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和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p38(p38MAPK)的表达及其在肝细胞癌侵袭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使用原位杂交检测32例肝癌组织及对应的癌旁组织中MMP-13 mRNA的表达,使用免疫组化检测MMP-13蛋白和p38MAPK蛋白,分析它们和临床病理的关系.结果 MMP-13 mRNA及MMP-13、p38MAPK蛋白在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63%(29/32)、93.75%(30/32)和96.88%(31/32),在癌旁组织阳性表达分别为59.38%(19/32)、71.88%(23/32)和59.38%(19/32),癌组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MMP-13蛋白和p38MAPK蛋白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成显著正相关(P<0.01).MMP-13蛋白及p38MAPK蛋白表达在肿瘤组织甲胎蛋白不同分化程度、有无门静脉癌栓和(或)肝包膜受累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与肿瘤直径和血清AFP水平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MMP-13和p38MAPK在肝癌的生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可能参与了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机制.p38MAPK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MMP-13的调节.
作者:徐正府;任雪霞;黄介飞;鲍柏军;黄东风;鄂群;章建国;姚登福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应用国产及进口西罗莫司洗脱支架在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效果是否相似.方法 连续入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糖尿病患者70例,应用Cypher(进口组;35例78个病变部位)或Firebird(国产组,35例66个病变部位)西罗莫司洗脱支架.术后6个月随访冠脉造影结果 及临床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6个月,进口组患者晚期管腔丢失及支架内再狭窄百分比显著低于国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间临床不良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急性心肌梗死、靶病变重建、靶血管重建)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随访期间均未发生支架内血栓.结论 进口西罗莫司洗脱支架术后6个月时在造影结果 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并没有体现在临床获益上,尚需进一步随访进行深入探讨.
作者:张菁;陈康寅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持续被动活动(CPM)功能锻炼在膝关节内骨折术后康复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172例膝关节内骨折患者随机分为CPM治疗组和对照组,CPM治疗组112例术后采用CPM机治疗.结果 CPM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膝关节功能评分和膝关节主动活动度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以上两项指标的差异也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早期合理使用CPM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是保证膝关节内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获得良好手术效果的有效措施.
作者:申海慧;杨惠林;王骏骅;张志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安全性和临床意义.方法 对97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进行全甲状腺切除术,并对手术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 88例首次行甲状腺全切除术者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及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分别为2.27%和1.14%;9例既往施行过甲状腺部分切除者上述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2.2%和22.2%,显著高于既往无甲状腺手术史者,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且手术难度增加.术后患者均未发生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和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结论 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首次甲状腺全切除术安全可行,能避免组织残留所致病变复发,降低再手术率.
作者:陈小平;李圆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流感嗜血杆菌肺炎患儿免疫功能.方法 对入院儿童行多病原联合检测,明确流感嗜血杆菌感染,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儿外周血T细胞亚群、B细胞及NK细胞.结果 肺炎组患儿T细胞亚群(CD3+CD4+T,CD3+CD8+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细胞(CD3-CD19+B)比例较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K细胞(CD3-CD16+CD56+NK)较对照组下降,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流感嗜血杆菌肺炎患儿体液免疫反应增强.固有免疫减弱.感染后免疫功能测定和分析有利于临床免疫调节治疗,对病情及预后的判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孙惠泉;郝创利;范丽萍;陈正荣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高压氧(HBO)治疗对急性脑出血灶周水肿的影响,以期动态评估HBO的临床疗效.方法 发病在24 h内入院的72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HBO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前者于病程第7天同时给予HBO治疗,每日1次,连续20 d.在病程第7天和第28天时,分别用T2WI图像和表观扩散系数(ADC)观测脑水肿的范围及程度.两组治疗前及治疗第28天时行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评定功能障碍的程度、改良巴氏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变化.结果 (1)病程第28天,HBO组的绝对水肿体积、相对水肿体积和ADC值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病程第28天,脑水肿仍有一定程度的存在;(3)第28天时NIHSS和MBI评定,HBO组两种量表评分的变化量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HBO治疗急性脑出血可明显减轻脑水肿的程度和缩小脑水肿的范围,且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作者:谢兵;胡晓云;方向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角膜接触镜配戴时间及摘除时机对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预后的影响.方法 患者按常规LASEK操作及术后处理.A组25例50眼,于术后第3天摘除角膜接触镜.B组15例30眼,于术后第5~7天眼部刺激症状基本消失后摘除角膜接触镜.比较两组角膜接触镜黏附细胞及裸眼视力情况.结果 A组镜片可见较多炎症细胞,并可见小片岛状角膜上皮细胞黏附于镜片的不同位置;B组镜片黏附细胞较少,各个镜片仅见数个、散在、孤立的上皮细胞,未见炎症细胞黏附.A、B两组术后1、3个月裸眼视力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角膜接触镜摘除时间对中、低度近视的术后疗效无明显差别,但是刺激症状消退后再摘除角膜接触镜,可避免角膜上皮瓣的微小创伤,大限度地减轻术后愈合反应.
作者:张晓峰;丁洁;李龙标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的基因诊断方法 ,并评价其对预后的意义.方法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46例pN0 NSCLC(Ⅰa~Ⅱb期)的188枚纵隔淋巴结标本中的黏蛋白1(MUCI)mRNA的表达情况.对照组为同期经手术治疗的患者,其中阴性对照淋巴结26枚(取自10例肺良性病变),阳性对照标本26个(10例NSCLC的肿瘤标本).通过X2检验,比较预后差别.结果 阴性对照组均无MUC1 mRNA表达,特异度100%,表达率为0,阳性对照组26个标本中,24个有MUC1 mRNA表达,灵敏度为92.3%,表达率为(94.6±23.4)%.实验组46例患者的12个标本有MUC1 mRNA表达,占11.2%,其TNM分期上调为Ⅲa.MUC1 mRNA表达阴性组3年生存率(88%)高于MUC1 mRNA阳性组(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MUC1 mRNA的表达可诊断肺癌纵隔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纵隔淋巴结隐匿性转移可能与pN0肺癌预后不良有关.
作者:施从先;张军宁;王建平;张三典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小乳腺癌(≤2 cm)的高频声像图及彩色多普勒血流特征.评估彩超对小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经病理证实的67例乳腺小肿块高频声像图及彩色多普勒血流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与病理结果 对照.结果 小乳腺癌的高频声像图仅具备部分恶性特征,其中肿块内微小钙化是其重要特征,另外脉冲多普勒(PD)频谱阻力指数RI≥0.70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的血流分级≥他级亦具有很好的阳性预告意义.结论 使用高频二维超声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提高小乳腺癌的术前诊断准确率.
作者:夏国兵;胡春洪;金秋龙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14 d后,出现转氨酶升高3例,尿素氮升高3例,均经对症治疗后降至正常.结论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作者:何琼;张正春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抗CD20单抗(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长春新碱、阿霉素及泼尼松(CHOP方案)治疗初诊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36例初治患者采用标准的CHOP方案治疗,每3周1个疗程,共6个疗程.利妥昔单抗静滴剂量为375 mg/m2,每3周输注1次,连续4次或6次.观察疗效及副作用.结果 在36例患者中,66.7%获得完全缓解(CR),总有效率(OR)为100%.36例患者共随访了12~43个月,患者24个月的疾病无进展生存(PFS)率为80.5%.主要不良反应为与输注相关的不良反应如发热、恶心、呕吐和中性粒细胞减少、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结论 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治疗初治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和滤泡性淋巴瘤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周亚南;陈子兴;张旭辉;陶瑞芳;邵景章;张日;吴德沛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HSPT0、HSP90在肾细胞癌组织中表达的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2例肾细胞癌组织标本中HSP70、HSP90的表达情况.结果 肾细胞癌组织中HSP70、HSP90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0.6%(29/32)、84.4%(27/32),明显高于正常肾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表达程度与肾细胞癌临床分期及细胞类型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HSPT0、HSP90高表达在肾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具有促进作用.
作者:臧晋;严春寅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Toth水解剖技术用于小骨窗经侧裂入路手术治疗高血压壳核出血的可行性.方法 20例高血压壳核出血行小骨窗经侧裂入路手术,采用Toth水解剖技术清除血肿.对术后4-12个月内的日常生活能力(ADL)进行分级.结果 无1例死亡,生存者的ADL分级为:1-2级(完全或部分生活自理)10例,3级(可在搀扶下下地活动)5例,4级(意识清楚,卧床不起)4例,5级(植物生存状态)1例.结论 Toth水解剖技术用于小骨窗经侧裂入路手术治疗高血压壳核出血简单、安全、有效.
作者:吴建东;惠国桢;钱苏荣;林荔清;王晨秋;王剑韧;王晨;殷光中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解剖型同种异体皮质骨环(AACR)在颈椎前路椎间融合中的应用.方法 对9例颈椎间盘突出患者,用AACR及颈椎前路钢板进行颈椎前路椎间融合手术,植入10个椎间隙.术后观察临床效果及手术并发症,并行X线评估.结果 9例患者随访13~18个月,平均16.2个月.术后及随访时的Cobb角度及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恢复,术后疗效评分平均改善率为84.5%.结论 AACR上下面的倒锯齿状设计使得AACR植入牢固,两侧的微孔设计利于植骨的爬行替代;由于保留了皮质骨,具有类似金属支架的支撑作用.
作者:张志明;杨惠林;袁峰;唐天驷;姜为民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阿德福韦酯(ADV-dpv)抗病毒治疗对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选择57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均给予ADV-dpv 10 mg,每日1次,共48周,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治疗前、治疗3个月和6个月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结果 在抗病毒治疗前,与低病毒载量患者相比,高病毒载量患者存在着更为明显的T细胞亚群的失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抗病毒治疗的进行,T细胞亚群失衡呈进行性改善,除CD3+T淋巴细胞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DV-dpv治疗后HBV-DNA转阴组与未转阴组患者初始T细胞亚群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病毒载量与其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状态密切相关,经ADV-dpv抗病毒治疗后其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状态呈逐渐改善趋势.
作者:董莉;李军;韩亚萍;刘源;宋培新;郭小芙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结肠癌、腺瘤和相应癌旁正常结肠黏膜组织中PTEN、p-Akt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取85例结肠癌、18例结肠腺瘤和9例癌旁结肠黏膜组织分别制成72点和104点两块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结肠组织芯片中PTEN、p-Akt1的表达.结果 PTEN、p-Akt1在结肠癌、结肠腺瘤和正常结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分化程度的大肠癌组织中PTEN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临床病理资料无关;p-Akt1的表达与大肠癌组织学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分别P<0.001和<0.05),与其他临床病理资料无关.结论 PTEN、p-Akt1畸变可能未参与正常大肠细胞早期恶性转化的过程,但在结肠癌发生、发展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作者:施超;陈卫昌;林茂松;张宝峰;方静;周琼;胡莺;郜恒骏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骨髓细胞中P16基因表达异常态势,为寻找MDS患者分子诊断标记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联反应检测44例初诊和18例治疗后MDS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P16基因mRNA表达水平,并与15例非MDS贫血患者相比较.磁珠分选8例初诊MDS患者CD34+细胞,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纯度.检测MDS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及CD34+细胞中P16表达水平.结果 在单个核细胞中,初诊MDS组与治疗后MDS组P16基因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非MDS贫血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细胞纯度为96.7%,在CD34+细胞中,初诊MDS组P16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非MDS贫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DS患者P16表达异常可发生在CD34+细胞,也可发生在分化后较成熟的单个核细胞.P16基因可作为MDS鉴别诊断的分子标志物之一,其在MDS患者细胞凋亡中可能发挥作用.
作者:沈宏杰;陈子兴;王元元;祁小飞;岑建农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检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MMP-14)及其抑制剂(TIMP-1、TIMP-2)基因表达情况.方法 收集CML患者及正常成人的骨髓,分离单个核细胞,抽提RNA后进行RT-PCR得到cDNA,利用所合成的引物进行相应基因的扩增.结果 在12例正常成人骨髓单个核细胞基因中皆有MMP-9、TIMP-1的表达,6例表达TIMP-2,而MMP-2和MMP-14的表达皆为阴性;30例CML患者皆有MMP-9、TIMP-I的表达,其中26例有TIMP-2的表达,11例表达MMP-2和MMP-14;而11例表达MMP-2的患者中,3例已发生急变,6例处于加速期.结论 MMP-2与MMP-14的表达在骨髓单个核细胞中具有一致性,两者的出现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进展相关.
作者:胡晓慧;吴德沛;孙爱宁;白霞;阮长耿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胃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 RT-PCR法检测了45例胃癌组织及15例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中ICAM-1 mRNA、MMP2 mRNA及iNOS mRNA的表达.结果 ICAM-1 mRNA、MMP2 mRNA及iNOS mRNA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与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ICAM-1 mRNA、MMP-2 mRNA及iNOS mRNA表达与胃癌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肿瘤的大小及分化程度无关(P>0.05),三者之间存在着相关性(P<0.05).结论 ICAM-1、MMP-2及iNOS参与了胃癌的形成,其相互作用在胃癌浸润和转移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周国强;汪良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人胚胎生殖细胞移植于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区后的存活率和增殖分化能力,探讨人胚胎生殖细胞异种异体移植的可行性.方法 取5~9周人胚胎生殖脊细胞,分离、体外培养获得胚胎生殖细胞;用SD大鼠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分为对照组、移植组.分别在移植后1 d和1、2、4周处死大鼠,以抗人细胞核抗体MAB1281作为示踪剂,观察转录因子Nkx-2.5在移植大鼠心脏组织的阳性表达;分析人胚胎生殖细胞在宿主体内转化为心肌细胞的能力.结果 成功建立大鼠心肌梗死模型;移植组心肌梗死区抗人细胞核抗体MAB1281和转录因子Nkx-2.5均呈阳性表达,对照组均为阴性表达.结论 人胚胎生殖细胞植入心肌组织后,不仅在心肌内存活而且表现出向心肌细胞分化的特性.
作者:张于娟;张苏;朱旻;李香;陈永珍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从胎盘组织中分离获得人胎盘源间充质干细胞(PMSCs).并诱导其向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化,为PMSCs应用于组织工程和细胞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将人胎盘组织经胶原酶消化、贴壁和传代培养获得PMSCs,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标志,分别联合应用β-甘油磷酸钠、维生素C、地塞米松体系和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胰岛素、吲哚美辛、地塞米松体系将其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继而采用碱性磷酸酶检测和Von kossa染色对其进行成骨分化鉴定,采用油红O染色对其进行脂肪分化鉴定.结果 从人胎盘中成功分离获得了PMSCs,形态呈纤维状,细胞增殖能力强;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PMSCs表达CD29、CD44、CD105、CD106和CD166,不表达CD34、CD45、HLA-DR:人PMSCs经成骨诱导2周后,碱性磷酸酶染色呈强阳性,Von kossa染色可见明显钙结节;人PMSCs经成脂诱导3周后,油红O染色呈阳性,有明显的脂滴出现.结论 建立了有效分离、培养人PMSCs的实验体系,并能使其在体外诱导向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化,表明PMSCs可作为新型来源的种子细胞应用于组织工程.
作者:翁震;王泳;袁雅红;李毅平;罗先富;张学光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抗Fas单克隆抗体诱导肺癌细胞凋亡的规律及在肺癌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细胞形态学观察、琼脂糖凝胶电泳、流式细胞术检测抗Fas单克隆抗体对肺癌细胞A-549增殖周期的影响及对细胞杀伤作用的方式,并检测了A-549细胞表面Bcl-2的表达情况.结果 抗Fas单克隆抗体有阻滞细胞周期、通过诱发凋亡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P<0.05).经抗Fas单克隆抗体处理后,A-549细胞表面Bcl-2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Fas单克隆抗体可以诱导肺癌细胞系A-549细胞凋亡,抗Fas单克隆抗体诱导肺癌细胞凋亡与Bcl-2表达无关.
作者:李虹;郑世营;蒋东;葛锦峰;赵军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趋化因子Fractalkine在骨癌痛中的作用及其脊髓部位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Walker 256肿瘤细胞,注射在胫骨内建立骨癌痛模型.雌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5组(n=8),Ⅰ组为Hank's液对照组,Ⅱ组为骨癌痛组,Ⅲ组为对照组+CX3CR1中和抗体,Ⅳ组为骨癌痛组+IgG;V组为骨癌痛组+CX3CR1中和抗体.术后第10~12天,鞘内分别注射CX3CRI中和抗体或IgG,每天1次,剂量10μg/10μl.分别于术前及术后隔日开始测定大鼠机械性痛阈值.术后第12天鞘内注射抗体后6 h处死大鼠,测定脊髓小胶质细胞标志物(OX-42)的表达水平.结果 术后第10~12天,与Ⅰ组比较,Ⅱ组、Ⅳ组机械性痛阈值显著下降,脊髓OX-42染色阳性细胞数(Num)及积分吸光度(IA)显著增加,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Ⅲ组上述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Ⅱ组、Ⅳ组比较,Ⅴ组机械性痛阈值显著增高,脊髓OX-42染色Num及IA显著减少,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Fractalkine通过激活脊髓小胶质细胞参与了骨癌痛的形成.
作者:胡计嬅;杨建平;刘磊;李彩芳;王丽娜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单侧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黑质中内源性孤儿核受体(Nurr1)和酪氨酸羟化酶(TH)mRNA表达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 用6-羟基多巴胺(6-OHDA)注射至成年大鼠右侧前脑内侧束(MFB)制备单侧帕金森病模型,于术后1、7、14、28 d分别采用半定量RT-PCR和原位杂交方法 检测双侧黑质中Nurr1和TH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Nurr1 mRNA表达在术后1 d损伤侧黑质中即明显下降,术后7 d开始逐渐增加,14 d接近正常水平,28 d明显升高.除14 d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TH mRNA表达在术后1 d损伤侧黑质中无明显变化,7 d后开始下降,14 d达低,28 d开始上升.除1d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Nurr1 mRNA在多巴胺能表型神经元的损伤和再生修复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作者:谭雪锋;金国华;刘娟;秦建兵;田美玲;李浩明;朱蕙霞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托吡酯(TPM)对戊四氮(PTZ)所致慢性癫痫大鼠癫痫发作及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以为其作为神经细胞保护剂使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建立癫痫大鼠模型(模型组)和建立癫痫大鼠模型后以TPM进行干预(TPM预防组),并以腹腔注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分别进行动物行为学观察及检测各组神经细胞凋亡和caspase-3阳性神经细胞.结果 TPM预防组痫性发作级别较模型组显著降低,惊厥潜伏期较模型组明显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P<0.01和<0.05),惊厥持续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神经细胞凋亡数、caspase-3阳性神经细胞数较TPM预防组、对照组显著增加,TPM预防组神经细胞凋亡数、caspase-3阳性神经细胞数较对照组显著增加,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TPM对PTZ所致慢性癫痫大鼠模型有预防作用;TPM能有效控制PTZ所致慢性癫痫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神经细胞凋亡,其可能机制是降低caspase-3的表达,从而发挥脑保护作用.
作者:霍洪亮;王海燕;戴晓梅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O-2A祖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 从新生1~2 d SD大鼠大脑皮质中分离纯化O-2A祖细胞.80只SD成年大鼠,随机分为4组:A组为正常组,与其他3组同期饲养;其他3组均行T9脊髓左半侧离断手术,B组损伤处植入吸附生理盐水的明胶海绵(损伤对照组);C组损伤处移植50%O-2A祖细胞和50%1型星形胶质细胞(T1A)混悬液(O-2A+T1A组);D组损伤处植入含有纯化O-2A祖细胞的细胞悬液(O-2A移植组).移植术后3、7、14、21、28 d分别以CBS及BBB方法 进行大鼠神经功能评定.结果 A组大鼠后肢CBS和BBB得分分别为100和21.O-2A祖细胞移植术后3、7、14、21、28 d,B、C、D组动物后肢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左后肢得分均显著低于右侧,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D组运动功能恢复好.结论 O-2A祖细胞移植可促进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恢复.
作者:孙茂民;孙文阁;王宇卉;黄兴锐;朱云霞;夏春林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大强度耐力训练对中枢神经系统(CNS)的影响,提出预防CNS损伤的观点.方法 雄性SD大鼠16只,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大强度耐力训练组.耐力训练6周,训练后取材,采用HE染色、TUNEL法细胞凋亡检测、免疫组化染色及图像分析方法 ,观察12个CNS部位.结果 (1)大强度耐力训练后CNS凋亡细胞的类型主要为神经胶质细胞,长期大强度耐力训练后CNS各部位细胞凋亡百分率显著增加(P<0.01).(2)大强度耐力训练后CNS各部位HSP70表达均显著增加(P<0.01),nNOS表达变化不明显(P>0.05),iNOS的表达均显著增加(P<0.05或<0.01).结论 大强度耐力训练对CNS有一定的损伤,运动训练后须考虑足够的恢复时间.
作者:陆阿明;吴金全;孙茂民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普伐他汀片对去势大鼠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作用,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取12周龄的雌性Wistar大鼠加只,氯氨酮(5 mg/100 g)麻醉条件下,其中30只打开腹腔去除双侧卵巢,逐层缝合,另10只予以单纯打开腹腔不切除卵巢.将大鼠分模型组、普伐他汀组、阳性对照组、正常对照假手术组4组,饲养12周后,分别予以生理盐水(10 ml/kg)、普伐他汀水溶液(2 ms/ks)、α-D3水溶液(0.05μg/kg)及生理盐水(10 ml/kg)灌胃.灌胃12周后,活杀各组动物,以双能X线密度测定仪测定骨密度.取血清用放免法测定血清中骨钙素(BGP)、降钙素(CT).通过三点弯曲试验,记录载荷-变形曲线,测定骨生物力学指标.结果 经过12周的普伐他汀水溶液灌胃治疗,明显提高了去势大鼠的骨密度、血清激素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并能改善治疗组大鼠的骨力学性能.结论 普伐他汀可提高去势大鼠的骨密度值及血清激素水平,改善骨的生物力学性能,具有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作用.
作者:王靖;唐天驷;滕红林;陈鑫;朱雄白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进行前臂骨间后神经终末支解剖学研究,为前臂背侧神经肌肉损伤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解剖40侧成人上肢尸体标本,测量骨间后神经自分支起点至旋后肌远侧缘之间的距离,并记录其分布于各个肌肉的分支长度和数量.结果 前臂骨间后神经穿出旋后肌后分出较多短分支和一支较深的长分支.结论 熟悉前臂骨间后神经终末支的解剖学特点将有助于指导前臂背侧神经肌肉损伤的治疗.
作者:孙焕建;董红华;夏春林;朱文峰;朱赤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幽门螺杆菌(Hp)对人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细胞)增殖及超氧自由基阴离子(O2·)的生成和低剂量O2·对GES-1增殖的影响.方法 用3H-TdR掺入法测定cpm值及MTY比色法分析检测总活细胞数来估计GES-1细胞DNA合成及细胞生成,衡量GES-1细胞增殖情况.用细胞色素C还原法测定GES-1细胞、Hp产生O2·水平.检测不同浓度Hp生长曲线及O2·生成情况.结果 IL-1β以剂量依赖性增加GES-1细胞DNA合成及细胞数量.IL-1β增加GES-1细胞产生O2·.GES-1细胞能够自身产生O2·.Hp生长情况与接种的菌量有关,Hp能够自身产生大量O2·,其耐受的O2·浓度明显高于胃黏膜细胞.结论 IL-1β在调节GES-1细胞增殖中有重要作用.IL-1β涉及Hp感染胃黏膜细胞的高增殖反应和胃癌的致癌过程.IL-1β促O2·生成的作用可能在胃相关疾病的防治中具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李岭;陈卫昌;江家贵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非体外静脉转流猪原位肝移植术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选用太湖猪种的梅山猪行无体外静脉转流条件猪原位肝移植术,观察供/受体手术情况;分别于无肝前期、无肝期、新肝期和关腹前进行血气分析和血电解质、凝血功能和部分生化指标测定,记录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心率,采用前后对照的方法 ,明确非体外静脉转流猪原位肝移植术不同时期主要存在的病理生理改变,探讨相应的处理原则.结果 顺利完成非体外静脉转流猪原位肝移植术15例(手术成功率88.2%),受体肝移植手术过程中各重要生理指标变化较大,经积极有效的针对性处理后,除关腹前APTT和Fg仍异常(P<0.05)外,其他都恢复至基础水平.结论 良好的手术技术,积极有效地防止和纠正内环境改变,是稳定建立非静脉转流猪原位肝移植术模型的关键因素;该模型与临床肝移植术的方法 及要求基本一致,有很强的模拟性.
作者:邵文雨;朱楠;张海斌;杨宁;高广勇;钱海鑫;杨广顺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由2型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2)介导的靶向缺氧诱导因子2(EPAS1/HIF-2)的小干扰RNA(siR-NA)对人胰腺癌PANC-1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影响.方法 将人胰腺癌细胞株PANC-1分为实验组、阴性对照组(阴性组)和空白对照组(空白组),实验组和阴性组分别转染rAAV2-EPAS1-siRNA和rAAV2-EGFP病毒,空白组不转染病毒,进行常氧和缺氧培养.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EPAS1基因表达,Annexin V-FITC/PI双染检测细胞凋亡,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结果 在常氧和缺氧状态下,实验组细胞EPAS1 mRNA和蛋白表达受抑制,显著低于阴性组和空白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在缺氧状态下,实验组细胞的凋亡率明显升高,增殖受抑制,与阴性组和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siRNA抑制缺氧状态下胰腺癌细胞中EPAS1基因表达,能诱导胰腺癌细胞凋亡,抑制胰腺癌细胞增殖.
作者:滕宝群;李德春;朱东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索藻酸双酯钠(PSS)对激素性骨坏死高危群体的药物预防作用.方法 动物分两组,模型组联合使用马血清和激素制作骨坏死模型;PSS预防组在制作模型同时口服PSS.分别于模型制作前,使用激素后24 h、4周测定血脂及凝血系统指标,4周后对骨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及形态计量学研究.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PSS预防组CHOL、TG、LDL-C及TXB2、PAI、D-dimer水平较低,而AT-Ⅲ、t-PA水平较高;同时PSS预防组骨坏死发生率低(25%Vs 83.33%,P<0.05),脂肪细胞直径(29.84 μm Vs 45.54 μm,P<0.05)及股骨头脂肪组织面积百分比(16.35%Vs30.45%,P<0.05)较低.而骨组织面积百分比较高(45.57%Vs 36.64%,P<0.05).结论 PSS具有降低血脂、抗凝、加强纤溶的作用,对减少激素性骨坏死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作者:黄立新;董天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635 nm GaAlAs激光照射对急性骨骼肌钝挫伤大鼠组织学愈合进程及腓肠肌Ⅱb型肌球蛋白重链(MHC-Ⅱb)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建立大鼠急性骨骼肌钝挫伤模型,激光治疗组采用美国Erchonia EML(ML2)型低功率GaALAs激光器在钝挫伤局部进行照射,正常对照组、自然愈合组不进行照射.通过HE染色光镜观察、透射电镜观察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损伤区域腓肠肌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 HE染色光镜观察和电镜观察结果 显示,激光照射组肌肉再生速度显著快于自然愈合组,且胶原纤维生成很少;激光治疗组腓肠肌MHC-Ⅱb mRNA的表达量在损伤后第2、3、7天显著高于自然愈合组.结论 635 nm GaAlAs激光能促进急性骨骼肌钝挫伤模型大鼠腓肠肌MHC-Ⅱb mRNA的表达,从而促进肌肉再生,提高愈合质量.
作者:罗丽;张林;孙中文;史进方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对乙酰氨基酚联合外照射对脑胶质瘤SHG-44细胞株照射存活后代增殖的影响,探讨对乙酰氨基酚作为复发性恶性脑胶质瘤放射治疗增敏剂的可能性.方法 培养人脑胶质瘤SHG-44细胞株经6 MV X线DT10 Gy照射后的存活后代细胞(SHG-44-10细胞),测定其群体倍增时间;在培养SHG-44-10细胞中加入对乙酰氨基酚,进行集落形成实验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其放射敏感性和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 与SHG-44细胞相比较,SHG-44照射后代细胞克隆形成率降低,倍增时间延长,对放射的敏感性明显降低.而加入对乙酰氨基酚培养后,SHG-44照射后代细胞对放射的敏感性可增加.SHG-44照射后代细胞再次照射后12 h,G2/M相细胞比例增高,24 h比例下降,而加入对乙酰氨基酚培养后G2/M相细胞12 h、24 h均维持较高的比例.结论 (1)SHG-44细胞照射后存活后代细胞增殖延缓,放射敏感性下降.(2)小剂量对乙酰氨基酚可提高SHG-44细胞照射后存活后代细胞的放射敏感性,其可能的机制为诱导细胞阻滞在对放射敏感的G2/M期并能诱导它的凋亡.(3)对乙酰氨基酚有可能成为治疗复发性脑胶质瘤的放射增敏剂.
作者:李超;李莉;周菊英;许昌韶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贝那普利联合缬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DN)的疗效.方法 48例DNⅣ期患者随机分成3组.观察组接受贝那普利和缬沙坦联合治疗,贝那普利组接受贝那普利治疗;缬沙坦组接受缬沙坦治疗,治疗12周.观察期间每月检测1次24 h尿蛋白定量、肾功能及血钾.基础治疗均使用胰岛素和(或)口服降糖药,必要时加用钙拮抗剂等降压药物,严格控制血糖和血压在正常范围.结果 治疗12周患者尿蛋白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观察组尿蛋白下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未发生高钾血症和肾功能恶化.结论 贝那普利联合缬沙坦治疗DN可明显降低尿蛋白,提高疗效.
作者:狄伟南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喜炎平注射液联合沐舒坦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疗效.方法 将240例肺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20例,在常规抗感染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喜炎平和沐舒坦静脉滴注;对照组120例,常规抗感染治疗.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显著快于对照组,平均住院日显著缩短,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或<0.001).结论 喜炎平联合沐舒坦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效果好.
作者:殷小平;张泓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治疗胃间质瘤的可行性.方法 根据肿瘤部位,对20例胃间质瘤患者行腹腔镜治疗,其中3例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余17例行胃楔形切除术.结果 20例患者均在完全腹腔镜下切除肿瘤.手术平均时间150 min(70~310 min),平均出血量150 ml(60~200 ml),术后平均住院日4.3 d.随访2~11个月无并发症及肿瘤复发.结论 腹腔镜下胃间质瘤切除术安全可行,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汤澄;孙喜太;孙凯;谢如刚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早期手术在急性重症胰腺炎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APACHE-Ⅱ评分>20分的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其中早期手术12例,未早期手术14例,对两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早期手术组治愈10例,死亡2例(16.7%);未早期手术组14例中,治愈11例,死亡3例(21.4%).早期手术组术后切口感染8例,平均住院日为45.7 d;未早期手术组平均住院日为40.4 d.结论 非手术治疗无效及胰腺周围有严重局部并发症的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可行早期手术干预.
作者:吴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心脑血管疾病高危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情况,以及其对高危患者短期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心脑血管疾病高危患者76例和对照组健康老年人53人,均检测并比较两组血清超敏CRP水平;随访记录高危患者1年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高危患者血清超敏CRP值高于对照组,高危患者中超敏CRP异常组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高于CRP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P<0.01和<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超敏CRP是高危患者1年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监测心脑血管疾病高危患者超敏CRP水平有一定临床意义,超敏CRP异常升高预示短期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可能性增加.
作者:史志保;胡小伟;董万利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应用MIPPO技术经皮植入动力髋螺钉(DHS)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分析DHS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86例,其中应用MIPPO技术植入DHS 36例,常规切口植入DHS 150例;从常规切口组中选择临床资料与MIPPO组具有可比性的患者36例;通过比较两组的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中及术后输血量、术后患肢消肿时间、血沉变化及骨折愈合时间来评估MIPPO技术的疗效.结果 MIPPO组较常规切口组创伤小,对患者机体的影响小,上述指标除骨折愈合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应用MIPPO技术植入DHS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史源欣;邵伟忠;苏振刚;范胜利;王筱林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和实时荧光PCR法分别检测315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和152名健康新生儿血清CMV-IgM和尿液PCR-CMV-DNA,并用常规方法 测定巨细胞病毒感染新生儿及健康新生儿肝功能状况.结果 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血清CMV-IgM及尿液CMV-DNA阳性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MV感染阳性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与CMV感染阴性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黄疸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前者消退时间显著长于后者,且肝功能存在明显的受损情况,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巨细胞病毒感染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重要病因,可引起肝功能损害及黄疸消退延迟.
作者:周泽民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小骨窗开颅与传统大骨瓣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采用小骨窗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36例,传统大骨瓣开颅治疗56例,术后1 d复查CT观察血肿清除程度,术后6个月评价手术效果.结果 术后1 d复查CT,两组血肿清除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小骨窗开颅组的术后恢复良好率和不良率较大骨瓣开颅组明显提高和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高血压壳核出血,小骨窗开颅有利于术后恢复.
作者:舒张;汪阳;沈旭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口服不同剂量泼尼松治疗儿童难治性哮喘的疗效.方法 将89例资料完整的接受全球哮喘防治倡议(GINA)方案正规治疗和管理的难治性哮喘患儿随机分为口服小、中、大剂量泼尼松3组,对各组的临床疗效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 口服泼尼松治疗儿童难治性哮喘的总有效率为79.8%;小剂量组疗效低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剂量组与中剂量组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口服泼尼松治疗难治性哮喘临床有效,尤其中剂量治疗方案值得临床推荐使用.
作者:陈国玉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肺功能深吸气量(IC)的测定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8例中重度稳定期COPD患者分别在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前后进行常规肺功能检测和6分钟步行试验(6MWT)后肺功能检测,以Borg指数进行呼吸困难的分级.结果 吸入沙丁胺醇后,IC增加超过15%的占67.9%,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增加超过15%的占17.9%.运动后FEV1的下降程度均不及IC下降明显,两者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运动后,Borg指数的变化与IC的变化成显著负相关(P<0.01).吸入沙丁胺醇后.6MWT和Borg呼吸困难评分均有显著改善,IC的增加(△IC)与△6MWT及△Borg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 对COPD患者,评价支气管扩张剂的疗效时,IC比FEV1更敏感,并能较准确地反映患者呼吸困难的严重程度.
作者:林盪;张兰兰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无创正压通气(NIPPV)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急性加重期严重呼吸衰竭的效果.方法 对30例老年COPD急性加重期严重Ⅱ型呼吸衰竭(均符合有创通气指征)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NIP-PV治疗,并监测生命体征、血气分析等指标,基础疾病采用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评分),神志改变采用Glasaow昏迷评分(GCS评分).结果 NIPPV 2 h,患者的心率、呼吸频率、血气分析指标(pH、PaO2、PaCO2)明显改善;NIPPV 24 h上述指标进一步改善(P<0.01),APACHEⅡ评分下降,GCS评分升高,以上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治疗有效率86.7%,失败率13.3%.结论 NIPPV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严重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效果较好.
作者:陈龙;朱蕾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胫骨高位截骨+Giebel钢板内固定治疗膝内翻畸形的临床疗效及优势所在.方法 25例膝内翻畸形患者采用胫骨高位截骨术+Giebel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均随访6~36个月,平均20.5个月.术前膝内翻角度5°~16°,平均9.8°;术后膝外翻角度3°~12°,平均8.6°;矫正角度8.5°~27.5°,平均17.5°.患膝关节采用HSS评分系统,术前60~82分,平均65.5分;术后78~92分,平均84.6分.截骨端愈合时间2~4个月,平均2.5月.术中未发现神经血管损伤,术后未发生感染及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手术前后HSS评分及患膝关节内外翻角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胫骨高位截骨+Giebel钢板内固定治疗膝内翻畸形具有创伤小、骨愈合率高、内固定强度可靠、近中期效果满意等优点.
作者:龚晓红;姜为民;李雪峰;杨惠林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和普通肠镜在大肠新生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2例患者进行了NBI检查.内镜插至回盲部,发现病变后先普通肠镜下观察病变的腺管开口和毛细血管形态;后切换至NBI,再观察病变的腺管开口和毛细血管形态;并对比观察病变和周围正常黏膜.结果 NBI下可更清晰地观察结、直肠黏膜毛细血管网;对于病变腺管开口的观察,NBI组清晰和非常清晰率达82.7%,明显优于普通肠镜组的1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观察结、直肠病变和周围正常黏膜,NBI组清晰可见和非常清晰可见百分率达93.5%,明显优于普通肠镜组的7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BI技术对大肠新生性病变的观察明显优于普通肠镜,且操作简单易行.
作者:徐亚;任伯良;陈志荣;闵寒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通过测定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血清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和术后病理检查,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和慢性前列腺炎的关系.方法 182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按Rous标准Ⅰ度、Ⅱ度和Ⅲ度分为3组,并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白介素IL-2、IL-4、IL-6、IL-8和TNF-α水平,并做术后病理检查.结果 Ⅲ度组血清白介素、TNF-α水平和慢性前列腺炎的检出率显著高于Ⅱ度组;Ⅱ度组血清白介素、TNF-α水平显著高于Ⅰ度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血清白介素、TNF-α水平和慢性前列腺炎的检出率与前列腺体积大小有关.良性前列腺增生与慢性前列腺炎有关.
作者:俞弘颀;孙清;张洲洲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可脱微弹簧圈栓塞治疗术的效果.方法 对55例(57枚)颅内动脉瘤进行栓塞治疗.57枚动脉瘤中宽颈动脉瘤14枚,其中4枚采用支架辅助技术进行栓塞.1枚椎动脉梭形动脉瘤行隔绝栓塞术.结果 57枚动脉瘤均栓塞成功.其中致密栓塞20枚,接近完全栓塞25枚,大部分栓塞10枚,部分栓塞2枚.1例1年后再次发生动脉瘤破裂死亡,2例留下重度残疾.结论 微弹簧圈栓塞是治疗颅内动脉瘤微创有效、安全的方法.
作者:王书祥;王立富;吕朋华;孙陵;耿素萍;黄文诺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急性肾损伤(AKI)患者血浆渗透压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AKI患者入院后第2天、第4天测定血钠、血钾、血肌酐、尿素氮、血糖,计算血浆渗透压,针对高渗透压血症治疗后第7天测定血浆渗透压.结果 AKI患者入院第4天血浆渗透压(329.8±39.7)mOsm/L,高于第2天的(314.7±42.6)mOsm/L;第4天高渗透压血症病例61例,高于第2天的26例;经对症治疗后第7天,血浆渗透压降低为(316.5±37.3)mOsm/L,高渗透压血症病例降低为42例,68例AKI患者治疗第7天有21例好转或治愈.以上比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血浆渗透压增高可能导致AKI,降低血浆渗透压治疗可能使AKI发生减少.
作者:沈健;智睿;李小军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自由基的变化及依达拉奉的治疗作用.方法 选择发病后24 h内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依达拉奉治疗组,每组40例,分别于入院时及入院后3、7、10和14 d用化学比色法测定血清中SOD和MDA含量变化;于治疗后1个月利用Barthe指数量表对日常生活能力(ADL)进行评定,利用中国卒中量表(CSS)对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定.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有血清自由基的变化,表现为SOD的降低和MDA的升高,以梗死后3~7 d明显,14 d时基本正常,依达拉奉治疗后3、7和10 d血清中SOD较对照组升高,MDA较对照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ADL和CSS相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达拉奉可以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发挥作用.
作者:沈奕;鲍逸民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良性卵巢肿瘤的疗效.方法 将196例卵巢良性肿瘤患者分为腹腔镜手术组和剖腹手术组,对比两组手术效果及手术并发症等.结果 腹腔镜手术组手术时间与剖腹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手术组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日及术后发热、镇痛剂使用例数均显著少于剖腹手术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腹腔镜手术治疗良性卵巢肿瘤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适于临床应用.
作者:陆惠萍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总结安氏Ⅱ类伴低角型的成年患者的拔牙治疗经验.方法 对12例安氏Ⅱ类伴低角型的成年患者进行拔牙治疗,患者治疗前后均摄X线头颅侧位片,选取相关软硬组织内容进行测量.结果 安氏Ⅱ类低角型成年患者拔牙治疗后,能改变上下牙齿的位置和牙弓形态,但对面部骨骼无明显影响,而软组织有一定改变.结论 安氏Ⅱ类低角型成年患者矫正的关键是合理设计拔牙位置,灵活使用支抗,充分利用拔牙间隙,排齐牙列,减少上前牙的唇倾度,改善面部软组织形态.
作者:周红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右室主动电极和被动电极导线应用结果,探讨主动螺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S)起搏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60例具备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指征的患者,30例采用主动固定电极行RVS起搏(主动固定电极组).30例采用被动固定电极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被动固定电极组),测定有关参数并随访观察.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主动固定电极组电极置入即刻起搏阈值、固定次数、曝光时间均明显高于被动固定电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电极置入即刻电极阻抗及感知阈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3个月时,两组各起搏参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电极脱位.结论 使用主动固定电极行RVS起搏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钱剑峰;刘庆军;刘峰;茹铁周;潘文;毛家亮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医源性胆总管下端损伤的处理方法 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12年来8例术中胆总管下端损伤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损伤原因、处理方法 及治疗效果.结果 直视下修补胆总管下端后壁再放置T管6例及先放置T管再行胆管下端后壁修补2例均痊愈.结论 胆总管探查中熟悉解剖、规范操作是防止损伤的有效措施,术中及时发现、正确处理是提高患者预后的佳方法.
作者:徐天放;周嘉良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Cockett综合征血管腔内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38例Coekett综合征患者行血管腔内治疗,血栓形成组22例,无血栓形成组16例,其中12例单纯行球囊扩张术(PTA),26例行PTA+支架植入术.结果 38例均获得技术成功,血栓形成组有1例形成后腹膜血肿.34例得到随访,1例术后4周血栓复发,经再次手术取栓后肿胀消退.5例出现血栓后综合征表现.结论 血管腔内治疗Cockett综合征安全、有效,近、中期效果良好.
作者:徐清华;黄或和;吴醒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小骨窗开颅术、简易CT定位血肿穿刺引流术、立体定向钻颅血肿抽吸引流术3种术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分别采用此3种术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5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3组总有效率分别83.9%、86.8%、100%.术后再出血发生率分别为8.1%、17.6%、9.1%.结论 3种术式均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有效方法 ,病程短、出血量大者采用小骨窗开颅术可减少术后再出血.
作者:朱敏;何卫春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吉非替尼治疗70岁以上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 既往接收过化疗或放疗或不能耐受放化疗的NSCLC患者23例,应用吉非替尼(每天250 mg)治疗,直至疾病进展或有不可耐受的毒副反应时为止.结果 23例中,完全缓解2例(8.7%),部分缓解6例(26.1%),疾病稳定7例(30.4%),疾病控制率65.2%.中位疾病进展时间为6.2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11.5个月,1年生存率为48%,2年生存率为34.5%.毒副反应主要为皮疹和腹泻,其中Ⅰ~Ⅱ级皮疹发生率为56.5%(13例),Ⅰ~Ⅱ级腹泻发生率为39.1%(9例).罕见中枢神经系统毒性1例.结论 吉非替尼治疗70岁以上晚期NSCLC患者安全有效.
作者:王彬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检测常见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血清叶酸水平,并探讨其与细胞癌变的关系.方法 对142例常见恶性肿瘤患者(包括食管癌20例,胃癌31例,结直肠癌32例,肺癌22例,乳腺癌23例,卵巢癌14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检测血浆Hcy,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叶酸.对照组为50名健康体检者.结果 各组恶性肿瘤患者与正常对照组之间血浆Hcy血清叶酸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01).结论 常见恶性肿瘤患者血清叶酸水平下降而血浆Hcy水平升高,其原因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朱凡;张勤英;王毓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并提出相应防治措施.方法 分析应用交锁髓内钉治疗124例胫骨骨折中并发症的发生原因.结果 所有患者经8~12个月随访,术中出现骨折端劈裂5例(4.03%),胫骨结节劈裂骨折1例(0.81%),大隐静脉损伤8例(6.45%);术后出现膝部切口处皮肤坏死1例(0.81%),膝部疼痛7例(5.65%),远端锁钉松动退出9例(7.25%),骨折延期愈合6例(4.84%)(其中成角畸形1例),伤口感染2例 (1.61%),远端锁钉断裂3例(2.42%).结论 采用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时,严格掌握适应证、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及细致的手术操作可避免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李力;蔡小强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r(MSCT)在跟骨关节内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根据MSCT的二维及三维重建图像,对45例跟骨关节内骨折进行Sanders分型.结果 Ⅰ型5例,Ⅱ型15例,Ⅲ型17例,Ⅳ型8例.Sanders分型为根据不同分型,采用不同的保守或手术治疗,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结论 MSCT能较好地显示跟骨关节内骨折情况,正确提供临床分型依据,对临床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朱云峰;徐浩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婴儿巨细胞病毒(CMV)肺炎合并其他条件致病菌感染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方法 通过ELISA法检测血清CMV特异性抗体IgM,荧光定量PCR检测尿、痰液CMV-DNA,结合临床症状胸片确诊42例婴儿CMV肺炎,其中25例合并其他条件致病菌感染.结果 婴儿CMV肺炎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表现为反复咳喘、伴或不伴发热、两肺细湿哕音和哮鸣音.其中25例标本的细菌培养阳性,致病菌多见革兰阴性菌,部分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给更昔洛韦及敏感抗生素治疗后治愈.结论 对婴儿CMV肺炎治疗效果欠佳时,要重视痰液病原菌检查,行细菌培养选用敏感抗生素治疗.
作者:倪俊学;马燕;万健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术后循环呼吸的管理与治疗.方法 回顾117例婴幼儿先心病术后的监护治疗,就术后循环的监测、呼吸的管理、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电解质酸碱平衡的维持及并发症的及时正确处理等方面进行了讨论.结果 117例婴幼儿先心病术后经过密切观察、正确及时的处理,均痊愈出院.结论 婴幼儿先心病术后监护困难,必须密切观察、反复检查、正确及时地处理,才能减少潜在的危险,改善心脏病术后的转归.
作者:徐永根;徐洪军;苏春妹;陆明芬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高尔夫钢板对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33例采用高尔夫钢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资料.结果 33例均获得随访,治疗效果优、良32例,差1例.结论 高尔夫钢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是一种确切有效的方法.
作者:林臻;姚恒宇;高卫峰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漂浮电极导管及胸外无创床旁临时心脏起搏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对16例经床旁漂浮球囊电极导管及胸外无创紧急临时心脏起搏的患者,分析起搏效果及并发症.结果 16例患者中,15例床旁临时起搏有效,成功率为93.7%,其中3例先行胸外无创起搏.并发症有胸外无创起搏胸痛1例,电极脱位2例.结论 应用带球囊漂浮电极导管进行床旁紧急临时心脏起搏,具有迅速、安全、创伤小、操作简单、成功率高等优点.此法适用于各级医院,尤其是基层医院抢救危重患者.
作者:谷惠敏;顾明;于宗良;赵志强;冯振勤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处理故意摄入上消化道异物的关键问题.方法 分析149例故意摄入上消化道异物患者的治疗经过.结果 149例中,通过X线和(或)胃镜找到167件异物,其中1枚缝针深刺入咽部组织,16件在食管,112件在胃腔,7件在十二指肠球部,31件已进入降部以下肠道.经胃镜发现的异物大多可自行排出体外.内镜成功钳取了118例131件异物.22例(占未处理病例数的71%)从大便排出,9例因延迟排出或出现症状而手术.149例无1例造成医源性严重伤害或死亡.结论 故意摄入异物经急诊内镜结合X线确认和处理,可消除异物的潜在危险,减少外科手术率,缩短治疗时间.
作者:毛果伟;朱俊;陈志荣;龚菲;郑丽华;任伯良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血清前白蛋白(PAB)检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情活动中的意义.方法 通过比较98例女性SLE患者与100例女性健康对照者PAB水平,并对SLE组患者PAB与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白蛋白(ALB)、球蛋白(GLB)、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补体C3、补体C4及抗核小体抗体(AnuA)等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SLE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血清PAB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在SLE患者中,PAB与AST、GLB、ESR及AnuA呈强负相关关系(P<0.01),与C3、C4成正相关关系(P<0.05),与ALT、ALB、CRP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 PAB可作为SLE活动性指标之一.
作者:曾克勤;陈志伟;强红伟;顾美华;邓迎苏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骨盆环骨折的手术方法 和疗效.方法 对12例骨盆环骨折进行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结果 所有骨折均复位良好,固定可靠,无血管、神经损伤,术后立即解除下肢骨牵引,在床上行功能锻炼,1个月后下地行走,无1例螺钉松动,骨折愈合良好.结论 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骨盆环骨折有固定可靠、内固定相对简单、损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取出容易等优点.
作者:祖晓水;郝跃峰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Ⅰ期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治疗急性嵌顿性混合痔的临床疗效及手术方法.方法 对25例急性嵌顿性混合痔行Ⅰ期PPH手术治疗(I期组),并与21例急性嵌顿性混合痔经保守治疗后行Ⅱ期PPH术(Ⅱ期组)作对照,分析Ⅰ期PPH手术的临床疗效.结果 Ⅰ期组与Ⅱ期组相比,疼痛缓解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恢复工作时间显著缩短,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Ⅰ期组术后恢复良好,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Ⅰ期PPH手术治疗急性嵌顿性混合痔安全有效,明显优于保守治疗后Ⅱ期PPH手术.
作者:于泓;唐伟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建立一种稳定可靠且简便实用的皮质脊髓束选择性横断损伤动物模型.方法 选择在延髓锥体切断左侧锥体束,制作大鼠皮质脊髓柬选择性横断损伤模型.采用Rivlin斜板实验评价模型的运动功能,运用Luxolfast blue(LFB)染色法、生物素化葡聚糖胺(BDA)神经示踪法和蛋白激酶Cγ(PKC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皮质脊髓束的形态学变化.结果 皮质脊髓束损伤组大鼠术后右侧前后肢瘫痪,运动功能受限,Rivlin试验显示倾斜平面临界角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损伤区未见LFB阳性神经纤维束通过;在延髓锥体交叉平面,仅见一束BDA或PKCγ阳性纤维束经右侧锥体交叉至脊髓后索,在左侧脊髓后索深层,紧邻脊髓灰质后连合背侧下行至骶段,而在损伤平面以下,未见有BDA或PKC γ阳性纤维束经左侧锥体交叉至右侧,在整个脊髓后索的右侧半未见有BDA或PKC γ阳性纤维束.结论 选择在延髓切断一侧锥体束,建立皮质脊髓束选择性横断损伤模型,方法 简便实用,结果 稳定可靠,是研究皮质脊髓束的可塑性和神经轴突再生的理想动物模型.
作者:吕广明;刘苏;栗卓;吴辉群;韩笑;季达峰;秦建兵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大鼠心肌梗死动物模型的构建方法.方法 用4%水合氯醛麻醉SD大鼠,缝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阻断冠状动脉血流,造成心肌梗死,形成与临床相似的病理生理过程.结果 大鼠术后20 min,心电图肢体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出现病理性Q波.组织切片镜下观察病变区心肌细胞排列紊乱、疏松,细胞核固缩、碎裂.结论 该心肌梗死动物模型构建方法 简单,创伤轻,成功率高,结果可靠.
作者:朱彦博;张于娟;李金;陈永珍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微柱凝胶法在儿童临床输血中的应用.方法 应用微柱凝胶卡进行血型鉴定及抗体筛查3 638例,交叉配血914例,Coomb's试验25例.结果 血型鉴定中Rh(O)阴性8例,正反定型不一致者361例;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12例;交叉配血主侧不合者1例,次侧不合者2例;Coomb's试验阳性9例.结论 微柱凝胶法是一种儿童临床输血前检测的好方法.
作者:李萌;杨志诚;罗光礼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后的心理变化.方法 采用汉密尔顿焦虑抑郁量表进行心理状态评分,观察血运重建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3、5天心理状态的改变.结果 对32例手术成功者进行心理状态评分,应答率为100%.术前焦虑者为18例(56.3%),抑郁者为10例(31.3%),术后第1、3、5天患焦虑者分别为20例(62.5%)、21例(65.6%)、15例(46.9%).术后第1、3、5天患抑郁者分别为10例(31.3%)、11例(34.4%)、9例(28.1%).术后各组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ACS患者急诊介入治疗术前后随时间延长患者心理状态没有明显改善.提示仅有成功的介入治疗是不够的,更需要关注心理干预.
作者:王新;曹音;丁志坚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苏州地区哮喘患儿常见的过敏原分布.方法 检测来自苏州地区的哮喘患儿共688例.采用皮肤过敏原点刺试验(SPT),共测定16种常见的过敏原(包括吸入和食物).221例哮喘息儿同时用Unicap系统测定血清中SIgE:phadiotop(吸入过敏原筛选)、fxSE(食物过敏原筛选)和d1(屋尘螨).结果 Unicap方法 结果 显示,哮喘患儿吸入性过敏原的总阳性率为90.4%,食物过敏原的阳性率为24.4%.SPT结果 显示,吸入组阳性率分别为:屋尘螨76.9%,粉尘螨7414%,艾蒿30.9%,狗皮屑25.3%,以屋尘螨高.食物组中以牛奶阳性率高(8.4%),其次为鸡蛋白(5.6%).结论 苏州地区哮喘患儿90%左右为过敏性哮喘.过敏原主要为尘螨.食物过敏在哮喘儿童中所占比例不高,以牛奶过敏多.SPT结果 可靠,方法 简单,经济.
作者:郝创利;张建华;盛锦云;阐玉英;侯政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通过对氨作业环境及接触人员的调查,了解低浓度氨对作业人员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 对147名氨作业岗位工人及137名办公室人员进行健康调查分析,对作业环境进行氨浓度检测,分析低浓度氨对工人健康的影响.结果 氨作业岗位人员肺功能异常率高于对照组,咽痛、咳嗽、头晕等症状出现率高于对照组,尿中尿素增加人数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作业人员长期接触低浓度氨对健康的影响令人担忧,提示应加强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管理,加强通风及操作人员的个人防护.
作者:姚建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健康教育对社区高尿酸血症患者疾病了解、行为、饮食结构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45例社区高尿酸血症患者通过同卷方式实施健康教育.结果 高尿酸血症患者对疾病有关知识的了解及康复知识明显高于教育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01).结论 实施健康教育能帮助高尿酸血症患者获得更多的高尿酸血症知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和建立良好的遵医行为,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施俭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变后的表现和治疗方法.方法 报道1例以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为首发表现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先后予以CAG方案和伊马替尼治疗.结果 该患者获得血液学及分子生物学缓解,且耐受良好.结论 极少数CML患者以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为首发表现,CAG方案、伊马替尼有较好疗效.
作者:谢静;何广胜;吴德沛;孙爱宁;金正明;仇惠英;苗瞄;薛胜利;赵晔;王秀丽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通过观察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过程中出现罕见毒副反应,探讨甲磺酸伊马替尼在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的安全性.方法 对1例伊马替尼治疗晚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加速期的过程中出现罕见毒副反应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 1例确诊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患者接受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后,出现尿崩症、窦性心动过速伴肌肉损坏,停药70多天再次减量服用后又出现类似症状.结论 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加速期可能出现罕见的严重不良反应.
作者:何国民;钟宜干;徐娟;蔡亚云 刊期: 2008年第06期
自2002年起我院应用腹腔镜对89例要求保留子宫肌瘤患者行切除术,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马丽英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前,美国和我国风湿病协会制定的诊断标准对典型的活动性狼疮性肾炎(LN)是适宜的,但早期非活动性LN的症状不典型,极易漏诊.我们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100例慢性肾炎和肾病综合征患者进行抗核抗体测定,旨在提高对不典型狼疮性肾炎诊断的准确性,为判断其活动程度、指导治疗、判断预后提供免疫学依据.
作者:黄燕秋 刊期: 2008年第06期
2006年4月至2008年6月我院采用改良B-Lynch缝线术治疗21例剖宫产产后出血,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保全了子宫,挽救了孕产妇的生命.现报道如下.
作者:魏亚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我院1998年1月至2006年6月共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117例,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都斌;王纪峰;蒋臻欢;李群花 刊期: 2008年第06期
根管治疗是治疗牙髓病和根尖周病为有效和常用的方法,临床效果确切,远期效果良好.但在根管治疗术中、术后有时会发生程度不同的疼痛反应,甚至少数患者可发生急性根尖炎症反应,影响治疗效果和患者的配合.本研究通过对289例患者的分析,探讨发生疼痛的原因.
作者:高建培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经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法是Robert Aubaniac等于1952年首先推荐的,现已广泛用于临床,但由于失败率高,并发症较多,其临床应用受到了一定限制.2002年以来,我们对原操作方法进行了改进,并对82例患者行改进右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潘守俊;谢红 刊期: 2008年第06期
我院于2005年9月至2007年1月采用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大咯血35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韩进;黄祥忠;田浩;沈炜;任冬青;高峰;徐怀瑾;许洁 刊期: 2008年第06期
胃癌合并大出血一旦诊断明确,应在抗休克治疗的同时,积极尽早争取手术切除病灶,以免失去有利的手术时机.我院1998年1月至2005年12月共收治胃癌合并大出血患者15例,经急诊手术处理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吕荣林;李恒建 刊期: 2008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