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分析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治疗效果

吴俊彪

关键词:肝炎病毒, 丙型, 临床治疗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临床治疗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方法和效果。方法:根据我院接收的147例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来进行研究分析,患者临床中接受了巴韦林、单一干扰素、长效干扰素等治疗方式。结果:患者接受不同药物的治疗临床效果有差异性,治疗效果还受到了其他因素影响。结论: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接受标准联合治疗效果比较好,临床患者的病毒应答比较高。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血脂康辅助他汀类药物治疗早期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血脂康辅助他汀类药物治疗早期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早期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6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80例)和干预组(80例),分别采用阿托伐他汀单用和在此基础上加用血脂康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心电图疗效,心血管意外发生率,治疗前后动脉硬化斑块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面积等。结果:干预组患者临床疗效和心电图疗效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心血管意外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患者治疗后动脉硬化斑块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面积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且干预组患者治疗后两项指标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脂康辅助他汀类药物治疗早期不稳定型心绞痛可显著缓解症状体征,降低心血管意外发生风险,并有助于提高动脉硬化斑块清除效果。

    作者:郭存灵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椎体成形术治疗骨折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29例临床分析

    目的:回顾性评估经皮椎体成形术( 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方法: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生活自理能力表( ADL)和下腰部活动障碍表( OLBPDQ)回顾性评价疼痛性椎体压缩骨折29例术前及术后不同时期的综合疗效。结果:平均随访14.9个月(12~24个月),获得完整随访资料有29例。术前、术后1周、1、3、6个月及1年以上随访时VAS分别为7.62~1.04、3.66~1.17、2.59~0.78、2.14~0.79、1.76~0.83及1.31~0.93,术后1周VAS平均下降了3.96; Barthel指数及ODI指数术前、术后均有明显的改善。结论:PVP治疗疼痛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均可长期缓解患者疼痛和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王浩磊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介入治疗对冠心病心衰患者的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分析与探讨介入治疗对于冠心病心衰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期间收治的冠心病心衰患者共5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的LVED (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V(左室舒张末容积)、LVEF(左室射血分数)、LVESV(左室收缩末容积),并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胱抑素C的水平,记录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采用介入治疗后,患者的LVED、LVEDV、LVESV与治疗前相比明显缩小,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LVEF明显增大,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比较治疗前后的血清胱抑素C水平可得,治疗后明显降低(P<0.05)。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0%,属于正常范围。结论:介入治疗对于冠心病心衰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控制血清胱抑素C水平,并改善心功能,因此值得进行推广与应用。

    作者:陈晓晨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标准化护理在老年髋关节置换中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标准化的护理在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80例在我科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的方法进行相应的护理,实验组按照标准化的护理模式给予相应的护理。比较2组患者住院天数、并发症、满意度、患肢肌力恢复、关节脱位情况。结果:2组住院天数、满意度、肌力恢复情况、发生并发症的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化的护理明显可以使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的住院天数缩短,满意度提高,并发症减少,肌力恢复加快,提高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王升英;陈莎莎;刘颖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高血压患者中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检出率及特点

    目的:分析探讨高血压患者中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检出率及特征。方法:选取122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本组患者实施醛固酮增多症检测以及其他指标的检测,从而有效的排除其他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将该122例患者分为醛固酮增多症组和原发性高血压组;2组患者均实施卧、立位试验,血钾及肾上腺薄层CT检测,同时一部分患者实施午夜地塞米松抑制试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性激素测定,对患者主要观察的指标有血醛固酮、醛固酮与肾素活性比值以及肾素活性等。结果:2组患者中共有24例患者被确诊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所占比例为19.67%,此外并未发现无功能腺瘤;2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无显著性差异,但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组在卧、立位血醛固酮及醛固酮与肾素活性比值均发生显著升高,而血肾素活性出现明显下降,差异显著性(P<0.05),在血钾水平上则无较大差异(P>0.05)。结论:在同一时期住院的高血压患者中原发性醛固酮症有着较高的检出率,这其中以醛固酮腺瘤和单侧肾上腺增生的比值较为接近。

    作者:万程彬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临床路径在前列腺增生症手术中的应用观察

    目的:探究临床路径在前列腺增生症手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2月在我院接受前列腺增生症手术的患者共8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采取临床路径模式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医疗护理方法。比较2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满意度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相比,住院时间更短,住院费用更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更小,满意度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路径在前列腺增生症手术中可以明显的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应用推广。

    作者:严华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投稿与征订须知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血管内介入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回顾性研究

    目的:目前,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治疗手段仍有争议。本研究通过对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的分析,评估血管内治疗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神经外科2007年1月~2014年7月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动脉瘤位置,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有意义。结果:将过去7年内,在本中心治疗的48例夹层动脉瘤纳入研究对象,其中17人有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48例患者中12例采用血管孤立术,25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技术,4例单纯采用支架技术,7例患者进行假腔栓塞。结果:夹层动脉瘤发生在右椎28例,左椎20例。串珠征是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常见的表现,见于23例患者。部分患者出现了围手术期并发症,其中3例患者栓塞后再次出血。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预后良好率(100%)好于破裂组(85.7%)。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应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后循环情况以及术者的经验进行选择。各项技术目前仍存有不足之处,需要今后的技术发展及材料的升级来进一步改善。

    作者:丛雪峰;史怀璋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分析钢板螺钉内固定技术应用于四肢长管骨创伤骨折的效果及生物力学

    目的:探讨并分析钢板螺钉内固定技术应用于四肢长管骨创伤骨折的效果以及生物力学。方法:将我院自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所收治的40例四肢长管骨创伤骨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应用钢板螺钉固定技术来予以治疗,观察其应用效果和生物力学。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经6个月的随访,40例患者骨折损伤位置均愈合,未发生伤口感染等症状。结论:在四肢长管骨创伤骨折的临床治疗中,应用钢板螺钉内固定技术,所获效果显著且良好,在应用中,所用螺钉材料生物力学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成骨细胞成长、骨的固定、骨细胞再生以及骨血供,其中金属材料的属性、临床置入方式和锻造工艺对于其临床生物力学性能以及治疗效果所具影响较大。

    作者:李振立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不同分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行关节镜清理术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不同分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行关节镜清理术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我院骨科收治的76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依据Kellgren-Lawrence X线分级将这些患者分为Ⅰ级、Ⅱ级、Ⅲ级、Ⅳ级4组,每组平均19例。给予4组患者关节镜清理术治疗,然后对其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及自觉症状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后4组患者的Lysholm评分均明显比治疗前高(P<0.05),VAS评分均明显比治疗前低(P<0.05);Ⅰ级、Ⅱ级组患者治疗后的Lysholm评分均明显比Ⅲ级、Ⅳ级组高(P<0.05),VAS评分均明显比Ⅲ级、Ⅳ级组低(P<0.05)。结论:Ⅰ级、Ⅱ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行关节镜清理术的疗效显著优于Ⅲ级、Ⅳ级。

    作者:李毛召;冯力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浅析腹腔镜运用普外急腹症的临床效果

    目的:浅析腹腔镜运用普外急腹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96例普外急腹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法分为对照组(n=48)和治疗组(n=48),对照组患者接受剖腹探查的方式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腹腔镜探查治疗,比较2组间患者检查准确率、术中各项指标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检查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术中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4.2%,明显低于对照组27.1%,2组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外急腹症患者运用腹腔镜探查治疗可显著提高检查准确率,改善术中各项指标,减小并发症发生率,是值得临床选择和推广使用的首选方法。

    作者:王力闯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认知行为在老年抑郁症护理中的作用

    目的:研究认知行为护理在老年抑郁症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6月~10月收治的老年抑郁症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的是常规的精神治疗和临床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认知行为的护理,观察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护理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患者护理的总有效率为80%,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P<0.05),对患者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发现,实验组患者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在老年抑郁症的护理中应用认知行为的护理具有非常好的护理效果,患者恢复的效果好,并且治疗的满意度高,可以进行临床的推广和应用。

    作者:刘维如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健康宣教与心理干预对高危产妇围生期的影响

    目的:探讨健康宣教与心理护理对高危妊娠产妇围生期干预效果的影响,为达到理想的母儿健康提供依据。方法:选取高危妊娠产妇13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针对个体差异给予适当的宣教与心理干预。结果:2组通过数据比较,干预组的顺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产后出血及胎儿窘迫的发生率明显降低。高危产妇及其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得到明显提高。结论:围生期健康宣教与心理干预可有效改善高危妊娠产妇的不良心理状态,降低高危因素的发生,帮助产妇及胎儿顺利地渡过围生期。

    作者:李文楠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诊断价值及ST段下降率在早期心肌再灌注中的判定价值

    目的:评价心电图在早期急性心肌梗死中的诊断价值。同时探讨ST段下降率在判定其早期心肌再灌注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我院心内科收治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测定血清肌酸激酶心型同工酶值( CK-MB),据其判断心肌灌注情况,同时观察ST段偏移峰值及ST段下降率。并比较分类所有患者心电图表现。结果:根据CK-MB结果,其中治疗后心肌再灌注42例、低心肌灌注13例、心肌无复流55例,。治疗前ST段偏移峰值均无明显差异,心肌再灌注组ST段下降率显著高于低心肌灌注组及心肌无复流组(P<0.05、P<0.01)。所有心电图中,正常26例,心电图有异常改变者94例,其中:T波改变78例、ST段改变56例、等位性Q波36例、急性损伤阻滞52例、窦速32例、窦缓26例、房室传导阻滞18例。结论:ST段下降率能够良好的反映心肌再灌注情况,能早期、准确的判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并指导治疗。

    作者:宋燕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分析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治疗效果

    目的:研究分析临床治疗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方法和效果。方法:根据我院接收的147例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来进行研究分析,患者临床中接受了巴韦林、单一干扰素、长效干扰素等治疗方式。结果:患者接受不同药物的治疗临床效果有差异性,治疗效果还受到了其他因素影响。结论: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接受标准联合治疗效果比较好,临床患者的病毒应答比较高。

    作者:吴俊彪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无菌手术术中感染危险因素调查研究

    目的:研究无菌手术术中感染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800例行骨科无菌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将30例感染患者作为观察组,将770例未感染患者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无菌手术术中感染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结果:年龄、体质量指数、手术时间、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次数与无菌手术术中感染有直接关系;腰髋部位及下肢手术处感染发生率较高,且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为主。结论:医护人员需熟悉掌握无菌手术主要感染因素,在术中加强关注,减少患者感染情况发生,提高安全性。

    作者:李娜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美托洛尔联合螺内酯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的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美托洛尔联合螺内酯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疗效。方法:选自本院2013年8月~2014年8月收治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118例,采用数字图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给予美托洛尔并联合螺内酯治疗,分析2组疗效。结果:HR、CO、SV、LVFS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美托洛尔联合螺内酯治疗能有效改善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

    作者:王娇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丹川芪颗粒治疗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丹川芪颗粒治疗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研究。方法:80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2组根据病情给予西医基础治疗(如抗血小板聚集、降脂等),治疗组加服丹川芪颗粒,对照组加服单硝酸异山梨酯。用药12周后观察治疗前后运动平板试验中ST段大下降幅度、运动总时间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后ST段大下降幅度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1),运动总时间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1);治疗组治疗后ST段大下降幅度、运动总时间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川芪颗粒能够减小ST段大下降幅度,增加运动总时间,有效治疗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作者:张庆江;张晓楠;柳思佳;陈波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锁定钢板与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对照试验

    目的:探讨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佳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院骨科收治的3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资料,随机将38例患者分成锁定钢板( LCP)组和动力髋螺钉( DHS)组,每组19例,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从骨折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中和术后出血量,Harris髋关节评分的评分情况等将2组对照评分,分析临床疗效。结果:锁定钢板(LCP)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Harris髋关节评分的评分情况都明显优于动力髋螺钉(DHS)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锁定钢板(LCP)具有治疗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良好等优点,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作者:王亮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双带袢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42例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用双带袢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方法及其效果。方法:选择合适袢长的带袢钢板,袢自喙突向锁骨穿过,钢板固定于喙突,再用第2块袢钢板,穿过前一钢板的袢环,放置在锁骨上方,将袢拉紧后固定钢板于锁骨上。结果:随访9个月~27个月,平均22个月,按Karlsson评定标准,优良率95%。结论:双带袢钢板可以获得较满意的治疗效果,是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一种新可靠方法。

    作者:裴云海;唐本森 刊期: 2015年第16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管:伤残医学杂志;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