而线粒体应激蛋白ClpP表达量在缺血1.5 h达到峰值,3 h时有所下降。结论:半暗带区神经元细胞凋亡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但线粒体应激反应要早于凋亡的发生,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导的凋亡起到防御作用。
作者:刘思言;毛颖;王心雪;马鹤铭;姜现瑞;孙连坤;康劲松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从血管内皮细胞( VEC)通透性角度探讨肺炎衣原体( C.pn)感染促进单核细胞跨内皮迁移的机制。方法及结果:单核细胞跨内皮迁移实验和TEER结果表明,C.pn感染可促进单核细胞跨内皮迁移,且这种作用可能与C.pn感染增加VEC通透性有关;免疫荧光结果显示,C.pn感染后,细胞膜上的VE-钙黏素向胞浆转移,并使细胞间连接处出现缝隙;Western blot实验结果进一步证实C.pn感染可促使VE-钙黏素(Y658)发生酪氨酸磷酸化。液闪计数仪检测结果显示,C.pn感染可使Src激酶的活性明显增强。 Src激酶选择性抑制剂PP2可抑制C.pn感染诱导的VE-钙黏素( Y658)酪氨酸磷酸化,减少感染引起的VE-钙黏素由胞膜向胞浆转移,并使细胞间连接处的缝隙减小,进而降低C.pn感染增加VEC通透性的作用,终削弱感染对单核细胞跨内皮迁移的促进作用。结论:C.pn感染可能通过激活Src激酶促使VE-钙黏素( Y658)发生酪氨酸磷酸化以增加VEC通透性,进而诱导单核细胞跨内皮迁移。
作者:马路;张利军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在首次发现转化生长因子III型受体( TGFBR3)在心肌细胞中存在较高丰度表达的基础上,探讨TGFBR3在心肌肥厚中的作用以及其生理病理学意义。方法:采用分子生物学等实验技术检测体外ISO诱导的心肌肥大模型中TGFBR3的表达水平变化。运用超声和HE染色等方法检测心脏特异性过表达TGFBR3转基因小鼠中心肌肥厚表型,探讨TGFBR3促心肌肥厚的作用机制。结果:TGFBR3在ISO诱导的心肌肥大模型中表达水平升高。且在心脏特异性过表达转基因小鼠中表现为促进心肌肥厚的作用。 TGFBR3与β-arrestin2在心肌细胞中存在复合物,并且通过共同调节下游信号通路中CaMKII的磷酸化促心肌肥厚的发生。结论:TGFBR3在体内外心肌肥厚模型中表达升高,并且TGFBR3高表达可促进心肌肥厚的发生。其机制是通过与β-arrestin2存在复合物,共同调节下游CaMKII的磷酸化引起的。
作者:娄杰;张志仁 刊期: 2015年第10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心肌梗死后及时再灌注是挽救缺血心肌必需的步骤,但该过程伴随着再灌注损伤。缺血/再灌注( I/R)造成的线粒体Ca2+([Ca2+]m)超载、活性氧(reactive oxygenspecies, ROS)大量释放以及线粒体膜通透性通道(mitochondrial permeability transition pore, MPTP),并导致线粒体严重的结构和功能破坏,是心肌细胞I/R损伤的主要原因。因此寻找保护线粒体的关键靶点,对于深入理解I/R导致心肌细胞结构和功能损伤机制,进而提出心肌保护的新策略至关重要。本实验旨在探讨多种心肌保护措施对I/R心肌的线粒体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利用大鼠离体心脏全心I/R模型和成体心肌细胞模拟I/R模型,结合基因的遗传学操作,探讨间歇性低压低氧( intermittent hypobaric hypoxia, IHH)和过氧化氢预处理( hydrogen peroxide pre-conditioning, H2 O2 PC)对心肌线粒体的保护作用。利用Rhod-2、MitoSOX和TMRE 荧光染料分别实时监测线粒体[ Ca2+] m 超载、线粒体ROS的释放和线粒体膜电位( 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ΔΨm )的变化。分离缺血前和再灌注后活体心肌组织的线粒体,检测线粒体膜电位、耗氧率、ROS释放量及三磷酸腺苷( adenosine triphosphate, ATP)合成酶活性。结果:IHH可以通过ROS降低[ Ca2+] m 超载,改善心肌I/R损伤后线粒体的膜电位、耗氧率、ATP合成酶活性及心肌ATP含量的降低,进而改善心肌I/R后心功能,减少心肌梗死面积。此外,H2 O2 PC在I/R过程中通过UCP3降低[ Ca2+] m 超载及防止ΔΨm 丧失,进而改善心肌I/R后心功能,减少心肌梗死面积。本研究揭示了线粒体在心肌I/R损伤和保护中的重要地位和调控机制,为解释IHH和H2 O2 PC心肌保护作用的机理提供新视角,并为缺血性心脏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实验证据。
作者:杨黄恬;王志华;刘金龙;谭吉良;吴兰;陈意雄;姜玉坤 刊期: 2015年第10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索融入循证医学理念的案例教学法对病理生理学理论教学效果的影响。方法:在病理生理学理论教学过程中,选取临床医学本科3个班学生,A班应用传统“灌输式”教学法,B班应用融入循证医学理念的案例教学法,C班前部分章节进行传统教学方法、剩余章节(各论)采用融入循证医学理念的案例教学法。融入循证医学理念的案例教学法实施从课前案例导入、指导学生自行查找资料入手,课堂上围绕问题讲解,以循证医学为原则引导学生整理资料、搜集证据、分析评价并自我完成论证,课程结束进行总结分析、强化知识点。教学效果评价从问卷调查、笔试成绩和病例讨论成绩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问卷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对融入循证医学理念的案例教学法优于传统教学法,认为融入循证医学理念的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学习主动性和激发学习兴趣,并且能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有助于培养临床思维能力;笔试和病例讨论成绩显示,运用融入循证医学理念的案例教学法的学生的笔试成绩和病例讨论成绩明显高于传统教学法的学生成绩( P<0.05)。结论:在病理生理学理论教学中,融入循证医学理念的案例教学法可以有助教学效果的提高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增强。
作者:姜丽娜;陈前芬;赵瑾;赵云霞;赵士弟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应用TBL为中心的多元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协作能力,促进高质量、高素质的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方法:病理生理学理论性强、难教、难懂,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这要求教师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科学先进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病理生理学的学习热情;以2013级口腔和麻醉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口腔专业采用常规多媒体教学;麻醉专业采用TBL为主导有机结合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法的多元教学法,首先学生通过课前自学提出问题,在课堂上教师引用典型性、相关性和实用性病例通过案例教学法解决学生的问题,将抽象的内容感性化,理论与临床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与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形成性评价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多元教学的麻醉专业的考试成绩均优于常规多媒体教学的口腔专业,经t检验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两组的问卷调查结果经χ2检验,多元教学优于常规多媒体教学。结论:以TBL为中心的多元教学优于常规多媒体教学;同时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
作者:王顺蓉;张春梅;陈蓉;唐华;邹平;黄珀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观察挤压综合征大鼠肠系膜微循环、血液流变性及血浆PGI2/TXA2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24只,复制挤压综合征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 CS)组和模型干预组( CS+NS398组),每组8只。 FITC标记红细胞活体微循环技术观察肠系膜微循环,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放免法检测血清PGI2、TXA2的稳定代谢产物6-keto-PGF1α和TXB2并计算其比值。结果:模型组肠系膜微动、静脉管径减小,血流速度明显减慢,白细胞黏附聚集、白微栓及管周出血增多,血液流变性明显异常(P<0.05);血浆6-keto-PGF1α和TXB2含量升高,6-keto-PGF1α/TXB2比值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模型干预组肠系膜微循环及血液流变性异常有所改善,血浆6-keto-PGF1α和TXB2降低明显(P<0.05),6-keto-PGF1α/TXB2下降程度缩小( P<0.05)。结论:挤压综合征大鼠肠系膜微循环障碍和血液流变性异常可能与血浆PGI2/TXA2下降有关。
作者:张春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内质网应激( 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对快速心房起搏家兔房颤心房ANP分泌的调节作用。方法:建立快速心房起搏家兔在体模型和离体跳动心房灌流模型进行实验,同时记录体表肢体导联心电图;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快速起搏2 h后心房肌内质网超微结构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ERS标志蛋白GRP78的表达,利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和灌流液中ANP浓度。结果:(1)透射电镜下可见起搏2 h心房肌肌浆网扩张,大量空泡形成,糖原颗粒聚集明显,缝隙连接增宽,肌丝溶解;(2)起搏2 h组心房组织GRP78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加;(3)起搏2 h组血中ANP浓度明显高于假手术组;衣霉素对心房搏出量和房内压无显著性变化,但是明显增加离体跳动灌流心房ANP分泌。结论:内质网应激对心房ANP分泌起调节作用,而快速心房起搏引起心肌ERS,进而参与房颤心房ANP分泌增多。
作者:玄春花;王程瑜;李香丹;吴锋;许东元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研究旨在探讨G-四链体的形成与稳定对miR-24表达调控作用,为非编码RNA的调控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圆二色光谱、分子核磁、硫酸二甲酯保护实验、电离电喷雾质谱。野生型(G4)和富G序列突变型(NG4)的miR-24过表达腺病毒的构建,人胚肾细胞系(HEK-293A)转染,富G序列敲除SD大鼠的构建,qRT-PCR等实验方法。结果:圆二色光谱证明miR-24-1上游能形成G-四链体并提示其具有平行链构象特征;分子核磁、硫酸二甲酯保护实验等技术证实该 G-四链体具有多层四分体平面结构。病毒转染实验表明,G-四链体在稳定性配基的诱导与稳定作用下能抑制miR-24成熟体的表达。该段富G序列敲除的SD大鼠,心脏组织的miR-24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野生型SD大鼠。结论:miR-24-1上游富G序列能够形成平行链G-四链体结构,该G-四链体结构的形成与稳定能够抑制miR-24的表达水平。
作者:高娟;戚艳超;徐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建立小鼠流感性肺炎模型,明确呼吸道流感病毒感染过程中是否存在特异性的肠道病理损伤,并探讨了其在“肺与大肠相表里”研究中的应用。方法:BALB/c小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模型组给予25μL 50LD50病毒液滴鼻建立流感病毒感染的小鼠肺炎模型,感染后0、3、5、6 d分别取材,HE染色检测肺脏和大肠、小肠、心脏、肾脏和肝脏组织病理结果,血生化检测血清尿素氮( BUN)、谷丙转氨酶( ALT)和谷草转氨酶( AST)水平。结果:流感病毒感染后,模型组小鼠肺组织出现明显的炎性病变外,随时间延长肺组织充血水肿出血加重;小肠黏膜腺体排列紊乱,绒毛粗大、部分脱落,黏膜固有层淋巴细胞大量浸润;大肠黏膜固有层、肌层大量淋巴细胞浸润,腺体结构消失、脱落;而心脏、肝脏和肾脏无明显病变;模型组小鼠血清BUN、ALT和AST较正常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小鼠流感病毒性肺炎模型中存在小肠、大肠特异性免疫病理损伤,是研究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及相关临床治法的理想模型。
作者:张淑静;吴莹;齐晓宇;葛东宇;李根茂;玄子男;王谦;李姝玉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姜黄素对gp120 V3环所致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可塑性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制备离体大鼠海马脑片,1 mol/L姜黄素或10 mol/L尼莫地平单独或分别与1 nmol/L gp120 V3环共同作用于大鼠海马脑片1h后,采用细胞外微电极记录技术,分别记录Schaffer侧支-CA1区神经元的输入/输出曲线(input-output curve,I/O curve)、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field-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fEPSP)、长时程增强( long-term potentiation,LTP)和双脉冲易化( paired-pulse facilitation,PPF)。结果:各组药物对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突触的基本传递、突触前膜效应未产生明显影响( P>0.05),但gp120 V3环可显著抑制LTP的诱发,抑制神经元突触可塑性( P<0.05);尼莫地平与姜黄素可拮抗gp120 V3环对海马脑片LTP的抑制作用,改善神经元突触可塑性( P<0.05)。结论:姜黄素可能是通过减少Ca2+内流拮抗gp120 V3环对大鼠海马脑片CA1区神经元LTP的抑制作用,维持LTP稳定,改善突触可塑性。
作者:陈桂玲;刘思思;江明亮;行妍妍;林丽清;董军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利用IL-2型肺离体灌流系统研究还原型谷胱甘肽( GSH)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离体肺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大鼠离体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 control组)、缺血再灌注组( I/R组)和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组( GSH组),每组各8只。 Control组只进行1 h的肺离体灌流;I/R组缺血45 min,复灌60 min;GSH组灌流液中加入4 mmol/L GSH,缺血45 min,复灌60 min。灌流过程中,通过IL-2型灌流系统检测潮气量、顺应性、气道阻力。灌流结束后,检测肺组织湿/干比、丙二醛含量、髓过氧化物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苏木精-伊红( 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形态变化。结果:在复灌20、40和60 min时,与I/R组相比, GSH组潮气量、顺应性均增高;湿/干比和气道阻力均下降。同时,与I/R组相比,GSH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增加,髓过氧化物酶和丙二醛含量降低与I/R组相比, GSH组肺组织损伤程度明显减轻,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GSH能有效减轻肺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张鹏;胡明珠;翁平;孙洁芸;陈俊良;柴高尚;庞庆丰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通过RNA-Seq技术探讨人体急进高原早期的转录特征。方法:对从平原快速进入高原(5300 m)的19名青年健康男性志愿者,于进入高原前后采集静脉血。提取总RNA进行测序,获取原始序列数据,对原始序列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处理后,将其比对到人类参考基因组( hg19)。统计相关读段数计算不同转录本的表达量。对急进高原前后转录本表达谱进行转录本差异表达分析,针对差异表达转录本,对其进行基因本体及通路分析。结果:从37908个转录本中筛选出836个差异转录本,其中274个转录本表达上调,562个转录本表达下调。人体急进高原早期多个生物学过程及信号通路参与了人体对高原低氧环境的反应。结论:面对高原低氧环境,人体在基因整体水平表现出了特有的差异表达谱特征,参与其中的生物学过程及信号通路对理解人体对高原低氧环境反应的分子机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陈建;刘宝;崔建华;张龙;徐刚;梁颜;梁羽;汪健;高钰琪 刊期: 201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