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微创医学杂志

微创医学杂志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
  • 主办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医学科学情报研究所
  • 国际刊号:1673-6575
  • 国内刊号:45-1341/R
  • 影响因子:0.88
  • 创刊:1982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广西
  • 语言:中文
  • 邮发:48-72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 全国专业性医学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微创医学杂志   2018年4期文献
  • 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老年骨性椎管狭窄的临床研究

    目的 评价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老年骨性椎管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老年骨性椎管狭窄患者4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3例.观察组接受椎间孔镜治疗,对照组接受传统手术方法治疗.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术后随访一个月,对两组治疗前后腰椎活动功能进行JOA测评并计算改善指数,判定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主观症状、日常活动受限度以及总分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腰椎活动功能改善优良率为87.0%,高于对照组的69.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老年骨性椎管狭窄术后腰椎活动功能恢复优于传统手术,治疗效果较理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昭炎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T型离断疝囊的TAPP术治疗复发性腹股沟疝的临床经验

    目的 总结腹腔镜经腹腔腹膜前修补术(TAPP)中T型离断疝囊治疗复发性腹股沟疝的手术经验,探讨手术的安全性及可靠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35例行T型离断疝囊的TAPP术治疗既往无张力疝修补术后的复发性腹股沟斜疝患者,术中在内环口位置行T型离断疝囊,旷置远端疝囊及既往补片,重新放置补片,记录患者手术成功例数、术后住院时间、疼痛指数评分(VAS)、术后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结果 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腹手术.术后住院时间1 ~6(1.67±1.24)d.术后尿潴留3例(2.22%),腹股沟区血清肿6例(4.44%),无肠道损伤、阴囊血肿;所有病例均获随访,电话或信件随访6~48(24±8)个月;术后腹股沟区慢性疼痛4例(2.96%),无再次复发病例.结论 T型离断疝囊的TAPP术式安全、可靠,由于高位T型离断疝囊,避免剥离既往手术创面,旷置原补片,使得手术更为简单安全,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黄俊;蔡小勇;雷宇;靳小建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超声根管冲洗在磨牙弯曲根管预备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超声根管冲洗在磨牙弯曲根管预备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120例根尖周炎或牙髓炎患者为观察对象,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60例.对照组应用双氧水、生理盐水进行根管冲洗,试验组应用超声波进行根管冲洗.对两组操作时间、玷污层评分、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试验组操作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根管壁I、Ⅱ、Ⅲ部分玷污层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根管冲洗在磨牙弯曲根管预备中的临床价值较为显著,不仅可以缩短操作时间,还可减轻玷污层评分与术后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作者:苏荣江;徐星;张丽娟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防城港市白内障患者对白内障认知情况的调查分析

    目的 调查防城港市白内障患者对白内障的认知情况,为白内障患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宣教.方法 选择住院治疗的白内障患者210例为调查对象,通过参考文献知识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白内障相关医学知识认知;决定白内障手术允许条件等.结果 共发放21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10份.白内障认知情况:患白内障意识存在者129例(61.4%);相信并一直使用药物治疗者41例(19.5%);有白内障可以治疗意识(就诊意识)121例(57.6%),以往由于其他眼病影响就诊9例(4.3%).手术条件调查情况:个人因素方面影响白内障手术137例(65.2%);认为白内障未熟不可手术83例(39.5%);不知道白内障可以手术治疗19例(9.0%);认盲论(盲了无所谓)12例(5.7%);他人手术的影响(对手术缺乏信心)11例(5.2%);认为年迈不愿手术12例(5.7%).外部条件影响手术73例(34.8%),主要为:家属因素决定21例(10.0%);由医生决定手术23例(11.0%);经济因素18例(8.6%);认为不是手术时机11例(5.2%).知道本市可开展白内障手术151例(71.9%).结论 本组调查对象对白内障知识知晓度较差,应加强白内障知识的健康宣教,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和政府基层组织应积极参与,扩大复明手术范围,使人人享有“看得见”的权利,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谢涛;苏明;石德富;范明纯;庞全晶;梁文秀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护理风险管理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应用风险管理模式进行临床护理工作的情况和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2015年1月至2017年7月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164例患者,于2016年开始实施风险护理管理,因而以此为时间界限进行分组划分,实施前的即为对照组82例,未采用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后的即为观察组82例,采用护理风险管理,就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情况和效果进行分析和统计.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护理差错发生率(10.97% vs 1.22%)、护理质量评定达标率(80.49%vs 100.0%)以及护理总满意度(79.27% vs 97.56%)方面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护理风险管理进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临床护理服务,能够有效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护理差错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魏艾;庞倩;骆丽芳;赖晓丹;欧阳莉娜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腔镜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调查分析

    目的 调查分析腔镜手术中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方法 选取接受腔镜手术的患者500例,登陆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IS系统),回顾性调查腔镜手术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500例腔镜手术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者433例(86.60%);主要给药时间为手术当天,手术当天给药360例(83.14%);433例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总共使用抗菌药物475例次,使用药物多的是头孢米诺钠,为57例次,占12.00%;其次是左氧氟沙星、头孢西丁钠等;使用少的是阿米卡星,仅为4例,占0.84%.在药物的选择、联合用药、给药时机方面,合理率较高,分别为90.3%、80.95%、82.22%,但是在术后给药以及术中追加给药的合理率仅为32.08%、55.56%.结论 腔镜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调查分析大体上是合理的,但是仍然存在许多不合理的现象.为了更好地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应加强医务人员自身的专业素养,同时要完善临床指导抗菌药物使用的准则,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

    作者:谢甲年;官东秀;罗北海;李化升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封管热合机在血液成分制备中热合方法的改良

    目的 探讨提高封管热合机在血液成分制备中的工作效率.方法 对封管热合机的操作方案、使用方法进行优化改良和观察对比.结果 改良后所需热合时间为20分21秒,较常规方法的热合时间39分42秒减少.结论 改良的封管热合方法工作效率高,比常规热合方法更省时,使作业环境较整洁有序,对降低生产和管理成本以及预防与减少差错有益.

    作者:禹亚丽;杨雪;刘易娟;刘丽娟;李聚林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关节镜辅助下经皮可吸收棒内固定治疗儿童髁间棘撕脱性骨折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关节镜辅助下经皮可吸收棒内固定治疗儿童髁间棘撕脱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接受治疗的儿童髁间棘撕脱性骨折患者26例,按Meyers-McKeever分型:Ⅱ型12例,Ⅲ型14例.均在关节镜辅助下进行骨折端复位,采用可吸收棒固定,采用X线检查随访及Lysholm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 26例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38(28.6±3.8)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为(7.6±0.7)周.术后半年、末次随访Lysholm评分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辅助下经皮可吸收棒治疗儿童髁间棘撕脱性骨折可获得良好复位,可减少关节僵硬,无需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治疗效果满意.

    作者:江勇;梁子聪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甲状旁腺全切术治疗尿毒症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护理配合

    目的 探讨尿毒症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行甲状旁腺全切术围术期护理的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36例尿毒症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行甲状旁腺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护理经验.结果 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经甲状旁腺全切后,iPTH、Ca、P浓度明显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情况:①低血钙:本组患者发生低钙血症5例,血钙浓度为1.45 ~ 1.9 mmol/L,给予持续补钙及严密监测血钙后,血钙恢复正常.患者无口麻及手足抽搐症状发生,有1例发生较严重的钙剂外渗,经更换穿刺血管、局部封闭、硫酸镁湿敷、红外线照射等处理后治愈.②感染:本组有3例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经抗感染治疗后恢复.③高血钾症:本组患者术后有4例发生高钾血症,血钾6.13 ~7.31 mmol/L,经透析治疗,血钾降至正常.④瘙痒及骨痛:术后1~3d,患者皮肤瘙痒及骨痛症状明显好转.1例患者术后2个月因腹主动脉瘤治疗无效死亡.结论 围术期精心护理可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农梅;石宏斌;廖兵;龚秋萍;潘圆圆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医护人员下肢静脉曲张的调查分析

    目的 通过“互联网+”职业健康的新模式,对院内医护人员发生下肢静脉曲张的高危人群进行基线调查.方法 组建专题研究小组,讨论工作方案,设置问卷内容,线上完成对临床护士、手术科室医生数据采集,统计数据并分析.结果 完成院内681份问卷的有效采集,其中护士618人,医生63人;女性626人,男性55人;下肢静脉曲张症状发生率为77.83%(530人),其中护士是发生下肢静脉曲张的高危人群的主体(X2=14.670,P<0.05).结论 利用问卷星作为基线调查工具,可快速调研医护人员下肢静脉曲张防护及发病率状况.临床护士仍是下肢静脉曲张的高发人群,发病率水平较高,且自身防护和治疗的干预均处于较低水平.

    作者:莫丽平;李建民;汪莉;农幸明;黄婷;罗倩;宾玉兰;卢军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自由体位联合硬膜外腔镇痛在自然分娩中的综合效果分析

    目的 观察自由体位联合硬膜外腔镇痛在自然分娩中的综合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有阴道试产条件初产妇160例,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A、B组两组,每组80例.A组采用自由体位联合硬膜外镇痛分娩,B组采用自由体位分娩.观察两组产妇产程时间、疼痛等级评分、剖宫产率、产后出血量、会阴侧切率、新生儿Apgar评分情况.结果 A组的第一、第二产程、总产程均短于B组,疼痛等级评分远优于B组,会阴侧切率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三产程、剖宫产率、产后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和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初产顺产产妇实施自由体位联合硬膜外腔分娩镇痛的综合应用效果相对较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李开娟;许尹丽;文蓉;辛衍健;陈思成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针灸推拿治疗老年颈肩腰腿痛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针灸推拿治疗老年颈肩腰腿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接受诊治的92例老年颈肩腰腿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单纯推拿手法治疗,研究组采用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研究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057,P=0.040).治疗前,两组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疼痛评分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治疗后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灸联合推拿治疗老年颈肩腰腿痛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冯桂芳;易钊浩;麦国钊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开放式后入路完全腹膜外无张力疝修补术在基层医院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在基层医院开展开放式后入路完全腹膜外无张力疝修补术(TEP)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接受开放式后入路TEP术的92例患者为观察组,另选择接受传统无张力疝修补术,且一般资料与观察组均衡可比的55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随访6~24个月,观察复发等情况.结果 两组手术过程均顺利.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24个月均无睾丸萎缩、坏死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无疝复发.结论 开放式后入路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具有损伤小、并发症少、操作简便等优点,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李培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社区-家庭双元联动护理干预对PCI患者术后康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社区-家庭双元联动护理干预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术后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180例PCI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0例.对照组常规服药和定期复诊,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社区-家庭双元联动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心理干预效应、生活质量、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再住院率与护理满意度等.结果 干预前,两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SAS、SDS评分无明显改变(P>0.05).干预前,两组生理领域、环境领域社会间领域及主观感受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四个领域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再住院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社区-家庭双元联动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提高患者术后依从性,提高生活质量,促进术后康复,值得推广和运用.

    作者:邓秋兰;钟美容;包艳;王强;潘晓日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神经根孔狭窄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TESS)治疗腰椎神经根孔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120例腰椎神经根孔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治疗,研究组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比较两组患者VAS评分、腰椎JOA评分、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临床效果.结果 研究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VAS评分、腰椎JOA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 (2/60),对照组为11.67%(7/6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神经根孔狭窄症的临床效果优于传统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术中出血少、住院时间短,有利于患者预后,具有明显的临床优势.

    作者:蒙德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及防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13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吻合口瘘的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探讨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本研究纳入的139例患者中,发生吻合口瘘12例(8.63%).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年龄、BMI、糖尿病、术前低白蛋白、术前肠梗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术前白蛋白、术前肠梗阻为吻合口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年龄、糖尿病、术前白蛋白、术前肠梗阻与直肠癌根治术后发生吻合口瘘密切相关,应根据具体情况给予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预防吻合口瘘.

    作者:廖千文;曾庆智;刘裕棠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术前的心理状态分析与护理对策

    目的 分析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和不同需求,探讨有效的护理措施及心理干预对策.方法 选取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65例患者为观察对象,采用自评量表及艾森克个性问卷,对准备做介入手术的冠心病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调查评价、分析.结果 本组调查中,65例(100%)患者术中不知道手术过程和如何配合医生;61例患者(93.85%)对手术不了解,怀有恐惧心理;所有患者均担心发生术后并发症,并顾虑手术的效果;18例(27.69%)患者因医疗费用高而产生焦虑情绪;7例(10.77%)患者因术后卧床大小便不习惯而出现焦虑.结论 针对冠心病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实施心理干预和心理护理,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农荣国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综合延续性护理干预对行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患者的效果评价

    目的 探讨对于行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的胃癌患者,给予院内综合护理及院外延续性护理干预的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103例初次诊断为胃癌,首次接受治疗,且择期行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试验组(54人)与对照组(49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常规知识宣教,试验组给予院内综合护理及院外延续性护理干预.两组均在入院及出院时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患者状态,比较两组不良情绪改善情况、临床状态改善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试验组术后排气时间、初次下床时间、拔管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两组SAS、SD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尸<0.05).出院时,两组的SAS及SDS评分较入院时降低(P<0.05),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11% (6/54),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4% (1/49),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058,P=0.151).结论 对行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的胃癌患者实施院内综合护理及院外延续性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减少住院时间等,明显提高患者的护理疗效,减轻患者的疾病痛苦,是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院内和院外护理中有效的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苏金玲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立体定向微创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室护理体会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立体定向下颅内血肿钻孔置管引流术中、术后护理管理方法.方法 4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出血量<100 mL,行立体定向微创钻孔置管引流术,术中进行护理干预和术后加强护理管理.结果 48例患者均顺利进行血肿钻孔置管引流,手术时间30~ 105 min,平均手术时间60 min;术后置管时间3~7d,平均5.5d;平均住院18d.术后颅内再出血而进行开颅手术3例,神经功能缺损致残9例,出现呼吸道并发症死亡2例,其余患者恢复良好.结论 术前器械物品准备充分,术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熟练掌握手术进程及正确安装定向仪等是手术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术后引流管的引流护理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梁燕英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神经内镜锁孔入路与传统术式治疗颅内血肿的对照研究

    目的 分析比较神经内镜锁孔入路与传统术式治疗颅内血肿的临床效果.方法 行神经内镜锁孔入路术治疗(观察组)和行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对照组)各62例颅内血肿患者,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骨窗直径、血肿清除率)及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颅内感染、应激性溃疡、颅内积气、再出血等)差异,检测两组术前及术后2d时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差异.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骨窗直径、住院期间并发症总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P<0.05),血肿清除率则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d时,血清MMP-9、IL-6水平均较术前升高(P<0.05),且对照组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 神经内镜锁孔入路术对颅内血肿的手术效果优于传统术式,且能在改善术后炎症反应的同时,提高手术安全性,于患者预后有利.

    作者:李熠;韦云锐;韦承生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改善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 选取就诊的86例脑瘫患儿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并结合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加中医针灸治疗.对比两组患儿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及治疗效果差异.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大幅度运动、适应行为、语言能力、社交能力和精细控制方面的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灸联合康复训练能够有效提升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临床疗效显著,可在脑瘫患儿的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作者:杜玲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路径化健康教育在甲状腺结节患者射频消融术中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并分析甲状腺结节患者行路径化健康教育对射频消融术后对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70例行甲状腺射频消融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常规组各35人,对比两组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SAS),疼痛感及健康教育满意度情况.结果 经路径化健康教育后,试验组SAS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疼痛感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常规组的健康教育满意度为71.43%,试验组健康教育满意度为91.42%,试验组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 对甲状腺射频消融术患者行路径化健康教育,能够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减轻患者的疼痛感,提高患者的健康教育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作者:龙彩霞;王龙;陈志江;文玉琼;黄碧珠;陈红梅;蓝颖茹;吴燕平;赖水青;邝建;余桂芳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贺州市2008~2017年恶性肿瘤住院患者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分析2008~2017年广西贺州市某综合医院恶性肿瘤住院患者疾病构成特征及变化趋势,为区域肿瘤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某医院近10年首次诊断恶性肿瘤患者的资料,按ICD-10编码对所有病例进行分类,分析不同年份、性别、年龄间恶性肿瘤的疾病构成及顺位变化.结果 前10位恶性肿瘤依次为支气管和肺恶性肿瘤、肝和肝内胆管恶性肿瘤、乳房恶性肿瘤、宫颈恶性肿瘤、鼻咽恶性肿瘤、胃恶性肿瘤、结肠恶性肿瘤、直肠恶性肿瘤、食管恶性肿瘤、皮肤其他恶性肿瘤,占10年来恶性肿瘤总例数的68.00%.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其中男性恶性肿瘤首位是支气管和肺恶性肿瘤,占男性恶性肿瘤的23.14%;女性恶性肿瘤首位是宫颈,占女性恶性肿瘤的13.75%.肿瘤发病年龄相对集中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结论 掌握肿瘤分布特征,根据肿瘤发病的年龄、性别差异,调整防治措施,因地制宜地做好癌症的三级预防工作.

    作者:李瑛;李远;罗继闯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杂交”技术治疗特殊腹髂主动脉病变的应用观察

    目的 探讨腔内修补术联合股-股动脉转流“杂交”技术治疗特殊腹髂主动脉病变的疗效.方法 对3例特殊腹髂主动脉病变患者采取了腔内修补联合股-股动脉转流“杂交”技术治疗,术后观察主动脉内瘘、股-股动脉转流人工血管通畅性以及下肢供血情况.结果 围术期均无死亡,术后1、3、6个月均复查腹主动脉CTA,第1例腹主动脉Ⅱ型内瘘仍存在,但无明显进展表现;第2例、第3例无内瘘形成.3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6~ 28个月,在随访过程中旁路人工血管均畅通,均未出现吻合口狭窄、下肢缺血症状.结论 对于某些特殊的腹髂主动脉病变,采取腔内修补联合股-股动脉转流“杂交”技术治疗是可行、安全、有效的,但其远期疗效仍需长期随访.

    作者:陈文;叶仕高;张迎春;石俊杰;刘永春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彩超及CT在甲状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彩超在甲状腺癌(T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46例拟诊为T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简称彩超)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彩超、CT与病理检查结果的符合率及诊断价值差异,观察两种诊断方法的关联性和优势性.结果 彩超诊断敏感度、对乳头状TC及TC分型诊断总符合率均低于CT,对颈部淋巴结转移诊断符合率则高于CT(P<0.05).彩超与CT诊断准确度、特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彩超、CT诊断关联性和优势性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彩超阳性检出率低于CT(P <0.05).结论 彩超诊断TC具有良好的准确度和特异度,与CT诊断关联性良好,对颈部淋巴结转移诊断较CT更具优势,且诊断无辐射,重复性好,于TC诊断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乔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帕瑞昔布钠联合罗哌卡因对乳腺癌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

    目的 观察帕瑞昔布钠静脉注射联合罗哌卡因局部浸润对乳腺癌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 选择全麻下行乳腺癌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帕瑞昔布钠组、罗哌卡因组和联合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不做任何处理,帕瑞昔布钠组和联合组的患者于切皮前15 min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0.8 mg/kg,罗哌卡因组和联合组患者术毕于手术切口及引流管周围给予0.375%罗哌卡因20 mL进行局部浸润麻醉.四组患者手术后都不做病人自控镇痛(PCA).记录四组患者术后48 h内出现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及头晕等不良反应的情况,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法评估各组患者术后2h、4h、8h、12 h、24 h及48 h的疼痛严重程度,记录各组患者术后48 h内追加镇痛药物的例数.结果 各组患者术后48 h内出现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及头晕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2h比较,4组术后4h、8h、12 h、24 h及48 h的VAS评分均较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帕瑞昔布钠组术后2h、4h及8h的VAS评分较低(P<0.05),罗哌卡因组术后2h、4h、8h及12h的VAS评分较低(P<0.05),联合组术后2h、4h、8h、12 h、24 h及48 h的VAS评分较低(P<0.05);与帕瑞昔布钠组和罗哌卡因组比较,联合组术后2h、4h、8h、12 h、24 h及48 h的VAS评分均较低(P<0.05).帕瑞昔布钠组、罗哌卡因组及联合组患者的手术后48 h内追加镇痛药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患者需要追加镇痛药物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0.05).结论 帕瑞昔布钠静脉注射联合罗哌卡因局部浸润可明显减轻全身麻醉下行乳腺癌手术患者的术后疼痛,并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作者:倪月红;韩穆佳;谢玉波;陈静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微创解剖锁定钢板结合同位螺钉治疗胫腓骨下段骨折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微创解剖锁定钢板结合同位螺钉治疗胫腓骨下段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46例胫腓骨下段骨折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21例,采用微创解剖锁定钢板结合同位螺钉治疗,对照组25例,采用单纯微创解剖锁定钢板治疗.记录所有患者影像学愈合时间、临床愈合时间、半年愈合率、患肢功能Johner-Wruhs评分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9~34个月.观察组影像学及临床愈合时间分别为(46.57±14.51)d、(86.27±19.35)d,明显低于对照组(61.18± 18.25)d、(112.84 ±24.4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半年愈合率95.24%,与对照组84%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患肢Johner-Wruhs功能优良率分别为85.71%、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3.81%、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解剖锁定钢板结合同位螺钉治疗胫腓骨下段骨折安全性高,能够促进骨折愈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黄艳明;刘军平;胡小明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区域性切除术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区域性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76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腮腺浅叶切除术治疗,观察组给予区域性切除术治疗,并对两组手术指标、治疗效果、神经损伤程度及并发症等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解剖面部神经支数均明显短于(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神经损伤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区凹陷明显、Frey综合征、涎瘘发生率及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耳周麻木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应用区域性切除术治疗,具有创伤较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特点,宜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趣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高龄多发肋骨骨折行手术切开纯钛肋骨爪内固定术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高龄多发肋骨骨折患者行切开纯钛肋骨爪内固定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多发性肋骨骨折患者66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非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纯钛肋骨爪内固定术治疗.结果 观察组ICU监护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胸壁稳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纯钛肋骨爪内固定术治疗高龄多发肋骨骨折患者疗效显著,能够显著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等,提高胸壁稳定率.

    作者:高文常;吴妮芳;覃凤州;王斌;覃家武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胸腔镜与开胸肺叶切除术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炎症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胸腔镜与开胸肺叶切除术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炎症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7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了腔镜组和开胸组.腔镜组在全胸腔镜下行肺叶切除术治疗,开胸组患者接受开胸肺叶切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淋巴结清扫数目及血清IL-6、C反应蛋白及免疫功能指标等情况.结果 腔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开胸组,切口长度明显小于开胸组,淋巴结清扫数量多于开胸组(P<0.05).与术前相比,手术后1d、5d两组IL-6、CRP水平都有较为明显的提升,且开胸组明显高于腔镜组;与术后1d相比,两组术后5d的IL-6、CRP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两组IgG、CD4+、CD8+T淋巴细胞水平及CD4+/CD8+水平均明显下降,且开胸组明显低于腔镜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效果显著,可明显减轻患者的炎症反应,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机体免疫功能的快速恢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韦庆明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麦默通治疗乳腺良性肿块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麦默通(MMT)治疗乳腺良性肿块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310例MMT治疗乳腺良性肿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随访6个月间的预后状况分为预后良好组(n =286)和预后不良组(n=24).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及围术期情况,使用logistics回归分析MMT治疗乳腺良性肿块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 ①多发肿块者、肿块边界不清晰者、肿块大直径>2 cm者、血肿形成者、术后瘀斑形成者的MMT治疗后预后不良率更高(P<0.05);②经logistics回归分析:肿块数量多发、肿块边界不清、肿块大直径>2 cm及血肿形成是MMT治疗乳腺良性肿块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肿块数量、肿块边界、肿块大直径及血肿形成是MMT治疗乳腺良性肿块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用MMT治疗乳腺良性肿块时应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

    作者:邹云东;刁秀莲;陈宝洁;刘祥彦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液囊空肠导管在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中的应用研究

    营养支持是危重症患者治疗和康复的一项重要措施,对重症患者给予肠内营养方式在身体模拟生理活动、维持胃肠道的菌群均衡、减少胃肠道的缺血坏死、减低脓毒血症发生率、减少住院费用、住院时间等各方面均明显优于肠外营养方式.重症患者的肠内营养主要通过放置鼻空肠营养管(包括液囊空肠导管)来实现,研究和探索床旁无创放置液囊空肠导管的方法,对提高放置成功率和准确性等方面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卢国浩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运动疗法在糖尿病并发症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到了一定的阶段会并发多种并发症,严重地威胁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运动疗法在糖尿病的防治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在糖尿病并发症的治疗方面,运动疗法也与其他治疗方法一起应用于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并取得较好的效果.本文将运动疗法对糖尿病并发症治疗作用的状况进行梳理详述,可为临床运动处方的制订和实施提供一定的参考.

    作者:陈莹;陈青云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自体血小板富集血浆宫腔灌注在反复种植失败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在临床的成功应用给越来越多的不孕症夫妇带来福音.然而,在体外受精联合胚胎移植辅助技术治疗过程中仍有50%左右治疗周期出现反复种植失败(repeated implantation failure,RIF),原因与子宫内膜容受性有关.如何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提高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有效性是目前研究的热点.近年有研究表明:血小板富集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宫腔灌注治疗具有促进子宫内膜增殖,改善薄型子宫内膜患者临床妊娠结局的作用,可作为提高RIF患者临床妊娠率的一种安全、经济、有效方法.

    作者:王巍;马海兰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CT增强检查中碘对比剂外渗的预防护理进展

    CT增强扫描在临床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碘对比剂通过高压注射静脉给药,因其粘滞性大、渗透压高,受血管弹性、操作技术等客观条件的影响,静脉注射过程中可能发生外渗,如何预防碘对比剂的外渗以及外渗后的应急处理,近几年来相关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做好心理护理及健康宣教、碘对比剂加温处理、充分评估血管、选择合适留置针、生理盐水预推法的应用等是重要的预防措施,发生外渗后需按照分级采用规范的处理.

    作者:冯冬梅;冯谢平;李耀波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胃癌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快速康复的护理进展

    胃癌患者术前通常因消化道受损而表现出程度各异的营养不良状态以及水电解质紊乱.术后则受到持续胃肠减压、禁饮、禁食等措施的影响而处于营养缺乏状态,电解质丢失较为严重.胃癌术后保留部分胃肠功能或胃肠功能基本正常的患者,临床应以肠内营养为首要的营养支持方式.近年来快速康复理念在胃癌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相关护理研究较为活跃,对此作一综述,为早期肠内营养护理管理提供参考.

    作者:伍银娇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感染性骨不连的临床治疗进展

    感染性骨不连的治疗是骨科棘手的难题之一,目前治疗方法很多,尚无统一的手术治疗方法.每种技术各有优缺点,但不管是何种治疗手段都是围绕着如何控制骨感染及治疗骨缺损骨不连的问题.随着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多种方法的联合应用,给感染性骨不连治疗带来了新的观点及视野.

    作者:王斌;刁开彩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消化内镜在消化道早期癌症诊疗中的应用研究

    染色内镜、超声内镜、放大内镜、荧光内镜等内镜技术的不断进步,使消化系统疾病的诊疗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目前消化内镜微创化手术治疗方式在各方面均优于传统外科手术,提高了对病变性质和范围的诊断正确率,对早期癌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起到了积极作用,具有微创、安全且经济的效果,明显提高了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作者:高颖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良性输尿管狭窄的临床研究及腔内治疗进展

    良性输尿管狭窄作为泌尿外科的常见病,其发病与损伤、缺血、感染、结石及先天性因素有关.随着腔镜技术的普及,医源性损伤成为良性输尿管狭窄发生的原因.输尿管损伤后狭窄与局部瘢痕相关因子的参与,大量成纤维细胞增生,细胞外基质中胶原、蛋白多糖等物质过度沉淀,导致输尿管壁纤维化及瘢痕形成.同时,输尿管损伤后尿液的外渗也促进了纤维瘢痕形成,加速输尿管狭窄的发生.对于良性输尿管狭窄的治疗,目前腔内各种治疗,包括输尿管支架置入扩张术、输尿管镜狭窄扩张术、输尿管球囊扩张术、输尿管狭窄(电刀、冷刀、激光)内切开术、输尿管记忆金属支架置入术等已取代传统的开放手术,成为主要的治疗手段.

    作者:刘勇刚;孙毅海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糖尿病高危足的防护研究现状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主要由下肢血管神经病变、血糖控制不良、局部感染和动态足底压力异常增高所致.糖尿病足的发病率、致残率及致死率均较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是一类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对糖尿病高危足患者实施有效的预防措施,能使糖尿病足的发病率减少,相应的护理措施也可使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作者:农月稠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的特点及治疗现状

    孟氏骨折是一种严重的肘部复合性损伤,由于漏诊误诊或治疗不及时容易导致儿童孟氏骨折发展成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如治疗不当会失去一期复位的机会,进而造成肘关节屈曲功能和前臂旋转功能障碍及骨折畸形愈合,随着年龄增长、其症状不断加重,不仅治疗困难,而且预后不佳,对患者正常肢体发育和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因此需要及时、有效的治疗.本文就近年来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的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杨宏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加速康复外科在妇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加速康复外科(ERAS)是二十一世纪外科领域的新理念并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2016年国际ERAS协会推荐了ERAS在妇科/妇科肿瘤的应用指南,推进了ERAS在妇科领域的发展.但ERAS在妇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较少,为了让妇科临床护士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ERAS理念,现将ERAS在妇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现状做一综述.

    作者:周甘雨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喉癌术后气道湿化的临床研究

    为防止喉癌患者手术创面水肿或喉部肿瘤压迫气道而引起呼吸困难,常需行气管切开手术,而气道的改变易造成下呼吸道感染和气道阻塞等严重并发症.有效的气道湿化方案是喉癌术后护理的关注重点之一,对降低喉癌术后气管切开并发痰液潴留、痰痂形成和肺部感染发生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对喉癌患者术后气道的改变及气道相关并发症、喉癌患者术后气道湿化液的选择、气道湿化方法、气道湿化的效果评估等方面进行总结阐述,供临床参考.

    作者:黄玉英;李湘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多层螺旋CT肺动脉血管造影在肺动脉栓塞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肺动脉血管造影(MDCTPA)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效果.方法 收集82例经MDCTPA检查确诊为肺动脉栓塞的患者,分析MDCTPA图像经多平面重建、容积再现、大密度投影处理后对肺动脉及其栓子的显示情况,并总结肺动脉栓塞的MDCTPA直接征象与间接征象.结果 ①82例肺动脉栓塞患者经多层螺旋CT扫描显示,有405支肺动脉或分支受累,其中16支肺段动脉、81支肺叶动脉、128支肺动脉干、15支累及肺左/右动脉、165支亚段动脉或以下动脉分支;②肺动脉栓塞的MDCTPA直接征象表现为:40例附壁血栓、15例完全阻塞型充盈缺损、9例中心型充盈缺损、18例偏心型充盈缺损;③肺动脉栓塞的MDCTPA间接征象表现为:12例肺纹理稀疏、细小,22例肺呈斑片状渗出或实变影,28例肺动脉高压,17例心包或胸腔积液,3例肺梗死灶形成.结论 MDCTPA应用于肺动脉栓塞诊断中具有简单快捷、无创、准确率高等优点,能够直观显示栓子的位置和形态以及管腔狭窄程度,可为疾病早期诊断及疗效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农剑波;李耀波;陆仕业;罗燕婷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Angiopoietin-2浓度的变化及相关性分析

    目的 通过观察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血清血管生成素-2(Ang-2)与BNP浓度、左室射血分数之间的关系,探讨Ang-2在心衰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收治的冠脉造影无异常且心脏彩超证实为扩张型心肌病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6例为心衰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人群16例为对照组.收集两组临床化验资料及心脏彩超检查结果,检测血清标本Ang-2、BNP水平.结果 两组年龄、性别、体重、身高、血压、血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衰组BNP水平高于对照组,射血分数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衰组血清Ang-2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衰组患者血清Ang-2水平与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呈正相关关系(r=0.281,P=0.026),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呈正相关(r=0.256,P=0.003),与左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关系(r=-0.280,P=0.030),与血清BNP浓度呈正相关关系(r=0.194,P =0.028).结论 随着心功能下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Ang-2的表达浓度明显增加,提示Ang-2和慢性心衰关系密切,可能为预防和治疗心衰提供新的方法与思路.

    作者:龙曼云;桂春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不同干预措施预防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术后恶心呕吐的效果研究

    目的 对比分析不同干预措施预防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拟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患者210例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3组,每组70例.A组:麻醉诱导前10 min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0 mL;B组:麻醉诱导前10 min静脉注射托烷司琼2 mg+地塞米松10 mg+氟哌利多2 mg;C组:麻醉诱导前10 min静脉注射托烷司琼2 mg+地塞米松10 mg,手术结束时静脉注射氟哌利多2 mg.观察患者术后24 h内PONV的发生情况.结果 3组患者术后24h内PONV发生率分别为:A组55.7% (39/70)、B组17.1% (12/70)、C组5.7% (4/70).B、C组PONV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0.01),且PONV的严重程度明显低于A组(P<0.05);C组PONV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 麻醉诱导前10 min静脉注射托烷司琼2 mg+地塞米松10 mg,且手术结束时静脉注射氟哌利多2 mg能显著降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后PONV的发生率.

    作者:饶杰;彭镌宝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微创手术治疗子宫瘢痕妊娠对再次妊娠结局的影响及意义

    目的 研究微创手术治疗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CSP)的临床效果,分析其对孕妇再次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150例CSP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手段的不同将其分为三组,每组50例,A组行腹腔镜下CSP病灶清除及修补术,B组行阴式CSP病灶清除及修补术,C组行清宫术.对比分析三组CSP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月经复潮时间、总住院费用、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半年超声检查情况以及三组患者再次妊娠结局.结果 3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总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手术时间及总住院费用:A组>B组>C组;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C组>A组>B组.3组患者月经复潮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00%,明显低于A组的26.00%、C组的38.00% (P <0.05).术后6个月超声检查提示A组、B组切口处厚度明显优于C组.3组自然分娩率、剖宫产率、正常妊娠状态、再次子宫瘢痕妊娠率、稽留流产率及输卵管妊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未妊娠率明显低于A组、B组(P<0.05);A组、B组未妊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中可将腹腔镜及阴式CSP病灶清除及修补术作为治疗子宫瘢痕妊娠的优选方案,对于阴道条件好者,可首选阴式CSP病灶清除及修补术,其具有恢复时间更短、切口愈合更佳、术后再次妊娠时发生CSP的概率更低的优势.

    作者:曹变娜;王慈英;李芳;罗明燕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陀螺刀立体定向放疗联合全脑放疗治疗多发脑转移瘤的临床研究

    目的 分析陀螺刀立体定向放疗(SRT)联合全脑放疗(WBRT)治疗多发脑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76例多发脑转移瘤(2~4个病灶,病灶大直径≤4 cm)患者,其中接受SRT治疗的36例患者为对照组,接受SRT联合WBRT治疗的40例患者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颅内肿瘤局部控制率、颅内远处复发率和总生存率.结果 两组客观缓解率、转移瘤局部控制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颅内远处复发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2个月,观察组为13个月,两组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纯SRT与WBRT +SRT治疗脑转移瘤(2~4个病灶)有相似的生存期,局部控制率相仿,但颅内远处复发率增加,需要及时治疗.

    作者:蒙富斌;王洪乾;高扬;苏善宁;朱均强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杂交”去分支联合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治疗主动脉弓部瘤的应用研究

    目的 观察“杂交”去分支联合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技术治疗主动脉弓部瘤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8例主动脉弓部瘤患者进行“杂交”去分支联合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治疗,手术分两步完成后,评价该方法围术期死亡率、并发症以及术后6~48个月的随访观察.结果 全组无死亡病例,术后随访有2例患者出现1型内瘘,重新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术后内瘘消失;全组患者生存良好,未出现截瘫及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 应用“杂交”方法治疗主动脉弓部瘤具有良好的效果.

    作者:叶仕高;石俊杰;郑晓宇;陈文;覃建颖;刘永春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内镜全层切除术治疗胃固有肌层肿瘤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内镜全层切除术(EFIR)在胃固有肌层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8例经胃镜、微探头超声内镜及腹部CT等检查证实的胃固有肌层来源的肿瘤患者采用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 FTR)进行治疗.结果 28例患者的胃固有肌层肿瘤均经内镜全层切除术得到完整切除,创面均用尼龙绳联合钛夹荷包缝合进行闭合,无中转外科手术病例;肿瘤位于胃底25例,胃体3例;肿瘤直径0.8 ~4.0 cm.术后病理证实胃肠间质瘤(GIST)24例,平滑肌瘤4例.均随访6个月,手术创面愈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EFTR治疗胃固有肌层肿瘤疗效肯定,是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黄家平;何朝晖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NKX2.5基因突变与广西壮族人群先天性房间隔缺损的关系研究

    目的 探讨NKX 2.5基因突变与广西壮族人群先天性心脏病(CHD)房间隔缺损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DNA测序技术,对30例广西壮族CHD房间隔缺损患者(CHD组)以及30例非CHD患者(对照组)的NKX 2.5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和侧翼序列进行突变检测,并对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分析单个位点的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与CHD房间隔缺损的关系.结果 所有CHD房间隔缺损患者NKX 2.5基因均未发现突变,而在基因第二外显子区域发现1个SNP位点,位于上游606位碱基c.606G >C,属于同义突变.两组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KX 2.5基因突变与广西壮族CHD房间隔缺损患者之间无明显相关性,该基因上的606G>C的SNP与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作者:简永远;许展毓;冯旭;郑宝石;覃家锦;谢晓勇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基于临床多站式考评模式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分期考核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临床多站式考评(OSCE)模式应用于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分期考核的效果.方法 以2015 ~2016年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40名学员为对象,采用OSCE模式对学员进行期中、期末双阶段考核,比较和分析考核结果.结果 40名规范化培训学员完成双阶段考核,期中考核31名学员通过考核,通过率为77.5%;期末考核38名学员通过考核,通过率为95.0%.各站点比较分析结果显示,第二站、第三站、第五站期末考核均显著优于期中考核,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第一站、第四站的期中与期末考核成绩相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OSCE模式对学员进行分期考核,可提高培训质量,教学效果良好.

    作者:刘伟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提高创伤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带教教学质量的探讨

    医学生毕业后面临的第一个重要教育阶段是住院医师规范培训,对创伤骨科的临床带教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应从多方面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和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包括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操作的学习,丰富教学形式,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重视基本功训练、影像学学习及文字书写,同时重视医德医风建设等,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规培学员临床综合素养的形成和提高.

    作者:谭桢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口腔医学本科生科研素质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为适应医学发展的需求,培养一批具备科研能力的口腔医学创新型人才,是口腔医学本科教育的重要任务.该文对口腔医学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与探索,结合实际情况自主设计科研训练课程,将科研素质培养植入五年制口腔医学本科培养过程,使学生较早接受科研训练,与临床能力培养相辅相成,培养出一批综合素质能力较强的本科毕业生,为口腔医学本科教育的改革提供一定的依据.

    作者:谢庆条;江献芳;黄旋平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PBL与LBL教学法在神经外科临床见习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目的 探讨PBL教学法与LBL教学法在神经外科临床见习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临床医学系医学生共121人,分为PBL组(62人)和LBL组(59人),分别施予PBL教学法和LBL教学法.采用测验的方式评价两种方法的教学效果.结果 两组医学生测验成绩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BL组病例分析成绩优于LBL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教学方法均可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PBL教学法因更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相对更符合临床工作的要求.

    作者:龙飞;秦坤明;廖声潮;吴京展;唐纯海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PBL教学在血液系统疾病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体会

    传统的课堂教学法是一种被动教学方法,难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在血液科的临床课堂教学中引入以问题为基础(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的教学模式,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并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解决问题,提高其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PBL教学病例体系建设、学习问题的构建、检索工具和工具书的运用等也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作者:章忠明;李桥川;赖永榕;邓东红;程鹏;庞兰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消化内镜学——微创医学的新高地

    自1868年德国学者Kussmaul完成世界上第一例硬式内镜检查至今,内镜技术迅猛发展,不断完善革新,经历了硬式内镜、半可曲式内镜、纤维内镜、电子内镜等几代内镜装备的变革,使得内镜的诊断作用获得了巨大的提升.而内镜下治疗技术的出现,则使消化内镜的应用产生了革命性突破.

    作者:刘冰熔 刊期: 2018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