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拓;廖邦华;王坤杰;刘嘉铭;金涛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是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拉夫尔-斯坦曼于1973年发现的[1],作为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的中介体,起识别、呈递抗原等关键作用,参与免疫反应的启动、调控及维持等各环节。 DC作为疫苗治疗恶性肿瘤已有20多年历史,至今,多数 DC 疫苗都是由患者体内分离而来的 DC 或 DC 前体细胞,体外诱导分化扩增后负载各种肿瘤相关抗原组成,再回输患者体内。目前, DC 疫苗的研究已进入对传统方法治疗失败的晚期癌症患者展开临床Ⅰ期试验阶段,并证明这种新治疗方法具有以下特点:(1)对多数恶性肿瘤有效;(2)耐受性好且毒副作用小;(3)可诱导产生肿瘤特异性免疫反应。本文就 DC 疫苗与恶性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邓子清;刘琼荣;曹家庆 刊期: 2014年第21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21期
众所周知,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 )已被公认为中晚期肝癌的标准治疗方法[1]。然而, TACE 术后具有潜在副反应和并发症,其中肝癌栓塞后综合征(postembolization syndrome, PES )便是一种常见的副反应,例如右上腹痛、恶心呕吐、发热疲乏等,这些副作用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信心、住院费用等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影响肝癌进一步的治疗。虽然PES是一个较为陈旧的话题,既往众多文献已涉及 PES ,但目前 PES 的发生在临床中仍然常见,且治疗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大部分TACE 术后HCC 患者仍饱受 PES 之苦,所以有必要对 PES进一步深入探究。笔者针对 PES 的发生率、发生机制、影响因素及治疗措施等,收集了国内外有关 PES 的重要文献,对上述问题进行逐一分析和总结,以期对目前临床上 PES 的预防和治够提供指导和帮助。
作者:陈子德;陈晓明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个体化综合治疗的疗效及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经个体化综合治疗的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肺癌患者均为Ⅳ期,采取以化疗、放疗、靶向分子药物、血管抑制素类药物、中药扶正等综合治疗,观察个体化治疗后疗效及预后,分析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无放疗、无恶性胸水、既往化疗类型为辅助+解救化疗、病理类型为鳞癌、有使用血管抑制素类和靶向分子药物治疗、转移器官个数少、以及卡氏评分≥70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无恶性胸水(P=0.012)、转移器官个数0~1个(P=0.000)、有接受靶向分子药物(P=0.020)及有接受血管抑制素类药物(P =0.006)为影响肺癌患者综合治疗后远期疗效的保护因素。结论:肺癌患者经化疗、靶向分子药物、血管抑制素类药物等综合治疗获得了较长的生存时间,化疗配合靶向分子药物、血管抑制素类药物等综合治疗仍然为肺癌化疗失败后患者提供了有潜力的治疗模式。
作者:陈珑;梁冬;林勇平 刊期: 2014年第21期
微血管减压术已较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三叉神经痛,与半月神经节射频治疗等相比较,具有治愈率高,术后发生面部感觉障碍、咀嚼无力等并发症少等优点。目前国内报道的开展该类手术的医疗单位不下百家,但由于对三叉神经痛疾病的认知偏颇以及手术数量的多寡差异,手术的安全性及手术疗效有较大的差异。如何提高手术安全性及手术疗效为大家所关注,笔者认为提高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或许可以达到目的。
作者:梁维邦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HCM)伴发晕厥的可能机制及其防治措施。方法:经皮介入治疗76例肥厚梗阻型心肌病(HOCM,梗阻组),术后口服ACEI/ARB,半年后改为以β受体阻滞剂为主治疗;LVOTPG<50 mmHg 或术中药物激发(PST)后<70 mmHg 的29例(对照组),一直以β受体阻滞剂为主治疗。观察:(1)对照组晕厥发生率与PST阳性率的差别;(2)对照组服药半年、1年晕厥发生率与入院时比较;(3)梗阻组术前、后晕厥发生率比较;(4)梗阻组术后半年晕厥发生率与对照组同期比较;(5)梗阻组术后1年晕厥发生率与对照组同期比较。结果:对照组PST阳性率高达55.5%;半年后其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梗阻组病史中晕厥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ST阳性发生率(P<0.05);梗阻组术后半年晕厥发生率与术前比较无明显下降(P>0.05);改服β受体阻滞剂半年后较前则显著下降(P<0.01)。结论:HOCM 晕厥原因除梗阻外,还有神经反射参与;PST对筛选介入适应证、分析其机制及指导用药均有帮助;β受体阻滞剂对 HCM伴发晕厥具有较好防治作用。
作者:关怀敏;解金红;陈玉善;罗明华;王贺;朱明军;胡天勇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贵州汉族原发性高血压与醛固酮合成酶(CYP11B2)基因-344T/C 多态性的关系及获得性因素与高血压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内切酶技术检测高血压组和对照组CYP11B2基因-344T/ C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逐步Logistic 回归分析获得性因素与高血压的相关性。结果:经χ2检验两组间基因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19,P<0.05),两组间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3,P<0.05)。 CT和CC基因型对于患病具有较高风险,且CC基因型较TT基因型患病风险提高2倍,获得性因素中,血糖、甘油三酯及体质量指数指标达到肥胖的人群具有更高的患病风险。肥胖者较对照组患病风险提高3倍。结论:CYP11B2基因-344T/ C 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有关,其中主要为C等位基因有较高风险,肥胖人群有较高的高血压患病风险。
作者:刁晓艳;何燕;周黔 刊期: 2014年第21期
三叉神经痛理想的外科治疗方法应该权衡于安全、有效、并发症轻和复发率低之间。经皮穿刺半月节球囊压迫术( 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 , PBC )由 Mullan 等人于1983年首先报道,此术式的机制主要为选择性损伤传导痛觉的有髓神经纤维,而保留了传导角膜反射的无髓神经纤维,因而在治疗累及三叉神经第一支的疼痛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其疗效与开颅微血管减压、半月节射频热凝和甘油阻滞等其他外科手段相当。由于其操作安全、快速有效,以及患者在全麻无痛下治疗等优点,在世界范围内受到神经外科界的重视,对于部分顽固复发、不愿或不能耐受开颅手术的患者, PBC 可取代微血管减压术成为首选的治疗手段[1-2]。但文献中对影响 PBC 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的预后因素认识不一,本文拟将笔者的经验和认识与同道分享,着重对 PBC 术中可以调节的参数如球囊形状、球囊容积、球囊内压力、压迫时间、球囊位置作一阐述。
作者:俞文华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研究房性心律失常患者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不对称二甲精氨酸(ADMA)水平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入选房颤、房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房扑组的患者和年龄、性别等因素匹配的窦性心律组对照者,均以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ADMA、vWF水平。结果:除房性早搏(0.73±0.22)μmol/L之外的房性心律失常如持续性房颤(1.36±0.34)μmol/L、阵发性房颤(1.12±0.29)μmol/L、房性心动过速(1.08±0.26)μmol/L、心房扑动(1.22±0.31)μmol/L患者血浆ADMA水平与对照组(0.70±0.19)μmol/L相比显著升高(P<0.05);持续性房颤组与其他房性心律失常组ADMA水平相比有显著性升高(P<0.05);血浆vWF水平在持续性房颤(88.04±36.58)%组与窦性心律组(70.29±43.37)%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房性心律失常患者大多存在内皮功能受损,因此应重视房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管理,积极从上游改善内皮功能,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作者:王怡练;孙黎明;徐海涛;董政;王罗卿;汪明琅;葛鲁敏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组织工程皮肤是修复皮肤急、慢性缺损的重要生物活性材料,种子细胞对其修复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近年来组织工程皮肤种子细胞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叶华;刘德伍;毛远桂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胃黏膜白斑的胃镜表现与病理诊断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近6年来胃黏膜白斑患者的胃镜表现与白斑病理诊断结果。结果:2008年1月至2014年1月经胃镜诊断胃黏膜白斑910例,总检出率为0.94%,发病高峰年龄为41~60岁(58.8%)。白斑好发于胃窦部(65.5%),病理为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增生总检出率为24.7%,幽门螺杆菌阳性265例(29.1%)。胃镜诊断伴糜烂性胃炎433例(47.6%),非糜烂性胃炎477例(52.4%);伴糜烂性胃炎白斑病理为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比例高于非糜烂性胃炎(P<0.05)。白斑直径≤0.4 cm 者779例(85.6%),>0.4 cm者131例(14.4%);白斑数量单发674例(74.1%),多发者236例(25.9%);白斑直径、数量与白斑病理是否为化生或不典型增生均无关(P>0.05)。结论:胃黏膜白斑好发于中老年人,以胃窦部好发,胃黏膜白斑伴糜烂性胃炎发生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的危险性高于非糜烂性胃炎。
作者:何志钧;蒋艳娟;韦宗萍;梁志海;唐国都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分析研究健康儿童窦性心率震荡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经体检发现室性早搏的健康儿童106例,分析窦性心率震荡参数震荡起始(TO)、震荡斜率(TS)分别与年龄、性别、基础心率、室早频度的相关性。结果:TO值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3个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年龄组中,TO值在不同性别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 TS值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3个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7岁组中,男性 TS 值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1~3岁组和3~7岁组中,TS 值在男女性别间无明显差异(P>0.05)。 TO 值随着心率的下降而下降,两者有相关性(r=0.494, P<0.00)。TS值随着心率的下降而升高,两者有相关性(r=-0.569,P<0.00)。室早频度与TO、TS均无明显相关性(r=0.104,P=0.290;r=0.122, P=0.212)。结论:健康儿童窦性心率震荡受年龄和基础心率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及心率的下降,窦性心率震荡现象增强。儿童窦性心率震荡参考指标应区别于成人,有待进一步评价。
作者:傅鸣郁;安新江;牛玲;朱磊;田静;何秀华 刊期: 2014年第21期
随着癫痫外科治疗的广泛开展,完善的术前评估仍是保证其疗效的基础,传统的神经电生理监测如脑电图,以及快速发展的影像学检查如磁共振、PET、脑磁图等为癫痫的规范化外科治疗提供了有力支持,以下简单介绍一些临床中新近开展及研究的癫痫外科手术评估的新技术。
作者:程立冬;舒凯;张华楸;李龄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生长停滞特异性蛋白6(Gas6)的表达与疾病活动的关系。方法:应用夹心ELISA方法检测102例SLE 患者及67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Gas6的表达水平,并分析不同临床症状患者体内Gas6的表达水平。结果:SLE患者血清中Gas6表达水平为54.59(2.41~614.93) ng/mL,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19.22(15.06~384.93)ng/mL(P<0.05)。通过分析临床症状发现,dsDNA阳性以及出现皮疹、肾脏损害和脉管炎的SLE患者Gas6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未出现该种症状者(P<0.05)。且患者体内Gas6的表达水平与SLE疾病活动指数呈正相关性(r=0.569,P<0.01)。结论:Gas6是一种监测SLE病情活动性的有效临床标记物,在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作者:苏斌涛;许文貌;万琦兵;崔天盆 刊期: 2014年第21期
患者女,64岁,因发现血糖升高1个月,心肌酶升高1d 入院。患者1个月前查体发现空腹血糖高,Glu 6.78 mmol/L,糖化血红蛋白示6.9%,伴轻度心前区憋闷、周身困重、食欲较差、乏力明显。就诊我科门诊查:LDH 504 IU/L,CK 2306 IU/L,CK-MB 51 IU/L, HBDH 377 IU/L,AST 62 IU/L,CHO 5.4 mmol/L,TG 2.24 mmol/L,Glu 6.78 mol/L,心电图显示:窦性心率,ST-T 改变,急查心梗五项:TNI未示异常。门诊以“糖耐量低减?心肌酶升高原因待查”收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10余年,目前血压维持在120~130/70~80 mmHg。查体:血压130/80 mmHg ,心率75次/min ,颜面轻度浮肿,心尖搏动位置正常,心界无扩大,心率75次/min ,心音有力,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无心包摩擦音,双下肢轻度可凹性水肿,余查体阴性。入院后完善检查,24 h血压监测示:血压波动在110~125/60~80 mmHg ,心率波动在58~72次/min;胸片示:双肺纹理增粗,主动脉型心脏,主动脉结钙化;腹部 B 超示:脂肪肝,血沉、C-反应蛋白、补体未示异常;血、尿、便常规、凝血四项、肝肾功、电解质未示异常;心梗五项示:TNI 正常;甲状腺功能示:血清总 T 40.78μg/dL,血清总 T 30.296 ng/mL,血清游离 T40.113 ng/dL,血清游离T31 pg/mL,TSH >100μIU/mL;甲状腺B 超示:甲状腺弥漫肿大,回声减低,左右颈部可见淋巴结,TG>3000 IU/mL,TPO>1900 IU/mL;超声心动示:EF 66%,左室舒张功能Ⅱ级减低;行糖耐量实验示:糖耐量低减;血管 B超示:颈动脉及下肢动脉硬化伴斑块。明确诊断糖耐量低减、桥本病、甲状腺功能减退、动脉粥样硬化合并斑块、高血压病,考虑心肌酶升高原因为甲状腺功能减退所致,给予优甲乐50μg ,每日1次治疗,同时辅助立普妥稳定斑块、二甲双胍口服降糖、拜新同30 mg+厄贝沙坦氢氯噻嗪150 mg,1次/d+富马酸比索洛尔5 mg,1次/d 降压治疗,1周后双下肢水肿较前减退,周身困重、乏力较前好转。复查心肌酶示:CK 546 IU/L,CK-MB 16 IU/L,LDH 334 IU/L,HBDH 250 IU/L,甲状腺功能示:总T42.24μg/dL,总T30.438 ng/mL,游离 T40.358 ng/dL,游离 T31.55 Pg/mL,TSH >100 uIu/mL;肝肾功、电解质未示异常。给予优甲乐加量至75μg,每日1次,1周后感觉食欲正常,双下肢不肿,基本无乏力、周身困重。复查心肌酶示:CK 281 IU/L,CK-MB 12 IU/L,LDH 274 IU/L,HBDH 195 IU/L;甲状腺功能示:总 T43.36μg/dL,总 T30.553 ng/mL,游离 T40.71 ng/dL,游离T32.19 pg/mL,TSH 56.37μIU/mL;肝肾功、电解质未示异常,维持目前治疗方案。2周后出院并门诊随访,出院3周后复查心肌酶、甲状腺功能完全恢复正常、血糖控制达标。
作者:王思轩;段军;李爱国;王艳梅;武曦蔼;徐远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由泌尿系结石所导致的疾病称为尿石症,尿石症的发生与人们的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及遗传因素及生活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尿石症一直都是泌尿外科常见的病种之一,其在人群中的发病率高达10%~15%;同时,尿石症还是一种终生性疾病,其10年复发率高达50%[1]。
作者:邓拓;廖邦华;王坤杰;刘嘉铭;金涛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评价和比较一步核酸扩增法(OSNA)与病理法在术中前哨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检索在 Pubmed、Embase、圣安东尼奥乳腺癌会议上公开发表的、有关于 OSNA 与病理在前哨淋巴结活检中应用的临床研究数据,采用Stata、Medcal 统计软件进行 Meta 分析。结果:纳入研究11项,入组患者1782例,有4505个前哨淋巴结接受了OSNA和病理的检测,采用随机模型的Meta 分析。 OSNA在前哨淋巴结宏转移的阳性率与病理法相似(458 vs.3671、476 vs 3671, OR=0.9597,95%CI:0.8365~1.10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在与病理法的拟合度分析中,OSNA对宏转移的阳性预测值为0.87,即有13%的前哨淋巴结被OSNA法诊断为宏转移,但是病理法则为非宏转移。另外,OSNA对前哨淋巴结微转移具有较特异的检测效能,阳性率较病理法高(OR=1.69)。结论:OSNA法是一种敏感、特异的分子诊断方法,可作为病理法的辅助方法,更准确地诊断前哨淋巴结转移状态。
作者:林晓榕;朱李玲;陈静琦 刊期: 2014年第21期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TTP ),又称 Moschcowit 综合征,临床上以发热、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和肾脏损害五联征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内科急重症。 TTP 易累及中枢神经系统,有些患者可以中枢神经症状为首发或突出表现,极易误诊。因此,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具有神经系统损害的21例急性 TTP 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旨在提高对本病的防治水平。
作者:常文广;高绚照 刊期: 2014年第21期
患者男,45岁,农民。因发现巩膜黄染5d入院。该患者曾于1周前自述“感冒”伴有发热,在当地诊所静点头孢类药物(具体药名及剂量不详)2 d,静点5次,发热症状消失,5 d 前开始出现黄疸,伴有尿黄,无腹痛、腹胀,无恶心、呕吐,急诊入院,病程中饮食睡眠欠佳,体重无减轻。既往患2型糖尿病病史1年,血糖高达14.0 mmol/L,否认高血压、冠心病史,否认外伤史、输血史,体格检查:T 36.6℃,P 84次/min,R 19次/min,BP 104/79 mmHg,一般状态可,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清语明,呼吸平稳,查体合作。全身体检:巩膜黄染,全身皮肤轻度黄染,腹平坦,未见腹壁静脉曲张,未见肠形及蠕动波,腹部触诊柔软,全腹无压痛,无反跳痛,无腹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未触及包块,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2~3次/min。双下肢无水肿,实验室及其他检查结果:血常规回报正常。尿分析 pH 6.00,比重1.030,隐血25 cell/μL,尿胆原阴性,胆红素100μmol/L ,亚硝酸盐(+),酮体(-),白细胞15 cell/μL,尿沉渣红白细胞略高。肝功11项(血清):γ-谷氨酸转移酶(γ-GT)173 U/L、白球比(A/G)1.36,胆碱酯酶(CHE)4579 U/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1892 U/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1551 U/L,腺苷脱氨酶(ADA)23.7 U/L,直接胆红素(DBIL)158.5μmol/L,总胆红素(TBIL)193.2μmol/L,总胆汁酸(TBA)206μmol/L,总蛋白(TP)58.1 g/L。甲肝、乙肝、丙肝、戊肝病毒抗体均阴性,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滴度试验(TRUST 滴度)(血清):1∶32阳性(+)异常。免疫三项(血清):TP-PA 阳性(+)异常。肿瘤标志物检查癌胚抗原(CEA)3.44 ng/mL,甲胎蛋白(AFP)5.76 IU/mL 及糖类抗原均正常。上腹部CT:腹腔多发小淋巴结。肝脏形体规则,大小正常,表面光滑,肝裂增宽,肝脏密度较均匀减低,肝内外胆管未见明显扩张,脾增大,增厚,密度均匀。临床诊断:肝梅毒,中毒性肝炎,给予驱梅治疗,苄星青霉素240万 U,肌注,每周1次,同时给予保肝、对症治疗。治疗3周,复查肝功:γ-GT 43 U/L、A/G 1.6,CHE 6352 U/L,ALT 56 U/L,AST 35 U/L,ADA 21.7 U/L, DBIL 12μmol/L,TBIL 14μmol/L,TBA 10μmol/L,TP 63.5 g/L,肝功恢复正常,黄疸消退。临床治愈出院,出院3个月后门诊随访复查 TRUST 滴度:1∶8(+)。
作者:李延龙;吴兆芬;李宗洲 刊期: 201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抑制Rho/Rho激酶信号通路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我院病情稳定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7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3例),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37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盐酸法舒地尔静脉滴注。检测2组治疗前后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血压、心率的变化以及用药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治疗组ET-1、AngⅡ水平及收缩压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 <0.05),两组 NO 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两组治疗后舒张压及心率无显著变化(P>0.05):ET-1(135.55±14.32)ng/L vs.(165.91±22.36)ng/L, AngⅡ(67.15±15.30)ng/L vs.(78.95±17.65)ng/L;NO (160.27±37.64)μmol/L vs.(157.47±35.44)μmol/L;收缩压(134.8±17.4) mmHg vs.(146.1±21.8)mmHg,舒张压(82.0±16.1)mmHg vs.(85.7±18.2)mmHg,心率(76.3±4.4)次/min vs (77.0±4.5)次/min。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普遍存在内皮细胞功能障碍,抑制 ROCK 信号通路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张成果 刊期: 2014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