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内科杂志

内科杂志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
  • 主办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医学科学情报研究所
  • 国际刊号:1673-7768
  • 国内刊号:45-1347/R
  • 影响因子:0.90
  • 创刊:2006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广西
  • 语言:中文
  • 邮发:48-37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医药卫生综合
内科杂志   2007年3期文献
  • 220例脑卒中患者医院下呼吸道感染病原学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医院下呼吸道感染病原学特点及耐药性分析.方法 220例脑卒中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患者行痰培养及药敏实验,对其病原学特点及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脑卒中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占73.9%),亚胺培南及美罗培南对革兰氏阴性菌敏感率为100%,革兰氏阴性菌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氨基糖甙类,喹诺酮类敏感率分别为72.4%,80.0%,80.9%,62.9%;革兰氏阳性菌感染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及替考拉宁敏感率均为100%,而对青霉素、头孢唑啉等敏感率均低(分别为16.7%、37.5%).结论 脑卒中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并存在比较严重的耐药情况,了解此类患者医院下呼吸道感染病原学特点及耐药性状况对指导临床经验性应用抗生素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杨华;奚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脑卒中急性期血压调节与病情转归的关系

    目的 探讨脑卒中急性期血压调节对病情转归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将发病24 h内752例急性脑卒中患者,根据血压变化情况分为两组,并对其临床变化进行回顾分析,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结果 血压降低组90.79%患者病情加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明显大于血压未降低组;结论 脑卒中急性期不宜降血压治疗,对血压过快降低者应积极采取升血压措施.

    作者:吴启兴;黄叔恺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老年人充血性心力衰竭198例回顾性分析

    老年人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常见的并发症,且病因复杂,与其他年龄组相比,临床表现不典型,程度重,治疗难度大.本文收集2001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我院急诊及住院的老年CHF患者19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临床特点.

    作者:秦天赐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42例临床分析

    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是肝硬化失代偿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临床表现往往不典型,容易被漏诊,延误治疗.我院自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共收治SBP 42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竺林佳;石家庆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坎地沙坦与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疗效及不良作用比较

    目的 比较坎地沙坦与依那普利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疗效和不良作用.方法 随机开放对照试验72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分坎地沙坦组和依那普利组各36例,经5天导入期,进入8周治疗期.坎地沙坦4 mg,1次/d,依那普利10 mg,1次/d.2周后如血压下降未达到<140/90 mmHg则剂量加倍,3周后仍未达到<140/90 mmHg,则每日加服双氢克尿噻25 mg.结果 两组药物均能明显降低血压,坎地沙坦有效率88.8%,依那普利有效率86.1%,两组有效率无统计学意义.常见的不良作用是咳嗽,坎地沙坦组1例(2.8%),依那普利组8例(22.2%),前者低于后者.结论 坎地沙坦和依那普利对治疗轻中度高血压均获满意结果 ,且安全性好,坎地沙坦耐受性优于依那普利.

    作者:黄其珍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39例咳嗽变异性哮喘临床治疗分析

    目的 观察临床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疗效.方法 对诊断咳嗽变异性哮喘明确的患者,使用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临床症状得以缓解后再予以舒利迭吸入治疗.结果 39例中治愈28例,显效10例,总缓解率97.4%.结论 重视咳嗽变异性哮喘的诊断,对诊断明确的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给予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序贯予以舒利迭吸入治疗,具有临床起效快,副作用少,治疗效果显著的特点,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佐圣;达春和;张衡中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32例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甲亢性心脏病发病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特点,总结甲亢性心脏病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 .方法 对32例甲亢性心脏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2例中男9例,女23例,男女之比1:2.6.临床表现主要为心悸、胸闷、气促,各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绞痛发作.结论 甲亢性心脏病治疗的关键是明确诊断,治疗原发病,其诊断的重点是排除心血管性疾病或其它心肌病并发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作者:覃学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误诊原因分析

    急性心肌梗塞(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血流中断,心肌因严重而持久缺血以致局部坏死,绝大多数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少数由于梅毒性主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开口、结缔组织疾病或是冠状动脉栓塞所引起.近年来,发现冠状动脉持久痉挛,尤其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的痉挛,也是引起心肌梗塞的重要原因之一.AMI主要症状是突发性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样剧痛,持续半小时以上,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无效,常伴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有濒死感,但有20%~30%AMI患者症状不典型,若不提高警惕,易造成误诊或漏诊,以致延误诊治.老年人由于神经反应迟钝,疼痛阈值较高,误诊率更高,导致病死率增加.总结我院自1996年1月至2005年12月共收治老年AMI 346例,均符合WHO 1981年AMI诊断标准的其中误诊的54例进行分析.

    作者:王彩霞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病理和内镜特点-附16例分析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病理和内镜的特征,为其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1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文献,总结其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 .结果 16例患者中,50岁以上占81.3%;基础疾病:冠心病3例,高血压2例,糖尿病4例,便秘7例,高脂血症6例.诱因中以使用泻剂多7例.临床主要症状为脐周或下腹部绞痛16例,血性腹泻15例,发热9例,腹胀11例,恶心、呕吐8例,腹部或下腹部压痛15例,腹肌紧张1例.结肠镜检是诊断的主要手段,镜下以粘膜充血水肿,渗血、糜烂及溃疡、狭窄等为表现,其中一过型14例,狭窄型2例,无坏死型.病变位于降结肠10例、脾曲3例、横结肠1例、乙状结肠1例.组织学检查为非特异性炎症表现,43.8%可见含铁血黄素细胞.结论 此病以老年人多发,大多伴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便秘,临床以腹痛、腹泻、血便为主要表现,结肠镜是早期诊断的主要方法 .

    作者:卢森强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92例药物性肝炎临床分析

    目的 提高对药物性肝炎的认识.方法 对92例药物性肝炎的原因、发病规律及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西药致肝损害74例(80.43%),中药致肝损害18例(占19.57%).HBsAg阳性42例,其中急性黄疸型肝炎19例占45.2%,重症肝炎8例占19.05%,死亡3例占7.1%.HBsAg阴性50例,其中急性黄疸性肝炎12例占24%,重症肝炎2例占4%,无死亡病例.结论 引发药物性肝炎的致病因素和影响药物性肝炎的预后因素有药物种类、用药时间、联合用药、患者自身健康状况、是否合并乙肝病毒感染等.

    作者:董文文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30 例老年肺炎临床分析

    老年人呼吸功能减退,免疫功能低下,易患肺炎.本院从1998年4月至2007年3月共收治60岁以上老年肺炎30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选自我院门诊及住院60岁以上老年肺炎,男19例(63.3%),女11例(16.7%),年龄60~71岁,平均63.7%岁.以往有冠心病2例,扩张型心肌病1例,慢性支气管炎8例,胸膜炎3例,肺结核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例.

    作者:姜桂英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心房纤颤146例患者抗凝状况分析

    目的 了解基层医院心房颤动的抗凝状况.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 调查了146例房颤住院病人华法林的应用情况.结果 146例房颤病人中仅有20 例加用华法林抗凝,总抗凝治疗率为13.70%,其中瓣膜性房颤抗凝率为45.16%,而非瓣膜性房颤抗凝率为6.3%.未加用抗凝治疗者有9例发生脑梗塞,3例发生下肢动脉血栓.结论 基层医院对华法林抗凝的认识不足,抗凝率偏低 ,血栓并发症相对较高.

    作者:胡曙云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血清心肌酶测定在慢性肺心病心肌梗死中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肺心病患者血清心肌酶的变化与心肌梗死发生的关系及肺心病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 用酶学动力学法和酶学速率法测定肺心病急性期46例、缓解期患者48例的心肌酶(天冬氨酸转氨酶,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α-羟丁酸脱氢酶)的活性,观察心肌酶在两组中的变化与心肌梗死发生率的关系,并观察肺心病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结果 缓解期患者心肌酶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且无心肌梗死发生;急性期患者心肌酶明显高于缓解期患者,且3例发生心肌梗死,占6.52%,其中2例出现心律失常;3例有心功能不全,但无胸痛发生.正常对照组48例,心肌酶正常,且无心肌梗死发生.结论 慢性肺心病患者心肌酶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尤其以急性发作期明显,易并发心肌梗死.肺心病心肌梗死临床症状不典型,多以心功能不全与心律失常表现为主.

    作者:马向荣;周占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青年与老年胃癌患者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青年组与老年组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其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2年1月至2005年12月进行胃镜检查并经病理确诊的胃癌患者313例,其中分为青年组(≤35岁)21例,中年组135例及老年组(≥60岁)157例,比较其临床病理表现在各年龄组的差异.结果 13年来胃镜胃癌的总检出率为1.75 %(313/17 869),按≤35岁,36~39岁,40~49岁,50~59岁,60~69岁,70~79岁,≥80岁年龄组段,所占百分比分别为6.7%,4.5%,15.3%,23.3%,28.8%,16.0%,5.4%.胃癌的构成比在40岁后随年龄的增长逐渐上升,60~69岁达高峰,随后呈下降趋势;青年组及老年组胃癌女性分别占57.1%及29.9%,上腹痛症状占78.9%及43.3%,胃窦癌占76.2%及47.8%,贲门癌占5%及6.4%,印戒细胞癌和未分化癌共占61.9%及10.8%,低分化腺癌占38.1%及69.4%,高、中分化型癌0及18.5%.结论 青年组与老年组胃癌恶性度高,进展快,预后差,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两组治愈率的关键.

    作者:谢月萍;刘达云;朱世龙;方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糖尿病与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关系密切,表现为糖尿病患者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的时间早、程度重和预后差,而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患者有相当部分出现不同程度的糖调节受损.目前的循证医学证据(UKPDS和DCCT)表明,严格控制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可以明显减少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但不能显著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大血管并发症.

    作者:张俊玲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中风早期介入中医特色治疗促进患肢康复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中风早期介入中医特色护理促进患肢运动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 将80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40 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护理,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中草药烫疗,观察上下肢肌力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 中草药烫疗的中医特色护理对中风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恢复起到促进作用.

    作者:滕艳玲;韦翠萍;刘凤;赵明惠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以腹痛为主诉的内科疾病106例临床分析

    腹痛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腹腔内外脏器的病变,而表现在腹部的疼痛.病因极为复杂.本文对我院近3年来急诊并留院观察及收住内科后诊断以腹痛为主诉的内科疾病连续抽取106例进行分析.

    作者:农肖尧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坎地沙坦及培哚普利对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及左室重塑的影响

    目的 探讨单用或联合应用坎地沙坦、培哚普利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及左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 105例CHF病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3组,坎地沙坦组35例,加用坎地沙坦4~8 mg/d;培哚普利组35例,加用培哚普利4 mg/d;坎地沙坦加培哚普利联合治疗组35例,培哚普利4 mg/d及坎地沙坦4~8 mg/d.疗程均为24周.测定治疗前、后病人的心率、血压、心功能分级,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质量指数(LVMI)、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心胸比例.结果 治疗24周末各组心功能均明显改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LVEDd、LVMI、LVEF、心胸比例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联合治疗组更明显.结论 培哚普利及坎地沙坦可改善CHF患者的心功能并能有效抑制及逆转CHF的心室重塑,两者联合治疗安全有效,且疗效优于单药治疗.

    作者:黄绍湘;卫智权;何贵新;黎芳;卢幻真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复方片治疗老年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96例临床观察

    目的 评价老年高血压患者接受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复方制剂(商品名安博诺)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96例老年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厄贝沙坦组:厄贝沙坦150 mg,1~2次/d;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复方片组48例,厄贝沙坦150 mg/氢氯噻嗪12.5 mg,1次/d,均口服,治疗8周.治疗前后监测血糖、血尿酸、肌酐、血脂和血钾.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代谢无明显改变,厄贝沙坦组降压总有效率70.8%,复方片组总有效率89.6%,P<0.05.结论 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复方片剂治疗老年高血压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

    作者:尚晓斌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复方六月雪体外抗HBV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复方六月雪(CLYX)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作用.方法 在大无毒浓度(TC0)基础上观察不同浓度药物作用于HepG2.2.15细胞,分别在第4天和8天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液,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上清液HBV DNA的含量,采用ELISA法测定上清液HBsAg和HBeAg的滴度.结果 无毒浓度的复方六月雪在HepG2.2.15细胞培养中可有效地抑制细胞HBV DNA的复制及HBsAg和HBeAg的分泌.结论 CLYX在体外有显著的抗HBV的作用.

    作者:杨霞芳;张士军;黄春喜;黄仁彬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改进保留灌肠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护理

    目的 观察传统保留灌肠法与改进保留灌肠法在慢性肾功能衰竭治疗中的不同效果.方法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40例,分为传统灌肠法组及改进灌肠法组各20例,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观察两种方法 灌肠液在肠腔内保留时间及病人满意度.结果 改进灌肠法组灌肠液在肠内保存时间及病人满意度均优于传统灌肠法组.结论 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时,改进法保留灌肠可延长药液在肠内的保留时间,提高疗效,且病人乐于接受.

    作者:蒙健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阿魏酸钠在慢性肾小球肾炎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 评价阿魏酸钠在慢性肾炎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109例慢性肾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57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滴阿魏酸钠,对照组52例进行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治疗结果 并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4.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3%.结论 阿魏酸钠对慢性肾炎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曾瑜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高通量血液透析对尿毒症患者瘦素清除效果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高通量血液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尿毒症患者血清瘦素的清除效果.方法 4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成高通量血液透析组(n=20)和常规血液透析组(n=20),于透析前、透析结束时检测血清瘦素、尿素氮(BUN)、肌酐(Cr),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与10例健康人的血清瘦素对照.结果 透析前,两组间血清瘦素、BUN和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尿毒症患者的血清瘦素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P<0.001).与透析前比较,高通量透析组血清瘦素、BUN和Cr浓度显著降低(P<0.001);常规血液透析组只有血清BUN和Cr浓度显著降低(P<0.001),而血清瘦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通量透析组血清瘦素浓度下降与常规血液透析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但两组的血清BUN和Cr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尿毒症患者血清瘦素显著高于健康者,高通量血液透析能有效清除血清瘦素,同时对小分子物质的清除与常规血液透析具有同样的效果,常规血液透析对血清瘦素无清除作用.

    作者:黄文坛;丁国华;龚智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美罗培南对PAO1及lasR/rhlR基因缺陷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作用

    目的 研究美罗培南对铜绿假单胞菌PAO1野生型及其lasR/rhlR基因缺陷型菌株生物被膜的作用.方法 采用生理盐水-吸痰管系统进行铜绿假单胞菌PAO1野生型、PAO1 lasR 、PAO1 rhlR基因缺陷型体外生物被膜培养7 d,经26 μg/ml美罗培南作用24 h,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生物被膜的变化.结果 7 d后PAO1野生型和PAO1 lasR 、PAO1 rhlR基因缺陷型都能形成生物被膜结构,美罗培南作用后,PAO1野生型的生物被膜结构明显稀薄,而PAO1 lasR 、PAO1 rhlR基因缺陷型的生物被膜结构基本被破坏.结论 lasR,rhlR 基因抑制美罗培南对P.a生物被膜内的敏感性.

    作者:孔晋亮;刘晓岚;陈一强;宋志军;吴红;王立赞;陈海荣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HPLC-UV法测定血浆环丙沙星浓度

    目的 建立快速、简捷的HPLC-UV测定血浆中环丙沙星方法 .方法 色谱柱为Zirchrom Kromasil C18柱(250 mm×4.6 mm,5 μm),柱温45℃,流动相为乙腈25 mmol*L-1磷酸水溶液(16∶84 v/v),流速1.2 ml*min-1,检测波长为273 nm.结果 环丙沙星浓度在0.05~5.8 μg/ml,范围线性良好(r=0.999 8),日内及日间精密度均小于5%,回收率>95%.结论 本法为环丙沙星浓度测定的理想方法 ,值得推广.

    作者:严汝庆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顽固性心衰所致低氧血症84例的近期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无创正压通气(NAPV)治疗顽固性心衰(RHF)所致低氧血症的近期临床疗效及其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84例各种原因发生RHF所致低氧血症的患者,在原治疗基础上使用NAPV治疗2 h后,观察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呼吸频率(RR)和心率(HR)变化,以及治疗前后射血分数(EF)的变化.结果 使用NAPV治疗2 h后PaO2较治疗前显著增高,RR及HR显著降低, EF显著增高.结论 无创正压通气可明显改善RHF的低氧血症和心功能,可作为其治疗手段之一.

    作者:黄祥永;颜建辉;黄大勇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肺结核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肺结核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79名肺结核患者静脉全血CD3、CD4、CD8 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和CD4/CD8比值,与110名健康人进行对照,观察肺结核患者与健康人之间,各型肺结核之间及菌阳与菌阴、初治与复治之间的差别.结果 肺结核患者CD3、CD4 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CD4/CD8比值明显下降,CD8 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增高,与健康人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型结核之间、痰菌阳性与阴性结核之间、初治与复治结核之间也有一定的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淋巴细胞亚群可作为判断肺结核患者免疫功能的指标,这对于了解肺结核患者的免疫状态、指导治疗、考核疗效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林艳荣;许丁空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振动觉阈值对糖尿病足溃疡风险的预测价值及其危险因素研究

    目的 探讨振动觉阈值(vibration perception thresholds,VPT)对糖尿病足溃疡风险的预测价值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美国振动感觉定量检查仪测定60例未发生足溃疡的2型糖尿病患者及30例正常人双足第1跖骨关节头的VPT.结果 糖尿病患者的VPT显著高于年龄匹配的正常人(P<0.001).60例糖尿病患者中VPT升高46例(76.7%),其中低度风险8例(17.4%),中度风险23例(50.0%),高度风险15例(32.6%),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polyneuropathy,DPN)症状31例(67.4%),无症状15例(32.6%).<65岁年龄组,以低中度风险为主,≥65岁年龄组,以高度风险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5年病程组,以低中度风险为主,≥5年病程组,以高度风险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PT升高组与正常组比较,前者的年龄较大(P<0.001),病程较长(P<0.005).二组性别、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BS)、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素氮(BUN)、肌酐(Cr)、尿酸(UA)、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蛋固醇(LDL-C)、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率、心电图缺血性改变合并率、高血压合并率、吸烟率和饮酒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病程是影响VP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VPT是一项花费小、简单无创的预测糖尿病足溃疡风险的可靠指标.增龄、病程长可促进糖尿病足溃疡的发生.

    作者:劳丹华;黄庆娟;叶学和;陈凤坤;陈哲;李锋;符俊祖;任志玲;李廷尉;罗碧云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联合血塞通注射液治疗脑梗塞患者50例临床观察

    脑梗塞是我国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之一,致残率高,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我院从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用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联合血塞通注射液治疗脑梗塞患者50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雨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辛伐他汀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血脂异常81例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对慢性阻塞性肺病血脂异常的降脂作用及降低气道阻力的机制.方法 对入选81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或合并冠心病血脂异常患者,用辛伐他汀20 mg每晚1次口服,连续治疗12周,对照治疗前及治疗后6周、12周的血脂及FEV1变化情况,用t值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 患者血脂各项均有改善,以TC和LDL-C降低尤为显著,TC为(4.52±1.21)mmol/L显著低于治疗前(6.54±0.70)mmol/L,P<0.01.总有效率90.1%;治疗后FEV1的改变,从治疗前(1.2±0.3)/L上升至(1.60±0.3)/L,差异非常显著(P<0.01),与对照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辛伐他汀通过抑制HMG-COA而有肯定的降脂作用,并通过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肺循环及干预α1-AT和TNF-3的介导而改善通气.笔者认为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患者常规给予辛伐他汀治疗是有益的.

    作者:徐华智;劳元德;霍伟君;姚剑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依那普利硝苯地平缓释片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肥胖性高血压临床观察

    2004年10月至2006年4月应用依那普利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肥胖性高血压,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60例肥胖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42~65岁,平均(53±7)岁;病程1~15年,平均(5.4±1.9)年;按WHO诊断标准分级,Ⅰ级高血压(轻度)11例,Ⅱ级高血压(中度)14例,3级高血压(重度)5例,体重指数(28~32)kg/m2,腰围:男(93~105)cm,女(80~92)cm;伴有高脂血症26例.

    作者:陈建红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大剂量纳洛酮治疗重症病毒性脑炎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大剂量纳洛酮治疗重症病毒性脑炎的疗效.方法 48例重症病毒性脑炎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21例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大剂量纳洛酮治疗,对照组27例仅综合治疗未加用纳洛酮.结果 治疗组治愈11例(52.4%),好转8例(38.1%),对照组治愈6例(22.2%),好转13例(48.1%),两组显效(治愈和好转)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4.70,P<0.05).治疗组在意识转清、体温正常、抽搐停止时间及脑电图恢复正常上均优于对照组,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大剂量纳洛酮应用于重症病毒性脑炎早期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韦玉华;黄波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灭鼠药中毒33例临床救治体会

    我科自1998年1月至2006年1月共救治33例灭鼠药中毒患者,现将救治情况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33例中毒患者男性7例,女性26例;年龄7~59岁;其中自杀服药23例,误服含鼠药成分的食物中毒10例;中毒至来院时间≤30 min者21例,30~60 min内者6例,时间不详6例.27例治愈,6例死亡.

    作者:蒲芳琴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自拟中药补肾涤痰化瘀汤治疗血管性痴呆60例临床观察

    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VD)是由脑血管疾病引起的或与脑血管病变有关的痴呆.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老年性痴呆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据欧美统计患病率约15%~20%.美国75~79岁女性患病率约16.2%,意大利80岁以上男性为16.3%,英国16.3%[1].我国VD患病率逐年增高,调查结果表明:60岁以上老年人痴呆患病率为3.96%,约有30%卒中患者可出现智能减退[2].笔者自2000年6月起采用中药内服,以补肾涤痰化瘀为治疗原则,治疗血管性痴呆60例,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具体报道如下.

    作者:利春红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酸枣仁汤加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睡眠障碍58例

    目的 观察酸枣仁汤加味辨证加减治疗由原发性高血压病引起的睡眠障碍的效果.方法 治疗组58例用酸枣仁汤加味辨证加减治疗,对照组59例用舒乐安定治疗.结果 睡眠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2%,两组疗效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睡眠指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酸枣仁汤辨证加减能有效改善原发性高血压病引起的睡眠障碍,提高睡眠率且改善睡眠指标.

    作者:李安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舒胆通联合莫沙必利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64例疗效观察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病与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有关.治疗本病的主要方法是促进胃动力作用.我院自2004年12月至2006年10月,采用舒胆通合莫沙必利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165例,对其疗效进行观察.现将资料完整的64例报道如下.

    作者:霍超瑞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64例急性左心衰竭的急诊抢救体会

    急性左心衰竭是急诊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病情凶险,变化快,需要及时高效地抢救治疗,才能迅速缓解病情.为了进一步提高对本症的急救水平,本文对急诊抢救的64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黄荣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对住院糖尿病病人的影响

    目的 探讨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对住院糖尿病病人的影响,提高糖尿病病人自我护理能力,增强其自我保健意识,提高生活质量.方法 选择 2005年 1月至12月137例入院患者为对照组,实施整体护理;2006年 1月至12月入院的156例为观察组,在整体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全程健康教育.结果 观察组病人有关糖尿病知识掌握程度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80%的病人掌握了糖尿病治疗方面的有关知识及学会了监测方法 、胰岛素注射技术,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及依从性明显提高,均P<0.05.结论 全程健康教育模式提高了病人的认知水平,增强了自我护理能力,提高了病人生命质量.

    作者:李水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131例围手术期高血压护理体会

    目的 观察围手术期高血压的发病率、治疗及护理体会.方法 对外科手术病人高血压131例,进行一般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掌握补液量和输液速度、使用降压药物的护理及出院指导等,观察患者目标血压的达标率.结果 131例围手术期高血压患者经一系列的治疗护理后,123例(93.89%)血压降至140/90 mmHg 以下,所有手术患者均痊愈出院,效果理想 .结论 围手术期高血压的护理对血压的达标至关重要.

    作者:姚婕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艾滋病合并弓形体脑炎的护理体会

    艾滋病在中国的流行已进入快速增长时期,严重的影响人民健康和生命.越来越多的感染者已开始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容易并发多种病原体所致的严重机会性感染,但并发弓形虫脑病在我国并不多见[1].2004年1月至2007年3月,我科共收治艾滋病患者925例次,其中合并弓形体脑炎15例.本文通过对艾滋病的机会性感染弓形体脑炎(简称弓脑)患者进行评估及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延长患者生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为其创造了抗病毒治疗机会,现报道如下.

    作者:杜丽群;苏春雄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老年高血压的护理

    高血压病是慢性终身性疾病,患病率高,常引起心、脑、肾并发症,是脑卒中、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是导致老年人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做好对此病的治疗及护理非常重要.

    作者:梁红霞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浅议新形势下医疗设备的管理

    随着医疗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先进的医疗设备大量运用于临床,使临床的诊断准确性和临床治疗技术不断提高,并在医院的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做好医疗设备的管理工作对于促进医院两个效益的提高有重大作用.如何加强对医疗设备的管理及维修,大限度地发挥其效能,提高设备完好率,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医疗设备管理.

    作者:肖世萍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紫杉醇治疗恶性肿瘤副作用的观察和护理

    紫杉醇是新型抗微管药物,通过促进微管蛋白聚合抑制解聚,保持微管蛋白稳定,抑制细胞有丝分裂,从而诱导肿瘤细胞调亡[1].广泛应用于乳腺癌、卵巢癌、小细胞和非小细胞肺癌等.我科应用紫杉醇治疗43例恶性肿瘤病人取得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刘炳葵;付喜秀;谢小红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认知干预对缓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状态的效果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常见的内科疾病,具有病情复杂、进展快、病死率高的特点.治疗过程中患者的心理因素对AMI的发生及预后都起着重要作用,并直接关系到近期预后.急性期患者主要心理障碍是焦虑及抑郁[1],因此缓解患者焦虑心理,有助于防治心身疾病,取得患者治疗的配合,消除心理压抑,减少并发症.本研究对AMI患者进行认知干预,探讨认知心理护理对AMI患者焦虑状态的干预效果.

    作者:陈伟莉;周爱花;方兰芬;谢秀清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观察及护理

    在适应证范围内进行静脉溶栓是近年来治疗早期急性心肌梗死(AMI)的重要方法之一.我院急诊科从2003年5月至2005年5月,对35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实施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取得满意的效果,现将观察护理介绍如下.

    作者:林梅嘉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中青年乙型肝炎患者的心理反应和心理护理

    目的 通过对中青年乙型肝炎患者不同的心理反应进行治疗和护理,以提高其生活质量.方法 用通俗的语言和丰富而积极的情感面对每位患者.结果 消除患者心理障碍,促进患者对生活工作的信心,达到预期效果.结论 及时了解中青年乙型肝炎患者的心理反应,在实施心理护理时应根据不同的反应类型实施护理.

    作者:蔡联群;林桂珍;项方芳;陈漫红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心理障碍因素及护理干预

    目的 探索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心理障碍因素,研究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对患者全面准确评估,针对具体情况,制定系统的、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结果 183例患者均有不同的心理障碍,经过治疗和护理干预后,病情均缓解出院.出院时情绪稳定146例占79.78%,开朗37例占20.22%.结论 SLE患者心理障碍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有针对性的及早进行疏导,可促进病情缓解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黄健宁;曾夏杏;武革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弱酸灌肠治疗重症肝炎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重症乙型肝炎(以下简称重症肝炎)在肝炎临床分型中症状重,并发症多,预后差,病死率达到50%-80%[1],严重威胁肝病患者生命.

    作者:廖孟娟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应用脑功能保健仪治疗焦虑症患者的护理体会

    BW-308型脑功能保健仪治疗焦虑症是引进国外新脑电成果,用电脑模拟人体在不同生理活动下的脑电变化,配合行为和音乐疗法的一种重要治疗手段.现已广泛应用于精神、心理及康复医学领域.我中心门诊自2005年8月至2006年5月应用脑功能保健仪对焦虑症患者进行治疗后获得良好效果.现将我们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邓珍红;施穗琴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纳洛酮治疗严重有机磷中毒40例的观察及护理

    急性有机磷中毒是一种常见临床急症.虽然大部分病例经一般常规治疗以痊愈,但对于急性中毒并深昏迷患者,病死率仍很高.

    作者:方月梅;李炯;周佩绸;陈伟旋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血液透析治疗毒蜂蛰伤的护理

    目的 为提高毒蜂蛰伤患者的治疗护理效果,减少病死率和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根据病人的情况尽早给予血液透析,加强血透中及血透后的护理,并对局部伤口进行处理,同时积极配合医师进行全身治疗:如运用激素、抗过敏、抗感染、保肝护肾、营养心肌、利尿、碱化尿液,维持酸碱平衡和调节水电解质紊乱等综合治疗等.结果 痊愈25例,病情好转5例,死亡5例.血肌酐由治前(886±130.8)μmol/L降为治后的(269±50.2)μmol/L(P<0.01).结论 迅速建立血管通路,早期进行血液透析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作者:韦利菊;马爱莉;黄桂芬;覃兰宁;罗丽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糖尿病健康教育中的PBL教学模式

    以问题为基础(Problem-Based Learing,PBL)教学模式,是1969年由美国的精神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为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此方法特点是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学习为主,强调了以学生为中心,把学习过程置于真实的问题情景中,将问题的解决作为学习的目标.糖尿病是目前继心血管病、肿瘤之后的第三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据有关报道资料显示:我国糖尿病发病率为1%~2%,并以每年75万人的速度递增[1].

    作者:李卡路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11例心脏手术后精神障碍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干预

    精神障碍是在内外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下,大脑的功能活动发生紊乱,导致精神活动显著偏离正常,出现精神症状或精神病性症状和个人功能受损以及本人感到精神痛苦.术后精神障碍是指术前无精神异常的患者术后出现大脑功能活动紊乱,导致认知、情感、行为和意志等不同程度的障碍.国内资料显示,在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精神障碍发生率为14.43%[1].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我科共实施心内直视手术147例,其中术后并发精神障碍11例.发病率占7.5%,现报道如下.

    作者:沈艳葵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医院感染控制中行为与认知不一致的对策

    目的 探讨医院感染控制中行为与认知不一致的对策.方法 从加强全院职工的素质管理、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规范医疗行为、建立监督机制、医院(感染)制度的落实等5个方面论述在医院感染控制中改变不良行为的作用.结果 通过提高医务人员素质,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规范医疗行为,建立监督机制,落实医院感染制度,能改变医务人员的不良行为,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结论 在医院感染控制中,使医务人员认知和行为一致,能有效控制医院感染.

    作者:徐伟英;何萍;李永瑾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门诊输液室护患纠纷原因及防范措施

    近年来医疗纠纷呈不断上升趋势,医务人员被打事件时有发生[1].静脉输液是门诊治疗中常用的给药方法.

    作者:邓冬梅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在医学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 自主学习的内涵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者自我导向的学习,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自觉、主动的学习,是一种不听命、不依赖于别人的独立自主的学习.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涵:自主学习意识、自主决策与选择能力、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后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能力[1].

    作者:何伟雄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恩密达联合四逆散治疗肠易激综合征1例

    1 病例摘要患者,女性,55岁,反复左下腹疼痛、腹泻近3月,加重1周进院.患者一月前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下腹痛,腹痛呈持续性,无明显加重,无明确部位,清晨出现,夜间入睡后减轻.同时出现腹胀腹泻,每日3~4次,大便稀黄,无柏油样便、血便,无呕吐.近一个周来腹泻加重,达每日6~8次,大便稀水样.全身乏力,食欲有所减退,体重下降1 kg,睡眠不佳,小便正常.

    作者:王家恩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对丙种球蛋白在临床应用中的再认识

    丙种球蛋白是由人体淋巴系统的B细胞产生的蛋白,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主要效应分子.IgG为免疫球蛋白的主要成分,IgG又可分为IgG1,IgG2,IgG3和IgG4亚类,其亚类与抗炎性质相关,除能防止某些细菌感染,对某些病毒如腺瘤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等引起的感染也十分有效,另外丙种球蛋白中存在着丰富的抗人类肿瘤坏死因子(TNF)、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等自身抗体,能直接中和这些细胞因子,从而起到消炎的作用,并且IgG分子中的Fc端能竞争性结合巨噬细胞IgGFc受体,从而抑制细胞因子的产生.目前丙种球蛋白在临床上用途十分广泛,本文对丙种球蛋白在临床上的应用综述如下.

    作者:赵瑞斌;赵振江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神经营养因子及其受体与胰腺癌的关系

    神经营养素(Neurotrophins,NTs)可在多种肿瘤细胞中表达,而且在不同的肿瘤中作用也不相同,主要取决与肿瘤细胞的类型.近年研究发现,NGF及其受体TrKA的表达在肿瘤发生、进展及预后评估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因此NTs和它们的受体与癌基因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现将近年来NTs及其受体与晚腺癌的关系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章菊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非出血性烟雾病34例DSA与TCD检查对照分析

    目的 对比非出血性烟雾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与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诊断价值.方法 总结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0年1月至2006年6月非出血性烟雾病34例临床资料,所有临床怀疑烟雾病者,均行DSA确诊,同时行TCD检查.结果 所有病例,包括轻度缺血症状或非典型脑血管病症状病例,TCD均提示不同程度的狭窄或闭塞以及血管新生.结论 TCD有助于非出血性烟雾病的早期发现,并为治疗及预后评价提供依据,但DSA检查仍为金标准.

    作者:张谊平;秦超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Survivin、Caspase-3与消化道肿瘤

    现代肿瘤学观点认为恶性肿瘤的发生不仅与细胞增殖过快,且与凋亡细胞数目减少有关系.生存素(Survivin)在正常成人组织中不表达,但选择性地表达于包括消化系肿瘤在内的多种肿瘤组织中,具有抑制细胞凋亡和调节细胞有丝分裂的双重作用.而半胱天冬酶-3(Caspase-3)是介导细胞凋亡的一类蛋白水解酶,是凋亡执行的重要效应分子,广泛表达于正常人体组织及多种肿瘤组织中.Survivin与Caspase-3与消化系恶性肿瘤的发生与发展、预后密切相关,已成为恶性肿瘤的一个重要分子标志和治疗靶点.现就Survivin、Caspase-3的结构功能与消化道肿瘤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文芬;吕小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细胞因子与血管炎

    血管炎是血管壁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性改变,包括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T淋巴细胞亚群功能状态与血管炎的关系密切.本文综述了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细胞因子与血管炎的关系.

    作者:许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急性肺栓塞治疗进展

    急性肺栓塞(Acute Pulmonary Embolism,APE)是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或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综合征.是外科手术病人严重并发症,也是手术及创伤后猝死的常见原因.外科手术与APE的关系已有较多研究,除手术前患者的状况外,手术本身对组织、血管壁的损伤导致凝血系统激活,麻醉、体外循环等造成血流缓慢以及输血等引起血液粘度增高,均是手术诱发APE的危险因素.近年来肺栓塞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在美国每年约有70万例肺栓塞患者,其发病率及病死率分别占疾病谱及死亡原因的第3位[1],国内外越来越重视APE的诊断与治疗,肺栓塞的病死率高,未经治疗者病死率可高达30%[2],诊断明确并经过积极治疗者病死率可降至2%~8%[3].因此,早期诊断及治疗越来越受各位学者重视.现对目前国内外APE治疗研究状况综述如下.

    作者:黄寨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心电图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相关动脉的研究

    心电图(ECG)检查在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ECG的变化有助于判断AMI时梗死相关动脉(IRA)的部位及指导AMI治疗.随着介入心脏病学的进展,特别是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冠心病ECG的研究,使ECG快速、无创地估测IRA得到较大的提高.本文就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的有关研究简要综述如下.

    作者:陈雪萍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血液稀释对机体氧供需平衡的影响

    血液稀释(hemodilution,HD)是使血管内血容量中细胞成分相对或绝对减少,从而达到节约用血的技术方法之一.围手术期血液稀释主要有3种形式:①急性等容量血液稀释(acute normovolaemic haemodilution,ANHD);②急性高(超)容量血液稀释(acute hypervolaemic hemodilution,AHHD);③急性非等容量血液稀释(acute non-normovolaemic hemodilution,ANIHD).血液稀释可明显减少手术失血和输血量,对于防止输血相关疾病、缓解血源紧张有着重要意义[1].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血液保护的越发重视,血液稀释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本文就常用血液稀释技术对机体氧供需平衡的影响作一综述.

    作者:彭永保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腹膜透析患者自我管理的研究进展

    尿毒症是一种常见慢性疾病.腹膜透析作为尿毒症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目前已在国内外广泛开展[1].透析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腹膜透析又有其特殊性,即主要由患者在家庭中进行,所以患者必须主动参与其治疗过程,对疾病进行自我管理.同时在漫长病程中,患者必须对自己的营养、液体摄入、预防并发症、心理等方面做出恰当的调整,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建立新的生活方式,这是一个艰难而复杂的过程.

    作者:雷海燕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IL-10基因多态性在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白细胞介素-10(IL-10)是一种单链糖蛋白,由Th2细胞分泌,少数由Th0细胞、CD8+T细胞、活化的B细胞、Kufpper细胞、肝细胞、肝星状细胞(HSC)产生.IL-10主要抑制巨噬细胞的抗原提呈功能,抑制多种促炎细胞因子产生,抑制Th1细胞应答,抑制丝裂原和抗CD3抗体诱导的T细胞增殖,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及抗体产生与IL-3或IL-4协同促进肥大细胞增殖,作为IL-2、4、7的共同刺激因子,促进未成熟胸腺细胞生长.IL-10基因启动子存在单核苷酸多态位点,其基因多态性是否导致了不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临床经过和结局,目前尚无定论,但大多数的研究结果表明IL-10基因启动子多态性与HBV感染后的疾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探讨IL-10基因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发生、发展、预后的关系,解释为何同为HBV感染,却出现不同疾病谱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近年来有关的文献进行综述如下.

    作者:万裴琦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基层医院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面临的问题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其它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使更多心血管疾病病人存活下来,因而慢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的发病率亦日益增多[1].由于受技术水平、设备及病人来源等因素制约,在基层医院,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仍是心血管科主要面临的问题.近年来虽然许多国际上大规模、随机双盲临床试验为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提供了大量实证.然而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基层医院在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与2002年我国公布的<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治疗建议>[2]仍有很大差距,现综述如下.

    作者:苏乃辉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心房颤动治疗现状

    心房颤动(atrialfibrillation)简称房颤(AF)是心房无序激动和无效收缩的房性心律,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70%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30%无明确病因.房颤病人由于心房丧失有效收缩功能,心房心室收缩不同步,导致心输出量减少,易诱发或加重心衰.同时房颤易导致心房内附壁血栓形成,引起血栓栓塞,是脑卒中独立危险因素之一.房颤发病率高,危害性大,但至今仍无彻底根治方法.因此房颤的防治研究一直是心血管领域的一大热点.近年来房颤的治疗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本文简要介绍房颤的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

    作者:劳若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TNF-α及其基因多态性在乙型肝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现状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机体后,大部分被感染者可自然清除病毒,仅5%~10%被感染者发展为慢性肝炎.宿主感染肝炎病毒后的不同结局不仅与病毒因素相关,还与宿主的免疫因素密切相关.细胞因子在HBV感染中,正是通过间接调节宿主免疫应答和直接抑制病毒复制的方式发挥作用.近年来发现,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在这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和后基因组计划研究工作的进展,关于TNF-α基因多态性的研究工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现就TNF-α基因多态性在乙型肝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作者:张鹏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颈动脉狭窄的诊治进展

    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卒中有明确的关系.颈动脉狭窄引起的卒中占缺血性脑卒中的15%,颈动脉狭窄>70%的患者年卒中率可以高达13%,无症状者为1‰~2%,与狭窄粥样斑块稳定性有关[1].

    作者:伍龙;李文华;刘一尔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高血压病的预防及治疗策略

    高血压病是脑卒中、冠心病、心功能不全、肾衰以及其它心脑肾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1,2].国外研究表明高血压是导致死亡的第1位危险因素、疾病经济负担的第3位因素[3].在我国,高血压也成为主要死因的第1位[4];≥18岁人群发病率达18.8%,但对其知晓率仅为30.2%、服药率仅为24.7%、控制率仅为6.1%[5].因此,必须提高我国群众对高血压病危害性的认知水平,积极预防、控制高血压,以有效减少高血压的发生和降低高血压病并发症的发生.现对高血压病的预防及治疗策略进行综述.

    作者:唐春仕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纳洛酮治疗颅脑疾病研究进展

    纳洛酮(naloxone)是一种人工合成的非特异性阿片受体拮抗剂,脂溶性高,能迅速通过血脑屏障,有效地阻断颅脑损伤后内源性阿片肽含量异常升高所造成的脑损害,及继发性病理损害[1],在临床各科中得到广泛应用.在颅脑疾病中,包括颅脑原发性疾病、其他疾病继发的脑损害以及颅脑疾病诱发的相关疾病,纳洛酮都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就纳洛酮在颅脑疾病中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白建刚;朱伟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药物临床应用进展

    据WHO估计,全世界HBV携带者约为3.5亿人.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BV) 感染的高发区,占世界HBV感染人数的1/3,约为1.2亿人.HBsAg携带率达9.75%,慢性乙肝病人达3 000万人,其中10%~20%可发展为肝硬变,每年仅1%~2%会自清除HBsAg,1%~5%可演变为肝癌[1],对人们健康危害极大.所以治疗乙型肝炎,减轻肝脏病变,降低、防止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从而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成为目前人们关注的课题[2].近年来国内外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抗病毒药物治疗已有了很大进展,主要采用抗病毒、免疫调节、改善肝功能和防止慢性化发展等综合治疗.在其治疗原则上,国内外肝病学界已达成共识,认为抗病毒治疗是其中主要、根本的治疗措施[3].现将抗乙肝病毒药物治疗的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作者:朱宇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几种白细胞介素与冠心病

    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是冠心病(cornary heart disease,CHD)的主要发病原因[1],血中脂质在动脉内膜沉积,引起内膜灶性纤维性增厚及其深部成分的坏死、崩解,形成粥样物,但在发展成为CHD的病人中,只有50%的人存在血脂增高[2].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炎症性疾病,炎症反应的激活可能是导致AS斑块不稳定的主要因素.临床研究证明,在CHD患者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及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sICAM)等炎症标志物的浓度明显升高[3].人类及动物体外实验表明AS斑块中有炎症细胞浸润及多种炎症递质表现[4~6].

    作者:严红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与肝纤维化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是Bradham等[1]于1991年首次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条件培养基中发现的细胞因子,它属于一种即刻早期基因(CTGF Cyr61 nov,CCN)家族成员之一,是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TGF-β)的下游介质.广泛存在于人类肝脏、肾脏、心脏、肺脏和结缔组织等多种组织器官中,具有明显的有丝分裂原性和趋化性,在体内参与胚胎发育、细胞增生、分化及创伤愈合等病理生理活动.在病理情况下,CTGF的过度表达与肝纤维化的发生密切相关,CTGF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肝纤维化的相关性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并取得较大的进展,本文予以综述.

    作者:黎丽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护士艾滋病知识现状

    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危害大、病死率高的慢性传染性疾病,具有潜伏期长和依赖人类行为进行传播的特征,至今尚无完全治愈的药物和可预防的疫苗.而中国截止2004年9月底,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89 067例,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都有分布.据预测,如果不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2010年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将达到1 000万,中国将成为世界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人数多的国家[1].

    作者:那文艳;杨红叶;王志英;陈远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格林-巴利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drome,GBS),也称为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是造成急性肢体瘫痪的常见疾病之一.GBS是自限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即使不给予任何药物治疗,大部分患者在病程2~3周也开始逐渐恢复;而危重病例可导致死亡,若抢救及时,治疗适当,大多数患者恢复良好.现就近年来对GBS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禤彩霞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原学检查的研究现状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al Penumonea,VAP)是施行人工机械通气(Mechanical Ventilation,MV)时常见并发症,是改善机械通气患者预后的大障碍之一,也是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1,2].近年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对VAP的流行病学特点、发病机制、诊断技术、抗生素治疗、预防措施等多方面进行了大量的临床研究.现就VAP病原学检查综述如下.

    作者:滕凤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肝细胞生长因子在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表达及其肾脏保护作用研究进展

    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初是在肝脏部分切除的大鼠血清中被发现的,因发现其具有刺激肝细胞合成DNA而得名,后来的研究发现它是一种多效性的多肽细胞因子,起源于中胚层的组织器官均有表达,除对肝细胞有强烈的促有丝分裂作用外,对各器官的不同类型细胞均有生物学作用.

    作者:陈俊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血管性痴呆研究进展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指各种脑血管病引起的脑实质功能障碍而产生的获得性智能损害,以语言、记忆、视空间技能、情感、人格和计算力、抽象判断力等认知功能受损的痴呆综合征.主要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有关,是老年性痴呆常见的类型之一,仅次于Alzheimer病(AD)其预后相对良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危险因素及机制早期干预[1],而达到治疗目的.现就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研究近况综述如下.

    作者:柳真裕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临床诊疗和内镜检查工作. 自1982年澳大利亚学者首先从人胃粘膜中培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并确定它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发病有关以来,已经20多年了.有关Hp感染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很大的进展.Hp已被公认为是慢性胃炎、溃疡病、胃癌及胃相关性淋巴瘤的元凶之一[1,2].在我国普通人群中Hp的感染率已达40%~60%.掌握Hp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是临床医师关注的问题.

    作者:廖健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糖尿病性脑血管病发病机制研究的新进展

    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造成的一种严重的慢性疾病[1].临床资料研究表明糖尿病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与非糖尿病人群相比,糖尿病患者脑卒中的死亡率、病残率、复发率较高,病情恢复慢[2].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较正常人增加两倍,其中缺血性卒中的危险性增加3.6倍,是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3].糖尿病性脑血管病主要包括微血管和大血管病变,是产生糖尿病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原因.众多研究资料表明糖尿病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是在遗传背景基础上与高血糖、多元醇代谢异常、蛋白质非酶糖化、二酰甘油-蛋白激酶C(DAG-PKC)系统的激活、高血压、血脂异常、血液流变学异常、血小板功能异常及细胞因子等多种因素有关,是多因素、多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高血糖起关键作用.现结合近几年来国内外有关文献,就其发病机制进行综述.

    作者:黄海波;赵雪春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肺栓塞的基础病及病理生理学机制新进展

    肺血栓栓塞简称肺栓塞(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是指肺动脉或其分支被血栓堵塞,导致堵塞部位以下肺组织血供障碍梗死,而出现咳嗽、咯血、胸痛及呼吸困难等临床表现.常见的血栓来源为下肢深静脉或盆腔静脉.本病在国外比较多见,病死率达10%;国内的尸检检出率 为3%~11%.其早期确诊率国外报道为10%~30%,北京协和医院报道为7.8%,可见对本病早期的确诊率,是今后应努力的方向[1].近年来,对PTE的各项基础病及病理生理学机制方面进展正成为医学界研究热点之一.充分认识PTE的临床流行病学及相关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是准确理解PTE,提高临床认知和诊治水平的基础.

    作者:谭显武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失代偿性心力衰竭进展

    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是各种病因所致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致死率高.国外多项前瞻性临床研究证实重组人脑钠肽短期内迅速改善急性失代偿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况而缓解临床症状,从而成为现代心力衰竭治疗的一种新药,本文就此做一综述.

    作者:王震;曹斌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特殊临床类型

    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在我国又称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我国是HFRS流行严重的国家.典型HFRS具有三大主征,即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病程中依次出现5期经过,即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重症病例可有2期或3期重叠.该病临床表现千变万化,常常以某一系统或脏器损害表现为首发,而无典型特征,即特殊临床类型.认识HFRS的特殊类型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现将其临床类型,总结分述如下.

    作者:吴翠萍;夏德全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间皮素的研究进展

    间皮素是一种分子量为40 kDa的细胞表面糖蛋白,高表达于多种肿瘤组织中,也可表达于正常胸膜、心包和腹膜的间皮细胞中,因而不是肿瘤特异性蛋白.一些间皮素阳性肿瘤患者的血中可以检测到少量间皮素,测定血中的间皮素可能有助于这些患者的诊断[1].间皮素基因编码一种69 kDa的前体蛋白,经加工形成一个40 kDa的膜结合蛋白(即间皮素)和一个31 kDa称之为巨核细胞促进因子(MPF)的脱落片断并释放出细胞外,间皮素能被单克隆抗体(Mab)k1识别.间皮素的生物学功能尚未明确,但由于其在正常组织中的分布有限而在某些肿瘤组织高度表达,有望用于肿瘤的特异性治疗.有证据显示间皮素是一种免疫原性蛋白质,可用于制作抗肿瘤疫苗.

    作者:覃寿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88 例老年非急性期脑卒中患者死因调查

    目的 探讨老年非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主要死亡原因及其预防方法 .方法 对47例住院及41例家庭护理老年非急性期脑卒中死亡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两组死亡原因及成活时间进行对比.结果 死于肺炎共28例(31.8%),分别占两组第一位;住院组中死于原有疾病13例(27.66%),营养不良9例(19.15%),占第二、第三位;家庭组第二、三位死因分别是褥疮感染9例(21.95%)和意外7例(17.07%),两组死因构成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住院组存活时间平均(682±183)d,家庭组平均(456±107)d,(P<0.01).结论 肺炎是老年非急性期脑卒中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积极防治呼吸道感染、治疗原有疾病、加强护理、相关卫生知识宣教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生命的关键.

    作者:唐修学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枣阳地区上消化道出血的季节和时间特点分析

    目的 了解枣阳地区上消化道出血在季节和时间上的特点,为积极防治 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本院上消化道出血的272例住院病例进行分析,统计上消化道出血(首发症状为呕血、黑便或失血性休克)的发生时间和季节,对不同时间段和季节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夜间和晚间出血率(84.6%)明显高于日间出血率(15.4%)(P<0.01),冬春季出血率(68.38%)明显高于夏秋季(31.62%)(P<0.01).结论 枣阳地区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有冬春季明显高于夏秋季;夜间和晚间明显高于日间的规律性特征.

    作者:杜亚军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住院精神病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调查分析

    目的 监测医院感染率和发现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方法 对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14 960例住院精神病人医院感染进行总结.结果 有1 034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6.91%,培养率为13.63%,感染部位主要为呼吸道感染.结论 精神科临床医生对医院感染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强,控制呼吸道感染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精神病人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赵梅秀;温英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百色市2004~2006年乙型肝炎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了解百色市乙型肝炎(乙肝)发病情况,为今后乙肝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百色市2004~2006年乙肝疫情和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06年百色市共报告乙肝8286例,年均发病率为74.37/10万,病死率为0.72‰.发病无明显季节性,集中于青壮年,男性高于女性,职业以农民、学生为主.结论 百色市乙肝发病率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在做好儿童常规乙肝疫苗接种的同时,应重视和加强青壮年的乙肝疫苗接种工作.

    作者:郑宾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影响社区高血压患者医嘱依从性的因素调查

    目的 调查影响社区高血压病患者医嘱依从性因素,为健康教育和进行护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 ,对第二次入院的16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总结影响高血压患者医嘱依从性的因素,分析调查结果 .结果 影响160例高血压患者医嘱依从性的因素中,86.25%为对疾病缺乏了解,76.25%为年老,40.46%为独居无人督导,30%为工作繁忙,90%患者认为医药费用对医嘱依从性有影响.结论 社区高血压患者对疾病缺乏认识是影响医嘱依从性的首要因素,文化程度和认知能力是影响患者对疾病认识的决定因素;另外年老、独居无人督导、工作繁忙、无社区护理干预也是导致患者医嘱依从性下降的重要因素;医药费用仍是影响高血压患者医嘱依从性不可忽略的因素.

    作者:覃小慧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我区艾滋病筛查实验室存在问题及对策

    从1994年开始我国艾滋病传播速度加快,疫情逐年大幅度上升.自此,我国艾滋病流行进入快速增长期.为加强对全国艾滋病检测工作的监督管理,规范艾滋病检测实验室的设置和验收,确保艾滋病检测工作质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艾滋病防治条例>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2006年6月卫生部颁布了<全国艾滋病检测工作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强调,设立艾滋病检测实验室的机构或单位应向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提交申请书,经验收合格后方可开展检测工作.检测工作应在规定的职能范围内,检测技术及程序应符合<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的要求.<办法>还对实验室人员、设施、仪器设备、检测试剂、样品检测、检测结果的报告、检测记录的保存等各项内容给出了明确规定,并突出了对实验室生物安全要求的内容.

    作者:周微雅;刘伟;梁富雄;郭宁贞 刊期: 200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