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宁夏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能力建设现状及建议

杨绯

关键词:食品安全, 风险监测, 现状, 建议, 宁夏
摘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从充实人员配备、强化仪器装备,提高检测能力、加大经费投入等方面提出具体措施,以完善宁夏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加强能力建设,提升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水平。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杂志相关文献
  • 精细化管理在医院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了解医院教学工作发展现状,为医院教学管理工作总体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探讨精细化管理在医院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作用。结果:根据医院教学工作的实际,在教学目标设置、工作流程、评估结果管理等方面有效应用精细化管理模式。结论:精细化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管理理念,将精细化管理引入医院教学管理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魏瑾;王淑贤;张宇;张建中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Stathmin 蛋白在鼻内翻性乳头状瘤组织中的表达、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 Stathmin 蛋白在鼻内翻性乳头状瘤(NIP)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5例 NIP 和20例鼻中隔切口边缘粘膜组织(SM)以及10例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NSCC)标本中 Stathmin 蛋白的表达。结果:Stathmin 蛋白在 NIP 的阳性表达率为57.14%,明显高于它在鼻中隔黏膜组织中的表达率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Stathmin 蛋白在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0%,高于它在 NIP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提示 Stathmin 与肿瘤病理类型及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有重要关联性。Stathmin 的阳性表达可能与 NIP 的侵袭性、高复发性有重要的相关性,在对 NIP 的诊断及检测中可能有重要作用。

    作者:修海波;李永团;刘喜全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营养护理干预对老年人骨质疏松骨折患者术后恢复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强化营养护在老年妇女髋骨骨折围手术期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本院收治的145例老年妇女髋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72人和对照组73人,在入院时测量两组患者骨密度值。入院期间对两组患者展开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强化营养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骨密度值变化、住院天数、并发症、死亡率以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营养强化护理能够提升患者骨密度、缩短住院时间、减轻并发症并且使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有明显提升。结论:强化营养护理能够提升患者身体素质,促进术后康复,有助于良好护患关系的形成。

    作者:宋洁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浅谈骨科护理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

    目的:对骨科护理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进行研究和分析。方法:选择100例于2012年2月至2013年7月间在我院骨科进行治疗的患者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有50例患者,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在此护理基础上总结常见护理问题并对观察组患者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比较和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27例患者对护理质量满意,12例患者比较满意,11例患者不满意,护理满意度为78%,观察组41例患者满意,7例患者比较满意,2例患者不满意,护理满意度为96%。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4例患者皮肤潮红,4例患者头晕,6例患者便秘,并发症发生率为28%,观察组1例患者皮肤潮红,1例患者便秘,并发症发生率为4%,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骨科护理常见问题进行总结并积极采取有效的解决对策能够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作者:杨娅;王芳芳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产后产妇抑郁症形成的原因及护理措施分析

    目的:分析研究产后产妇出现抑郁症的一些原因和相关的护理方法。方法:随机抽取近三年在我院分娩的产妇300例,使用 EPDS(抑郁评分量表)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1例产妇出现抑郁症状,经过科学合理的护理方法对这些病人进行相关护理,并且在一年以内得以治愈。结论:产后抑郁症是一种心理问题,对产妇的影响非常大,护理人员一定要加强其相关护理工作,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工作是非常关键的,能够使其抑郁症的发生率得以明显下降。

    作者:王晓虹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MSCT肺容积成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诊断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 CT 肺气肿体积比例指标及肺容积指标在 COPD 疾病中的诊断预测价值。方法:选择 COPD 病例87例和健康对照29例,进行64层螺旋 CT 容积扫描,采用诊断试验 ROC 曲线分析 CT 肺容积等指标在 COPD 诊断筛查的应用价值。结果:三个肺气肿容积比例指数诊断 COPD 的 ROC 曲线下面积均大于0.8(P<0.01);肺容积指标中 Vin、Vex 指标的 ROC 曲线下面积分别达到了0.773、0.859,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论:CT 肺气肿体积比例指标诊断筛查 COPD 效果较好;Vin 和 Vex CT 肺容积指标,具有较好的诊断筛查价值。

    作者:尹子铭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临终病人的关爱与护理

    临终关怀是通过对频临死亡的病人进行心理、伦理等各方面关心和照顾,通过掌握临终病人的病情及心理特征,采取有真对性的、科学的、人性化的护理,通过舒适护理,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让他们带着尊严、关爱、和安慰离去,使病人安详的走完人生的后旅程。

    作者:刘莉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分三型配合苦参酊治疗脂溢性脱发95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分三型配合苦参酊治疗脂溢性脱发的疗效。方法:三型施治加减方配合苦参酊外用。结果:总有效率95.12%。结论:本方法治疗脂溢性脱发疗效满意。

    作者:李忻泽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对高校教职员工群体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的调查

    目的:研究高校教职员工人群健康状况,以便开展多种疾病的预防工作。方法:根据教职员工群体健康体检结果教职员工人群中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2937名体检者中男性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显著高于女性,有显著性差异(p﹤0.01),并随着年龄增加而增高。其中,高脂血症男性组中,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患病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女性组,青年组、中年组无差异性。青年组与老年组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高校教职员工群体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患病率较高,健康状况面临新问题,多数人处于亚健康和疾病状态。需加强高校教职员工群体的保健工作。

    作者:郭莉娟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奥美拉唑联合阿莫西林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出血疗效观察

    目的:研究分析对慢性浅表性胃炎出血患者采用奥美拉唑联合阿莫西林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3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34例慢性浅表性胃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患者治疗期间采用的不同治疗方式,将134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67例,采用单一用药(奥美拉唑)治疗,观察组患者67例,采用联合用药(奥美拉唑联合阿莫西林)的方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恢复情况以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的平均止血时间和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7.01%,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89.55%,组间比较存在明显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美拉唑联合阿莫西林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出血的良好药物,临床疗效明显,安全性高,颇具临床价值。

    作者:万莉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促进剖宫产产妇早期泌乳的方法和措施

    目的:为解决剖宫产术后产妇早泌乳,满足母乳喂养。方法:将我科2011年10月-2012年5月200例剖宫产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1O0例设专职责任护士。术后6小时给予拔除尿管、早进食、早活动、早排气、合理膳食、心理指导与健康教育。母乳不足者给予乳房按摩。对照组1O0例仅给予常规母乳喂养知识宣教及技巧指导,待肛门排气后进食,母乳不足的新生儿采用小勺或小杯喂奶。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第一天乳汁分泌情况无显著差异,而第二天、第三天泌乳量观察组比对照组明显增多。结论:通过对剖宫产产妇设责任护士,指导产妇早进食、早活动、早排气、合理膳食,乳房按摩,改善泌乳起到积极作用,有力地支持了母乳喂养,是保障母乳喂养早实施的有效方法。

    作者:黄红媚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临床护理路径应用在2型糖尿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2型糖尿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健康教育。结果:患者对糖尿病健康教育内容掌握程度、自我管理能力、对护士工作的满意度均有明显提高。结论:对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可使患者全面、系统、有效地掌握健康知识,降低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作者:丛朵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儿科护士手足口病重症迹象认知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目的:探讨儿科不同层次护理人员对手足口病重症迹象早期发现认知掌握及实施现况。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本市综合医院儿科186名护理人员手足口病重症迹象早期发现相关知识进行调查。结果:儿科护理人员中对手足口病重症迹象早期发现认知掌握好的是持续高热(>39℃、>2天)占69.5%,差的是呼吸急促、口唇紫绀、咳粉红色泡沫痰或血性液体占26.05%;护士、护师和主管护师及以上手足口病重症迹象认知掌握比率分别为35.16%、45.45%、50.00%,手足口病重症迹象认知掌握情况无显著差异;本科以上学历护理人员手足口病重症迹象认知掌握情况明显优于大中专学历者(P<0.05);工作时间越长,认知掌握情况越好(P<0.05);由此,说明儿科护士对手足口病重症迹象早期发现掌握情况并不理想。结论:本研究显示综合医院儿科护士对手足口病重症迹象认知掌握情况未达到理想水平,不同层次护理人员认知掌握情况有一定差异,应强化开展针对性的儿科护士手足口病重症迹象早期发现业务培训,确保手足口病患儿重症迹象不延迟诊断,不遗漏诊断。从而,提高救治成功率,为手足口病患儿生命健康提供更有利保障。

    作者:赵月霞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核心力量训练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核心力量训练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将125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除常规疗法外,每日有计划地实施核心力量训练,3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总有效率。结果: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核心力量训练效果优于常规治疗方法。

    作者:余婷;杨艳梅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优质护理在传染病护理中的效果

    目的:观察优质护理在传染病护理中的实施效果。方法:对我科实施优质护理后住院的100例患者,于患者出院前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评价患者住院期间的满意率。结果:通过优质护理,使患者对医院的医疗护理服务满意率明显提高。结论:优质护理能提高护士的护理服务质量,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满意率。

    作者:王玉莲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品管圈活动在住院病人电脑血糖监测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运用品管圈活动提高电脑血糖监测质量的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用讨论法及检查法找出影响电脑血糖监测质量的问题,找出根本原因,采用头脑风暴法及甘特图法分析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解决,从而提高电脑血糖监测质量。结果:品管圈活动可发现并解决电脑血糖监测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品管圈活动后漏测率明显降低。结论:品管圈活动是改善电脑血糖监测的有效方法。

    作者:杨丽君;李江博;张立君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浅谈狼疮性肾炎的健康教育体会

    目的:总结狼疮性肾炎患者的健康教育经验,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对20例不同年龄的狼疮性肾炎患者,通过评估、心理护理、用药护理、饮食护理、日常生活护理等,实施相应的健康教育。结果:完全缓解2例,持续缓解13例;复发2例,其中1例经住院好转出院,失访2例。结论:对狼疮性肾炎病人进行及时、有效的健康教育,可以增强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积极主动地防治疾病,可以延缓病情进展,减少复发,不仅能减轻病人的痛苦,还能减轻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更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

    作者:谢海花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的影响分析

    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4月到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5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记录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并且进行评估比较。结果:治疗后两组 SAS、SDS 评分均优于治疗前,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 SAS、SDS 评分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心绞痛发生率以及高血压的发生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以及心理状态有很大的改善,可以减轻或者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能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作者:高复峰;金红云;冯明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妊娠期间甲状腺激素治疗剂量的变化研究

    目的:探讨妊娠期间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的甲状腺激素治疗剂量的调整规律。方法:选择于我院接受治疗的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处于妊娠期间的患者作为实验组,非妊娠期间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甲状腺激素治疗的变化规律,并统计实验组患者在妊娠期间较妊娠期前后的甲状腺激素使用剂量变化百分比的变化。结果:实验组的患者在妊娠期间甲状腺激素的使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妊娠期间甲状腺激素的使用量显著高于妊娠前及分娩后,差异具有差异。结论: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妊娠期间需加大甲状腺激素的治疗量,分娩后期所需量有所下降。

    作者:张英霞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38例猝死病人院前急救情况分析

    猝死是指自然发生、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也叫急死,即貌似健康的人或病情经治疗后已稳定或正在好转的患者,在很短时间发生意想不到的非创伤性死亡。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发病后6小时内死亡者为猝死,现在多数学者主张为1小时[1]。疾病、剧烈运动、某些药物等都可以造成猝死,其中多数是心源性猝死,约占70%以上。通过对36例猝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发病以45-65岁中老年人为多,且与季节,变化有明显关系。诱发疾病主要为冠心病、高血压(占79%),绝大部分病人因失去抢救时机而死于家中,及早实施有效心肺复苏(CPR)对成功救治至关重要。因此探讨猝死患者的诊断抢救及预防方法对院前猝死患者提高生存率有重要意义。

    作者:孙元熙;宋倩 刊期: 2013年第10期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杂志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