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铁皮石斛对小鼠端粒酶活性及抗衰老能力的影响

唐汉庆;韦祎;卢兰;陈桦;李晓华;朱晓莹;劳传君

关键词:铁皮石斛, 抗衰老, 端粒
摘要:目的:探讨铁皮石斛对小鼠端粒酶活性及抗衰老能力的影响。方法清洁级雄性昆明种小鼠10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铁皮石斛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共5组。每组20只。对铁皮石斛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按125、250、500 mg/kg分别给予铁皮石斛灌胃,对照组灌胃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每天1次,连续30 d。然后检测活性氧(R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脑脂褐素(LF)及端粒酶活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ROS、MDA和 LF水平升高或显著升高(P<0.05或 P<0.01),SOD、GSH-Px和端粒酶活性均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剂量组 SOD、GSH-Px和端粒酶活性均升高或显著升高(P<0.05或 P<0.01),ROS、MDA和LF水平下降或显著下降( P<0.05或P<0.01)。结论铁皮石斛增强抗氧化酶和端粒酶活性,提高抗氧化能力,可能是其抗衰老的机制之一。
中国老年学杂志相关文献
  •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与预后因子表达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IDC)磁共振( MRI)扩散加权成像表观扩散系数与预后因子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该院收治的IDC患者97例,对其进行MRI扩散加权成像扫描。观察本组IDC患者的MRI表现、表观扩散系数与常规预后因子、生物学预后因子的相关性及常规预后因子与生物学预后因子的相关性。结果本组97例患者表观扩散系数在常规预后因子、生物学预后因子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平均表观扩散系数与生物学预后因子无相关性(P>0.05);肿瘤病理分级与拓扑导构酶(ToPo)-Ⅱα、Ki-37生物学预后因子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 IDC的MRI扩散加权成像表观扩散系数无法评估疾病的预后,而ToPo-Ⅱα、Ki-37生物学预后因子的水平对辨别IDC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者:韩家发;王琼娅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老年中低位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疗效的相关影响因素

    目的:研究新辅助放化疗使老年直肠癌患者病情得到缓解的相关因素。方法90例接受新辅助放化疗老年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法及单因素分析法研究病情缓解的相关因素。结果放化疗后有15例达到完全缓解( pCR)。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放化疗前患者的癌胚抗原(CEA)≤2.5μg/L(OR=2.807,P=0.022)及肿瘤占肠腔环周边的比例≤1/2(OR=2.959,P=0.020)是影响新辅助放化疗后pCR的独立因素。而单因素分析表明,pCR率与放化疗前CEA≤2.5μg/L(P=0.040)、肿瘤病理类型是非黏液腺癌(P=0.031)、占据肠腔环周边的比例≤1/2(P=0.003)及分化程度为低分化或高分化(P=0.042)都有一定的关系。结论与预测老年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的 pCR率有关的因素是放化疗前的CEA水平和肿瘤占肠腔周边的比例。

    作者:朱向高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重叠综合征与炎症、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OSAHS)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都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且常同时存在,也就是常说的重叠综合征( OS)。 OSAHS和COPD都是肺动脉高压、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呼吸衰竭及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及独立危险因素〔1〕,而OS因为同时存在上气道和下气道的阻塞及呼吸运动减弱,将引起更严重的低氧,使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出现更早更严重,从而导致预后更差,死亡率明显升高,因此OS的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OS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及这两种疾病之间有无内在联系仍不十分清楚,有研究发现全身炎症反应在单纯OSAHS和单纯COPD患者中发挥重要作用〔2〕,并且可能在OS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中也发挥重要作用〔3〕,因此炎症反应可能对OS及其并发症的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治疗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将对OS目前与炎症及心血管疾病的关系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文慧兰;况九龙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乳腺癌患者荷瘤状态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总数及T淋巴细胞亚群中的CD4+T细胞、CD8+T细胞、CD45RA+T细胞、CD45RO+T细胞的百分率以评价患者的免疫状态。方法试验组选择女性原发性乳腺肿瘤患者40例,其中Ⅰ期乳腺癌23例,Ⅱ+Ⅲ期乳腺癌17例;以女性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仪,采用三色荧光免疫标记技术分别检测各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数量,统计分析各组检测结果的差异性。结果试验组 CD3+T 细胞、CD4+T 细胞百分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Ⅱ+Ⅲ期患者明显低于Ⅰ期患者( 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CD45RA+T细胞明显减少,而 CD45RO+T 细胞明显增多(P<0.05);与Ⅰ期乳腺癌患者比较,Ⅱ+Ⅲ期乳腺癌患者 CD45RA+T 细胞明显减少,而CD45RO+T细胞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细胞亚群检测是评价肿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重要指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乳腺癌患者免疫功能与肿瘤恶变的发生、发展及临床分期有一定相关性,随着病情的进展,机体免疫功能呈现下降趋势。

    作者:王文慧;李海滨;李景生;宋玉国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甲状腺功能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影响

    目的:观察甲状腺功能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CRT)的影响。方法选择29例植入 CRT/CRT-D患者,根据其术前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水平分为二组:正常组(FT3>3.50 pmol/L),低 FT3组(FT3<3.50 pmol/L),观察二组患者术后6个月心功能分级、QRS波时限、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肺动脉收缩压(PASP)等超声心动图指标的变化;并观察二组术后FT3的变化。结果 CRT术后6个月,二组患者心功能均明显改善(P<0.05);LVEF升高,其中低FT3组术后 LVEF升高更明显(P<0.05);二组患者术后 QRS波时限、LVEDd及PASP有下降的趋势。与术前比较,术后6个月低FT3组患者FT3水平显著增高(P<0.01);正常组患者术后FT3水平与术前无差异。结论低FT3心衰患者对CRT反应不逊于FT3正常患者,其机制可能为CRT提高FT3水平,改善心功能。

    作者:汪和贵;汪祥海;杨玉雯;芮世宝;柯永胜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免疫营养干预对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早期营养干预对老年重型颅脑损伤( SHI)患者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2013年5月至2015年6月该院神经外科收治的90例老年SHI 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营养组和免疫营养组,对照组按照传统营养支持方式进行治疗,营养组采用肠外营养( PN)和肠内营养( EN)序贯营养支持治疗,免疫营养组在营养组的基础上增加精氨酸和谷氨酰胺。分别于治疗第1天( T1)、第7天( T2)和第14天( T3)采集患者血液,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总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T淋巴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水平。结果营养组和免疫营养组患者 T3时各营养指标水平明显高于 T2,T3时总各营养指标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免疫营养组亦高于营养组(P<0.05)。与 T1相比,对照组 T2和 T3时CD3+和CD4+水平明显下降,营养组和免疫营养组 T2时 CD4+水平显著降低( P<0.05);与对照组 T3相比,营养组和免疫营养组的 CD4+和 CD4+/CD8+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营养组T3相比,免疫组的CD4+/CD8+水平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 T2和 T3时 IgG 的水平明显低于 T1(P<0.05);营养组和免疫营养组T3时IgG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T3(P<0.05)。结论早期的免疫营养干预对于改善老年SHI患者的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翠燕;郭雪琴;潘彩霞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丹酚酸B对大鼠缺血心肌组织溶酶体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丹酚酸B( Sal B)对异丙肾上腺素( ISO)所致大鼠心肌缺血模型心肌溶酶体功能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丹参注射液组和Sal B 12.8、6.4、3.2 mg/kg组。除空白组外,各组大鼠尾静脉注射ISO建立急性心肌缺血模型,连续给药7 d后,Power-Lab数据采集分析系统测定各组大鼠心电图变化;试剂盒测定血清中溶酶体相关膜蛋白2(Lamp-2)、组织蛋白酶 D( Cat-D)的活性,心脏匀浆中一氧化氮合酶( NOS)、一氧化氮( NO)、Cat-D和溶酶体匀浆中 Cat-D 的活性;HE 染色法检测心肌梗死面积。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 P<0.05或 P<0.01),模型组大鼠心电图T波水平显著升高,血清中 Lamp-2、Cat-D的水平显著升高,心脏匀浆中 NOS、NO、Cat-D含量升高,溶酶体匀浆中 Cat-D含量降低,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增多。 Sal B 12.8、6.4 mg/kg组和丹参注射液组能够显著降低心电图T 波升高值,降低血清 lamp2、Cat-D和心脏匀浆中NOS、NO、Cat-D含量,升高心脏溶酶体匀浆Cat -D含量,与模型组比较(P<0.05或P<0.01)。结论 Sal B对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与溶酶体的膜稳定性及水解酶的活性功能有一定的关系。

    作者:孙帅军;王新宇;黄小玲;陈叶香;王曼;蒋宝平;许立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疗老年尿毒症患者钙磷代谢异常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高通量血液透析对老年尿毒症患者钙磷代谢异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老年尿毒症患者钙磷代谢异常患者146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3例。对照组给予低通量血液透析治疗,观察组给予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疗,两组均治疗6个月。对两组治疗前后血磷、血钙、血肌酐及血甲状旁腺素水平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观察。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磷、血钙、血肌酐和血甲状旁腺素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血磷、血钙、血肌酐和血甲状旁腺素水平差异显著(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高通量血液透析可显著改善老年尿毒症患者钙磷代谢异常,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作者:吴广宇;蒋晓立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血清CD40、CD40 L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

    目的: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白细胞分化抗原40及其配体(CD40/CD40L)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变化,探讨上述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CAS患者94例,其中IMT增厚的有34例,颈动脉斑块形成的有60例;健康体检者20例(IMT正常组)。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IMT,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两组血清 CD40、CD40L和 MMP-9水平。结果随着IMT的增厚,血清CD40、CD40L、MMP-9水平明显升高(P<0.05);有不稳定斑块的 CAS患者 IMT及血清 CD40、CD40L、MMP-9水平较稳定斑块患者明显升高,不稳定斑块CAS患者脑梗死(CI)发病率高于斑块稳定组(P均<0.05)。结论血清 CD40、CD40L、MMP-9能促进 CAS 的形成和增厚,MMP-9能增加斑块的不稳定性,导致CI的发生,监测血清CD40、CD40L、MMP-9水平,能用来预测CAS患者的IMT、斑块的稳定性和疾病的预后。

    作者:马清峰;李建军;熊亮;张静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与估计肾小球滤过率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 NAFL)与估计肾小球滤过率( eGFR)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4年1~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门诊健康体检人群881例,检测谷氨酰转肽酶( GGT)、甘油三酯( TG)、总胆固醇( 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尿酸(UA)、血清肌酐和肝脏超声,同时测量身高、体重、腰围(WC)、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计算体重指数(BMI)及eGFR。结果881例体检人群中,NAFL 274例〔男212例,女62例,平均年龄(48.0±7.3)岁〕,健康人群607例〔男321例,女286例,平均年龄(47.7±8.8)岁〕,两组性别、SBP、DBP、UA、GGT、TG、TC、HDL-C、LDL-C、FPG、WC、BMI、eGFR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所有P<0.05),NAFL人群eGFR平均水平低于健康人群〔(107.5±20.0)ml· min-1·1.73 m-2 vs.(112.8±24.6)ml· min-1·1.73 m-2〕。按eGFR水平从低到高将研究人群平均分成四组,发现NAFL患病率呈相应的下降趋势( P 趋势值=0.019)。经年龄、性别校正后, Spearman 相关性分析显示 eGFR 与 DBP、WC、BMI、GGT、TG、TC、LDL-C、UA等NAFL相关危险因素呈负相关性(所有P<0.05)。结论 eGFR与NAFL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密切相关,NAFL可对eGFR产生影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NAFLD)可能是导致eGFR水平下降的危险因素之一。

    作者:徐生志;沈哲;厉有名;陈春晓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局部复发鼻咽癌旋转容积调强与固定野动态调强放疗技术的剂量学比较

    目的:比较旋转容积调强放疗( VMAT)技术与固定野动态调强放疗( IMRT)技术在复发鼻咽癌应用中的剂量学差异。方法选取11例局部复发鼻咽癌患者,分别设计双弧VMAT与七野IMRT两组计划,比较两组计划的靶区( PTV)剂量参数、适形指数( CI)和均匀指数( HI),以及危及器官(OAR)剂量参数、机器监测跳数(MU)、投照时间。结果 VMAT的 PTV D98%略低于 IMRT(P<0.05),CI高于 IMRT(P<0.05),HI与IMRT无显著差异(P>0.05)。 VMAT 中双侧颞叶的 Dmean 与周围正常组织的 Dmean 均比 IMRT 低(P<0.05),脑干的 Dmean 略高于 IMRT(P<0.05),在其他危及器官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 VMAT的MV(672±112)明显少于IMRT(917±206),幅度约(25±13)%(P<0.05),VMAT投照时间〔(2.3±0.1)min〕比IMRT〔(5.1±0.4)min〕减少(54±3)%。结论局部复发鼻咽癌VMAT计划可以达到或略优于IMRT计划的靶区剂量分布,能更好地保护双侧颞叶,有效减少MU和投照时间。

    作者:陆佳扬;张基永;张武哲;彭逊;李梅;吴丽丽;谢文佳;谢良喜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肝癌大鼠体内TH17/Treg失衡及意义

    目的:观察肝癌大鼠体内TH17/Treg失衡状态,从而探讨免疫细胞在肝癌疾病的发病机制。方法观察大鼠肝癌模型和对照组,提取脾脏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CD3、CD4、CD8,TH17及Treg比例,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液上清白细胞介素(IL)-17及肿瘤坏死因子( TNF)-β含量变化,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PCR)检测RORγT及Foxp3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肝癌组体内单个核细胞CD8表达量显著升高, CD3、CD4表达量显著降低,CD4/CD8比例显著降低(P均<0.05);TH17细胞表达量显著升高,Treg细胞表达量显著降低(P均<0.05);IL-17含量显著升高,TNF-β含量显著降低(P均<0.05);RORγT含量显著升高,Foxp3含量显著降低(P均<0.05)。结论肝癌大鼠TH17/Treg失衡,具体表现为TH17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增多,而Treg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降低,提示TH17/Treg失衡与肝癌疾病具有相关性。

    作者:黄刚哲;姜华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持续性血液透析对终末期肾病伴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持续性血液透析对终末期肾病伴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5年8月该院收治终末期肾病患者120例,根据是否感染HVB分为终末期肾病伴HBV感染患者(观察组)47例和单纯性终末期肾病患者(对照组)73例;均给予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第1、3、6个月时血清白蛋白、尿素氮、血清肌酐及24 h尿蛋白量,治疗前与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比例、CD4+CD25+调节性T细胞( Tregs)比例、T淋巴细胞穿孔素及颗粒酶 B的表达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总有效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1、3、6个月两组患者血肌酐、尿素氮、尿蛋白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血浆白蛋白水平显著上升(P<0.05);治疗3、6个月两组各症状指标水平较治疗1个月差异显著(P<0.05);两组治疗后6个月较治疗3个月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前观察组患者血清CD8+T细胞比例、Tregs、穿孔素及颗粒酶 B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各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观察组患者各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液透析能够改善终末期肾病合并HBV感染患者的临床症状、肾脏功能及免疫功能,对清除HBV、控制病情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黄涛;董震;孙立新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四妙丹蒌颗粒治疗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四妙丹蒌颗粒治疗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NSTEAMI)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符合条件的NSTEAM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规范化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四妙丹蒌颗粒,疗程2 w。观察两组患者试验前后的心绞痛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心电图疗效、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安全性及转归,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在心绞痛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及心绞痛稳定状态、心绞痛发作情况、治疗满意度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P<0.01),并可降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治疗率(P<0.05)。结论四妙丹蒌颗粒对NSTEAMI具有良好疗效。

    作者:靳宏光;郭家娟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合并隐性肾衰竭的影响因素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患者隐性肾衰竭患病率及影响因素。方法以血肌酐正常,但肾小球滤过率估算值( eGFR)<60 ml· min-1·1.73 m-2作为隐性肾衰竭诊断标准,将67例COPD患者划分为隐性肾衰竭组及非隐性肾衰竭组,采用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67例 COPD 患者中,6例出现隐性肾衰竭,患病率为9%。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与女性相比,男性COPD患者罹患隐性肾衰竭概率较低(OR=0.033,95%CI 0.002~0.528,P=0.016);D-二聚体水平越高,罹患隐性肾衰竭的概率越高(OR=1.052,95%CI 1.041~1.133,P=0.038)。结论 COPD患者罹患隐性肾衰竭的患病率为9%;女性及血浆D-二聚体升高是COPD罹患隐性肾衰竭的独立预测因子。

    作者:曾勉;蒋玉洁;何婉媚;李斌;陈伟玲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铥激光前列腺汽化切除术与等离子电切治疗高龄高危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疗效比较

    目的:探讨经尿道铥激光前列腺汽化切除术( TmLRP)与双极等离子切除术( PRP)治疗高危高龄良性前列腺增生( BHP)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分别用TmLRP及PRP治疗高龄高危BPH患者各45例、43例。比较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并发症及手术疗效等指标。结果88例均安全度过围术期,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未输血。 TmLRP组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膀胱冲洗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对比差异显著( P<0.05)。两组术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残余尿量(PVR)和大尿流率(Qmax)均明显改善(P<0.05),但组间无明显差别( P>0.05)。结论 TmLRP与PRP治疗高龄高危BPH患者均有明确的疗效,但TmLRP具有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更适合高龄高危BPH患者。

    作者:侯岩松;何屹;王华;朱崴;姜新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脓毒血症患者血清降钙素原的变化及其预后意义

    目的:探讨脓毒血症患者血清降钙素原( PCT)的变化及其预后意义。方法选择脓毒血症患者70例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酶联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PCT水平,分析患者入院时血清PCT的水平、不同程度患者的血清PCT的水平以及住院期间死亡情况的相关性,观察不同PCT水平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在脓毒血症不同程度的比较中,脓毒血症患者PCT值要优于合并器官衰竭组,合并器官衰竭组优于感染休克组;在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的比较中,脓毒血症合并器官组及感染性休克组要显著高于单纯性脓毒血症(P<0.05)。在患者病情转归的比较中,好转组PCT值逐渐降低,无效组PCT值无明显变化,死亡组PCT值逐渐升高。结论血清PCT值与脓毒血症患者的病情呈正比,对于重症患者的病情监测和预后意义重大。

    作者:周凯;胡迎春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农村留守老人社会支持体系

    我国六成老龄人口住在农村,其中,60岁及以上农村留守老人高达5000万〔1〕。如何满足广大农村留守老人的基本需求,不断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不但是着力改善民生的现实需要,也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然要求。必须构建以留守老人基本需求为导向的多层次、立体化社会支持体系。

    作者:唐踔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MMSE与MoCA差值作为鉴别老年性痴呆的辅助诊断方法的可行性

    目的:研究并探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作为鉴别阿尔茨海默病(AD)和血管性痴呆(VD)辅助诊断方法的可行性。方法选择住院收治的老年痴呆患者中,随机选取50例AD患者和50例VD患者进行研究,并采用MMSE量表和MoCA量表对这100例老年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精神状态进行评估,对比两组患者的MMSE总评分、MoCA总评分以及细化评分,并观察两组患者的精神行为异常发生情况。结果 AD组患者的 MMSE总评分、MoCA总评分均明显低于VD组(P<0.05)。 AD组患者和 VD组患者的MMSE量表中的即刻记忆、延迟记忆两项得分存在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MoCA量表中的执行功能得分也存在明显差异(P<0.05),但两组患者在MMSE量表、MoCA量表的其他项目的得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 AD组患者和VD组患者在幻觉、睡眠障碍、焦虑恐惧等精神行为异常方面的发生率不明显(P>0.05),但AD组患者在偏执和妄想、行为紊乱、攻击行为等方面的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VD组患者(P<0.05),而VD组患者在情感障碍方面的异常发生率明显更高(P<0.05)。结论 VD相对于AD而言,其认知功能障碍和精神状态异常情况较轻,可利用MMSE量表和MoCA量表对AD、VD进行鉴别诊断。

    作者:郑莉莎;赵婧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参麦注射液联合丹红注射液对体外循环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联合丹红注射液对体外循环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的保护作用。方法体外循环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78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应用丹红注射液静脉注射治疗。观察组:应用丹红注射液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心率、心律失常持续时间、心律失常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1);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cTn)I、血管紧张素(Ang)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NO)水平高于对照组,丙二醛(MD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参麦注射液联合丹红注射液能够有效改善体外循环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的心律失常、降低心率,并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氧化应激状态,保护心肌功能和促进受损心肌的恢复。

    作者:胡玲;李林 刊期: 2016年第08期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主管:中国老年学学会

主办:中国老年学学会 吉林省卫生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