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优选全氟显与新型超声仪佳条件组合,评价心肌声学造影(MCE)的应用价值。方法开胸犬模型分三组:条件优选组按4(剂量)×3(机械指数)×2(探头频率)析因试验设计行MCE并定量分析比较;缺血再灌注(IR)组前降支动脉缺血1h,再灌注2h;缺血预适应组(IP)于缺血1h前先予缺血5min和再灌注5min,反复4次。取出心脏以Evans蓝和TTC双重染色测定危险心肌与梗死心肌,并同MCE法作相关分析和组间比较。结果三种参数均影响MCE效果,但无交互作用;MCE测的梗死和危险心肌范围与病理双染指标呈密切相关;MCE同病理观察一致呈示IP显著缩小梗死面积。结论 MCE需合适的条件组合;MCE可同时准确测定梗死与缺血心肌范围;MCE可用于IP研究。
作者:谢志泉;刘伊丽;查道刚;宾建平;黄翠瑶;郑燕列;陈炜生;陈静;黄晓波;张远慧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应用冠脉血流多普勒显像技术观察急性前降支冠脉闭塞后后壁心肌内血流改变,并探讨这种变化的意义。方法 15条杂种犬常规麻醉开胸后,应用冠脉血流程序观察前降支结扎后后壁内的血流信号改变,测量冠脉结扎前后后壁内血流速度,计算结扎后峰值血流速度和速度时间积分的变化值与结扎前相应指标之比;自主动脉根部注射Albunex进行心肌声学造影显像,观察前壁内造影效果,并进行造影评分,测量充填缺损区面积。结果根据前壁内显影效果,将实验犬分为A、B两组:A组5条,前降支冠脉结扎后声学造影时前壁内完全未见造影剂充填,造影评分为0分;B组9条,声学造影时前壁内有不同程度的造影增强,评分为1或2分。A组结扎后后壁峰值血流速度变化分数[(V2-V1)/V1]和速度时间积分变化分数[(VTI2-VTI1)/VTI1]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A、B两组(V2-V1)/V1分别为0.068±0.100和0.690±0.460,P<0.01;(VTI2-VTI1)/VTI1分别为0.123±0.197和0.990±0.770,P<0.01]。冠脉结扎后,两组前壁增厚率和左室射血分数均较结扎前明显降低,A、B两组各相对应参数间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结论冠脉血流显像技术不但能发现冠脉结扎后靶血管供血区心肌内血流变化,而且可观察对侧心肌内血流的改变,在缺血区有侧支血流供应组(B组)对侧后壁内血流增加,通过对侧心肌内血流速度的变化,能间接判断侧支循环的开放情况。
作者:王建文;李治安 刊期: 2001年第07期
本试验应用经胸高频探头观测小鼠心脏功能,并尝试为基础实验研究提供一种更为简便、经济的动物模型。
作者:苏海砾;李军 刊期: 2001年第07期
对冠心病的传统超声诊断方法主要基于对心肌实时二维图像和室壁运动的分析。近年来,对冠心病的认识程度不断加深,新的诊断方法不断涌现,常规超声心动图结合负荷试验评价心肌缺血已越来越难以满足临床的需求,本文拟从形态与功能两方面对比传统室壁运动分析方法与心肌背向散射技术以概述后者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峻;郭瑞强;孙有刚 刊期: 2001年第07期
自70年代CT应用于临床以来,CT技术不断创新。从1985年开发的滑环CT;1989年开发的螺旋CT;1991年开发的亚毫米扫描和双螺旋CT;1993年开发的实时扫描技术和1995年开发的亚秒技术;到1998年的半秒扫描和多层面CT扫描的应用,扫描速度和成像速度明显提高,使CT的应用扩展到更广泛的领域。
作者:张爱莲;张金山 刊期: 2001年第07期
脑动脉瘤是脑动脉的局限性扩张,发病率较高,约1.7~6.7/10万人口/年[1]。患者症状主要表现为出血、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脑血管痉挛等。蛛网膜下腔出血有32%~52%为动脉瘤破裂引起,瘤体破裂出血后致死致残率很高。
作者:刘禧;段云友 刊期: 2001年第07期
1998年8月至2000年12月我们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诊断新生儿及婴儿先天性心脏病共160例,现就其诊断结果及分布情况报告如下,以探讨现今新生儿及婴儿先天性心脏病的特点。
作者:门永忠;王霞;李金生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对法洛四联症患者应用超声测量肺动脉、主动脉与左室舒张期内径,借以判断肺动脉发育情况,估计手术效果。方法取左室长轴切面测量主动脉内径,左室舒张期内径,观测两者比值(AoD/LVDd)与主动脉骑跨、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瓣狭窄或伴右室流出道狭窄的关系(RVOS)。结果 70例手术对照病例中,主动脉宽度与左室舒张期内径成反比例,与主动脉骑跨程度、肺动脉瓣狭窄或伴右室流出道狭窄成正比例。左室舒张期内径与手术效果成正相关。结论测量主动脉与左室舒张期内径比值,是判断肺动脉发育情况、法洛四联症严重程度、手术效果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作者:李泉水;李沿江;刘燕娜;熊奕;蔡建华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在螺旋CT仿真内窥镜和常规冠状位扫描图像上的各解剖标志的显示特点。方法经过螺旋CT冠状位扫描或轴位扫描的原始数据被传输到工作站上,然后利用NAVIGATOR软件行仿真内窥镜成像,观察窦口-鼻道复合体等解剖结构,测量必要的参数。结果鼻甲、鼻道和窦口鼻道复合体等结构在仿真内窥镜下能更好地被显示,从而能够更好地评价鼻腔及鼻窦形态和功能。结论仿真内窥镜显示和评价鼻腔及鼻窦解剖结构具有重要的价值,有助于放射科或耳鼻咽喉科医师更好地认识其特点。
作者:谢宝君;张咏;高璐;袁家骥;郑晓华;万家华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鞘膜积液对小儿睾丸血供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30例鞘膜积液患儿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计算睾丸动脉各血流参数,包括收缩期峰值流速(Vp)、平均流速(Vmean)、舒张期小流速(Vmin)、阻力指数(RI),同时检测30例健康同龄小儿的睾丸动脉相应的血流参数值作比较。结果小儿鞘膜积液侧睾丸动脉各血流参数与健侧及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小儿鞘膜积液的存在对睾丸血流可能不产生明显影响,无需立即手术。
作者:周星;罗洪 刊期: 2001年第07期
随着高频超声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为浅表病变的诊断提供了较好的检查方法。现将我院1997年至1999年间49例经超声检查,手术及病理证实的浅表血管瘤报告如下,旨在探讨浅表血管瘤的超声诊断价值。
作者:王淑玉;王海波;姚宏莉;李广群;袁艺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国人CJD的特征。方法分析5例CJD的临床、EEG、MRI、CSF中14-3-3脑蛋白、脑病理组织学和PrP的免疫组化资料。结果国人CJD特点如下:①发病年龄相对较早;②多数为急性起病;③除痴呆、肌阵挛和锥体外系表现明显外,视力损伤和小脑征出现相对较早,而锥体束损害相对较轻较晚;④痴呆明显而脑萎缩不明显;⑤EEG需反复检测,方可见周期性尖慢复合波。结论充分认识国人CJD的特点,以利于临床早期诊断和预防。
作者:卢文甫;王鲁宁;蒲传强;王锦玲;王炜;朱明伟;汤洪川;于慧玲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加深对内听道(IAM)轴位薄层CT形态的认识,以提高听神经瘤的诊断水平。方法复习37例经病理证实的桥小脑角区肿瘤CT和/或MRI资料。观察41例无内听道病变的轴位薄层(≤2mm)CT内听道的连续层面图像。1具颅骨标本作验证。结果薄层CT可显示轻微的内听道骨壁破坏。轴位薄层(2mm)CT两个层面上可显示内听道。上部层面外半规管显示清楚,内听道多呈底尖口宽的喇叭形;其下部层面内听道几乎为平行状,其底部呈圆弧形。结论 CT观察内听道轻微骨质破坏必须使用连续薄层扫描并注意窗口技术。外半规管水平薄层CT上内听道呈喇叭状系扫描层面与内听道不平行所致。
作者:傅元芳;陈金城;钟兴;刘文华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鱼肝油酸钠-碘化油乳化剂肾动脉栓塞术治疗肾癌手术切除后病理对照研究。方法搜集21例肾癌,以2:5鱼肝油酸钠与碘化油10~20ml,行肾动脉选择栓塞,12例接受Ⅱ期手术切除。结果所有病例全部行动脉栓塞术治疗,而对12例手术标本进行病理研究,4例肿瘤细胞完全坏死,范围达90%以上,肾小球萎缩,8例肿瘤坏死区内见鱼肝油酸钠及碘油沉积后形成胆固醇样结晶。结论鱼肝油酸钠与碘油乳化剂栓塞治疗肾癌,可造成肿瘤细胞坏死,同时可导致肿瘤包膜增厚,被结缔组织代替,从而限制了肿瘤发展及扩散。有利于外科切除,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
作者:黄福贵;祁欣;于修义;张莹;蒋莉;黄文臣;张爽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诊断宫外孕的方法及其临床应用。方法对临床上有不规则阴道流血史的病人,应用经阴道超声检查186例。将其分为未破型宫外孕和出血型宫外孕两大类,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孕囊完好无损88例,不全流产42例,流产合并大出血30例,误诊10例。超声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94.1%。结论经阴道超声检测较经腹部超声检测能更早期的获取佳图像,是诊断早期宫外孕的有效方法且检出率高。
作者:孙明丽;秦真英;于国放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对良、恶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MR特征性改变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和MR确诊的椎体压缩性骨折167例共215个椎体,外伤性98个椎体,非外伤性34个椎体,恶性骨折78个椎体。分别观察压缩椎体的外形、被替代的骨髓信号和类型、骨碎片、椎弓受累、椎旁软组织影和其他椎体改变。结果恶性骨折的骨髓被完全替代(Ⅰ型),而良性骨折的骨髓以部分替代或完全保留为主(Ⅱ型,Ⅲ型,P<0.001);恶性的骨髓病变的边界不规则,而外伤和非外伤性的边界规则(P<0.001);椎体楔形压缩仅见于外伤和恶性骨折,倒楔形压缩仅见于恶性,而凹陷形多见于非外伤(P<0.001)。椎间盘撕裂、椎体碎片和椎间隙狭窄或增宽见于良性骨折。椎弓根受累,椎旁软组织影和其他椎体转移见于恶性压缩骨折。结论 MR上特征性改变能准确地鉴别良、恶性压缩性骨折。
作者:肖江喜;付克广;徐馥梅;赵晓宏;蒋学祥;高玉洁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癌术前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分别对28例乳腺癌患者术前进行腋窝淋巴结的形态、大小、数目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的观察。结果 28例中术后病理证实有淋巴结转移的21例,无转移者7例。结论淋巴结直径>0.8cm可作为淋巴结转移的参考指标,加之检测出丰富高速血流信号是诊断转移的可靠征象。
作者:王素梅;苏雁欣;田家玮;春英;贾秀华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评估超声对乳腺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1例乳腺肿块患者进行超声及钼靶检查,并分别与病理对照。结果良恶性乳腺肿块的声像图有明显差异。超声对良恶性乳腺肿块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91.3%,84.0%;钼靶为58.7%,72.0%。结论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肿块的诊断具有优势。
作者:黄建芳;杨斌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提高变性肌瘤诊断率。方法经阴道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①变性肌瘤瘤边及瘤内血流信号稀少或无,而未变性肌瘤瘤边及瘤内血流信号丰富或较丰富。②变性肌瘤较未变性肌瘤瘤体动脉表现为较高的收缩期峰值和较低血管阻力。结论经阴道彩色多普勒检查可提高变性肌瘤诊断率。
作者:胡献金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采用胆囊双重造影术,初步探讨胆囊黏膜的X线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ERCP的基础上,66例疑胆系疾病组使用阳性(泛影葡胺)和阴性(空气)两种造影剂,进行胆囊双重造影。5例动物实验组采用泛影葡胺或硫酸钡与空气进行胆囊双重造影。结果 5例动物实验显示正常胆囊黏膜呈平坦型,囊壁光滑、均匀,壁厚0.3~0.5mm。病例组66例中,胆囊黏膜表现为平坦状45例,网格状7例,条纹状5例,点状3例,囊壁增厚约2mm,且厚薄不均37例。结论胆囊双重造影可良好显示胆囊的形态与结构,对胆囊疾病的影像诊断具有较大意义。
作者:郭琪;林斌;樊民义;朱亨礼;乔新安;黄范丽;刘辉;梁晓燕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提高对多发骨髓瘤的认识与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骨髓穿刺和(或)手术病理证实的38例多发骨髓瘤的临床影像学资料。结果 38例多发骨髓瘤中,误诊率高达78.9%。除4例X线与CT检查均阴性外,其余34例均呈不同程度及类型的骨质破坏。结论临床、X线、实验室及病理相结合是提高诊断率的主要途经。
作者:李亚林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DSE)在评价溶栓治疗效果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溶栓组与非溶栓组于AMI后3~4周行DSE检查,计算室壁运动得分指数(WMSI)和室壁增厚率(△T%)。结果溶栓组WMSI显著低于非溶栓组。结论对AMI患者小剂量DSE示室壁运动改善可预测溶栓治疗后的功能恢复。
作者:贾武梅;阿秀萍;刘峰;宋梅;薜朝阳;马玉芳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分析松果体细胞肿瘤的MR与CT影像。方法收集我院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影像资料完整的松果体细胞肿瘤病例,共17例,均有MR影像资料,其中9例有CT影像资料。结果 17例中男7例,女10例,年龄大58岁,小9岁。包括13例松果体细胞瘤,4例松果体母细胞瘤。松果体细胞瘤平均2.5cm;松果体母细胞瘤平均3.8cm。在CT上,二者呈等或高密度,MR信号变化较多,可为等、长T1或混杂T1信号,等或长T2信号,一般明显强化。结论松果体细胞肿瘤的影像表现具有特征性,结合临床,松果体细胞瘤和松果体母细胞瘤可以鉴别。
作者:韩仰同;戴建平;王雅洁 刊期: 2001年第07期
随着冠脉造影检查技术的广泛开展,检出各种先天冠状动脉异常。常见的有:冠脉开口起源异常、冠状动脉分支起源异常、冠状动脉走行异常、冠状动脉瘘等。其临床意义的评价越来越受到关注。现将我院520例冠状动脉造影中开口异常报告如下。
作者:温静;车林萍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探讨Berman球囊导管在复杂先天性心血管畸形造影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5例经超声心动图诊断为复杂心血管畸形的患者,用Berman导管从静脉路径行选择性右心房室、肺动脉造影及导管检查,并通过室间隔缺损行左室或主动脉弓降部造影。结果 15例检查均获得技术成功。左室造影能明确显示室间隔缺损相对于半月瓣位置关系,并鉴别出2例完全性大动脉错位。利用Berman导管的漂浮特性,在下腔静脉肝段缺如患者能完成其他导管难以实现的肺动脉造影测压。在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的要幼儿患者,导管可自右心送达降主动脉完成顺行球囊阻断造影,清晰显示固有肺动脉及粗大体肺侧支的解剖及相互关系。本组无并发症发生。结论Berman导管在选择性心血管造影诊断中用途广泛,操作安全,特别适用于婴幼儿先心病复杂畸形患者。
作者:张岩;谢若兰;吕建华;蒋世良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显像对卵巢囊性畸胎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经阴道超声显像检查61例卵巢囊性畸胎瘤患者,并与手术和病理诊断结果比较。结果 61例卵巢囊性畸胎瘤超声显像诊断符合率为90.2%(55/61),漏诊2例,误诊4例,共占9.8%。结论经阴道超声显像对卵巢囊性畸胎瘤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袁梅;赵诚;孙咏梅;王正滨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并比较冠造、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及平板运动心电图检查诊断冠心病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方法选择冠心病,心绞痛、胸痛综合征或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者23例,均作冠造、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及平板运动心电图检查,比较阳性率。结果冠造、心电图及平板运动心电图检查诊断冠心病明显优于超声心动图。结论静息状态超声心动图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低。
作者:程翠玲;任文武;荣秀敏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评价空气潴留、支气管扩张与肺功能指数相关性。方法对33例临床和HRCT检查确诊的支气管扩张的病人,使用螺旋CT分别进行了不同呼吸时相的连续容积数据模式扫描。对支气管扩张和空气潴留分别进行评分。28例病人做了肺功能检查。结果支气管扩张和空气潴留分别在98/198和112/198个肺叶中见到,两者平均积分高度相关(r=0.94;P<0.001)。空气潴留积分与肺功能指数相关性如下:FEV1、FVC、FEV1/FVC不相关,FIF2s相关(r=-0.51;P<0.05),FIF50(r=-0.77;P<0.01)、RV(r=0.75;P<0.01)高度相关。结论在支气管扩张病人中空气潴留与支气管扩张、小气道功能指数具有密切相关性。
作者:刘甫庚;陈起航;潘纪戍;杨明;胡小芳;周诚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评价计算机X线成像技术(CR)系统在乳腺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我们对42位女性患者双侧84例乳腺进行CR检查,并与传统X线检查结果对照。结果 CR检查检出乳腺正常者30例,乳腺增生者48例,良性占位者1例,检出率与传统X线平片无差异;但在5例乳腺癌中有3例在传统X线片未能确诊;CR在显示乳腺层次及微小病变及降低X线照射剂量方面优于传统X线片。结论乳腺CR成像技术是一种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的X线检查新技术。
作者:韩英;克德娜;张立秋;郭谱珍;周海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胎儿脉络膜囊肿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1998年7月至2000年7月期间在本院行超声检查并在本院分娩的孕妇2600例。结果中期妊娠检查时发现胎儿脉络膜囊肿10例,其中单侧9例,双侧1例,均未合并其他超声检查异常,随访至孕28周脉络膜囊肿消失,出生后新生儿无异常发现。结论中期妊娠超声检查时发现胎儿脉络膜囊肿,应仔细检查有无其他畸形,合并其他畸形时,好作胎儿染色体检查。
作者:任芸芸;常才;张珏华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本文通过比较经腹部超声、经直肠端射式及经直肠双平面超声测量前列腺体积的精确度,找出其测量误差原因和改进的方法。方法对50例病人分别用经腹部凸阵探头、经直肠端射式及经直肠双平面探头进行前列腺体积的超声测量,同时以面积容积法的测值作为金标准对照。结果三种不同方法测量前列腺体积的测值与金标准测值比较,其差值绝对值均数在三组之间有高度显著意义(P<0.01);当把前列腺边界显示不清者剔除以后,其差值绝对值均数在三组之间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三种不同超声方法测量前列腺体积,其测值存在一定误差,其误差原因与前列腺边界清晰与否关系甚大。
作者:陈亚青;周永昌;黄慕民;陈磊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应用高分辨率CT测量正常人肺段支气管与并行动脉的比率。方法共100例正常成人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在上、中和下肺确定2~3cm的范围,用层厚2mm,螺距3mm进行高分辨率螺旋CT扫描。在窗位一600HU,窗宽1500~1600HU下,测量肺段支气管外径和伴行动脉直径,计算其比率。统计分析这些测量值和≥1测量值的解剖位置分布。结果左右肺支气管与并行动脉的比率分别是0.75±0.15和0.72±0.14。男为0.75±0.15,女为0.70±0.12,男明显高于女(P<0.01)。1200个测量值中有87.3%(1036/1200)的<1,13.7%(164/1200)的≥1。这164个≥1比率值的分布,两肺之间无明显差异,但均上肺多于下肺(P<0.01)。结论大部分正常人的肺支气管直径小于其伴随动脉。上肺叶可能由于相对缺氧,支气管直径大于和等于其伴随动脉的情况较中、下肺为多。
作者:薛雁山;纪智;封志鹏;王宝平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观察正常人左室壁的运动特征,探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技术评价心肌运动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QTVI技术及8点法对40例正常人左室每一室壁的运动速度进行测定分析。结果正常人每个心动周期中,室壁运动速度曲线均包括收缩波(S)、快速充盈波(E)和左房收缩充盈波(A)三个主要运动波,以及等容舒张波(IR)和等容收缩波(IC)。一般说来,左室同一水平游离壁的运动速度大于室间隔的运动速度,同一室壁由基底部向心尖部,运动速度逐渐降低。结论正常人室壁运动速度存在特有的不均一性,QTVI对评价局部心肌运动功能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杜国庆;金红;薛竟宜;王慧;孙立涛;魏立亚;周振芳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研究CT导引下穿刺活检及卡铂瘤内注射联合支气管动脉化疗治疗晚期中心型肺癌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观察组30例Ⅲ、Ⅳ期中心型肺癌,CT导引瘤体内注入卡铂联合支气管动脉化疗;对照组46例Ⅲ、Ⅳ期中心型肺癌单独行支气管动脉化疗。通过CT、组织学、生活质量及生存期等指标观察疗效。结果观察组近期疗效有效率73%,对照组5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生活质量、生存期均有明显提高。结论CT引导下卡铂瘤内注射联合支气管动脉化疗对晚期中心型肺癌的近期疗效、改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有显著作用。
作者:夏黎明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红外热成像技术对增生性疾病、炎症和早期癌症的诊断价值。方法运用红外热成像仪对5647例患者的不同部位进行检测,根据其体表热辐射温度高低和图形大小,区分增生性疾病、炎症和早期癌症。结果正常人的体表温度分布均匀,增生性疾病、炎症和癌症和体表热辐射温度和热区均有独特的规律性变化。结论红外热成像技术将X线、B超、CT等器械不容易发现的人体病变清楚地显示出来,对诊断增生性疾病、炎症和早期癌症有着重要价值。
作者:李惠军;刘兆平;张美娜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运用多普勒组织成像(DTI)技术,对心肌梗死患者梗死区域、二尖瓣环处的运动速度进行检测,探讨DTI技术在心肌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多普勒组织成像二维彩色、M型及频谱形式,检测25例心肌梗死患者梗死区域和心尖四腔观二尖瓣环侧壁处色泽变化及收缩、舒张期运动速度(Vs、VE、VA),时间速度积分(TVIs、TVIE、TVIA),并与20例健康成人对照分析。结果心梗组梗死区域和二尖瓣环处的彩色暗淡,Vs、VE、TVIs、TVIE显著降低而VA、TVIA无显著差异。结论 DTI技术能准确显示梗死区域运动异常,精确测定局部收缩和舒张运动速度。尤其二尖瓣环处的运动能准确反映整体的收缩、舒张功能。
作者:田瑞霞;赵宝珍;左鲁生;南苏红;朱先存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评价直线解剖M型在心梗患者左室整体收缩功能测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运用直线解剖M型和传统M型检测22例心梗病人左室整体收缩功能并与左室造影(Simpson法)相对照。结果直线解剖M型所测左室整体收缩功能各指标与左室造影所测值有高度相关性,而传统M型所测各指标与左室造影比较则明显高估。结论直线解剖M型弥补了传统M型的不足,不仅使左室整体收缩功能测定有了一种新方法,而且对左室局部收缩功能的定量化测定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作者:金红;杜国庆;魏立亚;王慧;孙立涛;周振芳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恶性肉芽肿的CT、MRI诊断及病理表现。方法 9例患者,男7例、女2例,均行CT、MRI检查,病理证实为恶性肉芽肿。结果发生于鼻面部8例,表现为鼻腔、鼻中隔、鼻甲、上颌窦、筛窦、蝶窦黏膜增厚,左右大致对称,不同程度骨质破坏,7例有软组织肿块,5例邻近脑组织受累。中耳病变1例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和骨质破坏。所有病灶在T2WI信号强度并非很高,表现为等或略高信号。增强扫描病变呈明显强化。病理显示有较多的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4例经免疫组化染色进一步证实为T淋巴细胞性淋巴瘤。结论 CT、MRI均能很好地显示病变部位和范围,观察软组织情况以MRI为佳,T2WI病灶呈略高信号,骨质破坏情况CT更可靠,二者结合更有利于本病的诊断。
作者:王光彬;柳澄;赵斌;于台飞;陈立光 刊期: 2001年第07期
患者女,57岁,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感觉上腹部困胀不适,伴心慌、气短。查体:无特殊。24h尿中3-甲基-4羟基苦杏仁酸(VMA),3次分别为:94mmol/d、100mmol/d、110mmol/d。动态血压正常。
作者:高元安 刊期: 2001年第07期
患者女,52岁,因双侧腮腺区无痛性肿物5年,近日感其生长加速,面部不适入院。专科检查:双侧腮腺区均有肿物,质软,表面光滑,与皮肤深部组织无粘连。超声所见(如图):双腮腺区扫查均可探及囊状回声区,边界尚清晰,形态不规则,大小分别为左侧50mm×60mm×35mm,右侧55mm×50mm×25mm,内可见多个网状分隔及点状高回声。
作者:王峻;李新民;刘兰芬;赵晓峰 刊期: 2001年第07期
患者男,37岁,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四年,双下肢瘫痪伴尿潴留三天来诊。四年前无诱因出现高热,经骨穿证实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间断化疗病情较平稳。检查前15天出现腰酸、下肢发麻,近6天因低热行第三次化疗,化疗前三天突然双下肢瘫痪伴二便障碍来诊。
作者:曾茜;王连庆 刊期: 2001年第07期
患者女,23岁,颈部肿胀1年余,饮食呛咳,胸骨后疼痛2个月,加重4天。病人1年前突发双眼睑浮肿,晨起时加重,以后渐出现颈部疼痛、肿胀而入院。查体:双眼睑浮肿明显,颈部增粗,触疼,颈静脉怒胀。胸部摄片示上纵隔阴影向两侧增宽,有浅分叶,侧位于中纵隔肺门的上方见结节状致密阴影。纵隔穿刺活检为非霍奇金病Ⅱ期A,给予环磷酰胺、激素等药物治疗。病情好转后加用放射治疗,每日1.5Gy,24天后症状消失,纵隔阴影缩小而出院。
作者:韩广秀;徐合;王玉宝 刊期: 2001年第07期
本文将我院1998年4月至2000年12月急慢性心功能不全导致胸腔积液的门诊及住院51例患者的B超检查观察图像特征予以分析报道。
作者:杨全悦;王军华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用CT评价TOCE联合HIFU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方法 46例接受TOCE联合HIFU治疗的原发性肝癌为研究组,比较治疗前后的CT表现;随机选出同期46例单纯TOCE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37例(37/46,80.4%)病灶体积缩小,缩小率为(27.25±19.89)%;对照组28例(28/46,61.8%)病灶体积缩小,缩小率为(11.89±15.96)%。研究组栓塞灶周边复发5例,对照组15例。研究组肝内转移灶15例,对照组16例。在已栓塞灶瘤体大小变化及局部复发方面,前者优于后者,在肝内转移方面无明显差异。结论 TOCE联合HIFU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一种有效方法,CT在其疗效及预后判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赵建农;郭大静;余聪;谢微波;曾燕;罗小平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进一步探讨超声引导下微波治疗大肝癌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采用分次多点多部位由深到浅低功率长时间分段微波凝固,对10个65斤重的猪肝和2只狗进行了实验研究;60例大肝癌患者进行了超声引导下微波治疗。结果微波治疗后两个或多个坏死区叠加,凝固坏死区加大。离体猪肝坏死区达到6cm×6cm,狗肝坏死区为5cm×6cm。所有病例治疗后肿块缩小,肿瘤内血流消失或减少;22例CT检查,肿块缩小,18例无强化;28例超声引导下活检大片坏死。治疗后全身情况好转,AFP和肝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3~28个月,51例存活。结论实验研究表明改进微波治疗方法,坏死区加大,超声引导微波治疗大肝癌也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何文;杜洪涛;冯宝华;郑永才;余锋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评价TOCE联合HIFU治疗原发性肝癌的DSA表现及意义。方法 5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接受TOCE联合HIFU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的DSA表现。随机选出同期50例单纯TOCE治疗的患者进行对照研究。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肿瘤血管减少、消失、不变及增多分别为76%(38/50)、8%(4/50);16%(8/50)、O;60%(30/50)、4%(2/50);30%(15/50)、6%(3/50)(P<0.05)。病灶体积缩小分别为76%(38/50)和58%(29/50)(P<O.05)。新病灶形成分别为4例和6例。侧支开放为2例和3例。结论 TOCE联合HIFU是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DSA可以准确判断治疗后肿瘤大小、血供情况,早期发现复发及转移灶,在判断疗效及决定是否再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赵建农;罗小平;郭大静;余聪;曾燕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探讨HIFU治疗原发性肝癌的CT表现及价值。方法 1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HIFU治疗后行CT检查,对比治疗前后CT改变。5例治疗后行病灶切除,观察其病理组织学改变,并与CT表现对照。结果治疗后12例(12/18,66.7%)病灶体积缩小。16例(16/18,88.9%)病灶密度降低,强化程度减弱,2例病灶内及周边有小片轻度增强。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HIFU治疗区内肿瘤组织出现凝固性坏死,病理结果与CT表现一致。结论 CT可以反映HIFU术后瘤体的组织学及血供变化,对评价HIFU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效果及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赵建农;郭大静;余聪;曾燕;罗小平 刊期: 2001年第07期
原发性细胞肝癌(HCC)是世界范围内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以亚洲和非洲多见,其发病率为10人/10万人口,欧美较少见仅1~2人/10万人口,全世界每年新发肝癌约25万余例,其中45%发生在中国。我国每年约有10万人死于肝癌,仅次于胃癌和肺癌,居第三位。由此可见肝癌对人类健康威胁巨大。
作者:肖健存;张武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节段性肝动脉碘油抗癌药物栓塞化疗(S-TOCE)与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联合治疗小肝癌的DSA与CT表现特点。方法 9例单结节小肝癌,接受S-TOCE治疗18次,平均2次/例,其间接受HIFU治疗10次,平均1次/例。随访6月~12月以上,观察其DSA和CT表现并计算肿瘤缩小率。结果 9例均获得肿瘤局部完全性充填性栓塞,肿瘤血管消失,碘油聚集致密,边缘清楚。本组治疗后肿瘤体积缩小率均大于20%,好的一例达80%。结论 S-TOCE与HIFU联合治疗小肝癌,是一种新的非手术切除的有效治疗方法,CT和DSA是联合治疗后复查和评价疗效的重要影像学手段。
作者:曾燕;赵建农;郭大静;罗小平;喻明宪;杨伟;何明菊 刊期: 2001年第07期
超选择的肝动脉介入诊疗技术因其疗效更高、副作用更低[1]而早已倍受推崇。但RH导管的顺利和成功置入率却并未完全令人满意。微导管和灌注导丝技术虽然弥补了这种缺憾,但由于成本过高增加、操作更趋复杂和不十分有利于栓塞治疗,以及仅需超选至肝固有动脉的病例(如巨大肝癌、弥漫型肝癌和肝多发转移癌等)相对更多等诸多因素对其普及化并不有利,因此,如何提高具有诸多优点的RH导管的成功置入率,仍是超选择肝动脉介入治疗中需要解决的较为实际的问题。作者就此进行探讨,体会如下。
作者:郭晨阳;李伟;黎海亮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眼球异物通常是铁屑、矿石等,因为X线定位检查不受眼的屈光介质混浊的影响,所以是常用的定位方法。但由于X线拍片的位置及技术原因,使眼内异物漏诊、误诊率达8%。为了提高异物检出率,我们分析漏诊原因如下:
作者:黄海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探讨CR系统与屏/片组合系统在静脉性尿路造影(IVU)中的应用比较。方法同一IVU患者在相同时间内分别摄取CR照片及屏/片组合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CR能够明显改善肾脏病变及软组织的分辨力,提高结石与微小钙化的显示能力。结论 CR成像系统对泌尿系统疾病特征的显示率明显高于屏/片系统。
作者:陈志安;李晓非;李梅;刘晶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全面提高和保证胸部影像质量,实施胸部影像资料的数字化存贮和管理。方法①根据不同的胸部摄影体位给定佳的曝光条件;②运用层次处理技术调整图像的密度和对比度,运用锐化处理技术实施影像细节的增强。结果优片率达到95%以上,全面保证照片质量,重摄率为零。结论运用IDRD系统实现胸部X线摄影,照片的整体质量明显高于传统胸片的影像质量。
作者:吴南洲;朱天照;叶梧萍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磁共振高压注射器在动态分期检查、灌注扫描、胸腹部血管检查及心脏的某些检查中是不可缺少的。我院现有一台磁共振专用的Spectris高压注射器,经过对其在不同的检查中的多次应用,使我们对磁共振专用高压注射器具体应用及使用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有了较全面的了解,现简要归纳介绍一下。
作者:董玉茹;王宏;张桂青;吕辉 刊期: 2001年第07期
RC4153是电压频率转换器,它在电路中与运算放大器和计数器组成了一个mAs计数电路(如图1),其原理是管电流实际值的采样经一级差放后转换成与之对应的模拟电压-1V=100mA,这个电压直接加到电压频率转换器RC4153的输入端,在其输出端被转换成一定频率的脉冲串并输出到计数器,其比率是10kHz/V。
作者:王仲安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改良注入穿刺针在介入超声中的应用。方法 (1)改良注入穿刺(EV)针与经皮肝穿刺胆道置管引流(PTCD)套管针在纯水和抗凝猪血中引流速度的比较。(2)改良EV针在囊肿、脓肿、腹腔积液、PTCD等中的应用。结果 (1)改良EV针在纯水和抗凝猪血中的引流速度与PTCD套管针的引流速度经t检验无显著差异。(2)改良EV针在介入超声中的应用效果优于金属硬管针和PTCD套管针。结论改良EV针在介入超声中的应用具有使用广泛、简便、安全、引流效果好等优点。
作者:刘长珠;付小敏 刊期: 2001年第07期
在医学(特别是涉及医学影像)领域中,由于所要处理的信息数据类型众多,且具有诸如多媒体、空间数据、科学数据等复杂数据类型,形成信息异构化。而异构化的信息是不能在系统内进行共享、传递和反馈等应用的。
作者:康晓东 刊期: 2001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