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化文
目的:探讨早期控制溶血,合理输液,维持尿量,碱化尿液,血液透析在职业性急性砷化氢中毒救治中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15例职业性急性砷化氢中毒病例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效果以及预后情况。结果15例职业性急性砷化氢中毒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早期控制溶血,合理输液,维持尿量,碱化尿液,血液透析是救治职业性急性砷化氢中毒的关键所在。
作者:何钦;王智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45例中、重度上睑下垂的术后效果,探讨先天性上睑下垂手术注意事项。方法患者年龄3-21岁,均提上睑肌肌力≤4mm,额肌肌力≥8mm行额肌瓣悬吊术,术后1周、1个月、6个月复查比较上睑的高度、弧度。结果45例58眼术后3个月内上睑缘高度可有不同程度的回落,3个月后上睑缘高度基本稳定。但有不同程度的睑闭合不全,未发生暴露性角膜炎。所有患者均有轻度的上睑迟滞现象,术后6个月后均达到满意者标准。结论上睑下垂术中和术后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对先上睑下垂术前睑裂高度、提上睑肌肌力、额肌肌力的精确检查及熟悉上睑解剖结构,手术操作轻柔细致对手术效果非常重要。
作者:黄琴;廖洪斐;王耀华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锁定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5年5月期间本院诊治的4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将45例患者分为A组(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及B组(锁定钢板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骨折愈合情况、术后并发症及关节功能优良率的差别。结果与B组相比,A组患者手术时间显著减少,切口长度小,术后负重时间提前(P<0.05);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术中出血量未见显著差别(P>0.05);A组未发生内固定物松动及髋内翻,B组内固定物松动及髋内翻发生率分别为5.0%和10.0%(P>0.05);两组术后3个月关节优良率分别为88.0%和85.0%,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锁定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相当,但前者对机体损伤小,更适合老年体弱手术者。
作者:郑常青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分析损伤控制与中医补法在骨科急性损伤急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2月到2014年2月本院收治的64例急性损伤患者临床资料,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2例。对照组患者采取损伤控制治疗,研究组加以中医补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急救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及住院时间等指标的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骨科急性损伤急救中应用中医补法方法,有利于促进患者骨科疾病的恢复,缩短治疗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黄细军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观察中药薰洗配合手法松解治疗踝关节骨折术后僵硬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6例诊断为踝关节骨折术后僵硬患者采用中药薰洗配合手法松解治疗,7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治疗结束后随访时间6-12个月,参照Baird踝关节评分标准。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本组优20例,良12例,可3例,差1例。结论中药薰洗配合手法松解治疗踝关节骨折术后僵硬,可以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促进关节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江新浩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对普外科I类手术切口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进行临床分析,为I类切口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普外科I类手术切口的患者621例,分为2组,其中观察组279例患者在围手术期进行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对照组342例患者在围手术不使用抗生素,对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中有2例患者术后出现切口感染,对照组中有3例患者出现术后切口感染。观察组、对照组中患者术后切口感染无显著差别。结论普外科I类手术切口围手术期不进行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是安全的。
作者:涂黄;李小珍;詹亚琨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调查戒烟行动期患者的抑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抑郁与社会支持的关联性。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123例戒烟行动期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戒烟行动期患者抑郁发生率为33.33%,抑郁标准分为48.12±9.27,分析发现不同婚姻状况、不同职业、不同烟草依赖程度的患者抑郁得分存在差异;此外患者抑郁标准分与社会支持总分呈负相关关系(r=-0.19,P<0.05)。结论戒烟行动期患者抑郁状况与社会支持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加强主观支持及对支持的利用度有助于降低抑郁的发生率。
作者:周胜亮;许萍;李平;徐春燕;胡招娣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八珍汤加减对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探讨其临床适用性。方法病例选择从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58例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简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化疗(TP方案)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八珍汤加减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生存率情况及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改善情况,治疗后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及药物对血液的毒性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治疗后症状均有所缓解,其中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51.7%,与对照组患者的48.3%相当(P>0.05);试验组患者的疾病控制率93.1%,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7.0%(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QOL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降低,且试验组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CD3+、CD4+、CD8+、CD4+/CD8+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患者的免疫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P>0.05)。结论八珍汤加减联合化疗能够明显改善晚期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免疫功能,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周向群;周志军;周向荣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Lucentis联合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手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我院10例10只眼药物不能控制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先行玻璃体腔注射Lucentis,观察7-10d,待虹膜表面新生血管消退或萎缩后行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观察玻璃体腔内注射Lucentis及引流阀植入后虹膜及前房角新生血管,术后眼压及视力的变化。结果玻璃体腔注射未出现与操作有关并发症,注射Lucentis药物后约5-7d后虹膜表面新生血管可见萎缩或消失,行引流阀植入术后患者均感眼部疼痛好转,术后3个月复查,矫正视力提高6例,不提高者4例,植入引流阀3个月后眼压平均(13.6±4.2)mmHg,9例眼压控制在21mmHg以内,2例用2种抗青光眼药物眼压恢复正常。结论玻璃体腔注射Lucentis联合青光眼引流阀手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可减少虹膜新生血管,减少术中及术后出血,减少手术炎症反应,提高手术成功率,有利于保护残留的视功能。
作者:付劲松;谢程阳;李岚;闻琛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改良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0月-2013年10月采用内固定方式治疗的髌骨骨折患者151例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固定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2组:克氏针张力带组(A组)97例和空心螺钉张力带组(B组)54例。随访6-18个月,对2组研究对象的手术情况、术后疗效、并发症等方面进行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无差别的情况下(P>0.05),空心螺钉张力带组在愈合时间、愈合率均优于克氏针张力带组;且空心螺钉张力带内固定组对髌骨及膝关节部位刺激较轻(仅4/54),解剖复位效果较好,并发症较少(31.48%vs 63.92%),且优良率(68.04%vs 85.19%)明显高于克氏针张力带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空心螺钉张力带较当前流行使用的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更适合治疗髌骨骨折,其固定效果可靠,疗效高,并发症较少。
作者:许振波;黄海明;吴维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自发性气胸中的心电图特点,以明确其在自发性气胸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8例经X线胸片证实为气胸的患者行心电图检查,比较左右自发性气胸患者的心电图特征。结果38例中,有33例(86.84%)出现了胸导联QRS波振幅的周期性改变,振幅改变的差值在0.3-0.8mv,平均为(0.54±0.21)mv;出现窦性心动过速共18例(47.37%),左侧气胸11例(50%),右侧气胸7例(43.75%)。左侧气胸中有18例(81.81%)以SVl和SV2的振幅改变较为显著,其振幅改变差值平均为(0.55±0.22)mv,且胸导联QRS波振幅绝对值Vl+V2>V3+v4>V5+V6,为22例(100%);呈顺钟转位22例(100%)。右侧气胸中有13例(81.25%)以RV5的振幅改变较为显著,其振幅改变差值平均为(0.47±0.20)mv;有5例(31.25%)表现SVl振幅周期性改变,平均振幅改变为(0.35±0.10)mv;3例(18.75%)表现RV5及SVl振幅均改变,逆钟向转位13例(81.25%)。结论左、右侧气胸有各自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对自发性气胸患者行心电图检查,出现胸导联QRS波振幅周期性改变可提示胸腔及肺部两侧压力不平衡使心脏出现摆动,对鉴别心脏疾病、气胸及禁止行胸片的孕妇气胸等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雷礼琴;朱婉红;余瑶;李星;聂欣婷;江梦云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研究蜂王浆对铅中毒小鼠促排铅的作用。方法口服醋酸铅溶液40mg/L染毒15d,建立铅中毒模型后,灌胃给药不同剂量蜂王浆及阳性对照药物EDTA 30d,原子吸收法测定血液铅含量,观察及统计蜂王浆对铅中毒小鼠血液促排铅作用。结果铅中毒小鼠给药30d,血液中的铅含量明显下降,蜂王浆高剂量组与模型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蜂王浆对铅中毒小鼠血铅有较明显的促排作用。
作者:余爱民;李巍;粟永波;黄强;刘志勇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观察钛镍记忆合金组织吻合器在妇科手术中进行皮内缝合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00例妇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两组,50例采用钛镍记忆合金组织吻合器皮内缝合(观察组),另50例采用普通4号丝线间断缝合皮肤层(对照组),观察2组患者术后切口愈合情况、拆线时间及术后6个月瘢痕随访情况。结果观察组50例切口全部甲级愈合,无感染伤口,无缝线反应;对照组:甲级愈合45例,乙级愈合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疾病等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后切口拆线时间均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随访切口瘢痕,观察组50例切口呈直线状,瘢痕细微,瘢痕与周围皮肤颜色相近,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钛镍记忆合金组织吻合器用于妇科手术皮内缝合,组织相容性好,无缝线反应,切口愈合快,可提早拆线,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周海红;饶文琴;杨全英;游选文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新生儿及小婴儿食道裂孔疝的安全性、手术时机和疗效。方法2010年6月至2014年2月对28例患有食道裂孔疝的新生儿及小婴儿施行了腹腔镜下食道裂孔修补+Nissen胃底折叠术,手术年龄9-105d,平均(45±23)d;体重1.8-4.6kg,平均(3.3±1.1)kg。所有病例术前均经消化道造影明确诊断;手术在肝撑及牵引条辅助下,贲门食管区暴露理想,游离腹段食道2-4cm,4-0prolene线缝合修补食管裂孔,借助食管探条或操作钳直接测量修补后食管裂孔大小,胃底折叠360°包绕食管(Nissen)。结果所有病例均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83-162min,平均(115±25)min;术中出血量2-5ml,术后24-72h进食,术后住院7-13d,平均(9±1.8)d。26例患儿获得术后随访3个月-3年,2例失访;1例复发,经开腹食道裂孔修补术治愈;6例患儿存在2次以上肺部感染;术后12个月营养状况达到同龄儿童标准的比例是95%(19/20)。结论腹腔镜手术在食道裂孔疝的治疗中具有微创、美观优势,适宜的操作器械、精细的术中操作是开展新生儿及小婴儿手术的基本要求。
作者:陶俊峰;黄金狮;陶强;陈快;刘智文;樊伟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分级管理结合患者家属干预的方法及应用效果。方法2011年1月在本社区建档及管理的2049例高血压患者临床资料中,按管理编号随机抽取400名高血压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降压治疗和一般分级随访管理,干预组结合患者家属干预管理和自我管理。结果经过3年的干预管理,干预组患者在高血压防治知识知晓率、规范服药率、血压的控制率和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高血压患者分级管理结合患者家属干预和自我管理,能有效提高高血压防治知识知晓率、规范服药率、血压控制率,从而达到提高生活质量,减缓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吴云娟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分析126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手术前后肺淤血X线变化及相关因素。方法对126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X线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62例二尖瓣置换病例和64例联合瓣膜置换病例(二尖瓣置换+主动脉瓣置换),按术后复查的X线表现分成2组进行统计分析,计算所得χ2值为6.13, P<0.05。结果表明,两组患者肺淤血愈合率不相同,单纯二尖瓣病变患者术后肺淤血愈合率高于联合瓣膜病变患者术后肺淤血愈合率。结论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半个月,单纯二尖瓣病变术后肺淤血有明显改变。部分患者肺淤血未减轻主要考虑为术前病史长,心功能差,以及早期并发症的影响,还有远期遗留左心房增大、肺动脉高压、风湿活动、服药不规律等因素。
作者:罗艳;詹亚琨;梁利民;徐昌民 刊期: 2014年第11期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由EB 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性疾病,儿童多见,病程常具有自限性。临床表现以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及肝脾肿大为主,其病变可涉及全身各个系统,在机体处于不同的免疫状态下,感染EB病毒会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但严重肺部损害发生的较少。此患儿有持续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咽扁桃体炎及肝功能受损,血清EB病毒抗体测定IgM阳性,血清EB病毒DNA测定阳性,虽然外周血异形淋巴细胞未见明显增高,但骨髓易见异形淋巴细胞,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成立。同时此患儿肺部影像学表现为双肺渗出病灶和间质性肺部病变,考虑为EB病毒感染直接侵袭或其引起的变态反应造成的肺损害。我们遇及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丹遐;陈强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检测胱抑素C(Cystain C,Cys C)的意义和价值。方法对56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血清Cys C水平进行动态观察,并与非脑、脊髓病变患者34例对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CI的血清Cys C水平明显高(<0.01)。急性脑梗死组内比较,大面积梗死组的血清Cys C水平明显高于小面积梗死组(P<0.01),有意识障碍亚组的血清Cys水平明显高于无意识障碍亚组(P<0.01),大面积梗死组的两亚治疗15d后的血清Cys C水平明显低于入院第1d(P<0.01)。结论血清Cys C水平与脑梗死密切相关,可作为脑梗死发生、发展的参考指标,对判断预后、制订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罗和平;王娟娟;陈春秀 刊期: 2014年第11期
作者:江西医药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观察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小儿非插管全麻短小手术中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120例择期手术患儿,随机分为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S组)和氯胺酮复合丙泊酚组(C组),每组60例。所有患儿均采用保留自主呼吸的非插管全麻;S组患儿采用舒芬太尼及丙泊酚诱导和维持,C组则采用氯胺酮复合丙泊酚诱导和维持。术中监测麻醉前(T0)、手术开始后5min(T1)、10min(T2)、15min(T3)、苏醒时(T4)的HR、MAP、RR、SPO2及动脉血气值;并记录患儿术后苏醒时间,麻醉效果及术后躁动、喉痉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儿术中镇痛镇静均完善;与术前及C组比较,S组患儿的HR、MPA、RR在T1、T2、T3时降低,PCO2升高(P<0.05),但均在正常范围内;S组喉痉挛、躁动等方面发生率低于C组,苏醒时间较C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无明显变化。结论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应用在小儿非插管全麻中,具有安全有效、麻醉效果好、不良反应少的特点,是一种良好的麻醉方法。
作者:章征兵;明腾;许凯;胡华琨 刊期: 201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