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重庆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
  • 国际刊号:1673-4130
  • 国内刊号:50-1176/R
  • 影响因子:1.01
  • 创刊:1980
  • 周期:半月刊
  • 发行:重庆
  • 语言:中文
  • 邮发:78-26
  • 全年订价:552.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剑桥科学文摘, 哥白尼索引(波兰),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维普收录(中)
  • 2005年荣获卫生部首届卫生医药优秀期刊三等奖
  • 医药卫生综合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6年23期文献
  •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 A2与5项冠心病指标相关性分析

    目的:分析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与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同型半胱氨酸(Hcy)5项传统冠心病指标的相关性,探讨其浓度与冠状动脉病变及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0例确诊冠心病患者设为病变组(病变组又分为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和三支病变),同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对照组,对Lp‐PLA2与TC、TG、LDL‐C、hs‐CRP、Hcy 5项传统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比较Lp‐PLA2浓度在病变组和对照组差异及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关系。结果 Lp‐PLA2与LDL‐C、Hcy、TC和hs‐CRP显著相关(均 P<0.05),与 TG无相关(P>0.05),病变组Lp‐PLA2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其浓度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增加而升高,但相关性不显著(P>0.05)。结论高浓度Lp‐PLA2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其浓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还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谭洪辉;张灿;许军生;石建设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扬州地区2011~2015年脑脊液病原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性分析

    目的:监测和分析扬州地区2011~2015年脑脊液细菌培养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变迁,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新依据。方法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仪,对脑脊液标本进行细菌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应用WHONET5.6软件分析分离病原菌的分布及药敏情况。结果2011~2015年的2074例脑脊液细菌培养中共分离出74例细菌(3.57%),其中位于前3位的分别是鲍曼不动杆菌(21/74,28.38%)、肺炎克雷伯菌(13/74,17.57%)和表皮葡萄球菌(12/74,16.22%)。其中鲍曼不动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极其严重,呈多耐药或泛耐药现象。结论定期监测和分析当地患者脑脊液分离病原菌种类及其耐药性变迁,对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贵玲;韩崇旭;朱小平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2011~2015年某院肺炎克雷伯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探讨2011~2015年海军总医院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分布情况及耐药性变迁,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海军总医院2011~2015年临床分离出的肺炎克雷伯菌,分析其检出率、科室分布情况、标本来源、抗菌药物耐药性及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变化趋势。结果2011~2015年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株数和分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标本主要来源于重症监护室、高压氧科、呼吸内科、放射肿瘤科、肾脏病科等10个科室,其中高压氧科检出率高,其次是呼吸内科、重症监护室;送检标本以痰液和尿液为主,分别占送检标本的59.7%和21.4%;2011~2015年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呈逐年上升趋势。该菌对哌拉西林、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和头孢呋辛酯耐药率较高,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妥布霉素的耐药率较低;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逐年不断上升,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呈快速上升趋势。结论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现象严重,尤其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肺炎克雷伯菌近年来明显增加,应加强对其耐药性监测,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作者:钱扬会;李小乐;李艳君;郝秀红;丁毅伟;丁赔赔;王娇贤;赵强元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GLP体系下全自动血凝分析仪的3Q 验证

    目的:以Sysmex CA7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为例,探究良好实验室规范(GLP)体系下全自动血凝分析仪3Q验证过程。方法选择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4项检验指标,对仪器的批内精密度、日间精密度、准确性、线性、携带污染率进行性能验证。结果 PT、APTT、TT、FIB的批内精密度 CV值分别为1.33%、1.57%、1.47%、1.90%;日间精密度CV值分别为1.73%、1.52%、1.55%、2.14%;在准确度方面,PT、APTT、TT、FIB的正常质控 CV值分别为7.45%、3.88%、-4.98%、4.36%,PT、APTT 的异常质控 CV值分别为8.11%、8.77%;FIB的线性相关系数(r)值为0.9993,a值为1.02;标本携带污染率高 CV 值为2.15%;所测结果均符合行业通用标准和仪器厂家要求。结论通过GLP体系下的3Q验证,Sysmex CA7000血凝分析仪各方面性能优良,可以用于临床检验部的检验工作。

    作者:张谦;张微;吕晓丽;曹晓东;常福厚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改良 TT 增菌液在分离肠道致病菌沙门菌和志贺菌的应用评价

    目的:分析改良T T增菌液在分离肠道致病中沙门菌和志贺菌的效果评价。方法采用常规接种麦康凯平板及SS平板,同时另外加种改良TT增菌液(硫代硫酸钠碳酸钙增菌液)两种不同方法筛查沙门志贺菌,并参考该院历年菌株分离情况进行血清凝聚。采用 SPSS18.0统计软件包处理数据,比较两种不同粪便培养方法对沙门菌和志贺菌的分离率之间差异。结果2013~2015年纳入统计分析粪便培养标本790例,采用常规方法分离出沙门菌属30例,阳性率3.80%;志贺菌属5例,阳性率0.63%;而采用改良T T增菌培养方法分离出沙门菌属77例,阳性率9.75%,志贺菌属7例,阳性率0.89%;采用改良T T增菌液培养方法沙门菌检出率是常规培养方法2.57倍,志贺菌属是1.41倍,两种方法对沙门志贺菌属的分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改良TT增菌液能够显著地提高粪便培养沙门菌和志贺菌的阳性分离率,为临床医生正确诊治患者提供较大帮助。

    作者:罗宇鹏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前列腺素 E2诱导前列腺间质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表型转化和白细胞介素-8的表达

    目的:探讨前列腺素E2(PGE2)在前列腺间质活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人前列腺间质细胞人正常前列腺基质永生化细胞(WPMY‐1),用二甲基亚砜(DMSO)和10-9 mol/L前列腺素E2(PGE2)处理后进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肌成纤维细胞表型的变化。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细胞中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8(IL‐8)的表达,并测定 IL‐8的浓度。结果 PGE2显著增加WPMY‐1细胞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波形蛋白共定位的细胞比例。PGE2促进WPMY‐1细胞中IL‐8的表达。结论 PGE2能增加体外培养的WPMY‐1肌成纤维细胞表型,促进IL‐8的表达,在前列腺癌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田亚琼;张琚;彭雁飞;刘树业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IL-28B基因 rs129798600多态性治疗 HCV基因型1患者早期应答的关系

    目的:探讨在白细胞介素28B(IL‐28B)基因多态性基础上对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型1患者的持续性病毒学应答(SVR)做出的预测,为患者治疗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方法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 HCV定量值;使用基因测序方法检测rs129798600的基因型。结果发生完全早期病毒性应答(cEVR)患者的年龄显著低于未发生cEVR(Non‐cEVR)患者,而男性比例与丙氨酸转氨酶水平则显著高于后者;IL‐28B基因型 CC 和年龄小于40岁为发生 cEVR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HCV rs129798600位点CT基因型的患者,则可以考虑对年龄小于40岁的患者进行PEG‐IFN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而对其他患者可以进行三联治疗。

    作者:许建平;邝永辉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GS H联合早期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G S H )联合早期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效果及对脂质过氧化指标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氧化型谷胱甘肽(GSH‐PX)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新生儿黄疸患儿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常规组(34)例。另选取同时期出生的健康足月新生儿20例为健康对照组。观察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加用GSH治疗及早期护理干预。检测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MDA、SOD、GSH‐Px水平。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1.2%,明显高于常规组(73.5%)(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 TBIL、DBIL 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 P<0.01),且观察组治疗后TBIL、DBIL水平明显低于常规组(均 P<0.01)。治疗前,两组患儿血清MDA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1),两组SOD、GSH‐Px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均 P<0.01);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MDA水平明显下降(P<0.01或0.05),而血清SOD、GSH‐Px则明显升高(P<0.01或0.05);与常规组比较,观察组血清MDA 水平下降更明显(P<0.05), GSH‐Px水平明显增高(P<0.05)。结论 GSH联合早期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能有效降低患儿血清TBIL、DBIL、MDA水平,提高SOD、GSH‐Px水平,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作者:刘小姣;李堰松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血流感染患者中性粒细胞参数 Neut-X和Neut-Y 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参数Neut‐X和Neut‐Y对血流感染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血流感染患者和51例健康对照组资料,比较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X、Neut‐Y和降钙素原的结果。结果血流感染组中性粒细胞参数Neut‐X、Neut‐Y(1393.5±33.4、416.2±30.0)均显著高于血培阴性组(1371.9±32.7、391.7±23.7)和健康对照组(1347.2±26.2、371.9±2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eut‐X、Neut‐Y与降钙素原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革兰阴性菌组的Neut‐X、Neut‐Y高于革兰阳性菌组。结论血流感染患者Neut‐X和Neut‐Y参数升高,可作为血流感染诊断辅助指标。

    作者:陈桂芳;邓文军;翟翼方;郑燕蓉;郑凤芝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骨密度变化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 HD )患者骨密度变化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以达到早期诊断骨质疏松的目的。方法选取72例M HD患者和76例健康者(对照组),利用双能X射线(DEXA )骨密度仪检测其腰椎和髋部的骨密度值,分析M HD患者骨密度的异常情况及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变化特点,进而探索影响骨密度的相关因素。结果 M HD患者腰椎和髋关节的骨密度明显减少,以老年女性降低为显著,骨质疏松的发生率明显上升(P<0.05)。血清检测结果显示碱性磷酸酶(AKP)、甲状旁腺素(iPTH)、磷(P)、骨钙素(OC)、1型前胶原氨基端伸展肽(P1NP)和β‐1型胶原羧基末端肽(β‐CTX)水平明显上升;而25‐羟基维生素D(Vit D)和血钙(Ca)水平明显下降。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骨密度与体质量指数(BMI)和血Ca呈正相关;与年龄、透析龄及AKP、OC呈负相关。结论 MHD患者易出现骨质疏松现象,其中性别、年龄、透析龄、BMI及AKP、Ca和OC均是影响骨密度的因素之一。

    作者:王艳华;朱秀菊;南宇乐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Fst统计法评估KIF1B 基因 rs17401966多态性与肝细胞癌风险 M eta分析的异质性来源

    目的:采用Fst统计法评估二分类变量Meta分析的异质性来源。方法检索Google Scholar、EMBASE、PubMed、ISI Web of Knowledge和 CNKI数据库,搜集有关KIF1B基因rs17401966多态性与肝细胞癌风险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应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使用Arlequin 3.5软件分析研究人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结果终纳入5个病例‐对照研究,合计12个研究人群。对12个人群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KIF1B基因 rs17401966 G等位基因与 HCC风险负相关(OR=0.77,95% CI:0.65~0.93;P=0.005),然而合并结果存在很强的异质性。通过对12个纳入人群进行遗传分化检验,发现Zhang等的5个研究人群与其他研究人群存在不同程度的遗传分化,进而根据Fst值进行适当的亚组分析,把组8和组9异质性检验的 I2值降到了25%以下,然而组8和组9的M eta分析结果却不一致。结论研究显示在对K IF1B基因rs17401966多态性与肝细胞癌风险进行M eta分析时,通过对纳入人群的遗传分化检验,可以发现M eta分析的异质性来源。

    作者:苏明宽;郭建峰;陈宏斌;黄建成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降钙素原在重症糖尿病足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 T )水平在重症糖尿病足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价值。方法对86例糖尿病足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2周的血清PC T进行检查。结果治疗前随着糖尿病足患者感染程度加重,PC T 水平增高越明显。治疗后1周PCT水平呈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Wagner 3~5级患者 PCT水平均呈明显下降趋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T可作为判断重症糖尿病足患者转归的敏感指标之一,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张继东;童书青;张炳昌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幽门螺杆菌感染程度与胃蛋白酶原和胃癌相关肿瘤标志物的关系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程度与胃蛋白酶原(PG)和胃癌相关肿瘤标志物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1~6月在该院体检的342例健康体检者,用13 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有无感染以及感染程度,酶标法测定PG ,发光免疫法测定肿瘤标志物,并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42例研究对象的Hp阳性率为49.42%,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组和 Hp(+++)组中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水平显著高于阴性组,PGⅠ/PGⅡ水平则显著低于阴性组(P<0.05)。Hp阳性(+++)组的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724(CA724)、癌胚抗原(CEA)和阴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 P=0.040,P=0.010)。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Hp感染与PGⅠ、PGⅡ、PGⅠ/PGⅡ、CA724和CEA相关;PGⅡ和糖类抗原50(CA50)呈正相关(r=0.116,P=0.032),PGⅠ/PGⅡ和CA50呈负相关(r=-0.193,P=0.000)。结论 Hp、PG和肿瘤标志物等联合检测可以作为健康体检人群中筛查良、恶性胃病的方法之一,对于预防和干预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较为重要的价值。

    作者:张曙云;陈渠通;葛晴川;俞小忠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移居高原汉族人群返回平原初红细胞与血脂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平原移居人群在高原习服过程中出现红细胞(RBC )和血脂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选择进入西藏阿里地区工作1年的汉族男性教师40例,分别于进入高原前和返回平原后3 d内采血,检测血常规和血脂水平。结果返回平原初,研究对象的RB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CHO)、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其中RBC、TG有显著升高(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著降低(P<0.01);返回平原后,RBC与TG、CHO呈正相关(分别为 r=0.46,P<0.01和r=0.36,P<0.05)。结论高原低氧环境是导致平原人群进入高原环境后RBC和血脂指标改变的根本原因。

    作者:王宇鹤;王萍;徐世林;申越;杨伟;宁鹏;赵锋仓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威海地区1406例儿童部分微量元素项目水平分析

    目的:了解威海地区儿童钙、铁、锌和铅元素的水平及在不同年龄段的变化规律,为预防相关元素缺乏和铅中毒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对在威海市中心医院就诊的1406例儿童进行铅、锌、钙、铁元素的检测分析。结果威海地区儿童钙元素的水平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而锌、铁和铅元素的水平呈上升趋势。本次共检出低血钙103例,低血铁318例,低血锌283例,高血铅11例。不同年龄组间血钙和血铅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0~<1岁组的血铁和血锌水平与其他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威海地区儿童微量元素水平分布趋势符合一般规律。低血锌和低血铁的发生率较高,应定期检测儿童血液微量元素水平。

    作者:侯芹芹;曲永玲;臧传农;张道强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徐州地区铜绿假单胞菌药敏试验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特点及指导临床抗菌药物选择。方法收集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3年临床分离出的335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药敏分析,并用WHONET5.6软件对实验结果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临床分离出的335株铜绿假单胞菌对15种抗菌药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其中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丁胺卡那霉素、妥布霉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庆大霉素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敏感性较高;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曲松、氨苄西林、头孢噻肟耐药率高达97%以上。同一患者多次检测出该菌的,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头孢吡肟、亚胺培南、庆大霉素药敏结果存在较大的波动性,同时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谱有一定的趋向性。结论加强铜绿假单胞菌连续性病原学和耐药性监测,以应对急性耐药的发生和医院感染扩散,同时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蒋新华;王丽;刘道彦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SOD、NO、TNF-α和hs-CRP对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目的:观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NO)、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对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在该院接受住院治疗的134例患者,分为高血压组患者45例、2型糖尿病组患者44例、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组患者45例,检测各组患者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 T )、血清SOD、NO、TNF‐α和hs‐CRP水平,另选该院同期健康体检者45例作为健康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组的SOD、NO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高血压组和2型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NF‐α、hs‐CRP、IMT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高血压组和2型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组和2型糖尿病组SOD、NO、TNF‐α、hs‐CRP、IM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MT与TNF‐α、hs‐CRP呈正相关(r=0.636、0.664,P<0.05),与SOD、NO呈负相关(r=-0.586、0.648,P<0.05)。结论评价氧化应激和炎症状态下SOD、NO、TNF‐α和hs‐CRP水平变化,能进一步探讨其发生的机制,也对高血压和糖尿病这类血管损伤性慢性疾病的预防、治疗具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彭晶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不同标本类型间髓过氧化物酶水平的检测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标本类型间髓过氧化物酶(M PO )检测结果的差异性、抗凝剂的选择及检测结果的比对。方法同时采集165例健康体检人群含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 A‐K2)、肝素钠两种抗凝剂的血浆标本及不含抗凝剂的普通生化管的血清标本,分别检测3种标本类型中M PO水平,并对各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同一例体检者不同抗凝剂的血浆标本间及与不含抗凝剂的血清标本间MPO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标本类型对血液标本中MPO水平检测结果差异较大,建议各个实验室检测时根据不同抗凝剂制订相应的参考区间;由于ED T A‐K2抗凝血浆不受体外白细胞中M PO释放的影响,推荐采用EDT A‐K2抗凝血作为检测M PO水平的首选。

    作者:王永博;钱净;陈慧琳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计数联合检测在儿童呼吸道感染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计数(WBC)联合检测在儿童呼吸道感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该院儿科住院的呼吸道感染儿童358例,根据咽拭子或痰培养结果分为细菌感染组和非细菌感染组,在治疗前后采集静脉血分别进行PCT、CRP检测和WBC计数;同时随机抽取3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结果细菌感染组与非细菌感染组及对照组相比,PCT、CRP、WBC水平明显增高(P<0.01);非细菌感染组与对照组相比,PCT、CRP、WBC水平比较接近(P>0.05);而治疗1周后的细菌感染组PCT、CRP、WBC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P<0.01),非细菌感染组与治疗前相比PCT、CRP、WBC水平变化不大(P>0.05)。结论 PCT、CRP、WBC水平联合检测对儿童呼吸道感染的鉴别诊断及指导用药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者:沈有期;胡志愿;廖志玲;黄顺娇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尿液蛋白电泳在肾脏疾病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探讨非浓缩尿液蛋白电泳在肾脏疾病中的应用价值,以指导调整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0年12月至2016年1月152例肾活检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包括病理报告及尿液蛋白电泳结果,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肾脏病理分级标准进行分级(Ⅰ、Ⅱ、Ⅲ、Ⅳ级),比较分析肾脏病理分级与尿蛋白电泳分型和电泳图谱中的各成分所占比例的关系。结果肾小球病变率高于肾小管‐间质病变率,肾小管‐间质病变大部分兼有肾小球病变。尿液蛋白电泳反映肾小球性蛋白尿的水平与肾小球损伤程度相关,并且随着WHO肾脏病理分级(Ⅰ~Ⅳ级)增加,尿蛋白电泳的结合珠蛋白(HAP)和Ig G/A所占比例有增加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237,P<0.05;F=7.269,P<0.05)。结论尿蛋白电泳的HAP和IgG/A所占比例检测在反映肾小球损伤程度方面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刘道彦;蒋新华;王丽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EGFR-TKI联合化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IGF-1和 AGR2水平的影响

    目的:观察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联合化疗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化疗前后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前梯度蛋白2(AGR2)水平变化的影响,探讨IGF‐1和AGR2能否作为评估NSCLC化疗疗效及预后的指标。方法选取68例晚期NSCLC患者给予EGFR‐TKI联合化疗为试验组,并以30例健康人群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测定化疗前、化疗3周后血清IGF‐1、AGR2水平。采用Kanplan‐Meier法分析血清IGF‐1、AGR2水平变化对预后的影响。结果(1)EGFR‐TKI联合化疗疾病控制率(DCR)为52.9%;(2)试验组治疗前血清 IGF‐1水平为(329.35±88.13)μg/L ,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的(146.36±41.27)μg/L(P<0.01),试验组治疗前血清AGR2水平为(16.72±6.23)ng/mL ,高于健康对照组的(4.38±2.17)ng/mL(P<0.01);治疗后血清 IGF‐1为(211.53±52.31)μg/L、AGR2水平为(9.72±3.56)ng/mL ,均比治疗前明显降低(均 P<0.01);NSCLC患者血清IGF‐1与AGR2水平呈正相关(r=0.489,P<0.01);(3)治疗有效组患者血清 IGF‐1水平为(128.62±48.24)μg/L、AGR2水平为(7.22±4.27)ng/mL ,分别较治疗前 IGF‐1[(334.23±82.11)μg/L]、AGR2[(18.43±6.17)ng/mL]明显下降(均 P<0.01)。Kanplan‐Meier分析显示,治疗后血清IGF‐1、AGR2水平的高低对预后有明显影响。结论 IGF‐1、AGR2水平在评估EGFR‐TKI联合化疗对晚期NSCLC的疗效及预后有着潜在的临床价值。

    作者:岳红红;赵亮;姜威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二甲双胍对人绒毛膜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对人绒毛膜癌细胞凋亡的影响和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用人绒毛膜癌细胞系JEG‐3,分为对照组和二甲双胍组(终浓度为5、10、20、40 mmol/L )处理48 h后,使用流式细胞术和免疫荧光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免疫蛋白印迹检测凋亡相关基因半胱天冬酶‐3(Caspase‐3)、Bcl‐2和凋亡调节蛋白(Bax)的mRNA及蛋白变化趋势。结果和对照组相比,二甲双胍组的JEG‐3细胞早晚期凋亡率显著上升,同时Caspase‐3和Bax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加,但Bcl‐2的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降低。结论二甲双胍可以通过Caspase‐3及Bcl‐2/Bax通路诱导JEG‐3细胞发生凋亡。

    作者:柳光芬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某三甲医院血培养病原菌分布及耐药分析

    目的:分析某三甲医院血培养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为临床血流感染(BSI)防控和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6年9月该院住院患者送检的3241份血培养结果,采用BacT/ALERT 3D和VersaTrek仪器进行血培养,采用VITEK‐2 Compact和ARIS 2X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3241份血培养标本中,共分离出病原菌99株,阳性率为3.1%。共分离得到革兰阴性菌42株(42.4%),革兰阳性菌54株(54.5%),真菌3株(3.0%)。分离前3位的革兰阴性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革兰阳性菌依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链球菌。肠杆菌科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保持100.0%敏感,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以及庆大霉素耐药率为0.0%,其余有不同程度耐药。结论大肠埃希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该院血流感染常见的病原菌,各病原菌对不同抗菌药物耐药性不同,临床需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减缓耐药菌株的产生。

    作者:娄小燕;金伟峰;朱莉莉;陈淑子;阳青兰;李萍;林萍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基因芯片检测人乳头瘤病毒基因分型在宫颈病变筛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旨在分析基因芯片方法检测人乳头瘤病毒基因分型在宫颈病变筛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9月至2015年1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门诊进行人乳头瘤病毒基因分型的372例标本,包括22种基因型(含高危18种、低危4种),同时进行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结果223例检出人乳头瘤病毒基因,检出率为59.94%,检出高危型194例(52.15%),低危型29例(7.80%);薄层液基细胞学筛查结果异常率(包括非典型增生、低度病变和高度病变)为44.08%,非典型增生为22.88%,低度病变检出率为18.01%,高度病变检出率为5.10%。在宫颈病变表现出炎症以上病变时,多重感染与宫颈病变程度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人乳头瘤病毒基因分型检测对宫颈病变筛查有较高临床应用,且与细胞学改变具有良好相关性,进行人乳头瘤病毒基因分型检测有利于宫颈病变的早期筛查。

    作者:杜琼;刘苑;赵滢;唐睿珠;蔡雪梅;徐秋月;刘子杰;王磊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胃功能4项检查对消化性溃疡病情及病程的评估价值

    目的:研究胃功能4项检查对消化性溃疡病情及病程的评估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175例消化性溃疡患者(研究组)及6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胃功能4项,包括胃蛋白酶原(PG )Ⅰ、PGⅡ、PGⅠ/PGⅡ、胃泌素17及幽门螺杆菌阳性率。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胃功能4项检查与消化性溃疡病情及病程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 PGⅠ、PGⅡ、胃泌素17水平及幽门螺杆菌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PGⅠ/PGⅡ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PGⅠ/PGⅡ从高到低依次为疤痕期组、愈合期组、活动期组,其他指标从高到低依次为活动期组、愈合期组、疤痕期组。病程≥3年组患者 PGⅠ、PGⅡ、胃泌素17水平及幽门螺杆菌阳性率显著高于病程<3年组( P<0.05),PGⅠ/PGⅡ显著低于病程<3年组( P<0.05)。消化性溃疡患者疾病病情及病程与PGⅠ、PGⅡ、胃泌素17水平及幽门螺杆菌阳性率呈正相关( P<0.05),与PGⅠ/PGⅡ呈负相关( P<0.05)。结论消化性溃疡患者胃功能4项检查与病情、病程密切相关,可以作为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病程的指标,从而提高临床治疗的针对性,减少抗菌药物滥用情况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映慧;梁惠碧;秋辉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乙型肝炎病毒外膜大蛋白意义分析及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毒复制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通过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血清免疫学标志物乙型肝炎病毒外膜大蛋白(HBV‐LP)、HBV‐DNA及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 )的相关性,探讨HBV‐LP对反映体内 HBV复制的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9月深圳市龙岗区中医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感染患者540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患者的血清 HBV‐DNA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 HBV‐LP及 HBV‐M ,对 HBV‐LP、HBV‐M 及 HBV‐DNA 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患者的HBV‐LP阳性率为96.39%,而HBV‐DNA的阳性率为93.33%,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LP水平与 HBV‐DNA 的拷贝数对数值呈正相关;而 HBeAg 阴性患者的 HBV‐LP阳性率为63.33%, HBV‐DNA的阳性率为51.1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外膜大蛋白能够有效反映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HBV复制情况,其灵敏度高于HBeAg ,对于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而言,HBV‐LP更能反映患者体内病毒的复制状态。

    作者:尹凌凡;唐景云;张日妹;冉云;熊建辉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危急值电子报告系统的临床应用分析

    目的:探讨危急值电子报告系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医院信息管理系统(e H IS )查询2015年8月1日至2016年1月31日的危急值数据,分析危急值的发生率、项目分布和科室分布。结果共报告危急值3405项,危急值发生率为0.45%;危急值报告数量排前5位的分别是血氯(25.76%)、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19.97%)、血钠(9.43%)、血小板计数(9.05%)和二氧化碳分压(6.40%);危急值报告数量前5位的科室分别是心血管内科病区(18.94%)、神经重症医学科病区(12.04%)、重症医学科(9.52%)、神经外科二病区(5.11%)和血管神经病区(5.02%);危急值报告的中位数时间降低了33.33%,四分位间距时间降低了40.00%。结论危急值电子报告系统的使用,降低了危急值报告所用时间,提高了危急值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对于保障医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周志男;张国军;白波;姜悦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乙型肝炎病毒阿德福韦酯耐药株(RT A181T)感染性克隆的构建及在 H uh7细胞中的表达

    目的:利用重叠延伸聚合酶链反应(SOE‐PCR)快速构建乙型肝炎病毒(HBV )阿德福韦酯耐药株(RT A181T )感染性克隆,观察重组质粒在Huh7细胞中的表达,建立 HBV阿德福韦酯耐药株(RT A181T )的体外研究细胞模型。方法设计保守引物,从慢性乙型肝炎阿德福韦酯耐药患者血清中扩增全长 HBV基因组,利用SOE‐PCR技术构建1.3倍基因组长度的感染性克隆质粒pHBV1.3,转染肝癌细胞系Huh7,采Western Blot、Real‐time PCR检测感染性克隆复制以及表达情况,同时用抗病毒药物拉米夫定以及阿德福韦酯验证对感染性克隆复制及表达的抑制情况。结果成功构建了 HBV阿德福韦酯耐药株感染性克隆质粒pHBV1.3(RT A181T ),该质粒在Huh7细胞系中能有效复制、转录和表达。拉米夫定能有效抑制该感染性克隆的复制和表达,阿德福韦酯不能抑制该感染性克隆的复制和表达。结论构建的 HBV 阿德福韦酯耐药株感染性克隆质粒pHBV1.3(RT A181T )在体外能高效复制及表达蛋白,其转染细胞可用于HBV复制机制及抗病毒研究。

    作者:赵建华;陆仁飞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部分细胞因子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 L )患者不同时期骨髓白细胞介素(IL )‐1β、IL‐2、IL‐4、IL‐6、IL‐10及干扰素‐γ(INF‐γ)表达的变化。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30例CML慢性期(CML‐CP)、21例加速期(CML‐AP)、15例急变期(CML‐BP),经治疗后缓解患者42例、未缓解患者7例的骨髓液中IL‐1β、IL‐2、IL‐4、IL‐6、IL‐10及INF‐γ表达水平,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CML各组患者INF‐γ、IL‐2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IL‐1β、IL‐4、IL‐6、IL‐10均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病情进展, INF‐γ、IL‐2水平逐渐降低,即CML‐BP<CML‐AP<CML‐CP ,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β、IL‐4、IL‐6、IL‐10逐渐增高,即CML‐BP>CML‐AP>CML‐CP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经治疗完全缓解后,INF‐γ、IL‐2有所回升,但仍低于对照组(P<0.01),IL‐1β、IL‐4、IL‐6、IL‐10有所降低,同样也高于CML‐CP(P<0.05);未缓解组IL‐1β、IL‐4、IL‐6、IL‐10及IL‐2、INF‐γ与急变期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CML 患者骨髓微环境中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对CML的发生、发展及与预后评估有一定的意义;检测CML骨髓IL‐1β、IL‐2、IL‐6、IL‐10及INF‐γ水平有望为CML患者免疫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作者:宋建新;张芹;梅芬;欧阳红梅;蒋雅先;撒亚莲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武汉地区人群血清游离脂肪酸参考区间的探索

    目的:初步建立武汉地区人群血清游离脂肪酸(NEFA)酶法参考区间。方法选择该院健康体检者125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奥林巴斯AU5400生化分析仪及Sekisui酶法检测试剂检测血清NEFA。回归分析NEFA的影响因素,正态分布法估计NEFA 95%参考区间,并验证参考区间。结果回归分析显示体质量指数(BMI)及年龄对NEFA有显著影响(P<0.01)。NEFA在大于或等于60岁高,18~<45岁次之,45~<60岁低;NEFA在BMI<18.5 kg/m2组高。估计武汉地区健康人群NEFA 95%参考区间为204.6~975.2μmol/L。临床验证者的测定范围为242.0~831.2μmol/L ,符合上述参考区间。结论初步建立武汉地区健康人群NEFA参考区间。

    作者:周燕;马培;韩露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噬菌体治疗细菌性感染的研究进展

    1915年,Frederick在研究牛痘病毒时,发现细菌被杀死的现象,但尚未进行深入研究[1]。1917年,Felix发现了一种能够杀灭涂布在琼脂表面上细菌并且呈现独立噬斑的“微生物”,并认为这种微生物可以侵入细菌内并在其体内扩增,因此称之为“噬菌体”。此后,噬菌体的研究拉开了帷幕。噬菌体被定义为一类能够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1921年,Bruynogh和Maisin首次利用噬菌体治疗了由葡萄球菌引起的人类皮肤疖肿。在噬菌体研究的前十年里,研究者们因过多关注噬菌体的应用而忽视了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起初,研究者们在噬菌体中只检测到蛋白质,直到1936年, Schlesinger研究发现噬菌体中还存在DNA ,这才证实了噬菌体是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病毒颗粒。1940年,Ruska首次用电镜观察到噬菌体的形态。随后,陆续有研究者利用电镜观察到噬菌体的形态并得出了噬菌体的一般特征。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逐渐明了。近年来,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难以用抗菌药物治疗的多重耐药菌(MDR),现已成为全球许多重症监护室(IC U )一个迫在眉睫的医疗危机[2]。人们不得不将关注点转向寻找抗菌药物的替代疗法。于是,噬菌体疗法成为了一个潜在的治疗细菌感染的可行性方案。

    作者:高静(综述);刘新(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产碳青霉烯酶的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机制及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自2009年报道产NDM‐1的肠杆菌后,“超级细菌”这一概念为公众所熟知,这一类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肠杆菌常表现为多重耐药菌(MDR),甚至泛耐药菌(PDR),对几乎所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并使酶抑制剂(克拉维酸等)失效,使临床治疗陷入被动。肠杆菌主要耐药机制为产碳青霉烯酶,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而表现耐药性状。肺炎克雷伯菌(CPKP)常见于人体呼吸道、消化道,是一种条件致病的肠杆菌科细菌,临床检出率高。近年来产碳青霉烯酶类CPKP报道日渐增多,尽管总体上检出率并不高(除了南亚大陆,均<7%)[1‐2]。但CPKP已在世界多地出现暴发流行,同时也有在自然环境中发现CPKP的报道[3]。表明其播散趋势不容乐观,研究CPKP的耐药机制及其流行病学规律,对此类感染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绍淳(综述);张娟(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C/EB Pα在肝病中的研究进展

    C/EBP蛋白因其与启动子CCAAT 区及多种病毒增强子相结合而命名,目前为止已发现6种C/EB P家族成员,分别命名为 C/EB Pα,C/EB Pβ,C/EB Pγ,C/EB Pδ,C/EB Pε和 C/EBPζ。C/EBPs调控基因转录起始、转录后修饰及蛋白间的相互作用,在细胞增殖和分化、代谢和凋亡、炎症和转化、致癌基因引起的细胞老化及肿瘤发生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2]。C/EBPα是C/EBPs家族中早被发现克隆和研究的基因,在肝脏组织中丰富表达。近年来研究表明,C/EB Pα参与肝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参与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癌发生等病理过程[3‐4]。本文介绍了C/EB Pα的基本结构和生物学功能及其在肝病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赵静静;娄晓丽;陈洪卫(综述);侯彦强(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基因分型技术在院内感染铜绿假单胞菌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铜绿假单胞菌是世界范围内医院获得性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对引起疾病的病原菌基因分型的传染源确定、阻止病原菌的传播、潜在病原菌危险的控制和医院耐药监测有很重要的作用。细菌分型作为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调查的主要研究内容,其结果的准确性依赖于分型方法是否稳定可靠、准确[1]。细菌分型的方法包括依靠生理、生化特征的表型分型法和近年来流行使用的基因分型法。表型分型方法是根据细菌的生理、生化等表型特征进行分类包括噬菌体分型法、血清型法、营养分型法和药物敏感试验等,这些分型的方法由于受到细菌本身复杂因素及方法的敏感性因素影响,往往就无法有效对不同的菌株进行区分,因此其应用受到很大限制。运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细菌基因型来鉴别菌株的基因分型法,是1980年起逐渐被引入微生物鉴定领域,成为目前较主流的流行病学研究工具,在基因组水平对细菌进行鉴定与分类,与表型分型相比更加细化,对院内引起感染的铜绿假单胞菌近亲缘性,即克隆性菌株鉴定有重要意义,从根本上确定菌株遗传基础的相互联系和变异,为流行病调查工作中确定菌株间的遗传亲缘关系等方面提供更为有力的实验室证据[2]。基因分型法目前运用较多的有: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反应(PCR )、随机扩增多态性 DNA (RAPD)、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VNT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 )、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方法是在微生物学、遗传学、流行病学等交叉学科一系列研究中的工具,选择合适的方法,有效监测院内病原菌的分子流行病学变化,如此研究预期和终目的才能达到。现就目前常用于铜绿假单胞菌基因分型的技术进行简要介绍。

    作者:张伟;徐益恒(综述);邰文琳(校审)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脂蛋白(a)与多项生化指标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脂蛋白(a )与多项生化指标用于冠心病患者检测中的临床效果。方法从该院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接收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中,随机选择50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接收的50例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健康组,并对两组的脂蛋白(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心肌肌钙蛋白 I(CTNI)、心肌肌钙蛋白T(CTNT)、高敏心肌肌钙蛋白T(hs‐CTNT)水平进行比较分析,了解其与冠脉狭窄程度之间的关系,总结脂蛋白(a)与多项生化指标用于冠心病患者检测中的应用价值。结果观察组脂蛋白(a)水平显著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 Hcy、hs‐CRP、纤维蛋白原(Fib)和狭窄程度相关,不同的冠状动脉狭窄患者的Hcy、hs‐CRP、Fi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脂蛋白(a)及其他生化指标在冠心病甚至是其他心血管疾病的检测中,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邓真国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精神病专科医院危急值项目报告现状与评估分析

    目的:了解徐州市东方人民医院检验科危急值报告频率及科室分布情况,对危急值报告进行总结、评估,持续改进。方法通过Lis信息系统查询检验科报告的危急值病例,统计年内发生率,项目分布、病区分布。结果一年内共报告危急值总例数是358例,年内总发生率为0.143%。危急值发生率排前3位的是血锂、血糖、钾,构成比排在前3位的项目分别是血糖、钾、氯。排在前3位的科室分别是七病区(老年二科)、门诊、一病区(老年一科)。结论通过对危急值报告的评估,采取适当的措施对危急值报告项目和报告范围进行持续改进,可提高危急值报告的有效性。

    作者:张云飞;张稳燕;贾黎方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维生素D检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维生素D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62例SLE患者作为试验组,并选取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维生素D、红细胞沉降率(ESR)、双链DNA(ds‐DNA)、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通过Pearson相关检验分析维生素D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度评分(SLEDAI评分)、ESR、ds‐DNA、IL‐6、CRP、WBC间的相关性。结果经两样本 t检验分析,维生素D在SLE活动组、稳定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检验分析,维生素D与SLEDAI评分、ESR、ds‐DNA、IL‐6、CRP呈负相关(r=-0.492、P<0.05,r=-0.345、P<0.05,r=-0.368、P<0.05,r=-0.352、P<0.05,r=-0.336、P<0.05)。结论维生素D的降低与SLE疾病本身及疾病活动有关。

    作者:王志强;曹贤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PC R结合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用于肺炎支原体感染检验价值评价

    目的:研究分析聚合酶链反应(PCR)结合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用于肺炎支原体(MP)感染检验的价值。方法本次研究行回顾性调查法,采集126份M P标本,分别采用PCR和ELISA对每个标本的M P进行检测,对比记录各组标本的检出阳性率,分析两种方法结合使用进行检验的效果。结果对于M P的检验,ELISA与PCR的阳性检出率分别82.5%、81.0%,阴性检出率分别为17.5%、19.0%,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结合使用的阴、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5.6%,99.3%。结论对于M P检测而言,PCR与ELISA对其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均较理想,两者联合可提高阳性检出率,有利于支原体肺炎疾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作者:顾秀玉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3台血细胞分析仪的比对结果

    目的:评价Mindray BC 6800、Sysmex XE‐5000和Sysmex XT‐1800i 3台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方法在保证仪器重复性稳定的情况下,用新鲜的全血分别在3台血细胞分析仪上检测,分析白细胞计数(WBC )、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以及血小板计数(PLT)5个项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结果除了Sysmex XE‐5000的HCT和Sysmex XT‐1800i的RBC的相对偏差超出1/2CLIA′88的标准外,其他项目均有良好的一致性和相关性。结论实验室有多台血液分析仪时,要定期做比对试验,及时发现仪器存在的误差,通过调整和校准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作者:张莉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罗氏公司Cobas E602电化学发光分析仪检测抗缪勒管激素的方法学评价

    目的:对罗氏公司Cobas E602电化学发光分析仪检测抗缪勒管激素(AMH)进行方法学评价。方法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的EP文件要求,制订定量检测方法的方法学评价方案,即通过在罗氏公司Cobas E602电化学发光分析仪检测AM H的精密度、准确度、分析测量范围和携带污染率来评价其性能。结果 AM H低、中和高浓度时,批内精密度CV分别是1.971%、1.540%和1.707%,批间精密度 CV分别为3.508%、3.072%和3.199%,均符合要求;多个不同浓度定值校准品的检测结果与靶值的相对偏倚均在±5%之内,且将已知浓度的 AM H标本加入到健康人血清中,测得的添加回收率为97.05%~102.52%,准确度满足判断标准;分析测量线性范围为0.083~22.398 ng/m L ,相关方程Y=0.9877 X+0.1006( a值在0.95~1.05,r2≥0.95);携带污染率为0.769%(≤2.0%)。结论罗氏公司Cobas E602电化学发光分析仪检测AM H的精密度高、准确度好,具有良好的线性测量范围及携带污染率低,验证和评价标准符合,可为临床检测工作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

    作者:曾玉;吴畏;姚辉;严忠亚;钟天鹰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慢性乙型肝炎诊断中的常规生化、血常规及生化新指标检验项目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诊断中的常规生化、血常规及生化新指标检验项目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来该院就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0例作为肝病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选取该院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的常规生化指标、血常规指标和生化新指标。结果肝病组患者的中性粒细胞、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清蛋白与球蛋白比值、清蛋白、前清蛋白和转铁蛋白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肝病组患者的淋巴细胞、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亮氨酸氨基肽酶、总胆汁酸、腺苷脱氨酶和5′‐核苷酸酶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偏高(P<0.01)。结论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常规生化指标检查、血常规检查及生化新指标检查,可能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诊断治疗及肝功能状况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杜克先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狂犬病病毒中和抗体检测试剂盒的效果评价

    目的:应用快速荧光灶抑制试验(RFFIT )对狂犬病病毒中和抗体检测试剂盒的检测效果进行评价。方法用RF‐FIT和狂犬病病毒中和抗体检测试剂盒分别对135份人血清和164份动物血清进行狂犬病病毒中和抗体(RVNA )效价检测,应用SPSS22.0分析两种检测方法所得结果的相关性和一致性。结果两种方法所得结果的阳性检出符合率为99.33%(297/299);两种方法对动物血清和人血清的检测结果之间有较好的直线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897和0.941;同一份标本的重复性检验显示,试剂盒检测方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结论狂犬病病毒中和抗体检测试剂盒可以用于人和动物血清狂犬病病毒中和抗体的检测。

    作者:于鹏程;闫江泓;吴未辰;由淑贞;陶晓燕;朱武洋;纪军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POCT 血糖仪规范化管理前后比对结果的临床分析

    目的:评价即时检验(POCT )血糖仪的性能,了解其测定全血葡萄糖与生化分析仪检测葡萄糖结果的差异。方法选取230例临床标本分别用POCT血糖仪测定全血葡萄糖和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葡萄糖,结果使用Bland Altman图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规范化管理后的两种仪器检测数据比对,一致性较好。结论 POC T血糖仪只有通过规范化管理,才可用于糖尿病的实验常规筛查和治疗监测。POCT的广泛应用甚至取代传统的检验项目,有着更广大的前景。

    作者:罗娜;杨志华;王长奇;耿娜;程利;巫文勋;朱洁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实时荧光核酸恒温扩增技术在解脲脲原体检测中的应用

    目的:应用实时荧光核酸恒温扩增检测技术(SAT )对不孕不育症患者的泌尿生殖道拭子及尿液进行解脲脲原体(UU)检测,并评价其敏感性和特异度。方法对452例不孕不育症患者的泌尿生殖道拭子标本,采用S A T检测法、培养法、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进行UU检测,同时再对同一患者的尿液标本进行SAT检测,根据实验结果评估SAT在拭子及尿液标本UU检测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同时UU培养阳性的标本经过临床UU规范治疗后,仍采用上述方法对患者进行UU复查,根据实验结果评估SAT在UU检测中的判断预后效果。结果初检时与 UU培养结果作比较,UU‐SAT拭子标本的检测灵敏度为97.1%(170/175),特异度为97.8%(271/2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02,P=0.9197);UU‐S A T尿液标本的检测灵敏度为96.0%(168/175),特异度为98.9%(274/2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635,P=0.6860)。结论 S A T检测泌尿生殖道患者拭子及尿液UU检测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同时又有很好的判愈效果,为 UU的临床实验室诊断提供了新的检测手段。

    作者:陈小波;朱庆文;徐爱萍;苏良香;费倩倩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冠心病患者触珠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及意义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冠心病(CHD)患者触珠蛋白(H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探讨 Hp、hs‐CRP临床意义及二者相关性。方法选取CHD患者142例,分稳定性心绞痛(SAP)组48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63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1例,另外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检测各组 Hp、hs‐CRP水平及其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 CHD各组Hp、hs‐CRP水平随着病变严重程度上升(P<0.05);AMI组hs‐CRP、Hp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hs‐CRP在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HD患者 Hp、hs‐CRP水平明显升高,两者具有相关性(r=0.812),联合检测Hp、hs‐CRP对CHD的预测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新;陈勇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实验室常规检测在巨幼细胞贫血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乳酸脱氢酶(LDH)、羟丁酸脱氢酶(HBDH)、同型半胱氨酸(Hcy),血常规检测在巨幼细胞贫血(MA)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分别检测31例MA患者、27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及35例健康者的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红细胞分布宽度(RDW)、LDH、HBDH、Hcy进行检测,分组比较各指标间的差异,同时对MA组和MDS组间有差异的指标进行ROC分析,并对31例MA组患者治疗前后的 HB、PLT、LDH、HBDH、Hcy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MA组与健康对照组的 HB、PLT、MCV、RDW、LDH、HBDH、Hcy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A组与MDS组PLT、MCV、LDH、HBDH、Hc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组与MDS组的 HB、RDW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PLT、MCV、LDH、HBDH、Hcy对 MA 和 MDS的鉴别诊断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 治疗前后 HB、PLT、MCV、LDH、HBDH、Hcy的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LT、MCV、LDH、HBDH、Hcy可作为MA与MDS的鉴别诊断指标,同时HB、PLT、MCV、LDH、HBDH、Hcy可作为其疗效是否有效的观察指标。

    作者:张小梅;汪津;艾冬琴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血涂片复检在血常规检测中的重要性

    目的:对血液分析仪检测血常规时细胞分类及警示标志的准确性加以评价,探讨血细胞涂片复检在血细胞分析中的意义,强调手工涂片复检的重要性,提高血常规的检验质量。方法选择2015年10~12月来邯郸市中心医院门诊首诊患者8996例,采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抗凝真空静脉管采集标本,在贝克曼750全血细胞分析仪上检测,检测时出现的警示标志与手工分类对比分析。结果血常规检查中出现异常提示的1760例标本进行血涂片染色复查(复片率为19.6%)并进行统计分析,真阳性率为78.4%,假阳性率为21.6%,假阴性率为5.0%。结论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常规具有其局限性,对报警异常血象只能起到初筛的目的,对于形态、结构异常的细胞不能作出准确判断和定位。因此,运用血细胞分析仪时,应进行必要的血涂片复检,只有二者结合,优势互补,才能减少漏诊和误诊,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作者:张小芳;尹蕾;张运刚;梁淳;孙彩霞;李佳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下肢骨折时间与血浆D-二聚体浓度及阳性率的关系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患者骨折时间与血浆D‐二聚体浓度及阳性率的关系。方法选取377例下肢骨折患者,测定血浆D‐二聚体浓度,并按骨折发生时间分为7组,比较各组D‐二聚体浓度及阳性率。结果下肢骨折发生时间少于1d的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明显高于其余各组( P<0.05),发生时间大于30 d的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及阳性率均明显低于其余各组( P<0.05)。且下肢骨折发生10 d内,血浆D‐二聚体阳性率达89.6%。结论下肢骨折发生10 d内,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及阳性率均明显升高,临床需密切关注血栓发生风险。

    作者:池继敏;郭莉;邹明;黄玉霞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血液温度和贮存时间对去白细胞血液质量效果分析

    目的:了解血液的温度、采血后贮存时间对去白细胞血液制备的影响,寻找白细胞滤除的佳温度和贮存时间,为临床提供更加优质的血液制品,让更多患者受益。方法按照血液温度、采血后贮存时间,对滤后白细胞残存量、红细胞回收率效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血液温度的影响,通过397份标本的观察,血液温度在10℃及以下172份,合格率86.62%(149/172);10℃以上225份,合格率61.77%(139/225)。2组白细胞滤过合格率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22,P<0.05)。(2)采血后贮存时间的影响,通过545份标本的观察,采血后贮存时间4 h内滤除208份,合格率59.13%(123/208);4~12 h内滤出189份,合格率87.30%(165/189);12~48 h内滤除148份,合格率86.48%(128/148);3组白细胞滤过率经过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16,P<0.05)。结论结合当地实际,云南保山无偿献血血液白细胞去除工作佳滤出温度,血液温度控制在2~10℃。兼顾到冷沉淀的制备时效(8 h内),血液贮存4~8 h内进行白细胞滤出工作为佳过滤时间。

    作者:鲁国勇;朱荣华;李维锦;陈兆庆;谢函凌;段志燕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幽门螺杆菌与蛋白激酶C在胃癌及癌前病变基因突变中的作用

    目的:探究幽门螺杆菌(Hp)与蛋白激酶C(PKC)在胃癌及其癌前病变基因突变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3年2月至2016年2月盐城市盐都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150例胃镜疑诊早期胃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全部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KC ,采用病理染色法与快速尿素酶检测 Hp感染,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突变型p53基因表达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结果150例胃镜疑诊早期胃癌患者中,发生Hp感染患者115例(76.67%);PCNA增殖水平主要为(41.82±25.73)%。150例胃镜疑诊早期胃癌患者中,有3例患者在处理的过程中发生脱片现在难以判断结果,其余147例胃癌患者中阳性染色92例(62.59%)。结论从慢性胃炎发展为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一直到胃癌的发展过程中,一般存在PKC表达水平升高、突变型p53基因表达及PCNA高表达异常增强。p53蛋白可以当作早期监测肠化生等高危人群或者胃癌发生的指标。

    作者:王政书;胥传海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肝素抗凝血浆在急诊生化检验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研究肝素抗凝血浆在急诊生化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83例急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常规抽取静脉血4mL,注入2支试管中,1支试管加入肝素抗凝剂,1支试管未加入肝素抗凝剂,每支2mL,分别进行各项生化指标检测。结果血浆、血清中CO2、钾(K)、总蛋白(TP)生化指标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血清中肌酸激酶(CK)、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尿素(BUN)、钠(Na)、钙(Ca)、葡萄糖(GLU)、肌酐(Cr)、氯(Cl)、磷(P)、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镁(Mg)、尿酸(UA)等生化指标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肝素抗凝血浆可应用于急诊生化检验,但临床中需注意CO2、K、T P等生化指标的校正。

    作者:韦小荣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胶体金免疫层析试验检测乙肝两对半时 HBsAg假阴性结果的处置

    目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验(GICA )检测乙肝两对半时,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 )结果疑似假阴性的标本分别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时间分辨荧光分析法(TRFIA)定量试验进行 HBsAg检测,并用抗体中和确认试验进行确认,以获得一个处理GICA检测HBsAg产生假阴性结果的可靠方法。方法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用GICA检测乙肝两对半的标本3078例,选取其中结果为单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或单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为阳性,或抗‐HBc和抗‐HBe同为阳性,而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均为阴性的标本86例,分别用ELISA和 TRFIA检测其HBsAg ,对检测为阳性的标本进行抗体中和确认试验确认。结果86例标本经抗体中和确认试验确认阳性的为35例;ELISA检出阳性标本28例,其中2例为假阳性;T RFIA检出阳性标本35例与抗体中和确认试验符合率100%。结论 GICA检测乙肝两对半时,对HBsAg结果疑似假阴性的标本可选用TRFIA进行复查确认。

    作者:王洪珍;陈小芳;钱粉红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T EG血小板图报告药物抑制率应优先计算普通杯MA 结果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血小板图计算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抑制率时采用普通杯MA和肝素酶杯MA是否存在差异。方法统计经肝素抗凝并且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患者143例的 T EG结果。比较普通杯和肝素酶杯R值、M A值、ADP通道药物抑制率和AA通道药物抑制率。结果按照凝集指数值(CI值)把143例患者分为低凝组和正常组。正常组普通杯和肝素酶杯的R值和M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DP和AA通道药物抑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低凝组普通杯和肝素酶杯的R值、MA值、ADP和AA通道药物抑制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EG在计算抗血小板药物抑制率时,尤其在低凝状态下应优先计算普通杯MA而非肝素酶杯MA值。

    作者:王婷玉;上官志敏;韦俐;华晓莹;丁敏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贵港市妇幼保健院2015年中孕期妇女血清学产前筛查结果分析

    目的:分析2015年该院中孕期妇女产前筛查阳性率并了解各年龄段中孕期产前筛查阳性情况,为进行临床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对孕周在15~20+6周的孕妇进行血清甲胎蛋白(AFP)、游离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Free‐βhCG)的检测,结合孕妇孕周、出生日期、末次月经、体质量等因素,采用广州市丰华产前筛查风险评估软件对数据进行综合风险评估,回顾性分析2015年进行中孕期血清学产前筛查结果。结果3556例孕妇中筛查高风险295例,阳性率为8.30%。其中21‐三体综合征(T21)高风险244例,阳性率为6.86%;18‐三体综合征(T18)高风险5例,阳性率为0.14%;神经管缺陷(NTD )高风险46例,阳性率为1.29%;在各年龄段中,小于20岁有108例,高风险有10例,阳性率为9.52%;20~<26岁有1115例,高风险有88例,阳性率为7.87%;26~<31岁有1796例,高风险有132例,阳性率为7.33%;31~<35岁有532例,高风险有62例,阳性率为11.65%。≥35岁的只有5例,高风险0例,只归为年龄高风险。平均年龄(27.2±3.8)岁,年龄标准偏差3.8岁。结论低龄和大龄怀孕高风险率较高,大龄孕妇比低龄孕妇高风险率更高,产前筛查可减少缺陷胎儿出生。

    作者:郭庆同;何浩瑜;梁景欣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急性胰腺炎miR-216a的临床表达及其在胰腺炎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miR‐216a的表达与其在胰腺炎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10月该院收治的急性胰腺炎患者30例作为A组,30例伴有血淀粉酶升高的非急性胰腺炎患者作为B组,选取同期到该院体检的健康者30例作为C组,RNA抽提各组研究对象的血浆标本,并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对所有标本的miR‐216a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A组患者的外周血细胞miR‐216a表达明显高于C组(P<0.05)。而B组患的miR‐216a和C组相比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胰腺炎患者的外周血细胞miR‐216a表达水平升高,可以作为急性胰腺炎临床诊断的一项重要生物标志物,在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毅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血浆D-二聚体、F bg及C A 125水平变化在卵巢癌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观察卵巢癌患者中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bg)、糖类抗原125(CA125)水平的变化,探讨血浆D‐二聚体、Fbg、CA125联合检测在卵巢癌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60例卵巢癌患者(癌症组),同期卵巢良性肿瘤患者45例(良性肿瘤组)及健康体检者42例(健康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各组空腹血血浆D‐二聚体、Fbg、CA125的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卵巢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Fbg、CA125水平明显高于良性肿瘤组及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肿瘤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除CA125明显升高外,血浆D‐二聚体和Fb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D‐二聚体、Fbg、CA125水平与卵巢癌恶性程度呈正相关,分期越高,其水平也越高;三项联合检测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单项检测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Fbg、CA125在卵巢癌中明显升高,并与恶性程度相关,可以作为卵巢癌诊断的敏感指标,联合检测有助于卵巢癌的早期诊断。

    作者:兰新志;赵丹丹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胱抑素C对肾损伤的诊断价值

    目的:分析及评估应用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 (简称胱抑素C )诊断肾损伤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该院收治的肾损伤的患者60例为观察组,再选取同期在该院进行健康体检的60例受检者为对照组。所有受检者均采用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胱抑素C的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受检者胱抑素C的水平为(2.61±1.23) mg/L ,对照组受检者胱抑素C的水平为(0.87±0.98)mg/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肾损伤程度的加重,胱抑素C水平不断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损伤时,胱抑素C的水平会显著升高,且胱抑素C水平与肾损伤程度呈正相关,在诊断和评估肾损伤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梁学金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不同免疫学检验方法对于结核病的临床价值研究

    目的:探讨蛋白芯片法与胶体金法对于结核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该院从2015年2~11月所收治的90例确诊结核病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同时采用蛋白芯片法与胶体金法进行检测并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差异性,分析不同方法在结核病辅助诊断当中的临床价值。结果结核组患者的胶体金法阳性反应率为73.3%(66/90),显著高于对照组[7.8%(7/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核组患者蛋白芯片法的阿拉伯甘露糖脂(LAM )、蛋白16kD和蛋白38kD阳性反应率为53.3%(48/90)、22.2%(20/90)和53.3(48/90),高于对照组5.6%(5/90)、0%(0/60)和5.6%(5/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果表明,结核组患者的胶体金法阳性反应率显著高于蛋白芯片法阳性反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胶体金法在结核病的辅助诊断中更有优势,其灵敏度高、操作简单,有利于推广,对于结核病的早诊断、早治疗具有较强实用性,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免疫学检验方法。值得在今后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作者:高正洪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尿常规和尿细菌培养联合检测在泌尿系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讨论尿干化学中的白细胞酯酶和尿亚硝酸盐与尿沉渣细菌计数及白细胞在诊断泌尿系疾病中的作用,建立准确快速并且适合该地区的诊断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1~8月在该院泌尿外科住院及门诊尿标本共计976例。分别检测白细胞酯酶及亚硝酸盐和尿沉渣细菌计数,并且对阳性标本进行尿细菌培养和鉴定。结果在976例标本中,尿细菌培养阳性结果为318例,阳性率为32.6%。革兰阴性菌176例占55.35%,其他细菌142例占44.65%。尿干化学的白细胞酯酶、亚硝酸盐与尿沉渣中细菌、白细胞假阳性率4.32%~11.49%,假阴性率20.24%~25.39%,特异度86.12%~95.73%,敏感度32.13%~39.43%,阴性预测值65.87%~71.79%,阳性预测值56.25%~77.17%。结论尿干化学亚硝酸盐与尿沉渣细菌计数联合检测可初步判断泌尿系疾病,尿细菌培养与上述两种方法联合检测更能准确诊断疾病。

    作者:吴春华;李树敏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苏州吴江地区儿童呼吸道病毒感染情况的分析

    目的:分析苏州吴江地区儿童呼吸道病毒感染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吴江区第一人民医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入住儿科的行呼吸道病毒检测的肺炎、上呼吸道感染、毛细支气管炎、支气管炎患儿589例,男392例、女179例,年龄0.5~11岁。结果在性别的比较中男性送检阳性率为45.66%;女性送检阳性率为38.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1岁组阳性率52.72%;1~3岁组阳性率33.33%;>3岁组阳性率16.16%,各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2.654, P<0.01);本研究所纳入的肺炎、上呼吸道感染、毛细支气管炎、支气管炎4种疾病的阳性率分别为39.44%、30.18%、71.96%、32.65%,毛细支气管炎的阳性检出率高;4个季节的病毒阳性率分别为春季(3~5月),阳性率46.45%;夏季(6~8月),阳性率28.14%;秋季(9~11月),阳性率27.01%;冬季(12~次年2月),阳性率66.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2.252,P<0.01)。结论呼吸道病毒感染与性别、季节、年龄和各病种有着密切的关系。

    作者:钮文思;卫志奇;陆静芬;沈昊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等指标与其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来自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脓毒症10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死亡患者25例。根据患者年龄分为<60岁组(n=27)、60~70岁组(n=46)及>70岁组(n=35);根据患者是否发生肝功能损害分为肝损伤组(n=8)、肝未损伤组(n=100);根据患者是否发生肾功能损害分为肾损伤组(n=17)及肾未损伤组(n=91),采用χ2检验分别比较各组间生存率的差异。根据患者预后分为生存组(n=83)和病死组(n=25),采用非参数检验比较两组患者CRP和PCT水平的差异。结果108例脓毒症患者28 d生存率为76.85%。与病死组比较,生存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肝损伤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肾损伤的发生率显著降低;同时,肾损伤组的生存率显著降低(P=0.024)。病死组的血清PCT水平及CRP水平均显著增高。结论脓毒症患者的预后可能与患者肾损伤情况及患者的PCT、CRP血清水平密切相关。

    作者:沈丽娟;王飞;黄崴;于修文;孙杰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1例肝癌患者磁微粒化学发光法 HIV 假阳性分析

    我国艾滋病感染患者人数逐年增加,因此早期诊断和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 IV )感染,对预防 H IV的传播、控制艾滋病的流行显得尤其重要。目前国内实验室检测H IV抗体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初筛。但是ELISA对一些临床上低浓度标本的检测效果不好,容易出现漏诊或者误诊等问题,而磁微粒化学发光法具有灵敏度和特异度高、检测简便,结果的重复性好、线性范围也宽、并且有着安全无毒、无放射性污染等优点,在国内近年来得以迅速开展,给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筛查带来了好处[1]。本文通过磁微粒化学发光检测 HIV抗体,发现1例肝癌患者初筛为阳性,用其他方法检测为阴性。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云燕;仇卫民;江春梅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A ddcare Elisa 800全自动酶免工作站临床应用经验总结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由于测定灵敏度高、特异度高、操作简便、酶标记试剂比较稳定、无放射性污染、易于自动化,且易与其他相关技术偶联,使其成为目前应用广泛而且发展快的一种免疫测定技术[1]。Addcare Elisa 800全自动酶免工作站以操作简单、快速检测、结果准确等优点,实现了ELISA分析的自动化、标准化、快速化、网络化逐渐在全国各大医院使用[2‐3]。本科于2013年6月引进 Addcare Elisa 800全自动酶免工作站1台,现将笔者使用的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付杰;蒋兴宇;刘畅;蒲晓允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多发性骨髓瘤伴Russell小体大量增生1例

    浆细胞骨髓瘤是克隆性增殖的浆细胞以骨髓为主要浸润的多灶性浆细胞肿瘤,以血清单克隆球蛋白、溶骨性骨质破坏(病理性骨折、骨痛、高血钙)和贫血为特征,约占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10%[1‐2]。由于多发性骨髓瘤起病缓慢隐匿,临床表现复杂,因此,极易误诊或漏诊[3]。国内诊断标准为骨髓中浆细胞明显增多(>15%),并有幼稚浆细胞(骨髓瘤细胞)出现或组织活检证实为瘤细胞;国外诊断标准为骨髓中异常浆细胞≥10%或组织活检证实为浆细胞。有学者认为,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不应单看骨髓中浆细胞百分比,更应重视原幼浆和形态异常的浆细胞[4]。较常见的形态学特点主要为:(1)浆细胞样骨髓瘤细胞;(2)网状骨髓瘤细胞;(3)不规则形骨髓瘤细胞:含具有不同包涵体的浆细胞,如 A uer样杆状小体、Russell小体等[5]。多发性骨髓瘤伴大量Russell小体增生的十分罕见。本院于2015年10月29日收治1例骨髓浆细胞伴大量 Russell小体增生的多发性骨髓瘤,现报道如下。

    作者:白志瑶;尹春琼;张葵;赵凤晓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基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检验工作的现状及改进方向

    本文主要是对基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在改革合并的大趋势下检验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基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主要存在着对口专业从业人员的相对不足,检验设备的相对落后及对检验缺乏足够的重视等;需要从引进人才、更新相应的仪器设备、注重质量控制和提高对检验工作的认识等方面着手。只有加强对检验工作的足够重视,才能使基层妇幼保健与计划生育的相关政策达到预期的目标。

    作者:方强;罗曦 刊期: 2016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