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多巴胺联合硝普钠治疗心肌梗死后左心衰竭70例临床效果分析

李晓琼

关键词:多巴胺, 硝普钠, 临床效果, 心肌梗死, 左心衰竭
摘要:目的:探究多巴胺与硝普钠联合应用于心肌梗死后左心衰竭中的治疗效果。方法我院2015年2月~2016年4月的70例心肌梗死后左心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35例、观察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使用多巴胺联合硝普钠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效果、症状缓解及住院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概率为91.43%,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症状缓解时间为(2.89±1.67)d,住院时间为(10.15±2.42)d,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巴胺联合硝普钠应用于心肌梗死后左心衰竭的治疗中,效果显著,能够有效缓解病情,帮助患者尽早康复。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杂志相关文献
  • 150例乳腺癌保乳手术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研究分析乳腺癌保乳手术临床疗效。方法观察进行乳腺癌保乳手术治疗的I~II期原发性乳腺癌患者150例,与50例I~II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作为对照,于术后进行随访,收集资料并统计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一年和三年的生存率结果、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外形评估。结果两组生存率、局部复发、远处转移情况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外形评估情况和外形评估满意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保乳手术具有良好临床疗效。

    作者:杜彦斌;李辉;贾兴东 刊期: 2016年第34期

  • 老年重症感染性休克的治疗方法

    目的:观察分析老年重症感染性休克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重症感染性休克患者80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将其分成观察组(n=40例)和对照组(n=40例),在常规抗休克治疗无效的情况下,观察组给予去甲肾上素治疗,对照组给予注射盐酸多巴胺治疗,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去甲肾上素和盐酸多巴胺注射液对老年重症感染性休克的治疗均有较好的疗效,能有效改善休克微循环,快速纠正休克症状。结论老年重症感染性休克患者采用去甲肾上腺素治疗,能更好的纠正休克症状。

    作者:肖京 刊期: 2016年第34期

  • 以创新实践能力为培养目标的临床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如何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临床药学专业人才,目前是大多数医学相关院校都面临的一个十分迫切的课题。中国医科大学药学院结合自身优势和实践条件,构建了具有临床药学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且在2014级临床药学专业进行了初步的实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相信经过不断的完善和发展,这种以创新实践能力为培养目标的临床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然会对我国药学事业的发展带来更好的推动作用。

    作者:孙也之;刘明妍;任婕;吴慧哲;唐宏涛;赵鹏飞;何苗;赵琳;魏敏杰 刊期: 2016年第34期

  • 探究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在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在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所收治30例行直肠癌根治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每组15例。对照组执行常规气管插管进行全身麻醉,观察组执行硬膜外麻醉联合全身麻醉。对比观察两组患者麻醉成效、麻醉当中各阶段血压、心率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插管时、切开后与拔管时的心率分别为(78.8±7.5)次/分、(75.3±7.3)次/分、(78.2±7.6)次/分,血压分别为(82.7±5.6) mm Hg、(81.4±5.6)mm Hg、(82.2±5.0)mm Hg,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不良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直肠癌根治术中,应用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的方式可以提高麻醉效果,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田军 刊期: 2016年第34期

  • 汉黄芩素对人肝癌SMMC-7721的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目的:研究汉黄芩素对SMMC-7721细胞的抑制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抑制率,Western-blot检测细胞凋亡通路中关键蛋白Pro-caspase-9和Pro-caspase-8的表达水平。结果汉黄芩素能抑制人肝癌SMMC-7721细胞的增殖,作用癌细胞后,Pro-caspase-9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ro-caspase-8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汉黄芩素能够抑制SMMC-7721细胞增殖,汉黄芩素通过线粒体信号通路促进人肝癌SMMC-7721细胞的凋亡,汉黄芩素作为抗肝癌药物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王晓东 刊期: 2016年第34期

  • 院前急救护理流程化应用于急性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急救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院前急救护理流程化应用于急性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急救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96例急性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资料,分为对照组(48例)、观察组(48例),前者为直接送院就诊,后者行院前急救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急诊反应、急救时间均较对照组短,急诊时GCS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且观察组死亡率8.33%、残疾率16.67%均较对照组22.92%、37.49%低(P<0.05)。结论对重度急性颅脑损伤执行院前急救护理能够减轻患者神经损伤,降低残疾率、死亡率。

    作者:毕静 刊期: 2016年第34期

  •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对冠心病患者诊断的效果比较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对冠心病患者诊断的效果比较。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94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心电图诊断,实验组采用动态心电图诊断,对比两种方式的检查效果。结果实验组检测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短阵室上速以及房室传导阻滞四种不同的心律失常症状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心肌缺血的阳性率分别为70.21%、91.49%;两组比较实验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相比在诊断冠心病时检出率更高,有利于患者及早开展治疗工作。

    作者:周虹 刊期: 2016年第34期

  • 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诊治新进展

    毛细支气管炎主要是由嗜支气管上皮细胞的病毒引起,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常见的病原体,RSV也是易引起重症的病原体,并可引起爆发流行,危害极大。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幼儿期常见的下呼吸道炎症性病变,好发于2岁以下,峰值发病年龄为3~6月龄,以流涕、咳嗽、阵发性喘息、气促、胸壁吸气性凹陷(三凹征),听诊呼气相延长、可闻及哮鸣音及细湿啰音为主要临床表现。本病具有自限性,不同的国家资料显示,其也是流行季节住院患儿中常见的疾病以及因呼吸衰竭而转入儿科重症监护室的常见原因。

    作者:刘春玲 刊期: 2016年第34期

  • 借助互联网优势结合PBL教学法的翻转课堂在泌尿外科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医学高等教育是保障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能够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教育体系,目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医学教育的快速发展。文章介绍了笔者所在单位近几年在泌尿外科临床医学教学中借助互联网优势结合PBL教学法的翻转课堂经验和体会,为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医学教学新模式积累经验。

    作者:陈小楠;李世杰;谭书韬;詹运洪;张峰;刘学锋;吴斌 刊期: 2016年第34期

  • 探讨丁苯肽对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

    目的:分析丁苯肽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在常规治疗上使用丁苯肽治疗,对照组5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尼莫同治疗,比较MMSE、HDS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认知功能评分为(22.41±1.23)分,对照组仅为(16.42±1.37)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为(23.92±1.46)分,对照组为(18.47±1.6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肽可帮助急性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以及认知功能达到改善,促进患者恢复。

    作者:张玉超 刊期: 2016年第34期

  • 高龄患者无痛胃肠镜检查后的观察与护理分析

    目的:探讨高龄患者实施无痛胃肠镜检查后的观察效果与护理效果。方法收取2013年5月~2015年6月我院100例行无痛胃肠镜检查的高龄患者,患者检查完毕后进行观察,按照不同的护理方式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使用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将两组行无痛胃肠镜检查的高龄患者护理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高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在高龄患者无痛胃肠镜检查后实施观察措施和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确保患者安全。

    作者:杨彤 刊期: 2016年第34期

  • 伊立替康联合雷替曲塞二线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分析伊立替康联合雷替曲塞二线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选取44例接受二线治疗的晚期胃癌患者为对象,给予静脉滴注伊立替康和雷替曲塞方案化疗,评估近期疗效,并观察化疗期间毒副反应发生情况及严重程度。结果44例患者中有2例因IV度腹泻终止第2周期化疗,无法评估近期疗效。其他42例患者均至少完成2个周期的化疗干预,均可进行近期疗效评价:CR 1例, PR 7例,SD 18例,PD 16例,临床总缓解率为19.05%,疾病控制率为61.90%。主要毒副反应包括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减少、恶心呕吐、厌食无力、骨髓抑制及肝或肾功能损害,且严重程度多以1~2级为主。42例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3.4个月(95%CI:2.7~4.1个月),中位生存时间9.2个月(95%CI:4.6~13.8个月)。结论伊立替康联合化疗二线治疗晚期胃癌临床近远期疗效可观,毒副反应轻,安全可靠。

    作者:邓玲慧;刘允刚;张华;邓建忠;陆文斌;金建华 刊期: 2016年第34期

  • 如何撰写论文的“讨论”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34期

  • 专著中的析出文献的著录格式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34期

  • 组合管理工具在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暴发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组合管理工具在防控医院感染暴发流行中的应用,以有效降低医院感染暴发流行的风险。方法以老年医学科一起发热呼吸道感染聚集性病例为案例,应用鱼骨图和PDCA循环管理法等管理工具,查找防控中的缺陷,评估其中的高风险项,制定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加以落实,评估整改效果,完善有关制度并在全院推广。结果老年医学科未发生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医院各科室未发生相似临床症候群病例聚集性发生的现象。结论应用组合管理工具,有助于及时发现和迅速查找医院感染暴发的可能原因和关键环节,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对基层医院预防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作者:施红梅 刊期: 2016年第34期

  • PBL教学法在呼吸科实习教学中的应用与评价

    目的:探讨PBL教学法在呼吸科实习教学中应用的教学效果与学生满意度。方法选取105名2014年9月~2015年8月到呼吸科实习的临床医学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PBL组与LBL组。比较两组学生的考核成绩提高值及满意度。结果 PBL组和LBL组考核成绩提高值分别为(12.83±6.69)分、(9.80±6.41)分,满意度分别为(43.47±2.55)分、(38.50±2.16)分,两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BL教学法应用于呼吸科实习教学中,教学效果好、学生满意度高,建议在本科实习教学中使用。

    作者:孙峰;玛丽叶古·阿吾提;王在义 刊期: 2016年第34期

  • 分段式教学在脉管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实践与体会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临床医生培训体系中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医学生毕业后的第一站,为了能够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我科将分段式教学引入脉管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之中。分段式教学通过模拟入院、初步治疗后、疾病主要矛盾的转移、疾病治疗后期治疗与调护等。来达到增强学员临床思维能力、浓缩病程、提高学员主观能动性、提高学员科研能力;分段式教学是一种高效的医学教育模式,通过该模式有利于培养优秀的住院医师。我科通过分段式教学,获得了良好培训效果。

    作者:徐磊;周敏杰;曹烨民 刊期: 2016年第34期

  • 补体C1q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狼疮肾炎诊断中的相关性研究分析

    目的:分析补体C1q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狼疮肾炎诊断相关性研究。方法选择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狼疮肾炎患者40例,将其作为实验组;选择其他风湿性疾病和其他肾脏疾病患者40例,将其作为疾病对照组;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将其作为对照组,选择单向免疫扩散法来对研究对象的血液补体C1q进行测量。结果在血清补体C1q水平方面,实验组患者低于疾病对照组和对照组(P<0.05);另外活动期患者的血清补体C1q水平低于稳定期患者(P<0.05)。结论补体C1q水平和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狼疮肾炎患者的肾脏损害存在显著相关性,且稳定期患者的补体C1q明显高于缓解期患者,可将其当成狼疮肾炎患者病情活动性变化和治疗效果的评价指标,能为早期诊断和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赵笑梅;王建东 刊期: 2016年第34期

  • 基于信息平台支撑下的宫颈疾病防治双向转诊管理模式的探索

    目的:探讨宫颈疾病防治双向转诊管理模式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参加梅陇社区贫困和退休妇女共3992人做实验组,2014年的4845人为对照组。对照组沿用原来的管理模式,实验组采用规范化筛查、转诊、随访、健康教育及专业培训为一体的双向转诊管理模式。观察两组的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及宫颈癌筛查检出率;宫颈异常妇女的有效就诊率、CIN及宫颈癌妇女的治疗率。结果实验组的CIN筛查检出率及宫颈癌筛查检出率、宫颈异常妇女的有效就诊率和治疗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信息平台支撑下的宫颈疾病防治双向转诊管理模式可有效提高宫颈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为宫颈癌的防治提供可靠地临床依据。

    作者:汤永华;张祥荣 刊期: 2016年第34期

  • 探讨卡前列甲酯栓联合缩宫素预防产后出血临床效果及护理方法

    目的:研究卡前列甲酯栓(卡孕栓)联合缩宫素应用于产后出血中的预防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以我院2014年9月~2016年9月16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80例。对照组实施缩宫素预防及一般护理,观察组予以卡孕栓联合缩宫素,并实施综合护理。观察两组产后2 h、24 h的出血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后2 h、24 h出血量分别为(151.08±16.98)ml、(225.97±31.14)ml,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产妇实施卡孕栓联合缩宫素,并实施有效护理,能够预防产后出血,效果好、安全性高。

    作者:吴白玲 刊期: 2016年第34期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杂志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水利电力医学科学技术学会(国家一级医学会,直属原卫生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