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气和营阴可化赤生血,又与血共同运行于脉内.营分证是温邪初入脉内的阶段,属血分证的表浅阶段.营分证阶段有热灼营阴、热陷心包和内闭外脱等不同证型.热灼营阴属轻型营分证,病机以营气功能失常和营阴不足为主,治疗关键在于清透温邪,恢复营气功能,即“透热转气”,同时滋养营阴,防止瘀血形成.“入营犹可透热转气”,是温病营分证的重要治法之一,为发热伴出疹症的临床治疗思路提供重要的参考.
作者:朱为坤;纪立金;李芹 刊期: 2018年第02期
胆胃同治理论发源于《黄帝内经》,是在对胆、胃解剖位置、五行属性、经络循行、气机升降、精神神志、临床表现等方面密切相关的认识基础上所形成.后世胆胃同治的具体治法及方药是在《黄帝内经》理论指导的应用发挥,对于临床上治疗肝胆疾病、脾胃疾病、神志疾病均有重要指导作用,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郑红斌;水楠楠;石卉琴 刊期: 2018年第02期
《黄帝内经》有一个命题,即“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这是中医心学的基本观点.文章围绕这个观点,以《黄帝内经》以及孔子、孟子、荀子、淮南子等古代先哲和西方哲人的认知作为证据,通过中医心神关系梳理,初步诠释中医心学基本概念、基本问题及其“皮、肉、筋、骨、脉、髓”辨证体系,初步提出意念调节可以限制“熵”增速,可以延缓衰老,为发掘中医特色、返本开新,作了初步探索.
作者:梁峻;郑蓉;孔令青;张磊;孙灵芝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银屑病血燥证的用药类别特点.方法:检索1965年4月至2016年10月国内公开发表的中医药复方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相关文献179篇,分析中医药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用药类别特点.结果:寻常型银屑病治疗用药(184首方剂、198味药)中,清热药、补虚药、解表药、活血化瘀药应用频率较高,累计频率80.94%.其中以当归、生地黄、白鲜皮、土茯苓、生甘草、丹参、赤芍、牡丹皮、防风、白芍应用多.结论: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药用药规律从整体上体现了“从血论治”的特点,可有效指导银屑病的临床用药.
作者:李冠汝;郭昕炜;孙丽蕴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秦汉时期中医中的“饮”是疾病的上位概念, “痰饮”是饮病的一种,是水液停留在肠间的一种病证,属于下位概念.汉译佛经借鉴中医上“痰饮”的说法,新造“痰癃”一词用于指佛教医学理论“四大”中的水大不调而出现的致病因素,为水液停留在胸腑,其中的“痰”是疾病的上位概念,“癃”是痰病的一种,属于下位概念.魏晋至隋唐时期,人们逐渐将两种医学概念混同,因此就出现了隋唐医书中既有“痰饮”指水液停滞肠胃,又有“痰饮”指水液停留在胸膈的不同说法.而佛教对汉语医学词汇的冲击不仅仅是词义上的变化,往往还会引发理、法、方、药的全面革新.
作者:李曌华 刊期: 2018年第02期
清代以后,由于温病学的发展,医者偏执“阴虚燥热”是消渴的病机,治疗上多用养阴清热之法.然单纯的“阴虚燥热”不会导致三消并见,且验之于临床,养阴清热之法有效者虽多,罔效者亦不少.消渴患者整体呈现的是“火炎于上,阴亏于下,水火不相既济”的病态,故水火升降失常可能是消渴发病之根本.著名医家陈士铎在其所著《石室秘录》一书中创立“引火升阴汤”“合沉汤”,并指出“消证非火不成也”,但火有虚实之分,主张治疗虚火当“引火”,实火要“泻”火.提倡实现体内“水升火降”是治疗消渴的关键.
作者:张海丽;倪海祥;秦铮然;吴巧敏;沈旭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元典章》为现存记载元代典章制度的重要文献,其中包含不少有价值的医学史料,以往较少关注.研究发现,元代的医官制度多承袭于前朝,官医考核制度却是一大革新,且药事管理、医学分科、医患纠纷裁决等制度均较前代有所发展.通过发掘《元典章》内相关医学史料,促进元代医史研究,并为当代医事管理、公共卫生改革提供借鉴.
作者:席榕;李昊昱;张凯文;马燕冬 刊期: 2018年第02期
中医郁证理论由来已久,然古今异意.《黄帝内经》有五郁论,朱丹溪有六郁之说,今日狭义的郁证专指情志致郁.然而以上仅为较具代表性之观点,郁证在古代医籍中的变化具有相当的复杂性.笔者意图通过对古代医学文献的梳理,还原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表达的不同含义.
作者:董娴;段逸山;高驰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提取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中医证候要素,分析其相关特征.方法:基于隐树模型,对北京、上海两地社区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中医证候要素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该病患者主要涉及的证候要素靶位包括:肝、肾(隐变量Y1),脾、肾(隐变量Y2),主要证候要素为肝肾阴虚(隐变量Y1)和脾肾阳虚(隐变量Y2).结论:隐树模型可以通过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骨折症状间的复杂关系,定性、定量化地凝练该病中医证候要素,为进一步研究该病提供工作基础与必要条件.
作者:章轶立;魏戌;田峰;姜俊杰;申浩;谢雁鸣 刊期: 2018年第02期
高血压病是常见慢性病,是心、脑血管病发生和致死的主要危险因素,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特征,可以直接纳入中医学病症名,并独立进行研究;笔者积累20年高血压病防治数字信息库,从流行病学、病因学、病理学和病症学等多方位比较研究高血压病病理特征与中医学三焦辨证论治体系的高度相关性,确立了高血压病之上焦证、中焦证、下焦证等主要证型和相应的论治方法和方药,初步建立了高血压病三焦辨证论治体系.
作者:王进;杨化冰;李娜;张翀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研究重楼皂苷Ⅰ对人肺癌NCI-H661细胞凋亡的影响及机制.方法:WST-1法测定重楼皂苷Ⅰ对NCI-H661活性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测定该药对NCI-H661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该药对Caspase-8、Caspase-9、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荧光显微镜观察该药对NCI-H661、大鼠皮质海马神经元线粒体形态的影响.结果:重楼皂苷Ⅰ抑制NCI-H661细胞增殖,呈剂量依赖与时间依赖性;该药诱导细胞凋亡,呈剂量依赖性;该药干预后,Caspase-8、Caspase-9、Bcl-2表达有逐渐减少的趋势,以Bcl-2作用为显著(P<0.05);该药物能快速导致线粒体碎裂.结论:重楼皂苷Ⅰ通过线粒体碎裂诱导NCI-H661凋亡.
作者:陈舒怡;沈自尹;黄建华;舒琦瑾 刊期: 2018年第02期
阳明为成温之薮,厥阴为温病之原,温病证治亦散见于其它六经.阴阳二旦为经方理法主线,既然有以桂枝汤为代表的阳旦法,就必然有以黄芩汤为代表的阴旦法.张仲景给予治疗温热性疾病的阴旦法度,突破了经方对于温热性疾病无法可依、无方可循之局面.伤寒六经之经方温病理法亦将打开临床新思路.
作者:马萌 刊期: 2018年第02期
汗证是临床常见病证.关于汗证,在历代文献中都有记载并出现了较多的相关病名,内容繁多而杂乱.古代文献中对其相关病名有以阴阳而命名者,有以汗出部位而命名者,有以汗出颜色而命名者,有以愈后特点而命名者等.汗为人体五液之一,是人体津液代谢的产物.汗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也可解释为汗出异常的证候.汗证一般分自汗、盗汗两类.笔者将对汗证代表性的病名进行考证释义,以期提高对汗证的理论与临床研究.
作者:温佳雨;严季澜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索宁夏地区汉族、回族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中医证候特点.方法:调查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302例,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宁夏地区MCI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结果:肾虚髓减型、气滞血瘀型、痰浊阻窍型为宁夏地区MCI的前3位证型,分别占39.1%、19.2%、15.2%;在肾虚髓减型及气滞血瘀型中,50-59岁与60-69岁、70-79岁患者比较,患病人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在痰浊阻窍型及脾肾两虚型中,50-59岁与70-79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宁夏地区MCI的中医证候以肾虚髓减型、气滞血瘀型、痰浊阻窍型为主;在痰浊阻窍型及脾肾两虚型中,汉族患者多于回族.
作者:丁玉梅;金建宁;张小静 刊期: 2018年第02期
文章对比梳理了明代阳明心学与中医情志理论的相似点,发现明代中医文献中对情志的认识更加丰满,去除了“情”与“欲”之间的区别,认为情是人心本来蕴涵,两者均非常重视心对情的统辖地位.在方法论上,心学“致良知”“致中和”也对情志治疗有指导意义.文章也从心学角度对中医情志理论提出了几点反思意见.
作者:晋溶辰;黄政德;彭丽丽;肖聪;顾凯欣;谭恢虎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肝复康”对乙肝表面抗原的临床疗效.方法:以“肝复康”对25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干预,观察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HBV-DNA、肝功能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结果:经96周干预,76.5%患者的HBsAg定量较基线明显降低(P<0.05),其中13.7%患者获得免疫控制,3.9%实现HBsAg清除;HBsAg浓度越低阴转速度越快.结论:中药复方“肝复康”能够通过免疫调节控制HBV复制,降低HBsAg水平,对HBsAg低水平者和获得免疫控制的人群可获得更高的清除率,是一条值得继续探索的中医治疗途径.
作者:崔剑巍;张菁;成伟忠;屠红 刊期: 2018年第02期
通过对《温热论》“温邪则热变速”观点进行探析,认为“热变速”当为热(化热)与变(传变或陷变)皆速,且涉及了温病发生发展等各个阶段;提出其原因与内外环境因素、温邪的性质、温病的病机与发病特点、机体的正气状态等因素关系密切,对深入理解温病的特殊性有重要意义.
作者:赵安然;刘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补肾舒脊颗粒对hBMSC软骨内成骨过程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作用.方法:原代hBMSC传至第3代后分为5组:补肾舒脊颗粒高、中、低剂量组,西药组,空白对照组,进行软骨细胞诱导分化,运用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DKK-1表达,Western Blot和荧光定量PCR检测SOST、Wnt5a和p-catenin蛋白和基因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中药中、高剂量组DKK-1、SOST蛋白水平显著增高(P<0.05,P<0.01);与西药组比较,中药中、高剂量β-catenin蛋白降低(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中药低、中、高剂量组及西药组SOST mRNA水平升高(P<0.05),中药中、高剂量组及西药组Wnt5a mRNA水平下降(P<0.05),中药低、中、高剂量组β-cateninmRNA水平下降(P<0.05);与西药组比较,中药高剂量组SOST mRNA水平升高(P<0.05),β-catenin mRNA水平降低(P<0.05).结论:补肾舒脊颗粒可能能够抑制hBMSC软骨内成骨过程中的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作者:杨文雪;金玥;周童亮;夏启胜;陈志华;孔维萍;阎小萍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健脾化湿方对脾虚痰湿型肥胖2型糖尿病(T2DM)胰岛素抵抗大鼠骨骼肌PI3K/Akt通路的影响.方法:建立脾虚痰湿型肥胖T2DM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脾虚痰湿组,健脾化湿方低、中、高剂量组和二甲双胍组,药物干预4周.给药结束后,测量体质量及内脏脂肪,计算总脂体比;检测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敏感指数(ISI);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游离脂肪酸(FFA).Western Blot检测各组骨骼肌组织PI3K、Akt、p-Akt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健脾化湿方可显著降低脾虚痰湿型肥胖T2DM胰岛素抵抗大鼠体质量、内脏脂肪、FBG、FINS、HOMA-IR、TC、TG、LDL-C、FFA水平,升高ISI(P<0.05,P<0.01);健脾化湿方各剂量组PI3K、p-Akt蛋白表达显著上升(P<0.01).结论:健脾化湿方能够良性调节脾虚痰湿型肥胖T2DM胰岛素抵抗大鼠PI3K/Akt通路,改善糖脂代谢.
作者:师林;杨玉彬;黄颖娟;秦鉴;张诗军;柯斌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二补助育汤对胚胎着床障碍模型小鼠胚胎着床率及子宫内膜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12只C57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补佳乐组,阿司匹林组,中药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6只.用吲哚美辛建立胚胎着床障碍模型,予以相应药物灌胃,小鼠妊娠第5天下午脱颈处死,检测各组妊娠率、平均着床位点数、子宫内膜M-CSF mRNA表达量.结果:①裸眼观察小鼠子宫:空白组宫体红润,着床处充血明显;模型组宫体苍白、细长;用药各组较空白组宫体苍白、着床位点分布稀疏不均匀.②妊娠率及平均着床位点数: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平均着床位点数显著降低(P,<0.05);中药中、高剂量组平均着床位点数较模型组显著增高(P,<0.05).③M-CSF mRNA表达:模型组小鼠子宫M-CSF mRNA表达较空白组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各剂量组和西药各组M-CSF mRNA表达偏高,其中中药中剂量组显著增高(P<0.05);中药中剂量组小鼠子宫M-CSF mRNA表达高于西药各组(P,<0.05),高于中药低、高剂量组,但无显著差异.结论:二补助育汤可能通过增加M-CSF mRNA表达,从而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利于胚胎着床.
作者:申萌萌;刘雁峰;王铁枫;穆国华 刊期: 2018年第02期
文章介绍顾氏外科中医外科学术思想,分别是辨治首重阴阳,以消为贵;外病内治,顾护脾胃;病证体症合参,分期论治,内外并举,善用外治;审证求机,善用活血化瘀、顾护阴津;治疗疮疡,截断扭转,重视温病及护场理论等.这些学术思想对中医外科学术理论的发展和临床疗效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阙华发 刊期: 2018年第02期
弈理、兵法、岐黄之术,其源同一,皆饱含中国传统文化“道”之蕴味,符合“道”之精神.纹枰对弈,极讲究对“势”的运用,医术与此同理.诊病之始,审势为关键,以定曲折进退、攻守补泻之法;其次乃论谋势,抓病机,守中焦,正合权变,灵机活法;再论布势,有对药合纵之法,亦有合方连横之妙;后收势,法天则地,用药合时,化阳潜藏,以顺天光.
作者:朱章志;廖华君;许帅;陈珺;曾绘域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尿感方对尿道致病性大肠杆菌(UPEC)感染人膀胱上皮细胞(BECs)感染早期分泌白介素(IL)-6、IL-8的影响.方法:通过UPEC感染HTB-9细胞模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观察尿感方(原药、大鼠含药尿液、健康人含药尿液)对感染早期膀胱上皮细胞分泌IL-6、IL-8的影响.结果:UPEC感染BECs 1h后,与模型组比较,尿感方原药组受感染BECs分泌的IL-6、IL-8均显著增多(P<0.01,P<0.05);与模型组和大鼠空白尿液组比较,尿感方大鼠含药尿液组受感染BECs分泌的IL-6、IL-8均显著增多(P<0.01);与模型组和健康人空白尿液组比较,尿感方健康人含药尿液组受感染BECs分泌的IL-6、IL-8均显著增多(P<0.01).结论:尿感方能促进UPEC感染早期的BECs分泌IL-6和IL-8.
作者:吴雨;蒋健;贺敏;张磊阳;陈文文 刊期: 2018年第02期
薛伯寿教授和合思想是在我国传统哲学“中和思想”基础上,结合薛伯寿教授半个世纪中医药事业的体悟而提出的新思想,其主旨是“道尊中和,和而不同,合其不和,以致和合”.文章围绕此主旨的4个方面展开论述,对和合思想的精髓进行探析.
作者:肖烨;姚魁武;薛燕星;薛伯寿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通过系统药理学的方法挖掘影响中药寒热药性的关键靶标,为进一步研究寒热药性的实质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构建寒热中药成分数据库;通过活性成分筛选及网络打靶构建有效成分-靶点网络;通过网络分析筛选出关键靶点,并以此构建靶点-疾病网络.结果:通过网络分析得到寒性中药网络中有PTGS2、PTGS1和SCN5A关键靶点,热性中药网络中有GABRA1、PTGS2和PTGS1关键靶点;寒性中药对于前列腺癌、乳腺癌等癌症及心血管疾病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而热性中药在阿兹海默症、疼痛、认知障碍、焦虑症、帕金森症等精神类疾病方面显示出一定的应用价值.结论:基于系统药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助于寻找寒热药性的关键靶点和疾病网络,为深入诠释寒热药性的生物学本质提供有益的信息和数据支撑.
作者:戴逸飞;霍海如;王朋倩;张淼;隋峰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五加减正气散(WJJZQS)大鼠含药血清体外抗轮状病毒(RV)的作用.方法:采用CPE检测WJJZQS含药血清对MA104的TC0和RV SA11株对MA104的TCID50.采用MTT比色法,在TC0范围内,检测各组含药血清的体外抗病毒作用.结果:①WJJZQS含药血清对MA104的TC0为20%.②RV SA11对MA104的TCID50为10-3.34/mL.③与同浓度空白血清组比较,除WJJZQS小剂量组抑毒率差异不显著外,余各组抑毒率均优于空白血清组(P<0.05);中剂量各浓度组均明显优于空白血清组(P<0.01).病毒抑制率以中剂量20%浓度组高.各组内比较呈量效关系.④WJJZQS含药血清无抗RV吸附的作用;⑤WJJZQS含药血清无直接灭活RV的作用.结论:五加减正气散含药血清具有显著的抗病毒作用,其机制可能是抑制病毒进入细胞后的病毒生物合成作用.
作者:王伟;王晓妍;曹志群;张新;陈婷;丁振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研究不同血脂水平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病性辨证结果的分布情况,探讨血脂水平与病性类证候要素的关系.方法:采用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方法,收集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相关临床信息,运用SPSS20.0统计软件分析不同血脂水平病性辨证结果的构成比有无差异.结果:不同TC水平,是否判定为气滞、气虚、水停证型,构成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TG水平,是否判定为血瘀、阴虚、水停证型,构成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不同HDL水平,是否判定为血瘀、阳虚、水停证型,构成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不同LDL水平,是否判定为阴虚、气滞、阳虚、水停证型,构成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不同血脂水平,患者病性辨证结果的构成比有差异,说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血脂水平可能与肝藏血主疏泄生理功能失调有关.
作者:崔玮玮;薛晓琳;王天芳;周子严;李鑫;李永纲;陈盛铎;孙凤霞;李秀惠;毛德文;刘燕玲;张厂;刘汶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骨碎补总黄酮的干预时间对大鼠胫骨牵张成骨效能的影响.方法:36只雄性SD大鼠根据体质量分层随机分为全程用药组、牵张期用药组、牵张加矿化期用药组,每组12只.造模成功后,将骨碎补总黄酮在不同时间段应用于的各组大鼠牵张成骨模型,8周后采用Lane-Sandhu法进行影像学评分,Micro-CT进行成骨区骨密度检测,通过组织切片评价标本的成骨质量.结果:全程用药对牵张成骨区域的Lane-Sandhu评分及骨密度的影响优于其他两组(P<0.05,P<0.01),其他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织切片HE染色示各组大鼠胫骨牵张成骨区域均有不同程度的成骨,而全程用药组效果佳.结论:早期、全程应用骨碎补总黄酮可以有效的提高大鼠牵张成骨区域的成骨质量.
作者:姜自伟;曾景奇;黄枫;王凡;李悦;余翔 刊期: 2018年第02期
文章汇集了1984年至2015年间40篇非衡量单位药物重量实测研究文献.通过对各药物实测重量的分析,展现30年来的研究成果,并挖掘出影响药物实测重量的因素主要分为主、客观两部分.其中客观因素包括:①药物基源;②药材产地;③个体大小差异;④挥发或受潮;主观因素包括:①采集过程;②炮制方法;③研究者对文献的理解.
作者:林轶群;穆兰澄;李青伟;仝小林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持续植物状态患者采取醒脑开窍针法治疗前后脑电图分级变化的特点,为临床疗效评价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终点指标观察方法,将持续植物状态患者治疗前、治疗3个月脑电图采集,采取脑电图Young分级标准进行分析的方法.结果:醒脑开窍针刺法对持续植物状态患者脑电图有一定影响,并且脑电图分级与PVS疗效评分呈负相关系.结论:通过对持续植物状态患者脑电图进行分级,对持续植物状态患者促醒有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陈霄;张敏;余亚兰;洪登攀;孙思思;宋虎杰;韩祖成;苏同生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助孕Ⅰ号方孕前直肠给药对肾虚血瘀模型大鼠子宫蜕膜化及其组织层粘连蛋白(LN)、integrin β 3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动情前期的健康未交配雌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助孕Ⅰ号方低剂量组、助孕Ⅰ号方高剂量组、五子组和丹参组.妊娠第8天处死大鼠,剖取子宫并制片,采用免疫组化、HE染色.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的大鼠妊娠第8天子宫蜕膜组织LN面积总和、子宫蜕膜组织大部分蜕膜细胞在形态、排列、细胞核、血管等方面的表现呈劣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助孕Ⅰ号方低剂量组、助孕Ⅰ号方高剂量组子宫蜕膜组织细胞在形态、排列、细胞核等方面的状况呈优势,并且助孕Ⅰ号方低剂量组大鼠妊娠第8天子宫蜕膜组织LN的面积总和及助孕Ⅰ号方高剂量组子宫蜕膜组织LN面积总和、integrinβ 3面积总和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助孕Ⅰ号方(即补肾活血法中药)孕前直肠给药可改善肾虚血瘀模型大鼠子宫蜕膜组织形态,提高子宫蜕膜组织LN、integrin β 3的表达,从而有利于胚泡着床,增加妊娠率.
作者:曾倩;王田平;夏宛廷;段培培;彭尧;刘常;周航;王毅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克癃胶囊对H2O2刺激前列腺癌细胞(PC-3)引起的氧化应激反应的保护作用和分子机制.方法:通过H2O2作用于PC-3细胞建立氧化应激的损伤模型;利用流式细胞仪技术、化学显色法分别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Western Blot和RT-PCR检测细胞Nrf2通路相关因子蛋白和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克癃胶囊能降低细胞内由H2O2引起的ROS升高(P<0.01),升高由H2O2引起的GSH降低(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加入克癃胶囊干预后Nrf2、COX-2、HO-1、NQO1蛋白表达均增强(P<0.01);RT-PCR结果显示,克癃胶囊干预后Nrf2、COX-2、HO-1、NQO1 mRNA水平表达明显增强(P<0.05).结论:克癃胶囊对H2O2引起PC-3细胞的氧化应激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是通过调控Nrf2通路,激活体内抗炎抗氧化机制而实现的.
作者:全丹妮;谢辉;张玲;颜苗;樊新荣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尿促性腺激素(HMG)诱导排卵失败不孕症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采集250例接受HMG诱导排卵治疗的不孕症患者的症状、舌象、脉象等四诊信息,本项课题研究只针对其中180例诱导失败患者的四诊信息进行因子分析.结果:诱导排卵失败患者的中医证型多为阴虚内热型、热盛津伤型和肝郁化热型,其中阴虚内热型对失败组的贡献率大,而热盛津伤型的发生频率高.结论:通过对诱导排卵失败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的研究,为诱导排卵失败后选择佳的中医后续治疗方案提供证候学依据和辨证思路.
作者:刘靖;陈松鹤;王云涛;马建新;刘江梅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舌象动态变化与病情变化的关系,以期能够寻找一种具有中医特色、能够指导中医辨证论治的寻常型银屑病的病情评判指标.方法:以目视方式单人观察69例住院的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的舌象,每隔5-7d观察1次,同时观察当时患者的皮损情况,以银屑病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作为衡量病情严重性的主要指标.对动态观察所获得的舌象变化情况与相应的病情严重程度的变化情况进行比较,以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随病情严重程度的变化,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舌象“不变”的构成比高于“有变化”(P<0.05);舌质与舌苔中“不变”的构成比均高于“有变化”(P<0.05);“舌质颜色”“舌苔颜色”“舌苔厚薄”“舌苔润燥”“舌苔腐腻”“舌苔剥脱”此6项“正向变化”的构成比均低于“反向变化”及“不变”(P<0.05).结论:以PASI积分作为衡量寻常型银屑病病情严重程度的主要指标时,舌象动态变化与病情变化的一致性比较低,这说明舌象作为寻常型银屑病病情变化的评判指标的敏感性不高.
作者:甘海芳;艾儒棣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ADAM33基因多态性与青岛地区汉族成人哮喘患者大鱼际掌纹特应征的相关性.方法:引入计算机识别系统,实现大鱼际掌纹特应征客观量化分级,采用SNaPshot方法检测400例哮喘患者和200例正常对照的ADAM33基因rs44707、rs598418和rs2853215共3个多态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ADAM33基因rs44707,假设为Dominant模型时,相对于CC基因型,CA-AA基因型在掌纹阴性组为64.0%,在掌纹阳性组为56.2%,低于掌纹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69,95%CI[0.48,0.99],P=0.042),说明CA-AA基因型可能降低哮喘患者掌纹阳性的风险,其余rs598418和rs2853215基因型在掌纹阴性组与掌纹阳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DAM33基因rs44707多态性与大鱼际掌纹特应征具有相关性,其余rs598418和rs2853215多态性与大鱼际掌纹特应征不存在相关性.
作者:梁文华;周兆山;王燕青;朱习军;姜洪玉;陶红卫;姜文青;陆学超;赵国静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建立高乌头炮制品质量标准,提高其质量控制水平.方法:采用性状、TLC对高乌头炮制品进行定性鉴别;采用HPLC对其有效成分进行含量测定;采用药典方法测定其水分、灰分和浸出物.结果:高乌头炮制品薄层色谱斑点清晰,分离度好;暂定其炮制品药材水分、总灰分及酸不溶性灰分分别不得过12.5%、10.9%、5.3%,水溶性浸出物和醇溶性浸出物应分别≥24.8%、21.8%;高乌头炮制品中冉乌头碱与高乌甲素的含量应≥0.059%、0.438%.结论:该研究所建立的方法准确可靠,可用于高乌头炮制品质量控制和评价.
作者:张立军;戴海蓉;李芸;樊秦;夏鹏飞 刊期: 2018年第02期
随着基于神经网络的机器学习技术的成熟,人工智能开始了井喷式发展的黄金时期.文章基于人工智能的技术现状,结合中医学的特点,为中医学走进人工智能时代提供了一套清晰的思路和方法:中医学要借助于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技术,前提是要建设一个规范标定(正确诊断)的病例数据集.而建立这个数据集,需要规范的症状、体征、检测指标体系,需要规范化、结构化的证候体系,需要规范的信息采集软件平台.在此基础上,根据中医学的知识与经验建立初步的算法模型,再进行机器学习,将会大大减少要学习的内容,减少运算的工作量以及训练所需数据集的规模和精准度.由此,经验模型基础上的机器学习,是现阶段中医人工智能开发的一条既经济实用又快捷有效的途径.
作者:袁冰;范钢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确定盒果藤药材的质量控制的鉴别特征.方法:采用显微鉴别和薄层色谱法对其进行鉴定,并测定其水分,总灰分和浸出物的含量.结果:盒果藤除一般双子叶植物的一般特征外,茎横切面类圆形,具3-5翅;皮层宽,散在有多数乳汁管;中柱占横切面的大部分,中柱鞘由1-3列纤维束形成不连续的环状结构;韧皮部极窄;形成层明显;木质部导管常伸入髓部;髓部宽广,有乳汁管散在.薄层鉴别表明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重现性较好.10批样品水分含量均在16.0%以下;总灰分均在8.0%以下;酸不溶性灰分均在1.50%以下;50%乙醇热浸法浸出物含量高,均在18.0%以上.结论:显微鉴定结果可靠,可以作为盒果藤的鉴别依据,其薄层鉴别及检查项测定结果可为盒果藤药材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作者:温海成;刘华钢;韦松基;杨丽施;李兵;韦威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方FHNHC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能力的调节作用及miR-93-5p对其抑制作用.方法:运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实验对象,采用股骨头坏死愈水提物作为研究药物进行细胞实验.MTT观察药物对hBMSCs增殖的影响.碱性磷酸酶(ALP)分析,成骨钙结分析,免疫印迹检测成骨相关蛋白表达.结果:MTT结果表明,与0μg/mL组比较,200μg/mL组、400μg/m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另外还发现诱导剂+800μ g/mL FHNHC对干细胞毒性较大,故不予采用.ALP检测结果表明,诱导剂+400μg/mL FHNHC有明显促进成骨作用,茜素红染色结果与ALP检测结果一致.miR-93-5p的表达对补肾活血药促进的hBMSCs成骨分化有抑制作用.Western Blot检测结果发现与诱导剂组比较,诱导剂+400μ g/mL FHNHC组BMP-2、Osterix、Runx-2、OPN、ALP显著升高(P<0.01),表明miR-93-5p的表达对补肾活血药促进的hBMSCs成骨分化有抑制作用.结论:补肾活血药-股骨头坏死愈胶囊水提物可以促进hBMSCs的增殖和成骨分化.miR-93-5p的表达对补肾活血药促进的hBMSCs成骨分化有抑制作用.
作者:张颖;张蕾蕾;孙瑞波;刘又文;柴玉娜;何伟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西洋参提取液人参皂苷的快速检测方法.方法:通过近红外光谱技术与HPLC法结合,采用偏小二乘法建立西洋参提取液中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e、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d指标的定量校正模型.结果: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e、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d的定量校正模型相关系数r分别达到0.99、0.98、0.95和0.97,RMSECV分别为0.0311、0.0382、0.0425和0.0341,定量校正模型性能稳定,预测效果良好.结论:近红外光谱透射技术可以有效反映西洋参提液人参皂苷含量变化信息,可用于西洋参提取液的快速检测.
作者:吕尚;周海滨;汪俊;饶毅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止痛润肠浓煎饮防治混合痔术后便秘的机制.方法: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A组(正常组)、B组(模型组)、C组(麻仁软胶囊组)和D、E、F组(止痛润肠浓煎饮低、中、高剂量组).治疗后测算小肠活性炭凝胶推进长度和推进率;检测血清前列腺素E2(PGE2)水平;RT-PCR检测结肠水通道蛋白3(AQP3)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检测结肠黏膜AQP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B组比较,各治疗组小肠活性炭凝胶推进长度和推进率均提高(P<0.01);E、F组PGE2水平下降(P<0.01);C、D、E、F组AQP3 mRNA表达水平均上调(P<0.01);E、F组AQP3蛋白表达上调(P<0.01).结论:止痛润肠浓煎饮可能通过促进肠蠕动、减轻肛门疼痛、调节AQP3表达等防治混合痔术后便秘.
作者:季成春;田振国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远志皂苷对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的抗衰老作用,及对环磷酰胺所致免疫低下小鼠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组及远志皂苷高、中、低剂量组.实验一: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均注射D-半乳糖溶液1.25g/kg建立衰老小鼠模型,高、中、低剂量组依次喂饲400、200、100mg/kg的远志总皂苷,4周之后分别测定各组小鼠的脾脏指数、胸腺指数、血清中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力和脑组织丙二醛(MDA)含量、SOD活力.实验二: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腹腔注射环磷酰胺(30mg/kg)制作免疫抑制小鼠模型,空白组注射同等剂量的0.9%氯化钠溶液;远志皂苷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灌胃400、200、100m g/kg的皂苷,其余各组灌胃等量的蒸馏水.连续给药2周后,测量各组小鼠的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并用ELISA法验测出血清细胞因子白介素2(IL-2)和白介素6(IL-6)的含量.结果:抗衰老作用研究表明,与模型组比较,高、中剂量组的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均显著降低(P<0.01,P<0.05),血清的CAT活力极显著升高(P<0.01);低剂量组的SOD活力显著升高(P<0.05).高、中、低剂量组脑组织的MDA水平、SOD活力亦统计学差异(P<0.05).免疫功能调节作用研究表明,与模型组比较,远志皂苷高、中剂量组均显著升高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P<0.05,P<0.01);皂苷高剂量组的血清细胞因子IL-2和IL-6的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结论:远志皂苷具有抗衰老及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
作者:柴智;张娟娟;孙胜杰;卫克昭;闫佳玲;尉杰忠;李艳花;刘春云;马存根;王颖莉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通过对乌鲁木齐市高血压病患者中医与维医病证关系的对比研究,分析中医证型与维医异常体液证型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在乌鲁木齐市中医医院心内科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168例,按照中医辨证及维医异常体液分型进行划分,分析证型分布特点,对比中维医病证诊断,分析其相关性.结果: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痰湿壅盛证>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59.5% vs 16.7% vs 14.3% vs 9.5%);维医异常体液分型分布特点:异常黏液质型>异常血液质型>异常胆液质型>异常黑胆质型(58.3% vs 14.9% vs 13.7% vs 13.1%).结论:维医中的异常黏液质即为中医中的痰湿壅盛证,此两种证型是乌鲁木齐市高血压病的重要中维医证型,两者具有交互性,可以作为高血压病中医与维医相互辨证分型及指导用药的参考依据.
作者:帕力旦·吾布尔;王敏;热娜古丽·艾则孜;培尔顿·米吉提;杨椿年 刊期: 2018年第02期
基于二十四史及小道藏——《云笈七签》中有关“辟谷”文献的梳理,结合笔者自身辟谷经验,探讨辟谷真实的涵义.认为辟谷其修炼涵义的核心是“服气”,服气达到一定水平,可以伴随“辟谷”现象;辟谷是为达到或者促进修炼境界而设,也可以成为修炼境界层次的一个或然的客观标准.因而辟谷是“服气辟谷”的简称,服气技术属于中医气功范畴.对照现代医学,辟谷可相当于中医气功和限食疗法的复合方法.
作者:刘峰;赵勇;李巧林;陈全福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索何首乌经典“九蒸九晒”与“药典”两种炮制方法对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规律.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两种炮制方法下何首乌二苯乙烯苷、游离蒽醌和结合蒽醌的含量,分析变化规律.结果:“九蒸九晒”炮制品中,二苯乙烯苷的含量从3.021%下降至0.905%;结合蒽醌含量从0.401%下降至0.015%;总蒽醌含量从0.681%下降至0.445%;游离蒽醌含量从0.281%上升至0.432%;“药典”方法炮制何首乌各指标成分含量与经典炮制方法的四蒸四晒品接近.结论:何首乌传统“九蒸九晒”炮制方法与“药典”炮制方法在化学成分方面存在较大区别,成分上的区别是否与肝毒性相关还需进一步探讨.
作者:杨磊;张曼华;陈文明;戴冰;张志国;左亚杰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和痹方(HBR)通过胆碱能抗炎通路(CAP)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机制.方法:将60只雄性大鼠随机平均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激动剂组、HBR组、甲氨蝶呤(MTX)组、HBR+MTX组,激动剂组药物干预4周,其余组药物干预60d后,取血与关节滑膜,分别检测关节肿胀、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IL)-6、IL-17、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α7nAChR)、转录激活因子3(STAT3)水平.结果:HBR组关节肿胀体积下降,α 7nAChR、STAT3水平升高(P<0.05),TNF-α、IL-6、IL-17水平降低(P<0.01).结论:HBR能够通过CAP,激活JAK2/sTAT3信号通路,降低TNF-α、IL-6、IL-17水平,抑制炎性反应,减轻RA的关节肿胀.
作者:邢洁;姜萍;姜月华;庞爱梅;牟亮亮;梁占强;张泽;秦林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频率摩腹法干预下脾虚型家兔十二指肠黏膜细胞病理差异,从病理学角度探讨不同频率摩腹法对脾虚型家兔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8只家兔随机分组,分别为A、B、C、D、P、K6组,每组8只.其中K组为空白对照组,其余组采用苦寒泻下法制作脾虚模型,以不同频率摩腹法对A组(50-100次/min)、B组(101-150次/min)、C组(151-200次/min)、D组(201-250次/min)4组进行为期10d的手法干预,P组作为模型对照组,手法结束后家兔空腹1d再进行处死和解剖,截取胃肠标本制片放光镜下观察十二指肠黏膜细胞病理变化.结果:光镜下示K组家兔十二指肠黏膜细胞形态规则、层次清晰、结构完整;P组黏膜上皮细胞坏死脱落明显,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绒毛结构破坏.手法干预的4组家兔从黏膜厚度、吸收细胞大小、十二指肠腺数量、炎细胞数量、血管数量、杯状细胞数量6个方面综合分析,得出十二指肠黏膜细胞有不同程度的再生和重构.不同频率摩腹法可以有效地缓解脾虚型家兔病理学改变,改善并修复苦寒泻下药液对胃肠黏膜的损伤.其中手法频率在101-150次/min的摩腹法效果佳,频率在201-250次/rmin效果较差.结论:摩腹法具有缓解胃肠黏膜损伤、保护肠胃黏膜的作用.
作者:解小波;王继红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商陆总皂苷对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60只昆明小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6组,即正常组,模型组,商陆总皂苷低、中、高剂量(25、50、100mg/kg)组,水飞蓟素(100mg/kg)组.每天灌胃给药1次,连续给药7d,末次给药1h后,采用腹腔注射CCl4诱导建立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测定商陆总皂苷对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的影响;测定肝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变化;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Bax和Bcl-2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不同剂量商陆总皂苷均能显著降低血清中ALT、AST水平(P<0.01).商陆总皂苷低剂量组肝匀浆CAT、GSH-Px活性显著升高(P<0.05,P<0.01),商陆总皂苷中、高剂量组肝匀浆SOD、CAT、GSH-Px活性显著升高(P<0.01),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商陆总皂苷能够减少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P<0.01),增加抗凋亡基因Bcl-2的表达(P<0.01).结论:商陆总皂苷对CCl4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作者:李晓亮;匡海学;孟永海;王知斌;王鹏程;王艳红;王秋红 刊期: 2018年第02期
概述2016年国家“十三五”开局之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学科学部中医学科面上、青年、地区项目申请、受理与资助情况,并对中医学科包含的各个领域(H2701-H2721)资助情况进行分析.结合2014年、2015年以及2016年中医学科数据,对比分析本学科资助现状,通过咨询专家意见,对本学科研究内容的热点科学问题进行归纳和分析.近3年来,获得资助的项目总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期望为中医学临床和科研工作者的基金申请提供参考.
作者:袁天慧;何伟明;裴刚;黄凤;董尔丹;毕明刚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与急性心肌缺血损伤相关的体表伊文思蓝(EB)渗出点的分布,并和大鼠穴位的分布进行比较,为疾病状态下的穴位敏化提供实验依据.方法:SD大鼠80只,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20只)、模型组(60只).采用背部皮下多部位注射异丙肾上腺素(60mg/kg)造成急性心肌缺血损伤模型(连续2次,间隔24h),当天尾静脉注射EB.观察造模当天(注射完成4h后)EB渗出点的分布.结果:急性心肌缺血损伤造成体表一些部位的神经源性炎性反应点,即EB渗出点,这些反应点的分布与穴位分布呈现一定的相关性;分布位置主要位于:脾、胃俞(74.41%),心俞(60.46%),肝俞(46.51%),肾俞(39.53%).但这些EB渗出点在正常状态时很少或者不出现.结论:急性心肌缺血损伤可促使EB在体表渗出,渗出点主要分布在脾、胃俞,心俞等穴位,提示在疾病状态下沉寂的穴位可以被激活.
作者:董亚琴;黄倩茹;万隆;陈铭;康佩芝;许金森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著作类针灸处方规律,收集整理著作类针灸治疗痞满的处方腧穴优选规律及腧穴配伍优选规律谱,为现代临床针灸治疗痞满穴位优选提供有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查阅1 612部著作,后整理出符合标准的针灸治疗痞满处方有909条.基于数据挖掘技术,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软件(V2.5),总结著作类针灸治疗痞满的腧穴优选与配伍优选规律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本研究显示,经过对909条针灸处方进行数据录入与分析,将其进行腧穴频次统计,主穴共179个,总频次为3 095次,平均17.29次.通过运用关联分析法和复杂网络分析法对腧穴与腧穴配伍之间频次结果进行分析,并归纳出腧穴、经脉、部位、特定穴等之间的配伍规律.结论:著作类中针灸治疗痞满腧穴优选规律主要以循经选穴、按部位选穴、特定穴选穴为主.针灸治疗痞满腧穴配伍规律主要以上下配穴法、前后配穴法、合募配穴法、俞募配穴法、络穴与下合穴配穴法和络穴与募穴配穴法为主.
作者:王佳佳;王洪峰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对药典法和樟帮法枳壳生品饮片挥发油的急性毒性及化学成分进行比较研究.方法:将两种挥发油系列乳剂分别一次性灌胃给予小鼠,观察给药后小鼠的毒性反应和死亡情况,采用改良寇氏法计算两种挥发油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采用GC-MS法对两种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药典法枳壳生品和樟帮法枳壳生品的挥发油LD50分别为4 234.38、6 478.46mg/kg;药典法枳壳生品挥发油鉴定出36个成分,占总量的99.05%,而樟帮法枳壳生品挥发油鉴定出23个成分,占总量的99.52%,两者共有19个成分.结论:根据毒性分级,药典法枳壳生品挥发油为低毒,而樟帮法枳壳生品挥发油为无毒.两种挥发油化学成分种类及含量的差异,可能是造成其毒性差异的原因.
作者:张金莲;刘明贵;颜冬梅;孙雄杰;涂济源;刘艳菊;李娜;龚千锋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薯蓣皂苷元抗骨肉瘤作用机制与NF-κB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建立移植人骨肉瘤荷瘤裸鼠模型,观察薯蓣皂苷元对荷瘤裸鼠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RT-PCR法、Envision法检测薯蓣皂苷元对荷瘤裸鼠NF-κB及Bcl-2、Bax、Caspase-3、Caspase-8的影响.结果:薯蓣皂苷元各剂量组对移植人骨肉瘤荷瘤裸鼠肿瘤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平均抑瘤率达30%-60%.与对照组比较,薯蓣皂苷元明显抑制荷瘤裸鼠NF-κB的表达,降低Bcl-2的表达,增加Bax、Caspase-3、Caspase-8的表达(P<0.05),呈现出较好的量效关系.结论:薯蓣皂苷元诱导骨肉瘤细胞凋亡可能是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活化和调控NF-κB信号通路下游相关靶基因实现的,NF-κB信号通路及其关键环节是骨肉瘤潜在的治疗靶点.
作者:洪振强;高弘建;赵诣;伏勇;吴子健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脾虚痰浊动脉粥样硬化巴马小型猪血清脂蛋白亚类分布的特征并利用PCR Array技术检测主动脉AS信号通路中脂类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方法:9只巴马小型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3只,正常组普通饲料喂养,模型组与治疗组给予高热量高脂适量胆盐饲料喂养并进行冠脉球囊挤压伴拉伤及跑步措施进行干预至24周,制备巴马小型猪病症结合脾虚痰浊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治疗组除上述造模措施外给予健脾祛痰化瘀方喂饲24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同醇(HDL-C);Lipoprint脂蛋白分类仪对HDL、LDL颗粒进行分类,分析不同大小HDL、LDL颗粒在脾虚痰浊动脉粥样硬化巴马小型猪中的分布特征;PCR Array技术检测脂类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型猪血清TG、LDL-C水平显著升高(P<0.05,P<0.01);HDL-C水平显著降低(P<0.05);LDL平均颗粒较小(P<0.01),sd-LDL浓度所占百分比显著升高(P<0.05);大颗粒HDL-C含量显著降低、大颗粒HDL-C占HDL-C浓度百分比显著降低、小颗粒HDL-C含量显著升高,小颗粒HDL-C浓度占HDL-C浓度百分比显著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小型猪LDL-C水平显著降低(P<0.05);大颗粒HDL-C含量显著升高、大颗粒HDL-C百分比显著升高、小颗粒HDL-C含量显著降低,小颗粒HDL-C浓度占HDL-C浓度百分比显著降低(P<0.05,P<0.01).PCR Array技术分析发现模型组小型猪上调≥2倍的基因包括ABCA1、IL4、PTGS1、NR1H3、PPARD,下调<0.5的基因有LDLR、FABP3、LPL、PPARG.结论:LDL和HDL亚类分布异常可能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杜莹;贾连群;宋囡;吕美君;马艺鑫;王俊岩;杨关林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调查老年艾滋病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情况,为艾滋病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中医体质量表,对200例老年艾滋病患者(≥50岁)进行中医体质类型辨识,同时记录用药、病程等信息.结果:200例老年艾滋病患者中,平和质108例(54.0%),气虚质55例(27.5%),阳虚质17例(8.5%),湿热质8例(4.0%),阴虚质6例(3.0%),血瘀质3例(1.5%),气郁质3例(1.5%);3种主要体质类型各组的CD4+淋巴细胞计数治疗前后均显著增加(P<0.05,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西药组(65例)、中西药组(127例)和全部200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组(8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艾滋病中医体质以平和质、气虚质居多,与治疗后病情改善、疾病慢性化相关,中医体质类型对HAART治疗效果的影响不明显.
作者:邓碧云;韦立新;曾爱香;韦冬云;姜枫 刊期: 2018年第02期
针对胸痹的复杂病机,严世芸教授崇尚“圆机活法”的临床思维风格,强调中医临床思维核心在于辨病机;采用“证候要素组和法”,随机应变、法无常法.同时,处方特色诸法并施,多个经方组“和”而治,方不“嫌”杂,但“杂”中有法, “乱”中有序,体现“和而不同”的治法和用药特点.
作者:杨雪芹;杨爱东;陈丽云;徐建;冯其茂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禤国维教授是国内闻名的皮肤科专家,在治疗皮肤病方面有丰富的经验.禤国维教授治疗皮肤病谨守病机,辨证施治,注重中西结合,内外兼治,重视饮食与精神调护.文章旨在介绍禤国维教授治疗皮肤病的学术思想及诊疗思路.
作者:刘浩林;丁超;吴科锐;李红毅;梁家芬 刊期: 2018年第02期
国医大师张大宁教授从事中医肾病临床50余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治疗肾病的理论体系.应用“补肾升提法”治疗肾性血尿是其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从文献学基础、临床基础、药物学基础、现代医学研究基础等方面对“补肾升提法”理论进行了初步剖析,以指导临床实践.
作者:樊威伟;徐英;周世芬;于顺义;赵亚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络病理论是中医疾病学的重要内容.姚乃礼教授基于多年临床实践,认为肝纤维化、肝硬化、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过程均有“毒损络脉”的传变规律,符合络病理论中由经入络、由气到血的致病特点,并从临床和基础两方面对络病理论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
作者:朱丹;姚乃礼 刊期: 2018年第02期
黄褐斑是一种面部皮肤出现局限性淡褐色或褐色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历代医家多从肝郁气滞、肝肾不足、脾虚湿蕴、气滞血瘀论治黄褐斑,艾儒棣教授独辟蹊径,认为此病以虚为本,以瘀为标,气血不足,肌肤失之濡养;肝肾之阴受损,肝气郁结不散,气血不能濡养肤表,阻于肌肤则形成黄褐斑.并以气血为纲,采用圣愈汤加减治疗黄褐斑,在临床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充分发挥了中医药的优势.
作者:程英杰;周策;唐可;彭丽;宋宗诌;郭静 刊期: 2018年第02期
通过多年临床跟师学习,整理总结叶新苗教授针药合用治疗肩痛的经验.叶新苗老师衷中参西,用药考虑全面,验之于案,疗效显著.文章从诊断、病因病机、临证治疗思路、验案举隅等方面对叶新苗老师治疗肩痛的经验进行论述.
作者:王延武;叶新苗 刊期: 2018年第02期
黄世林教授认为过敏性紫癜系因正气不足,多种外邪伤及脾胃,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湿浊内生,蕴久化热,湿、热瘀阻于皮肤、中焦、关节、肾等脏腑而发病.黄世林教授以健脾利湿、清热凉血为总治则,自拟消癜方,论治过敏性紫癜.同时根据临床中症状的不同,强调临症加减,其中皮肤型重用祛湿清热药物,热退则血宁;腹型重用健脾和胃、降逆止呕、甚或缓急止痛药物;关节型重用活血通络、除湿止痛药物;肾型重用清热利湿、健脾益肾药物.
作者:车颖;单新军;陈楠楠 刊期: 2018年第02期
自愈,是指尊重身体的本能,调动机体潜能,达到尽量不用药物而疾病被治愈的结果.追溯到千年之前,效验卓著的《伤寒论》中,不仅记录了治病的理法方药,还有大量的条文在论述疾病自愈的规律,这些是较之方药更为重要的内容,但这部分内容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笔者认为医者应该重视机体自愈能力,顺着《伤寒论》中“自愈”理论所指引的方向,努力把药物的不良影响降到低,力求用尽量少的药物治病,甚至“不药而愈”.行医多年,临床中有许多切实的案例,与《伤寒论》中的自愈理论不谋而合,用自然的方法,如日晒、运动、穿衣、饮食、心情等,赋予这些非药物手段以严格的“药性”和“药量”,可达到不药而愈的治疗效果.
作者:张英栋;郭冉冉;李媛;张瑞;王翠薇;田茂;赵鹏 刊期: 2018年第02期
全国首批名老中医娄多峰教授创新的“虚、邪、瘀”理论,该理论指出“虚”“邪”“瘀”三者分别是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的独立三大致病因素,也是类风湿关节炎的病理结果,根据“虚”“邪”“瘀”的权重偏倚,分为“正虚候”“邪实候”“瘀血候”三候,对应的治疗则以“扶正”“祛邪”“化瘀”,给予经验方辨证施治.“虚、邪、瘀”理论从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遣方用药系统对该病诊治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充分体现了娄老的学术思想,为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治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体系.
作者:曹玉举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结合祛腐生新膏治疗难治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57例难治性溃疡患者,其中有完整随访资料者共43例.入院后采用VSD负压引流结合祛腐生新膏外用,根据创面肉芽生长情况,序贯交替使用.治疗前后根据创面缺损面积、渗出情况及患者主观症状的改善情况,进行疗效评价.结果:43例患者随访20至54个月,平均30.8个月.住院期间创面全部愈合,愈合时间在4-9个月.结论:VSD负压引流配合祛腐生新膏外用可有效控制创面感染,促进创面愈合.
作者:闵令田;龚旭初;方勇;陈海东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三穴五针法”治疗寒饮伏肺型哮病的临穴床疗效.方法:将21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105例)和对照组(105例).试验组采用“三穴五针法”,主穴取肺俞、大椎、风门;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主穴取肺俞、中府、定喘等.两组均每日针1次,连续治疗12d.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96.94%)显著高于对照组(90.91%)(P<0.01).治疗后两组症状体征总积分及肺功能比较,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三穴五针法”治疗寒饮伏肺型哮病疗效显著,优于常规针刺法.
作者:张君;邵素菊;任重;王培育;华金双;秦小永;王庆波;邵素霞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平乐正骨手法在下颈椎骨折脱位复位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3月,在下颈椎骨折脱位复位时采用平乐正骨手法治疗35例患者资料.结果:患者顺利完成手术,切口均愈合良好.35例患者术中透视见复位成功.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为15个月.后一次随访时对所有患者进行神经功能评分,A级6例,B级7例,C级6例,D级10例,E级6例,1例患者术后颈部时有僵硬疼痛感,未发生脊髓神经根损伤或脊髓损伤加重等严重并发症.结论: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采用平乐正骨手法治疗,有利于脱位复位.
作者:李东方;周英杰;史相钦;王少纯;卜保献;孙彦鹏;彭晓东;崔泽升;苏礼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在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核心思想指导下,对防郁小复方干预脑卒中后抑郁(PSD)进行临床研究,探讨其在缺血性卒中后减少PSD发病的作用,拓展中医药防治PSD的领域.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针对PSD发生中重要的3个中医证素:痰、瘀、气虚,根据三者出现时期及程度的不同,辨证予防郁小复方,方随证变,干预治疗.结果: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初期即辨证使用防郁小复方患者PSD的发生率亦较对照组下降,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1).治疗组治疗后HAMD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经中药干预后中医证候要素中的痰湿、血瘀、气虚程度减轻,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防郁小复方的配伍组合体现了方随证变,方证相应的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精髓,使痰化、瘀祛、正扶、络通、郁解,能显著改善卒中后HAMD,减少PSD发病率,体现了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
作者:裘涛;孔丽娅;陶水良;张伟骏;陈眉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通过对客观性指标数据的收集与分析研究,观察补肾活血法对治疗H型高血压(中医辨证属肾虚血瘀型)临床疗效及对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中、西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H型高血压(肾虚血瘀型)患者60例,使用随机数据表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西药组)30例和治疗组(补肾活血汤组)30例.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及症状积分、日测血压、24h平均动态血压、血Hcy的变化.结果:在降压方面:治疗组降压疗效总有效率(93.33%)显著优于对照组(73.33%)(P<0.05);日测血压:组内治疗前后、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显著(P<0.01,P<0.05);24h平均动态血压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前24h、白天及夜间平均动态血压均降低(P<0.01,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显著;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显著优于对照组(70.00%),组内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中医症状积分比较:组内治疗前后,治疗后组间比较均差异显著(P<0.05);Hey: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患者血浆Hcy水平显著改善(P<0.01),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补肾活血汤具有良好的补肾活血功用,对H型高血压(肾虚血瘀型)有较好的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的血压水平,有效改善症状,降低证候积分;同时可以降低H型高血压(肾虚血瘀型)患者Hcy.
作者:唐娜娜;张腾云;吴长汶;刘中勇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肾性蛋白尿患者动脉硬化指标(ABI及baPWV)的特点及其与尿蛋白和肾功能损害指标的相关性,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肾性蛋白尿患者93例作为病例组,并选择健康体检正常者72名作为对照组.病例组分为小量蛋白尿者(16例)、中等量蛋白尿者(39例)、大量蛋白尿者(38例),对病例组测量动脉硬化前后1周内的24h尿蛋白定量、血清肌酐、肾小球滤过率(GFR)、内生肌酐清除率(Ccr)、CKD分期(分期标准见附表)、蛋白尿病程、血脂水平(包括CHO、LDL-C、HDL-C、TG等)、血压水平、血糖水平、hs-CRP、Fib、APTT等.结果:双侧baPWV与肌酐清除率、GFR呈负相关,与血清肌酐、24h尿蛋白定量呈正相关(P<0.05),与蛋白尿病程无统计学差异.双侧ABI与24h尿蛋白定量呈负相关,左侧ABI与肌酐清除率呈正相关,与蛋白尿病程呈负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ABI与血清肌酐、GFR、尿α1-M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蛋白尿患者动脉硬化指数高于正常人群,baPWV与尿蛋白量呈正相关;蛋白尿与动脉硬化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肾损害指标与动脉硬化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黄梅花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不同单位灸时X不同施灸间隔对艾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临床疗效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方法:纳入80例在腰阳关穴出现热敏灸感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受试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均采用艾条悬灸腰阳关穴,其中A组施灸15min,1次/d;B组施灸15min,隔日1次;C组施灸40min,隔日1次;D组施灸40min,1次/d.4组受试者均7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指标日本骨科学会腰痛评分表(M-JOA)、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4组间M-JOA评分、VAS评分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A/B、C/D两组间M-JOA评分、VAS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与C、D组组间,B组与C、D组组间MPJOA评分、VAS评分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灸同一热敏化腧穴,饱和灸量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传统灸量组,且在累积治疗量相同时,不同间隔时间对艾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影响无差异.
作者:胡丹;邓鹏;康明非;熊俊;刘中勇;陈日新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评价潜阳封髓丹加味治疗虚阳上浮型玫瑰痤疮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84例研究对象随机分入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潜阳封髓丹、盐酸多西环素片口服.治疗8周后比较临床疗效及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结果.结果:治疗8周后,治疗组显效率为90.48%,对照组显效率为66.67%.两组患者治疗后红斑、灼热程度评分显著性降低,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测显示棘层灶状水肿评分及真皮乳头炎性细胞浸润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以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潜阳封髓丹加味温肾潜阳、活血消肿,可有效改善红斑、灼热以及棘层灶状水肿,是治疗虚阳上浮型玫瑰痤疮的有效方药之一,临床值得推广.
作者:田黎明;柯丹;彭圆;胡荣毅;陈红英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在顺筋利节理论指导下创立的提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72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35例,其中,男性88例,女性147例,平均年龄(42.19±8.15)岁,平均病程(3.95±1.71)d.对照组237例,其中男性77例,女性160例,平均年龄(41.52±8.51)岁,平均病程(4.49±1.51)d.治疗组采用提拿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斜扳法治疗.两组患者均由同一名工作人员进行治疗,隔日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7%)优于对照组(88.2%)(P<0.01).结论:提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较斜扳法疗效更为显著.
作者:孙其斌;张丽娜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结合皮肤生理指标结果,观察清热除湿汤治疗湿热型痤疮临床疗效.为清热除湿解毒类中药治疗痤疮及预后评估提供数据支持.方法:①64例湿热型痤疮患者按2:1随机分试验组(43例)和对照组(21例).试验组予清热除湿汤,对照组予丹参酮胶囊,疗程4周.②测定受试者面部红色区、棕色斑、毛孔、紫质和皮肤水分、油脂、pH值,揭示特定皮肤生理指标改善与中药治疗的相关性.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86.05%)显著高于对照组(57.14%)(P<0.05).清热解毒除湿类中药有较好的改善皮肤炎症和棕色斑作用,在改善皮肤油脂、水分方面有一定优势.结论:清热除湿汤治疗湿热型痤疮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杨岚;李元文;王萍;曲剑华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少阴经排刺法配合头针治疗中风后丘脑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4例丘脑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12例.治疗组采用少阴经排刺法配合头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头针治疗.观察治疗前与治疗4周后VAS评分,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7%;对照组为8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4周后VA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4周后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少阴经排刺法配合头针可减轻丘脑痛患者的疼痛,是一种有效、安全、经济的方法,其疗效优于单纯的头皮针刺治疗.
作者:李岩;田彩芳;吴咚咚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诊是中医望诊重要组成部分.目为肝之窍,心之使,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五轮学说”是中医目诊的重要理论基础.目候五脏,是生命信息的缩影.文章通过查阅相关古今文献,归纳总结了传统目诊理论的起源与演变以及目诊理论技术在现代临床中的应用与发展,以期助推中医目诊理论的传承发展、提高目诊诊疗水平、促进目诊的客观化标准化进程,也从而促进其更好地应用于临床诊疗实践.
作者:朱会明;贾微;刘平;张华 刊期: 2018年第02期
湿热致病由来已久,在许多疾病中湿热证都占有很大比重.中医对于湿热证的辨证依赖于望、闻、问、切四诊信息及专家的经验,难以量化,大大制约了中医药的现代化.文章从动物实验和临床实验两个方面总结了湿热证的现代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识别和防治提供更客观直接的依据.
作者:毛羽丰;唐义爽;倪明珠;刘巧红;胡义扬;赵瑜 刊期: 2018年第02期
中药炮制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环节.临床上中药主要采用口服用药的方法,药物经过胃肠道后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代谢过程是中药产生生物效应的重要环节,也是阐明中药炮制作用机制的佳切入点.通过开展中药炮制前后在动物体内过程的研究,可以为炮制前后药效的变化提供科学的解释,为中医临床用药提供参考.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用现代语言阐释传统的炮制理论、方法,是赋予这门传统学科新的生命力、也是创新和发展中药炮制学科的必要手段和途径.本文对基于动物体内过程开展的有关中药炮制研究的方法进行了归纳分析,包括中药炮制前后主要成分在胃肠道的吸收、转化、药代动力学、组织分布、代谢组学等方面的研究,为开展中药炮制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借鉴.
作者:潘凌云;徐雯;王楠;修彦凤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作为一种机械性开通冠状动脉的方法,在开通病变血管的同时对患者中医主症和证候的影响显而易见.关于PCI术后中医证候学的研究一直是冠心病中医临床研究的热点.笔者查阅近10年文献,对PCI术后的证候特征、PCI术前后证候演变规律、PCI术后不良事件(包括术后无复流现象、术后再狭窄、术后抑郁、术后消化道出血)的证候特征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张辰浩;王阶 刊期: 2018年第02期
膝骨性关节炎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以膝关节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膝关节软骨退行性改变的慢性关节疾病.针灸治疗KOA历史悠久,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也对针灸治疗KO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了大量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其研究结果仍存争议,并且针刺治疗KOA的机制仍不清楚.文章拟通过总结、分析和展望针刺治疗KOA镇痛的中枢机制研究现状,为今后发掘针刺治疗KOA镇痛的中枢机制研究提供思路借鉴,以期为针刺治疗KOA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李政杰;汤臣建;董晓慧;陈杨;贺文华;曾芳;梁繁荣 刊期: 2018年第02期
“风”与心脉病证和肾病有着密切的联系,风药是一个法象药理名称,将其定义为具有风木属性的一类药物,此类药味薄质轻,性升浮发散,在调节人体脏腑经络、畅达气血津液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把风药引入此领域为中药治疗心脉病证注入了新的活力,现就风药在心脉病证中的应用情况作一综述,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作者:杨雪卿;王显 刊期: 2018年第02期
奥沙利铂是第3代铂类抗癌药物,具有抗癌谱广、不良反应轻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多种肿瘤的治疗,一直以来是大肠癌的一线用药.周围神经毒性是奥沙利铂的剂量限制性毒性,影响其临床应用,目前尚无标准的治疗方法.西医常用离子通道调节剂、抗氧化剂、神经营养剂等进行预防和治疗,中医多采用益气活血、温阳通络治法,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现对奥沙利铂神经毒性的中西医防治方法进行综述,以便为临床防治奥沙利铂神经毒性提供依据.
作者:赵倩;程志强 刊期: 2018年第02期
冠心病发病率逐年上升,介入治疗已经成为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手段之一.但介入术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严重制约着介入手术的发展.廖家桢教授通过总结前人经验,结合自身临床实践,提出益气活血凉血解毒为干预冠心病介入术后的治疗大法,并总结出益气凉血生肌方,提供了中西医结合干预介入术后改善患者预后的思路,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高群;刘璐;刘静;万洁;林谦 刊期: 2018年第02期
分析中医药在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激素撤减过程中的问题,探求系统性红斑狼疮在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不同阶段中医药使用的对策.以缓解激素不良反应为着眼点,分阶段探讨了中医药对激素撤减综合征的防治作用,结合中医药在扶正祛邪中的优势,围绕不断扶助正气,协助撤减激素,适时攻击邪患,按法随证治之的方案有针对性的治疗,实现增效减毒、抗病延年的目的.扶正包括对气、血、阴、阳的扶助补益,在扶正的同时,配合祛邪,比单纯用激素更为有益,不良反应更少.
作者:杨辉;谢志军;李海昌;温成平 刊期: 2018年第02期
文章通过分析3篇中医类科研论文,指出其研究是以还原论为指导,存在着“以西解中”的错误倾向;进一步探讨了中医科研应该确立的正确方向及研究思路.中医科研首先应跳出还原论的束缚,以提高中医疗效、发展中医为宗旨和方向,以系统论的思维方式来进行中医科研,体现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学术特色.
作者:曹传东;唐农;胡跃强;李景玉;陈炜;翟阳 刊期: 2018年第02期
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是中医自身发展的需要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高血压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在高血压病的防治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优势.但迄今为止,高血压病的中医证候诊断仍不规范,从而影响了世人对中医的客观认识.笔者认为,高血压病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应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着手.宏观上,应从“病证结合”、证候要素入手,在分析、梳理古今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进行规范;微观上,应从实验室及临床理化数据检验入手进行规范化研究.
作者:王河宝;孙悦;曹征;吴丽芳;丁成华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结合中医理论和国际PRO量表的研制规范,研制出糖尿病中医疗效评价PRO量表,为糖尿病患者的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提供客观、可量化的依据.成立研究工作组,明确本量表的目的为评价糖尿病患者中医临床疗效.通过对中医理论的探讨和国际上患者报告结局(PRO)研究内容的回顾,构成糖尿病中医疗效评价PRO量表的理论结构模型.在量表结构模型的基础上,研究工作组进一步建立条目池和筛选条目,形成糖尿病中医疗效评价PRO初量表,并对初量表进行条目筛选,形成糖尿病中医疗效评价PRO终量表.糖尿病中医疗效评价PRO初量表的研制流程规范,具有中医特色,能够成为探索糖尿病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的新方法和手段.
作者:张晟;陆灏 刊期: 2018年第02期
近些年,国家大力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有关中药的研究越来越多.某些常用中药的药理作用日益明确,但随之关于潜在中药“毒性”的研究与报道也日益增多.为了明确中药的毒理作用,科研工作者展开的中药毒理学的研究也逐渐增多.经研究发现,中药毒性的大小受使用剂量和服药时间、配伍、炮制、种植环境、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工艺和溶媒等因素的影响,通过调控这些因素可以改变中药毒性的大小.文章意从这几个方面探讨中药毒性的可控性,为中药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作者:王佩佩;赵慧辉;李雪丽;弓铭;王伟 刊期: 2018年第02期
易筋经源于我国古代中医导引术,具有强健体魄、预防疾病的效果,长期以来在道家、佛家及民间习武人士之间广为流传,但其作为中医导引的养生保健功效却长期被忽视.为了更全面地认识易筋经并推动其发展,文章通过对近5年发表的相关文献的调研综述易筋经起源、内容、作者、发展变化、临床疗效的研究进展,分析其发展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做展望.
作者:刘琦;严石卿;严蔚冰;洪净 刊期: 2018年第02期
当今时代,吸毒已成为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药物和非药物治疗都成为常用的方法.中医药在戒毒方面发挥了它独有的特色,其凭借辨证论治理论、不良反应相对较小、临床疗效明显等特点受到人们的重视,为戒毒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文章通过对中医药戒毒的历史回顾,分别从中医药戒毒理论研究、临床研究方面对其历史和现状进行了归纳疏理,提出了相应的研究思路并对中医药戒毒做出展望.
作者:周士慧;张沁园;邓华亮;孙民;上官士果 刊期: 2018年第02期
名医验方广义是指名中医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通过长期临床实践积累而总结出的具有明确疗效的中医验方.为了充分挖掘和应用其所蕴含的价值和内涵,本文从理论、临床、产业以及教育等角度,探讨了名医验方的综合价值,一是中医理论传承创新的关键载体,二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工具,三是药物开发利用的有效源泉,四是中医药知识转移的可靠媒介.
作者:孙东东;范汇森;沈爱琴;史文川;程海波 刊期: 2018年第02期
中医学理论认为“肾藏精,精生髓通于脑”、“脑为髓海”,肾中精气不断充养脑髓,在中医整体观念指导下构建的中医“肾脑系统”,为脑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加精确的辨治思路.在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现代生物学及其技术作为一项重要的研究工具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本文结合“肾脑系统”理论的本质,充分利用现代生物学研究的技术,从不同角度和层次进行阐释,进一步探讨中医“肾脑系统”的理论及物质基础.
作者:周玲;王平;彭圆 刊期: 2018年第02期
中药单味药或复方制剂不良反应事件一直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绊脚石.近几年,国内外此类报道屡见不鲜,为此,如何科学的评价中药的安全性意义十分重要.中医药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即辨证论治,而现在国内外评价中药毒性的方法主要局限在化学药品的毒性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固然忽略了传统中医理论对中药临床应用和科学研究的指导,体现不出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理念,更不能切实有效的应用于临床指导用药.本文旨在基于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诠释中药毒性内涵,分析中药毒性的原因,为开展中药毒性研究提供思路和方向,构建符合中医药发展的中药毒性研究体系.
作者:庞立健;吕晓东;石岩;袁佺;刘创;臧凝子;刘勇明;刘妍彤 刊期: 2018年第02期
为提高含有“十八反”反药组合中成药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解决“十八反”研究中的学术困惑,本文就本类中成药再评价的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经分析临床监测、循证统计、临床试验、实验室研究几种常见再评价方法对本类中成药的适用程度、优缺点和必要性后发现:临床试验是具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再评价方法;临床监测特别是主动监测及循证统计是未来需要开展的方向;实验室基础研究应是贯穿药物整个上市前后必不可少的环节,与药物评价密不可分.本类中成药再评价工作要兼顾安全性、有效性、质量和经济性,从保障合理用药出发,由政府、企业、医疗和研究机构共同联动,中药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再评价互参互动,互为基础才能有效开展.
作者:高洁;范璐;柳海艳;陈绍红;修琳琳;刘殿娜;陈丰;李娜;张晨;钟赣生 刊期: 2018年第02期
针对古今对中药平性的不同观点,通过对历代本草著作和现代期刊文献整理分析,并结合对药性物质研究所遇困惑进行深入思考,首次提出中药“平性的悖论”学术观点——即中药平性是客观存在的,但平性既不祛寒,也不清热,因此,中药平性平而无功,只能靠其药味起作用.此观点给平性一个客观准确的定位,同时为利用现代化学手段开展平性中药药味物质的研究开辟了途径.
作者:李玲玲;崔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瘙痒是一种皮肤神经官能症疾患.临床上将只有皮肤瘙痒而无原发性皮肤损害者称之为瘙痒症.目前瘙痒的发病机制尚不确定,现有动物模型多只是反映瘙痒的某些特点,以西医指标评判为主.基于对瘙痒中西医临床病症特点分析及对现有动物模型大量实验研究,形成如下瘙痒动物模型制备规范(草案).
作者: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实验药理专业委员会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皮肤衰老是人体衰老的一种表现,主要表现为皮肤可见晦暗、干燥、色斑、细纹、松弛等.现有的动物模型为病理性模型,以西医指标为主.基于对皮肤衰老中西医临床病症特点分析及对现有动物模型大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形成如下皮肤衰老模型制备规范(草案).
作者: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实验药理专业委员会 刊期: 2018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