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少卿;王向东;黎国良;周玉梅
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腔隙性脑梗死急性发作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与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给予康复联合高压氧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疗效与神经功能情况。试验组研究对象的总有效率(95.00%)与对照组(60.00%)相比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4.42±1.21)分与对照组(20.31±1.42)分相比明显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腔隙性脑梗死急性发作患者采用高压氧治疗的效果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安全可靠,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陈方方;胡霞 刊期: 2016年第10期
选择本院2012年3月~2013年11月接收治疗的28~31、32~33、34~36周未足月胎膜早破各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按照孕周分为A、B、C三组,对三组患者期待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B组患者延长孕周时间长,且显著大于A、C两组(P<0.05);A组新生儿身体健康指数低,且新生儿呼吸压迫综合征、围生儿死亡率以及母体感染率均高于B、C组(P<0.05),而B、C两组间却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32~33周终止妊娠,对产妇以及胎儿伤害小,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实施期待治疗,延长妊娠时间。
作者:李蕾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管道护理风险因素及防范对策。方法本研究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8月于本院神经外科监护室进行治疗的患者50例为观察组,分析管道护理危险因素并实施防范措施;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月神经外科重症患者50例做为对照,受当时护理条件的影响,施行管道护理危险因素评估不足及防范措施不力。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有效率,并进行管道护理危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有效率分别为98%、8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准确及时评估管道护理风险并实施防范措施,对有效的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罗华;杜伟娴;陈敏清;王洁芳;涂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选取2014年2月~2015年3月在本院收治的难复型桡骨远端骺离骨折患儿68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手法复位治疗,观察组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联合外固定法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不良症状。治疗后,观察组的优良率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3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不良症状率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1.7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联合外固定法治疗儿童难复型桡骨远端骺离骨折效果较佳,并发症少。
作者:胡兴明 刊期: 2016年第10期
将2013年6月~2015年12月本院内科诊治的115例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资料分为两组,两组均行神经内科常规治疗,然后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采用功能性电刺激结合针灸治疗,对比两组治疗2周前后运动功能(FMA、BBS及FAC)评分、Barthel指数情况。治疗后,研究组运动功能指标FMA、BBS、FAC及Barthel指数评分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比较差异显著。功能性电刺激结合针灸治疗对脑卒中运动功能具有积极改善作用。
作者:杨亚军;周智明;胡方煜;梁木荣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中山市神湾镇7~12岁儿童生长发育情况。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中山市神湾镇小学7~12岁儿童健康体检资料2514份,根据不同的年龄将儿童分为7、8、9、10、11、12岁组共计6个年龄组,将上述身高、体质量两项指标与WHO推荐美国专家卫生统计中心汇集的测量资料(1997年)、中国九大城市儿童体格生长数据(1995年)比较。结果7、8、9、10、11、12岁组身高、体质量均值明显高于WHO推荐标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8、9、10、11、12岁组身高均值明显高于中国九大城市推荐标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12岁年龄组同组男、女之间的身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岁年龄组同组男性儿童体质量明显高于女性儿童,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12岁年龄组同组男、女之间的体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山市神湾镇7~12岁儿童身高与体质量均值高于WHO与中国九大城市推荐标准,建议儿童生长发育监测与评价时采用此标准作为中山市儿童生长发育参照人群值。
作者:廖洁廉 刊期: 2016年第10期
2011年6月~2012年2月期间17例上颌后牙区牙列缺损病例纳入研究对象,均接受上颌窦开窗植骨种植修复术处理,术后随访3年,评估不同观察时点的骨吸收情况,记录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术后手术部位均存在肿胀现象,采取冰敷处理后逐步消退;术后1、2、3年随访发现骨吸收量持续增加,分别为(0.57±0.14)mm、(0.61±0.13)mm、(0.64±0.21) 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上颌后牙区牙列缺损临床治疗方案中,上颌窦开窗植骨种植修复术效果满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且远期疗效肯定,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赖煌扬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研究血液透析患者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HPT)应用西那卡塞与骨化三醇联合治疗的疗效。方法60例SHPT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0例应用西那卡塞与骨化三醇联合治疗,对照组30例应用西那卡塞治疗,对比2组的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3.33%(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血钙及钙磷乘积均高于对照组,而血磷、碱性磷酸酶(ALP)、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及甲状旁腺体积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6.67%,低于对照组的33.33%(P<0.05)。结论西那卡塞与骨化三醇联合治疗血液透析后SHPT疗效确切,能够缩小甲状旁腺体积并降低iPTH水平,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作者:匡彬 刊期: 2016年第10期
89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45例)和对照组(44例)。其中对照组按常规治疗,采用一般的枕头支撑体位;研究组除常规治疗外,入院后运用特制的康复枕和床尾垫等,进行前瞻性的对抗痉挛发生,抑制异常的运动模式。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评定痉挛程度、Holden量表评定步行能力、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定下肢运动功能、Berthel指数评定患者ADL自理能力。两组治疗结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脑卒中早期采用特制的康复枕和床尾垫等,对抑制异常的运动模式,减轻肢体痉挛,提高患者步行能力,减少日常生活活动的自理依赖,具有明显作用。
作者:卢青英;简庆荣;陈宁 刊期: 2016年第10期
选择2015年10月~2016年9月在本区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抽取1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随机将这1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管理,试验组实施社区医疗临床路径管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的各临床症状发生率、生活质量评分。试验组患者咳嗽、喘息、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的发生率分别为16%、12%、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6%、34%、24%(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提高(P<0.05)。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社区医疗中实施临床路径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减少临床症状的发生,提高其生活质量水平。
作者:崔砚峰;杨元敏;谭卫国 刊期: 2016年第10期
收集2014年1月~2014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拟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的402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201例(322只眼)纳入2.2mm角膜切口Phaco+IOL植入术组(微切口组);201例(256只眼)纳入传统3.0mm角膜切口Phaco+IOL植入术组(小切口组)。于术前,术后24h、1w、1个月收集患者干眼症量表评分,无麻醉下Schirmer实验(SIT),泪膜破裂时间( BUT)。运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比较。小切口组较微切口组在术后24h、1w时,干眼症状评分增加,SIT延长、BUT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SIT、BU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眼症量表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2mm角膜微切口Phaco+IOL植入术在术后早期及长期的观察中泪膜稳定性高于传统3.0mm小切口Phaco+IOL植入术,是干眼症等人群的理想白内障手术方式。
作者:王增智 刊期: 2016年第10期
34例肛周脓肿患者均采用一期切开引流或一次性切开挂线引流术。术后一次性治愈33例,占97%,随访1~5年均无复发。一次性根治术治疗肛周脓肿疗效确切,方法可靠。手术关键点在于准确寻找及处理内口,通畅引流,消闭死腔,避免肛瘘形成导致二期手术。
作者:徐久恒 刊期: 2016年第10期
分析本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入院进行分娩的初产妇150例临床资料,依据体位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常规体位组)50例和观察组(自由体位组)100例。观察两组产妇分娩过程中的产程时间情况、观察两组产妇分娩方式情况、产后出血量、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情况。观察组产妇分娩过程中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总产程时间均低于对照组,t=11.61、10.16、7.83,观察组自然分娩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剖宫产、阴道助产均低于对照组,字2=10.01、5.98、3.70,观察组产后出血量、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t=5.98、字2=7.78、6.19,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自由体位分娩可以明显的缩短产程时间,提高自然分娩比例,降低产后出血,提高新生儿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黄文玲 刊期: 2016年第10期
从2012年1月~2013年1月来本院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中随机挑选出200例,将他们随机分为两组,护理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手术室护理措施进行一定的护理干预,护理组患者采用具有针对性的人性化护理措施进行全方位的手术室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调查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并进行比较。护理组患者在进行专业的人性化护理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生活质量与对照组相比也显著提高(P<0.05)。对两组患者的满意度进行调查,护理组患者的满意度为89%,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为75%,护理组明显较高(P<0.05)。手术室中的人性化护理可以使患者对治疗医师充分信任,也使患者可以积极地配合治疗,提高患者对于手术成功的信心,增加患者的满意度,具有很好的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作者:徐芙蓉 刊期: 2016年第10期
本院于2011年1月开始在儿科门诊实施人性化服务,采用非同期对照试验。结果观察组家属焦虑、抑郁情况及满意度上均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儿的配合度也优于对照组(P<0.05)。人性化服务可以缓解儿科门诊患儿家属的焦虑抑郁情况,提高家属满意度及患儿的配合度,值得推广。
作者:黄秀花 刊期: 2016年第10期
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60例确诊为糖尿病足的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征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的前提下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观察组采用新型伤口护理敷料进行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伤口护理敷料进行护理。观察两组症状体征改善情况。观察组总有效率(86.67%)优于对照组(70.00%)(P<0.05);观察组换药次数和愈合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新型伤口护理敷料用于治疗糖尿足病疗效优于常规敷料,减少对伤口以及周围皮肤的损伤并缩短愈合时间,有效减少换药的次数,降低致残率。
作者:汤小霞;蒋艳菊;何妙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脐血胆红素联合经皮胆红素测定早期新生儿黄疸的效果,评估其在早期新生儿黄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5月本院190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采集新生儿脐静脉血进行胆红素浓度测定,并在新生儿出生后24、48及72 h,分别进行经皮胆红素测定。获取检测结果后,根据胆红素水平分为非高胆红素组152例患者,高胆红素组38例患者。对两组患者的测定结果及黄疸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并评定两种检测方法的临床预测价值。结果两组新生儿生后72h内经皮胆红素日均值、日差值及脐血总胆红素值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新生儿黄疸发生率与脐血总胆红素浓度呈正相关,胆红素水平为60.1~80.0μmol/L时,黄疸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三组(0~20.0、20.1~40.0、40.1~60组)(P<0.05);脐血总胆红素浓度为60.1~80.0μmol/L时,阳性、阴性预测值及特异度均高于其他三组(P<0.05)。经皮胆红素测定联合脐血胆红素对早期新生儿黄疸的预测价值较高,值得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陈少丽 刊期: 2016年第10期
选取2012年8月~2014年8月本院收治的急性脑出血患者9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积极降压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以及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情况。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8.9%,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48.9%;试验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的NIHSS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采取积极降压治疗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可显著提升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和使用。
作者:张汉华;梁毅娜 刊期: 2016年第10期
选取于2015年2月~2016年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将其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对照组。对其进行动态24小时血压监测,观察白天、夜间及24小时的收缩压变异性、舒张压变异性。观察组24hSSD与SSD,夜间SSD与SSD,白天SSD与SSD,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慢性心力衰竭各组24hSSD与SSD,夜间SSD与SSD,白天SSD与SSD比较,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血压变异性与心功能存在密切的联系,且心功能受损程度越严重,患者的血压变异性越高。
作者:甄锦焕;黄纪文;谭永锦 刊期: 2016年第10期
检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水平,探讨维生素D(VitD)在儿童毛细支气管炎发病中的作用。选择毛细支气管炎患儿50例,同期本院门诊健康体检儿童50例,分别设为观察组及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25-(OH)D3水平。按血清25-(OH)D3水平将观察组分为VitD正常组及VitD缺乏组,分别记录患儿喘憋消失时间、肺部体征消失时间、住院天数。观察组患儿血清25-(OH)D3浓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VitD正常组患儿喘憋消失时间、肺部体征消失时间、住院天数较VitD缺乏组明显缩短(P均<0.05)。VitD水平低下影响临床症状缓解,延长住院时间,提示VitD缺乏可能与毛细支气管炎发病相关,是儿童毛细支气管炎的易感因素。
作者:庄哈娜;刘瑜;许美;赵宏霞 刊期: 201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