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液透析临时深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临床分析

徐建华;王瑜;李秋月

关键词:血液透析, 深静脉导管, 感染
摘要:目的:探讨血液透析临时深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临床特点和防治方法。方法对67例患者原发病、感染部位、置管至发生导管感染的时间、导管感染发生率、病原微生物、转归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67例患者中有11例为局部感染,其余均为血行感染或血行加局部感染;颈内静脉置管至发生导管感染的时间明显长于股静脉(P<0.05);导管感染发生率为9.25%,股静脉置管的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颈内静脉置管(P<0.05);血培养阳性率61.2%,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居多。结论颈内静脉置管优于股静脉置管,但仍需根据病情选择置管部位,只要从医生、护士、患者三方做好预防工作,仍能降低导管感染的发生。
江西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江西医药》支持江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课题论文的实施办法

    作者:江西省医学会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丙泊酚、芬太尼和咪达唑仑复合麻醉用于肥胖患者无痛人流术的观察

    目的:观察丙泊酚、芬太尼和咪达唑仑复合麻醉用于肥胖患者无痛人流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0例行无痛人流术的肥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A组患者术前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2mg/kg,B组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两组均采用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麻醉。记录两组患者HR、MAP、SpO2变化,丙泊酚用量、苏醒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T1时比较,B组患者T2时的MAP、SpO2明显下降(P<0.05),A组患者T2、T3时点的HR、MAP、SpO2与T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同时点A组比较,B组T2时的MAP、SpO2明显下降(P<0.05);与A组比较,B组患者丙泊酚首剂量及总剂量明显增加,苏醒时间明显延长,术中体动反应和呼吸抑制的发生率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芬太尼和咪达唑仑复合麻醉用于肥胖患者无痛人流术可产生良好的麻醉效果,不良反应少。

    作者:任海雪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血液透析临时深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临时深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临床特点和防治方法。方法对67例患者原发病、感染部位、置管至发生导管感染的时间、导管感染发生率、病原微生物、转归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67例患者中有11例为局部感染,其余均为血行感染或血行加局部感染;颈内静脉置管至发生导管感染的时间明显长于股静脉(P<0.05);导管感染发生率为9.25%,股静脉置管的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颈内静脉置管(P<0.05);血培养阳性率61.2%,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居多。结论颈内静脉置管优于股静脉置管,但仍需根据病情选择置管部位,只要从医生、护士、患者三方做好预防工作,仍能降低导管感染的发生。

    作者:徐建华;王瑜;李秋月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无创正压通气在心肌梗死病人氧交换和心输出量中的作用

    目的:观察无创正压通气(NPPV)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后并发充血性心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上饶市第五人民医院ICU收治的78例心肌梗死介入术后并发肺水肿患者的治疗进行研究。两组患者采用的常规治疗包括强心、利尿和应用血管活性药物。依照呼吸治疗策略分为无创辅助组44例、对照组(采用高氧或双氧面罩吸氧组)33例。观察治疗后1h、6h 和12h 临床疗效,包括呼吸频率(RR)、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氧和指数(PaO2/FiO2)、血浆B型钠尿肽(BNP)及血气的变化。结果无创辅助组有效率(86.4%)明显高于对照组(67.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创治疗组治疗后1h、6h、12h测得的PaO2/FiO2、BNP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分别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HR、RR、MAP、pH、PaCO2经12h治疗后都较基础状态明显改善。NPPV组ICU停留时间和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缩短。结论 NPPV改善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后并发肺水肿患者的氧合指数和通气功能,纠正其呼吸衰竭,并可改善其心功能,加速心功能恢复;减少ICU停留时间和总住院时间。

    作者:骆德强;陈自力;戴巍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钢丝加强型硬膜外导管在腰硬联合阻滞麻醉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钢丝加强型硬膜外导管在腰硬联合阻滞麻醉用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1月-2016年2月在腰硬联合阻滞麻醉下行择期手术24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24例,麻醉时置入普通硬膜外导管,观察组124例,麻醉时置入钢丝加强型硬膜外导管,比较两组硬膜外阻滞置管时、置管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比较两组穿刺不适程度。结果观察组硬膜外阻滞时置管感觉异常、注药遇阻、回抽见血、回抽见脑脊液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拔管后出血、术后感觉异常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穿刺部位不适程度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腰硬联合阻滞麻醉中置入钢丝加强型硬膜外导管能有效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同时能减少穿刺部位不适,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作者:江良玖;李凯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江西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第十四次学术会议征文通知

    作者:江西省医学会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锁骨上切迹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在大面积烧伤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应用锁骨上切迹骨性标志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用于大面积烧伤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穿刺途经。方法选取大面积烧伤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记录穿刺的成功率、二次或改用其它方法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穿刺的成功率、二次或改用其它方法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的血肿明显减少,其它各种并发症血胸、液气胸、气胸、空气栓塞、心包填塞及心律失常等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应用锁骨上切迹骨性标志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用于大面积烧伤患者安全,成功率高,节省穿刺置管时间,提高穿刺效率,降低了部分并发症,提供了相对护理方便、快速补液的途经。

    作者:徐小智;袁小华;殷晶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低度近视儿童快速散瞳前后对比度视力对比分析

    目的:研究快速散瞳检查方法对低度近视患儿对比度视力的改变状态。方法选取综合验光后低度近视患儿(联合光度低于-3.0DS,散光低于-0.75DC)59人,103眼。平均屈光状态-1.42+0.73DS,平均年龄9.75+0.34。选取复方托吡卡胺散瞳,连续三次,共三十分钟。散瞳前后均进行对比度视力(CVA)检测,应用深圳亮晶科技MFVA100为检查设备,视标背景亮度260cd/m2。选取100%,25%,10%,5%对比度视力检测值做组间配对分析。结果100%组散瞳前CVA为0.501+0.284,散瞳后的为0.529+0.346,25%组散瞳前CVA为0.233+0.171,散瞳后的为0.248+0.194,10%组散瞳前CVA为0.111+0.090,散瞳后的为0.108+0.089,5%组散瞳前CVA为0.062+0.044,散瞳后的为0.066+0.051;各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低度近视儿童瞳孔大小、调节放松状态对对比度视力无影响。对比度视力改变与非光学系统的神经感知有关。

    作者:郑蕾;杨媛媛;侯建兰;万春泓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母胎膜早破合并羊膜炎对足月新生儿感染及其并发症的影响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合并羊膜炎对足月新生儿感染及其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对收治的204例母亲胎膜早破的足月新生儿临床资料,将其分为2组,母胎膜早破合并羊膜炎为A组研究组,母胎膜早破未合并羊膜炎为B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新生儿感染及其相关并发症和新生儿预后。结果 A组新生儿感染率高于B组,并且A组感染发生严重程度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母胎膜早破合并羊膜炎与足月新生儿感染密切相关,适时终止妊娠,减少羊膜炎的发生率,从而减少新生儿感染的发生。

    作者:钟维维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婴幼儿门诊支气管镜检查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的麻醉方法用于门诊婴幼儿支气管镜检查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90例ASAⅠ-Ⅱ级,年龄1-3岁行支气管镜检查的患儿随机分成3组,每组30例。观察组A组给予丙泊酚2mg/kg,瑞芬太尼0.1μg/kg;观察组B组给予丙泊酚2mg/kg,瑞芬太尼0.2μg/kg;对照组C组给予丙泊酚3mg/kg。观察和记录支气管镜诊疗前、过程中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及呼吸的变化及意识消失时间和苏醒时间、麻醉满意度和不良反应(躁动、恶心呕吐、呛咳)情况。结果三组患儿麻醉前血压、心率等血流动力学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诱导期及插管后较麻醉前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在诱导期及插管后血压、心率较实验组明显下降(P<0.05)。实验组B组的意识消失时间及苏醒时间快于其他两组,不良反应少,满意度高。结论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在门诊婴幼儿支气管镜检查中比单独应用丙泊酚更安全、可行。

    作者:黄芳;罗春芳;李强;胡华琨;章高平;谢维炎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基质金属酶基因多态性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风险的关联研究

    目的:探究MMP-1、MMP-2、MMP-3、MMP-7、MMP-9和MMP-13基因多态性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风险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30例为内异症组,另取同期非内异症患者30例为对照组。取内异症组患者异位子宫内膜、在位子宫内膜和对照组内膜组织,免疫组化法分析MMP-1、MMP-2、MMP-3、MMP-7、MMP-9和MMP-13蛋白表达情况。取两组女性静脉全血样本5ml进行白细胞DNA提取,DNA样本进行MMP-1、MMP-2、MMP-3、MMP-7、MMP-9和MMP-13基因多态性的PCR-RFLP法检测。结果 MMPs蛋白在内异症患者的异位内膜组织高表达,在对照组内膜组织中低表达,差异具有显著性。内异症组患者MMP-1基因-1607的2G等位基因频率为85.00%,显著高于对照组56.67%(P<0.05);内异症组患者MMP-7基因-181的G等位基因频率为21.67%,显著高于对照组3.33%(P<0.05)。单基因分析MMP-2、MMP-3、MMP-9和MMP-13基因多态性与内异症发病风险无显著相关性(P>0.05),而MMP-1(rs=0.358,P<0.05)和MMP-7(rs=0.752,P<0.05)基因多态性与内异症发病风险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 MMP-1基因-1607携带2G等位基因和/或MMP-7基因-181携带G等位基因显著增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风险。

    作者:方琪;胡鸣;聂薇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发热危险度评分在儿科门诊处理无明显感染灶发热婴幼儿中的作用研究

    目的:分析发热危险度评分在儿科门诊处理无明显感染灶发热婴幼儿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本院门诊2016年1月-2016年9月接收的首次就诊的经临床检查未发现明显感染灶的420例发热(体温≥38℃)婴幼儿,并构建专门的发热危险度评分量表,且经该量表进行前瞻性评估,以总结分析该评分量表的临床价值。结果经发热危险度量表评估可见,共有46例患儿评分为0分,均行居家治疗;1-3分患儿共238例,其中56例(23.53%)留院观察或住院治疗,124例(52.1%)应用抗生素治疗;≥4分患儿共136例,均留院观察或住院治疗,125例(91.91%)应用抗生素治疗。可见≥4分组患儿的严重疾病发生率、抗生素应用率均较1-3分组患儿显著更高(P<0.05)。严重疾病诊断中评分≥1分的灵敏度为100%,9例危重疾病患儿中评分≥4分的灵敏度为100.0%。结论无明显感染灶发热婴幼儿处理中应用发热危险度评分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借鉴推广。

    作者:徐青华;陈赛珍;陈美清;邓云;章晓兰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无针注射曲安奈德治疗瘢痕疙瘩的疗效观察

    目的:比较无针注射器与普通注射器在瘢痕内药物注射治疗的效果。方法我院对70例瘢痕疙瘩患者瘩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低压无针注射器,对照组采用普通注射器,均向瘢痕内注射曲安奈德,观察2组患者的有效率、复发率。结果治疗组有效率100%,复发率5.7%;对照组有效率为91.4%,复发率为18.4%;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无针注射器曲安奈德治疗瘢痕疙瘩疗效好,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曾晓霞;陈婷;刘燕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改良的Yokoyama术治疗重眼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目的:评估和分析改良的Yokoyama术在重眼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通过改良的Yokoyama术治疗的5例重眼综合症。术前均给予眼眶CT检查眼外肌的位置;综合验光测屈光度,A超测量眼轴;术前、术后行9个诊断眼位检查眼外肌的运动功能;术中行眼外肌被动牵拉试验评估眼外肌的限制程度和功能。手术方式:采用改良的Yokoyama联合内直肌后徙术。结果术前眼眶CT显示患眼眼外肌出现移位现象,术中被动牵拉试验显示患眼内直肌均出现不同程度挛缩,患眼上下转均明显受限,术后3个月,发现患者视物无复视,第一眼位正位,内转自如到位,外转较术前明显改善,上下转较术前有所改善;术眼前节段无缺血表现。结论改良的Yokoyama术不仅有效改善重眼综合症患者固定性内斜视状态,同时改善眼球的运动功能。

    作者:梁玲玲;幸正茂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万古霉素治疗腹透相关性腹膜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了解腹透液中间断和连续给药治疗腹透相关性腹膜炎万古霉素的血药浓度和腹透液药物浓度,以及腹膜炎治愈率和复发率的差异。方法选取20例腹透相关性腹膜炎G+菌感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腹腔间断给药和连续给药两种方式,检测2-7d血和腹透液万古霉素浓度,并计算腹膜炎的治愈率和复发率,比较两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1周内血药浓度均达到有效血药浓度>15mg/L,腹透液浓度间断给药有2例到第5d时低于有效浓度<4mg/L,连续给药均达到有效浓度。两组患者腹膜炎治愈率均为100%,均无复发。结论治疗腹透相关性腹膜炎间断给药和连续给药血药浓度均能达标,部分患者间断给药腹透液药物浓度不达标;两组给药方式治愈率和复发率均无差异。

    作者:杨建秋;寇光;蔡立靖;刘立民;胡建新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非HIV感染相关的隐球菌性脑膜炎97例临床特点及诊断分析

    目的:分析非HIV感染相关的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0年(2005-2015年)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7例非HIV感染相关的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特点、诊治情况。结果在97例患者中,19.6%(19例)为老年患者;70.1%(68例)有基础疾病者;92.7%(90例)以头痛、头晕为首发症状;91.8%(89例)墨汁染色找到隐球菌,100%(30例送检)乳胶凝集试验阳性;头颅MRI见散在多发小缺血病灶82.4%(80例);13.4%(13例)误诊为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39.2%(38例)颅内压增高>300mmH2O;89例给予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和伊曲康唑单药或联合治疗。治愈12例,好转38例,死亡或自动出院47例。结论非HIV感染相关的隐球菌性脑膜炎发病率逐年增加,与人口老龄化、合并基础病相关。该病临床表现不典型,死亡率高。脑脊液墨汁染色、隐球菌乳胶凝集试验是提高早期诊断率的关键。

    作者:吴成斯;余婷;刘琼琼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自制气管切开封管器在临床应用的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自制气管切开封管器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在康复医学科住院的长期气管切开需封管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消毒棉签缠胶布插入气管套管内实行完全封管的方法,观察组采用自制气管切开封管器实行部分封管、再过渡到完全封管的方法。比较两组患者72h内的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带管时间、封管成功率的变化。选择20名操作人员分别使用传统的消毒棉签缠胶布和自制气管切开封管器进行封管操作,操作后让其对两种封管方法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封管72h内的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带管时间、封管成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0名操作者均选择自制气管切开封管器作为气管切开患者的首选封管方法。结论自制气管切开封管器设计科学、操作方便、使用安全,既增加了医务人员的可操作性,又能缩短带管时间、提高患者封管后的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鄢茵;邵秀芹;胡燕;管细红;童华章;郑茶凤;潘玉娟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江西医药》投稿方法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超声引导下经皮气管切开在重症肥胖病人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评估超声引导经皮气管切开术对危重症肥胖患者的可行性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肥胖被定义为身体质量指数(BMI)的大于30kg/m2。本研究纳入2014年1月-2016年1月在江西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住院需行气管切开的危重症患者,按身体质量指数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在超声引导下行经皮气管切开术,评估手术的可行性,并统计、比较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共有38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研究组20例,对照组18例,研究组患者的BMI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kg/m2:36.8±7.4 VS 27.1±4.3,P=0.0000)。两组患者气管切开时间无显著差异(P=0.5865)。总体并发症率类似(70%和66.7%, P=1.0000)。大多数为轻微并发症(低血压,低血氧,刺穿气管和轻微出血)。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发现肥胖患者组有1例肉芽肿(2.6%)。一例非肥胖病人出现切口皮肤感染,后经抗感染治疗后好转。全部患者均采用超声引导行经皮气管切开术,没有患者改行常规切开或死亡。结论本研究显示,肥胖并不是超声引导行经皮气管切开术的禁忌症,对肥胖患者使用超声引导行经皮气管切开术具有一定可行性。并且超声检查有利于提供患者颈部解剖信息,从而更好的选择和调整穿刺点。并发症发生率也较低。

    作者:王荣胜;陈志;何招辉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微创与常规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炎症因子对比分析

    目的:分析微创与常规室间隔缺损两种术式之间机体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变化。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5年12月经右外侧小切口微创手术组26例患者与正中切口常规手术组21例患者,比较两组间TNF-α、IL-6、IL-8、ET-1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变化情况,客观评价两种手术方式引起机体全身炎症反应的程度。结果微创手术在对患者预后效果要明显优于传统手术组,手术72h后微创手术组患者血清IL-6、IL-8表达水平开始明显下降,明显低于同组术后48h水平(130.33±27.53 vs 136.14±31.39;0.67±0.12 vs 0.71±0.17)(P<0.01)。其数值较同时间段的传统组患者血清表达水平明显较低(130.33±27.53 vs 140.51±28.61;0.67±0.12 vs 0.78±0.15)(P<0.01)。两组患者血清TNF-α表达水平体外循环开始后均显著升高,术后48h后均达到低值,(13.16±9.71 vs 15.69±11.01)(P<0.01)。术后72h后再次上升(21.33±12.19 vs 25.36±16.03)(P<0.05)。微创手术组TNF-α、ET-1表达水平各时相均低于同时相传统手术组(P<0.05)。结论微创与传统手术组在手术过程中机体未产生明显的炎性因子上的差异。但在术后的围手术期中,由于微创手术对机体的损害相对较弱因此血清中炎性因子水平明显低于传统手术组。

    作者:田承南;汤玉敏;伍复年;唐志贤;刘子由 刊期: 2016年第11期

江西医药杂志

江西医药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