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通过对医院医用超声诊断仪的计量检定,以加强其质量控制,保证仪器的影像质量及医疗安全。方法:对医用超声诊断仪的输出声强、患者漏电流、探测深度、分辨力、几何位置示值误差、囊性病灶直径误差及盲区等参数进行计量检定。结果:通过对医用超声诊断仪计量检定结果的数据分析,并结合计量检定实际情况认可计量检定结果作为仪器性能检测的技术依据。结论:通过医用超声诊断仪的计量检定,可加强对仪器的维护、保养等工作,以保证仪器的正常运作及安全性能,达到对仪器良好的质量控制。
作者:冯罕博;王迪;莫兆雯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实施迅速、有效的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医学应急现场救援,为我国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医学应急准备与响应提供参考。方法:根据国内外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以及本课题组多年来参与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医学应急准备与响应相关工作的经验和研究,进行救援工作的探讨。结果:介绍了核与辐射突发事件现场救援的原则、目的以及流程等。结论:针对核与辐射突发事件提出进一步加强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医学应急现场救援的相关建议。
作者:秦斌;李抗;谭慧;苏旭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在医用材料采购过程中合理设计、优化其各个环节,合理解决采购流程工作流建模所需要的资源配置问题。方法:在对当前工作流中的主要路由模型分析的基础上,结合Petri网的结构、形式化定义和流程建模方法,建立从工作流到Petri网的路由映射模型。结果:采用基于Petri网的工作流技术对医用材料采购流程进行工作流建模,并提出了一种工作流合理性验证算法和工作流的优化算法。结论:基于Petri网的工作流建模方法具有直观、简洁及实用等优点,可为医用材料采购软件的开发提供很好的理论支持。
作者:陈郁韩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索和研究如何利用信息化进行医疗设备应用质量管理。方法:通过对现有医疗设备应用质量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利用信息化解决的办法,并设计出信息化软件系统的功能模块、工作流程等。结果:设计和开发出一套用于医疗设备应用质量管理的软件系统,实现了包括医疗设备的维修管理、计量管理、风险管理、不良事件、操作规程、技术培训、预防性维护(PM)以及使用评价等多个功能。结论:该系统将医疗设备应用质量管理的各个环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体现出医疗设备生命周期全过程质量控制的管理理念,符合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未来发展方向,可满足医院医疗设备应用质量管理工作的新要求。
作者:姚旦华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基于“银医一卡通”自助医疗服务系统在医院门诊中的应用,探讨系统的结构、功能、特点及实施效果。方法:将银行系统与医院信息系统(HIS)对接,采用银医直联和银行卡支付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就诊全流程的医疗信息交换和费用结算等服务。结果:为患者提供自助发卡、绑定、挂号、取号、缴费、查询及打印等功能的服务,有效减少挂号和多次缴费环节的排队时间。结论:采用基于“银医一卡通”自助医疗服务系统是提高医院门诊的就诊效率、改善服务质量的有效方法。
作者:杨霜英;于京杰;吴艳君;张晓燕;汪春晖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根据大耗氧量(MaxO2)和大肌肉自主收缩量(MVC)对运动项目进行分类,采集不同类型运动员的桡动脉脉搏波,分析其脉搏波波形及参数。方法:使用ADInstrument公司的PowerLab数据采集系统及配套软件LabChart采集304名受试者脉搏波,对所测脉搏波进行调整,使波形周期和幅度分布在0~100的范围内,分析大值相对时间Tm,重搏波谷横纵坐标X、Y,脉搏波波形面积波形参数K值以及脉搏波年龄指数(SDPTG age index)。结果:随着MaxO2升高,MVC-1组与MVC-2组的脉搏波降支曲线逐渐下移,大值点先右移后左移,重搏波谷点向左下方移动,K和SDPTG逐渐减小;而MVC-3组的降支曲线逐渐上移,大值点逐渐右移,重搏波谷点向左上方移动,K和SDPTG逐渐增大。随着MVC升高,MaxO2-1组的降支曲线逐渐下移,大值点逐渐左移,重搏波谷点向左下方移动,K和SDPTG逐渐减小;MaxO2-2组的降支曲线逐渐上移,大值点逐渐左移,重搏波谷点向左上方移动,K和SDPTG逐渐增大;而MaxO2-3组的降支曲线先下降后抬高,大值点先左移后右移,重搏波谷点向左侧移动,K和SDPTG先减小后增大。结论:各项运动在MaxO2相同的情况下,MVC各组的脉搏波参数变化趋势有所不同;而在MVC相同的情况下,MaxO2各组的脉搏波参数变化趋势均有不同。脉搏波参数变化可反映人体心血管功能,A类、F类和I类运动的运动员心血管功能相对较好。
作者:王安然;杨益民;杨琳;杨星星;孟蓝熙;苏峻;张松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对比分析腹部CT、B超及核磁共振成像(MRI)胰胆管成像3种不同方法检测肝外胆管结石的影像特征。方法:随机抽取肝外胆管结石病例样本150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于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确诊后,依次实施B超、CT扫描及MRI成像术。142例行B超检测,78例行CT检测,118例行MRI检测。记录和比较3种成像方法的检出结果。结果:肝外胆管结石阳性检出率,B超为39.4%、CT为53.8%、MRI为86.4%,MRI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B超和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9.725,x2=25.595;P<0.01);CT检出率明显高于B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31,P<0.05)。直径<8 mm的肝外胆管结石阳性检出率B超为25%,CT为33.3%,MRI为60%,MRI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B超和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789,x2=7.789;P<0.01)。结论:MRI对肝外胆管结石的阳性检出率较B超和CT更高,但临床仍需根据患者个体情况、经济状况及症状主诉等综合评价,选择较为适宜的方法进行诊断。
作者:周蓉;张勇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为实现核和辐射突发事件现场卫生应急工作的有效开展,动态掌握现场相关音频、视频信息及监测数据,研究开发卫生应急监测平台。方法:根据国家卫生应急相关标准,结合核和辐射突发事件的特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监测设备制定平台设计思路、特点、功能及构架,设计开发以核和辐射损伤救治基地、指定医疗机构和辐射卫生应急队伍为主要使用对象的核和辐射卫生应急监测平台。结果:研制完成了核和辐射卫生应急监测平台的构建。结论:通过这一平台的建设及应用,提高核和辐射突发事件现场卫生应急准备与响应能力,为今后核和辐射突发事件的处置提供决策信息支持。
作者:袁龙;苏旭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腹腔镜下胆道镜保胆取石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经临床诊断为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患者4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25例,对照组20例。观察组采用腹腔镜下纤维胆道镜保胆取石术;对照组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手术及住院资料、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临床疗效在显效、有效、无效和治疗总有效率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比较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在腹泻、脂肪泻、胰腺炎及结石复发等并发症的比较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下纤维胆道镜保胆取石术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有效率,且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式简单易行等优点,同时术后易于对并发症的控制,是较好的胆囊合并胆管结石微创治疗手段。
作者:任治国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大平板多功能数字X射线机在消化系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动态探测器进行胃肠道检查和胆道造影并观察其优缺点。结果:13例消化道癌性病变和15例炎性病变均有明显显示,且黏膜清晰。胆道体层发现2例普通平片未发现的小结石,摄片优良率提高至98%。结论:大尺寸探测器显示范围包括广,数字脉冲透视点片图像清晰,可提高诊断正确率,且辐射剂量有所减少;缺点是患者旋转体位不如遥控摇篮式胃肠机方便。
作者:董海斌;刘锴;邓勇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脑室内注射胰岛素对心肺复苏(CPR)后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Caspase-3 mRNA表达、神经元凋亡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复苏组及胰岛素组,并采用室颤法制备大鼠CPR模型。结果:①大鼠CPR后24 h和72 h胰岛素与复苏组相比胰岛素抑制促凋亡基因Caspase-3 mRNA表达,胰岛素与复苏组Caspase-3基因表达分别为(CPR 24 h)0.43±0.03,1.39±0.36,P=0.01;(CPR 72 h)0.63±0.06,1.08±0.05, P=0.001;②大鼠CPR后7 d,胰岛素组凋亡细胞计数(92.79±7.50/mm2)明显低于复苏组凋亡细胞计数(124.75±17.35/mm2)(F=5.853,P=0.02);③大鼠CPR后24 h,胰岛素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复苏组[(70(64~72),56(50~58);P<0.001]。结论:胰岛素抑制CPR后大鼠神经元Caspase-3mRNA的表达,从而抑制神经元凋亡,改善神经功能,保护神经系统。
作者:何婧瑜;王晶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设计一种针对特殊条件下医疗救治相关的智能化医疗设备管理系统,避免在特殊环境下设备物资账目混乱,提高医学救援分队医疗设备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方法:设计基于客户机和(或)服务器(C/S)架构,分别采用VBA、InfoPath、智能算法实现DBMS、数据汇总及维修知识库系统,建立基于ACCESS平台的数据中心。结果:本系统实现了救援分队医疗设备编码、日常维护、应急维修、特殊环境下日常维护规划及设备配件管理等功能,提高了特殊环境下设备管理的智能化。结论:本系统具有投资小、效率高的特点,为特殊条件下医疗设备的管理提供了现代化管理手段,为应急医学救援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作者:李巍;唐剑飞;张鹏;荆斌;刘远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分析并研究瓦里安公司新型直线加速器TrueBeam型号光子束的长期稳定性。方法:采用Standard Imaging公司的QA BeamChecker Plus采集TrueBeam系统6 MV光子线长期日检数据,并进行系统性分析,评价参数包括中心轴剂量、平坦度及对称性。结果:18个月的日检数据分析结果显示,6 MV的X射线中心轴剂量偏差为(0.0%±0.7%),仅1次检测结果>2%;平坦度稳定性好,偏差为(0.1%±0.1%);轴向对称性偏差和横向对称性偏差测量结果均在±1%以内。结论:TrueBeam医用加速器系统的6 MV光子束具有非常稳定的剂量输出特性。
作者:吴丽丽;林浩;陈泓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医用气动物流系统设备管理、消毒管理及质量控制的方法,排除设备故障隐患,预防由其引起的交叉感染,使医用气动物流系统长期安全稳定运行,确保医疗安全。方法:针对医用物流系统的特点,制定严格的设备使用管理、故障登记等管理制度,按照《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定期对系统管道、传输瓶及瓶内填充物等进行消毒,并定期对其排出的气体采样做细菌培养、检测,保证系统清洁。结果:通过严格的管理制度、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和消毒以及注重质量控制等措施,有效地保证了气动物流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防止了交叉感染。结论:应加强医用气动物流系统管理、规范使用、定期维护和保养,并注意防止污染和消毒,使其能够安全、高效地为医疗服务发挥作用。
作者:王楠;孙良刚;李文龙;张翠霞;邓元铭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对危重患者在机械通气时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的效果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在莱芜市人民医院救治的98例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进行机械通气治疗,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化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对照组采用重症监护病房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3678,t=5.9103;P<0.05)。观察组患者发生非计划性拔管、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以及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0178,x2=10.2424,x2=5.9905;P<0.05)。结论:对危重患者在机械通气时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能够减少非计划性拔管与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降低病死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作者:孙丽霞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实现医院医疗设备计量及质量控制文档管理的标准化和自动化。方法:通过系统分析、总结和归纳等方法,分析当前医院计量及质量控制文档工作流程,并设计出其系统执行方案。结果:结合医院计量及质量工作中文档管理特点,编制出计量与质量控制档案管理系统软件。结论:通过建立文档管理系统,健全了文档管理制度,实现医疗设备计量及质量控制的标准化和自动化,能够降低维护成本,确保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行。
作者:陈文霞;张鹏;荆斌;张宏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PET/CT工作场所布局设计内容,为医院PET/CT工作场所新建和改建设计提供参考。方法: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和工作经验,结合PET/CT工作场所放射防护特点,对具有放射性的PET/CT工作场所布局的合理性进行分析。结果:针对PET/CT工作场所存在的不足,提出合理可行的布局设计要求。结论:对PET/CT工作场所合理的布局设计对降低辐射水平、实现辐射防护优化以及满足工作人员、受检者和公众照射小化要求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奇;练德幸;梁婧;刘梅;张震;朱卫国;侯长松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研究一种用于实时测量患者脉搏、体温、血压和呼吸指征的生命体征监测传感器及其与血液净化设备组成的监控系统。方法:设计患者呼吸频率监测、电子体温测量和脉搏测量等生命体征监测模块,通过低功耗MSP430单片机的串行外围设备接口(SPI)总线与CC1100为核心的射频(RF)收发芯片接口,实现基于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血液净化监控网络系统,从而将传感器采集的患者生命体征数据实时传输到血液净化设备,进行治疗管理和安全控制。结果:生命体征监测传感器的应用解决了安装设备连线、治疗过程无人值守以及护士多点管理难兼顾等问题,实现了在线测量、数字量化、安全警示与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综合治疗和监护功能。结论:智能传感器与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结合,可极大提升血液净化设备的治疗功能和安全性,提高医护人员工作效率,及时发现治疗中的不良反应,从而降低医疗事故的风险。
作者:苏东东;刘娜;郭赤;陈仁贵;方胜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研究介入治疗中常使用的医用指引导管的材料选择、推送力、扭力和扭控性。为更好的研究和指导临床选择使用医用指引导管提供技术依据。方法:对比三家国外厂商医用指引导管的材料组成,通过导管综合性能测试仪,测试三家产品的推送力、扭力和扭控性,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三家国外厂商选用的指引导管内层、外层和编制层的材料基本一致。结论:经测试,指引导管到达指定部位所需大推送力小,可以较快速的到达病患部位;扭控性好的指引导管,可以较好的处理扭曲血管;旋转两周时所需的扭力小的指引导管操作性好,可以较好处理解剖复杂的血管。
作者:刘翔;刘志成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设计新型正电子放射性药物取用、转运及注射防护装置,降低核医学工作人员职业照射剂量。方法:选择钨合金作为防护材料,设计为便携式可分段拆卸的全封闭式注射器(2 ml)防护装置,并增加其他相关配套装置,测量对PET正电子放射性药物18F-氟脱氧葡萄糖(18F-FDG)444 MBq(0.5~2 ml)的防护效能。结果:全封闭注射防护装置针筒防护套正面有效屏蔽为35 mm Pb。配套转运铅提盒有效屏蔽为10 mm Pb。PET正电子放射性药物18F-FDG封闭注射防护装置注射器针筒防护套正面30 cm处剂量率为1.5μSv/h;在距离注射器针筒防护套后部位置30 cm处剂量率为0.4μSv/h。设计参数和辐射防护数据达到预期的职业外照射控制目标。结论:新型便携式正电子放射性药物防护装置可以有效降低核医学工作者职业照射剂量,值得推广。
作者:田健;霍力;李方;巴建涛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在脊髓血管网状细胞瘤显微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脊髓血管网状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过程中应用吲哚菁绿血管造影,确定肿瘤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手术切除肿瘤后再次进行荧光造影评价手术切除范围及观察脊髓正常血管。结果:25例患者均在手术过程中应用荧光造影,显微镜下均全切肿瘤。术后神经症状明显改善21例,无变化3例,加重1例(1周后恢复),无死亡病例。结论:术中应用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对脊髓血管网状细胞瘤有明确的应用价值,可以明确肿瘤位置、肿瘤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有助于制定手术方案,准确处理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减少手术出血及对脊髓损伤程度,提高手术成功率。
作者:牛建星;李学真;杜长生;唐红;胡俊峰;王建祯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心电监护在老年患者拔牙围手术期中的应用及其护理干预,以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根据心电监护老年患者的生理心理特点,提供相应手术全过程的心电监护、心理干预及手术护理。结果:通过心电监护及护理心理干预,使老年拔牙患者手术顺利。结论:专业医护团队与手术医生默契配合,实施完善的管理制度与适时的心理干预相结合的方法,对于确保心电监护拔牙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罗葳;刘铁莉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针对传统彩色超声诊断检查报告单中缺少图像和图像不易处理的缺点,建立一种利用微机开发的彩色超声诊断仪图文管理系统。方法:多功能彩色超声诊断仪图文管理系统基于VC++6.0开发平台和SQL server2000数据库设计而成,以实现图文报告一体化。结果:系统主框架依据Windows风格,中、英文用户界面,具有很好的人机对话功能,操作简洁,使用方便。结论:该系统实现了医疗诊断信息的共享,提高了疾病诊断报告的应用价值,实现了对患者远程疗效追踪,对实现彩色超声图像远程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荣;徐泽林;张慧连;陈明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促进医院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及计量工作的信息化。方法:通过分析当前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及计量的现状,提出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及计量信息化管理需求,介绍基于流程化的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及计量管理系统的应用情况和经验。结果: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及计量流程化信息系统的使用能提高医院医疗设备质量控制计量的工作效率和规范化水平。结论: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及计量流程化信息系统的应用,提高了医院医疗设备质量控制计量工作的规范化程度,进一步实现了对医疗设备的精细化管理。
作者:胡立勇;林小灵;李璟;严潭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比较适用于两种设备的比浊法与化学发光法在检测同一组样品中血清蛋白含量的差异。方法: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Synchron CX4PRO/Beckman与Beckman DXI800免疫分析系统,应用免疫比浊法与化学发光法分别检测176例血清铁蛋白含量。对两组检测结果进行两组均数比较的t检验,配对比较的t检验,对两种方法所判断的铁缺乏情况进行卡方检验,并对两种设备所用的两种方法的准确性进行分析。结果:适用于两种设备的两方法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种方法的相关系数仅为0.585;二者判断铁缺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比浊法的灵敏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和约登指数均较高于化学发光法,而化学发光法的特异度高于比浊法;两方法判断铁缺乏情况的一致性分析Kappa值显示,两种方法的一致性不理想,只具有中度一致性。结论:适用于两种设备的两种方法对同一组样品的检测结果间存在统计学差异,两方法判断铁缺乏情况只具有中度一致性,世界卫生组织(WHO)应对检测血清铁蛋白的设备与方法进行标准化统一。
作者:殷继永;孙静;孙建琴;黄建;谢华;俞丹;汪正园;李孜孜;霍军生;杨晓光 刊期: 2014年第06期
飞利浦IE33是专为心脏和血管检查而设计的一款高档彩超,有较多的市场客户,然而IE33彩超电源故障较为常见[1-2]。基于电源电压手动调节来解决飞利浦IE33彩超因电压过低导致系统无法正常开机的电源故障解决办法,简单实用,无需更换任何备件即可解决问题,可明显降低设备维修成本。
作者:李玲 刊期: 2014年第06期
医用加速器是生物医学上用来对肿瘤进行放射治疗的粒子加速器装置[1]。带电粒子加速器是用人工方法借助不同形态的电场,将不同种类的带电粒子加速到更高能量的电磁装置,常称“粒子加速器”,简称为“加速器”。要使带电粒子获得能量,就必须有加速电场。依据加速粒子种类的不同,加速电场形态的不同,粒子加速过程所遵循的轨道不同被分为各种类型加速器。目前国际上放射治疗中使用多的是电子直线加速器[2-3]。
作者:罗宇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前,各家医院几乎都存在因厂家不同、供氧接口规格不统一的问题,大多数医院的供氧接口规格多达8~9种[1-2]。导致急救设备应急转科调用时因氧气接口不匹配设备无法使用,给医院的呼吸机、心肺复苏机等生命急救类设备的统一调配、借用带来障碍[3-4]。
作者:郭生桂;郭明权;陈新 刊期: 2014年第06期
随着现代医学对止血和血栓形成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临床实验室开展有关的检测项目逐渐增多,对凝血仪的要求也越来越高。ACL-TOP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是Instrument Laboratory公司一款较为成熟的凝血分析仪,其集凝固(浊度)法、发色(吸光度)法和免疫法检测于一身,精密度、线性度及准确度均较稳定,是代表当前全自动凝血检测技术的主流产品。
作者:李荣国 刊期: 2014年第06期
胎儿监护系统是临床观测胎儿窘迫证的重要手段,是新生儿生命体征动态监测核心设备。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远程胎儿监护系统逐渐应用于临床胎儿监护。在保证监护效果、提高监护效率同时也给临床医生及孕妇带来诸多便捷[1]。随着中央远程胎儿监护系统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其临床价值进一步凸显,以逐步成为围生期胎儿监护的首选方式。由于监护系统、网络设备以及临床操作系统较复杂,常导致中央远程胎儿监护系统出现故障,影响了临床的正常使用[2]。因此,对中央远程胎儿监护系统常见故障及维修方法进行总结,对提高中央远程胎儿监护系统的维修及使用效率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陈敏胜 刊期: 2014年第06期
柯达Dry View 6800激光相机为Dry View 8900的升级版,是一种连续色调的激光成像设备[1]。其成像质量高,可以达到650 dpi,被广泛应用于DR、CT、MRI、DSA等设备的胶片成像输出。该设备根据配置不同,多可以开放3个胶片抽屉,每个胶片抽屉可以放置5种不同规格的胶片[2]。打印胶片能力高可达到200张/h,由于图像质量和打印速度优势,临床有着众多用户。
作者:王育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索医院设备精细化的新模式,加强维修管理,为现代医院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和可行性方案。方法:分析当前医院医学工程人员和设备维修管理保障现状,从医院的现行维修管理模式出发,通过设备维修流程、维修管理的各个环节,用精细化理念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阐述,提供必要的信息化支持,为设备的科学论证提供统计等数据支持,同时展望设备精细化维修管理新趋势。结果:强化了医院设备的维修管理能力,提高医疗设备的利用率。结论:促进医疗设备精细化管理,推动医院信息化建设,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
作者:伍洪;李晓妍;张蒙;于斌;朱俊;侯君子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从临床医学工程角度加强血液透析设备的管理,减少临床风险。方法:通过明确医学工程师职责、建立规章制度、加强维修保养和注重人才培养四个方面,分析如何运用有效的管理方法。结果:有效降低了血液透析设备临床使用中的故障率,避免了临床治疗的安全隐患,提高了患者的透析质量。结论:对血液透析设备进行临床工程管理可有效延长设备寿命、提高治疗安全性,并对治疗质量产生积极影响。
作者:何宝新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部队医院扩建后的军人门诊实行精细化服务在提高官兵满意度的应用效果。方法:组建一流的医疗团队,为官兵创造良好的就诊环境,提供满意的护理服务。结果:扩建后的军队人员门诊,为部队官兵提供全程无缝隙门诊就医服务,就诊官兵满意度达100%。结论:军队人员诊疗区功能齐备、相对独立,精细化服务的运用提高了为兵服务的满意度。
作者:赵红;李淑君;陈洁;朱艳秋;仲艳;樊丽洁;李灵玲;汤小燕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转变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模式,改变固定资产管理方法,发挥固定资产大的经济效益和使用效率,更好地为医院发展服务。方法:通过使用条形码和掌上电脑(PDA),实现固定资产的准确盘点,提高盘点效率,并且实现条形码全过程跟踪和资产出库、科室调拨等全过程监管。结果:将医疗设备的使用部门、管理部门及财务部门的管理工作集中在一个信息系统平台。结论:计算机网络及条码技术可有效完成医院各部门固定资产管理,达到医疗设备账、卡、物相符。
作者:李军华;陆灿明;马予宏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建立完善的医疗设备档案资料系统化及信息化管理,确保每项资料实现完整可追溯。方法:分析医疗设备管理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建立医疗设备从购置、计量质控、维护保养至报废处理全生命周期档案管理系统。结果:针对医疗设备购置使用流程中存在的各种纸载体资料管理及电子档案管理分别做了讨论。详细阐述了从设备采购计划、论证、购置、安装、验收、使用、质控、维修、调拨及报废处理等环节的档案资料管理。提出构建完整的医疗设备档案资料信息化管理的主要方向。结论:实现医疗设备档案网络信息化及动态化管理功能,降低医疗设备运营成本,为医疗安全提供保证。
作者:文彬;邱丹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做好突发性事件下医疗设备的应急保障,能够大程度减少伤亡和健康危害,对保证生命安全有着重要意义。方法:研究分析医院应急医学救援工作及其关键问题、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以及在日常工作状态下医疗设备的储备及应急状态下医疗设备调配的特征状态。结果:建立一套突发性事件下医疗设备的应急保障机制,明确医院各部门的具体工作职责以及各部门之间的协调。结论:该机制有效地提高了医院的医疗设备管理水平,在处理各种突发性事件及紧急任务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作者:丁效军;汪君;肖庆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肺动脉栓塞患者的CT影像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临床怀疑为肺动脉栓塞的患者利用16排螺旋CT行肺动脉成像检查的影像学资料。结果:22例患者的肺动脉栓塞部位及范围均能显示,其中肺动脉栓塞10例,肺叶动脉栓塞7例,肺段及段以下动脉栓塞5例。22例患者中只有4例为单支动脉栓塞。结论: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能为肺动脉栓塞诊断提供直接、丰富的影像诊断细节,并能在治疗后较好地评价溶栓效果。
作者:覃学军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研究连续性血液净化机应用于危重症患者的临床疗效与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将危重症患者纳入研究,给予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并随机分为给予护理干预措施的观察组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后的心功能、肾功能指标及治疗相关并发症的例数。结果:治疗后患者的心室充盈速度大值比值(E/A)、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均高于治疗前;血肌酐、血尿素氮水平均低于治疗前;观察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发生心律失常、心绞痛、低血压、心包填塞、低氧血症以及穿刺点感染、血肿的发生例数均少于对照组。结论: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能够有效改善危重症患者的心功能、肾功能,且护理干预措施能够减少治疗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王丽;李雪梅;林芸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理疗充气床垫辅以换床单在压疮预防中的作用。方法:将800例压疮高危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床单位组(A组:405例)、理疗充气床垫辅以换床床单组(B组:395例),分别对两组进行护理,观察患者皮肤变化并记录压疮发生情况,通过纽卡斯尔护理服务满意度量表评价患者对护士的护理服务满意度。结果:A组压疮发生率为6.42%,B组压疮发生率为3.54%,B组压疮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x2=4.22,P<0.05);患者对护士的护理服务满意度显著提高(t=6.845,P<0.01)。结论:理疗充气床垫辅以换床床单模式既可节约人力,又可以减少危重患者压疮的发生,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唐静;李秀云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运用静脉留置针进行静脉输注的临床治疗、急救用药及供给营养,探讨新的静脉留置针在皮肤科患者的临床应用。方法:采用两种新的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和封管方法,对静脉留置针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针对静脉留置针穿刺时和留置后容易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新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和封管方法更适用于皮肤破损患者。结论:新的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方法可以有效保护皮肤科患者皮肤和血管,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痛苦。
作者:李凌云;马李智;赵俊英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比较野战(应急)快速检验系统A型中的血细胞分析模块与常规实验室血细胞分析仪的检测结果,分析二者的可比性。方法:利用野战(应急)快速检验系统A型的血细胞分析模块(QBC STAR)和SYSMEX(XE2100)血细胞分析仪对200例血常规标本进行平行检测,并对其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血细胞分析模块(QBC STAR)测定红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和血小板(PLT),其结果分别为40.05%±5.95%,(134.81±21.5)g/L,(8.44±2.61)×109/L,(255.64±71.68)×109/L;XE2100测定HCT,HGB,WBC,PLT结果分别为37.68%±5.43%,(129.46±20.16)g/L,(7.22±2.19)×109/L,(226.35±67.40)×109/L;两种仪器测定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81、0.986、0.962、0.977,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野战(应急)快速检验系统A型中的血细胞分析模块与常规实验室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一致性良好。
作者:李玮;冉向阳;王缚鲲;刘艳丽;李芳;张然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Ⅱ型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以及血液流变学的异常改变与其糖尿病并发症的内在关系。方法:回顾100例单纯Ⅱ型糖尿病及糖尿病合并慢性病变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检查指标,并与50例正常对照组比对分析。结果:单纯Ⅱ型糖尿病以及合并慢性病变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检查指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与正常对照组比对,低切变率下其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均有显著性差异(t=2.873,P<0.01);血沉有显著性差异(t=2.157,P<0.05);合并慢性病变组与单纯Ⅱ型糖尿病组比对,其低切变率下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统计学亦有高度显著性差异(t=3.218,t=2.964;P<0.01)。结论:Ⅱ型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异常改变与病程和发展呈正相关,定期动态观察血液流变学检查指标的变化,积极采取措施,能有效防治糖尿病及糖尿病慢性病变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王英;陈学军;战晓芬;王玲玲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总结分析晚期胆管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观察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晚期胆管癌的近期疗效及生存时间,探讨立体定向放疗在晚期胆管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在海军总医院接受体部伽玛刀治疗的58例晚期胆管癌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随访率为100%,全组患者近期疗效评估:完全缓解(CR)8例,部分缓解(PR)30例,病情稳定(SD)15例,临床获益率(CBR)为91.4%。有11例患者发生Ⅰ~Ⅱ级胃肠道反应,主要表现为食欲下降、恶心及呕吐,发生率为19.0%,13例出现腹痛,发生率为22.4%;4例患者发生发热,发生率为6.8%。结论:体部伽玛刀是治疗晚期胆管癌的有效方式,不良反应可耐受。
作者:赵向飞;康静波;路泽军;方恒虎;朱奇;房娟;吴珊珊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分析氯吡格雷合并辛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ACS)血脂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选取经临床诊断为ACS的患者130例,其中54例接受常规辛伐他汀治疗,76例接受辛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分析治疗40 d后患者hs-CRP及血脂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40 d后血脂及hs-CRP均下降,但联合用药组hs-CRP下降明显,两组血脂下降无显著差异。结论:氯吡格雷联合辛伐他汀能显著降低ACS患者血浆中hs-CRP水平,有利于对炎症的控制和抑制斑块生长。
作者:石惠娟;汪雁;孟宪红;包海燕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尿激酶溶栓治疗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时间窗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将医院急诊收治的60例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接受溶栓治疗的时间分为观察组(3 h内接受溶栓)和对照组(3~6 h接受溶栓),检测心肌细胞坏死指标及心室舒缩功能指标,并分析与溶栓时间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的cTnT、LDH及CK-MB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与溶栓时间呈正相关,E峰、E/A值、LVEF及LVEDD均高于对照组,且与溶栓时间呈负相关。结论:心肌梗死发生后溶栓治疗时间越短,治疗后心肌细胞坏死越少、心室功能恢复越好,临床价值也越明显。
作者:张素蓉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分析小儿患者采用头皮浅静脉留置针输液治疗,以及特殊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2年8月间在迁西县人民医院儿科门诊输液的患儿180例,对所有患儿使用头皮浅静脉留置针进行输液治疗,并对患儿进行特殊护理,观察其有关临床指标。结果:患儿输液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3.3%,血液污染率为5.6%,进行注射时间缩短,与使用前对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头皮浅静脉留置针输液治疗,在临床应用中安全可靠、便捷可行、减少患儿的痛苦,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崔旭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百草枯中毒的病死率之高的主要原因是与临床缺少有效治疗有关。由于缺乏设计严密的临床研究,百草枯毒素的佳体外清除技术缺乏科学依据而存在争论,必须根据临床情况做出判断。目前已证实,早期清除百草枯会有益于患者恢复,改善预后。由于急性百草枯中毒的特点,早期不能够有明确诊断证据时,临床经验对于急性百草枯中毒尤显重要。多数毒理学家推荐,中毒早期采用活性炭灌流的方法,以降低血浆百草枯浓度水平,进而减少肺组织的摄取,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李国强;孙亮;李玉明 刊期: 201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