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17例20个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干骺端纤维性缺损(MFD)的X线表现.结果表明典型的MFD表现为干骺端纵向生长的局限性骨皮质缺损,境界清晰,可有骨嵴及硬化边缘.该病有自愈倾向,亦可长期存在.
作者:吴林全;邢伟;俞胜男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分析20例先天性胆管囊肿,其中女性14例.Ⅰa型9例,Ⅰb型3例,Ⅰc型1例,Ⅲ型4例,Ⅳa型2例,Ⅳb型1例.B超确诊率80%,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及磁共振胆胰管造影(MRCP)确诊率达100%.囊肿切除、肝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12例,囊肿外引流2例,内引流6例.一次手术15例,再次手术5例,其中囊肿切除肝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后1例,外引流术后2例,内引流术后2例.提示胆管囊肿多见于女性,B超为首选的检查方法,MRCP可作为B超较好的补充.胆管囊肿易恶变,应尽早手术.囊肿切除、肝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应列为首选术式.
作者:张子祥;李德春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抗内皮细胞抗体(AECA)测定在鉴别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和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法分别测定76例ITP患者、41例SLE患者及50名正常人血清中的AECA水平. 结果 SLE组、ITP组患者的血清AECA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SLE组患者的血清AECA水平显著高于ITP组(P<0.01). 结论 AECA的测定对鉴别ITP和SLE有显著的临床意义.
作者:庄茜;庞爱明;赵益明;阮长耿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通过观察MMP-9在正常口腔粘膜、口腔粘膜不典型增生和口腔粘膜鳞癌的不同表达,分析它在口腔粘膜鳞癌及其癌变过程中的表达规律,探讨其异常表达与口腔粘膜癌变、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MMP-9在17例正常口腔粘膜、6例口腔粘膜不典型增生和52例口腔粘膜鳞癌的不同表达.结果 (1)MMP-9在正常口腔粘膜、口腔粘膜不典型增生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口腔粘膜鳞癌;同时,MMP-9的阳性表达率随肿瘤的分化程度降低而升高;(2)MMP-9与肿瘤的转移密切相关.结论 MMP-9在口腔粘膜鳞癌的分化和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与肿瘤的不良分化和转移密切相关,可为口腔鳞癌患者的预后判断提供有效依据.
作者:刘健;浦剑虹;惠建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对32例盖诺联合顺铂(NP方案)与26例足叶乙甙联合顺铂(EP方案)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近期疗效进行比较,结果近期总有效率NP组为43.8%,EP组为30.8%,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主要毒副反应均为白细胞减少,NP组发生率为84.4%,EP组为84.6%,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提示NP方案有较高疗效,毒副反应可耐受,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
作者:朱凡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建立一种能有效检测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中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R)基因表达的方法.探讨硫氧还系统与妊高征(PIH)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以RT-PCR方法克隆TR基因,用内部缺失法构建其竞争模板,将竞争模板加入目的基因的逆转录扩增体系中,根据标准曲线得出模板中目的基因的含量.用该方法分别检测22例PIH患者及15名正常孕妇血清对体外培养的HUVEC中TR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建立了竞争性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cQRT-PCR)半定量分析TR基因表达水平的方法;用该方法测得PIH患者及正常孕妇血清均能使HUVEC中TR基因表达显著上调,且两者上调幅度无明显差异.结论 PIH患者内在TR基因调节缺陷是导致患者体内抗氧化能力不足的主要因素,与血清中病理性细胞因子改变无明显关系.
作者:丁洁;庞爱明;何杨;杨伟文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总结10例甲亢术后甲状腺危象的抢救经验.发生危象的时间为术中~术后20 h,均抢救成功.随访1~5年,无甲亢复发或甲减,仅1例仍有慢性肝损害.认为只要术前准备充分,麻醉完善,术中术后预防性使用激素,及时发现,治疗措施得力,就能预防甲状腺危象的发生,即使发生也能及时救治成功.
作者:何山;高敏;张志德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报告5例闭孔疝,均为老年女性,瘦弱体型,以不完全肠梗阻为首发症状.腹部平片均提示肠梗阻,B超检查未能提示梗阻原因,2例腹部CT检查示闭孔内幽闭的肠管从而确诊,余均经剖腹探查后确诊.术后并发症较多,治愈4例,死亡1例.认为闭孔疝术前诊断率极低,病死率较高,应加强对该病的认识.腹部CT检查是闭孔疝重要的诊断手段,对老年患者不明原因肠梗阻,常规行急诊CT检查,将显著提高闭孔疝的术前诊断率,有效降低病死率.
作者:李国强;邢春根;纪建松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分析18例多发伤引起MODS的相关因素.18例中死亡12例,病死率66.7%.认为把治疗重点放在原发病的处理上,严格控制第2次打击,保护胃粘膜屏障,是控制多发性创伤引起MODS发生的关键环节.
作者:沈敏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40例重型肝炎患者血清AFP水平.结果显示,血清AFP呈高水平者(>400 μg/L)预后良好;血清AFP呈低水平者(≤4100 μg/L)常病情恶化.提示观察血清AFP的水平变化对判断重型肝炎的预后有参考价值.
作者:林斌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患者血浆可溶性Fas(sFas) 和TNF-α水平与远期预后的关系.方法测定111例心力衰竭患者血浆sFas/sFas配体(sFasL)和TNF-α水平,并对患者随访(32±8)个月,分析sFas和TNF-α与心功能间的相关性,探讨包括sFas/sFasL和TNF-α等在内的多变量对心力衰竭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结果 sFas和TNF-α水平与心功能严重程度相一致,心功能越差,血浆sFas和TNF-α水平越高,高血浆sFas水平是心力衰竭患者独立的预后危险因素.结论检测心力衰竭患者外周血浆中sFas可提供独立的预后信息;凋亡和免疫反应在心力衰竭的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王学忠;洪小苏;江建良;焦阳;余荣水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对临床综合诊断为肺栓塞的11例患者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发现右心负荷过重改变9例,肺动脉高压10例,未发现右房、右室和肺动脉主干内血栓.表明超声心动图可提供右心负荷过重、肺动脉高压等间接征象,对肺栓塞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作者:赵彩明;杨俊华;杨向军;宋建平;蒋廷波;惠杰;王育林;徐苏丹;王惠芬;周炳元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回顾性分析30例老年无痛性心肌梗死(A组)和75例老年有痛性心肌梗死(B组) 的临床资料.结果:A组和B组中>80岁者分别占80%和24%;A组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者分别占70%、36.67%,B组分别占48%、 8.0%;两组病死率分别为23.33%、10.67%(均P<0.01).提示老年无痛性心肌梗死平均年龄较大,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较多,病死率较高.
作者:葛正中;陆锦章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分析16例垂体卒中的X线、CT、MRI表现,对比它们诊断垂体卒中的特点.其中行X线检查4例;CT平扫+增强14例,2例仅做平扫;MR平扫+增强10例,6例仅做平扫.结果X线检查呈蝶鞍扩大3例,双鞍底1例.CT检查中,1例平扫表现为偏心性斑片状高密度影,增强后余部均匀强化;3例平扫呈斑片状高密度影,增强后无强化区面积大于平扫所见高密度区;10例呈均匀密度,增强后呈环形强化;2例未做增强者,1例见局限性低密度区,1例见一液平.MRI检查中,1例T1WI等信号环绕中央高信号,T2WI低信号;7例T1WI、T2WI均高信号;5例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1例见1个有液平的囊性病灶;2例高低混杂信号.临床表现有2例无突发史.提示MR可明确辨别瘤体的占位情况,估计亚急性出血的新旧程度,MR增强并无补充诊断意义.
作者:侯刚;郭亮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分析30例肩关节疼痛患者的MRI检查资料,所有病例MRI检查均作SE/T1WI、TSE/T2WI及STIR扫描.比较STIR序列与SE/T1WI、TSE/T2WI序列在肩袖损伤诊断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诊断肩袖完全撕裂6例,部分撕裂14例,肩袖结构完整10例.提示MRI各序列检查对肩袖损伤的诊断价值高,能很好地显示病变部位和组织成分变化;相对SE或TSE序列而言,STIR技术的应用提高了肩袖损伤检出的敏感性.
作者:朱建兵;黄文才;杨晓春;沈钧康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肿瘤凋亡调控基因Fas/APO-1、bcl-2在胆囊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对28例胆囊癌及其癌旁组织、20例胆囊息肉和腺瘤组织检测基因Fas/APO-1、bc1-2的表达,并分析它们与胆囊癌生物学特性的关系.结果胆囊癌组织中bc1-2表达率与癌旁组织、息肉和腺瘤组织相比显著增高,而Fas/APO-1表达明显降低(均P<0.05);与肿瘤生物学特性的关系,bc1-2蛋白表达率在高、中分化组中明显低于低、未分化组,NevinⅠ、Ⅱ、Ⅲ期低于Ⅳ、Ⅴ期,而Fas/APO-1蛋白表达则相反(均P<0.05).结论 bc1-2为胆囊癌细胞凋亡抑制基因,而Fas/APO-1则为促进基因,两者在胆囊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颜鸣;吴晓阳;李海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反复自然流产(RSA)患者血凝改变与抗心磷脂抗体(ACA)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金标免疫斑点法测定40例RSA患者和同期40名已育健康妇女(正常对照组)的ACA,并用ELISA法分别检测了她们血浆中的6-酮-PGF1α、蛋白C(PC)、蛋白S(PS)、Annexin V抗体的含量. 结果 40例RSA组中ACA阳性率为47.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RSA组中ACA阳性患者血浆6-酮-PGF1α、PC、PS水平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抗 Annexin V抗体的含量升高. 结论 ACA阳性患者自然流产的机制可能是ACA致抗凝物质抗凝效应降低,舒血管作用减弱,血液高凝,孕期胎盘血栓形成.
作者:陈洁;沈宗姬;李红;徐文新;华月琴;徐新红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一氧化氮(NO)、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及D-二聚体(DD)的变化,了解它们在糖尿病血管病变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硝酸还原酶法和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测定40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23名正常人血浆NO、vWF和DD水平.结果糖尿病(无并发症)患者血浆NO水平( 47.64±18.38 μmol/L)明显低于正常人(75.49±15.66 μmol/L,P<0.01), vWF水平[(49.46±7.93)%]明显高于正常人[(23.69±3.63)%,P<0.01],DD水平(1.03±0.09 mg/L)明显高于正常人(0.25 ±0.36 mg/L );糖尿病并发肾病患者血浆vWF水平[(109.46±12.93)%]明显高于糖尿病无并发症者[(49.46±7.93)%,P<0.01].结论血浆NO、vWF及DD水平反映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在糖尿病的临床进展和并发症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血浆vWF水平有可能是2型糖尿病肾病发生的早期预测指标.
作者:沈文红;沈蕾;胡晓慧;阮长耿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分析64例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原因、出血量与结局,并提出完善的预防措施.认为产后出血与多种因素有关,宫缩乏力是常见的病因.正确估计失血量有重要意义,能明显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
作者:龙启芳;钱志红;蔡惠萍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对58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毛细支气管炎患儿(RSV组)及20名正常儿童(对照组),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检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CD4、CD8的比例,ELISA方法及多标记免疫分析系统检测血清IL-4和INF-γ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RSV组与对照组外周血T细胞亚群CD4和CD8无明显差异(P>0.1),CD4/CD8比值RSV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2);血清IFN-γ两组无明显差异(P>0.1);IL-4和IL-4/IFN-γ RSV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P<0.05和P<0.02).表明RSV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存在T细胞亚群变化(CD4/CD8比值增高);以IL-4为代表的Th2类细胞因子表达和释放增多,导致Th1/Th2免疫反应失衡.这与支气管哮喘有相似变化,提示两者的发病机制存在一定的联系.
作者:黄莉;季伟;周卫芳;朱灿红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对60例65岁以上的老年人股骨颈骨折行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结果术后3周均能扶双拐行走.48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8年,满意率93.75%.26例随诊X片,髋臼完好19例,髋臼外缘骨质增生4例,无人工股骨头中心脱位,假体下沉>2 mm 1例,假体透光区域>2 mm 2例.表明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方法,可促使老年人早期活动,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高爱国;孙俊英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将74例慢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苯那普利治疗组(36例)和苯那普利合用缬沙坦组(38例),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用同位素放射免疫测定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两组患者的血浆AngⅡ、ALD和NE水平,用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量两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1)苯那普利治疗后血浆NE水平明显降低,LVEF明显增高(均P<0.01);而血浆AngⅡ、ALD水平改变不大;(2)苯那普利加缬沙坦治疗后血浆NE、ALD水平明显降低,LVEF明显增高(均P<0.01),而血浆AngⅡ水平改变不大;(3)组间对比发现,苯那普利合用缬沙坦能更有效地降低血中NE、ALD的水平(均P<0.01),提高LVEF,且AngⅡ水平亦较单用苯那普利组明显下降(P<0.05).提示两种治疗方法都能提高CHF患者的LVEF,改善心功能;联合用药组在降低NE、AngⅡ和ALD水平方面明显优于单用苯那普利组.
作者:金恒;华守明;刘志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分析大脑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临床与病理特点.方法 使用光镜、免疫组化和临床资料对7例大脑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7例中5例为儿童和青少年,病程短且颅内高压症状突出;肿瘤组织由小圆形细胞构成;免疫组化:NSE阳性5例,Syn阳性1例,CD99阳性2例,Vimentin阳性1例,GFAP、S-100均为阴性;CT表现为混合密度或均匀高密度肿块,MRI呈长T1、长T2信号. 结论大脑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临床预后极差,诊断主要依靠病理.
作者:傅军;周幽心;徐峰;叶明;周岱;鲍耀东;康苏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介绍一种新的枕颈融合内固定方法.方法 17例患者(齿状突骨折1例,C1、C2肿瘤16例)经颈椎椎弓根内固定行枕颈融合,手术切除肿瘤.结果 17例患者平均随访2年3个月,均固定良好.结论经颈椎椎弓根内固定行枕颈融合只要术前、术中精确定位,仔细操作,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张志明;杨惠林;袁锋;唐天驷 刊期: 2004年第01期
采用761块腹部任意型带蒂真皮下血管网皮瓣(SVNF),移位修复手、前臂及上臂皮肤软组织缺损712例.断蒂时间为术后10~21 d.结果761块皮瓣完好存活749块,部分坏死9块,完全坏死3块.523例患者540块SVNF 获随访2个月~7年,肤色满意,质地柔软,滑动性良好,保护性感觉恢复.提示腹部SVNF具有设计随意、操作简单、断蒂早、感觉恢复快、供区隐蔽等优点,是修复上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简单而较为理想的皮瓣.
作者:贺楚宇;陆兴安;唐举玉;李波;刘俊;谢松林;刘鸣江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设计一种治疗跟骨骨折的新型外固定器,并测试生物力学强度,观察近期临床效果.方法采用7具较新鲜的人足部标本进行生物力学测试,并对30例36足跟骨骨折采用可调式跟骨外固定器治疗,平均随访12个月.结果跟骨骨折采用此固定器后极限载荷能达到4842 N,能承载人体载荷8.2 BW.30例36足均获随访,术前Bohler角平均2°,术后平均30°,优良率95%.结论可调式跟骨外固定器治疗跟骨骨折能满足足部生物力学要求,操作简单,固定可靠,使跟骨达到解剖复位,促进了足部功能的恢复.
作者:张征石;吕建元;徐峰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应用PCR和直接测序方法检测50例散发性乳腺癌中国汉族患者的BRCA1基因突变情况,结果未发现BRCA1基因突变现象.提示散发性乳腺癌中国汉族患者BRCA1基因突变较为罕见,与国外报道一致.
作者:王旭芬;丰美芳;杨吉成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用Wolter钢板治疗Tossy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17例,其中新鲜脱位14例,陈旧性脱位3例.所有病例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1周开始活动肩关节,6周内绝大部分达正常范围.随访6~12个月,按Karlsson疗效评定标准,优良率达92.9%.表明用Wolter钢板治疗Ⅲ型肩销关节脱位,固定牢靠,安全,方便,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圣兵;姜为民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对66例胸片发现肺部结节的患者行99mTc-MIBI肺亲肿瘤显像(肺癌50例,良性病变16例),计算其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23例肺癌患者化疗前(IVP方案)行99mTc-MIBI肺显像,根据化疗后CT复查的结果分为缓解组和非缓解组,比较两组化疗前MIBI吸收比(T/N)的变化.结果显示,99mTc-MIBI肺显像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4.0%、87.5%、84.8%.MIBI吸收比与肿瘤直径之间无相关关系(P>0.05),鳞癌、腺癌的T/N均值较小细胞癌低.化疗前99mTc-MIBI吸收比越高,则化疗效果越好(P<0.05).表明99mTc-MIBI肺显像是诊断性质不明的肺结节和预测肺癌化疗效果的有效方法.
作者:余勇;胡筠珠;胡华成;唐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将24例髋关节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12例.A组采用自体血回收机回收术野出血,经过滤、离心、净化、清洗后,以洗涤红细胞的形式回输; B组完全输注库存血补充失血.记录回输血量及库存血输血量.结果:A组平均每例回收浓缩红细胞600 ml,除1例髋关节置换翻修患者因术中失血较多,输入400 ml血浆外,其余患者均未输库存血; B组平均每例输库存血550 ml.两组比较,A组共节约用血6000 ml.表明术中自体血回输是髋关节手术安全有效的补充失血的方法,对减少输库存血的机会具有临床意义.
作者:吴学东;赵建华;方志源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分析18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表现特点、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方法.其中17例行保守治疗,1例手术治疗无效后继续保守治疗,结果均治愈,平均治愈时间10.9 d.提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发病机制以肠道功能障碍为主,多发生于术后1~2周,宜采用保守治疗.
作者:陈彦;汪良;朱兴国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大鼠全脑照射后早期大脑皮质MyT1表达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SD大鼠单次全脑照射后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检测早期大脑皮质MyT1阳性细胞的数量.结果和对照组相比,2 Gy、10 Gy和30 Gy照射后各时间点大鼠脑皮质内MyT1阳性细胞都有明显的增加,其中10 Gy照射后1周脑皮质区域MyT1阳性细胞增加明显,数量多.2 Gy、10 Gy和30 Gy照射后1个月,脑皮质区域的MyT1阳性细胞较之1周时减少.结论大鼠全脑照射后早期大脑皮质MyT1表达增加,并且和照射剂量和观测时间相关.
作者:李华杰;包仕尧;田野;张志琳;陈列松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再生丝素膜对鼠胚真皮层成纤维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静置贴壁培养法在再生丝素膜上体外培养鼠胚真皮层成纤维细胞,并用活细胞计数法及MTT比色法观察再生丝素膜对细胞的形态、功能和生长的影响.结果再生丝素膜对鼠胚真皮层成纤维细胞的贴壁能力和形态及其代谢功能未见明显改变,也未见明显毒性,并能支持细胞正常生长,呈现正常的生长繁殖曲线.结论再生丝素膜对鼠胚真皮层成纤维细胞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
作者:谢宇锋;盛伟华;龚爱华;缪竞诚;杨吉成;李明忠;卢神州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索建立原位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以用于检测ppGalNAcT-2在细胞株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原位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胃癌细胞株SGC-7901中ppGalNAcT-2的表达.结果胃癌细胞株 SGC-7901中ppGalNAcT-2表达有差异,在细胞株中约有30%的细胞表达.结论原位逆转录PCR技术用于探索 ppGalNAcT-2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是可行的,它有助于对ppGalNAcT-2功能的进一步了解.
作者:胡笳;徐爱华;莫建华;周迎会;吴士良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P-、L-选择素在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表达规律,探讨P-、L-选择素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72只雄性SD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脑缺血2 h再灌注2 h、3 h、4 h、6 h、12 h、24 h、48h组,采用尼龙线栓塞法建立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点P-、L-选择素的表达.结果假手术组未见P-、L-选择素的表达.P-选择素在脑缺血再灌注后3 h出现少量表达,12 h达高峰,48 h仍有表达;L-选择素在脑缺血再灌注后2 h出现少量表达,6 h达高峰,24 h仍有表达.结论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P-、L-选择素表达明显上调,提示两者介导了白细胞、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过程.
作者:张世明;孙雪波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三磷酸腺苷敏感性K+通道开放剂(PCOs)Pinacidil 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在改良Langendorff 模型上,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St.Thomas 液(对照组)及经10 μmol/L Pinacidil 强化的St. Thomas液(Pinacidil组)两种停跳液进行低温缺血/再灌注大鼠离体心脏实验.离体心脏缺血90 min,再灌注15 min后观察缺血前、后心率(HR)、左室收缩高压(LVSP)、左室舒张末压(LVEDP)、大压力变化速率(±dp/dtmax)的变化,用RT-PCR方法检测心肌组织eNOS-mRNA和iNOS-mRNA的表达变化,通过凝胶图象分析系统对RT-PCR产物电泳条带进行密度分析.结果 Pinacidil组心功能指标明显好于对照组;eNOS明显升高(P<0.01),iNOS下降(P<0.05).结论 Pinacidil作为新的有效的停跳液成分可增强St. Thomas 液对离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许一鸣;章臣楠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60Co γ-射线作用后抗辐射菌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与不同剂量60Co γ-射线照射后大肠杆菌中这两种酶活性变化相比较,探讨SOD、CAT与抗辐射菌辐射抗性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单胺氧化法和钼酸铵法分别测定SOD和CAT活性,用Bradford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结果未受照射时抗辐射菌的CAT和SOD活性大于大肠杆菌中这两种酶的活性(P<0.01);当受到不同剂量的γ-射线作用后,抗辐射菌中这两种酶的活性随着剂量的增加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大肠杆菌受照后这两种酶活性几乎均呈下降趋势.并且受照后抗辐射菌中这两种酶的活性均高于大肠杆菌(P<0.01).结论抗辐射菌的抗氧化能力高于大肠杆菌.
作者:陈剑;刘芬菊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松果体钟基因Clock表达是否存在内源性昼夜节律.方法持续黑暗(DD)光制下饲养SD大鼠8周后,在一昼夜内每隔4 h采集松果体组织,提取总RNA,进行竞争性定量RT-PCR,测定不同昼夜时点(CT)样品中Clock mRNA的相对表达量,用余弦函数获取节律参数,并经振幅检验分析是否存在昼夜节律.结果松果体Clock基因mRNA的表达呈现内源性节律振荡变化(P<0.05),峰值和谷值分别位于CT17和CT5,峰值相位-253.03±15.51,振幅0.30±0.10,中值0.87±0.09.结论 Clock基因在大鼠松果体中存在明显的内源性昼夜节律表达.
作者:王国卿;杜玉珍;童建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索JAK/STAT途径活化与细胞增殖和凋亡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表达内源性GM-CSF受体的TF-1细胞,观察细胞增殖与凋亡;建立免疫沉淀和Western blot印迹方法,检测经GM-CSF 100 ng/ml瞬时诱导的TF-1细胞信号蛋白JAK2和STAT3酪氨酸磷酸化情况.结果经过GM-CSF刺激,细胞不但免于凋亡,TF-1细胞还呈现剂量与时间信赖性的增殖反应.当耗竭细胞因子6~12 h后,倒置显微镜下TF-1细胞呈现折光性改变,细胞开始凋亡,呈现凋亡特征性形态改变和出现DNA梯形条带,而加入0.1 ng/ml的GM-CSF,TF-1细胞即开始进入增殖状态,提示GM-CSF对细胞具有凋亡保护作用.经过100 ng/ml GM-CSF的瞬时诱导,在分子量130 kd区域见到JAK2蛋白条带,显示GM-CSF可诱导TF-1细胞磷酸化JAK2表达;而在分子量90 kd区域未见到STAT3蛋白条带,显示无磷酸化STAT3表达;而未经GM-CSF诱导的TF-1细胞,既无磷酸化JAK2也无磷酸化STAT3表达.结论 GM-CSF为TF-1细胞增殖诱导和凋亡保护所必需;GM-CSF诱导的TF-1细胞生物学效应涉及到胞浆信号分子JAK2磷酸化而非STAT3磷酸化.
作者:谌登兵;张日;夏学鸣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提高椎弓根内固定器械对胸腰椎骨折的复位固定效果,简化操作,使其更符合脊柱生物力学原理. 方法采用7具成人胸腰椎脊柱固定标本,造成椎体骨折,用自行研制的火炬椎弓根内固定器械加以固定,应用应力分析方法与其他椎弓根内固定器械作对比.结果自行研制的火炬(Torch)椎弓根内固定器械与SF在强度、刚度、稳定性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比Dick明显优越(P<0.05),在实验中显示其操作简便性.结论火炬椎弓根内固定器械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生物力学性能优良,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蒋定华;许立;王以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肠镜检查是目前诊断肠道疾病常用的方法,但因检查时有一定的痛苦,使部分患者拒绝接受或不配合检查而延误病情.为此,我院自2003年6月起开展无痛肠镜技术,使患者在清醒的状态下接受检查,效果较满意.
作者:纪建红;余晓芬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红细胞血型主次均不合的异基因骨髓移植中,抽取的骨髓在输注前需要去除骨髓中的红细胞、保养液、血浆、抗凝剂和脂肪等物质,有效地收集骨髓中的单个核细胞(MNC)和CD34+的造血干/祖细胞,从而减少因血型不合而引起的输血反应及保证回输中造血干/祖细胞的数量.
作者:常惠荣;吴德沛;朱子玲;孙爱宁;仇惠英;唐晓文;傅铮铮;马骁;顾婷婷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外伤性颅内血肿急诊开颅术中、术后发生迟发性后颅窝血肿,由于病情隐匿,发展迅速,故致死致残率高.近8年来,我们加强了对脑外伤患者的病情观察,在急性颅内血肿开颅血肿清除术中、术后发现非手术区迟发性血肿46例,其中发生在后颅窝9例.
作者:刘玉泉;朱小平;马越捷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我院自2000年3月至今,采用经电视胸腔镜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行肺叶切除45例,现将麻醉处理总结如下.
作者:仇正平;谢红;李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我院1999~2002年用单臂外固定支架治疗肱骨干开放性骨折36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子红;王建伟;周锦年;缪伟峰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痔脱垂经事器直肠下端粘膜不切术(procedure for prolapse and hemorrhoids,PPH)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逐步得到推广应用[1,2].
作者:谢于;赵宏;李德春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我科自2002年6月~2003年1月应用万托林、爱全乐联合气动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劲波;顾燕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与传统的压陷式眼压计--Schiotz眼压计相比,非接触式眼压计因其方便、元污染、安全等优越性已在我科临床工作中受到重视和广泛应用.
作者:钟蕾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建立套式聚合酶链反应直接测序方法分析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TEM全基因,以便TEM分型和发现新的亚型.方法根据Genbank核酸数据库已登录的TEM各亚型序列,在保守区自行设计4条引物,分A、B两段半套式重叠扩增TEM全基因;并对A段作正向测序,B段作反向测序. 结果大肠埃希菌TEM1、TEM2、TEM26等3种典型菌株均成功扩出A、B两段,产物直接测序波峰锐利,信噪比值高.该三株菌测得的序列与已在Genbank登录的序列一致.结论套式聚合酶链反应直接测序可用于TEM分型研究.
作者:丁云芳;糜祖煌;张建华;秦玲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用0.2%胶原酶Ⅰ解离原代培养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取出主动脉胸、腹段,剥除外膜,血管纵向剖开,去除内皮细胞.撕下中膜,快速剪切,用0.2%胶原酶液置摇摆仪上振摆消化约8 h(37℃,35次/min),离心弃上清,加培养液,在37℃温箱培养.结果光电显微镜下见细胞呈梭形或长梭形.用抗肌动蛋白α-actin的单克隆抗体鉴定平滑肌细胞的特异性肌动蛋白,见胞浆内有明显的细胞细丝,呈现淡黄棕色,细丝与细胞长轴相平行,呈现阳性.表明用0.2%胶原酶解离原代培养法进行平滑肌细胞培养,细胞产量高、质量好、培养时间短、稳定性强、培养成功率高,是一种快速简便的培养方法.
作者:李红霞;程绪杰;陈弹;周琳;杨向军;刘志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对119例临床诊治需要行多平面重建的患者采用多排螺旋CT薄层扫描,标准冠状位或(和)矢状位多平面重建,并根据临床要求于操作台或工作站实施斜面及曲面重建.结果表明,多排螺旋CT可获得高质量的多平面和任意曲面重建图像,能够显示整个感兴趣病变的形态,清晰显示病变的部位、大小及病灶及周围组织和器官的关系.提示多平面及曲面重建图像能提供独特的解剖信息和相关病理征象,有助于病变的诊断及分期,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与实施.
作者:胡丽霞;龚静山;饶梓彬;张景忠;朱进;于江波;何慧玲;徐坚民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以绿色荧光蛋白(GFP)为报告基因优化悬浮培养的白血病细胞的电穿孔转染条件.方法通过控制电压、电容、细胞状态、温度及缓冲液等转染条件,采用不同条件组合后用电穿孔法将质粒GFP转入悬浮培养的人白血病细胞株K562和NB4,用流式细胞仪和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率.结果 (1)低电压、高电容能高效转染悬浮培养的人白血病细胞,细胞类型不同条件有所差异,K562细胞在250 V、950 μF得到大转染率40.6%,NB4细胞在350 V、950 μF得到大转染率32.9%.(2)良好的细胞生长状态能明显提高转染率.(3)温度和缓冲液中的血清成分对电穿孔效率影响不大.结论电穿孔是一种高效的基因转染法,通过优化其条件,可提高转染率.
作者:沈慧玲;陈子兴;王玮;段卫明;傅建新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克隆大鼠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全长基因,构建真核细胞表达质粒.方法从孕17 d大鼠胚胎脑组织中提取RNA,参照分子克隆指南,合成cDNA第1、2链,加入引物PCR扩增目的基因,与 pcDNA3质粒连接,构建表达质粒.结果提取的总RNA经纯化后电泳出现18 s和28 s两条带,PCR扩增的目的基因为630 bp大小的条带,测序结果为633 bp.结论正确地克隆了大鼠GDNF基因全序列,为进一步获得重组活性的GDNF蛋白和神经系统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王运良;张志琳;包仕尧;石向群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对643例小儿病毒性肝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原检测,并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HBVDNA和尿巨细胞病毒(CMV)DNA.结果:门诊383例HAV、HBV分别为 68.1%、19.6%;住院260例分别为8.1%、59.2%.提示小儿病毒性肝炎主要致病原为HAV和HBV,门诊以HAV为主,住院以HBV为主,且4~6岁组感染比例高.
作者:尤海章;陆重琳 刊期: 2004年第01期
采用床旁调查和住院病历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住院患者756例,查出院内感染52例58例次,现患率6.9%,例次率7.7%.感染部位前三位依次为下呼吸道、泌尿道和伤口.
作者:吴旭琴;刘月秀;吴影秋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是一种常见的神经介导性晕厥.发病时,血管扩张、心率骤降,导致心输出量明显降低,血压下降,可突然发生晕厥或晕厥前状态.本文报道1例VVS患者经药物治疗无效,进行双腔起搏治疗.
作者:陈文;蒋廷波;刘志华;蒋文平 刊期: 200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