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师群;田和平;周红梅
目的探讨甲状腺素水平改变对抗癜癎药物(AEDs)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将实验组Wistar大鼠分别予以苯巴比妥、苯巴比妥加甲状腺素、苯巴比妥加丙硫氧嘧啶等处理.处理4周后用马桑内酯(CL)诱发癫癎.2.5 h后,采血测定甲状腺激素指标,并测脑星形胶质细胞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结果苯巴比妥组和苯巴比妥加丙硫氧嘧啶组游离甲状腺素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促甲状腺激素显著增高(P<0.01),GFAP免疫反应显著减弱(P<0.01).苯巴比妥加甲状腺素组GFAP免疫反应明显减弱(P<0.01).结论甲状腺素可使癫癎大鼠脑内GFAP表达抑制,甲状腺素水平升高可能增强苯巴比妥抗癫癎的效果.
作者:李金梅;胡孟英;周萍;王玮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T淋巴细胞在儿童支气管哮喘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对24例发作期支气管哮喘患儿和21例正常对照组儿童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血浆IgE等进行检测.结果1.发作期患儿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发作期CD8+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CD4+/CD8+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2.发作期患儿CD+23、CD+19、IgE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BC)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3.同IgE浓度CD+23(r=0.575 P<0.001)及CD+19(r=0.372 P<0.05)均呈正相关,CD+23与CD+19(r=0.663 P<0.001)呈正相关.结论1.哮喘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分布发生变化,哮喘发作期T淋巴细胞处于激活状态;2.CD+23、IgE在哮喘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杨运刚;陈茂荣 刊期: 2003年第08期
1995年7月~2002年6月我院儿科收治难治性肾病综合征(NS)并骨病36例,现将报告如下.
作者:张百让 刊期: 2003年第08期
本文采用JT-RI型血细胞分析仪对各型乙肝患儿血小板计数(BPC)、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4项指标进行检测,现报告如下.
作者:胡建福 刊期: 2003年第08期
儿童性早熟指青春期提前出现,一般认为男性9岁,女性8岁以前出现性腺增大和第二性征.青春期发生个体差异很大,受民族、环境(社会、文化、地理、性别)的影响.
作者:潘凌凌;林峰;曹敏 刊期: 2003年第08期
本文对新生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进行观察和研究,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2001年1月~2002年10月我院儿科住院新生儿986例,其中新生儿肺炎263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258例,新生儿窒息115例,新生儿颅内出血112例,新生儿败血症103例,新生儿黄疸98例,其他疾病37例。
作者:王宗升;宗自库;韩全乡;和俊杰;刘金淑 刊期: 2003年第08期
我院1983~2002年共收治儿童发作性睡病13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男8例,女5例;起病年龄5~13岁.其中2例中有分娩困难史,1例有颅外伤史,2例有发作性睡病家族史.
作者:牛锋;张世昌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儿童1型糖尿病(DM)并甲状腺自身抗体异常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及放射免疫法(RIA)测定11例1型DM患儿血清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胰岛细胞抗体(ICA)、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微粒体抗体(TMA)及甲状腺功能.结果11例1型DM患儿中GADA、IAA、ICA阳性率分别为27.3%、63.6%、18.2%;TgAb、TMA阳性率分别为0%、27.3%,其中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低下(甲低)2例,发生率为18.2%.伴与不伴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两组1型DM患儿GADA、IAA、ICA阳性率分别为66.7%和12.5%、100%和50%、33.3%和12.5%,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型DM有相当高TMA阳性检出率和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ITD)发生率,并可能演变为自身免疫性多内分泌腺综合征(PAS),并甲状腺自身抗体异常的1型DM确实存在胰岛自身抗体高企.
作者:蔡振伟 刊期: 2003年第08期
临床使用丙戊酸钠(VPA)治疗儿童癫癎时,为提高治疗效果及患儿依从性,常采用丙戊酸钠缓释制剂.目前,使用广泛的丙戊酸钠缓释制剂是由法国Sanofi Winthrop公司生产,商品名为德巴金缓释片(Depakine Chrono,DK),此药吸收后的药时曲线较平稳,峰谷血药浓度波动小,从而达到减少服药次数、降低毒副作用、疗效持久、安全的目的,提高癫癎患儿的依从性.
作者:卢建;张旭晖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65-Ab)和血、尿C肽在1型糖尿病(DM)诊治和预后中的意义.方法1型DM 23例,馒头餐试验检测胰岛功能,酶免法测定血清GAD65-Ab,放免法测定血、尿C肽,进行有关临床特点分析,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1型DM组GAD65-Ab阳性率显著升高[分别为34.8%和0%,各时相血C肽和24 h尿C肽分泌总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在1型DM组,与GAD65-Ab阳性患儿比较,GAD65-Ab阳性患儿发生酮症多、空腹C肽水平低和较多的胰岛素使用量(P<0.05).结论检测血清GAD65-Ab和血、尿C肽对于1型DM的诊断、了解胰岛功能、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均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翁孝刚;王卫民;张清贵;王福玉;郭永年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允许性高碳酸血症通气(PHV)治疗新生儿急性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14例呼吸衰竭新生儿采用辅助/控制或容量控制模式,并采用PHV通气策略(PaCO2<10.6 kPa,pH>7.15).其参数设定为潮气量(VT)6~8 ml/kg,呼吸频率(RR)20~30次/min,气道峰压(PIP)<3.43 kPa,吸入氧浓度(FiO2)由0.8逐渐降至0.3,吸/呼比(I:E)为1:1.5~2.0,同时监测PHV前后动脉血气(ABG)、心率(HR)、血压(BP).结果通气前PaO2为5.05±0.65 kPa,血pH值7.16±0.08,PaCO2为9.55±1.22 kPa.在采用PHV模式2~6、24、72 h后,血pH值和PaO2均明显上升(P<0.01),而PaCO2则在72 h内保持一定范围高水平后渐下降.14例均存活,无发生气压伤及心血管系统并发症.结论采用PHV配合充分氧疗,逐步降低PaCO2,提高pH至正常范围,有助于防止气压伤等并发症,是抢救新生儿急性呼吸衰竭较安全、有效的机械通气方法.
作者:林明祥;翁陈华;麦隽;展爱红;蔡丽璇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分析儿童特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IHP)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86~2001年诊治的12例IHP发病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结果儿童IHP以女性多发(8例),表现为1.典型手足搐搦发作;2.低钙血症、高磷血症、血清甲状旁腺激素(PTH)低于同龄正常儿童;3.视力障碍5例,智能低下4例;4.肝肾功能及心肌酶谱正常;5.脑实质及基底核多发性对称性钙化;6.予钙剂及维生素D等综合治疗效果显著.结论儿童IHP均出现手足搐搦,且多为其首发表现;对疑为IHP患儿应做血清钙、磷、PTH头颅CT检查,以利于确诊.
作者:张秀梅;刘红英;郑淑娟 刊期: 2003年第08期
例1,男,4岁,因无汗、头发稀疏及不出牙就诊.系第2胎,第2产,足月顺产,出生时皮肤略黑,2次脱皮后至2个月皮肤正常.出生时无头发、眉毛及睫毛,1.5岁长出稀疏头发.
作者:王沂花;宋柏松;张云龙;朱莉 刊期: 2003年第08期
1989年10月~2001年12月我院用成人型结肠镜对268例肠道疾病患儿进行诊治,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韩文良;王云溪;原红艳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高肺血流量所致肺动脉高压(PH)大鼠肺血管结构和血浆硫化氢的变化.方法雄性SD大鼠共16只.对分流组大鼠行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分流术;11周后以右心导管法测定肺动脉平均压(mPAP);检测右心室/体重(RV/BW)和右心室/左心室+室间隔(RV/LV+S)比值;并以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测肺血管结构变化;以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浆硫化氢含量.结果分流组大鼠mPAP、RV/BW及RV/(LV+S)比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光镜下肺小血管肌化程度明显增强,肺中、小肌型动脉相对中膜厚度明显增加;电镜下,肺中、小肌型动脉内皮细胞增生、肥厚、肿胀,平滑肌细胞增生、肥厚,并由收缩表型向合成表型转化.分流组大鼠的血浆H2S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肺动脉平均压与血浆硫化氢含量呈负相关.结论肺血管结构重建是高肺血流量所致PH重要病理基础,内源性H2S下调可能在其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石琳;杜军保;齐建光;魏冰;唐朝枢;汤秀英 刊期: 2003年第08期
儿童鼾症的主要致病因素是腭扁桃体肥大或腺样体肥大.其不仅影响儿童正常发育,而且由于长期阻塞呼吸道导致的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还可影响其神经肌肉发育,出现面部发育畸形、生长发育迟缓、高血压、头痛、性格行为异常、易烦躁、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等表现[1,2].
作者:高体红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了解河南城乡4个月~9岁儿童铅污染现状及其分布特征.方法采取整群抽样和分层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南城乡4个月~9岁儿童行血铅测定.结果1085名儿童总血铅为0.66±0.48μmol/L,铅中毒发生率为57.51%;城乡儿童均存在血铅负荷过高,农村多为低水平铅污染,中度以上铅中毒均发生在城市;婴儿期、学龄期儿童是发生铅中毒的易感人群.结论河南城乡儿童铅污染较普遍,婴儿和学龄期儿童应为铅中毒监测和干预的重点.
作者:陈卫;陈社菊;李玉香;贺治国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总结分析穿刺引流治疗婴幼儿外伤性硬脑膜下积液的临床疗效.方法1996年5月~2002年5月对收治婴幼儿外伤性硬脑膜下积液28例,采用穿刺引流及压腹、应用血管扩张药、补充生理盐水等治疗.结果14例1周内积液消失,10例2周内积液消失.1个月后复查CT,26例积液均消失.3个月后复查,27例均恢复正常.1例6个月后复查CT显示仍有颅骨内板下低密度区,量约25 ml,但颅压正常,无临床表现.均随访3~12个月,平均9个月,患儿智力、体格发育均正常.结论婴幼儿外伤性硬脑膜下积液经穿刺引流,辅以脑组织复位治疗,效果满意.
作者:李彦伟;吕继锋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研究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浓度与生长激素缺乏症(GHD)患儿生长激素(GH)激发试验中血清GH峰值关系,为其代替GH激发试验提供依据.方法选择GHD患儿62例(男39例,女23例),为GHD组;60例健康儿童(男38例,女22例)为对照组.分别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免疫放射分析法(IRMA)检测两组血清IGF-1、IGFBP-3浓度,同时做GH激发试验,测定血清GH峰值,并比较其与IGF-1、IGFBP-3的关系.结果GHD血清IGF-1、IGFBP-3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3.116、11.579 P均<0.01);GHD组血清IGF-1、IGFBP-3浓度与GH激发试验中GH峰值呈显著正相关(r=0.331、0.347 P均<0.01);GHD组血清IGF-1、IGFBP-3降低阳性率分别为97.58%、98.38%,与激发试验的阳性率(100%)比较无统计学意义(x2=3.074、2.033 P均>0.05).结论血清IGF-1、IGFBP3浓度的检测对诊断GHD有重要意义;检测血清IGF-1、IGFBP-3浓度可替代GH激发试验.
作者:欧阳士香;白东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反映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敏感性;研究神经生长因子(NGF)对新生鼠HIBD保护作用.方法7日龄SD大鼠,制成HIBD动物模型后随机分两组:HIBD模型未治疗组,HIBD模型NGF治疗组;另设正常对照组.观察正常对照组及HIBD后F-VEP改变;NGF对HIBD模型新生大鼠体重增长、死亡率、左右脑重量及F-VEP波形影响.结果HIBD模型NGF治疗组体重增长、死亡率、患侧脑重量与未治疗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均<0.01);治疗组左右脑重量无显著差异,而未治疗组左右脑重量差异显著(P<0.01);HIBD模型NGF治疗组与未治疗组即刻F-VEP潜伏期均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波幅显著降低(P<0.01);NGF未治疗组7 d后与对照组相比F-VEP潜伏期明显延长,波幅显著降低(P均<0.01);NGF治疗组与未治疗组相比F-VEP潜伏期明显缩短,波幅显著升高(P均<0.01).结论F-VEP主波潜伏期、波幅可较迅速反映HIBD后脑功能状态;NGF治疗可减轻HIBD后脑萎缩,改善脑功能.
作者:周艳;陈吉庆;邵小松 刊期: 2003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