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莎莎;阮灵肖;金佳佳;洪美丽
通过对道德健康概念的阐释,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分析了道德健康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意义:道德健康有助于个体获得积极情绪,道德健康有利于提升生命意义感,道德健康更有利于心理的健康发展。同样,心理健康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道德健康的形成,调查发现,在青少年道德问题形成的原因中,早前的心理问题是被忽视的因素,提出只有将心理健康作为道德培养的基础,才是实现道德健康目标的正确路径。
作者:李诗萌 刊期: 2015年第03期
通过对当下医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现状的分析研究,探讨了目前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必要性:和谐社会的发展需要,卓越医师的培养需要,自我实现的成长需要。并指出在文化自觉视角下医学生提升人文素质的途径:准确定位“自我提升”的行动主体,树立“仁心仁术”的提升目标,整合国内外优质的学习资源,运用新媒体网络学习平台,实践“知行合一”的提升方法。
作者:徐金虎;陈双双 刊期: 2015年第03期
论述了目前医院制剂普遍存在的质量标准检测方法落后、质量标准缺项严重的问题,并从四个方面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加强药学伦理道德建设;审批部门应严格制剂注册审评技术要求;整顿和提高所有制剂质量标准;加强药学人员引进和培养,积极开展提高质量标准修订工作;医院加大软硬件建设,支持质量标准修订提高工作的建议,为提高医院制剂质量标准提供参考。
作者:马佩杰;沈伟;张妍;赵婷 刊期: 2015年第03期
从中国传统观念、死亡教育的缺失、尊严死被滥用的风险、知情同意权的主体变更、医患之间沟通与信任的缺失等方面对我国尊严死合法化所面临的若干阻碍进行讨论。认为我国应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同时加强死亡教育,使公民树立科学的生死观。此外,我国还需进一步深化改革医疗体制,维护患者的自主选择权,保障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创造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
作者:张亦奇;杨杰;孙涵潇;刁莎;田刚;陈慧平 刊期: 2015年第03期
针对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在临床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孕妇需求细致的咨询服务的这一现状。提出以下伦理建议:超声心动图医师要树立咨询服务的意识,耐心、通俗、细致地为患者答疑解惑;超声心动图医师要理解患者家庭的情绪反映并注重心理关怀;超声心动图患者检查和咨询服务的环境要求;鼓励多学科联合参与的咨询服务。
作者:梁宇彤;周田;王臻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CICARE沟通模式在急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取CICARE沟通模式,建立急诊患者在急诊就诊、治疗、护理等每个环节的沟通服务程序,采用接触、介绍、沟通、询问、回答、离开6个步骤模式进行情景模拟或角色扮演的方式培训,分组练习、考核。结果护士的沟通能力得以提升,服务态度、业务水平、责任感、健康宣教水平、患者满意度都得到显著提升。结论 CICARE沟通模式作为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对于护士综合素质和服务质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作者:李会玲;赵亚锋;宋晔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评价医学生沟通能力,尝试构建医学生沟通能力培养模式。方法运用量表和问卷调查临床医学生,运用雷达图评价医学生沟通能力,访谈相关人员并研读国内外相关文献,尝试构建沟通能力培养模式。结果医学生沟通能力水平一般,沟通知识匮乏;需要构建以医患沟通为基础的多元化培养模式。结论医学院校应该重视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尝试以医患沟通课程为基础,构建全面的医学生培养模式,提高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
作者:王伟;尹文强 刊期: 2015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与现代中西医之间的巨大差异不同,在人类发展初期,古希腊医学与中国古医学在各自的探索过程中有着惊人的一致。它们都代表了当时智慧的哲学思想并对一个医生所应具有的优良品质作了规范,又由此形成了影响后世的医学伦理观。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早的医典《黄帝内经》与代表了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古希腊医学高成就的《希波克拉底文集》之理论体系的类比可见一斑。但是自此之后,中西医实现了后的碰撞,并于公元二世纪左右彻底分道扬镳。从中国和古希腊这两种异质的土壤中寻找导源,研究那一时期医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为其差别寻找有益的启示。
作者:张建霞;苏振兴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在对国内外信任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比较农村居民对乡村和城市医生信任机制的异同。方法对北京市H区相关人员进行实地观察和二次深入访谈。结果农村居民对乡村和城市医生的信任机制具有明显的区别,对乡村医生的信任以社会相似型信任为主,对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和城市大医院的医患信任存在着声誉型信任、制度型信任和关系运作型信任,但本质有所不同。结论城乡迥异的环境和文化,城乡医疗机构的性质、农村居民与城乡医生关系的疏密程度、城乡医疗机构的声誉、城乡医疗卫生制度的区别等是造成城乡医患信任机制不同的主要原因。
作者:杨佳;王晓燕;彭迎春;刘扬;董屹;周慧姊;刘一;马晓 刊期: 2015年第03期
通过对移动医疗的概念进行简要的介绍,指出了其中存在的伦理问题:健康数据可靠性问题,患者的隐私权保护问题,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是否涉及非法行医的问题,网上咨询的医患关系法律责任界定问题,使还原论、身心二元论的缺陷凸显及工具理性泛滥问题。并从技术层面,法律、政策层面及意识层面探讨了相关的解决对策。
作者:张颖;陈晓阳;杨同卫;陈旭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由于医学生忙于书本知识的学习,社会体验、生活体验尚有欠缺,耐挫能力还相对较弱。鉴于此,温州医科大学组织开展医学生都市生存锻炼实践活动,分规划、实施、总结三个阶段,取得了强化医学生的医德教育、促进医学生的合作能力培养、助推医学生抗逆境心理素质的养成等三方面的成效。此外,还需通过推广普及、优化形式、挖掘典型等方式优化活动质量。
作者:陈忠浓;官仲章 刊期: 2015年第03期
通过残疾人竞技体育对残疾个体存在价值的生命关注,残疾人竞技体育伦理核心价值应有的视域,残疾人生命的意义与竞技体育价值的博弈,残疾人竞技体育工具理性价值观和人文理性价值观的对话,残疾人竞技体育与现实生活的链接等方面的分析,对残疾人竞技体育在生命伦理视域下的价值进行了辨析。
作者:马飞 刊期: 2015年第03期
分析了当前卫生行业人力资源面临的卫生行业人力资源配置失衡,基层医疗机构急需医学人才;部分卫生人员职业道德下滑,医德水平亟待提高的问题和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存在的不足:对医德教育重视度不足,认同感不强;医德教育内容滞后;医德教育形式陈旧;医德教育评价体系不够完善,指出应转变医德教育观念,增强医德文化认同感;立足卫生行业需求,拓宽医德教育内容;开发新型医德教育模式,完善医德评价体系及挖掘卫生行业需求,为医德教育提供新导向。
作者:程延飞;朱琳 刊期: 2015年第03期
将信息化管理应用于伦理审查工作中有助于我国审查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提高,进一步规范伦理审查工作,也有助于保护医学研究中受试者的隐私,且在我国建立医学研究伦理审查信息化体系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因此,可借鉴药物临床试验信息化建设的经验,通过建立伦理跟踪审查信息化系统、建立电子签名权限管理系统、建立继续教育培训信息化平台、建立与主要研究者的沟通平台等方式,以构建和完善医学研究伦理审查信息化体系。
作者:谢贤;胡晋红;项耀钧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调查分析西安市体育教师对紫外线职业损伤KAP的基本情况,为制定有关体育教师日光紫外线职业损伤的防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3年3-7月选择整群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研究对象1200人,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西安市体育教师就紫外线职业损伤KAP等方面进行调查。结果调查对象中有过晒伤史的占21.5%,做过专业皮肤检查的占5.1%;认为长期室外紫外线对皮肤危害性的占34.1%,采取一定防护措施的占58.9%,对紫外线能正确认识的占3.2%;采取防护措施的目的方面,43.9%的调查对象采取措施的目的是防止晒黑而不是防止晒伤。结论体育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室外工作群体,整体上紫外线职业损伤防护知识水平较低,防护目的有所偏差,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角度看,应本着健康伦理的原则,加强紫外线职业损伤防护知识的宣传,并积极采取相应干预措施。
作者:宋建驷;宋健文;任平社;宋建玲;徐桂玲;孙云;庄希琛 刊期: 2015年第03期
介绍了418例晚期肺癌患者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姑息护理中常见的伦理问题,并提出以下伦理建议:尊重患者心理需求,提供个性化护理;尊重患者和家属意见,进行科学的死亡观教育;鼓励家人陪伴和探视,减少患者对死亡的恐惧感;对家属进行心理抚慰和关怀。
作者:李玉梅;侯黎莉 刊期: 2015年第03期
论述了医患矛盾的概念及其内涵,并对医患矛盾产生的伦理学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视角探讨了化解医患矛盾的伦理路径,具体包括:宏观上,加快基本医疗卫生法进程,明确“公益性”回归路径,保障医疗正义;重视医学与健康投资,加大医学科普知识宣传力度,提高对医学局限性的科学认知。微观上,加快公立医院现代化管理改革,提升医务人员职业伦理素质,保障患者人格尊严;重视医患矛盾预警机制与患者利益表达路径建设,保障患者的正当、合法权益。
作者:胡金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数量的大幅提升,有关受试者保护的新问题不断挑战着研究者和伦理委员会的伦理智慧。基于既往伦理审查的经验,总结梳理几个典型的临床研究案例,涉及研究目的、知情同意、研究损害赔偿等实践伦理内容,分析其伦理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供临床研究者、机构伦理委员会及决策部门参考。
作者:梁立智;柴华旗;李红英;徐溢涛;眭文洁 刊期: 201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