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右江医学杂志

右江医学杂志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
  • 主办单位: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
  • 国际刊号:1003-1383
  • 国内刊号:45-1126/R
  • 影响因子:0.77
  • 创刊:1972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广西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192.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维普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 《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右江医学杂志   2003年1期文献
  • 莪术油治疗婴幼儿病毒性肺炎72例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莪术油治疗婴幼儿病毒性肺炎的疗效.方法:选择2001年12月至2002年1月底间病毒性肺炎婴幼儿患者144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给予莪术油注射液10mg/(kg·d)静滴,7~10天为一疗程,对照组给予病毒唑10mg/(kg·d)静滴,7~10天为一疗程.结果:治疗组显效率为80.6%,显著高于对照组38.9%(P<0.01).结论:莪术油治疗婴幼儿病毒性肺炎效果好.

    作者:周原菁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两种剂量氨甲喋呤治疗异位妊娠的比较

    目的:探讨超大剂量氨甲喋呤(Methotrexate MTX)保守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价值 .方法 :60例患者分大剂量MTX 1.0mg/(kg·d) qod × 4静滴 ,次日甲酰四氢叶酸钙(CF)0.1mg/(kg·d) qod × 4肌注解毒(A组) ,超大剂量MTX 1.5mg/(kg·d) qod × 4静滴 ,CF 0.15mg/ (kg·d) qod×4肌注(B组)进行比较.结果:B组较A组能明显缩短崖-hCG(绒毛膜促性腺激素)降至正常范围的时间,减少住院天数,提高治疗成功率(P<0.05).结论:超大剂量氨甲喋呤治疗异位妊娠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方彩云;梁江红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肝病患者胆囊壁厚度分析

    目的:探讨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肝癌病人胆囊壁厚度的改变.方法:应用超声显像仪观察胆囊壁厚度.结果:急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胆囊壁明显增厚,脂肪肝一般不增厚,肝癌病人大多轻度增厚.结论:急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胆囊壁增厚,与病情呈正比,随病情好转而恢复,为可逆病变;肝癌病人胆囊壁多呈轻度改变,为不可逆病变.

    作者:张凤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内镜靛胭脂染色法在胃癌相关性疾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色素内镜在胃癌相关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行内镜检查前常规服用粘液消泡剂,经活检孔插入喷雾导管,肉眼直视下喷洒0.4%靛胭脂染色液(IC)30 ~ 50ml ,然后作内镜观察 ,并在粘膜处行活检4~6块送病理检查 .结果 :160例患者内镜下行IC染色后 ,经病理诊断为胃癌15例 (9.4%) ,不典型增生 23 例 (14.4%),慢性炎症29例 (18.1%) ,胃癌术后复发3例 (1.9%);胃镜检查阳性41例中IC染色出现分界区41例,占100%,阴性119例中IC染色出现分界区26例,占21.85%,IC染色未出现分界区93例,占78.15%;有无消化道症状在染色出现分界区、胃癌检出率、不典型增生、慢性炎症等病理类型方面两者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均<0.01).结论:色素内镜可衬托出胃粘膜面的微细形态变化及立体结构,可清晰地勾画出胃粘膜糜烂及溃疡疤痕边缘的粘膜皱壁,从而提高胃镜的诊断能力.

    作者:董静武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116例急诊头颅CT检查疾病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病变的发病因素及其与发病年龄的关系.方法:抽取急诊头颅CT扫描且临床资料完整的116例患者,进行年龄分组及病因分类.结果:1~20岁组、21~50岁组以头部外伤为主要发病因素,51岁以上组以脑出血、脑梗死为主要发病因素.结论:急性发病考虑为颅脑疾病患者,应尽早行头颅CT扫描,CT可明确致病因素、病变性质、部位,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卫维德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胎儿窘迫相关因素对比观察

    目的:观察胎儿窘迫的产科相关因素,探讨预防、治疗胎儿窘迫的措施.方法:对胎儿窘迫组(观察组)与正常分娩组(对照组)的孕产妇及新生儿分娩情况及产科相关因素进行对比观察.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白天分娩、产科相关因素发生率、巨大胎儿发生率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组各产科相关因素比较无差异(P均>0.05).结论:积极治疗妊娠并发症,适时终止妊娠是预防治疗胎儿窘迫及新生儿窒息的重要措施.

    作者:黄梅春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96例双胎妊娠临床结局分析

    目的:探讨双胎妊娠的分娩方式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将96例双胎妊娠产妇按分娩方式分阴道产、剖宫产两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的孕周、产后出血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剖宫产组新生儿体重显著高于阴道产组(P<0.01).两组第一胎新生儿窒息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第二胎新生儿窒息率剖宫产组显著低于阴道产组(P<0.05).结论:双胎妊娠分娩方式的正确选择,有助于降低剖宫产率及新生儿窒息率.

    作者:肖雅丽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sICAM-1和sVCAM-1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脑缺血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间粘附分子-1(sVCAM-1)水平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意义.方法:应用ELISA法分别检测脑缺血后第1、2、5天患者血清中sICAM-1、sVCAM-1水平,同时测定第2天血糖水平.结果:发病后24小时内患者血清中sICAM-1 、sVCAM-1水平即开始升高 ,分别为266.28±62.16ng/ml 、687.19± 356.76ng/ml;第2天明显升高285.77±68.43ng/ml、990.79±368.36ng/ml;第5天又有所下降,分别为263.60±87.82ng/ml、977.70±384.16ng/ml,但仍高于对照组.发病后第2天血糖水平与sICAM-1水平升高呈线性正相关.结论:脑缺血患者血清sICAM-1、sVCAM-1水平均升高,表明ICAM-1和VCAM-1可能参与了脑缺血损伤过程.

    作者:佘正明;朱庆海;吕天河;刘仕鹏;吴静飞;李云;鲍艳梅;李作汉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蝮蛇抗栓酶治疗急性胰腺炎33例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应用蝮蛇抗栓酶(蛇毒)治疗的效果.方法:对33例急性胰腺炎患者(蛇毒组)加用蝮蛇抗栓酶治疗,疗程结束后检测血液流变学并观察其临床疗效,分别与相应对照组(非蛇毒组)32例作比较.结果:血液流变学变化和临床疗效比较,蛇毒组均优于非蛇毒组(P<0.05或P<0.01).结论:急性胰腺炎患者存在血循环障碍,使用蝮蛇抗栓酶可改善其血循环障碍,并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作者:黄培宁;农正祥;韦代林;陆美林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葛根素注射液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100例临床分析及血液流变学改变

    目的:探讨葛根素注射液对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UAP)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00例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住院病例随机分为两组,葛根素组(治疗组)50例和硝酸甘油组(对照组)50例,进行临床和血液流变学比较观察.结果:治疗组临床显效20例(40%),有效28例(56%),无效2例(4%),总有效率96%;对照组临床显效13例(26%),有效24例(48%),无效13例(26%),总有效率74%,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治疗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同时在给药前及两组疗程结束后分别于空腹抽血查血液流变学综合指标及相关生化指标,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葛根素治疗不稳定心绞痛对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症状及血液流变学的效果均明显优于传统的硝酸甘油.

    作者:刘立新;邓少卿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大黄苏打片治疗维持性血透患者营养不良疗效的初步评价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透患者营养不良简单易行的治疗方法.方法:8例有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维持性血透患者,在采用碳酸氢盐、聚砜膜每周2次,每次4~5小时血透的基础上,加用大黄苏打片2~5片,每日3次,治疗2个月.结果:8例患者血清白蛋白值均较治疗前上升10%以上,2例上升幅度超过30%;所有患者血红蛋白上升幅度10%以上,3例超过20%;干体重有3例轻度增加;食欲均有明显改善,总有效率达100%.结论:大黄苏打片治疗维持性血透患者营养不良疗效确切,且价格低廉,可作为尿毒症血透患者的常规辅助治疗方法.

    作者:朱进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211株不同部位感染的革兰阴性菌耐药性分析

    目的:对211株革兰阴性菌进行耐药性分析,以了解细菌的耐药趋势,有助于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对所分离菌株进行细菌鉴定,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临床标本中分离的364株细菌中,革兰阴性杆菌211株占57.96%,革兰阳性菌153株占42.04%.在革兰阴性杆菌中,以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和大肠埃希氏菌为主,三种优势菌的平均耐药率高的是羧苄青霉素(94.5%)和氨苄青霉素(90.6%),其次是复方新诺明(87.7%);平均耐药率低的是头孢他定(16.4%)和环丙沙星(19.8%).其它抗生素都在50%左右.结论:由于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使细菌种类及耐药性发生了变化,过去认为致病性较弱的菌株(条件致病菌)引起的感染日益增多,尤其是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应引起临床医师的密切注意.

    作者:王世恒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早期测定急性胰腺炎血清TNF水平对评价疾病严重程度的意义

    目的:探讨早期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水平能否判定疾病的严重程度.方法:观察77例急性胰腺炎患者早期血清TNF水平,并与C反应蛋白(CRP)作比较.结果:血清TNF水平超过可探测范围者只有7例(9%),但有18例出现并发症(23%);以TNF水平预测疾病严重程度的敏感性为16%,准确率为74%,而CRP则分别为84%、74%.结论:与CRP比较,早期测定血清TNF水平对评价疾病严重程度并无很大的临床意义.

    作者:曾显专;敖晓风;曾榆婷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并发脑水肿50例

    目的:探讨流行性出血热(EHF)少尿期脑水肿的治疗方法,观察血液透析联用白蛋白治疗EHF少尿期并发脑水肿的疗效.方法:治疗组50例患者给予血液透析和白蛋白治疗,对照组30例给予25%甘露醇导泻,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钾、钠、氯、尿素氮与白蛋白的水平,症状体征改善状况及病死率,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经2次透析及白蛋白治疗后,症状体征明显好转,3次治疗后全部消失;血钾、钠、氯、白蛋白显著升高(P<0.01),尿素氮明显下降(P<0.01).治疗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但两者比较无显著差异(χ2=2.35,P>0.05).结论:血液透析联用白蛋白,可有效治疗EHF少尿期并发脑水肿.

    作者:宋风荣;刘圣桂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脾保留手术治疗脾损伤31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脾保留手术在脾损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手术入腹后探明脾损伤情况,分别采用凝固止血、脾破裂修补术、脾部分切除术和自体脾组织移植术等术式.结果:全部治愈.27例随访3月~4年,免疫球蛋白和脾脏B超检测指标满意.结论:掌握好保脾手术的基本原则和手术方法,保脾手术在脾损伤的治疗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刘凯忠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输尿管结石合并肾积水15例的临床治疗

    目的:通过分析输尿管结石并发肾积水病例的临床症状和治疗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诊疗水平.方法:15例均经静脉尿路造影和B超检查确诊,根据结石的大小和并发症的严重程度,分别采用手术切开取石和体外震波碎石术治疗.结果:经手术治疗的6例均能完整取出结石,经体外震波碎石的9例也有不同程度的排石,肾积水明显减轻.结论:及早解除输尿管梗阻是防治肾积水,避免肾功能损害的关键.

    作者:黄继文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糖尿病患者胫前色素斑的病因探讨(附2例胫前严重色素斑的分析)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胫前色素斑的病因及治疗.方法:收集分析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效果观察进行分析.结果:糖尿病患者胫前色素斑的主要原因是长期高血糖,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及毛细血管高压,加上低蛋白血症所致.结论:防止糖尿病患者胫前色素斑的发生,首先要控制血糖,其次要防止局部外伤的刺激.

    作者:邹利元;欧阳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胞二磷胆碱与三磷酸胞苷二钠治疗急性脑梗死120例疗效比较

    目的:观察胞二磷胆碱与三磷酸胞苷二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对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胞二磷胆碱与三磷酸胞苷二钠(CTP)治疗,并进行了随机对比观察.结果:两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 ,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胞二磷胆碱价格较CTP低廉,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好,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作者:陈信成;冯刚民;杨晓荣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老年晚发性癫痫的病因及临床特点(附45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晚发性癫痫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结果:主要病因为中风(以脑梗死为主)、脑损伤、脑肿瘤和颅内感染等,其基础以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和肺部疾病为多见.结论:老年晚发性癫痫的特点是基础疾病多且病情复杂,诊治中应仔细询问有无中风病史,作详细神经系统检查,进行系统的抗癫痫药物治疗.

    作者:姜寿峰;边连防;陈晓红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雷米普利与螺内酯联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衰30例

    目的:观察雷米普利与螺内酯联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心功能、心率、心胸比率,左室射血分数(LVEF)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将64例CHF患者随机分为二组,均给予地高辛与利尿剂治疗,治疗组加雷米普利、螺内酯治疗12周.结果:两组治疗1周后,心率减慢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治疗12周与治疗1周相比心率减慢仍有显著差异(P<0.01),而对照组则改善不明显(P>0.05),治疗组治疗12周后心胸比率缩小,LVEF提高较治疗前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而对照组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雷米普利与螺内酯联合治疗CHF疗效满意且较安全.

    作者:张洪民;马艳英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小切口规范化手术治疗甲状腺良性疾病的临床经验

    目的:总结小切口规范化手术治疗甲状腺良性疾病的临床经验.方法:对413例因甲状腺良性疾病而行小切口规范化手术的病人进行观察随访.结果:413例病人全部治愈出院,与传统手术相比疤痕小而隐蔽,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无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小切口规范化手术治疗甲状腺良性疾病有其优越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睿;吴胜东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直切口圆骨瓣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建议在神经外科手术中选择应用直切口圆形骨瓣开颅法.方法:应用MIDAS-REX气动开颅钻在38例神经外科手术中采用直切口圆骨瓣开颅法.结果:38例手术中,病变均显露良好,肿瘤(血肿)全部切除,术中失血量明显减少,手术持续时间较常规开颅法平均缩短30~50分钟.结论:直切口圆骨瓣开颅法在有条件的医院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新功;费昶;蒋洪涛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两种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的比较(附69例报告)

    目的:对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成形术和内镜下乳头切开术进行比较,探讨两种术式的适应证.方法:对69例手术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和随访,经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成形术44例,内镜下乳头切开术25例,观察手术并发症和复发率.结果:两种术式近期疗效均优良,并发症发生率低,无显著性差异.经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成形术随访38例,复发2例,复发率5.3%,内镜下乳头切开术随访22例,复发12例,复发率54.5%,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18.02,P<0.01).结论:两种术式安全有效,内镜下乳头切开术适用于诊断性手术,经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成形术适用于治疗性手术.

    作者:全主见;何承彪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罗比卡因用于颈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观察

    目的:选择0.25%、0.375%、0.5%罗比卡因作颈丛神经阻滞,与0.25%布比卡因颈丛神经阻滞麻醉用于甲状腺手术时进行临床效果的观察.方法:ASAI-Ⅱ级甲状腺疾病需行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病人60例,随机分成三组,每组20例,均行双侧肌间沟一点法作深丛及浅丛神经阻滞,常规辅以神经安定镇痛,根据镇痛效果增加静脉用药.A组左侧0.25%布比卡因14ml,右侧0.25%罗比卡因14ml;B组左侧0.25%布比卡因14ml,右侧用药0.375%罗比卡因14ml;C组左侧0.25%布比卡因14ml,右侧0.5%罗比卡因14ml.术中监测HR、ECG、R、BP等生命征变化情况.记录镇痛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麻醉效果C组好,B组次之,A组差(P<0.05).结论:相同浓度的罗比卡因较布比卡因镇痛效果差,用于颈丛神丛阻滞时,应适当提高浓度至0.375%~0.5%.

    作者:蒋奕红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重型颅脑损伤后应激性消化道出血31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重型颅脑损伤后应激性消化道出血的发病机制,探讨减少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提高救治的成功率的治疗方法.方法:对重型颅脑损伤213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重型颅脑损伤后发生应激性消化道出血31例,发生率为14.6%,其中死亡8例,病死率为25.8%.结论:正确的防治方法能减少应激性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作者:吴浩亮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女性精神分裂症更年期与青年期患者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女性在更年期与青年期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方法:对7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年龄分成更年期观察组和青春期对照组,分别对患者病前性格、起病诱因、精神病阳性家族史、临床症状和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女性更年期患者出现抑郁、焦虑、被害妄想、嫉妒妄想的频率更多,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更年期与青春期女性精神分裂症临床症状存在不同的差异.

    作者:刘锋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线锯在鼻咽血管纤维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线锯在鼻咽血管纤维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例鼻咽血管纤维瘤患者,采用线锯切除加根蒂部微波热凝方法切除肿瘤.结果:3例均为一次手术切除成功,手术时间分别为30min、50min和90min;出血量分别为150ml、500ml和700ml,无继发出血;创面均于术后1个月愈合,术后随访1~3年未发现复发.结论:线锯切除肿瘤,并配合应用ENS和微波热凝技术,手术方法简单、精确,无径路损伤,缩短手术时间,出血量显著减少,不需输血或少输血.

    作者:覃文格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毒鼠强中毒引起多器官功能损害(附32例报告)

    目的:分析32例毒鼠强中毒引起多器官损伤的特点,寻找防治多器官损害的措施.方法:对住院的68例资料完整的毒鼠强中毒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8例中32例并有多器官损害,以神经系统损害重,其次为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32例中10例并有高血糖,8例并有低血钙.结论:监测血糖、血生化,纠正高血糖、低血钙是防治毒鼠强中毒引起多器官损害重要的治疗措施.

    作者:谢术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高血压脑出血112例临床分析

    通过对112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治疗死亡18例,病死率为31%,非手术治疗死亡21例,病死率为38.9%,认为高血压脑出血病人应掌握好手术适应证,适时行手术治疗,对于出血量及中线结构移位大者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

    作者:梁枫;高宏杰;江文龙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筋膜内子宫全切宫颈再成形34例术后的评估

    目的:观察筋膜内子宫全切除宫颈再成形的效果.方法:对34例子宫肌瘤患者在子宫全切时选择筋膜内子宫全切并行宫颈再度成形,同时与相同例数的常规子宫全切组对照,评估两组患者术后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性生活质量及阴道脱垂方面均优于普通组.结论:筋膜内子宫全切除并宫颈再成形,新宫颈更有力地维持了宫颈主韧带、骶韧带的正常位置,使盆底的支撑结构大限度地得以保持,可以防止阴道壁脱垂,阴道也无明显缩短.

    作者:刘亚典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996例临床分析

    回顾性对1988年~2002年15年间996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季节、病因差异及诊断治疗进行了临床分析,以进一步了解其临床特点.认为应以春冬季及中老年作为预防重点,对于已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尽早明确病因诊断,及时治疗.

    作者:阮曙京;赵兰爱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妊高征患者脐静脉壁形态结构及顺应性变化

    目的:探讨妊高征患者脐静脉壁的形态学改变.方法:37例新鲜脐带,常规石蜡包埋、切片、苏木精和伊红染色法染组织结构;Weigert,Aniline Blue及桔黄G分染弹性纤维、胶原纤维和平滑肌,光镜观察及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妊高征患者中膜厚度、细胞核的数密度和面密度增大(P<0.05),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含量增多,C/E值大,因而顺应性差.结论:妊高征患者脐静脉管壁中各成分的含量呈不等比增大,血管顺应性较差.

    作者:张丽萍;方彩云;孙万群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依那普利维拉帕米缓释片治疗高血压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依那普利与维拉帕米缓释片联合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中、重度高血压病患者60例,服用依那普利5mg~20mg/d和维拉帕米缓释片120mg~240mg/d.结果:经6周治疗总有效率达91.7%,平均血压显著下降(P<0.01).结论:依那普利与维拉帕米缓释片联合治疗高血压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轻微,易耐受,未见耐药现象,服用安全、方便,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林宏伟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药物复律比较

    目的:了解室上性心动过速药物复律及其时间、临床疗效及副作用,以指导临床室上速的药物复律,提高复律成功率,减少副作用发生.方法:总结6年来采用ATP、心律平、异搏定和西地兰治疗室上速患者95例,比较其复律时间、成功率及副作用,以评价各种复律的效果.结果:ATP复律时间3~30s,成功率为95.5%;异搏定复律时间3~10min,成功率86.7%;心律平复律时间5~10min,成功率85.7%;西地兰复律时间30~120min,成功率66.7%.结论:对不伴有并发症的室上速,复律应首选心律平和异搏定,其复律比较平稳、迅速、有效、副作用少;合并预激综合征者首选心律平,合并心力衰竭者首选西地兰.

    作者:张岐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腹腔镜下卵巢良性肿瘤手术45例分析

    目的:探讨电视腹腔镜下行卵巢良性肿瘤手术的适应证及治疗效果.方法:在45例卵巢良性肿瘤病人中,腹腔镜下行囊肿剥出术44例,中转开腹1例.结果:腹腔镜下卵巢良性肿瘤手术;平均手术时间90min ,平均出血量60ml ,无术后出血、切口感染、脏器损伤及化学性腹膜炎或肉芽肿.结论:腹腔镜下行卵巢良性肿瘤手术切口小,对身体损伤少,机体应激反应小,术后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应用,但对于肿瘤较大者好行开腹手术.

    作者:朱晓红;刘建中;郁胜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对常用10种抗生素的敏感性

    目的:了解本地区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对常用10种抗生素的敏感性,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双向琼脂培养基及配套高低值浓度药敏板,取患者分泌物进行显色培养,测定常用10种抗生素的敏感性并对其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156例支原体阳性标本中91.7%(143例)和84.62%(132例)分别对强力霉素和美满霉素敏感 ;5.77% (9例)和8.97% (14例)中度敏感;2.56% (4例)和6.41% (10例)耐药 .81.41% (127)例和66.67% (104例)分别对克拉霉素和交沙霉素敏感;12.18%(19例)和17.31%(27例)中度敏感;6.41%(10例)和16.02%(25例)耐药.其余如氧氟沙星和阿奇霉素敏感性也较高,但均小于60%.结论:强力霉素、美满霉素、克拉霉素、交沙霉素等抗生素对支原体感染的药物敏感性较高(P<0.01),提倡临床治疗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时,应首先考虑这几种药物单用或联合用药.

    作者:苏国生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晚期胃底贲门癌的介入治疗

    对24例胃底贲门癌患者,采用5F胃左导管进行胃左动脉插管的介入灌注化疗的方法,取得了明显的疗效.全部病例吞咽困难或梗阻感得到明显改善,疼痛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提高了生命质量,延长了生命.认为介入疗法创伤小、操作简单、可重复性强、插管位置准确安全、并发症少和疗效高等优点,值得推广使用.介入灌注化疗的存活率与癌肿的早晚、症状的轻重有密切关系,应尽早采用介入疗法.

    作者:全海峰;段伯良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低位肛瘘手术方法探讨

    目的:探讨低位肛瘘行肛瘘切除一期缝合及肛瘘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总结本院28例肛瘘切除一期缝合及肛瘘切除术的经验.结果:低位直型肛瘘切除一期缝合的临床效果良好,随访半年至2年无复发.结论:肛瘘切除一期缝合仅适合用于低位直型肛瘘,术中瘘管消除彻底,不要切除过多的皮肤及皮下组织,切口对合整齐,准确,不留死腔,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梁国扬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新式剖宫产术48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改良后的新式剖宫产术在临床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新式剖宫产术48例与传统的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50例作术中、术后情况的对比分析.结果:新式剖宫产术在术中出血、手术时间、胎儿娩出时间及术后胃肠功能、术后病率等均优于传统的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新式剖宫产术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病率低、住院天数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谷三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HP相关性消化性溃疡病的临床治疗研究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相关性消化性溃疡(PUD)确实有效又符合国情的治疗方法.方法:将166例PUD患者随机分为A、B、C、D四组,各组予不同药物、不同剂量、不同疗程的三联疗法治疗,A、B组7天一疗程,C、D组14天一疗程.观察治疗期间副反应发生率,疗程结束后4周的HP根除率和溃疡愈合率以及随访1年后的溃疡复发率.结果:各组间HP根除率均在90%以上,溃疡愈合率在80%左右,各组HP根除率及溃疡愈合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药物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A组59.5%,B组29.5%,C组11.9%,D组4.9%,C、D组副反应发生率比A、B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C、D两组治疗效果好,价格低廉,副反应少,是理想而又适合我国国情的治疗方案.

    作者:李锦标;张兴荣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氯胺酮复合异丙嗪静脉麻醉的临床观察

    目的:通过预注异丙嗪来预防氯胺酮的不良反应,寻求两者联合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将ASAⅠ~Ⅱ级患者60例分两组,每组各30例,一组给予氯胺酮,另一组给予异丙嗪和氯胺酮,分别记录两组清醒时间和氯胺酮引起的不良反应.结果:两组病人清醒时间无差异,异丙嗪组氯胺酮不良反应明显减少(P<0.05).结论:异丙嗪复合氯胺酮麻醉安全有效,且能减少氯胺酮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苏惠斌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新进展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由先进的生物性材料制成,作为头皮针换代产品,近年来在我国广泛应用.国内护理学者对静脉留置针的操作方法、留置时间、封管技术、临床应用情况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对此综述如下.

    作者:陆美林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血栓前状态实验诊断的概况

    血栓前状态(prethrombotic state,PTS)既往称血液高凝状态(hypercoagulable state,HCS),是多种因素引起的止血、凝血和抗凝系统失调的一种病理过程,具有易导致血栓形成的多种血液学改变.PTS颇为常见,各种血液病及非血液病时均可见到,如多颗粒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肾病综合征、糖尿病及恶性肿瘤等.大量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工作表明,血栓形成是在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凝血、抗凝、纤溶系统以及血液流变学等多种因素改变的综合作用下发生的,这些因素在血栓形成之前已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这些变化对病程进展及愈后有重要影响.因此,通过有关检测有可能识别血栓前状态,这对及时加以处理,防止其病情恶化无疑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将血栓前状态实验诊断的概况作一综述.

    作者:吴志奇;张杰;潘世扬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Fas及其配体与胃癌的关系研究进展

    Fas系统是近年来受到普遍重视的介导细胞凋亡的信号传导系统,主要由Fas及其配体(Fasl)构成,Fas与Fasl结合,可向细胞传递死亡信号,引发细胞凋亡.肿瘤细胞通过Fas/Fasl介导体内抗肿瘤T细胞凋亡来反击体内免疫系统,并且通过抵抗Fas/Fasl介导的凋亡成为免疫逃逸部位而逃避免疫系统攻击.近年来,为了阐明胃癌发生过程中细胞凋亡异常的分子机制,对Fas/Fasl系统在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和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现将有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黄海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实验性脊髓损伤再生修复的研究进展

    脊髓损伤致伤瘫率高,其神经功能障碍不单纯是神经细胞或神经纤维的直接机械性破坏,更主要的原因是伤后继发损害不断加重,发展成为不可逆损害所致.因此脊髓损伤后的再生和功能恢复是一个长期未能解决的问题.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脊髓损伤后仍存在一定再生能力(1).但脊髓损伤的治疗迄今为止一直没有突破,主要由于下述几方面因素尚未解决:①保护损伤后和残存的神经元免于坏死;②促进神经再生;③神经元损伤的量和质的正确判断.其中重要的是对神经再生缺乏有效手段.近年来,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实验研究,就其本身的再生能力、所处的生长环境及一些促进再生的因素阐述了各自的观点和看法.现就脊髓损伤后再生修复的实验研究作如下综述.

    作者:黄春吉;黄侣义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优势提高生理学教学质量

    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从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两方面提高生理学教学质量.在实验教学方面,应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及多媒体模拟实验系统,实现实验设备的优化和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在理论教学方面,应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夏满莉;邓敏;周新妹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中专实验管理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本文阐述了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医务工作者.中专医学学校实验管理要健全实验管理制度,建立中心实验室,实行开放式管理,组织实验辅导队伍,要开设相对独立的实验课程,严格实验考核办法,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

    作者:谭白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提高生理实验教学质量之我见

    生理学是医学基础理论中重要的学科之一.对于一年级医学生来说,学好生理学对以后其他临床学科的学习乃至毕业后的临床工作,都有重要意义.生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生理实验一般以活体动物为研究对象,人为地创造一定条件,从而观察隐蔽或微细的生理活动或认识某种生理过程的因果关系.通过微观的内在联系和生动形象的直观效果,揭示人体生理变化的规律,并能帮助学生形成和建立正常的生理学概念,提高学生接受知识的效果.然而,中专生理实验课的学时很紧,学生动手能力较差.如何根据上述特点确保生理实验的教学质量?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应从如下四个方面入手.

    作者:文凤菊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浅谈中专护生的职业素质培养

    医学科学发展、医学模式的更替,护理观念已发生了质的变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体现了医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对护理领域的全面渗透.为适应形势的发展及护士角色的转变,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和途径来拓宽护生的知识结构,提高护士的职业素质.

    作者:欧宗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大学扩招后,如何上好中专卫校解剖课

    近几年来,随着大专院校生源扩招幅度的快速升级,多数中专卫校生源素质急速下滑,各校为确保招生名额的完成,中招录取分数线只好一降再降.在这降格一求的境况中,我们中专卫校许多解剖老师都有这样的同感:自己在教学耕耘上付出的艰辛比过去多了,而取得的效果却不太令人满意(这里指考题的难度和过去一样,而学生成绩却总难上得去).面对此情此景,我们不能怨天忧人,而应该尊重客观,深刻反思,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开创适合时代发展的培育人才的教改之路.

    作者:罗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双侧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护理

    股骨头缺血坏死(ANFH)是一种常见病,多为单侧,双侧同时患病较少;早期不易发现,晚期确诊已失去保守治疗机会.它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对后期ANFH的患者施行人工髋关节置换,可以解除关节疼痛,保持关节的活动功能.为提高手术成功率,充分做好术前准备,加强术后护理及功能锻炼,可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我院近两年来成功的为11例患者施行双侧髋关节置换术,效果满意.现将手术护理介绍如下.

    作者:付秀英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脑血管病康复期护理体会

    脑血管疾病是当今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具有起病急、病情重、死亡率高且又常出现各种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等特点.本文就脑血管疾病患者康复期的护理体会作一介绍.

    作者:李玉秋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急性颅脑损伤昏迷病人的院前呼吸道护理

    随着工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交通运输业,高层建筑业的迅速发展,各种外伤及多发伤病人发病率显著增加,而急性颅脑损伤病人则占相当的比例.有文献报道:我国每年约有颅脑损伤10多万人,其中约有6万人死亡(1).因此,如何加强急性颅脑损伤昏迷病人的院前急救,做好呼吸道护理,对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院急诊科自1999年5月至2002年5月共抢救急性颅脑损伤昏迷病人185例.现将如何做好院前呼吸道护理的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邓爱春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外科急腹症的观察与护理

    外科急腹症占普外科的50%左右,且急腹症发病急、痛苦大、变化快,如不及时处理,常可引起不良后果,甚至造成死亡,因此加强对急腹症的观察与护理,采取有效护理措施,有利于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自2001年至2002年,我院普外科共治疗急腹症78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贾文敏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继发真菌感染患者的观察和护理

    细胞毒药物、激素和广谱抗生素的长期使用,为继发性真菌感染提供了条件(1).预防医院感染中的真菌性疾病已成为临床关注的问题,现对2000年~2002年本科发生的10例继发性真菌感染病例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黄江祾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肺性脑病的护理对策

    肺性脑病是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的一种严重的并发症,病死率较高,是由于COPD所引起的缺氧、二氧化碳潴留而导致意识障碍和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征.近三年来我们共收治肺性脑病患者40例,现将其护理对策小结如下.

    作者:赵丽平;马胜春;张进;王白英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原发性肝癌TACE治疗后辅以热疗的观察及护理

    原发性肝癌是指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发生的癌肿,简称肝癌.近几年来,肝癌发病率急剧上升,由于早期症状隐匿,一旦发现病期往往处于中、晚期,失去手术的良好机会.随着健康体检及各种健康宣教的开展,以及健康知识的普及,使肝癌得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而介入治疗作为放射学充分显示出创伤小、疗效高的优点.我院自1996年起引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PHC),但术后的进一步治疗问题往往被忽视,导致很快复发,近期疗效尚可,远期疗效差.因此,于2001年开展了原发性肝癌TACE后辅以射频热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而这其中护理配合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就原发性肝癌TACE后辅以射频热疗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赵文英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尿毒症患者出现低血糖昏迷二例

    病例介绍例1,患者女性,36岁,因面黄、纳差、乏力1年入院.1年前患者开始出现面黄、纳差、乏力,并常在活动后出现心慌、胸闷,院外按慢性胃炎、营养不良性贫血治疗,症状无好转,遂入我院.入院时查体:血压150/95mmHg(1mmHg=0.133kPa),神志清,贫血貌,眼睑及双下肢浮肿,双肺呼吸音粗,心率92次/分,心律规整,心音有力,心尖区闻及柔和的吹风样2/6级收缩期杂音,腹部无异常.B超示少量腹腔积液,双肾慢性损害.血常规:RBC 2.3×1012/L,Hb 72g/L,WBC 9.0×109/L,PLT 100 × 109/L .尿蛋白 + +.血电解质分析和肾功能:K+5.2×109mmol/L,Na+143mmol/L,Cl-100mmol/L,Ca+ +1.95mmol/L,CO2-CP16mmol/L,BUN32mmol/L,Cr786μmmol/L.初步诊断为慢性肾小球肾炎(尿毒症期).入院后当天晚上患者突然出现意识丧失,全身出汗,肢体抽搐.值班医师考虑低钙抽搐,给予50%GS 20ml+10%葡萄糖酸钙10ml静脉推注后抽搐停止,意识转清.给予生理盐水250ml+10%葡萄糖酸钙20ml静脉点滴临近结束时,再次出现意识丧失,肢体抽搐.请上级医师看过患者后,急查血糖1.7mmol/L,遂予50%GS 60ml静脉推注后,继以10%GS 500ml+50%GS 80ml静脉点滴,患者抽搐停止,意识转清,且未再出现类似发作.经综合治疗20天,患者好转出院.

    作者:古广年;祝慧青;张玉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口服棕色合剂致过敏休克一例报告

    棕色合剂止咳祛痰效果显著,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对口服棕色合剂致过敏者实属少见,也未曾见报道.现将笔者在临床工作20年所遇1例报告如下.

    作者:朱瑞芹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阴道斜隔并妊娠中期引产一例

    病例介绍患者,35岁,孕2产1流1存1,足月顺产1胎,因宫内孕4+月要求引产于2002年5月12日入院,入院后体查:T 36.7℃,P 84次/分,R 20次/分,BP 120/80mmHg,心肺正常,腹隆起如孕4+月大小,偏向右边,妇科检查:外阴(-),阴道通畅,壁光滑,单宫颈,着色,宫体前位,如孕4+月大小,偏向右边,右侧似可扪及一正常的宫体,双附件(-),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无异常,彩超诊断:宫内妊娠(右)17周,单胎存活,双子宫可能性大,右肾发育不全,入院诊断:宫内妊娠17周G2P1,活胎,单宫颈,双子宫.入院后第3天行利凡诺引产术,手术顺利,术后产程发作,有规则宫缩7+小时.肛查时发现颈管消退,宫口未开,但胎先露位置低,阴道前穹窿膨出较剧,立即行阴道检查,见正常的尿道口,导出清亮尿液300ml,阴道前壁膨出,可清楚扪及胎儿肢体,上推阴道前壁见距处女膜约2.5cm的尿道口下方有一直径0.5cm的开口,有血性羊水不断流出,宫颈管未消退,宫口未开,疑为阴道斜隔,肌注度冷丁100mg后扩大剪开阴道前壁的小孔,证实为阴道斜隔,牵引出胎儿肢体,人工剥离胎盘并清宫术查右侧子宫壁完整,宫颈无裂伤,修剪多余的斜隔组织,环形连续缝合创面,再次探查,右侧宫颈完整.

    作者:肖长凤;杨春燕;龙爱娥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罕见阑尾粘液囊肿一例报告

    阑尾粘液囊肿较为罕见,其临床表现无典型症状及体征,文献报告的也不多,我院在收治的所有阑尾炎病例中,仅发现此一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峰;刘捷登;薛丹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耳部多形性腺瘤一例

    耳部多形性腺瘤为耳鼻喉科较少见疾病,我科曾遇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罗惊鸿;毛向华;胡孔旺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二氧化碳激光治疗宫颈糜烂的效果评价

    慢性子宫颈炎(宫颈糜烂)是女性生殖器官炎症中常见的一种,发病率高,约占已婚妇女的半数以上(1,2),而且和子宫颈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根据北京市防癌普查报告,子宫颈无糜烂者仅有0.39%患子宫颈癌,而患宫颈糜烂者却有2.5%患子宫颈糜.宫颈糜烂严重地危害着广大妇女的身体健康,因此积极防治本病对保证妇女健康及防治宫颈癌有重要意义.宫颈糜烂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白带增多,有时为慢性子宫颈糜烂的唯一症状,通常为粘稠的粘液和浓性粘液,有时分泌物中可带有血丝和少量血液,也可有接触性出血.由于白带的刺激,可引起外阴瘙痒,下腹部或腰骶部经常出现疼痛.由于子宫糜烂是一种多发病,治疗方法很多,如微波、冷冻、局部用药、电灼等,但疗效都不够理想,不易根治.激光技术在医学上为治疗宫颈糜烂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手段和途径.我院1999~2001年使用激光治疗仪治疗宫颈糜烂532例,疗效满意,并发症少,现报告如下.

    作者:高维红;王晓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重型颅脑损伤64例治疗体会

    近年来,随着机动性交通工具的日益增多,重型颅脑损伤的病人在基层医院更为多见,约占全身损伤总数的15%左右,仅次于四肢损伤,但其死亡、致残率占第1位.两年来我院收治哥拉斯哥评分(GCS)≤8分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64例,就其治疗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谷卫民;冯燕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伊曲康唑治疗念珠菌性前列腺炎57例

    我们于2001年4月~2002年11月采用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伊曲康唑治疗57例念珠菌性前列腺炎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葛恒康;邵成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甲亢病人不良心态分析和心理护理实施

    目的:对256例甲亢患者的观察,较全面地分析其不良心态以及对疾病的影响,提出正确的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这样不但密切了护患关系,而且增强了治疗信心,提高了治疗效果.

    作者:姚文莉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环形混合痔术后赘生性皮桥128例整形处理的临床分析

    目的:通过对环形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赘生型皮桥整形处理的总结分析,提高对此手术的认识和技术水平.方法:对128例患者行环形混合痔分段外剥内扎术后赘生性皮桥整形术,观察其修复效果.结果:128例中修复良好125例,手术成功率为97.7%.结论:皮桥整形修复的好坏与手术者的技术、经验密切相关.

    作者:王鹏;冯金干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骨盆骨折大出血的动脉栓塞治疗

    目的:探讨骨盆骨折大出血采用动脉栓塞治疗的效果.方法:常规消毒取左或右侧股动脉穿刺插管,先作伤重侧髂内动脉造影,在明确出血动脉后作明胶海绵颗粒或条或加弹簧圈栓塞,退出导管到腹主动脉后再作对侧髂内动脉造影及栓塞.结果:除2例合并肾破裂患者在作肾切除时因难以控制出血、失血过多死亡外,其余12例休克均得到有效控制.结论:在ICU病房实施栓塞治疗效果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黄宏;沈盛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自制双套管在腹部外科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自制双套管在腹部外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1997年来使用自制双套管引流的45例病例加以分析.结果:发现肝切除术后早期大出血1例,胆漏2例,治愈膈下感染2例,肠漏2例.结论:自制双套管在腹部外科中对术后大出血、胆漏、感染的防治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蒋剑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多爱肤敷料治疗褥疮的临床观察

    褥疮对医患双方都是一个严重的和花费昂贵的护理问题.我们采用多爱肤无菌、不透气亲水性敷料治疗26例28处褥疮,结果表明多爱肤敷料治疗褥疮疗效好,为病人减轻痛苦和花费,同时大大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现将笔者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冯金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300例小切口阑尾切除术操作体会

    急性阑尾炎是外科多发病,常见病,居各种急腹症的首位(1),为满足患者对切口美观的需求,从现代医学外科的一个发展方向微创的角度,我院从1993年7月~2002年7月对300例急性阑尾炎实行了小切口阑尾切除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明华;陶霞;汪令成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海安县狂犬病流行病学分析及预防控制措施

    目的:分析1984年~2002年海安县狂犬病流行病学特征和评价预防控制措施.方法:开展病例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海安县狂犬病病人分布于17个乡镇,犬是主要传播宿主(92.31%),1984年~2002年9月报告的26例狂犬病病例平均潜伏期35天,平均病程4天,其中42.31%的犬等动物致伤者未经任何医学预防性处置.结论:严格犬类管理,规范伤口处理,接种狂犬病疫苗和抗狂犬病血清是防治狂犬病的关键措施.

    作者:刘冠红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赛若金治疗慢性乙肝28例

    α干扰素是目前公认的治疗慢性乙肝的有效药物,然而关于其剂量、疗程及应用指征仍有不同见解,笔者曾应用国产rIFNa-1b治疗慢性乙肝28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延峰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珠海地区结肠息肉结肠癌流行病学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珠海地区大肠息肉、大肠癌流行病学的变化.方法:对我院近十年行结肠镜检查的4221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近5年大肠肿瘤、息肉发病率各年龄组均分别高于前5年,且各年龄组发病率的起伏呈正相关,P<0.05.②前5年或后5年,除≥61岁组大肠癌发病率高于息肉外,余各年龄组结肠息肉发病率均高于大肠癌,P<0.05;≤30岁组与31~40岁组相比,大肠肿瘤与息肉的发病率无显著性差异.③息肉电凝摘除后全瘤活检癌变发现率(10.5%)明显高于肠镜下息肉活检(4.5%),P<0.05;息肉电凝摘除后定期随访的患者中,早期癌变发现率(70.0%)明显高于普通人群(20.0%),P<0.05,④在≤30岁的大肠癌患者中,恶性度高的肿瘤所占比例(66.0%)明显高于≥60岁的老年人(26.6%),P<0.05.结论:珠海地区近年来大肠息肉、大肠癌(尤其是青年人)发病率明显增加,普及结肠镜检查及随访是降低结肠癌发病率和病死率的安全有效方法.

    作者:陈渝萍;曲洁新;龚飞跃;汪丽安;郑梅兰 刊期: 200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