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提高高校教师备课效率的有效策略

沈国安

关键词:备课, 传统备课, 有效策略
摘要:备课是高校教师必备的能力之一。本文分析了传统备课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并对如何有效备课进行了探讨,首先要提高思想认识,其次要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体现“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的统一,再者还要创新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杂志相关文献
  • 噻托溴铵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气雾剂对中重度COPD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噻托溴铵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气雾剂对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临床疗效。方法从医院收治的中重度COPD患者中选取72例,均分为两组,对照组36例用沙美特罗替卡松气雾剂治疗,观察组36例用噻托溴铵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气雾剂治疗,对比不同方法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肺功能指标改善情况、MMRC、6MWT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噻托溴铵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气雾剂治疗中重度COPD效果显著,优于沙美特罗替卡松气雾剂单药效果。

    作者:贾铁钢;乜庆荣;刘建伟 刊期: 2015年第27期

  • 突发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血管内科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突发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心血管内科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7月我院收治的突发性心肌梗死患者62例,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研究组常规治疗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分析两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研究组各项心功能指标及临床总有效率等,与对照组比较(P<0.05)。结论心血管内科常规治疗突发性心肌梗死的基础上联合尿激酶溶栓的疗效确切。

    作者:李春梅 刊期: 2015年第27期

  • 生物基因免疫重塑疗法治疗复发性尖锐湿疣的疗效观察

    目的:分析生物基因免疫重塑疗法治疗复发性尖锐湿疣的疗效。方法收集来我院就诊接受生物基因免疫重塑疗法治疗的复发性尖锐湿疣患者132例作为生物基因免疫重塑疗法组,纳入同时期接受光动力治疗的患者10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疗效、复发率差异。结果生物基因免疫重塑疗法组的治愈率和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则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物基因疗法治疗复发性尖锐湿疣疗效好,复发率低,同时适用于普通疣体和巨大疣体的治疗。

    作者:王晓军 刊期: 2015年第27期

  •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舒适护理体会

    目的: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舒适护理体会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5年7月在我院接受急性心肌梗死的85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为42例和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舒适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舒适护理,能够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作者:沈灵敏 刊期: 2015年第27期

  • 胃萎康胶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胃萎康胶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并作分析探讨。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给予胃萎康胶囊,对照组给予猴头菌片,疗程6个月,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胃镜检查、病理改变的情况,比较疗效差异。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5%和56.7%,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总有效率分别为82.5%和50%及80%和4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萎康胶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有较好疗效。

    作者:邱余新;吕琪新;徐鹏;邱悦之 刊期: 2015年第27期

  • 烧伤合并神经损伤早期整形37例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烧伤合并神经损伤早期整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烧伤合并神经损伤病例74例,根据治疗方案将其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7例。对照组接受晚期整形术,实验组接受早期整形术,观察分析两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1)临床疗效。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7.30%,高于对照组的78.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实验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烧伤合并神经损伤患者实施早期整形手术有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总体疗效优于晚期整形术。

    作者:李莉 刊期: 2015年第27期

  • 比较卒中单元医疗管理模式与普通神经内科病房模式治疗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

    目的:比较卒中单元医疗管理模式与普通神经内科病房模式治疗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4月本院收治的88例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4例,其中对照组实施普通神经内科病房模式,观察组实施卒中单元医疗管理模式,后对两组患者进行卒中量表(NIHSS)、改良Barthel指数(BI)评估。结果治疗前两组NIHSS、BI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BI评分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卒中单元医疗管理模式在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中有应用价值,能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患者自理能力。

    作者:马战友 刊期: 2015年第27期

  • 急性脑挫裂伤患者发生应激性溃疡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急性脑挫裂伤患者发生应激性溃疡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我院脑外科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急性脑挫裂伤患者60例,将60例病例分别按照性别、年龄、损伤程度、血糖、血压、体温、手术治疗、鼻饲情况分为两组,分别统计每组患者出现应激性溃疡的例数,进行组间数据比较。结果本组60例急性脑挫裂伤患者中共并发应激性溃疡16例,发生率为26.7%;其中发生应激性溃疡与患者的性别和年龄无关,P>0.05,与患者的脑损伤程度、体温、血糖、血压、鼻饲、手术治疗相关,P<0.05。结论高血糖、低血压、损伤程度较重、发热、接受手术治疗、采用鼻饲均是引发急性脑挫裂伤患者应激性溃疡的危险因素,临床上针对这些危险因素应采用适当的预防措施,可以有效的降低发生率,对促进急性脑挫裂伤患者尽早康复和提高其预后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顾建军 刊期: 2015年第27期

  • 个体化饮食护理在缓解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临床症状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个体化饮食护理在缓解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临床症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7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中轻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8)和观察组(n=28)。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个体化饮食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临床症状评分。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临床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用个体化饮食护理,可以有效的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的疼痛,临床疗效显著,能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周龙贵;沈兰芳;杨巧云 刊期: 2015年第27期

  • 及早护理干预对剖宫产术后产后腹胀的影响

    目的:探析及早护理干预对剖宫产术后产后腹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126例剖宫产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3例。对照组给予传统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及早给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均较对照组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腹胀发生率较对照组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及早的给予剖宫产术后产妇合理的护理措施,排气时间、排便时间缩短,腹胀发生率降低。

    作者:曹琼方 刊期: 2015年第27期

  • 二维彩超和四维成像技术在胎儿系统检查中的应用比较

    目的:探讨二维彩超与四维成像技术在进行胎儿系统检查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2~2015年于本院进行系统超声检查的胎儿3863例,均同时给予经腹部传统的二维彩超以及四维成像技术进行胎儿正常发育和发育缺陷的常规检查,记录患者的诊断结果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四维彩超总检出47例,占总胎儿比率为1.22%,高于二维彩超22例(0.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维彩超在产科胎儿系统检查过程中,比二维彩超具有更优的诊断准确率,临床应用价值更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刘晓峰;樊艳萍 刊期: 2015年第27期

  • 慕课教学在我国医学教育中的发展前景与挑战

    “慕课”具有大规模、开放性、在线和共享性等特性,已经成为教育革命的一个新方向。欧美一些国家已经开始尝试将慕课应用于医学教育。2014年,我国建立了中国医学教育慕课联盟,国内的中文慕课平台随之相继出现,课程内容主要为基础医学课程。慕课的发展需要坚持政府、企业及高校三位一体,由高校提供课程策划与具体内容设置,企业进行投资运营,政府或教育行政机构进行督导协调。同时,建立慕课联盟,可以更好地提高课程质量。在现阶段的课程中,慕课目前更加适合作为基础教育及继续教育的补充。慕课的内容更新较快,对网络、移动终端等硬件及师资、制作与维护等软件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慕课的课程质量评价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也是目前亟需解决的技术难点。在不远的将来,慕课将成为我国医学教育的重要手段。

    作者:霍达;田园;周涛;李挺;梁婧 刊期: 2015年第27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慢性腹泻的临床效果研究

    目的: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慢性腹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7月门诊收治的106例慢性腹泻患儿进行分组实验研究,将所有患儿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53例)与对照组(53例),对照组患儿予以西医对症治疗,研究组患儿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中药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8.11%,对照组为86.79%,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后出现4例呕吐,3例头晕,2例乏力,研究组出现1例头晕,两组总有效率对比,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予以慢性腹泻患儿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可提升治疗总有效率,改善患儿病情,降低不良反应,安全性高。

    作者:张培丽 刊期: 2015年第27期

  • 负压封闭引流术在深度烧伤创面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究负压封闭引流术在深度烧伤创面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4例深度烧伤患者采用负压引流技术进行创面治疗。并在治疗过程中加强术前术后的护理。结果24例患者均在住院22~46天后痊愈出院。结论负压封闭引流术在深度烧伤创面护理中能够发挥较好的作用,有助于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靳妍;王淑珍;胡静 刊期: 2015年第27期

  • 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进行诊治的胃癌患者80例,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开腹手术予以治疗,治疗组给予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结果治疗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与术后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术后肺部感染、肠梗阻、腹腔感染、吻合口漏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具有微创性的特点,能促进患者的康复,且安全性好。

    作者:司磊;谢有强 刊期: 2015年第27期

  • 五苓散合小柴胡汤联合缬沙坦胶囊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疗效体会

    目的:探究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采用五苓散合小柴胡汤以及缬沙坦胶囊综合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5年2月收治的59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进行治疗,随机分组,实验组32例选择五苓散合小柴胡汤以及缬沙坦胶囊的综合使用,对照组27例患者仅使用缬沙坦胶囊的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0.63%,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7.78%,效果显著。结论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采用五苓散合小柴胡汤以及缬沙坦胶囊综合治疗,促使肾功能水平得到提高。

    作者:冯晓红;饶振馨 刊期: 2015年第27期

  • 小儿外部性脑积水不同时间、体位变化的CT表现和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小儿外部性脑积水的CT表现及临床诊断,提高CT对诊断外部性脑积水重要性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近年来本院经CT检查确诊为外部性脑积水的29例患儿,10例因伴有脊膜膨出行侧卧位扫描,19例在半坐位2 h后先行仰卧位扫描,完成之后立即俯卧,分别于半小时及1 h后行侧俯卧位及俯卧位扫描。结果29例均有双侧额顶区蛛网膜下腔增宽,16例伴双侧颞叶蛛网膜下腔增宽,27例半球间隙增宽,18例鞍上池增大,3例侧脑室前角轻度扩大,22例双侧额顶部脑沟增宽增深,19例显示随着体位和时间的改变,外部性脑积水的位置发生明显变化。结论螺旋CT任意多方向容积重建可清晰显示小儿脑组织大体解剖结构,对婴幼儿外部性脑积水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胡成兰 刊期: 2015年第27期

  • 多层螺旋CT在机械性肠梗阻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hislicse computed tomography, MSCT)在机械性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47例经手术或临床证实的肠梗阻病例的MSCT资料,采用包括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模拟内窥镜(VE)等多种处理方法,对图像进行重建,分析其CT表现。结果在47例病例中,MSCT对于机械性肠梗阻诊断的敏感性为100%,均表现为肠腔不同程度扩张、积气积液;显示小肠梗阻28例,结肠梗阻19例,肠梗阻病因包括肠道肿瘤19例,粘连性肠梗阻14例,腹股沟疝5例,肠套叠3例,消化道穿孔2例,外伤性小肠破裂1例,肠扭转2例,先天性巨结肠1例,其中44例梗阻病因术前CT明确诊断,MSCT对于病因诊断率为93.6%。结论 MSCT及三维成像技术对于肠梗阻存在与否,对肠梗阻的病因、梗阻部位以及血供情况诊断准确率高,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张利平;盛雪霞;吉剑 刊期: 2015年第27期

  •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的神经心理特征

    目的:研究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患者的神经心理特征。方法将我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研究分析患者临床资料与临床表现。结果研究结果发现,所有患者中表现为轻度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的有11例,占据36.7%,中重度缺血性血管病患者有19例,占据63.3%。经过诊断发现存在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有13例。研究过程中还发现中重度缺血性血管病患者产生妄想、幻觉、夜间不寻常活动与过度兴奋的症状要重于轻度患者,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患者比较多见的是认知功能障碍,且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是为常见的,患者执行功能与记忆损害表现比较突出,容易产生抑郁,充分说明额叶皮质下受损是两者共同损害机制。

    作者:田宇 刊期: 2015年第27期

  • 医源性结肠穿孔31例临床诊疗分析

    目的:探讨医源性结肠穿孔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分析医源性结直肠穿孔3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穿孔时间小于24 h的平均住院时间(7.41±2.58)d;超过24 h的住院时间(13.29±4.30) d,住院时间显著延长。结论肠镜治疗是医源性结肠穿孔的主要原因。

    作者:刘进生;黄良祥;李建党;何协 刊期: 2015年第27期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杂志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水利电力医学科学技术学会(国家一级医学会,直属原卫生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