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奕;李晓淼;张炜;王伟力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与之伴随的骨质疏松导致股骨转子间骨折发生率逐年升高,约占髋关节骨折的一半,其中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占35%~40%,这些老龄患者多合并较多的内科基础病症,使得手术难度增大、风险增加.
作者:李悦芃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外固定支架配合有限切开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55例Pilon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成两组:A组(28例)为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加外固定支架治疗;B组(27例)采用克氏针张力带配合石膏外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法复位石膏固定、跟骨牵引等其他方法.对患者手术前后X线片、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临床疗效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均获8~24个月随访.A组骨折愈合时间(2.5±1.8)个月;B组骨折愈合时间(2.7±1.7)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按Helfet标准评定:A组:优8例,良12例,差8例;B组优7例,良12例,差8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为伤口愈合不良或局部皮肤坏死:A组5例(18%),B组9例(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杂Pilon骨折选择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切开内固定治疗是较好的选择,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较高的实用性和安全性.
作者:郭震;姚勐炜;杨安礼 刊期: 2011年第02期
1998年3月~2009年3月,我院应用自体腓骨头移植治疗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12例,未行血管吻合,临床效果满意,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12例,男18例,女4例,年龄18~42岁.右侧7例,左侧5例.病理分级:1级8例,2级4例.破坏范围: 3~5 cm,皮质骨菲薄或穿破.
作者:李井山;饶放萍;钟雪平;张万泉;欧阳少明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双束双隧道6股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 对28例ACL损伤患者行关节镜下ACL重建术.采用股骨胫骨双隧道建立前内侧束(AMB)及后外侧束(PLB).分别将股薄肌腱、半腱肌腱编织成3股肌腱,用于重建PLB与AMB.AMB与PLB股骨端均用Endobutton钢板固定,胫骨端AMB用Bio-Intrafix固定,PLB用Milagro可吸收界面螺钉固定.结果 28例均获随访,时间12~24(19.54±3.84)个月.根据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前为18~60(34.79±12.53)分,术后1年为90~98(95.54±2.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议(t=26.51,P<0.01).结论 双束双隧道6股腘绳肌腱重建ACL,手术操作简便,固定牢固,效果可靠.
作者:黄长明;董辉详;范华强;付仰攀;韩亮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青少年脊柱侧凸术中脊柱附件局部取骨植骨融合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12例经脊柱附件局部取骨植骨融合的青少年脊柱侧凸,12例均采取一期后路矫形,中华长城内固定系统或GSS椎弓根内固定系统矫形内固定,矫形后切取需要融合区域棘突、关节突及胸椎横突处外侧骨皮质,滑移错位植于关节突关节处.定期复查X线片观察脊柱侧凸Cobb角变化和内固定情况.结果 术中出血300~600 ml,输血300~400 ml.术前Cobb角为45°~120°(87°±21°),术后为15°~50°(27°±13°),矫正率为69%.经12~19个月随访,X线提示11例达到骨性融合,未出现侧凸角度加大及断钉、断棒等并发症,疗效满意.1例术后5个月出现2枚下位椎弓根钉断钉,行二次手术.结论 脊柱附件局部取骨、植骨融合可满足青少年脊柱侧凸矫形植骨要求,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康学文;王栓科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应用可吸收Rigidfix交叉钉与Intrafix膨胀挤压螺钉固定自体或异体肌腱解剖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的前内侧束或后外侧束的疗效.方法 对18例ACL单束损伤患者,在关节镜下保留未损伤的部分ACL、建立骨隧道、穿过移植肌腱、股骨侧用可吸收Rigidfix交叉钉固定,胫骨侧用Intrafix膨胀挤压螺钉固定.结果 18例均获随访,时间6~27个月.术后患者疼痛均消失,关节稳定,恢复关节活动度,固定物无松动.1例出现关节积液和滑膜炎,经保守治疗后好转.IKDC分级:术前B级5例、C级10例、D级3例,术后A级8例、B级8例、C级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ysholm评分:术前(68.34±4.53)分,术后(93.24±3.6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关节镜下应用Rigidfix交叉钉与Intrafix膨胀挤压螺钉固定自体或异体肌腱重建膝关节ACL的前内侧束或后外侧束,方法简便、固定确实,恢复其解剖结构,保留的部分束促进韧带愈合,利于膝关节本体觉建立和早期功能康复.
作者:程亮亮;林涛;姜虹;高春林;代均;袁博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Pilon骨折的治疗方法、手术时机及疗效.方法 32例Pilon骨折患者,对Ruedi-Allgower分型4例Ⅰ型者,采用跟骨牵引加超踝关节小夹板外固定2例,采用松质骨螺钉或可吸收钉加石膏外固定2例;对28例Ⅱ、Ⅲ型者,行解剖型钢板内固定21例,行有限内固定并辅以石膏外固定5例,2例Ⅱ型开放性骨折者用外固定架固定.植骨13例.结果 32例均获随访,时间12~18个月.骨折均愈合.疗效根据Teeny和Wiss提出的评分系统:优23例,良5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87.5%.结论 选择合适的固定方式及佳的手术时机是治疗Pilon骨折成功的关键.
作者:殷圣银;陈亚洲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利用多模态影像数据融合和多种建模软件协同应用的方法准确构建膝关节有限元解剖模型,为研究膝关节生物力学行为奠定基础.方法 采集正常膝关节CT和MRI影像数据,导入Mimics软件,提取骨、软骨、韧带和半月板,分别构建三维工程化模型.以外部标记物为参照进行模型的配准融合.将膝关节工程化模型导入SC/Tetra和Hypermesh软件,分别进行干涉面删除、网格自定义划分、局部网格优化和体网格划分,构建包含多解剖结构的膝关节有限元模型.结果 基于CT和MRI影像数据构建出膝关节骨、软骨、韧带和半月板的三维工程化模型.以三维工程化模型为基础,多种建模软件协同应用构建的有限元模型充分保持了膝关节各结构的解剖学特征.结论 利用CT和MRI影像数据融合和多种建模软件协同应用的方法可以构建活体膝关节有限元模型,并保持膝关节各解剖结构的解剖真实性,为准确模拟膝关节生物力学特征提供前提.
作者:董跃福;董英海;胡广洪;张华;胡杨;徐卿荣 刊期: 2011年第02期
2004年9月~2008年12月,我院采用切开复位锁定加压钢板(LCP)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32例,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32例,男26例,女6例,年龄21~58岁.开放骨折9例,闭合性骨折23例.
作者:舒武斌;徐德洪;李之斌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微创小切口在胸腰段骨折术后内固定取出术中的应用.方法 40例腰段骨折术后患者行内固定取出,随机分为传统组和小切口组,每组20例.传统组经原手术切口取出内固定;小切口组在C臂X线机下定位或体表触摸定位取出.观察两组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记录术中出血量、术后体温及术后24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 传统组:手术时间(64.6±13.1)min,手术切口(14.0±3.1)cm,术中出血量(310±160)ml,术后体温(38.6±1.2)℃,24 h VAS评分(8.4±0.5)分,住院时间(7.1±0.5)d.小切口组:手术时间(40.2±10.2)min,手术切口(4.1±0.7)cm,术中出血量(68±15)ml,术后体温(37.3±1.1)℃,24 h VAS评分(5.2±0.6)分,住院时间(3.0±0.2)d.两组手术效果各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与传统内固定取出术比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微创小切口取出内固定有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发热及疼痛程度等优点.
作者:焦伟;于海洋;梁成民;翟云雷;杨东强;李超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计算机辅助技术在复杂骨盆骨折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6例复杂骨盆骨折患者行薄层CT扫描获取病变部位的二维数据,采用计算机辅助技术行骨盆骨折的三维重建解剖学模型,快速成型制作出与实体1:1大小的骨盆模型.依此对骨盆骨折做出明确的诊断、分型,制定手术方案,术前模拟手术,指导手术治疗.结果 术中所见与虚拟三维重建图像及快速成型骨盆模型非常相似,术前的模拟手术使手术时间明显缩短,减少了术中失血.6例患者均获得了良好的骨折复位.结论 计算机辅助技术能全面、直观、精确地显示骨盆的立体形态和各部位解剖结构的空间关系,对于骨盆骨折的诊断、分型及治疗均有很强的临床指导作用,它使手术更精确、更可靠、更方便,它在复杂骨盆骨折的治疗中有着广阔应用前景.
作者:涂强;丁焕文;曹露;王虹;沈健坚;易灿;徐国洲;刘辉亮 刊期: 2011年第02期
内生软骨瘤好发于手部的指骨及掌骨,很少表现侵袭行为.主张早期手术行病灶刮除治疗.2004年6月~2009年7月,我院手术治疗21例手部内生软骨瘤患者,疗效满意.1 材料与方法
作者:赵勇;竺湘江;潘科良;谢建新;徐宏宇;喻烨 刊期: 2011年第02期
1 病例资料患者,男,24岁,因左踝关节、足部多处肿块5年,伴行走不适1年,于2010年1月入院.3年前曾行左踝后方一处结节切除术,诊断为血管瘤.
作者:谢卯;杨述华;许伟华;叶树楠;王晶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腰椎关节突关节不对称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是否有关联.方法 收集2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患者,选出22例符合纳入标准作为复发组.选取24例行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术后随访结果优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由两名医师单独测量每组患者突出节段的关节突关节角度,双侧关节突关节角度差异>10°的判断为不对称.行Kappa一致性分析评价两测量者对关节突不对称的判断差异,两组关节突关节不对称的病例数行χ2检验.并对复发组中关节突关节面方向与椎间盘突出方向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两测量者对关节突关节对称与否判断结果的一致性极佳;复发组关节突关节不对称病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突关节面方向与椎间盘术后再突出方向无关联(P>0.05).结论 腰椎关节突关节不对称有可能是腰椎间盘突出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作者:赖必华;吴建斌;潘俊晖 刊期: 2011年第02期
关节骨折治疗上需要精确的解剖复位和坚强的内固定.Lange Hanson分型的旋后-内收型骨折因为特殊的损伤机制及骨折特点,在治疗上有别于其它类型的骨折.2006年11月~2010年1月,我们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旋后-内收型Ⅱ度踝关节骨折18例,疗效满意.
作者:贾斌;张勇;曹国庆;刘彦勋;马雪峰;郑杰;高迪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肘后正中入路Y型解剖钢板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采用肘后正中切口Y型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成人肱骨髁上骨折26例,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结果 26例均获得随访,时间 6~18个月.术后发生伤口浅表感染3例,无肘内外翻畸形发生.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6~16个月.按照Cassebaum方法评价肘关节功能:优18例,良6例,可2例.结论 肘后正中切口Y型钢板治疗成年肱骨髁上骨折具有固定牢靠、允许早期功能锻炼、关节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作者:彭辉煌;吴建伟 刊期: 2011年第02期
2008年3月~2009年10月,我院采用单侧多功能组合式外固定器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39例,疗效满意.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39例,男8例,女31例,年龄52~76岁.Colles骨折9例,Smith骨折28例,Barton骨折2例;闭合性骨折38例,开放性骨折1例;10例术前手法复位失败.合并不同内科疾病(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电解质紊乱等)25例.
作者:魏烽;袁建迪;褚强 刊期: 2011年第02期
2004年7月~2010年9月,我们采用网状钽丝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86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86例, 男58例,女28例,年龄18~65岁.均为新鲜粉碎性骨折.闭合骨折75例,开放性骨折11例.急诊手术55例,择期手术31例.
作者:孙锋;舒莉莉;许新村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单纯锁骨钩钢板与锁骨钩钢板配合带线锚钉治疗Tossy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30例(A组),应用锁骨钩钢板配合带线锚钉修复喙锁韧带治疗肩锁关节脱位25例(B组).B组术后3个月取出锁骨钩钢板,带线锚钉不取出.采用Lazzcano标准评定患肩功能.结果 两组患者均获得6个月以上随访.术后1~3个月,两组均未发生内固定松动、脱钩、肩锁关节再脱位.术后1、3、6个月,A、B两组肩关节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锁骨钩钢板配合带线锚钉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疗效与单纯应用锁骨钩钢板无明显差异,说明肩锁关节的解剖结构重建有效.
作者:沈奕;李晓淼;张炜;王伟力 刊期: 2011年第02期
2005年3月~2009年5月,我科采用锁骨钩钢板治疗Tossy Ⅲ度肩锁关节脱位21例,取得满意疗效.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21例,男13例,女8例,年龄22~56岁.左侧15例,右侧6例.均为Tossy Ⅲ度损伤,其中2例为克氏针张力带固定后出现再脱位.受伤距手术时间1~3 d.
作者:刘云宁 刊期: 201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