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哲学与精神病学研究的新视野

肖巍

关键词:精神健康, 哲学与精神病学, 精神病, 公共健康
摘要:2014年6月26~29日,第十六届世界哲学、精神病学与心理学大会在保加利亚召开,近百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哲学家、精神病学家和临床医生、神经科学家、心理学家与会探讨哲学与精神病学的关联和发展,精神病学哲学问题,以及与临床精神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相关的各种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围绕三个主题评述大会呈现的精神病学与哲学研究的新视野:精神病诊断中的“有效性”(Validity)问题,现象学中的“缘身性”(Embodiment)与移情(Empathy)理论、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观对于精神病学临床实践的方法论启发.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立德树人:医德教育的时代主题与呼声

    在医德教育实践中,应传承传统有益的道德理念,迅速适应、融入新时期信息化与全球化的发展大潮中.并从其古今通理与现代价值对象以及该理念的现代解释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指出了立德树人的主体实践性体现在法治建构性与德治熏陶性,以及群众评价性与个体引导性两个方面.

    作者:张洪志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癌症临终患者家属死亡态度调查与分析

    目的 了解癌症临终患者家属的死亡态度及影响因素,为提高癌症患者临终关怀服务质量、开展死亡教育提供依据,积累资料.方法 选取2012年9月~2013年12月入住华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6名癌症临终患者的家属为研究对象,采用死亡态度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并分析结果.结果 78名研究对象对死亡持接受态度,28名持排斥态度.文化程度、接触死亡及濒死情况、参加葬礼次数及在家中谈论死亡情形对其死亡态度均有影响(P<0.05或P<0.01).结论 死亡态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护理人员在实施癌症临终关怀护理时,应注重对患者家属的死亡教育的方式.

    作者:郑家萍;孙伟;蒋中陶;王海琴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某院急诊专科护士培训体系的构建

    目的 探讨适合某院急诊专科护士培训体系的构建,以提高急诊专科护士的能力.方法 建立新的、系统的专科护士培训与准入制度,根据工作年限及掌握专业技术能力要求按急诊三个区域,分四个阶段,对急诊专科护士进行系统化、有目标、有计划的岗前和在岗培训.结果 通过实施分区域、分阶段急诊专科护士培训体系,护士的理论水平、操作能力、预检分诊准确率、抢救成功率、病人满意度、适应工作能力、沟通能力等方面有明显提高.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某院通过对急诊专科护士进行科学的分区域、分阶段的专业培训,收到满意成效.提高了急诊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为病人提供高效、便捷、优质的服务.

    作者:李海玲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首届组学与生命伦理研讨会综述

    由华大基因生命伦理和生物安全审查委员会主办,中华医学会医学遗传学分会、中国遗传学会科学道德与伦理委员会、《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编辑部、深圳市科学技术协会、深圳市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协会共同协办的“首届组学与生命伦理研讨会”于2014年6月29 ~ 30日在深圳召开.本届研讨会主题是无创产前基因检测与生命伦理.

    作者:康辉;付霞;曾筱凡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在骨科病房的应用效果实证分析

    目的 探讨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在骨科病房的应用效果,为医院管理者提供理论学参考依据.方法 从2012年3月开始在榆林市某三级乙等医院及交通大学某附属医院骨科病房开展层级护理管理模式,根据护士的能力设置不同层级,再根据层次的不同对每位护士进行相应的培训后在病房实施层次管理,用Epidate 3.0和SPSS18.0软件比较在层次管理模式下及传统护理管理模式下的护士综合能力、护理工作质量、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及差错事故发生率的异同.结果 采用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后,临床护士的综合能力明显提高,临床护理能力、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均得到提高,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护理工作质量评分明显改善,各个维度的得分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提高,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差错事故发生率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结论 层级护理管理模式能够提高骨科病房护士的综合能力,增加患者家属及患者的满意度,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提升骨科病房的伦理护理服务质量,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可广泛应用在骨科病房的日常护理工作中.

    作者:张照亮;李严峰;姚晚侠;姚聪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医学与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生命态度状况比较研究

    目的 比较医学与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的生命态度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医学专业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生命教育提供依据,也为提高医疗队伍的职业道德和素养打好基础.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南京地区四所高校1800名大学生的生命态度进行问卷调查,比较医学与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生命态度的差别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医学与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生命态度皆处于中等水平,且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需进一步提高.结论 医学院校的生命教育要加强,重点关注四年级医学生的生命态度教育.

    作者:高金红;王建芬;崔焱;顾秋雨;诸志萍;王建明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分析术前情绪管理对不孕症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

    目的 探索术前情绪管理对不孕症患者焦虑情绪和妊娠结局的所造成的影响,提高不孕症患者自我情绪管理的能力.方法 筛选2013年7 ~12月因原发不孕就诊于解放军174医院生殖医学中心的不孕症女性患者300例,排除曾经接受过心理辅导治疗或服用过精神药物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成两组,每组150人.A组为实验组,B组为对照组.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妊娠结局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恰当的术前心理干预对不孕症患者接受IVF-ET治疗有积极的作用,可明显改善妊娠结局,临床上值得使用和推广.

    作者:洪玉珍;时娴;褚晓静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哲学与精神病学研究的新视野

    2014年6月26~29日,第十六届世界哲学、精神病学与心理学大会在保加利亚召开,近百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哲学家、精神病学家和临床医生、神经科学家、心理学家与会探讨哲学与精神病学的关联和发展,精神病学哲学问题,以及与临床精神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相关的各种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围绕三个主题评述大会呈现的精神病学与哲学研究的新视野:精神病诊断中的“有效性”(Validity)问题,现象学中的“缘身性”(Embodiment)与移情(Empathy)理论、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观对于精神病学临床实践的方法论启发.

    作者:肖巍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将脑死亡患者作为移植器官供体的伦理学研究

    脑死亡患者作为器官移植供体来源的提法逐渐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但也遇到了诸多困境和问题,如脑死亡患者的死亡判定、脑死亡患者的意志遵循、脑死亡患者供体器官的管理、脑死亡患者供体器官的经济补偿等,结合我国社会实际情况和医疗环境,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借鉴国外器官移植相关法律,严格遵守《人体器官移植条例》,完善立法和人体器官移植质量监控.

    作者:李信晓;张娴;肖培;孙鹏飞;付升旗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关于ICU内器官捐献的伦理思考

    医院的重症加强护理病房作为器官捐献潜在者信息主要来源地、部分医院器官摘取地,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器官捐献与全力抢救、脑死亡与心死亡判定、协调沟通与知情同意、人文关怀与重症监护、器官获取与维护尊严,以及特殊人群与自愿捐献等六种关系,以使在ICU内的器官捐献既遵守法律法规,又符合伦理道德.

    作者:韦林山;黄海;霍枫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卓越医生”视域下的医学生服务性学习研究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提出对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社会服务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服务性学习作为服务与学习结合的一种学习方式,以其服务性、复合性、实践性、学术性特点为实现“卓越医生”的卓越性提供了现实路径.以多样性的组织方式、有效的过程控制建构医学生服务性学习模式,培养卓越医学人才.

    作者:张婕琼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护士的情绪劳动:表层扮演和深层扮演的中介效应

    目的 探讨护士的表层扮演和深层扮演这两种不同类型的情绪劳动是否在社会压力(与服务对象相关的)和护士的情绪耗竭间发挥着中介效应.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模型统计处理的方法.结果 病人不切实际的期望与护士的表层扮演、护士的深层扮演均呈正相关,病人的言语侵犯到护士的情绪耗竭的路径系数显著,护士的表层扮演到护士的情绪耗竭的路径系数显著,护士的表层扮演在病人不切实际的期望和护士的情绪耗竭间的中介效应显著.结论 护士的表层扮演和深层扮演的作用机制是不同的,护士的表层扮演在社会压力和护士的情绪耗竭间发挥着中介效应,而深层扮演则没有这样的中介效应.所以,医院应投入更多的资源和精力去对护士们进行深层扮演的培训,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运用这种情绪劳动方式,以减少情绪资源的耗费.

    作者:陈卿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张介宾处理医患关系的特点及其现实启示

    明代医学家张介宾在处理患者关系方面具有如下特点:摄生为医学首务,不贸然诊治死证疑证,任医如任将忌猜疑,明白治病是艰难涉险的过程,鼓励病患树立信心等.将其中涉及到医患关系的几个基本问题,引申至当前现实中,分析了其在医疗公益性与营利性之选择、医生处置权与患者同意权之对立,医疗受益与风险之冲突中的应用,以助我们把握医患关系的底线,找到良好医患关系的起点.

    作者:张俊义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护士面部表情识别能力对防范骨科护理风险的伦理探究

    目的 了解骨科护士面部表情识别能力和骨科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现状,探讨面部表情识别能力对护理风险防范的伦理意义.方法 对骨科护士进行面部表情识别能力测试和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状况调查并探究其相关性,采用SPSS17.0对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骨科护士总体面部表情识别能力不高,面部表情识别能力与护理风险防范存在相关关系,且OR值=0.684,面部表情识别是防范护理风险的重要方面.结论 面部表情识别能力对护理风险防范具有重要伦理意义,可以通过提高面部表情识别能力来营造充满人文关怀的伦理环境,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

    作者:傅燕辉;袁惠萍;张维珍;蒋伟亚;陆丽娜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青年医生培养中加强医学人文精神教育的意义及措施

    论述了医学人文精神对培养青年医生的重要性,针对部分青年医生医学人文精神缺失的现状:(职业倦怠感增强,缺少职业信念;功利主义思想浓重,缺少奉献精神;个人主义盛行,缺少团队意识;技术至上现象严重,缺少人文关怀).提出了加强政府支持、完善继续教育制度、注重医院文化建设、制定合理教育评价指标以及树立正确的卫生价值观等五个方面的培养措施,从培养其医学人文精神的角度加强对青年医生的培养.

    作者:孙宏亮;姜兰姝;宫福清;高坤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关于大学生器官捐献认知状况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以温州茶山高教园区为例

    目的 了解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在校大学生对器官捐献的认知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相关部门采取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偶遇抽样方法,对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279名大学生进行了关于器官捐献认知现状的问卷调查.结果 绝大多数大学生对器官捐献有所了解,但对具体知识、流程、用途及相关法规等知晓程度较低;有22.9%的大学生表示从来没有捐献器官的意愿,且仍有66.9%的人还未做决定;大学生整体器官捐献态度呈正向态度,但不同年级、性别、科系类别、风俗习惯及献血习惯者的器官捐献认知水平存在差异.结论 政府、高校和社会应加强对器官捐献知识和价值的宣传,采取多种形式,通过提高大学生的器官捐献的知识水平,促进器官捐献态度的改善和器官捐献意愿的提升.

    作者:曾春燕;朱奕孜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武汉市某三甲精神卫生专科医院医护人员职业态度现状调查

    目的 了解精神病专科医院医务人员的职业态度现状和影响因素,为相关管理者进行决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法对武汉市某三甲精神卫生专科医院医护人员进行调查,并对该院的行政管理人员进行访谈,用EpiData 3.0和SPSS12.0统计软件分别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结果 该精神卫生专科医院医护人员职业态度综合平均分为2.58,78.7%的医护人员准备长期从事精神病院医护工作,48.9%的医护人员认为工作中棘手的事是患者家属的不配合,在工作过程中令医护人员烦恼的事情当中,工作风险占据了78.7%,世俗偏见占据了63.8%.结论 该医院医护人员职业态度总体状况较好.

    作者:杨坚;吴均林;张亮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提升口腔医学本科生医德教育水平的探讨

    当下口腔医学本科生教育中存在重视专业技能培养,忽视医德医风教育的问题,从医学院校、教学医院、医学生、口腔专业特殊性四个方面存在的多种原因着手进行分析与探讨,指出口腔医学本科生医德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并提出需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医德医风教育的标准与评估体系,改善课程设置,在医学教育不同时期采取相应不同的教育手段,加强带教教师选拔与队伍建设等提升医德教育水平的方法.

    作者:林欣;戴艳梅;杨颖;郭怡熠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军事精神医学伦理的关注视域——军事精神医学伦理研究之三

    在军事精神医学实践中,医者的职业与种属、患者的地位与权责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医患关系错综复杂,难以对等.依据《夏威夷宣言》和《马德里宣言》的制度规诫,结合军事实践要求,军事精神病学医生应严守“中立”姿态、提前知情告知、区别患者秘密、善于平衡角色.

    作者:常运立;杨放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老年人焦虑抑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 探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促进老年人的健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养老院老人145名,居家老人275名,应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老年抑郁量表(GDS)、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对其进行焦虑、抑郁及社会支持的测评.结果 老年人的焦虑、抑郁状况在养老模式、性别、文化程度和社会支持四个方面存在差异.结论 社会、家庭及老年人本身都需要积极采取对策来提高老年人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从而提高社会的公共健康水平.

    作者:张林;王爱华;刘芳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