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长QT新间期合并尖端扭转型室速1例治疗体会

肖敏;冯建江;陈晓云

关键词:尖端扭转型室速, 室性心律失常, 心血管内科, 治疗方法, 常见病, 患者, 报告
摘要:心律失常在心血管内科是常见病,但尖端扭转型室速Tdp却并不常见,治疗方法与一般的室性心律失常也完全不同.现就我院去年收治的1例Tdp患者报告如下;
江西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尿路结石474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应用输尿管肾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尿路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474例尿路结石患者采用输尿管肾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治疗,其中尿道结石22例,膀胱结石56例,结石位于输尿管上段62例,中段168例,下段158例,石街8例.结果 本组484例患者中,464例一次碎石成功,总成功率为97.89%,碎石总排净率为99.9%.术后B超显示肾积水较术前减轻或消失,静脉肾盂造影未发现输尿管狭窄.结论 输尿管肾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是治疗尿路结石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吴泉龙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我院抗生素不合理应用调查与分析

    目的 了解我院抗生素使用情况,为今后合理使用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病历号的顺序随机抽取2004~2005年的归档病历,调查患者是否使用抗生素以及给药途径、用药目的、使用疗程等是否合理.结果 共抽查病历180份,使用抗生素的病历128例,使用率为71.11%.其中,预防性用药达58.59%,治疗用药达41.41%,静脉滴注给药达71.88%,病原学检查送检率为12.50%.结论 抗生素的使用现状不容乐观,必须加大管理力度,临床科室必须增强微生物检查意识.

    作者:付晓;张小华;刘剑英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小胎龄身材矮小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分析用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前后,小胎龄身材矮小儿(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SGA)身高生长速率及骨龄变化及成年身高预测,以了解GH对SGA在促进生长的同时对骨龄及成年身高的影响.方法 确诊为SGA 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8.2±3.4岁,用rhGH 0.15Iu/(kg.d)治疗,疗程1年,于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及1年观察生长指标变化(身高、生长速度、身高年龄、骨龄)及进行骨龄评价和成年身高预测.结果 多数患儿用药后食欲有所增加,睡眠状况良好,身高等各项指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而以治疗前半年增长快,同时骨龄增长也快,P<0.01,但△HA/△BA的比值均<1,身高增长与骨龄增长呈平衡, 为1:1比例.用药治疗后预测成年身高也有增加,能改善终身高.结论 SGA儿用rhGH在促进身高增长同时促进骨龄增长,两者呈平行线关系,GH治疗对SGA儿身高及骨龄增长呈正性影响,实现生长与成熟的平衡,并能改善成年终身高.

    作者:杨玉;杨利;谢理玲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前列腺横纹肌肉瘤侵犯精囊和膀胱1例

    1 病历报告患者,男,16岁.血尿、尿道痛性尿淋漓来院就诊.查体:直肠指检发现前列腺结节、浅表未及明显淋巴结肿大,肝脾肋下未及,心肺检查(-).血清PSA检查:(4.0 ng/ml).超声检查示:膀胱内、前列腺多个不均匀回声结节.CT检查示:平扫见膀胱容积明显缩小,膀胱壁增厚,沿膀胱壁向腔内生长的分叶状软组织肿块,大直径10 cm,密度不均匀,前列腺呈结节状增大,精囊腺受侵犯(图1).增强后见软组织肿块不均匀增强,前列腺、膀胱间呈融合样改变,精囊腺侵犯(图2).

    作者:曾益林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Ag监测宫颈鳞癌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监测宫颈鳞癌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微粒子酶免分析技术对149例宫颈癌患者治疗前后进行SCC-Ag测定.结果 SCC-Ag在宫颈鳞癌中的敏感度为63.76%(95/149),特异性为9432%(83/88).SCC-Ag阳性率随着临床期别的增加而升高,SCC-Ag与病理类型、临床分期、治疗的效果有显著性相关(P<0.005),与病理组织学分级无关(P>0.05).结论 SCC-Ag是宫颈鳞癌的一种较好的肿瘤标志物,在宫颈鳞癌的辅助诊断、治疗效果的判断、推测预后上有重要意义.

    作者:蒋联萍;赵玉萍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炎琥宁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炎琥宁冻干粉针剂(沙多利卡)治疗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方法 56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26例给予液体疗法及利巴韦林静滴,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炎琥宁冻干粉针剂静滴.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炎琥宁冻干粉针剂治疗轮状病毒肠炎有效.

    作者:李淑芬;李巍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血糖的监测及电切综合征的预防

    目的 探讨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TUVP)中血糖的变化和其在预防电切综合症(TURS)中的作用.方法 对105例前列腺增生患者行TUVP,以5%葡萄糖作冲洗液,术前、术中每隔15 min及术后查血糖,分析血糖水平升高程度与TURS发生的关系.结果 105例患者中,40例术中血糖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并且和手术时间呈正相关,2例TURS患者血糖大于18.6 mmol/L,持续时间达30 min以上.结论 术中快速血糖监测对预测TUVP术中TURS的发生具有灵敏、准确、快速、方便等优点;通过监测术中血糖的改变能及时发现TURS先兆,并有效减少TURS的发生.

    作者:刘各亮;杨晗杰;贺强;李挺山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动态血糖监测在血糖控制良好的老年2型糖尿病中的应用

    目的 通过动态血糖监测了解老年2型糖尿病的血糖控制情况.方法 选择54例糖化血红蛋白<7%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72 h连续动态血糖监测,分析血糖漂移变化情况.结果 22例发生低血糖,多在凌晨2:00~4:00时,多数为无症状性低血糖,仅3例有低血糖反应.20例出现餐后高血糖多在晚餐后2 h.结论 那些看似血糖控制良好的老年2型糖尿病仍存在低血糖及高血糖,动态血糖监测可全面反映具体血糖波动细节,为进一步调整治疗方案提供重要帮助.

    作者:施春花;彭乐;王友莲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22例观察

    目的 探讨CT定位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取CT提示肺部占位性病变病例22例,以CT扫描结合体表栅栏的方法确定体表穿刺点,利用弹簧切割针行经皮肺穿刺活检.结果 诊断为恶性肿瘤17例,其中6例与外院手术后病理结果符合,良性病变5例;不良反应主要为气胸.结论 经皮肺穿刺活检术是一种针对肺外周占位性病变的方便有效微创的诊断方法.

    作者:程一锋;周月明;严绍南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曲美他嗪治疗初发劳力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曲美他嗪治疗初发劳力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初发劳力型心绞痛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20 mg 3次/d,共4周.观察两组治疗期间心绞痛的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消耗量,对两组治疗前后6 min步行试验(6MWD)、超声心动图(UCG)和Holter进行评价.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和硝酸甘油消耗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两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6 min步行试验和24 h内心肌缺血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5);治疗后的两组间比较显示曲美他嗪进一步提高患者的6MWDI(P<0.05)和LVEF(P<0.05),降低LVESVI(P<0.05)、LVEDVI(P<0.05)及24h内心肌缺血次数(P<0.05);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初发劳力型心绞痛患者常规药物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可减少心绞痛的发作次数和硝酸甘油消耗量,提高患者心功能,增加运动耐量.

    作者:付晓华;马彬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血、尿中氯氮平的提取检验方法探讨

    目的 建立血、尿液中氯氮平的提取和检验方法.方法 血、尿在碱性条件下用乙醚提取,然后用GC/NPD、GC/MS检验.结果 从误服者的血、尿液中均检出氯氮平成分.结论 本方法能有效、快速、准确提取和检验血、尿及其他检材中的氯氮平;已用于医疗急救、办案工作中,获得了满意结果.

    作者:段韵;冯辉;王洪宗;吴逢博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长QT新间期合并尖端扭转型室速1例治疗体会

    心律失常在心血管内科是常见病,但尖端扭转型室速Tdp却并不常见,治疗方法与一般的室性心律失常也完全不同.现就我院去年收治的1例Tdp患者报告如下;

    作者:肖敏;冯建江;陈晓云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甲状旁腺显像存在的问题及进展

    甲状旁腺放射性核素显像是术前定位诊断功能亢进的甲状旁腺病灶的有效的方法,但双示踪剂(99Tcm-MIBI/99TcmO4-或201Tl/99TcmO4-)减影技术、单核素(99Tcm-MIBI)双时相技术、SPECT断层显像等方法都存在一些有争论的问题;一些生物因素可能影响甲状旁腺显像从而产生假阳性或假阴性;11C-蛋氨酸(MET) PET显像是非常有前途的新的定位诊断方法.为加深认识,在诊断中更加合理地选用显像方法和准确地分析检查结果,现将上述问题及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张庆;张青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鼻咽癌放疗过程中血浆EBV DNA水平的动力学研究

    目的 探讨过程中鼻咽癌患者外周血EBV DNA水平的动态变化规律及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 运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动态检测22例鼻咽癌患者放疗期间血浆EBV DNA水平,放疗期间每周第1d检测1次;临床观察放疗过程中鼻咽部肿瘤消退情况与外周血EBV DNA水平变化的关系.结果 放疗完成2周时,血浆EBV DNA阳性率及拷贝数较前显著下降,其余各周之间阳性率及拷贝数均无明显差异.放疗过程中血浆EBV DNA水平变化表现为三种动力学曲线形式.每周临床观察鼻咽肿块消退情况发现:随着放疗剂量增加,鼻咽肿块逐渐缩小,血浆EBV DNA水平逐渐下降.结论 放疗过程中血浆EBV DNA水平变化与鼻咽癌患者临床疗效关系密切,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袁霞;李金高;敖帆;龚晓昌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心境障碍患者临床用药合理性分析

    目的 探讨心境障碍患者用药合理性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 统计564例心境障碍住院患者的用药情况及疗效,以药物利用指数(DUI)判别药物利用的合理性.结果 单一用药164例,联合用药400例,躁狂相2药联用疗效优于单一用药(P<0.05),抑郁相单一用药与联合用药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5).抑郁症用药前3位为帕罗西汀、文拉法欣、氟西汀;躁狂症用药前3位为碳酸锂、氯氮平、氯丙嗪.DUI>1的有碳酸锂、文拉法欣、氯米帕明、氯氮平.结论 心境障碍患者用药基本合理,用药方案尽量减少联合用药,防止苯二氮卓类药物的滥用.

    作者:肖瑞林;肖瑛;孔令军;蒋秋漪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不同手术方法的治疗体会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的2种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原发出血部位均为基底节出血意识状况在Ⅱ-Ⅳ的高血压脑出血病人69例,35例采取骨瓣开颅血肿清除,34例采取微创血肿穿刺碎吸纤溶引流手术方法.结果 69例病人3个月后Glasgow Outcome Scale(GOS)在3分以上者48例,半年后GOS在3分以上者55例,死亡6例.结论 微创血肿穿刺碎吸纤溶引流术首选于意识Ⅱ-Ⅲ级者;对意识Ⅳ级者,首选骨瓣开颅.

    作者:杨杰;袁晓兵;刘庆芳;陈小平;肖锋;吴俊波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肺炎支原体致婴幼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50例分析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致婴幼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 总结2005年7月~2006年7月150例肺炎支原体致婴幼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1)肺炎支原体致婴幼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占12%;(2)肺炎支原体致婴幼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大部分末梢血象白细胞总数不增高,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比例正常;(3)肺炎支原体抗体IgM阳性;(4)大环内酯抗生素治疗效果好.结论 对发热病程超过3d的患儿常规血象检查及肺炎支原抗体测定,有助于明确诊断,以免延误治疗.

    作者:余美玲;陶表盛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儿童法洛四联症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探讨(附38例报告)

    目的 总结38例儿童法洛四联症患者的体外循环管理经验.方法 均采用sarn8000型心肺机和terumo10 R;5 R膜肺.32例患者采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手术,6例采用深低温,低流量.1例停循环.结果 35例顺利停机,康复出院.死亡3例.死亡的主要原因为:术中发现合并冠脉起源异常1例,术后右心衰,左心衰各1例.结论 合理的预充和胶体渗透压,术中良好的心肌保护,正确的体外循环方法是手术成功及减少术后并发症的重要因素.

    作者:杨文凯;胡乐如;王文英;杨生萍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高危科室消毒效果动态观察

    目的 探讨高危科室消毒工作中存在的的问题及解决方式.方法 对我院4个高危科室3年消毒效果进行动态观察.结果 不同的科室以不同监测项目,其消毒与灭菌效果不同,并存在一定差异.结论 高危科室消毒灭菌质量的保证,关键在制度的落实.

    作者:阳春华;俞启明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术前出血对脑动静脉畸形显微手术早期疗效的影响

    目的 探讨术前出血对脑动静脉畸形显微手术治疗早期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2005年采用显微手术治疗的101例脑动静脉畸形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有无畸形血管团破裂出血将其分成颅内出血组和非颅内出血组;按照改良的Rankin量表分别在术前、出院时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进行评分.采用x2检验比较颅内出血组和非颅内出血组之间术后早期新的神经功能缺损发生率、早期疗效良好率.结果 出血组18.8%(13/69)术后早期出现了新的神经功能障碍,非出血组50%(16/32)术后早期出现了新的神经功能障碍(P<0.05);早期疗效良好率颅内出血组为58.0%,非颅内出血组65.6%(P>0.05).结论 术前有颅内出血者较无颅内出血者术后少出现新的神经功能缺损,两组术后早期神经功能状态良好率无差别,颅内出血可能掩盖手术致残率.

    作者:胡观成;邹安琪;龚美慈;况建国 刊期: 2006年第11期

江西医药杂志

江西医药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