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实用心电学杂志

实用心电学杂志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江苏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江苏大学;中国医师协会
  • 国际刊号:1008-0740
  • 国内刊号:32-1857/R
  • 影响因子:0.64
  • 创刊:1993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江苏
  • 语言:中文
  • 邮发:28-438
  • 全年订价:14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 被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网络版》(Ulrichsweb)和《史蒂芬斯全文数据库》(EBSCOhost)收录
  • 心血管系统疾病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03年4期文献
  • QRS记分与急性心肌梗死左室功能的关系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者常规心电图QRS记分与左室功能的相互关系.方法对45例AMI的QRS记分与用二维超声测得的LVEF、EDV、ESV、GWMI、RWMI进行相关分析.结果QRS记分与LVEF呈明显负相关,与EDV、ESV、GWMI、RWMI呈明显正相关.结论QRS记分可用来估测AMI的左室功能,特别是舒张功能减退的程度.

    作者:曹国强;汪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脑创伤患者心率变异性及左室射血分数变化及意义的分析

    目的研究脑创伤时心率变异性(HRV)及左室射血分数(EF)的改变,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对82例(A组)各型脑创伤者,作常规心电图及HRV分析,并测定EF,设60例正常健康人为对照组(B组).结果A组60.98%(50/82)存在心电图变化,与颅脑伤程度密切相关,HRV时域及频域指标在急性期较B组显著减低(P<0.01),EF亦下降(P<0.05).结论A组有明显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变化,为一种心脏应激反应,具有潜在危险性,严重时终将影响心脏功能,引发心功能衰竭.

    作者:朱尚文;李建生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不完全性房内传导阻滞的P波离散度与阵发性房颤的关系

    目的探讨不完全性房内传导阻滞(ICIAB)的P波离散度(Pd)与阵发性房颤(PAf)的关系.方法观察测量44例ICIAB的P波.根据是否发生PAf分为房颤组(A组)和对照组(B组),并对P波大时限Pmax和Pd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间比较,Pmax无显著差异(P>0.05),Pd显著差异(P<0.01).结论Pd对预测ICIAB者是否发生Af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周长勇;魏毅民;宋华静;丁兆銮;李洁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ST-T改变与超声心动图对照分析

    目的评价ST-T改变与超声心动图(UCG)检查结果.方法对180例患者常规12导联记录ST-T改变进行统计分析,并与UCG检查对比.结果ST-T改变者中89例(49.4%)UCG示室间隔与左室后壁节段性运动减低,有的丧失运动或收缩期增厚;15例(8.3%)示主动脉硬化,主动脉内径增宽,运动僵硬,重搏波消失;9例(5%)示主动脉瓣钙化,回声增强,5例(2.78%)示左室腔假腱索;余72例未显示主动脉及心内结构异常.结论UCG比心电图对心肌缺血更敏感,室壁运动异常是心肌缺血的唯一指标.

    作者:王贤春;李年令;刘祥瑞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DCG监测重度频发室性早搏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重度频发室早(SFPVS)时段、峰值与各病组的关系.方法采用DCG监测分析100例24h室性早搏(PVS)总数大于3000次以上患者的资料.结果SFVS与心脏受损程度、心脏负荷变化及交感神经张力影响有关.SFPVS发生率冠心病组(A组)52.3%,其它心脏病组(B组)40.1%,非心脏组(C组)7.6%.结论对于有器质性心脏病背景下的SFPVS应重点检测,积极治疗.

    作者:曲俐玲;于庆春;万爱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52例心房晚电位与阵发性房颤的临床关联

    目的探讨心房晚电位测试对于预测阵发性房颤发生的临床关联.方法以P波触发信号平均心电图记录技术测试52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及40例健康对照组的心房晚电位(滤波后的P波时限、P波终末20ms、30ms、40ms的电压均方根值)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阵发性房颤组的滤波后P波时限为(137.52±2.92)ms,对照组为(113.05±1.20)ms,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阵发性房颤组的P波终末20ms电压均方根值为(2.65±0.25)μV,对照组为(3.72±0.19)μV,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阵发性房颤组的P波终末30ms电压均方根值为(3.69±0.32)μV,对照组为(4.71±0.28)μV,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2).结论P波触发信号平均心电图记录心房晚电位可作为预测阵发性房颤的1个快速、无创性指标.

    作者:王肖龙;冯其茂;薛金贵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114例老年起搏器患者心电图随访

    目的观察老年人安装起搏器术后起搏器功能及疗效.方法对114例植入各种类型起搏器者按常规时间和程序进行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DCG)随访观察.结果经3个月~7年(平均4.8)年随访:各种类型起搏器有各自起搏特征及其工作模式,81%患者心功能及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感知不足4例,感知过度1例,心房电极移位1例,介入性心动过速1例,电池耗竭4例,死于心梗、脑出血、顽固性心衰4例.结论永久起搏器可明显改善心功能及临床症状,但必须定期随访,及时判断起搏系统故障,对准确诊断起搏源性心律失常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作者:贾邢倩;杨奋;王凤秀;马伟;卢铖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冠心病患者抑郁情绪对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抑郁情绪的心理治疗效果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60例CHD患者随机分为心理治疗组(A组)及对照组(B组),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A组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B组.结论综合性心理治疗能显著降低CCHD者负性情绪的严重程度,可提高其临床疗效、躯体功能及生活质量.

    作者:王俐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射频消融前后TnI、CK-MB检测的变化

    目的通过观察射频消融术(RFCA)前后肌钙蛋白I(TnI)和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的变化,分析RFCA对心肌组织的损伤,比较两者对检测心肌微损伤的效能.方法对30例经全面检查均无其他器质性疾病者,于术前、术后12~18h采血,样本于当日行TnI和CK-MB检测.结果术前TnI均<0.2ng/ml,术后26例TnI升高,占86.6%.CK-MB术前均阴性,术后9例阳性(>5.9ng/ml),占47.3%,(P<0.01).结论RFCA可致心肌损伤,但范围亦小.在检测心肌微损伤方面,TnI敏感性高于CK-MB.

    作者:高迎春;武云涛;王玲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小儿心肌炎心室晚电位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目的观察小儿重型心肌炎(A组)心室晚电位(VLP)与室性心律失常(VT)者中的发生率.方法对40例A组患儿合并心律失常事件(AE)和VT患儿进行VLP检测.结果A组VLP阳性率高达75.68%与正常对照组(B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1,同时VLP阳性者AE及VT发生率明显增高,其发生率分别为78.95%(30/38)和96.30%(26/27).结论提示VLP对预测和估测小儿重型心肌炎病情重危程度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孙德利;齐垚;孙敏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老年无痛型心肌梗死发生部位与死亡原因分析

    目的对老年人无痛型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部位与死亡原因进行分析.方法将206例分为疼痛组(A组)148例、无痛组(B组)58例,分析两组梗死部位分布、死亡原因及住院病死率.结果前间壁+下壁组发生率高于A组(P<0.005),B组住院病死率明显高于A组(P<0.005),死亡原因主要是泵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心脏破裂.结论梗死面积是决定本病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张琴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以R-T夹角、QRS-T夹角对体表QTcd可取性的评价

    目的通过R-T夹角及QRS-T夹角的变化,评价体表心电图所测定的QT离散度(QTcd)的可取性.方法随机抽样551例住院患者的心电图及心向量图资料,以微机和人工相结合的方法,取QTcd及R-T夹角、QRS-T夹角数据.按QTcd≤50ms或>50ms分为2组;R-T夹角和QRS-T夹角按一定绝对值大小范围分为正常及异常组进行比较.结果QTcd值随R-T、QRS-T夹角绝对值增大而增大,两组QTcd的R-T、QRS-T夹角分布明显不同,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QTcd>50ms的R-T夹角异常率为54.35%,QRS-T横面、额面夹角的异常率分别是57.61%、87.87%,明显>正常组(P分别<0.005和0.01).结论QTcd的变化与R-T夹角、QRS-T夹角有相关性,与角度的绝对值大小呈正比关系,符合心电图导联与心向量的2次投影理论.体表所测QTcd受R-T、QRS-T夹角的变化影响,不足以反映心室各部位复极的差异,其临床应用是不可取的.

    作者:黄露;刘丽萍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粘液水肿性心脏病QT、JT离散度分析

    目的了解粘液水肿性心脏病(MHD)QT、JT离散度.方法测量27例MHD患者(A组)12导联的心电图并与匹配27例正常人(B组)作对照.结果MHD患者的QTd、JTd值分别比对照组增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结论QTd、JTd明显延长说明MHD者存在心电不稳定性,有助于临床上预测心脏事件的发生.

    作者:郑瑞凤;刘劲松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既往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成功后心肌微循环功能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既往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成功后心肌微循环功能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46例首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既往有无心绞痛史分为A组(有心绞痛史,24例)和B组(无心绞痛史,22例).所有患者在发病后6h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置入术.分组对照观察冠心病危险因素、心电图、心肌酶谱及左心室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A组与B组比较:①两组患者在大量吸烟、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及阳性家族史等方面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肌酸激酶峰值(CKmax)分别为(1 790±255)U/L和(2 530±360)U/L,(t=8.098,P<0.01);③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分别为(0.60±0.14)和(0.51±0.12)(t=2.331,P<0.05);④介入治疗成功后抬高的ST段于0.5h内降幅≥50%或于2h内恢复至等电位线者与未达上述标准者分别为87.5%和45.5%(x2=7.419,P<0.01),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既往有心绞痛史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较无上述病史者心肌微血管损伤为轻,原因可能与既往心绞痛通过心肌缺血预适应机制保护心肌微血管结构与功能完整性有关.

    作者:李青山;周振宇;龚洪涛;郭新贵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TCA术中心律失常特点及处理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PTCA术中各种心律失常的特点及处理体会,总结经验教训.方法入选的59例AMI患者均进行了冠脉造影及PACT支架术.结果术中共有48例心电监护发现有心律失常发生(发生率81.4%),属于PTCA再灌注心律失常者35例,占全部心律失常的72.9%.非再灌注心律失常13例,占全部心律失常的27.1%,明显低于再灌注心律失常(P<0.01).结论AMI急诊PTCA术中心律失常发生率高,危险性大,有效预防和及时处理术中心律失常是手术成功的关键环节之一.

    作者:李向东;魏国峰;于键;马玉荣;关红;赵香莲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射频电磁场对心电传导的影响

    目的研究射频电磁场对心电传导的影响.方法对139例雷达工作人员进行心电图测试,测试数据和统计学方法处理.结果显示雷达工作人员QRS时间延长和QT离散度增高,发生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ICRBBB)者明显增多.结论射频电磁场能影响心电传导,对雷达工作人员进行一定的防护措施是必要的.

    作者:朱强;金永玲;姜彤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30例小儿室早与左室假腱索的关系探讨

    目的初步探讨小儿室早的发生与左室假腱索的关系.方法室早组为30例,年龄3~13岁.其中男18例,女12例.经体检、心肌酶谱、血电解质、全胸片和心电图检查,除室早外临床无其它阳性发现.正常对照组为30例,年龄3~13岁.其中男15例,女15例,为健康体检儿童.经体检和心电图、全胸片检查无心脏疾患和心律失常.用美国DIASONICS公司2DGAIEWAYFX彩色多普勒诊断仪,探头频率2.75MHz.在2个以上切面上看到室间隔至左室后壁,室间隔至左室心尖,呈条索状或带状回声,不与二尖瓣叶相连,且除外室间隔肥厚、附壁血栓及左室肉柱等,即诊断左室假腱索.结果室早组30例中发现左室假腱索19例,检出率为63.3%.正常对照组30例中左室假腱索5例,检出率为16.7%.室早组检出率高于正常对照组,经卡方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小儿室早的发生与左室假腱索可能有关系,提示左室假健索是室早的潜在发生原因之一.

    作者:吕剑平;吕进泉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极化液、美托洛尔及其合用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的自主神经功能及电生理的作用

    目的观察极化液、美托洛尔及其合用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心率变异性(HRV)和心肌电生理的影响.方法通过结扎35只新西兰兔,冠脉左室支(LAD)的复制动物缺血再灌注模型,给予极化液、美托洛尔,观察其对HRV、心脏复极化离散度(△APD)和触发活动的影响.对各指标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LAD阻断后HRV各项指标减少,△APD增加,触发活动增多,HRV与△APD有明显的相关性.极化液及美托洛尔能明显增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HRV各项指标,改善△AAPD.二药合用效果更佳,并能显著降低早期及延迟后除极(EAD、DAD)振幅,减少其发生率(P<0.01).结论极化液、美托洛尔在AMI时有维持自主神经功能的平衡,增加心肌电生理稳定性的作用;二药合用可预防和中止触发活动,可能是其抗室颤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朱俏萍;区文超;黄建华;李奇林;刘诚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60例完全性左束支并左前分支阻滞的临床意义

    目的观察左束支阻滞(LBBB)的动态变化,研究LBBB合并电轴左偏(LAD)的意义.方法对60例LBBB者的一系列12导心电图作回顾分析,其中9例作了长时间观察.结果检出LBBB合并LAD20例(占33.3%),其中冠心病12例(占20例的60%)、心肌病5例、高血压2例,其他1例.9例长期观察者,7例先有左前分支阻滞(LAFB)以后发展成为LBBB并LAD.结论冠心病、心肌病、高血压者发生的LBBB并LAD,是LBBB加LAFB或左束支分支同时阻滞、LAFB阻滞程度重于左后分支阻滞(LAPB).

    作者:王莉;易军;卢喜烈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200例正常成人左后胸导联心电图分析

    目的探讨正常成人左后胸导联(V7~V9)的正常范围.方法对200例正常成人常规及V7~V9导联的P波、QRS波、Q波及ST-T改变进行分析.结果V7~V9导联Q波时间均<40ms;ST段抬高绝大多数<0.5mm,占99%,仅2例抬高>1mm(占1%).结论V7~V9导联Q波时间≥40ms、ST段抬高>1.0mm,可诊断心电图异常.

    作者:周琳妮;张文篪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4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房室阻滞的预后分析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0例1W内并发CAVB者的临床资料和ECG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0例心功能Killip分级二级以上占60%,恶性心律失常及病死率发生率高;前壁AMI发病明显低于下壁AMI,而并发症及病死率前者则显著高于后者.结论AMI并CAVB是影响近期预后的重要因素.

    作者:梁苏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非典型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的鉴别诊断

    目的探讨AIRBBB与假性RBBB的鉴别诊断.方法对105例常规ECG的V1导联呈rSr'型的患者,进行3个不同层面的胸导联ECG与VCG记录,得出两者的形态特征差异.结果AIRBBB与假性RBBB在ECG特征上,当V1导联有r'时,SI 、v5相对增宽≥0.05s,具有明显差异性(P<0.01).在VCG的特征上,AIRBBB 37例,3个层面横面终末向量均在右后、右后跨右前为主,终末延缓时限为30ms~60ms.假性RBBB67例,3个层面终末向量除1例呈右前附加环外,右前、右后均无典型附加环.终末延缓时限均<30ms.结论当V1导联呈rSr',S1v5时限相对增宽≥0.05s时有利于AIRBBB的诊断.VCG特征为:(1)QRS环时限<0.12s,(2)附加环多在右后或不典型,(3)终末传导延缓时限≥30ms,可作为AIRBBB与假性RBBB的鉴别诊断依据.

    作者:廖杰;李荣世;陈有昌;陈青萍;邓福;周强;陈静;邓靖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溶栓后早期T波的变化对冠脉再通判断的价值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后早期T波的变化,以及对冠脉再通判断的价值.方法对46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AMI者根据溶栓后24h内有无T波倒置分为两组.依据临床间接判断冠脉再通的标准观察两组血管再通情况.结果T波倒置组(A组)与未倒置组(B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92.8%和22.2%(P<0.01).结论溶栓后早期T波倒置可作为判定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的参考指标.

    作者:洪少勇;雷奕祺;陆秀红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Brugada综合征1例报告

    患者男,74岁.因上腹部隐痛10d、柏油样便4d,于1999年9月9日入院.查体:体温37.1℃,脉搏98次/min,血压105/60mmHg,心肺无异常,腹平软,剑突下深压痛.血液生化及电解质无异常发现,纤维胃镜检查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X线胸片,心脏彩色多谱勒超声心动图示心脏结构及功能正常.

    作者:侯存月;姚伟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临时心脏起搏治疗长间歇依赖性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2例

    例1,女性,50岁.半年前曾因头晕、心悸、气促住院治疗,当时多次ECG示一度、二度Ⅰ型及Ⅱ型、三度房室阻滞.应用阿托品等治疗后,房室多次阻滞消失,症状改善.出院诊断:高血压病2期,冠心病,房室阻滞.

    作者:邓万俊;覃事范;郑重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房颤、双束支阻滞、室性并行心律伴折返

    患者男,64岁.临床诊断:冠心病,图中P波消失,f波代之.额面电轴左偏-43°.Ⅰ、aVL呈qRs,Ⅱ、Ⅲ、aVF呈rS,SⅢ>SⅡ,QRS>0.12s,为左前分支阻滞(LAFB)(图略).图1为同一帖心电图,V2、V5分别为连续记录.

    作者:刘军;周从义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P波跨越T波和P波同时跨越T与P波现象各1例报告

    例1女性,54岁.发作性心悸、胸闷3年,加重1W.体检:BP110/65mmHg,心率106次/min,律不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肺无异常.临床诊断:冠心病、心律失常.急诊心电图示:P波规律出现,P-P间期0.49s,P-R间期0.36~0.38s,除P4、P15、P20后见QRS波脱落,多数P波在前QRS波之后及T波之前(图略).

    作者:郑瑞凤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Niagara瀑布样T波2例

    例1,患者女,73岁.1d前食肉丸不久感到上中腹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不放射.恶心、呕吐1次,吐出胃内容物,伴轻度腹泻.有慢支炎、肺气肿史10年.查体:桶状胸,双肺未闻及干湿罗音,心脏各瓣膜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作者:王力英;周从义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室早揭示急性期心肌梗死1例

    患者女,58岁.间歇性胸闷、心悸3d,干活时突然心前区压榨性疼痛伴气急,双肩及两上肢麻木1h.体检:神清,面色苍白,大汗淋漓,P 56次/min,BP 110/80mmHg,心音低钝,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心律不齐,可闻及频发早搏,急诊心电图(图1)示窦性心律,心率65次/min,QRS波呈室上性,Ⅱ、Ⅲ、aVF导联呈R型,V1和V3导联呈rS型,Ⅲ、aVF的ST段轻微压低,各导联可见提前出现畸形的QRS波,其前无相关P'波,QRS时限0.12s,在Ⅱ、Ⅲ、aVF、V1、V3导联的早搏呈qR型,q波时限>0.04s,部分Q波振幅>R/4,在QRS波后约0.08s可见P-波,Ⅲ、aVF、V1及V3导联出现连续2个提前畸形的QRS波,分别呈QRS型,QR型或rS型,Q波时限>0.04s,振幅亦>R/4波,代偿间歇完全,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频发室早(偶呈成对),部分伴室房传导.

    作者:王晓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小儿分支性室性心动过速1例

    患儿男性,7岁.因呕吐、心悸伴面色苍白1d而入院.体检:T36.5℃,BP100/70mmHg,神志清,精神疲倦,心率160次/min,心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肺呼吸音清晰.超声心动示各房室大小正常,各瓣膜无异常,心室舒缩功能正常,经X线胸片未见异常.

    作者:林毓群;李迪俊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低温引起巨大J波2例

    例1,患者男,50岁.因醉酒后在天桥底下露宿一夜,次日凌晨4:00被家属发现,急送院急诊,当时室外温度为3~5°.据家属诉说患者平时身体健康,有烟酒嗜好.入院检查:体温不升,肛温28℃,心率35次/min,血压50/0mmHg,患者神志不清,呼吸浅表,有喉鸣音,两侧瞳孔等大,对光反射消失,左侧鼻孔有血迹,两侧呼吸音对称,心律缓慢但尚规则,心音低.

    作者:王晓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伴干扰性房室传导的文氏现象

    患者女,64岁.胸闷、心悸、浮肿1W加重伴发热3d.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史16年.临床诊断:慢性右心功能不全,肺心脑病.Ⅱ导联示:P波形态各不相同,有直立、倒置、(- +)双相、(+ -)双相,即使是直立或倒置的P波其深度也不同,P-P间距长短不一,P-P之间基线清晰,P频率为115次/min,QRS波基本正常,P-R间期逐渐延长,继以心室漏搏,并周而复始出现,R-R间距长短不一,在长R-R之后第2个下传的QRS波宽大畸形,形成Ashman现象,心电图诊断: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伴典型干扰性文氏现象.

    作者:马筱梅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心房脱节1例

    患者女性,80岁.临床诊断:肺性脑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因反复咳嗽、憋喘20年、加重10d、神志不清3d入院.体检:T 36℃、P 80次/min,R 26次/min,BP 135/90mmHg,昏迷状态,憋喘貌、口唇紫绀,双肺呼吸音粗,闻及干湿罗音,腹软,肝脾肋下未触及.

    作者:郭延红;王友武;张海玲;刘慧玲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酷似室早二联律的交替性预激综合征1例

    临床资料患者男,78岁.因间断性头晕、心悸、气短1月入院.查体:血压180/100mmHg,心律不齐,心界扩大,临床诊断:①高血压病Ⅲ期;②冠心病;③心律失常.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取CM5、CM1、CMⅡ,图1示:窦性心律;P-P频率100次/min,P-R间期交替性缩短(0.09s与0.11s交替),宽的QRS起始部有预激波,QRS起始部虽提前,但P-J时间与正常窦性搏动的P-J相等(0.24s),心搏频率100次/min,伴继发ST-T改变.

    作者:赵桂兰;陈丽华;刘林娟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心室起搏致QRS、T双重手风琴样效应

    患者男,71岁.安装VVI起搏器4年来我院复查心电图,心电图示:起搏器起搏频率74次/min,可见窦性夺获,窦性夺获的QRS后T波倒置,并由深变浅,可见窦性心律与心室起搏波形不同比例的融合.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T波电张力性调整致T波手风琴效应;③窦性心律与起搏心律形成室性融合波呈手风琴效应;④VVI起搏器功能正常.

    作者:邹永平;马伟;王凤秀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房颤伴3相右束支阻滞及早搏后QRS正常化

    患者女,67岁,冠心病史十余年.胸闷、心悸5d.图为V1~V3导联的同步记录,图示,房颤QRS波大致可分为2种形态:①呈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型,其前R-R间期较短(0.68s).

    作者:魏留臣;徐韬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50例老年子宫内膜癌心电图分析

    子宫内膜癌(EMC)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现对1999年1月~2002年6月住院手术的50例老年性本病患者术前心电图报告如下.

    作者:李建霞;徐洪云;孙彩芹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影响心电图诊断心肌梗死的因素

    心电图(ECG)上尽早识别心肌梗死(MI),对治疗和预后极为关键.实际上ST段抬高和Q波出现的典型AMI在临床上不到50%,约一半的ECG表现不典型.现将影响MI心电图诊断因素及诊断中应注意事项述诉.

    作者:徐丽萍;徐雅丽;张磊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UCG对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的疗效评价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作为首选降压药物已被临床高度重视,为探讨其对高血压的疗效,尤其是高血压病Ⅱ期、心脏室间隔及后壁增厚的逆转效果,通过临床UCC观察,报告如下.

    作者:白霞;贾邱彦;冯桂芹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心律平治疗心律失常的探讨(附100例分析)

    对4年来心律平治疗100例心律失常者作分析.男60例、女40例,年龄19~65(平均40)岁.室性早搏(PVS)60例、房性早搏(PAS)10例、交接性早搏(PNS)6例,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24例.

    作者:许德海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心肌炎与T波电交替

    患者女,2岁.2月前有上感病史,近期咳嗽、哭闹,查心肌酶:AST 54u/L、CK 212u/L、CK-MB 48u/L、LDH 518u/L,HBDH478u/L.以心肌炎收入院.入院后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室间隔略变薄(0.24)cm.运动度略减低,左室下壁局部心肌回声增强、变薄、运动度明显减低.动态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律不齐.Q-T间期延长,平均0.72s.

    作者:邓新;姜慧珍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58例流行性出血热心电图分析

    流行性出血热可引起心脏病变,致心电图异常改变,早已引起国内学者的重视,近年来屡有报道.本文对我院多年收治的58例患者有关心电图改变,作一总结分析.

    作者:吴颖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饮酒后致高度房室阻滞1例

    患者男,38岁.平素身体健康,无心脏病史,以往体检心电图正常.有时偶饮少量白酒或啤酒未曾感到不适.本次来医院就诊前,与友相聚,一时兴奋饮高度白酒约200ml,酒后感头晕、胸闷、憋气,即来医院就诊.经查:BP 16/9KPa,听诊双肺无异常,心率慢46~50次/min,节律欠规正,无各种杂音,心音略低钝.心电图显示:大部分窦性P波受阻而未下传至心室,P波数目较QRS多,且多呈房室分离状,但偶有心室夺获(即窦性下传引起的QRS波).

    作者:张玉萍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60例甲亢者的心电图分析

    对60例甲亢病人的心电图资料进行分析,除外合并高血压病、冠心病、心肌病、风心病等,现报告如下.

    作者:卢秋平;宋克玲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前列腺增生术后并发心肌梗死的观察

    前列腺增生症是老年男性常见的疾病.随着社会的老龄化,前列腺增生的发病率不断增高.目前前列腺增生主要的治疗方法仍以手术为主,本组均为高危老人.由于前列腺增生术后手术的创伤、出血、引流不畅、膀胱痉挛等并发症的发生,易使患者心脏负荷增加,冠状动脉血管痉挛,引起心肌缺血,重者导致心肌梗死的发生.

    作者:苏秋菊;王坚群;单向兰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62例阵发性房颤的动态心电图分析

    房颤是常见而又复杂的快速心率失常.它的发病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升高,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可达5%以上,特别是阵发性房颤终止后导致心室停搏,造成脑供血不足,发生阿-斯综合征,直接危及患者生命.我们采用动态心电图检查,结合临床对62例阵发性房颤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姜慧珍;邓新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房早伴室内差传呈左束支阻滞型1例

    患者男,83岁.因长期饮酒出现上腹部灼热不适,突然黑便来院就诊.体检:T 36.5℃,P 74次/min,BP 125/75-mmHg,R 17次/min,神志清,贫血貌,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各瓣膜听诊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肾功能不全,尿量少.

    作者:王炳静;管爱静;邢花妮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30例重症伤寒并心肌损伤特点

    伤寒是夏秋季节常见的传染病,一般愈后较好.对30例伤寒患者的跟踪观察,发现重症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心肌损害,报告如下.

    作者:于桂琴;邱杰文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经食管心房起搏治疗尖端扭转室性(附7例报告)

    我院近10年使用紧急临时食管心房起搏治愈7例尖端扭转型室速,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永祥;闫胜利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低钾致三度房室阻滞1例

    患者男,28岁.因误食不洁食物后连续呕吐、腹泻,头晕、乏力6h入院.查体:BP 110/70mmHg,神清,两瞳孔(-),口角无歪斜,颈软,心音低,律齐.实验室检查:血钾1.5mmol/L,Na+、Cl-、Ca2+均正常.临床诊断:低血钾.入院时ECG示:窦性P波形态一致,QRS形态一致,P、QRS完全分离,心房率98次/min,心室率64次/min,ST-T改变明显.

    作者:陈艳;蒋丽君;张慧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同步直流电除颤成功救治室性扑动的监护

    心室扑动是心律失常少见且严重的并发症[1],常为心室颤动的前期,紧急直流电除颤是唯一治疗方法[2].现将我院应用同步直流电除颤成功救治3例心室扑动报道如下.

    作者:孟静;陈学艳;杨茂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心电向量图对Ⅱ、Ⅲ、aVF边缘性Q波的鉴别诊断价值

    当中老年患者在Ⅱ、Ⅲ、aVF导联上出现Q波时,首先要确定是心肌梗死引起还是其他因素所致.下壁心肌梗死通常是依据Ⅱ、Ⅲ、aVF导联出现坏死性Q波来确定的,但阳性率较低,还有部分患者不出现坏死性Q波或Q波狭小,心电向量图(VCC)在心肌梗死的诊断方面,其阳性率明显高于ECG.

    作者:潘如宝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33例主动脉夹层分离的心电图分析

    主动脉夹层分离是一种不常见但具有潜在灾难性的疾病,早期死亡率较高.迅速的诊断检查和明确的临床识别,对病人的及时处理至关重要.心电图变化虽无特异性,但对判断夹层累及部位以及有无其他并发症具有一定的意义.现将1994~2002年诊治的33例本病的心电图表现分析如下.

    作者:董玲玲;周海芳;洪焕波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束支阻滞合并心室肥大的心电图分析

    单纯的束支阻滞(BBB)临床上较多见,诊断标准统一,较易诊断,当BBB合并心室肥大时,因诊断标准尚未完全统一,有时诊断有一定困难.本文对30例ECG诊断为BBB及超声诊断有心室肥大者作对比,以探讨ECG诊断心室肥大的阳性参数,有BBB并存时的诊断价值.

    作者:熊望琼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阿托品试验诱发室性心律失常1例

    患者男性,52岁.因胸闷、头晕、乏力半年,加重1W就诊,门诊以冠心病收住院.入院时查体:神志清,精神状态可,心脏听诊无杂音,心率平均45次/min,血压140/80mmHg,呼吸15次/min,心脏X线未见异常.心脏B超:左室稍大,左室功能正常.常规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不齐,心率40次/min,伴有交接性逸搏.

    作者:牛惠云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平板运动试验致持续性完全性左束支阻滞1例

    患者男,年龄57岁.因反复胸骨后疼痛2~3年就诊.既往有高血压病,自服降压药2年,体检:BP150/90mmHg,心界略向左下扩大,心率85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皆未闻及病理性杂音,两肺(-).

    作者:何敏;张春丽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咳嗽引起阵发性房颤1例

    咳嗽引起心律失常报告不多,发生房颤尤为少见.现报道1例如下.患者男,23岁,学生.既往体健,发病前无任何不适感.正准备午睡时咳嗽1~2声后自觉心悸不适,自己步行来作心电图检查,图示:各导联无P波,代之一系列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f波.QRS波呈室上型,R-R绝对不等,振幅不一,心室率为167次/min,呈快速房颤.

    作者:李英华;王彦卿;李增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以腹泻为首发症状的心肌梗死1例

    患者男,31岁.因腹痛、腹泻、发热2d而来我院就诊.心电图示:Ⅰ、aVL、V5导联ST段弓背样抬高1~1.2mV,以高侧壁急性心肌梗死(AMI)入院.查体:神清、痛苦病容.BP120/98mmHg.

    作者:高翔虹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母体心电图中出现的胎儿心电信号1例

    患者女,25岁.宫内孕临产入院.平素健康,无特殊病史记载.临床印象:G1P0 41周头位.体查:体温36.4℃,心率84次/min,血压106/70mmHg.听诊律齐,各瓣膜区无异常杂音,双肺音清,胎心150次/min,B超示:双顶径9.3cm,胎心胎动活跃,宫底胎盘,成熟度Ⅲ级,羊水指数约8.2cm,羊水浑浊,胎位头位.

    作者:闫志刚;郭忠则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278例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心电图与心向量图的诊断价值比较

    对278例心电图诊断为左前分支传导阻滞(LAFB)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与心向量图(VCG)的特点报告如下.

    作者:朱为娅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2例

    例1患者男,48岁.阵发性心悸反复发作10年,多次治疗,予以异搏定、心律平等静脉注射均可恢复窦性心律,超声心动图检查无异常.2000年7月1日因心动过速发作来院记录心电图,P波频率36次/min,与QRS波无关,心室率111次/min,节律规则匀齐,宽QBS波,时限0.14s,呈RBBB型,电轴左偏-80°,T波与QRS主波方向相反.

    作者:崔维刚;顾法霖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小婴儿预激综合征合并室上性心动过速2例

    小婴儿预激综合征(WPW)合并室上性心动过速(SVT)临床较少见,现报告2例.1临床资料例1男婴,35天.因精神萎糜、纳差、气喘1d收入院,听诊心率220次/min,律齐,未闻及杂音.心电图示SVT,QRS波呈室上性波型,P波难以分辨,心率240次/min.

    作者:牛建霞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急性心肌梗死心脏骤停经心肺复苏后溶栓出现心室颤动1例

    患者男,60岁.以胸骨后压榨样疼痛1h急诊入院.心电图示广泛前壁AMI,入院后10min心电监护示室颤,立即行人工呼吸、胸外按压、静脉推注利多卡因100mg无效.以200J电击除颤成功,恢复窦性心律,心肺复苏约15min.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意识转清,血压90/60mmHg,心率90次/min,即给予静脉点滴尿激酶溶栓,滴入约75万单位时,患者突然意识不清、四肢抽搐,心电监护示室颤.

    作者:董新;张琳;常文利;谢鹏辽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酷似急性心肌梗死的重症病毒性心肌炎ECG表现

    近年来,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率明显升高,急性重症型心肌炎显著增多.其中少数暴发性心肌炎患者病情凶险,预后极差,心电图可出现急性心肌损伤,类似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本文结合13例临床资料,重点讨论其心电图及临床特点.

    作者:朱为娅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冠心病与长程心率变异性的观察

    心率变异性(HRV)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无创、定量评价自主神经功能的方法.本文通过24h动态心电图观察冠心病患者的HRV,以判断冠心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及其室性早搏的影响.

    作者:刘春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观察

    本文应用动态心电图(DCG)检测冠心病90例,观察无症状心肌缺血(SMI),报告如下.

    作者:陈咏梅;王超英;孙海玲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158例子宫肌瘤及99例子宫内膜癌患者ST-T改变的对比分析

    本文分析2000年1月~2000年12月158例子宫肌瘤住院病人及99例子宫内膜癌住院病人的心电图,以探索子宫肌瘤与子宫内膜癌心电图ST-T改变的关系.

    作者:王蓉;李京婴;郭惠玲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青年肺心病心电图36例临床分析

    近10多年来,我们共收治慢性肺心病患者362例.其中,青年肺心病36例,现与随机抽取的66例老年肺心病患者心电图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赵熙刚;孙学东;任菲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动态心电图自动分析系统的评价

    为评价动态心电图自动分析系统的准确率,采用美国GP-9000型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监测1 000例患者,并与人工分析结果相比较.结果表明该系统对正常组诊断的准确性符合率为70.1%,特异性为75%.对病理组诊断的敏感性为90.5%,假阳性率为8.2%,而对房性心律失常、房室混合性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的诊断敏感性分别为85%和80%.

    作者:丁嘉红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心电图诊断右心室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

    随着心肌梗死研究的不断深入,超声心动图、血流动力学、放射性核素及冠脉造影等诊断技术的广泛应用,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RVMI)的诊断水平随之提高.国内外报道RVMI占急性心肌梗死(AMI)的12%~43%[1],系由于右冠脉中段阻塞所致,少数左冠脉优势者可由旋支阻塞引起[2].

    作者:杨苏萍;王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心电图改变

    充血性心务衰竭(CHF)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据统计,全世界大约有1 500万人,欧美国家亦有600~700万人患CHF,每年大约有100~200万新发病人[1、2],因年龄、性别、心血管疾病的种类等而异.缺血性心脏病、特发性心脏病、高发锥虫病为CHF的常见原因.

    作者:孙广辉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未下传的房性早搏揭示房室结双径路1例

    患者女,66岁.1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发作性心前区不适,无心悸、胸闷、头昏、黑蒙等.无高血压、冠心病(冠状动脉造影阴性)及糖尿病等病史.常规心电图(图略),P波顺序出现,P-R间期0.28s,P-P间期0.85s,心率72次/min,一度房室阻滞.

    作者:陈玉广;杨幼梅;乔素云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引起假性房室阻滞1例

    患者男,35岁.临床诊断心肌炎.图为Ⅱ导联记录.可见P波顺序出现,正向传导,P-R间期0.16s,窦性P-P间期较规则为:0.80s.图中可见数组P波已经脱离了生理不应期,但是仍然出现传导迟延(上行P13P-R间期为0.36s;中行P5p-R间期为0.32s,下行P9P-R间期为0.32s)和传导中断(中行图R5、R6之后,下行Rt之后).

    作者:张燕玲;杨桂娟 刊期: 200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