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医学装备杂志

中国医学装备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医学装备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医学装备协会
  • 国际刊号:1672-8270
  • 国内刊号:11-5211/TH
  • 影响因子:0.88
  • 创刊:2004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0-373
  • 全年订价:499.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万方收录(中), 哥白尼索引(波兰),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 《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医学装备杂志   2016年3期文献
  • 肺通气灌注显像与64排CT肺动脉造影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比较研究

    目的:评价肺通气灌注显像与64排CT肺动脉造影在诊断肺动脉栓塞中的价值。方法:选取73例临床怀疑有肺动脉栓塞的患者,分别进行核素肺通气灌注显像以及64排CT肺动脉造影两种检查,以终临床确诊为标准,评价并比较两种显像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结果:核素肺通气灌注显像对肺动脉栓塞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以及阴性预测值依次为:82.86%、92.11%、90.63%和85.37%。64排CT肺动脉造影检查诊断肺动脉栓塞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9.74%、94.12%、94.59%和88.89%。结论:64排CT肺动脉造影诊断肺动脉栓塞的特异性强,核素肺通气灌注显像诊断肺动脉栓塞的灵敏度较高;二者均为诊断肺动脉栓塞有效的影像学方法,且联合应用有助于更好地诊断肺动脉栓塞。

    作者:孙长青;徐炳福;刘兰;马建青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血常规和凝血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转归期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血常规和凝血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AMI)转归期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98例明确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且出院的患者,按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危险评分标准将其分为低分组(98例,得分≤4)与高分组(100例,得分>4)。对所有患者在转归期的血常规、生化指标及凝血参数进行检测分析。结果:①血常规:低分组的血小板(PLT)计数、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和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明显低于高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466, t=15.506,t=636.619;P<0.05),其余指标两组之间相比无差异;②生化指标:低分组和高分组的C反应蛋白(CRP)、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血尿酸(UA)、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及肌钙蛋白T(TnT)中无统计学差异;③凝血参数:低分组的抗凝血酶Ⅲ(AT Ⅲ)高于高分组(t=57.869,P<0.05),在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与纤维蛋白原(FIB)等指标两组间无差异。结论:血常规PLT、PLR和NLR以及凝血联合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转归期患者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刘晓婷;兰亚婷;向代军;李绵洋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超声三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左室射血分数正常的TAVI术患者左室整体收缩功能

    目的:探讨三维斑点追踪显像(3D-STI)技术对左室射血分数(LV-EF)正常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AS)患者行经导管主动脉瓣腔内植入术(TAVI)后左室早期整体收缩功能变化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行TAVI术的LVEF正常的16例重度AS患者纳入TAVI组,选取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20名纳入对照组。采集16例AS患者术前、术后3 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健康对照组标准心尖四腔观左室实时三维动态图像,应用3D-STI技术测量并比较各组左室整体纵向应变(GLS)、圆周应变(GCS)、面积应变(GAS)及径向应变(GRS)。结果:TAVI组术后各时间点主动脉瓣前向血流大流速(AV),大跨瓣压差(Max PAG)均较术前明显下降;术前TAVI组LVEF均>50%,术后各时间点LVEF变化不明显;3D-STI分析TAVI组术后各组左室纵向应变、圆周应变、面积)应变及径向应变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并呈上升趋势,术后3个月左室舒张末重量指数(LVEDMI)出现明显改善,但仍低于健康对照组。结论:3D-STI技术分析左室整体应变可在LVEF变化不明显的情况下早期有效地评价TAVI患者左室收缩功能的变化。

    作者:张敏;金修才;徐芬;熊文峰;赵宝珍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磁力扩弓后上颌牙列三维方向的CT诊断分析

    目的:分析上颌牙列三维方向位置于磁力扩弓后(MPE)的改变。方法:选取30例住院治疗的患者,对其行螺旋CT测量其治疗前后的三维数据,观察治疗前后上颌牙列三维位置、标志点以及角度的变化,将数据进行配对符号检验进行比较。结果:患者上颌牙列位置在治疗前后的垂直向、矢状向以及水平向上均有改变。第1前磨牙、第1磨牙均发生了整体移动及颊倾;第1前磨牙区为上颌大扩宽位置;上颌中切牙三维位置向前、向下移动。结论:患者上颌牙列MPE前后的变化可根据螺旋CT清晰呈现,为MPE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赵宾;王继红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CT和MRI影像在脑膜瘤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良性和恶性脑膜瘤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为临床手术方案的确定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对40例脑膜瘤的影像学资料及病理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脑膜瘤的形态、边缘、信号和密度、瘤周水肿、肿瘤钙化、肿瘤多发以及瘤-脑组织界面等影像学表现判断脑膜瘤的良性与恶性。结果:①肿瘤信号或密度:T1信号不均6例(占15.0%),T2信号不均8例(占20.0%),T1及T2信号均匀26例(占65.0%),CT密度不均15例(占37.5%),均匀25例(占62.5%);②肿瘤边缘:规整27例(占67.5%),毛糙、不规则、分叶及有壁结节13例(占32.5%);③硬膜尾征36例(占90.0%);④颅骨受侵6例(占15.0%);⑤肿瘤内钙化7例(占17.5%);⑥瘤周水肿14例(占35.0%);⑦肿瘤多发6例(占15.0%);⑧增强表现:明显均匀强化27例(占67.5%),明显不均匀强化13例(占32.5%)。结论:对良性和恶性脑膜瘤患者,术前可根据肿瘤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对其治疗和预后进行评估。

    作者:孟庆梅;丁甫成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纤维支气管镜在诊断中央型肺癌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应用于中央型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7例中央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纤维支气管镜的诊断准确率和镜下表现,并与传统CT影像学检查进行比较。结果:纤维支气管镜诊断准确率为90.51%,高于胸部CT检查(占75.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450,P<0.05),纤维支气管镜对鳞癌、未分化癌和腺癌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2.86%、92.68%和66.67%,纤维支气管镜直视下多见的是增生型肺癌(占61.31%)。结论:纤维支气管镜在中央型肺癌的诊断中具有CT和MRI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作者:董丽丽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体外冲击波与高频热疗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体外冲击波与高频热疗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CABP)的疗效。方法:选取76例CABP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高频热疗组与冲击波组,每组38例。高频热疗组实施体外高频热疗,冲击波组实施体外冲击波治疗,并于治疗6周后依据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NIH-CPSI)及前列腺液白细胞计数来评定疗效。结果:①冲击波组治疗后NIH-CPSI评分、疼痛评分、排尿及前列腺液白细胞计数改善幅度明显高于高频热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6,t=4.19,t=4.08,t=3.31;P<0.05);②冲击波组前列腺按摩液(EPS)中白细胞介素-6(IL-6)从治疗前的(54.76±6.03)ng/ml升高至治疗后的(85.13±9.73)ng/ml,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1β(IL-1β)浓度分别从治疗前的(3.90±0.15)ng/ml和(3.40±1.18) ng/ml下降至(3.01±0.26)ng/ml和(1.51±0.70)ng/ml,改善幅度均明显高于高频热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5,t=3.13,t=8.29;P<0.05);③高频热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57.89%,冲击波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1.58%,冲击波组总有效率高于高频热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05,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体外高频热疗与冲击波治疗CABP均有一定疗效,但冲击波对患者疼痛及排尿症状的改善更为明显。

    作者:赵丽杰;赵军凤;公艳玲;杨宝山;马海波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血液分析仪检测网织红细胞参数的检测评估

    目的:探讨血液分析仪检测网织红细胞参数在贫血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确诊的271例贫血患者,按照贫血类型将其分为缺铁性贫血组(126例)和失血性贫血组(145例),即观察组;另选取5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SysmexXE-5000全自动五分类血液分析仪对其网织红细胞参数检测,分析比较网织红细胞(RET)比率、高荧光网织红细胞(HFR)比率、中荧光网织红细胞(MFR)比率和未成熟网织红细胞(IRF)比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其RET、HFR、MFR和IRF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中缺铁性贫血和失血性贫血的灵敏度分别为96.2%,63.5%;贫血的特异度是96.0%。结论:利用SysmexXE-5000全自动五分类血液分析仪,检测网织红细胞各参数可反映贫血患者的骨髓增生情况,对各类贫血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在临床的诊治过程中具有较高实用价值。

    作者:邢然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超声引导胸膜活检术对渗出性胸腔积液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经皮胸膜活检术对胸膜病变检出的阳性率和安全性。方法:对105例胸膜患者于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以取出目标组织者为取材成功,否则为不成功。全部病例以超声引导穿刺活检病理肯定诊断或随访6个月为后诊断。结果:105例胸膜患者取材成功率为100%,病例中恶性44例,其中腺癌19例,鳞癌8例,小细胞癌4例,间皮瘤13例;良性61例,其中结核性胸膜炎50例,慢性炎症11例。病理阳性率为89.5%。穿刺过程中3例出现胸膜反应,1例出现咯血。复查胸片均未发现气胸。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诊断胸膜病变的准确性高,并发症低,且安全性好,是临床诊断胸膜病变的有效方法。

    作者:张更臣;曹兵生;李卓;王波;宋晶莹;邓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改良中凹卧位在妇科腹腔镜手术的应用

    目的:观察改良中凹卧位对妇科腹腔镜术中患者气道峰压(Ppeak)、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的影响及术后复苏的影响。方法:对45例经美国麻醉师协会(ASA)评分为Ⅰ~Ⅱ级的患者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23例)和观察组(22例)。对照组采用头低脚高截石位(T体位);观察组采用改良中凹卧位,观察两组患者术中Ppeak及PETCO2变化情况,统计两组患者术后的拔管时间,恶心、呕吐及寒战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术中气腹后15 min、30min、60min对照组患者的Ppeak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26,t=2.838, t=2.881;P<0.05);对照组患者气腹后30 min、60 min的PETCO2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15,t=2.436;P<0.05),术后拔管时间对照组大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63,P<0.05)。结论:改良中凹卧位可以降低妇科腹腔镜术中患者的Ppeak和PETCO2,有利于患者术后的复苏。

    作者:吴浩;张伟;蒋忠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腮腺良性肿瘤的磁共振成像特点

    目的:探讨腮腺良性肿瘤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腮腺良性肿瘤患者的MRI资料,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2例腮腺良性肿瘤均与正常腮腺组织分界清;11例多形性腺瘤中9例位于腮腺浅叶,2例位于腮腺深叶,在T1WI上呈等或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其中7例呈渐进性强化;8例腺淋巴瘤均位于腮腺浅叶,在T1WI上高信号,T2WI上呈等或低信号,增强后轻度不均匀强化;2例基底细胞腺瘤,1例位于腮腺深叶,1例位于腮腺浅叶,T1WI上呈等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1例浆细胞型肌上皮瘤,无特征性表现。结论:腮腺良性肿瘤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故MRI在腮腺良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马锦琳;乔鹏岗;李明;李功杰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低管电压和低浓度对比剂容积CT血管造影检查在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低管电压和低浓度对比剂容积CT血管造影(CTA)检查在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可行性及效果。方法:筛选72例疑似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A组与B组,每组36例。两组患者均接受320排容积CTA检查,其中A组管电压设置为120 kV,对比剂为350 mgI/ml碘克沙醇,B组管电压设置为100 kV,对比剂为270 mgI/ml碘克沙醇, A组和B组与经导管颈总动脉(CCA)造影术检查结果比较,评价两组获取影像质量以及患者受照剂量,并分析A组与B组及CCA检查对不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敏感度与特异度。结果:采用四分法评分结果显示,A组与B组的影像质量比较无差异;两组患者图像噪声以及增强效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736,t=11.927;P<0.05);B组对冠状动脉中度以上狭窄(≥50%)及重度狭窄(≥75%)的敏感度、特异度及符合率等与CCA结果比较均无差异;Kappa一致性分析显示二者一致性为良(Kappa=1.320, P<0.001)。结论:采用低管电压和低浓度对比剂容积冠状动脉CTA检查具有安全性与可靠性。

    作者:李小明;浦江;董宏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增强CT与胃镜检查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诊断价值对比观察

    目的:探讨增强CT检查与胃镜检查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98例肝硬化合并胃底静脉曲张或食管静脉曲张患者,并行增强CT检查与胃镜检查,分析增强CT扫描下门静脉和脾静脉值。结果:98例患者中,增强CT检测和胃镜检查在诊断肝硬化合并食管静脉曲张、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和肝硬化合并胃底静脉曲张中诊断结果相似;增强CT检测出轻度、中度和重度患者的门静脉值及脾静脉值与胃镜检查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3.06, F=20.22;P<0.05)。结论:增强CT和胃镜检查对诊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诊断效果良好,且增强CT检测对诊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上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红霞;张丽娟;刘正基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气管内镜定位系统在临床中的应用

    目的:分析气管内镜定位系统在临床中应用,以提高设备在常规使用过程中的准确性。方法:通过探讨电磁导航支气管镜(ENB)技术、系统组成、临床操作和工作环境要求,提出气管内镜定位系统的临床应用和使用环境标准。结果:电磁导航支气管镜结合了电磁导航技术、虚拟支气管镜和三维CT成像技术,通过实施引导定位,准确到达常规支气管镜无法到达的肺外周病灶和纵膈淋巴结获取标本行病理检查,并可进行局部注射药物或行放射性粒子植入等介入治疗。结论:气管内镜定位系统体现了一体化的微创技术及医学可视化的优势,是介入性肺病学发展史上的巨大进步。

    作者:李旦;干峰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超声引导在临时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置管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在肾功能不全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置管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708例血液透析的患者,按照中心静脉置管术中的穿刺方式分为对照组(386例)和超声组(322例)。对照组采用体表解剖标记定位,以胸锁乳突肌部的锁骨头、胸骨及锁骨所形成的三角区域作为穿刺点,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超声组采用超声扫描,明确右颈内静脉的位置、内径及血流充盈情况,选择穿刺置管的目标静脉,术中实时监测引导穿刺针路径,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插管。观察两组穿刺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的情况。结果:超声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8.82,P<0.01);超声组置管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3,P<0.01),穿刺舒适度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9,P<0.01);超声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8.24,P<0.01)。结论:超声引导下实施静脉穿刺置管术有助于了解静脉位置、管腔内径及血流充盈等情况,可提高穿刺置管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王艳辉;王建爽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可疑肾实质来源肿瘤患者术前评估18F-FDG PET/CT图像特点分析

    目的:分析探讨临床可疑肾实质来源肿瘤患者术前18F-FDG PET/CT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选取126例可疑肾实质来源恶性肾肿瘤患者,按照患者的年龄将其分为老年组(42例)和中青年组(84例)。所有患者按常规方法行18F-FDG PET显像,通过勾画感兴趣区(ROI)方法计算原发、转移灶及正常肾实质标准化摄取值大值(SUVmax)和原发灶靶本比(T/B),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恶性114例,良性12例,18F-FDG PET诊断敏感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37.72%、83.33%、95.56%和12.35%;②转移患者16例,原发灶大小及SUV均明显高于未转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12,Z=-4.26,P<0.001);③老年患者组原发灶大小、SUV及转移发生率与中青年组相比无显著差异;④透明细胞癌病灶18F-FDG PET阳性率及代谢活性显著低于非透明细胞癌病灶,大小无差异。结论:SUVmax和T/B值均不适用于肾实质来源肿瘤诊断。原发灶代谢明显增高时,诊断恶性把握较大,且病理类型常为非透明细胞癌。肿瘤原发灶越大、代谢越高则越易发生转移。老年肾肿瘤患者的18F-FDG PET影像特点与中青年组一致。

    作者:胡桂兰;霍力;郑有璟;邢海群;纪志刚;吕京桥;李方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电子腹腔镜的维护保养及清洗消毒

    电子腹腔镜主要由插入部、操作部、导光软管、导光接头部、内镜电缆以及电气接头等部分组成[1-2]。电子腹腔镜虽然品种繁多,但基本结构大致相同,内部的光学系统是由一系列透镜组成,其作用是将观察到的物体通过光学成像系统展现在观察者的视网膜上。

    作者:李玲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医用冷光源原理与维修实例

    冷光源在各种腔镜手术和检查中是必不可少的设备,尤其是在手术室和耳鼻咽喉科、消化科,如果无冷光源,绝大部分手术和检查治疗无法进行。冷光源属于高电压、大电流及高发热类医疗设备,在使用过程中极易损坏。为此,以桐庐尖端冷光源为例介绍冷光源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典型故障以及维修体会经历,就医用冷光源的维修问题进行探讨。

    作者:徐杰;雍帅;王旭;梁科俊;刘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基于在线测试仪的层流室风机变频器维修

    在线测试仪(In-Circuit Tester)是一种重要的电路板芯片级维修工具,将不同电路板视为各种器件的连接组合,针对具体器件提供快捷有效的测试手段,能够在线检测各种类型的故障,并将定位到集成电路、元件、端口或电路结点上,其关键技术是利用后驱动技术实现在线元器件的隔离[1]。目前在线测试仪在工业仪器和军事装备的电路测试中应用广泛,但在医疗设备维修中较少见[2]。

    作者:赵安;种银保;朱彬;种红兵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微量注射泵阻塞压力测试中的问题分析和解决方法

    微量注射泵是医院急诊急救和临床治疗护理的常用医疗设备,其安全可靠的使用对患者和医护人员至关重要[1]。为减少微量注射泵技术性能的不可靠性带给患者和护理工作的不必要负担,微量注射泵的质量控制检测就显得尤为重要。阻塞报警压力测试是微量注射泵质量控制检测的重要参数,关系到患者的医疗安全[2]。当阻塞报警压力值大于规定范围时,报警时间将延后,注射将长时间中断,如果此时注射的是需持续注射的特殊药品,长时间中断很可能危及病患生命。当阻塞报警压力值小于规定范围时,注射泵将过于灵敏,报警频发,影响设备的正常使用。正确的检测出注射泵的阻塞压力报警值是为临床提供有力技术支持的关键项目。

    作者:王成俊;姜洪刚;谭武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智能控制多功能康复关怀组合系统的保养与维修

    智能控制多功能康复关怀组合系统是一种新型的康复设备,此设备集自动翻身、背部辅助、便溺功能、左右下肢分别运动、用餐、防坠、上肢锻炼功能、下肢蹬车锻炼功能、足浴、恒温水冲洗功能、全球眼影、音监视功能以及无线遥控功能于一身,综合采用机械电子技术。因其功能全面使用方便,深受康复患者的喜爱。

    作者:张博;古凯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DV8900激光相机故障排除4例

    柯达DV8900激光相机是激光相机中比较成熟的产品,其构造精细,具有运行成本低,效率高,成像速度快等优点[1-2]。作为DR、MR、CT及DSA等设备的图像输出设备,在医院广泛应用[3]。现将该设备出现过的4种故障和排除方法进行分析。

    作者:倪世杰;刘永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Hi Vision Preirus彩超心脏探头电磁干扰故障排除一例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医院应用的设备种类和数量日益增多,周围环境中无线网络等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电磁环境也趋于更加复杂,对超声仪器的干扰来源日益增多。为此,分析一台彩超受到电磁干扰的故障实例,并给出解决方案。

    作者:张影;丛中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第二代移动式数字化野战口腔诊疗车模块的设计及应用研究

    目的:设计口腔诊疗车进行模块化,使口腔诊疗系统具有升级潜力,并能够根据需要不断更新、完善,体现其可扩展性、可维护性。方法:选用西沃VOLVO 9300车型,根据野战口腔诊疗车的卫勤保障功能任务的需求以及口腔治疗特点和分类,将车厢内口腔专科诊疗的设备,按照功能设计为6个数字化模块单元。结果:数字化模块的口腔诊疗车其野战保障能力较第一代及其他同类诊疗车大幅提升,模块的系统化使其他诊疗设备相应增加,基本涵盖了口腔各病种的诊疗范围,提高了诊治能力,扩大野外诊疗半径和治疗量。结论:第二代移动式数字化野战口腔诊疗车模块的研制设计,突出先进性、实用性和科学合理性,能够极大提升口腔卫勤保障能力和水平。

    作者:周建学;辛红;杨继庆;何芳丽;卜欣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基于卓越工程师的模拟电子实验教学改革

    目的:为了推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和造就既具备工程师的能力与素质,又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方法: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基础课“模拟电子技术”理论教学的同时,结合专业特点剖析在实验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探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模拟电子技术”实验创新教学改革。在改进实验设备、优化实验内容、建立Multisim虚拟实验室以及将PBL教学法引入实验教学中的4个方面进行实验创新教学改革。结果:分析实验效果和对比研究证明,基于卓越工程师的“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改革显著优于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结论:该实验教学改革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基础课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显著。

    作者:李正美;崔栋;房鹰;郑浩;鲁雯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追踪方法学在医用高值耗材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追踪方法学在医用高值耗材管理中的应用,发现医用高值耗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隐患,提出解决方法。方法:设计并运用基于高值耗材的系统追踪与基于患者的个案追踪,对医院高值耗材管理进行追踪检查,汇总追踪的情况,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存在的隐患制定相应改进措施。结果:通过追踪发现,医用高值耗材使用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其中品种引进、采购实施方案、使用科室落实及组织领导是医用高值耗材管理的主要方面。结论:高值耗材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追踪方法学发现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可为医院医用高值耗材安全管理提供有效保障。

    作者:金鑫;张亮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净现值法在医疗设备采购中的应用

    目的:为加强医疗设备采购管理,提高医疗设备采购管理效率,促进医院设备资源的增值,寻求科学的设备采购方式与方法,建立规范的采购模式,将粗放式经验行为规范成科学的采购方法。方法:运用财务管理学中的净现值法,做好医疗设备采购经济效益分析,结合具体案例和数据分析医疗设备采购中供应商提供的设备采购方案。结果:在假定资金成本率为10%,三种方案均按直线折旧法的情况下,方案一净现值为6966.25万元;方案二净现值为10619.18万元;方案三净现值为5746.08万元;方案二净现值大,选择第二方案,该方案产生的净现值大。净现值法为医院做好设备采购和科学投资、改善经营管理提供了重要保证。结论:净现值法在医疗设备采购中的运用表明,在设备采购方案出现多样化,有多种选择的时候,采用净现值法进行量化为决策提供依据。净现值法的运用与传统的采购方案选择相比,对医疗设备采购管理具有规范性和科学性,对数据分析具有准确性和客观性。

    作者:查磊;蔡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医院互联网+医疗的应用研究

    目的:为优化医院门诊服务,解决门诊排队和就医体验差的突出问题,结合移动互联网技术,打造一套门诊服务的移动应用,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O2O门诊”服务流程。方法:以医院信息系统为依托,借助支付宝服务窗平台,上线使用“友谊医院服务窗”的移动互联网医疗应用,着重就其技术架构、功能设计和关键技术环节等进行探讨分析。结果:“友谊医院服务窗”实现了门诊就诊流程的改造,大幅减少了门诊患者的无效等待时间,减少了医院人力成本,提高了门诊诊疗服务效率。结论:移动互联网技术在门诊服务中的应用,改善了患者就医体验,提升了医院形象,为医院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作者:张旭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医学影像设备课程教学现状分析及改革方案

    目的:分析医学影像设备课程教学现状和用人单位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影像设备知识的要求,做好“医学影像设备”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法:与学生座谈,并面向北京地区各级各类医院开展调研,并对调研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通过调研及分析,提出课程教学改革方案。结论:为更好地进行医学影像设备课程教学改革奠定基础。

    作者:蔡惠芳;杨德武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基因药学实验技术在药剂学教学中的渗透与探索

    目的:通过掌握药剂学发展的新进展,探讨基因药学实验技术在药剂教学的新思路。方法:以基因治疗为思路强化药剂学载体的设计方法,通过基因递送载体研究强化基因载体评价手段,引入基因药学实验技术。结果:熟悉siRNA加载与测定技术并依此进行新药设计,成为药学、化学、生物学和医学相关专业的学生、教师及研究人员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明确使学生掌握该知识和技能是生物学时代教学内容改革的重要任务,能够适应生物学时代药学教育教学内容的改革需求。结论:现代药剂学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探讨基因药学在药剂学教学中的作用和应用,使新型现代药剂学的教学具有更广阔的教学内涵和外延。

    作者:崔纯莹;蒋雪云;李珊;赵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临床试验机构办公室对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的质量控制

    目的:临床试验机构办公室对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的质量控制,确保了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结果的真实性、科学性和可靠性。方法:临床试验机构办公室成立专职的二级质量控制小组,明确质量控制小组职责,制定检查申请单、问题反馈与追踪表及受试者信息登记表,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对19项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进行质量控制。结果:保障了受试者权益与安全,保证了临床试验数据真实、准确及完整。结论:临床试验机构办公室专职的二级质量控制小组对临床试验项目进行严格、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为临床试验结果的真实性、科学性及可靠性保驾护航。

    作者:杨春梅;袁丹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生物安全柜的科学选型和合理应用

    目的:医疗机构中的生物安全柜种类繁多,在使用时常遇到选型的困难。科学选型需要因实验要求而选择合适的安全柜设备,以有效防止因操作的病原微生物扩散而造成人员伤害和环境污染。方法:按照工作特点、实验室级别、实际开展检测项目以及操作的病原微生物的危险水平等情况,确定需要配备的生物安全柜级别。结果:按照不同类型的实验,正确选择合适的生物安全柜,可使实验中生物安全得到明显的提高,不良事件发生率由原来的12%降为3%;实验人员的安全得到提升。结论:通过对生物安全柜明确使用和选型的方法,既可提高检测人员生物安全意识,又能够加强生物安全标准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管理机制的落实,避免使用中的生物安全问题,提高实验室工作效率和实验质量,保障实验人员的生物安全。

    作者:李珊珊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无线移动医疗大数据健康管理平台的建设

    目的:建设高效健康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体检、门诊及住院健康档案动态化管理,有效控制慢性病。方法:利用无线移动网络,结合医疗大数据平台,对患者穿戴或便携家用监测设备进行接收及发送指令,通过分析数据为医生提供治疗方案。结果:应用医疗大数据健康管理平台后患者的满意度从原来的89%提高到95%,体检后的患者复诊率明显上升。结论:健康管理平台的建立,可精细化地管理患者的医疗大数据,逐步实现服务资源的佳配置,有效提高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

    作者:刘子陵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医院液氧罐区的安全管理

    目的:防止医院液氧罐区安全事故发生,实现罐区零泄漏、零火灾、零爆炸、零事故和零死亡的目标。方法:通过现场调查省级5家、市级2家、县级3家医院罐区情况,了解罐区设备数量、贮罐容积大小、消防配置、静电接地和防雷措施,指出日常检查罐区应注意事项。结果:制定出加强液氧罐区日常安全管理、罐区设备设施安全管理、罐区消防安全管理、罐区防雷防静电接地安全管理、槽车安全等措施,防控风险。结论:医院应切实落实罐区安全工作主体责任,严格监督检查,消除隐患,杜绝事故,强化罐区安全管理,确保医院用氧安全。

    作者:洪厚云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和平方舟”医院船平台海外医疗门诊服务模式探讨

    目的:探讨“和平方舟”医院船平台为国外民众提供门诊诊疗服务的有效方法。方法:结合“和谐使命-2013”任务期间医院船平台对马尔代夫、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缅甸、印度尼西亚和柬埔寨6国民众进行门诊诊疗服务的特点,分别从码头分诊、挂号、候诊到诊疗等不同环节入手,总结医院船平台为国外民众提供门诊诊疗服务的经验。结果:通过对获取的经验进行总结,有效提高了医院船平台为国外民众门诊诊疗服务的效率。结论:医院船平台门诊诊疗服务的经验,能够对“和平方舟”日后更好的开展门诊诊疗服务提供有益借鉴。

    作者:方恒虎;康静波;周山;李洪艳;霍世英;孙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目标管理在医院医疗器械监管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目标管理(MBO)在医院医疗器械监管中的应用价值与效果,提高在用医疗器械的监管水平。方法:针对目前医疗器械管理中的不足,制定管理目标,按照管理目标和质量控制标准,建立目标考核指标体系,确定各部分工作权重系数与考核细化分值。结果:按总分1000分制定出MBO考核细则,将部门全年工作分解为:计划中工作(800分)、临时工作(100分)和科室管理工作(100分),并逐一打分。其中计划中工作又分为常规工作(400分)、重点工作(300分)和重点改进工作(100分),计算终得分。结论:MBO的应用使医疗器械监管工作有了明确的方向和重点,医疗器械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得到有效改善。

    作者:李昱萱;唐昊;张和华;向华;尹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血液透析装置透析液加热配比系统技术分析及透析液温度对肾纤维化透析患者的影响研究

    目的:分析透析液温度对肾纤维化终末期透析患者的影响,探讨血液透析装置对透析液温度进行实时监测的重要意义。方法:以日机装DBB-27型血液透析装置为研究对象,分析透析液混合配比及温度监视部分的工作原理、主要结构及功能特点;结合温度故障检修案例分析透析液温度对肾纤维化终末期透析患者的影响。结果:温度监视对保证透析液混合配比部分正常稳定运转及透析液温度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结论:透析液温度对肾纤维化终末期透析患者具有重要影响,对透析液混合配比部分温度实时监测非常必要。透析装置加热除气配比系统之间通过监视系统环环相扣,能够使整个透析装置正常、稳定运转,为患者提供安全可靠的透析治疗。

    作者:严嘉伟;何立群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3.0 T磁共振成像系统的质量控制检测

    目的:通过对Siemens Skyra 3.0T磁共振成像系统的质量控制检测,探讨日常工作中3.0T磁共振成像系统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使用Magphan SMR170磁共振性能模体对3.0T磁共振成像系统的信噪比、图像均匀性、空间分辨率、低对比度分辨率、线性度和层厚进行检测。结果:3.0 T磁共振成像系统的信噪比为104,图像均匀性为98.70%,空间分辨率为5 LP/cm,线性度变化为0.92%,低对比度分辨率为4 mm/0.5 mm,层厚偏差0.7 mm,所有指标均满足检测标准的要求。结论:通过对3.0 T磁共振成像系统信噪比、图像均匀性、空间分辨率、线性度、低对比度分辨率和层厚的检测,可及时掌握设备的性能参数,有效保证磁共振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作者:付丽媛;梁永刚;倪萍;陈自谦;陈坚;李威;刘冰川;陈建新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射波刀治疗计划中定位中心的改变对靶区剂量分布影响研究

    目的:研究在椎体追踪和肺追踪模式下,定位中心的改变对靶区剂量分布的影响。方法:选取3例肺癌患者,对椎体追踪靶区2例和肺追踪靶区1例进行计划设计,椎体追踪靶区分为靠近椎体病变和远离椎体病变。选择与靶区中心对应的定位中心进行计划设计,逐渐改变定位中心,每移动一个椎体设计一个计划,计划命名为T1-T5。结果:采用椎体追踪的靶区剂量分布参数均有所变化,其中覆盖靶区体积改变较大,如靠近椎体靶区的覆盖靶区体积由95.73%改变为93.08%,而远离椎体靶区的覆盖靶区体积由98.52%改变为90.42%。采用肺追踪的靶区剂量分布不随定位中心的改变而改变。结论:采用椎体追踪的靶区,定位中心的改变对靶区分布有一定影响,当定位中心改变较小时,剂量分布变化不大,而当定位中心改变较大时,剂量分布有较大的变化,其中远离椎体的靶区剂量分布改变较靠近椎体的稍大;采用肺追踪模式的靶区,定位中心的改变对靶区剂量分布无影响。

    作者:高行新;陆军;李莎;姜澎;崔晓磊;黄永辉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基于HIS数据库的门诊患者诊疗行为分析研究

    目的:探讨医院门诊患者的诊疗行为,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方法:抽取医院信息系统(HIS)数据库中2013-2014年的门诊患者基本信息、诊断信息及处方信息等,建立数据模型,对医院中的患者结构及流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通过数据分析所得出的数据,为医院持续性改进服务水平提供了有效支持。结论:基于HIS数据库对医院门诊患者行为进行分析研究,可使管理者从多视角透视医院的运行状况,从而为医院管理制定“精准决策”提供参考。

    作者:徐吟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内镜器械应用生物膜清洗剂的清洗效果

    目的:分析生物膜清洗剂对内镜的清洗效果。方法:选取经三磷酸腺苷(ATP)检测方法检测出的有细菌内镜102例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1例次。对照组采用多酶清洗剂进行清洗,观察组采用生物膜清洗剂进行清洗,对两组的清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清洗后未检测出生物膜的残留,其ATP测定比对照组低,合格率为98.32%;对照组清洗后经检测残留的生物膜基本未去除,其合格率为69.00%;两组的清洗效果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除菌率及ATP降低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58,x2=19.55;P<0.05)。结论:通过使用生物膜清洗剂对内镜进行清洗,可以有效的清除生物膜,使内镜的使用寿命延长,效果显著,该方法值得医院推广使用。

    作者:李铁军;张海燕;赵勇;杨景艳;赵国娜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痔瘘术后切口固定带的制作与应用

    目的:自行设计制作一种松紧可以调节、具备固定敷料的固定带,用于痔瘘术后切口敷料的固定。方法:采用自行设计制作的痔瘘术后切口固定带固定敷料;选择160例混合痔和肛瘘手术后的患者,随机将其分为使用切口固定带组及传统胶布组,每组8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皮肤过敏和敷料脱落情况。结果:术后24 h观察敷料脱落情况,痔瘘术后切口固定带组仅有一例敷料脱落,与胶布固定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61,P<0.01)。3 d后观察皮肤过敏现象,痔瘘术后切口固定带组无皮肤过敏现象,与胶布固定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54, P<0.01)。结论:具备固定敷料的痔瘘术后切口固定带,对切口敷料能起到很好的固定作用,避免了患者对胶布过敏所带来的痛苦,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邓三于;吕建琼;常彩云;张华芹;朱桂芳;张婕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葡萄糖水溶液阻抗检测系统的设计应用

    目的:设计葡萄糖溶液阻抗检测系统,分析研究葡萄糖水溶液浓度水平与阻抗的关系,为研究人体血糖检测与血液阻抗的关系奠定基础。方法:采用AD5933中的数字频率合成器(DDS)产生激励信号,施加在待测阻抗上,模拟数字转换器(ADC)采集相应信号并送到片内离散傅里叶变换(DFT)模块进行数字处理,测量结果通过I2C送至单片机,再由单片机与计算机上位机通讯,计算机显示该阻抗值。结果:该仪器能够实现电阻、电容、电感及葡萄糖水溶液阻抗快速和准确地测量。实验验证,阻抗幅值和相位测量的相对误差较小,电阻阻抗平均偏差为0.04,相位平均偏差为0.15 o。结论:葡萄糖水溶液阻抗检测系统的应用,可准确测量出葡萄糖水溶液浓度水平;葡萄糖水溶液浓度与阻抗呈线性相关,相关系数>0.99。

    作者:周菁楠;朱立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基于ZigBee技术的温湿度传输监测系统的研发

    目的:构建温湿度传输监测网络体系,对婴儿培养箱进行集中监测,实时掌握设备运行状态,保证设备安全有效运行。方法:采用CC2430为核心芯片,运用网状拓扑结构及Z-AODV路由算法,构建无线监测网络;分别运用C语言、VB语言编译传输及监测软件,实现婴儿培养箱温度、湿度信号传输及监测。结果:该系统具有将婴儿培养箱温度、湿度参数信号进行采集、传输、显示及监测的功能,系统的各项功能与性能均通过相关的测试。结论:该温湿度传输监测网络方案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及稳定性,为今后ZigBee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

    作者:蔡东江;吴平凤;吴响军;肖统生;胡戈;彭任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移动医疗中生物医学传感器及电极研究进展

    通过评阅国内外研究所、高校和企业的新研究文献,分析生物医学传感器的研究进展,阐述移动医疗中传感器的研究和发展方向。生物医学传感器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从种类、精度及应用等各方面均获得高度关注,可总结归纳为电生理类、生化检测类、心肺监测类及运动监测类。移动医疗是现代医疗发展的必然趋势,移动医疗离不开通讯网络、智能终端以及生物医学传感器,其技术进步为移动医疗的迅猛发展奠定了基础。

    作者:汪长岭;申倩;李治;沈华强;朱兴喜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量子点技术及其在生物医学检验中的应用

    目前,量子点技术在生物医学中取得了广泛的应用,由于其具有独特的光谱特性和很好的光化学稳定性,逐渐成为生物医学检验领域中一种重要方式。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科学家已对量子点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优势逐渐显现,20世纪的末期被应用到生物学领域。至此之后,量子点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受到关注和重视,在生物医学的多个领域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并具有广阔的前景。

    作者:汤陌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医院设备信息化管理及系统架构设计

    目的:探讨医院医疗设备管理方法,提出设备信息化管理需完成的任务及发展方向。突破常规的设计思路,进一步扩展医院设备信息化管理的范畴,真正实现信息化辅助下的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目标。方法:全面分析医院日常医疗设备管理工作,设计出一种全新的“双核”设备信息系统架构,即采购前+采购后双核心架构。结果:基于该全新架构,可方便地实现系统模块化和全流程化设计。各种功能模块在“双核”架构下可灵活扩展,终实现对医院医疗设备管理的全覆盖。结论:采购前+采购后的“双核”架构是一种稳定性强,且适宜扩展的系统架构,真实地还原了设备管理的本质,强调了“集体劳动”的作用,终实现医疗设备动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目标。

    作者:王一栋;陈刚;牛伟新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基于移动数据终端的手术室与护理管理模式研究

    目的:探讨基于移动数据终端的手术室管理模式,优化医院手术室管理。方法:选择2015年7月间待手术患者96例,分别使用传统手术管理和移动数据终端(PDA)手术管理两种方式进行管理,测评患者的满意度,并对两种手术管理方式进行比较。结果:PDA手术管理大屏呼叫系统实施后医护工作效率提高27.5%,且无差错,患者满意度在96%以上。结论:PDA大屏呼叫系统对于优化手术管理流程、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起到明确作用,是在传统管理模式基础上的创新。

    作者:卢道兵;刘兴淮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基于Excel的医用耗材管理系统开发及应用

    目的:为促进医院临床和科研医用耗材管理工作,提高统计分析的效率,基于Excel开发自定义医用耗材分析管理系统。方法:将医院原系统中的数据导出,利用Microsoft Excel软件的数据透视表、函数及数据透视图等功能,对医用耗材出库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利用Microsoft Excel软件的数据统计及函数功能制作统计表,绘制统计图,能够更加方便、可自定义地对耗材出库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论:开发的自定义医用耗材分析管理系统对耗材出库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弥补原有管理系统的不足,提高耗材管理工作的效率。

    作者:姜茂刚;罗二平;雷涛;景达;谢康宁;申广浩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高原寒区野战环境中伤病员远程分类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目的:设计高原寒区野战环境下、实战训练时医疗所伤病员远程分类系统,以提高伤病员的抢救效率,降低意外事件的发生率。方法:采用前端发射设备、组网设备及高集成模块,实时采集现场视频、音频等伤病员数据信息,以无线数字方式实时、连续和高质量地将数据信息传输至医疗所分类门诊中心。结果:危急重患者抢救效率和伤病员分类检伤效率显著提高,高原寒区野战医疗卫勤保障能力明显增强。结论:利用远程分类系统将分类检伤工作前移,为危急重伤病员争取黄金救治时间,能够极大提高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作者:朱刘松;李佳欣 刊期: 201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