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神经外科导航下锁孔手术的麻醉处理

刘莉;罗巧中

关键词:神经外科, 锁孔手术, 麻醉
摘要:我院2000年1月~2003年12月利用神经导航技术进行小病灶锁孔手术17例,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相关文献
  • 小肝癌的螺旋CT诊断--附18例报告

    回顾性分析了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肝癌于CT增强前及增强后动脉、静脉期和延迟期的影像表现.结果18例小肝癌中,直径<1 cm者2例,1.0~3.0 cm者16例,CT平扫时15例表现为均匀低密度,3例为等密度,增强后动脉期15例病灶有强化表现,均匀或不均匀,3例病灶无明显强化.门静脉期14例表现为低密度病灶,延迟期14例表现为低密度病灶.

    作者:刘小虎;左文述;胡旭东;李万湖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X线影像中食管癌移动度与术后病理及切除率的关系

    为了通过手术前X线检查,找到一个更为可靠的判断食管癌切除率的新方法.术前3d患者分别于立位及卧位时吞钡食管检查并摄片,测量立位及卧位片上肿瘤上缘至主动脉弓上缘的距离,并对照手术结果及术后病理做出分析.结果同一患者的X线片中,肿瘤上缘至主动脉弓上缘的距离在立位与卧位摄片时有一定差值,我们把这个差值称为食管癌移动度,在肿瘤部分肌层浸润组x=1.7 cm、全层浸润或外浸尚可切除组x=0.86 cm、外侵其他器官不能切除组x=0.15 cm,食管癌移动度不同,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初步研究结果显示食管癌移动度>1.29 cm,提示肿瘤与周围组织粘连轻,切除病灶把握性较大;食管癌移动度<0 86 cm,手术切除有一定困难;食管癌移动度<0.3 cm,应先行放射治疗.

    作者:高松;王善政;郑勇;张哲;李长勤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子宫颈癌根治性放疗后再手术32例临床分析

    对32例宫颈癌患者放疗后再手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体外照射剂量为50~55 Gy,腔内治疗剂量为50 Gy/10周,放疗结束后2~4周给予手术,手术方式为全子宫加双附件切除22例,次广泛子宫切除术8例,广泛性子宫切除术2例,盆腔淋巴结清除6例,选择性盆腔淋巴结活检10例.结果显示,术后病理未发现癌残留者28例,有癌残留者4例,宫旁切缘无1例查见癌,各组淋巴结均未查到癌转移及未见癌残留;其3、5年生存率分别为94.4%(17/18)、71.4%(10/14).

    作者:李庆水;盛修贵;李大鹏;丁风珍;路春华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神经外科导航下锁孔手术的麻醉处理

    我院2000年1月~2003年12月利用神经导航技术进行小病灶锁孔手术17例,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刘莉;罗巧中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先处理支气管的肺切除术48例

    1998年1月~2003年12月,我们在48例肺切除术中采用先处理支气管后处理肺血管的方法,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刘衍广;隋在春;杨作治;闫作义;高秀华;张磊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晚期胃癌术前以羟基喜树碱为主介入化疗临床研究

    胃癌是我国的常见病与多发病,患者就诊时大部分已是中晚期.采用术前化疗对胃癌的治疗,经过临床实践发现疗效确切,并在一定时间内手术切除,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亓健;陈心锐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同期化疗合并后程加速超分割放射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

    将52例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随机分为化放组和单放组,每组26例.化疗方案为紫杉醇135 mg/m2,d1、d22;顺铂20 mg/m2,d1~d5、d22~d26,化疗同步60Co体外照射,常规分割照射DT 40 Gy时缩野行加速超分割照射,DT 1.5 Gy/次,2次/d,2次间隔>6 h,每周5 d,照射9 d,DT 27 Gy,总剂量DT 67 Gy/6 w.化放组CR、PR、NC和PD分别为34.6%(9/26)、53.8%(14/26)、7.7%(2/26)和3.9%(1/26),有效率CR+PR为88.4%(23/26);单放组CR、PR、NC和PD分别为19.2%(5/26)、46.2%(12/26)、23 1%(6/26)和ll.5%(3/26),有效率CR+PR为65.4%(17/26),P<0.05.化放组1、2年生存率及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69.2%、38.5%和19个月,单放组分别为46.1%、19.2%和12个月,P<0.05.化放组白细胞减少发生率88.5%(23/26),脱发发生率100%,放射性食管炎34.6%(9/26),放射性肺炎23.1%(6/26);单放组白细胞减少发生率30.8%(8/26),放射性食管炎30 8%(8/26),放射性肺炎19.2%(5/26).初步研究结果提示,紫杉醇/顺铂同期化疗合并后程加速超分割放射治疗局部晚期NSCLC能提高近期疗效,毒副反应可以耐受.

    作者:张纯;陈昱明;莫汉文;张静玉;陈文尖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胸腺嘧啶磷酸化酶的表达与卡培他滨治疗大肠癌疗效评价的临床意义

    有ELTSA方法,测定服用卡培他滨和未服用卡培他滨结直肠癌患者的癌组织中胸腺嘧啶磷酸化酶(thymidine phosphorylase,TP)的表达.结果用卡培他滨后结直肠癌组织的TP浓度均数为(467.48±10.49)ng/mL;未用为(180.30±7.64)ng/mL;用卡培他滨肿瘤组织中浓度均数比未用组浓度均数高2.59倍,t>2.660,P<0.01.初步研究结果提示,测定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的TP表达不平,可以作为评价卡培他滨疗效的指标.

    作者:郭琼行;郭辰虹;刘洪俊;常宏;石玉龙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MMP-2与TIMP-2在浸润性乳腺癌组织表达的临床意义及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乳腺癌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MP-2)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78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和10例乳腺良性病变中MMP-2、TIMP-2的半定量表达情况.结果:1)在78例乳腺癌组织中,MMP-2、TIMP-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4.3%(58/78)和39.7%(31/78),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两者表达呈负相关,rs=-0.437,P<0.01.2)MMP-2表达与乳腺癌原发肿瘤大小呈显著正相关,rs=0.374,P<0.01,与组织学分级相关,分级越高其阳性表达率就越高,rs=0 606,P<0.01;TIMP-2的表达与肿瘤大小呈负相关rs=-0.288,P<0.05;与组织学分级呈负相关,rs=-0.377,P<0.01.MMP-2阳性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rs=0.454,P<0.01;TIMP-2的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rs=-0.261,P<0.05.MMP-2阳性表达与5年生存率呈负相关,P<0.01;TIMP-2与5年生存率呈正相关,P<0.01.结论:乳腺癌组织中MMP-2与TIMP-2的表达与肿瘤转移及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作者:刘真真;崔树德;魏冰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EGFR-STAT3信号转导通路与肿瘤

    上皮生长因子受体-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transcription 3,EGFR-STAT3)信号转导通路在许多肿瘤中活化,STAT 3能调节多种基因的活性,从而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和细胞凋亡.该通路的活化机制研究表明,EGFR有可能以不依赖JAK激酶的方式直接活化STAT 3,Src有可能参与EGFR与STAT 3的相互作用.这将为肿瘤靶向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作者:柏素云;王蔚林;李冠武;温博贵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宜利治合并化疗改善晚期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2000年6月1日~2003年2月1 7日,我科使用宜利治治疗70例晚期肿瘤患者,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夏环玲;房玉珍;张维士;徐建超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肿瘤注射90Y治疗的临界点与注射剂量的关系

    目的:探讨肿瘤间质注射90Y β核素治疗中的临界点及由此确定注射剂量的方法.方法:依据建立的肿瘤间质注射β核素治疗过程中的数学模型,由计算机模拟实验肿瘤中心注入0.5 mL的90Y核素治疗时,肿瘤组织中形成的吸收剂量、克隆源性细胞生存率的时空分布和肿瘤控制概率(tumor control probability,TCP),观察不同大小的肿瘤在不同活度的核素治疗时所能达到的临界点状态.结果:1)肿瘤越小、注射剂量越大,则临界点时间越长;临界点时平均细胞生存率的对数值随注射剂量的变化呈线性一二次关系.2)给出了临界点TCP达到0.99时所需的注射剂量与肿瘤半径的定量关系式.结论:临界点的TCP可以作为疗效的短期预测指标,并可由此确定临床所需的核素注射剂量.

    作者:陈英茂;耿建华;田嘉禾;何义杰;刘自来;陈盛祖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结肠癌肝转移的诊断与治疗--附53例报告

    结肠癌肝转移的高发生率日益受到临床的重视.1992年1月~2001年1月,滨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结肠癌并肝转移患者53例,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贾宗师;张同军;卢雪梅;马译兵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硒酸酯多糖诱导人骨肉瘤细胞凋亡作用的体外实验

    目的:探索有机硒在体外对人骨肉瘤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方法:以硒酸酯多糖为实验药物,通过MTT法检测细胞活力,荧光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凋亡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分析凋亡峰及细胞周期等,研究其对骨肉瘤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结果:硒酸酯多糖作用骨肉瘤细胞1、2、4、6 d及浓度为0、30、60、120μg/Ml后细胞生长曲线呈明显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形态学观察可见早期和晚期凋亡细胞,细胞周期主要受阻于S期.结论:硒酸酯多糖可在体外诱导人骨肉瘤细胞凋亡.

    作者:吴兴;陈峥嵘;陈中伟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与肿瘤组织中浸润淋巴细胞Fas及FasL表达的意义

    目的:探讨Fas/FasL在大肠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及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表达变化的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仪对36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与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TIL)的Fas及FasL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大肠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上Fas/FasL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TIL上Fas/FasL表达高于外周血淋巴细胞上表达.结论:Fas/FasL在大肠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与TIL.的不同分布说明,Fas/FasL不仅在肿瘤浸润区域而且在全身参与了免疫系统与肿瘤的相互斗争.

    作者:马莉;杨洁;李虹;鞠冬阳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塞来昔布对胃肠毒副反应及用于肿瘤靶向防治的可行性研究

    为了研究在化疗期间塞来昔布的胃肠道毒副反应及用于恶性肿瘤靶向预防及治疗的可行性,分别采用塞来昔布及双氯芬酸钠对46例轻中度疼痛的晚期癌症患者进行跟踪治疗,并从胃肠道毒副反应、耐受性及安全性等方面加以分析比较.临床结果显示,塞来昔布与双氯芬酸钠在抗肿瘤疼痛方面疗效大致相同,基来昔布引起的一过性胃肠不适为19.4%,未见症状性溃疡.初步研究结果提示,可以充分利用塞来昔布特异性的COX-2抑制特性,有效地抑制转移性肿瘤引起的轻中度疼痛,它对上消化道毒副反应小、安全性好的优点和潜在的抑制肿瘤发生及发展的作用,可以进一步用于恶性肿瘤的靶向预防及治疗.

    作者:郑伟华;卢奕云;何蕙泾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地榆升白片预防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外周血细胞下降的临床研究

    为了观察地榆升白片对肺癌化疗后外周血常规的影响,将63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3例)采用地榆升白片加EP方案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EP方案化疗,观察两者外周血常规变化及集落刺激因子用量.结果示观察组Ⅲ度及Ⅳ度骨髓抑制发生率9.09%,显著低于对照组30.00%,X2=4.467,P<0.05;观察组外周血WBC、PLT、HB治疗后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外周血WBC、PLT、HB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其中WBC、P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人均惠尔血(150μg)用量分别为(0.58±1.99)支和(1.93±3.62)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01,P<0.05.初步研究结果提示,地榆升白片可预防肺癌化疗的骨髓抑制作用,提高外周血WBC和PLT水平,减少升白药的用量,值得推广.

    作者:李佑民;乐凤华;邹银水;谭晓云;李金彩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乳头Paget病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目的:探讨乳头Paget病临床特点、组织发生伴发病理亚型、性激素受体表达状况等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分析了21例乳头Paget病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光镜下重阅分析其病理学特征,并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ER、PR水平.结果:21例乳头Paget病中17例临床触及肿块,4例未触及肿块,全部伴乳腺导管癌,前者伴发浸润性导管癌14例、早期浸润性导管癌3例,后者全部为导管内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率47.6%(10/21).组织学亚型与淋巴结状态关系密切,P<0.05.ER阳性率23.8%(5/21),PR阳性率28.6%(6/21),ER、PR同时阳性23.8%(5/21).性激素受体水平与淋巴结状态关系密切,P<0.05,而与伴发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结论:本组乳头Paget病均伴发乳腺导管癌,伴乳腺肿块者均为浸润性导管癌,淋巴结转移率高,ER、PR低水平表达.

    作者:仲伟霞;高彦;左文述;孙翔宇;赵炎;郝秋梅;于金明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CT血管造影对颅内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附8例报道

    对8例疑动脉瘤可能或合并动脉瘤患者应用Elscint CT-Twin扫描机行CTA检查.CTA条件为Pitch1. 0,层厚1.3 mm,层间距0.8 mm,非离子型碘剂80~100 Ml,注速为3.0 Ml/s,延迟扫描时间为15~22 s.采用MaxIP、MPR和SSD进行编辑后处理.8例经CTA检查均排除了动脉瘤,其中4例垂体瘤,3例脑膜瘤,1例颅咽管瘤,CTA诊断后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初步研究的结果提示,如疑颅内病变为动脉瘤或肿瘤同时合并有动脉瘤,可用CTA进行鉴别.除了能排除动脉瘤外,利用CTA原始图象和三维编辑图象还能多方位显示肿瘤确切位置、起源和与相邻结构关系,术前多能明确诊断.

    作者:徐卓东;马睿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Ki67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和Ki67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的表达及其与NSCLC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经随访资料完整的术后NSCLC组织标本60例、癌旁组织20例和肺正常组织5例,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EGFR和Ki67.对术后辅助性化疗36例,分析疗效与EGFR和Ki67表达的关系.结果:NSCLC中EGFR表达阳性率为65%,阳性细胞的棕黄色颗粒位于细胞质;Ki67表达阳性率为81 67%,阳性细胞的棕黄色颗粒位于细胞核;20例癌旁组织及5例正常肺组织未见阳性染色细胞.癌组织EGFR和Ki67表达与癌旁组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SCLC中EGFR和Ki67阳性表达与年龄、性别、吸烟与否、肿瘤细胞的病理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肿瘤大小、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密切相关,P<0.05.EGFR和Ki67表达阳性者3年生存率分别为19.86%和31.33%,低于阴性表达70.11%和90.91%,P<0.05;接受术后辅助性化疔的患者,EGFR和Ki67阳性表达复发转移率分别为70.37%和62.50%,高于阴性表达11.11%和0,P<0.05.结论:EGFR和Ki67在NSCLC中的异常或过度表达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两者表达具有协同作用.因此,免疫组化法检测EGFR和Ki67表达可作为辅助临床判断NSCLC的生物学行为、评估疗效及推测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作者:吴萍;张锦;李蓉;吕怀盛;秦憬;张建中 刊期: 2004年第09期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主管:齐鲁肿瘤杂志;肿瘤防治杂志;当代肿瘤学杂志

主办: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