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江西中医药杂志

江西中医药杂志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江西中医学院
  • 主办单位:江西中医学院,江西中医药学会
  • 国际刊号:0411-9584
  • 国内刊号:36-1095/R
  • 影响因子:0.41
  • 创刊:1951
  • 周期:月刊
  • 发行:江西
  • 语言:中文
  • 邮发:44-5
  • 全年订价:235.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 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 中医学
江西中医药杂志   2001年3期文献
  • 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治疗概况

    子宫内膜异位症(以下简称内异症)是子宫内膜生长在子宫腔以外部位所引起的一种病变.以继发性痛经、进行性加重、性交痛、腰骶痛、月经失调、肛门坠胀、不孕、局部有触痛结节或包块等为其主要临床表现.中医药治疗本病对改善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痛苦,提高不孕者的妊娠率有显著疗效.大致有如下几种方法,兹概述如下:

    作者:卢翠云;熊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缺铁性贫血中医药研究进展

    缺铁性贫血(IDA)是由于体内缺少铁质而影响血红蛋白合成所引起的一种常见贫血.这种贫血的特点是骨髓、肝、脾及其他组织中缺乏可染色铁、血清铁浓度和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均降低.典型病例贫血是属于小细胞低色素型.根据IDA临床表现,当属中医学中“虚劳”“虚损”“萎黄”“黄肿”和“黄胖”等证的范畴.近年来许多中医药学者对本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现综述如下.

    作者:周红;钟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尼莫地平合银杏叶制剂治偏头痛临床观察

    偏头痛是神经科的常见病,国内外应用尼莫地平治疗取得了一定疗效,但多为单一用药.近2 a来笔者以尼莫地平与银杏叶制剂--心脑宁口服液联用治疗36例(男9例,女27例;年龄20~65岁,平均37岁;病程均在1 a以上.每月至少有1次以上发作),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治疗方法头痛发作时口服尼莫地平40mg、心脑宁口服液10 mL及安定5 mg,均1 d 3次,至疼痛缓解,或连服2 d.

    作者:文丽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野菊花治疗药物性皮炎

    药物性皮炎简称为“药疹”.中医学统称为“中药毒”.是因药物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后,引起皮肤和粘膜的急性反应.其发病机理为:禀赋不耐,食入禁忌.毒邪侵淫肌肤所致.在治疗上则以清热解毒、凉血除湿为主.野菊花,又名“苦薏”(<本草拾遗>〉,全草亦可入药.味苦而辛,性微寒,具有清热解毒、燥湿、疏风的临床功效.应用时.将其洗净晾干,切断为2~3 cm长的野菊花全草干品约50g.放入10kg 70~80C的热水中.浸泡20~30 min,然后用手巾浸药液擦洗患处.擦洗时.应缓缓而行,以使药液充分吸收在病灶处.以增强治疗效果.

    作者:周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中药散加面膜治疗痤疮102例临床观察

    我科自1 997年9月以来对102例痤疮以中药膜作局部治疗,未口服任何药物.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作者:吴海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肝病治验4则

    1急性黄疸性肝炎雷某,男,23岁.目黄,尿黄,右胁胀痛,纳差,口苦,烦躁失眠,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细弦.肝功能:ALT>200 U,TBIL 80μmol/L.诊为急性黄疸性肝炎.曾服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等,效果不显.辨证为湿热蕴肝,胆失疏泄,治以清胆利湿,方用大柴胡汤加减:柴胡、枳实、厚朴、郁金、川楝子各10 g,生大黄、甘草各6 g,丹参、山楂、鸡内金、蛇舌草各15 g,守方加减近月而愈.

    作者:罗康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颈椎康复汤治疗颈椎综合征26例

    颈椎康复汤具有舒筋、通络、解痉、祛风、除湿的功效.笔者根据中医学理论,对26例(男19例,女7例;年龄45~67岁)患颈椎综合征的病例临床观察治疗结果,其疗效较为满意.现简介于下:

    作者:占盛青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健脾化湿汤治疗67例妇科术后气虚湿阻证

    多年来笔者通过对妇科术后病人的观察,注意到术后特殊的环境,易造成气虚湿阻证,并用自拟健脾化湿汤治疗67例(年龄大57岁,小22岁;全子宫切除术50例,附件术14例,盆腔脓肿术3例;全部病例均未伤及肠道,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于术后3~4 d出现症状者42例,5~7 d出现症状者25例;均表现脘腹胀满、恶心欲呕、纳呆、大便不爽,伴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苔厚腻,脉濡缓),日1剂,水煎2次温服.服中药3~5剂后,57例症状消失,10例症状缓解.自拟健脾化湿汤组成:茯苓1 5 g,白扁豆15 g,白术9 g,陈皮6 g,川朴6 g,枳壳6 g,半夏9 g,藿香6 g,神曲15 g.

    作者:刘秀峰;陈丽筌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中西药结合治疗贲门失弛缓症

    贲门失弛缓症是食管功能障碍性疾病中常见的一种,其治疗方法,早期可用保守疗法,中晚期均采用手术治疗为主.我们自1993年以来采用中西药结合保守疗法试治本症21例,获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作者:陆飞鹏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中西医结合治十二指肠溃疡疗效观察

    十二指肠溃疡临床相当常见,西药治疗往往有效,但容易复发,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复发性十二指肠溃疡,近、远期疗效均显著,特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

    作者:李薰华;陈凤;李剑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输卵管妊娠15例

    非手术治疗输卵管妊娠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其疗效及安全性基本确定,可能成为早期输卵管妊娠的标准治疗方法[1].我院1996年1月~1999年12月采用米非司酮结合中药治疗输卵管妊娠15例,收到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

    作者:刘冬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孕症500例

    笔者自1991~1999年,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不孕症50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简介如下:1一般资料

    作者:李扣娣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48例

    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于胃、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消化性溃疡治疗方法很多,均有一定的疗效.西药治疗目前公认的三联方案为有效的治疗方案,近期疗效明显,但停药后复发率亦高,长期维持治疗费用大,副作用多;而单纯服用中药疗程较长,病人依从性差.笔者近年来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消化性溃疡48例,远期疗效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崇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中西药结合治疗脑梗塞26例

    从1988~1998年,运用活血化瘀及化痰理论,自拟川芎参蒲汤与西药结合治疗脑梗塞2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毛远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中西药结合治疗Ⅱ型糖尿病57例临床观察

    自拟降糖方配合美吡达治疗Ⅱ型糖尿病57例.并与对照组54例比较.结果:治疗组显效28例(49.1 2%),有效24例(42.11%),无效5例(8.77%),总有效率91.23%.患者除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外.血糖亦大部分下降趋于正常.对照组显效1 7例(31.48%),有效21例(38.89%),无效16例(29.63%),总有效率7O.37%.经统计学处理P<0.01,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作者:唐桂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养阴益肾汤治疗2 1例小儿慢性肾炎

    自1986年以来,运用自拟养阴益肾汤加减对小儿慢性肾炎21例进行临床治疗观察,收到了较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

    作者:廖文德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论治管见

    带状疱疹相当于中医学的蛇串疮、缠腰火丹等.其后遗症为水疱疹结痂消退后,遗留色素沉着、疤痕和神经痛,以神经痛为主,持续数年至数十年不等.疾病部位虽然在疱疹分布之处,但其疼痛时轻时重,发作无时,或在疱疹的某一个部位较明显,或伴有麻木不仁,肌肉板滞或弛缓,肌肉痿缩,夜间常影响睡眠,年龄越大,发病部位越高,疼痛越重.

    作者:符春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大黄虫丸抗肝纤维化临床分析

    目的:研究大黄虫丸抗肝纤维化的疗效.方法:对1 26例慢性乙肝中、重度和肝炎肝硬化患者,经护肝治疗后肝功能恢复正常,同时联合检测患者肝纤维化的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N)、Ⅲ型前胶原肽(P-Ⅲ-P)指标、随机分为治疗组64例,应用大黄虫丸6 g,每天2次;对照组62例,应用复方益肝灵片5片,每天3次.2组均不加用其他药物治疗.疗程为3个月,每月联合检测患者血清HA、LN、P-Ⅲ-P指标.结果:治疗组在应用大黄虫丸1个月后;HA、LV、P-Ⅲ-P 3项指标便开始下降,二三个月后继续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大黄虫丸抗肝纤维化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龙庆华;喻晓锋;欧阳红;廖九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综合疗法治胆道蛔虫残体滞留120例

    胆道蛔虫残体是胆系结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胆道感染诱因之一.此症多见于B超诊断报告,现代医学尚无此病名,目前缺乏有效治疗方法.近年来我们采用综合方案治疗此症120例,收到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真武汤治疗围产期心肌病

    1临床资料从1986年6月~1999年3月,我们按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心肌病联合会(1980年)诊断标准,对8例产妇合并心肌病住院患者,在排除了妊娠中毒症和其它各种病因的心脏病后,诊断为围产期心肌病.发病年龄大的36岁,小的23岁.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心悸、咳嗽、心前区不适、心脏增大、肝肿大、浮肿等心力衰竭症,无栓塞症.

    作者:刘文飞;肖秋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三拗汤加味治疗小儿久咳不愈80例

    咳嗽为儿科常见的病证,诊治却非易事,咳嗽数周不愈,实属多见.近年来,笔者以三拗汤加味治疗80例(男50例,女30例;年龄2~13岁;病程15~60 d,均经抗生素、止咳化痰药治疗效果不佳),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治疗方法

    作者:赵金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痰瘀同治”浅论

    “痰”为中医学特有的概念,分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为津液停滞不行所致.“瘀”指气血瘀滞不行而引起.“痰瘀同源”不论是临床还是实验研究都发现脉络瘀阻多兼有痰浊形成,祛痰也兼能化瘀,二者互为影响,同源相关.

    作者:尧应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补中益气法治验4则

    补中益气法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笔者介绍鼻、耳、眼、咽喉等部位医案数例如下:1鼻渊

    作者:赖宗林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冰血散治疗带状疱疹156例

    笔者从1985年起,自拟冰血散外用治疗带状疱疹1 56例均收到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

    作者:马卫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中药保留灌肠治慢性盆腔炎62例

    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病情较顽固.当劳累、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常反复发作,甚至导致不孕,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1985年以来我们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62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

    作者:万筱婷;董渝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单托石膏固定治肱骨髁上骨折25例临床观察

    肱骨髁上骨折的外固定方法很多,传统常用的有小夹板等,综观其优缺点,虽然简便易行,效果也不错,但固定期间夹板常易松动,需经常调整,否则影响固定效果,同时患肢远端长时间肿胀,患者较为难受,造成肘内翻畸形的也并不少见.近年来我们采用单托石膏屈肘固定(伸直型),能够克服上述的弊端,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兹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

    作者:谢寿昌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脑梗塞5 2例疗效观察

    我院自1996年10月~1998年1月,应用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脑梗塞5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作者:贾健生;张丽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逆流挽舟法治妇科病3则

    “逆流挽舟”法是清初名医喻嘉言在<医门法律@痢疾门>对外感夹湿证痢疾的治法.除有痢疾主症外,兼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等表证,用人参败毒散为主方治疗.本方疏表除湿,寓通于散,使表解而里滞亦除.亦即所谓从表陷里者仍当由里出表,犹如在逆水中挽舟上行之意.笔者用此法治疗妇科病每获良效.兹举3则如下:

    作者:谢慧明;刘丰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外疡内治举隅

    <内经>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可知疮疡虽发于外,但其发病根源与内脏息息相关.宋代医家陈自明就曾主张,治疗疮疡不能单靠外治,同时还应并重内治,诚为经验之谈.笔者就外疡内治试举2例以印证之.

    作者:李志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祛湿化痰、理气活血法治疗脂肪肝临床观察

    脂肪肝在临床上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是由于长期酗酒、糖尿病、肥胖、肝炎及毒物的损伤而造成的肝脏脂防性变.根据相关的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认为痰、湿、瘀、积等病理产物是脂肪肝形成的条件,因此祛湿化痰、理气活血、健脾消导、清热解郁等法是中医药治疗脂肪肝的基本大法.尤以祛湿化痰、理气活血为临床常用.笔者以此法治疗56例,疗效满意.

    作者:陈利群;王维谆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中医药综合治疗慢性盆腔炎108例

    采用内服、灌肠、外敷、中药静滴等中医药综合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108例,其中痊愈95例.好转1 3例.

    作者:朱勤芬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桂枝茯苓丸临床应用举隅

    桂枝茯苓丸是张仲景<金匮要略>载方,由桂枝、茯苓、丹皮、赤芍、桃仁组成.功能活血化瘀、缓消症块,主治妇人小腹宿有症块之下焦诸疾.笔者根据其组方大意,推而广之,除治上述诸症外,还用于治疗临床各科多种疾病,每获良效.兹举案例如下,望同仁不吝指正.

    作者:陶裕森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眼科术后常见并发症的中医治疗

    眼科手术是治疗眼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术后常有一些并发症发生.本文就眼科术后常见并发症的中医治疗,举例分述如下.1视网膜脱离术后网膜下积液

    作者:洪亮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杨友鹤治疗糖尿病经验

    杨友鹤系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主任医师,出生于中医世家,从医70载,学验俱丰.长期致力于糖尿病的诊治,治疗糖尿病法遵仲景,辨证准确,用药合理,效果卓著.今简介于下:

    作者:郝现军;王冠民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杜家经治疗老年病经验探析

    老年人因于肾气亏虚,脏腑功能衰退,以致气机升降失常,痰浊瘀血内生而产生诸多老年病.吾师杜家经教授针对老年人特有之发病机理,予以相应辨治,多获疗效,试将其经验探析如下:

    作者:张莉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揭招模经验浅析

    揭招模师承于民间温氏中医世家,行医50余年,他善治各种疑难杂证,虽受师承的影响,但他别出心裁,经验独到,在治病用药方面有很大的考究,现略举验案以飨读者.

    作者:揭建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钩沉膏治风湿性关节炎86例报告

    自1997年3月~2000年5月运用自拟钩沉膏治疗风湿性关节炎8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治疗方法均使用自拟钩沉膏(川乌、草乌、细辛、海桐皮、杜仲、桑寄生、虎杖、乳香、没药、枳壳、当归、川芎、桂枝等药共研细末,配以香油、东丹等熬制而成)局部外敷或结合穴位(膈俞、血海、足三里、肾俞等)外敷,1次/d,15 d为1个疗程,通常治疗2~3个疗程.

    作者:徐立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灵芝代泡剂在肿瘤辅助治疗中的临床观察

    自1994年5月~1999年5月,我们共收治恶性肿瘤化疗病人309例,其中1 55例在化疗时合用灵芝代泡剂(江山医药保健厂生产,浙江医科大学研制),对肿瘤化疗病人有明显的减毒增效作用,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建;邹祥新;周建春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保龄洗剂治疗外阴皮肤病疗效观察

    1998年3月~1999年I2月,我们运用保龄洗剂治疗一些外阴皮肤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将临床观察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作者:孙玲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弹拨、静按法治臀上皮神经损伤540例

    笔者从1982~1999年在门诊中运用弹拨、静按手法治疗臀上皮神经损伤收到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540例中,男397例,女143例;年龄18~67岁,平均年龄39岁;病程7~60 d;多数病例都有明显的闪扭等外伤史,伴一侧腰臀部疼痛,检查患侧髂脊中点下3~4 cm处有一凹槽,亦摸到一条索状物,触痛尤甚,行走困难,少数

    作者:张恩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中药治疗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致青光眼1例

    张某,男,58岁.因左眼疼痛、畏光、流泪、异物感、视力下降,伴左侧头痛、恶心7 d,于2000年1月21日就诊.患者曾于10 d前,因左眼老年性白内障,在本市某医院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视力0.2.术后第3天出现左眼疼痛、畏光、流泪、视力下降等症状,即在手术医院行静脉点滴甘露醇等综合降压措施,用药3 d,症状未能缓解,而求治本院.眼部检查:左眼视力指数/1 mm,左眼结膜缘切口可见人工晶状体襻稍突出于角巩膜切口表面,角巩膜缘切口基本愈合,虹膜纹理肿胀,二级浅前房,瞳孔园约4 mm大小,人工晶状体向上偏移,眼内其他情况无法窥清.眼压:右眼21mmHg,左眼62 mmHg.诊断:左眼人工晶状体植入后青光眼.

    作者:邱家廷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合谷刺”加梅花针叩刺治疗风湿性多肌痛

    风湿性多肌痛,中医诊为肌痹,属痹证范畴.以肌肉疼痛为主征,好发于腰、头颈项、肩背部的肌肉.急性发作时疼痛较剧,有明显压痛,病肌有轻度肿胀,但无焮红与灼热,体温微升,常兼头痛.现代医学对本病目前无特殊疗法,多采用对症处理,且效果不理想.近5 a笔者运用<内经>“合谷刺”加梅花针叩刺治疗本病,近期疗效尚属满意,现介绍如下.

    作者:陈兴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腕踝针治疗落枕32例临床观察

    笔者运用腕踝针治疗落枕32例,并设体针对照组30例,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腕踝针组32例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小15岁,大56岁,平均38岁;病程1~3 d.对照组30例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小18岁,大55岁,平均35岁;病程1~3 d.

    作者:何静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寸口”与全息元特区探析

    1全息元由来我国3000多年前的<易经>已经蕴藏了丰富的全息概念.<易经>共创造了64卦,是个大全息,而每1卦又是1个全息元,包括整体全息的缩影.每1个爻,又是1个更小的全息部分,也贮藏着整体的信息.八卦是1个宇宙大全息,整个64卦系列是1个中国古代社会的全息图象.<易经>卦辞和爻辞之所以包罗万象,触类旁通,是因为具有全息性质.

    作者:吴忠祥;夏桂花;刘红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远道单穴治疗痛证的几点体会

    针灸治疗疾病是通过针刺、艾灸某些腧穴来实现的,故在临床上对腧穴的选取和处方的组合适当与否,是针灸疗效优劣的关键之一. 在临床上,疾病是千变万化的,而腧穴的主治作用又错综复杂,为了执简驭繁,迅速而准确地选穴,人们总结出了近部、远端、随证三大取穴原则,并泛用于临床.三法可并用亦可单用,并用虽也可见疗效,但一病取穴众多,往往增加病人痛苦,形成“痛上加痛”,而笔者近期在临床上却钟情于远端单穴治疗疾病,尤其在急性痛证方面收效甚佳.

    作者:彭恩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针刺感传与中风疗效

    在提高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方面,针刺感传与否是极其重要的尺度.笔者在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针灸临床研究中心进修1 a,师从多位针灸专家,深刻体会到“气之病所”“气至而有效”的内涵.兹介绍几个偏瘫常用穴位的针法及其得气标准以飨同道.

    作者:王志成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针灸治疗72例临床报告

    近年来,笔者运用针灸治疗急诊科的常见病症和部分危重病症,收到较好的疗效,现选取资料完整的72例报告如下:1刺血泻热治小儿高热

    作者:程聪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生殖器疱疹的中医药治疗

    生殖器疱疹系感染病毒所致,是常见的性病之一,多数由不洁性交而传播,它好发于包皮、龟头、冠状沟、阴茎、大小阴唇等处.其特点为水泡易破而糜烂,疼痛较剧,也有不痛或轻度瘙痒者,可形成浅溃疡,且反复发作,并可继发其他感染,本病易使孕妇流产、早产或畸胎、死胎,有关资料表明宫颈癌与本病也有密切关系.笔者在临床上应用中医药治疗本病,取得满意的疗效.此病中医谓之热疮、阴疮,阴部系厥阴经所布,急性发作多系肝胆湿热下注,反复发作则责之脾胃运化失健而湿阻,或热邪伤津,阴虚内热为患.在临床上按此3证辨证施治.

    作者:张宝铨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中国传统性医学探析

    中国传统性医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青的学科.它是以中医性医学为基本内容的医学学科,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性行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形成了各民族的性文化、性习俗、性伦理、性意识及科学的性医学体系.中国传统性医学研究领域涉及现代医学的生理学、解剖学、心理学、遗传学、生殖学、药物学以及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

    作者:陈金荣;杨丽仙;侯思理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加减清肺饮治癃闭验案2则

    清肺饮出自<证治汇补>,由茯苓、麦冬、黄芩、桑皮、栀子、木通、车前子组成.其功效是清金降气,通利水道.主治因肺热气机壅闭所导致的癃闭.笔者根据前人经验在清肺饮基础上重用紫菀、麦芽各30g,组成加减清肺饮运用于临床,从肺辨治癃闭屡获良效.

    作者:魏晓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洪广槐治疗男性不育经验(附生精汤加味治疗男性不育症200例小结)

    洪广槐主任中医从事临床教学、科研40 a,治学严谨,学验俱丰,擅长治疗男科疾病,笔者有幸跟师学习10余年,现将洪老师生精加味汤治疗男子不育症200例小结,以飨同道.

    作者:吴少敏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通利水道法治前列腺增生症临床观察

    治疗组以水蛭10 g、急性子10 g、益母草20 g、冬葵子10g、皂角刺10 g、泽兰10 g、巴戟天10 g、桂枝10 g、台乌15 g为基本方,水煎,日服1剂,30 d为1个疗程.兼湿热者,加川黄柏、川牛膝、鱼腥草、马鞭草;气虚者,加党参、白术、黄芪、山药;肾阴虚者,加制首乌、栀子、女贞子、山茱萸;肾阳虚者,改桂枝为肉桂粉吞服,加淫羊藿、益智仁、菟丝子等;尿闭者,加蝼蛄虫3只,尿通即除.对照组以江苏盐城药厂产竹林腰片治疗.均治2个疗程后,治疗组135例临控、显效、有效、无效分别为32、64、26、13例,对照组60例,分别为5、1 2、25、18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通腑化积汤治十二指肠壅积症46例

    全部病例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如恶心呕吐,多在饭后出现,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物有胆汁及不消化的宿食,有腹胀、腹痛、痞满、呃逆.嗳气等症状.通腑化积汤组成:姜半夏12 g,陈皮12 g,枳实12 g,厚朴12 g,炒山楂12 g,炒莱菔子12 g,炒桃仁12 g,降香2 g(冲服),红花10 g,香附10 g.痰湿者,加薏苡仁15 g、苍术12 g、砂仁10g;热重者,加黄连10g、黄芩10 g;寒胜者,加吴茱萸10 g、干姜10g;气虚者,去莱菔子,加党参12 g、白术12 g;大便结者,加生大黄5~10 g.日1剂,30剂为1个疗程.对照组给予吗叮啉.服药3个疗程后,治疗组46例,近期治愈35例,好转9例,无效2例;对照组23例,分别为9、9、5例.总有效率前者为95.7%,后者为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二丹红藤败酱汤治盆腔炎性包块30例

    组成:丹皮、丹参、赤芍、三棱、莪术、延胡、红藤、败酱草各15 g,薏苡仁30 g,黄芩8 g,川芎6 g,甘草10 g.上方去甘草,加桃仁、红花、香附各10 g为基本方治疗盆腔炎性包块30例.气滞者,加川楝子、枳壳;痰湿甚者,加半夏、茯苓、陈皮;热毒甚者,加蒲公英、鱼腥草.日1剂,10 d为1个疗程,经期暂停用药.30例平均治疗4个疗程,痊愈(腹痛、腰酸或肛门坠胀等消失,妇检及盆腔B超检查提示包块消失)17例,好转(腹痛、腰酸或肛门坠胀等消失或减轻,B超检查包块较原来缩小1/3以上)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7%.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现代中医内科急症临床思维

    我国把世界医学中的现代医学人为地称为西医,把中国的传统医学主要部分称为中医.由西医与中医衍变出国内当前的4种医学实体,即西医、中医、中西结合医与现代中医.内科急症现代中医是指从事内科急症工作的现代中医,内科急症现代中医必须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中医、掌握现代抢救技术的中医、中西结合以中为主的中医.实实在在的中医,首先要求是一个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有较深的中医理论基础并实实在在的中医绝不是那些不辨证施治的,对于炎症不分寒热虚实就认为是中医学的“热证”,等等;现代科学技术是现代人共有的,西医可以取而用之,中医亦可以为已所用,目的不在于当“西医”,而在于发展中医、研究中医所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既然是中医药大学、是中医院,处理急症以中为主,并严格先中后西、能中不西、中西结台顺序处理内科急症,是理所当然的.所谓先中后西是指来诊的普通急症,首先考虑以中医的综合疗法;能中不西是指某些危、急、重症或某些经西医处理无效或西医在某一阶段效果不显著的,尽可能用中医或可补其不足;中西结合是指单一用中医或西医疗效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加味当归芍药散治老年性痴呆疗效观察

    老年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AD)是脑细胞退化导致脑组织萎缩,在临床上以认知功能减退(痴呆)为核心症状的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加味当归芍药散(由当归芍药散加党参等)治疗20例,总有效率75%,与双益平片剂(即石杉碱甲,从草药千层塔中分离出的一种生物碱,上海医科大学红旗制药厂生产)治疗l5例,总有效率73.4%比较,P>0.05.方中当归、川芎、赤芍、白芍同用,在养血调肝中兼有活血散瘀之功,茯苓、泽泻、白术合用则在化湿利水之中兼有健脾益气之效,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瘀血”与“血瘀”辨

    “瘀”字早出于<楚辞>,日“形销铄而瘀伤”;<说文解字>日“瘀,积血也”;<内经>中有血凝泣、恶血、留血、凝血等.总之,历代对血瘀的有关论述名词繁多,其共性可用“静止之血”来表示,总的可以用“瘀血”一词加以概括,其中以血郁、血瘀、血结作为区分瘀血轻重、新久3种不同程度的名称.现代认为血瘀证应包括血液停积、血流不畅或停滞、血液循环障碍的发生、发展及其继发变化的全部病理变化过程,在临床上包括5个方面(见原文).中医对“瘀”有3种含义,即瘀、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血管性痴呆病因病机探讨

    血管性痴呆(VD)是发生在脑血管病基础上的以记忆、认知功能缺损为主,或伴有语言、视空间技能及情感或人格障碍的获得性智能的持续性损害.其发病率仅次于阿茨海默病(AD).现代医学认为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致动脉粥样硬化因素有关.中医学对痴呆疾病认识较早,对其描述散见于“善忘”“呆病”“文痴”“癫症”等疾病中,历代医家多以肝郁、思虑不遂、情志所伤为致呆之因,同时强调肾虚髓空、痰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解表用药规律探讨

    在大量古今文献的基础上,立足于历代医家对表证治疗用药的临床实际,对解表用药规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系统分析了辛散透邪与寒凉清热解毒在表证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1)对表证的治疗,促使腠理毛窍开泄以使邪有外走外透之机,始终是一个重要原则;(2)解表方中辛散或辛温发散药物的使用,还可防止重用寒凉清热之品郁闭气机或凉遏闭邪之弊;(3)现代研究认为,表证的产生与机体受凉有关,寒凉刺激作用于呼吸道粘膜,引起局部血管收缩、缺血,抵抗力降低,使原先存在于上呼吸道的病原体乘机侵入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中药生品与制品不可代用

    中医处方是医师给患者治病用药的书面医嘱,其药物的配伍、剂量比例及生熟品选择等,都是医师根据辨证原则而精心确定的.宋、金时代医学家刘完素说:“方不对证,非方也;剂不蠲疾,非剂也.”足见医师治方严谨入微,用心良苦.但在实际配方中,或因药物不齐,或因未有脚注等原因,时有生熟同付的现象,从而忽视了处方的严肃性和科学性,违背了严格按处方付药的原则,使得难以取得预期疗效.

    作者:李秀英;郑小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小柴胡汤新用体会

    小柴胡汤是<伤寒论>的著名汤方,专为少阳病而设.笔者在临床上对其灵活化裁,用来治疗肾病综合征、慢性鼻炎、癫痫等病证收到良好的效果,现举例介绍如下:例1.肾病综合征

    作者:林子长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桂枝伍三七在寒性痛症中的应用

    桂枝温通阳气,三七活血散瘀,一通一散,相得益彰,作为对药,可广泛用于各类寒性痛证,常能提高疗效.举2例如下:

    作者:冯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中药散剂内外合治癌痛50例

    疼痛是癌肿的主要症状之一,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治疗效果.西药三阶梯镇痛,易致耐药成瘾,并且药源紧张.笔者从1993年起致力于中药散剂内外合治癌痛的临床观察,疗效满意.

    作者:李光耀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大承气汤灌肠在急重症中应用体会

    大承气汤出自<伤寒论>,原为治疗实热与燥屎壅结于里所致痞、满、燥、实之阳明腑实证而设.其方由大黄、厚朴、枳实、芒硝4味药组成,具有峻下热结之功.笔者临证中用此方灌肠,治疗多种急重病症,疗效满意,兹举验案数则如下.

    作者:骆子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行气益气活血汤治疗心绞痛100例

    1991年以来,笔者采用行气益气活血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100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

    作者:卢菊兰;胡平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从痰瘀论治脂肪栓塞综合征治验体会

    脂肪栓塞综合征是创伤骨科危重并发症之一.我们根据中医辨证,受洪广祥教授从痰瘀论治肺系疾病的经验启示,从痰瘀论治并配合西药成功救治了3例病情凶险的完全型脂肪栓塞肺综合征患者,现将其中1例典型病例治疗经过及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杨伟明;胡立敏;刘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胃痛急症的现代中医诊断与治疗

    胃痛急症是指胃脘部突然发生剧烈疼痛的病症,是临床常见的急症之一.该症以胃脘突发性剧痛,甚则难忍为特征,严重者尚可并发呕血、便血、胃穿孔等变证.现代医学中的急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及炎症、胃粘膜脱落症、胃痉挛、胃神经官能症、胃腑肿瘤、消化不良等病变所引起的以胃脘部急性疼痛为主要表现时,可参照以下诊治.

    作者:朱力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廖金标医案医话选

    有位李先生已发烧几天了,向其夫人问道:“是去看中医还是看西医?”其夫人答曰:“发烧还是去看西医,中医不能看急性病(所谓急性病在此指发热、疼痛、出血、昏迷、腹泻等),只能看慢性病.”持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不可一概而论,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西医治疗急性病固然有一定特长,中医在某些急性病中也有一定特色,有时照治不拒,就发热而言,在非细菌感染的发热如病毒性感染、沙门氏菌感染、霉菌感染以及功能性发热疗效往往高出西医,现举实例说明如下:1发热郊区一虞姓患者,男,21岁.

    作者:张季林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廖作淳治中风后遗症经验

    廖作淳副主任医师,60年代毕业于江西中医学院,原万载县中医院院长.从医30余载,治学严谨,精通医理,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笔者随师侍诊年余,亲聆教诲,受益颇多.现将业师治疗中风后遗证的经验总结如下.

    作者:高秋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陈瑞春治肝硬化经验

    陈瑞春教授善治肝硬化,他根据“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理论,在临证过程中,非常注意顾护胃气,并取得较佳疗效.由于肝硬化患者,大多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因此,在治疗中,陈教授多以疏肝理气、健脾和胃为是,重点是保护脾胃功能,不用或少用峻猛攻伐之品,待患者能食能化后,才在健运脾胃的药物中,配以小量的三棱、莪术等攻坚破积之品,至于攻逐瘀血的虻虫、水蛭、土鳖虫之类,则视病情及体质情况,小量、间断性地配合应用,“打打停停”,从而达到阻止病情进展,恢复患者体力的目的.兹结合病例介绍如下:

    作者:李慎勤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医林状元龚廷贤

    龚廷贤,字子才,江西金溪人.曾隐居金溪县云林山中,故别号“云林山人”.生于明@嘉靖元年(1619),享年97岁.龚氏出身于世医之家,曾任太医院吏目.其父龚信,字瑞芝,号西园.精岐黄家言,医名当世,亦曾授太医院衔.弟廷器,子懋升,侄懋官,均为医官.廷贤悬壶60余载,学验俱丰,是我国明代一位杰出的医学家.现将对龚廷贤生平的粗浅研究陈述于下,以飨同仁.

    作者:万少菊 刊期: 200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