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主办单位: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国际刊号:82-747
  • 国内刊号:1005-4529
  • 影响因子:1.88
  • 创刊:1991
  • 周期:半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747
  • 全年订价:532.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哥白尼索引(波兰), 国家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剑桥科学文摘,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年9期文献
  • 1例水痘伴皮肤感染与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的护理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具有高度传染性,可通过飞沫和直接接触以及受污染的用具传播.我科2010年8月收治了1例水痘伴皮肤感染与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现报道如下.

    作者:韩歌;徐灿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供应室集中消毒氧气湿化瓶的效果观察

    我院自2010年3月开始,对全院氧气湿化瓶采用由供应室集中消毒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 材料与方法1.1 分组对照组:2010年1-2月对23个临床科室自行消毒的104个氧气湿化瓶进行分期抽样检测,各临床科室均采用传统的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法.观察组:2010年3-4月对23个临床科室由供应室集中消毒的114个氧气湿化瓶进行分期抽样检测.

    作者:王晓霞;李平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小儿雾化室控制医院感染的措施

    医院感染控制工作中,很大一部分与护理工作有关,而且护理工作与医院感染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小儿由于各系统发育不完善,加之陪护较多,在进行雾化治疗时容易发生交叉感染,雾化室控制医院感染的措施:(1)完善雾化室的规章制度:严格按照<消毒隔离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的标准进行考核考评.

    作者:姜丽霞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碱性还原电位水治疗口腔溃疡的临床观察

    口腔溃疡是口腔黏膜病中的常见病、多发病,患病率居口腔黏膜病首位,经常复发,病因复杂.采用碱性还原电位水含漱治疗,效果满意.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95例口腔溃疡患者,将其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9例,男21例,女28例,年龄17~68岁,平均41岁;对照组46例,年龄19~72岁,男19例,女27例,平均42.2岁,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于新杰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老年人骨折发生的原因及预防

    老年人因骨质疏松、骨关节病、肌肉萎缩、生理功能衰退、反应迟钝等,极易发生各种类型骨折,而老年人又因各种代谢机能的减慢、衰退,骨折愈合迟缓,所以老年人骨折的预防变得越来越重要.

    作者:杨丽君;刘宁;周培国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五官科使用非启闭式方盘加纸塑包装器械的研究

    应用非启闭式方盘加纸塑包装五官科器械,临床使用方便,减轻了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减少了医院资源的浪费,实现了医院消毒供应室灭菌物品低耗、高效率的管理理念.因此,选择非启闭式方盘加纸塑包装有效期进行研究.

    作者:王淑芳;熊翊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植入型手术器械的供应室管理

    植入物是指放置于外科操作造成的或者生理存在的体腔中,留存时间≥30 d的可植入型物品.由于该类手术的重要性和高风险性,对植入物的管理非常必要.2010年消毒供应中心规范了对植入型手术器械的管理,报道如下.

    作者:王靖;敖玲;杨爱芝;周红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产后用0.5%聚维酮碘湿敷会阴切口的效果观察

    会阴切口缝合是产科经常实施的手术,而会阴切口感染和会阴切口裂开是产科常见的并发症,尤其是会阴水肿者并发症发生率更高.2009年1月-2010年1月,我院对 180例经阴道分娩的产妇行会阴侧切术,于产后缝合侧切切口完毕后用0.5%聚维酮碘液纱布持续湿敷侧切切口2 h,效果满意.

    作者:张秀平;陈桂莲;朴桂顺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轻便移动式紫外线灯架的研制

    目前,在医院使用的紫外线消毒设备,通常采用的是固定安装式和紫外线消毒车,固定安装式照射常有盲区,而且无法按需移动,有效消毒范围受限,从而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紫外线消毒车通常较为笨重,移动时震动大、噪声响,且由于自带线缆较短,常需与接线板配套使用.由于成本等因素影响,目前市场所流通的紫外线消毒车产品价格较高.因此,笔者研究设计了一种结构简单、便于移动、操作灵活、使用方便、节省空间,照射角度大,并可减轻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的轻便可移动式紫外线灯架,该设计已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作者:郭睦群;韩扬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感染性肺炎的控制措施

    随着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鲍氏不动杆菌引起的感染与耐药问题越来越严重,多药耐药或全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的出现,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很大困难.为了阻断病原菌在医院的定植传播,在积极治疗的同时采取了预防控制措施.

    作者:冯明军;栾丽娟;朱运波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手术室的医院感染管理

    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是医院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手术室是外科手术的主要场所,也是医疗事故的高发地带,手术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对手术的一次成功、伤口的Ⅰ期愈合、患者的早日康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将加强我院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的主要措施总结如下.

    作者:魏新;武瑞艳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消化道内镜检查患者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控制措施

    为了保证患者医疗安全,我院完善了内镜诊疗工作程序,开展了患者胃镜诊疗前血源性传播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病毒的血清学相关指标检测,有效预防了血源性病原体感染的危险.

    作者:姚红;王艳风;李宏;任秀英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感染的控制措施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开展为化疗患者提供了可靠的静脉输入通道,保证了化疗计划的顺利完成,但PICC置管所致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也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其控制措施:1 置管前预防1.1 患者准备包括全身营养改善、置管侧肢体血管的保护和局部皮肤避免感染、受损等;置管前1 d淋浴1次.

    作者:谢琛红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骨科医院感染的病因与护理对策

    本院骨科2007年1月-2009年12月住院患者1861例,其中确认为医院感染患者62例,对其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制定有效的护理对策,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1 资料与方法本组62例,男48例,女14例,死亡1例,年龄大91岁,小1岁;住院60~240 d,平均100 d.以回顾性调查方法进行总结分析.参照2001年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临床医师的判断做出诊断.统计学分析以计数资料用相对数表示.

    作者:李小慧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复用透析器存放方式的改进

    <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2010年版):复用处理后的透析器应贮存于专用的柜中,分开放置,标识清楚.2010年1月,我院血液净化中心改进复用透析器存放方式,减少了透析器转运、贮存及使用诸环节污染机会,现介绍如下.

    作者:陈春燕;陈翠芳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莫西沙星致严重低血糖1例

    莫西沙星为8-甲氧基氟喹诺酮类为第四代新型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抗菌谱广,杀菌活性高,目前临床应用广泛,对于该药的不良反应也开始引起临床的重视.1 病例患者,男性,89岁,有2型糖尿病史5个月,未规则服药治疗.主因反复咳嗽、咳痰10年,气促1年,加重1个月,于2010年3月12日以两肺特发性间质性肺炎伴感染收入院.查体:体温37.9 ℃,血压 151/86 mm Hg,两肺呼吸音粗,两中下肺可闻及散在中细湿啰音,心率92 次/min,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作者:何剑波;翁海霞;吴立琴;戴元荣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角膜屈光手术后感染性角膜炎危险因素与预防措施

    感染性角膜炎是准分子手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准分子激光术后由于病原性微生物侵袭角膜组织,导致角膜组织的感染.LASIK术保留了角膜上皮和前弹力层的完整性,降低了术后感染的风险,但近年来感染性角膜炎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引起了国内外眼科学者重视.

    作者:周月华;扈晓鸿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检验科医源性感染的预防与管理

    检验科是医院重要的医技科室,也是一个很容易发生医源性感染的科室.做好检验人员和实验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定预防医源性感染的措施,保障医疗安全具有重要意义.1 检验科对医院感染的认识与存在的问题1.1 自我防护意识淡薄对检验标本的生物危害性认识不足,操作时不戴手套、帽子及口罩,检测后标本随意处置,受污染的台面地面不及时消毒,检验人员的手污染严重.

    作者:曾正莲;谭云昌;倪黎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21例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筛查试验假阳性结果分析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的实验室检测在HIV感染的诊断、疾病进展的监测、抗病毒疗效观察和耐药监测中至关重要,但HIV检测不同于其他病原微生物监测,要求十分严格,任何错误的诊断,包括假阳性或假阴性,都会对被检者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我院2008-2009年共有21例筛查阳性标本经确认实验室确认后为阴性,就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如下.

    作者:焦冬云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呼吸内科痰培养病原菌分析及感染控制措施

    目的 了解呼吸内科痰培养病原菌的分布,探讨预防与控制感染发生的措施.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9年6月-2010年5月呼吸内科出院病历933份进行分析.结果 933例共检出病原菌74株,主要病原菌为铜绿假单胞菌(36.49%)、鲍氏不动杆菌(12.16%)和大肠埃希菌(8.11%);铜绿假单胞菌对12种常用抗菌药物均耐药,耐药率>50.00%的是米诺环素(66.67%)和左氧氟沙星(51.85%);9株鲍氏不动杆菌中4株只对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其余11种抗菌药物均耐药.结论 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学习与培训,提高控制感染意识,认真落实手卫生规范,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做好日常诊疗用物的消毒灭菌,保持空气及环境的清洁,正确处理医疗废物,确保抗菌药物的抗菌效果,对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杨兰萍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布及联合药物体外抗菌活性分析

    目的 了解110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分布及联合用药对其体外的抗菌活性,以指导临床治疗MRSA感染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方法常规方法培养分离细菌,用金黄色葡萄球菌乳胶试剂盒及VITEK-2细菌分析仪鉴定到种,MRSA鉴定应用乳胶凝集试剂盒;利用微量稀释法测定利奈唑胺等5种抗菌药物的物体外抗菌活性,按CLSI规定的标准进行.结果从医院感染的标本中分离获得110株MRSA,ICU分离率为36.4%;110株MRSA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均敏感;对左氧氟沙星、利福平耐药率分别为96.3%和71.8%;利福平分别与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联合FIC<1的协同作用均>74.5%,左氧氟沙星分别与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联合FIC<1的协同作用均<35.4%;各种联合药物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医院ICU是MRSA感染的重要来源,应对其加强医院感染的监测和控制;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是治疗MRSA感染的首选药物,对中重度感染患者应参考药敏试验结果及患者的个体情况结合联合药物进行优化治疗.

    作者:徐修礼;张鹏亮;樊新;刘家云;孙怡群;郝晓柯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监测

    目的 了解鲍氏不动杆菌感染分布及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2006年1月-2008年12月医院临床标本中分离的520株鲍氏不动杆菌临床感染特点及其耐药性变迁,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琼脂糖纸片扩散法.结果 3年共分离出鲍氏不动杆菌520株,以痰标本为主,感染分布以ICU为主,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低,分别为4.8%~21.1%和5.6%~28.4%,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为12.8%~34.4%.结论鲍氏不动杆菌耐药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临床应加强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王利建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2007-2009年屎肠球菌及粪肠球菌的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近年来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的耐药性变迁,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用ATB细菌鉴定仪鉴定菌种,对2007-2009年临床分离的156株屎肠球菌和136株粪肠球菌,用纸片扩散法检测氨苄西林等10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并对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收集的156株屎肠球菌和136株粪肠球菌中,屎肠球菌对红霉素、氨苄西林、青霉素G、左氧氟沙星、呋喃妥因、高浓度庆大霉素、四环素、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的耐药率分别为98.1%、96.8%、96.8%、95.5%、93.6%、86.5%、66.7%、3.2%、1.9%、0.粪肠球菌对红霉素、四环素、左氧氟沙星、高浓度庆大霉素、呋喃妥因、氨苄西林、青霉素G、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的耐药率分别为80.9%、72.8%、61.8%、43.3%、36.8%、17.6%、17.6%、0、0、0.结论医院临床分离的粪肠球菌对氨苄西林和青霉素G的耐药性较低,3年比较,屎肠球菌耐药性均明显高于粪肠球菌.

    作者:姜梅杰;孙启英;刘广丽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243株肠球菌属临床分离株分布及抗菌药物敏感性分析

    目的 统计与分析海军总医院2008-2010年分离的肠球菌属对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了解肠球菌属在临床各病区的分布情况以及抗菌药物敏感性,从而为肠球菌属的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常规方法进行肠球菌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用VITEK-32细菌鉴定仪进行菌株的鉴定;用K-B法进行抗菌药物药物敏感性试验,Bio-Mic药敏分析仪进行药物敏感性测定;用Whonet5.4软件进行药敏结果的统计和分析.结果 2008-2010年海军总医院共分离出243株肠球菌属,其中屎肠球菌、粪肠球菌、铅黄肠球菌、鹑鸡肠球菌、鸟肠球菌、耐久肠球菌、海氏肠球菌分别占56.0%、28.8%、7.0%、4.1%、2.1%、1.6%、0.4%,分离率占前3位的标本类型依次为尿液、分泌物和血液,共206株,占84.8%;尿路感染中以粪肠球菌为主,其次是屎肠球菌和铅黄肠球菌,屎肠球菌和铅黄肠球菌耐药率更高;检出率占前3位的科室分别为ICU、泌尿外科和呼吸内科;屎肠球菌耐药性高于粪肠球菌,对屎肠球菌耐药率高的前3位抗菌药物分别是氨苄西林、青霉素和红霉素,耐药率分别为100.0%、97.1%和93.4%;对粪肠球菌耐药率高的前3位抗菌药物分别是红霉素、四环素和左氧氟沙星,耐药率分别是80.0%、42.9%和38.6%.结论海军总医院分离的肠球菌属以屎肠球菌为主,肠球菌属间耐药性存在较大差异,治疗时应根据耐药特点及耐药性差异选择相应的药物,目前万古霉素仍然是治疗肠球菌属感染的有效药物.

    作者:钱扬会;郭建巍;马骢;郝秀红;刘丽娟;李艳君;马学斌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尿路感染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现状调查分析

    目的 探讨尿路感染大肠埃希菌(ECO)的耐药现状,为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试验依据.方法 大肠埃希菌分离鉴定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采用常规方法进行,用CLSI推荐的K-B法进行药敏试验和评价结果.结果 医院尿路感染标本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对20种常用抗菌药物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性:ECO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敏感率为100.0%;对氨苄西林耐药率高,达95.7%;对头孢类抗菌药物耐药率均>30.0%;对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耐药率分别为50.5%、46.8%;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耐药率为66.0%.结论 中医院大肠埃希菌的耐药问题比较严重,建议医院领导加强耐药菌的监测与控制工作.

    作者:蔡建军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真菌感染的临床病理分析及特殊染色检测诊断方法

    由于抗菌药物的滥用,真菌感染已成为医院感染的常见病菌之一.正确诊断和检测真菌十分重要,真菌一般诊断检测方法是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由于真菌感染的隐匿性,有时临检细菌培养药敏试验难以达到目的,故必须选择病理活检特殊染色法才能正确诊断.

    作者:曾秋林;李长如;陈灵敏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分布及药敏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医院2008年1月-2009 年12 月临床分离鲍氏不动杆菌标本来源、分布科室及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检出196株鲍氏不动杆菌,分离率居前3位的临床科室依次为ICU、神经内科、呼吸内科,分别占24.5%、18.4%、15.3%;痰标本鲍氏不动杆菌的检出率高,达78.1%;对14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除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阿米卡星较低外,其余抗菌药物耐药率均>50.0%.结论鲍氏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较敏感,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情况严重,临床上应根据其临床分布特点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理抗菌药物.

    作者:诸林俏;黄晨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重症监护病房鲍氏不动杆菌感染分布及预防控制措施

    目的 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鲍氏不动杆菌的分布及耐药性,旨在为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7年1月-2009年12月ICU送检标本分离到的91株鲍氏不动杆菌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07年1月-2009年12月共分离出鲍氏不动杆菌91株,主要来源于呼吸道标本占89.01%,其次为创面分泌物占7.69%;2007年耐药率>50.00%的抗菌药物只有5种,2008年15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60.00%,2009年的耐药现象更为严重,15种常用抗菌药物中的12种耐药率>90.00%,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的检出率逐年增加.结论鲍氏不动杆菌主要见于下呼吸道感染,感染率及耐药性逐年增加,加强无菌操作技术和手卫生管理规范,严格各项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措施可有效预防和控制鲍氏不动杆菌的流行.

    作者:秦桂英;邱隆敏;杨泽敏;龙盛双;谢容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576株血液分离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分析医院血培养分离病原菌种类和耐药性,为临床提供用药依据.方法采用BacT/ALERT120全自动血培养仪及VITEK-32全自动细菌鉴定仪进行培养与鉴定,用K-B法进行细菌药敏试验.结果 2006年1月-2009年12月共分离出病原菌576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13株,革兰阴性菌330株,真菌33株,分别占总数的37.0%、57.3%、5.7%;居前3位的感染病原菌依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23株、大肠埃希菌72株、肺炎克雷伯菌57株;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占78.0%,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占46.0%,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分别为52.8%和42.1%;MRCNS、MRSA及产ESBLs的耐药率较高.结论医院血培养分离的病原菌种类分布较广,耐药性差异较大,对血培养分离株进行早期监测和耐药性分析非常必要,可为临床医师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重要依据,以减少抗菌药物滥用及新耐药菌株的产生.

    作者:赵硕;朱以军;单小云;徐瑞龙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女性泌尿生殖道支原体属的检测及药敏分析

    目的 分析医院妇科中心门诊及住院女性患者支原体属感染率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室依据及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522例女性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采用液体培养法进行解脲脲支原体(Uu)和人支原体(Mh)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在522例标本中支原体属感染阳性率为48.3%,其中Uu阳性率为36.6%,Uu合并Mh阳性率为11.3%,Mh阳性率为0.4%;支原体属对交沙霉素、米诺环素、多西环素耐药率较低,对四环素、红霉素、氧氟沙星、诺氟沙星耐药率较高;Uu合并Mh混合感染的患者耐药率明显高于单纯Uu感染患者.结论支原体属是女性泌尿生殖道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已出现多药耐药菌株,及时有效的药物敏感性试验,对于掌握支原体属的流行状况和耐药程度有重要意义,为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陈蓉;谢淼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临床分离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性的变迁

    目的 调查十堰市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变迁.方法对2009年1月-2010年10月从住院患者各种临床标本中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共分离出革兰阴性杆菌 4658株,其中肠杆菌科细菌占36.7%;非发酵菌占63.3%;分离率占前5位的病原菌分别是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肠杆菌科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0.9%;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100.0%、62.4%、30.5%、10.1%.结论亚胺培南对肠杆菌科细菌具有很强的体外抗菌活性,对非发酵菌的体外抗菌活性较差,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呈较大幅度上升.

    作者:闫文强;胡秀学;杨宏伟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小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非发酵菌感染分析

    目的 探讨非发酵菌在小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分布及耐药性,为VAP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医院小儿ICU 68例VAP患儿的下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及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68例VAP患儿的下呼吸道分泌物分离出81株病原菌,革兰阴性杆菌69株,占85.2%,其中非发酵菌50株,占61.7%;前2位非发酵菌为鲍氏不动杆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分别占62.0%、20.0%,铜绿假单胞菌、脓毒脑膜黄杆菌、鲁氏不动杆菌并列第3,均占6.0%;不同非发酵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差异较大,为0~100.0%,仅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环丙沙星耐药率<10.0%.结论非发酵菌是小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主要致病菌,初始经验性治疗可以优先考虑使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作者:王霞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2007-2009年重症监护病房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09年12月医院ICU分离的514株病原菌的耐药性,细菌药物敏感性测定采用K-B纸片扩散法.结果 514株病原菌中革兰阴性杆菌377株,占73.35%,革兰阳性球菌75株,占14.59%,真菌62株,占12.06%;革兰阴性杆菌以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大肠埃希菌为主,革兰阳性球菌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为主;各类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表现为严重耐药和多药耐药.结论 ICU分离病原菌耐药情况严重,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的监测对临床合理用药、降低医院感染率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作者:马红映;杨若松;王珊珊;江洁曙;王碧炯;厉旭光;汪丽;吕婉飞;邓在春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304株胆道感染病原菌及其药敏分析

    目的 了解胆道感染时胆汁中致病菌菌群及耐药变化趋势.方法将2006年1月-2009年12月培养阳性的269例胆汁标本,共304株病原菌及药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04株细菌中包含了52种细菌,其中革兰阴性杆菌占59.5%,革兰阳性球菌占40.5%,排列前5位的细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20.4%、粪肠球菌16.8%、肺炎克雷伯菌11.2%、铜绿假单胞菌8.9%、阴沟肠杆菌7.9%;细菌对青霉素类、头孢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敏感性普遍下降,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万古霉素、替考拉宁仍保持相当高的敏感率.结论胆道感染菌种在增加,菌群在变化,对常用的抗菌药物耐药率在增加;治疗胆道感染应动态监测菌群和药物敏感性的变化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作者:袁兴贵;严培军;俞南松;朱小祥;崔昱春;鲁葆春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小儿肺炎咽拭子肺炎支原体培养及药敏分析

    目的 了解小儿肺炎咽拭子肺炎支原体培养和药物敏感特点,为临床抗菌药物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05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1260例小儿肺炎患儿,采用咽拭子从咽喉部提取分泌物做肺炎支原体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1260例小儿肺炎患儿培养出肺炎支原体阳性标本354例,阳性率为28.1%;肺炎支原体对多西环素和米诺环素高度敏感,对左氧氟沙星、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交沙霉素中度敏感;而对红霉素、环丙沙星、甲砜霉素和四环素等高度耐药.结论肺炎支原体已是小儿肺炎的重要病原体,但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有较明显的耐药性,咽拭子肺炎支原体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对临床抗菌药物的选择具有指导作用.

    作者:姜毅;李温慈;徐海滨;邵山鹰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系统调控生物膜形成与AmpC基因表达的研究

    目的 研究铜绿假单胞菌(PAE)标准菌株PAO-1与不同的群体感应(QS)系统缺陷菌株的生物膜形态和生物膜状态下产酶基因AmpC的表达差异.方法改良的平板法建立PAE生物膜模型,银染法鉴定生物膜生成,观察PAO-1和不同突变菌株形成生物膜的形态;抗菌药物诱导生物膜菌AmpC基因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PAO1、QS系统缺陷菌株的AmpC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PAO-1和突变菌株PDO100形成的生物膜较厚、层次多、致密,而突变菌株PAO-JP1和PAO-MW1形成的生物膜较少,分布不均匀;在生物膜状态运用抗菌药物诱导,QS系统缺陷菌株PAO-MW1、PAO-JP1的AmpC基因表达水平均较PAO1和缺陷菌株PDO100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AE生物膜形成和AmpC基因诱导表达可能与las QS系统发挥的直接或间接调控作用有关,而rhl QS系统较少或是未参与生物膜形成和AmpC基因表达调控.

    作者:赵京明;成炜;蒋捍东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ICU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连续流行的同源性分析

    目的 对某医院中心重症监护病房(ICU)2007年1月-2009年7月3次疑似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MDRAB)医院流行时间段内的MDRAB进行同源性分析.方法收集ICU住院患者标本中分离的28株MDRAB,以及从该病房环境中分离的7株ABA;运用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菌株的同源性.结果脉冲场凝胶电泳结果表明,36株菌有4个克隆,其中克隆A包括临床分离株648,3个环境分离株B8、J4、C9;B型、C型全为临床分离株,分别包括1196、1201、1103、1205、1150和3325、3693、3334、3893、4006、4128、4358、3605;D型包括3次临床分离株433、438、458及一个环境分离株(B15).结论 3次医院流行分别由克隆D、B、C引起,患者间MDRAB的交叉传播是医院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环境样品分离鉴定及同源性分析结果提示,ICU的通风系统是MDRAB流行的源头;严格的消毒、隔离措施,强调手卫生,能有效控制MDRAB的医院流行.

    作者:毛璞;叶丹;吴松林;黄红川;刘晓青;何为群;黎毅敏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大肠埃希菌临床菌株生物被膜形成的分析

    目的 定量分析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生物被膜的形成.方法采用微量平板培养结合结晶紫染色法建立大肠埃希菌生物被膜定量检测法,并采用该法对49株大肠埃希菌临床菌株生物被膜的形成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微量平板培养结合结晶紫染色法可对大肠埃希菌生物被膜进行定量检测.在所检测的49株大肠埃希菌中,有7株菌形成生物被膜的少量,占14.3%;18株菌形成生物被膜的量为中等,占36.7%;24株菌形成生物被膜的量较多,占49.0%.结论绝大多数大肠埃希菌临床菌株能形成中等或较多量的生物被膜.

    作者:刘晓峰;迟秀文;黄震;刘丹;潘志雄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对不同消毒因子的抗力研究

    目的 研究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对不同消毒因子的抗力.方法采用Brown平板改良法、持续灌流培养技术、载体定量杀菌试验以及扫描电镜技术进行人工培养生物膜对不同消毒因子的抗力研究.结果体外连续培养5~7 d的聚四氟乙烯管内壁的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稳定,不易冲洗脱落,膜中细菌浓度达105~106 CFU/cm2,生物膜对0.55%邻苯二甲醛(OPA)耐受时间为3 min,作用5 min可达到完全杀灭;对200 mg/L有效氯耐受时间为5 min,作用7 min可达到完全杀灭;500 mg/L有效碘耐受时间为10 min,作用20 min可达到完全杀灭;对1000 mg/L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PHMB)作用30 min仍然有大量细菌存活.结论体外培养生物膜对0.55%邻苯二甲醛、200 mg/L有效氯、500 mg/L有效碘、1000 mg/L PHMB均有不同程度的抵抗力,应引起医院消毒的高度重视.

    作者:陆龙喜;陆烨;林军明;许激;朱一凡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南昌地区耐亚胺培南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性及碳青霉烯酶基因分析

    目的 调查和分析南昌地区46株耐亚胺培南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及其产碳青霉烯酶的基因型,探讨其耐药机制.方法用K-B法测定南昌地区临床分离的46株耐亚胺培南鲍氏不动杆菌对10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2-巯基丙酸抑制试验检测金属酶,采用PCR法检测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型,对扩增的碳青霉烯酶基因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通过网上相似性检索确定其编码酶基因的类型.结果 46株鲍氏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45.7%、52.2%、74.0%及76.1%,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90.0%;有8株菌对10种抗菌药物全部耐药;46株鲍氏不动杆菌金属酶表型筛选试验均为阴性,PCR扩增后有32株产OXA-23型碳青霉烯酶基因,未检出 IMP、VIM、OXA-24基因;产OXA-23型鲍氏不动杆菌株对阿米卡星高度耐药.结论 OXA-23型碳青霉烯酶基因是南昌地区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主要因素;头孢哌酮/舒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可作为这部分菌株感染的治疗选择.

    作者:夏国际;张伟;宋宁燕;肖群;王志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产金属β-内酰胺酶IMP-4肺炎克雷伯菌调查分析

    目的 对1株耐亚胺培南肺炎克雷伯菌(KPN)进行产金属β-内酰胺酶(MBLs)和产碳青霉烯酶(KPC)分析.方法 2010年4月2株KPN分别分离自天津市红桥医院1例住院患者的尿标本和痰标本,MIC法对分离菌株进行药物敏感试验,ESBLs确证试验检测其是否产ESBLs,PCR扩增blaIMP、blaVIM和KPC基因,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和分析.结果 2株KPN均为多药耐药菌,其中从尿中分离的KPN(HQU)对亚胺培南耐药,从痰中分离的KPN对亚胺培南敏感,均产ESBLs;从尿中分离的KPN携带MBLs基因blaIMP-4,且定位于质粒上;未检出blaVIM和KPC基因.结论产blaIMP-4型MBLs KPN的出现提示耐药性传播广泛,临床应加强耐药监测和严格药物使用.

    作者:韩秀峰;苏旭;井良义;刘广文;董杰;王志锐;朱韬;穆祥弟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氨基糖苷类耐药相关基因研究

    目的 调查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MEs)、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和抗菌药物外排泵基因adeB的存在情况.方法收集2008年1-12月医院住院患者痰标本中分离的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共20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9种AMEs基因、2种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和抗菌药物外排泵基因adeB.结果 20株鲍氏不动杆菌共检出4种AMEs基因:aac(3)-Ⅰ 11株为55.0%、aac(6′)-Ⅰb 12株为60.0%、ant(3″)-Ⅰ15株为75.0%、aph(3′)-Ⅰ15株为75.0%,抗菌药物外排泵基因adeB 17株为85.0%,其余7种基因未检出.结论 20株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菌株检出的4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阳性率较高,2种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未检出,抗菌药物外排泵基因adeB阳性率高;在氨基糖苷类耐药株中抗菌药物外排泵基因adeB检出率高.

    作者:童辉;蒋虹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主动外排泵在铜绿假单胞菌多药耐药机制中的作用实验研究

    目的 采用荧光定量RT-PCR的方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菌MexAB-OprM、MexCD-OprJ、MexEF-OprN、MexXY-OprM、MexGHI-OpmD 5种外排泵表达情况,探讨主动外排泵在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耐药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克隆载体pMD18-T-mexB、pMD18-T-mexD、pMD18-T-mexF、pMD18-T-mexF、pMD18-T-mexY及pMD18-T-rpsL作为定量模板,建立标准曲线;采用荧光定量RT-PCR检测并分析30株MDRPA临床分离株外排基因mexB、mexD、mexF、mexH、mexY的mRNA表达.结果成功构建pMD18-T-mexB、pMD18-T-mexD、pMD18-T-mexF、pMD18-T-mexF、pMD18-T-mexY及pMD18-T-rpsL的标准曲线;在30株MDRPA中,16株高表达MexAB-OprM(53.33%),7株高表达MexCD-OprJ(23.33%),8株高表达MexEF-OprN(26.67%),2株高表达MexGHI-OpmD(6.67%),3株高表达MexXY-OprM(10.00%).结论主动外排泵在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吴春明;宋建新;曹家麟;朱小区;欧阳钦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耐万古霉素屎肠球菌耐药基因的研究

    目的 了解耐万古霉素屎肠球菌(VREFm)的基因存在状况,有利于临床治疗选药.方法依据2008年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推荐的纸片扩散法和琼脂稀释法,对VREFm进行药敏试验;PCR方法检测万古霉素和其他耐药基因的情况.结果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红霉素、青霉素G、四环素、利福平、克林霉素和高浓度庆大霉素均耐药,呋喃妥因、左氧氟沙星和利奈唑胺均为敏感,万古霉素MIC值为128 μg/ml,基因表型为VanA,还检出TEM型β-内酰胺酶基因、ermB和mefA型红霉素耐药基因、aac(6′)-aph(2″)双功能酶编码基因和ant(6)-Ⅰ核苷酸转移酶编码基因.结论耐万古霉素屎肠球菌存在多种耐药基因.

    作者:郭玲娇;狄云香;李秀丽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与抗病毒治疗前后患者HBV DNA载量、肝功能和HBeAg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反向点杂交法对8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进行基因分型,分别用连续监测法、荧光定量PCR法和ELISA法检测患者治疗前、治疗6、12个月后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HBV DNA载量和乙型肝炎两对半.结果 8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感染的HBV中B型58例,占66.7%,C型24例,占27.6%,B、C混合型3例,占3.4%,未分型2例,占2.3%;抗病毒治疗前,B基因型患者的ALT[(151.3±5.6 )U/L]低于C基因型患者的ALT[(232.5±7.3)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基因型患者HBV DNA载量分别为7.3±1.0和7.6±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抗病毒治疗后,B、C基因型患者ALT和HBV DNA载量均比治疗前降低,且B基因型患者HBV DNA载量显著低于C基因型患者,P<0.05;B基因型的HBeAg阴转率(62.1%)和HBV DNA阴转率(44.8%)显著高于C基因型,分别为29.2%和20.8%,P<0.05.结论广州地区HBV基因型以B型占显著优势,其次是C型,B基因型的临床表现轻于C基因型,对抗病毒治疗的应答反应更好,且较C基因型有更高的HBeAg阴转率.

    作者:黄彬;陈茶;陈利达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浆膜腔非特异性积液细胞图文报告模式的探讨

    目的 探讨浆膜腔非特异性积液细胞图文报告模式与临床诊断及积液生化结果之相关性.方法通过对非特异性炎症(A组)、非特异性间皮细胞脱落组(B组)和渗出性积液对照组(C组)的分析比较,确定浆膜腔非特异性积液细胞图文报告模式,并分析积液细胞图文报告及积液生化指标,以探讨其对临床浆膜腔非特异性积液诊断的价值.结果非特异性积液中性粒细胞均减少,C组以成熟淋巴细胞增多为主,A组较C组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均有增多,B组间皮细胞比率明显高于A组;B组患者GLU明显高于A、C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患者Pro、LDH、ADA显著高于A、B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细胞图文报告模式提示结核性积液为渗出性积液,为浆膜腔非特异性积液的诊断提供一种新方法.

    作者:周麟;吴茅;林慧君;盛增伟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污染锐器伤发生的情况,探讨原因与防护对策.方法通过建立医务人员锐器伤监测系统,对64名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病原体污染锐器伤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护士和外科医师锐器伤发生率高分别为54.68%、35.94%;46.88%锐器伤发生在手术室;按致伤锐器的种类统计,针刺伤占81.25%、手术器械损伤占18.75%,其中发生在分离针头、套帽、操作时未对准、整理和清理物品、尖锐物品藏于其他物品中、他人意外损伤等操作环节分别为15.62%、12.50%、17.19%、17.19%、9.38%、20.31%.结论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知识和安全操作技能训练,完善和规范操作规程,降低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风险.

    作者:刘永华;张立群;郭凯;马成云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胃肠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学分析

    目的 对胃肠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学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胃肠肿瘤术后患者,切口感染病原菌种类及药敏结果.结果 126例手术切口感染患者病原学检测,阳性101例,阳性率为80.1%,检出细菌141株,其中大肠埃希菌40株占28.4%,粪肠球菌28株占19.9%,肺炎克雷伯菌11株占7.8%,阴沟肠杆菌12株占8.5%,金黄色葡萄球菌17株占12.1%,产气肠杆菌9株占6.4%,铜绿假单胞菌24株占17.0%;在切口感染的病原菌中,对常用抗菌药物敏感率较低,耐药性较高,在革兰阴性菌中,亚胺培南的药敏率很高,在革兰阳性菌中,万古霉素的药敏率高.结论胃肠肿瘤患者术后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胃肠肿瘤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临床上应注意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吴志广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IL-6、NSE及TNF-α的联合检测与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中白细胞介素-6(IL-6)、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患儿脑脊液急性期和恢复期的IL-6和TNF-α水平,采用电化学发光法(ECLI)检测NSE的水平,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IL-6、NSE和TNF-α3项指标的急性期水平分别为(83.5±22.9)ng/L、(13.6±4.5)μg/L和(57.4±15.6)μg/L,恢复期水平分别为(48.6±14.2)ng/L、(6.7±2.9)μg/L和(31.0±12.5)μg/L,急性期水平均明显高于其恢复期和对照组(P<0.01);重症组3项指标明显高于轻症组,轻症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单项检测敏感性和准确性较低,联合2、3项检测能提高敏感性和准确性.结论 IL-6、NSE和TNF-α是评价病毒性脑炎早期炎症损伤程度的重要指标,联合2、3项检测能提高阳性检出率.

    作者:喻长法;解晶;楼丽霞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纳米银抗菌敷料在糖尿病并发浅表脓肿切开引流伤口换药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纳米银抗菌敷料在糖尿病并发浅表脓肿切开引流术后伤口换药的效果.方法将250例糖尿病并发浅表脓肿切开引流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纳米银抗菌敷料换药,对照组采用凡士林敷料常规换药,比较两组伤口感染控制、伤口愈合时间及换药次数.结果试验组感染控制时间(4.12±3.97)d、伤口愈合时间(15.33±5.76)d和换药次数(9.12±3.76)次,明显少于对照组[(6.23±7.83)d、(23.12±4.97)d、(15.21±4.96)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纳米银抗菌敷料用于糖尿病并发的浅表脓肿切开术后的伤口换药,在控制伤口感染、缩短疗程、促进伤口愈合及镇痛方面明显优于普通敷料.

    作者:付向阳;郭春兰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梅毒感染人群血清学检测结果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通过对梅毒感染人群血清学检测项目之间及与年龄的相关性分析,为临床评价梅毒感染提供更可靠的实验室依据.方法用化学发光法(CMI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对梅毒特异性抗体(Anti-TP)和特异性IgM抗体(TP-IgM)进行半定量检测,用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学试验(TRUST)对梅毒非特异性反应素滴度进行检测,并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Anti-TP、TP-IgM和TRUST滴度之间以及其与年龄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10例Anti-TP阳性病例中,TP-IgM阳性占26.82%,TRUST 阳性占54.14%;TP-IgM阳性病例中,88.18%TRUST 阳性,Anti-TP index≥10.01同时TP-IgM阳性的病例中,95.87%的病例TRUST阳性;相关性分析发现TP-IgM和TRUST滴度与Anti-TP之间及TRUST滴度与TP-IgM之间明显相关,而Anti-TP、TP-IgM和TRUST滴度与感染者年龄无关.结论 Anti-TP、TP-IgM和TRUST滴度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临床在评价梅毒感染情况时应充分对比分析3项结果之间的关系.

    作者:王强;凡瞿明;汪光蓉;何兰;程吉兵;杜娟;毛明;张国元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综合医院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病例的医院感染预防控制

    目的 观察甲型H1N1流感救治过程中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的效果.方法完善制度,加强培训,严格消毒、隔离与防护,规范医疗废物管理,加强监测和督查等措施.结果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共采样160份,总合格率为100.0%,在救治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病例期间无医院感染的发生.结论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及加强监管等措施,可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杨怀;王建怡;王予川;张湘燕;李勇兰;刘兰;陈京;徐艳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2009年医院感染发病率及其病原体分布

    目的 了解2009年医院感染发病率及病原体分布.方法采用前瞻性调查为主,回顾性调查为辅的方法,对2009年医院33 547例住院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956例发生医院感染,其中1例发生3次医院感染,24例发生2次感染,共982例次,例次感染率2.93%;主要感染部位为上呼吸道感染649例,占66.09%,下呼吸道感染115例占11.71%,消化道感染152例占15.48%,切口感染32例占3.26%;病原微生物培养送检764例,送检率为77.80%;主要病原体有肺炎链球菌152株,酵母样真菌62株,轮状病毒54株,大肠埃希菌45株,屎肠球菌10株,铜绿假单胞菌8株;医院感染发生日期中位数为入院后6 d.结论医院感染监测与抗菌药物应用策略应作为感染控制的重点工作.

    作者:白丽霞;李霞;赵东蔼;张小娜;周慧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糖尿病合并呼吸道感染的研究

    目的 探讨糖尿病合并呼吸道感染的原因、危害及治疗方法.方法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治疗肺炎的同时积极控制糖尿病.结果血糖<13.9 mmol/L时可减少感染的发生,对已发生感染者,应控制血糖利于抗感染治疗.结论糖尿病合并呼吸道感染,合理的应用抗菌药物同时严格控制血糖治疗效果好.

    作者:周晓霞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引流瓶集中式处理效果分析

    目的 寻找一种经济、实用、有效的引流瓶清洗消毒方法.方法将使用后引流瓶分为两组,试验组:2010年7月全院引流瓶由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处理,共清洗858只引流瓶;对照组:2010年6月全院引流瓶由各病房分散处理,共清洗786只引流瓶;比较两种引流瓶处理方法的清洗质量(目测、菌落数合格率)、消毒液的消耗量、耗费的时间.结果试验组、对照组清洗质量合格率目测96.7%、56.1%,菌落数(抽查)100.0%、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7月份节约施康1287片,节约时间42.9 h.结论引流瓶由供应中心集中式处理,既能保证清洗质量,还能减少消毒液的用量,节省时间,减少了环境污染和对人体的伤害.

    作者:肖丽妹;殷秀娟;朱学红;沈玉琴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自制皮肤科治疗车及换药容器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自制皮肤科治疗车及换药容器的临床效果.方法分别同时随机采集自制治疗车使用的14组换药容器(试验组)与传统治疗车使用的14组换药弯盘(对照组),于每天14∶00、17∶00进行连续14 d采样,做细菌培养,比较两种菌落数差异.结果 14∶00试验组与对照组菌落数分别为(14.843±9.300)、(23.807±11.425)CFU/100 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7∶00试验组与对照组菌落数分别为(46.550±26.656)、(83.700±31.998)CFU/100 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敷药医院感染率为0,而对照组为1.43%.结论自制皮肤科治疗车及换药容器敷药效果优于传统治疗车及换药盘.

    作者:姚亚春;周红;朱丽莎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2例艾滋病合并系统性隐球酵母菌病的调查分析

    隐球酵母菌病的主要致病菌为新生隐球酵母菌,该菌存在于鸽粪、土壤中,现该菌已成为艾滋病(AIDS)患者常见的机会性感染之一,致死率高.现就医院近发现的2例AIDS合并系统性隐球酵母菌病的病例进行分析.

    作者:于军校;徐艳;府伟灵;张晓兵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传染病专科医院职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肝功状况调查

    目的 了解高危人群传染病专科医院职工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肝功能、血脂、脂肪肝发生状况.方法对参加体检的781名职工进行乙型肝炎五项标志物、肝功能、血脂、B超等检查;肝功能血脂生化指标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乙型肝炎五项标志物采用ELISA方法.结果传染病医院职工乙型肝炎携带率1.66%,HBV感染率17.54%,HBsAb(+)保护率50.83%;退休、在职、新职工HBV感染率分别为29.48%、20.00%、5.32%,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职业分布中,医师、护士、医技、后勤、行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sAb(+)在新职工、在职、退休职工分别为69.15%、48.68%、31.20%,后勤人员稍低38.64%,与其他职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异常率14.85%,退休职工高23.50%,后勤行政人员高于医护技术人员;血脂异常率15.62%,退休职工、在职、新职工分别为31.20%、17.74%、0.71%,护士低10.50%;B超脂肪肝发生率22.41%,后勤行政分别为47.73%、51.22%,医师、护士、医技分别为17.96%、15.49%、24.62%.结论传染病医院的工作人员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率和携带率均低于一般人群,只要注重职业防护和培训、严格消毒隔离制度,新入院职工加强乙型肝炎疫苗的注射,就能有效预防和阻断高危人群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作者:沈玲;滕长青;毛军;夏茵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输尿管镜碎石术后重症感染的原因及防治

    目的 探讨输尿管镜碎石术后重症感染的发生原因,寻找输尿管镜碎石术后重症感染的防治对策.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0年6月在医院行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后并发重症感染者16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行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未发生感染者20例进行对照,对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输尿管镜操作时间、术前感染情况、术中灌注压、术后引流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输尿管镜操作时间(72±18)min、术中灌注压(81±7)mm Hg,对照组分别为(35±14)min、(65±6)mm Hg,观察组术前感染未控制、术后引流不畅发生率分别为93.8%、31.2%,对照组分别为10.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年龄、性别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输尿管镜操作时间长、术前感染未控制、术中灌注压力过高、术后引流不畅等是输尿管镜碎石术后并发重症感染的主要原因;术前有效抗感染治疗,提高碎石技巧及加强术后管理是预防感染的关键,治疗原则以抗感染和抗休克为主.

    作者:王欣;刘铸;苏晶石;杨可为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合并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合并真菌感染的临床治疗情况.方法将医院2009年6月-2010年5月收治的102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合并真菌感染患者,遵照知情同意原则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采用3%水杨酸乙醇治疗,观察组52例采用聚维酮碘治疗,比较分析两组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075,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9%、6.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聚维酮碘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合并真菌感染临床疗效满意,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胡旭武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产科医护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目标性监测

    目的 了解产科医护人员在HIV/AIDS孕产妇助产过程中的职业暴露情况和防护措施.方法从2005年1月-2009年12月使用统一调查表格,对每名有职业暴露危险的医护人员进行目标性监测.结果 2005年1月-2007年6月发生HIV/AIDS职业暴露3例,2007年7月-2009年12月未发生职业暴露,暴露率分别为5.8%和0,感染率为0,防护措施落实率100.0%.结论提高医护人员整体防护能力,重视医疗职业安全教育,牢固掌握职业暴露的正确处理方法,准确监测,加强医院防护基础建设,执行标准预防措施,规范防护流程,是避免产科医护人员在HIV/AIDS孕产妇诊疗助产过程中发生医源性感染的有效措施.

    作者:邱敏芬;彭根英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儿科住院患儿合并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对照研究

    目的 探讨住院患儿合并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 2007年5月-2010年5月发生医院感染的42例患儿作为观察组,按照1∶2配比设立对照组,对两组患儿可能引起医院感染的相关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检验χ2、t检验显示,9个变量是引起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P<0.05),与性别构成、体重无关;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独立相关因素:年龄小、实施侵入性操作、预防应用抗菌药物、重症监护(参数估计值分别为8.89、8.12、5.98、7.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R值分别为3.34、2.79、2.47、2.14.结论住院患儿合并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应针对相关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作者:尤忠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住院患者常规检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的临床意义

    目的 了解住院患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情况,为艾滋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医院13 879例住院患者血清进行HIV抗体筛查.结果 13 879例住院患者中,有42例HIV抗体为阳性,检出率为0.30%;在检出的42例HIV感染者中,年龄在8月龄~83岁,以青壮年居多;通过性接触而感染的人群占据相当大的比例,高达59.52%.结论将HIV抗体检测作为住院患者的一个常规检测,可以尽早发现HIV感染并防止其医源性传播,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作者:刘书蓉;贾淑芳;唐超;薛建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脊柱术后急性感染的治疗

    目的 探讨脊柱术后急性感染的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脊柱术后急性感染患者的治疗经过,7例患者采用清创引流,2例患者采取清创换药,1例患者采用VSD高负压封闭引流,通过以上病例总结合理的治疗方法.结果 10例患者均得到治愈,清创负压引流较单纯清创换药治疗时间短,平均7 d;VSD高负压封闭引流因治疗经验较少尚难以评价;无一例患者取出内固定.结论脊柱术后感染是一种严重并发症,一旦发生需高度重视;早期彻底清创是关键,结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全身营养支持是有效的方法,对于脊柱术后感染,不必常规取出内固定.

    作者:张中伟;陆惠根;徐红伟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头颈部肿瘤放疗中真菌感染的诊治

    目的 探讨头颈部肿瘤放疗中真菌感染的诊治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头颈部肿瘤真菌感染病例的诊治过程及治疗方法.结果 8例患者均在接受治疗2~3 d后症状即有减轻、体温下降,7~10 d后症状基本消失,体温恢复正常,维持治疗1~3周后停药,随访2~6个月无复发;1例伴糖尿病、高血压者,在接受治疗的同时控制血糖、血压;2例在治疗前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均偏高,治疗后第2周后复查转氨酶有逐渐增高趋势,考虑患者临床上已基本痊愈,即予停药.结论真菌感染的治疗以抗真菌为主,可选用抗菌谱广、不良反应小的氟康唑、伊曲康唑等治疗.

    作者:唐曦;胡娅;徐炎华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15516例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调查与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感染现状,为提高医院管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方法对2009年15 516例住院患者进行综合性调查和监测.结果 230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1.48%,感染235例次,例次感染率1.51%;感染高科室为肿瘤内科,占6.77%,其次为综合科、普泌外科、神经外科,分别占3.16%、3.04%、2.04%;感染部位以上、下呼吸道感染为主,分别占34.47%、17.87%,表浅切口及泌尿道感染率分别占14.47%、10.21%.结论做好重点科室、人群、部位的目标性监测,减少或避免侵入性操作,重视手卫生、提高标本送检率、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控制医院感染非常重要.

    作者:文灵敏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恶性肿瘤患者放化疗后真菌感染危险因素与耐药分析

    目的 分析恶性肿瘤患者放化疗后真菌感染的菌种分布特征和诱发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以及耐药性,从而对医院真菌感染进行有效的预防和及时的控制.方法对医院2007年9月-2010年6月送检的489份患者痰液、胸腹水、尿液、粪便及血液等标本进行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分析.结果 489例患者共检查出真菌72株,阳性率为14.72%,其中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常见,占70.83%,其次是热带假丝酵母菌占13.89%;恶性肿瘤放化疗、抗菌药物的滥用,激素及侵入性操作等是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真菌对所试药物伊曲康唑(ITC)、两性霉素B(AMB)、制霉菌素(NYS)、酮康唑(KET)、益康唑(ECO)、咪康唑(MIC)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尤其是ECO和KET,耐药率高达23.61%和26.39%,NYS和MIC的耐药率>12.00%.结论合理应用抗真菌药物,防止滥用,根据药敏试验结果指导临床用药,掌握肿瘤患者治疗过程中引起感染的真菌及耐药性,可以指导临床的合理用药.

    作者:吕世良;贾勇士;吴树强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重组人干扰素a-2b栓治疗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宫颈糜烂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重组人干扰素a-2b栓对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宫颈糜烂的疗效.方法 128例宫颈糜烂,实验室检查证明有HPV感染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使用重组人干扰素a-2b栓,对照组使用甲硝唑泡腾片.结果治疗1~2个疗程后,重组人干扰素a-2b栓的有效率为81.25%,甲硝唑泡腾片组有效率为51.5%,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干扰素a-2b栓治疗HPV感染引起的宫颈糜烂疗效显著.

    作者:程红霞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恶性肿瘤患者放化疗后医院感染的调查分析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患者放化疗后医院感染的特点及预防感染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39例恶性肿瘤患者放化疗后医院感染的临床资料.结果 143例患者并发医院感染,感染率为7.01%;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为主,为48.25%,引起感染的病原菌以真菌为主,占46.16%.结论恶性肿瘤放疗、化疗后骨髓抑制,机体免疫力下降,易导致医院感染,必须加强医院感染的管理,控制易感因素,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减少医院感染和耐药菌株的发生.

    作者:杜贤;李世葵;黎冬梅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透明质酸等血清学指标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诊断中的意义

    目的 探讨血清透明质酸(HA)、层黏蛋白(LN)、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联合检测在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医院收治的4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A、LN、ALT水平进行检测,并与同期36例健康体检者做对照.结果观察组HA、LN、ALT水平分别为(225.8±17.6)、(158.4±17.8)ng/ml及(88.1±11.5)U/L,对照组分别为(99.04±12.1)、(89.6±16.3)ng/ml及(25.3±6.4)U/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肝炎轻度、中度、重度组间HA、LN、ALT与肝脏受损程度成正比(P<0.05),且肝硬化组与慢性肝炎重度组LN、AL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透明质酸等血清学指标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诊断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可以判断病情严重程度以及肝功能受损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进一步指导依据.

    作者:江明凤;华肖杭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微创经皮椎体成形术在控制脊柱转移性肿瘤围术期感染中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微创经皮椎体成形术在控制脊柱转移性肿瘤围术期感染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2月-2010年10月进行治疗的26例脊柱转移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手术方式分为A组:开放式椎体后凸成形术组,B组:微创经皮椎体成形术组,每组各13例;将两组患者的感染发生率及手术前后的血清CRP、IL-6、IL-8及TNF-α水平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感染发生率A组为23.1%、B组为0;B组术后1、3 d血清CRP为(27.86±6.34、13.24±4.68)mg/L,IL-6为(176.50±13.05、98.77±9.86)ng/L,IL-8为(298.64±23.56、156.41±25.60)ng/L,TNF-α为(23.24±4.01、15.09±3.50 )ng/L;A组CRP(18.12±5.06、8.76±2.15)mg/L,IL-6为(113.02±12.45、72.37±10.87)ng/L,IL-8为(245.96±22.38、102.34±23.14)ng/L,TNF-α为(16.20±2.78、9.46±2.96)ng/L;B组水平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微创经皮椎体成形术,在控制脊柱转移性肿瘤围术期感染中的效果较好,优势明显.

    作者:刘佐庆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生殖道支原体属感染与剖宫产术后产褥感染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生殖道支原体属感染与剖宫产术后产褥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对2008年1月-2010年6月于医院剖宫产术后发生产褥感染的12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01例行宫颈分泌物检查,19例行羊水病原学检查;针对不同程度感染给予相应的抗菌药物治疗.结果 120例患者中83例患者支原体属培养阳性,阳性率为69.2%,其中35例解脲脲支原体阳性,阳性率为42.2%,48例人支原体阳性,阳性率为57.8%;37例细菌培养阳性,阳性率为30.8%,其中以表皮葡萄球菌多,占43.2%.结论孕前必须加强阴道炎的检查与治疗,并检测支原体属与衣原体属,减少孕期用药,加强孕期卫生宣传与分娩期管理,尽量消除导致产褥感染的多种高危因素,可显著降低产褥感染的发病率.

    作者:周国莉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眼内手术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目的 探讨眼内手术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预防与控制措施.方法针对引起眼内手术感染的因素进行分析,建立健全医疗器械清洗、消毒制度,严格管理无菌植入物品使用,强化手术环境管理及无菌技术制度及眼科医师、护士管理制度.结果完善了围手术期感染控制流程,提高了医护人员预防手术感染意识,确保眼内手术的安全,降低了眼内手术感染率.结论完善的眼内手术管理措施,并确保这些措施的正确实施,是预防眼内手术感染的关键.

    作者:陈艳;李娟;郑艳萍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外伤性截瘫患者泌尿系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

    随着高速交通及高层建筑的出现,车祸及坠落伤所致的截瘫患者,越来越多,截瘫患者因膀胱功能障碍常导致尿潴留或尿失禁,目前采用多的护理措施是留置导尿,但极易引起泌尿系感染.我院骨科于2007年9月-2010年8月收住28例外伤性截瘫患者,我们重视心理护理,做好留置尿管的一系列护理,有效地降低了泌尿系感染率.

    作者:潘有朵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妊娠期细菌性阴道病与妊娠结局的关系

    目的 调查妊娠中晚期细菌性阴道病(BV)的发病情况;观察唯阴康生物栓剂治疗细菌性阴道病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对520例妊娠28~38周的孕妇进行BV筛查,118例BV阳性;对60例筛查阳性孕妇予以唯阴康治疗(设为A组),睡前 1枚置阴道,次晨取出,连续用药10 d;比较干预组(A组),非干预组(B组)及阴性组(C组)的不良妊娠结局.结果 妊娠中晚期BV的检出率为22.7%,发生胎膜早破、早产、产褥感染、新生儿黄疸、新生儿感染的发生率A组,分别为15.0%、5.0%、5.0%、8.3%、3.3%,B组分别为20.7%、10.3%、8.6%、13.8%、10.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A、B两组相应不良发生率均高于C组(C组分别为6.3%、3.7%、1.5%、4.5%、1.9%),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妊娠中晚期BV的发病率较高,唯阴康生物栓剂治疗BV阳性孕妇可改善不良妊娠结局.

    作者:朱继文;李静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调查

    目的 对临床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进行调查分析,探索依从性高的手卫生执行措施.方法 2009年3-8月随机抽取180名医务人员,通过直接观察记录的形式对他们使用速干手消毒剂之前(3-5月)、后(6-8月)手卫生依从率进行调查;同时分别采样180名医护人员手进行细菌学检测.结果 使用速干手消毒剂后手卫生依从率明显提高,效果显著优于六步洗手法,在接触患者前及无菌操作前依从率提高较为明显,分别从32.96%、40.00%提高至58.10%、77.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部带菌量明显减少,手合格率由58.33%上升至9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优化手卫生措施,推广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从而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杨晓君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加强追溯管理完善植入型医疗器械的各项记录

    目的 探讨对植入型医疗器械全过程追溯管理,确保植入型医疗器械在使用过程中的质量.方法根据植入型医疗器械的处置流程,对各个环节进行记录.结果对全过程追溯记录,方便对任意视角和环节的前追后溯,责任界定明确,充分保证了植入型医疗器械的质量.结论完善对植入型医疗器械的各项记录,规范了植入型医疗器械的管理,保证医疗质量安全.

    作者:王旭;熊辛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传染病防护体系在口腔疾病诊疗过程中的优化与应用

    口腔疾病诊疗操作多为近距离、侵入性治疗,接触物品种类多、操作复杂,涉及的病原体种类较多、传播的方式复杂,对口腔专科医院的医疗安全和医护患人身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因此,构建优化的口腔传染病防护体系势在必行.

    作者:李莉莉;李艳秋;王玉玲;张志民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医院检验科工作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的分析及措施

    目的 分析综合医院检验科工作人员的职业危险因素,制定检验科工作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的管理对策.方法以检验科工作人员为中心,分析医院检验科工作人员存在的职业危险因素.结果检验科工作人员的职业危险因素包括:检验科本身的因素,物理性、化学性及生物性危险因素.结论检验科的职业安全防护亟需得到重视,需要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综合考虑改善职业安全防护.

    作者:顾长国;张新颜;李硕;周琳瑶;曾琳;裴莉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基层医院呼吸道传播疾病的管理及预防控制

    目的 为了规范基层医院对呼吸道传播疾病各环节的管理和预防控制.方法采取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完善规章制度、加强感染科的建设、重点人群监测和管理、规范消毒隔离措施、重视人员防护、医疗废物的管理.结果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在就诊过程中,能及时有效地控制疾病的传播,未发生院内的交叉感染,提高了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知识.结论基层医院采取各项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对保障患者就诊安全和医务人员职业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李正兰;李东;罗鹏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消毒供应中心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作用

    消毒供应中心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中起着预防感染和阻断传播的责任,也是医院感染重点部位之一.对消毒供应中心再生器械的灭菌质量实行全程质控管理,使其工作程序化、标准化、制度化,保证无菌物品的质量及医疗安全.

    作者:谢菲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县级医院检验科医院感染隐患及管理措施

    目的 调查县级医院检验科的医院感染隐患,制定有效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方法调查分析县级医院检验科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经验和教训.结果县级医院检验科的实验室布局、工作环境、生物安全防护设备方面,工作人员医院感染知识培训、无菌操作意识和工作习惯等方面存在一系列不规范之处.结论基层医疗机构应严格执行相关的政策法规,重视和完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作者:董华;陈红梅;王静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医务人员手卫生与洗手依从性现状及管理对策

    目的 了解医务人员手卫生的现状,研究手卫生与医院感染的关系,从而制定手卫生管理对策.方法随机抽查8个临床科室部分医务人员手污染现状,研究医务人员手携带病原菌的种类及性质,分析其污染因素.结果医务人员工作过程中手细菌携带率为100.0%,洗手后细菌携带率为30.4%;携带的主要细菌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产碱假单胞菌、变形菌属、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肠球菌属等.结论医务人员手部污染是医院交叉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必须强化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理念教育,重视手卫生的监督管理,提高对洗手的认知性和依从性,才能有效预防与控制由手传播的医院内交叉感染.

    作者:范文;黄娥;段六生;雷鸿斌;易光明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内镜中心医院感染管理现状及监控对策

    随着现代内镜技术的迅速发展,内镜中心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与管理也日益受到卫生行政部门、医院领导和内镜中心工作人员的重视.制定和完善内镜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并认真落实,可有效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崔顺子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3种超声清洗器对眼科齿类器械的清洗效果

    目的 探讨3种不同频率的超声清洗器对眼科齿类器械的洗涤效果.方法将使用后的眼科器械随机分为A、B、C组3组,每组100件分别放置在不同频率的超声清洗器中进行清洗,清洗后的齿类器械采用目测法和潜血试验法,检测评估器械的清洗质量.结果齿类器械目测合格率92.0%~9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潜血检测合格率72.0%~90.0%,A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26,P<0.01);B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79,P<0.05);A、B、C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871,P<0.01).结论进口单频清洗器适用于眼科精密器械的清洗;根据器械的材质选择相匹配的超声清洗器,可以大程度保障医疗器械的清洗质量.

    作者:吕永杰;佟庆波;赵云霞;潘艳梅;韩冬梅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循证法应用于环氧乙烷灭菌质量控制的探讨

    目的 探讨循证法应用于环氧乙烷灭菌(EO)质量控制的效果.方法通过利用循证法开展人员培训,并应用于EO灭菌器的安装及质控灭菌物品的洁净度、正确选用包装材料及控制灭菌过程的EO气体浓度、温湿度和过程追溯,并通过对灭菌器运行的每锅次进行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对无菌物品定期进行无菌试验,综合评判EO的灭菌效果.结果 72锅次4835件物品的灭菌合格率100.0%.结论应用循证法可做好环氧乙烷灭菌质量的控制.

    作者:何惠燕;徐凤琴;李丽娇;古小玲;刘文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pH环境改变对手术器械氧化损伤的观察及控制

    目的 探讨pH环境的改变对手术器械氧化损伤及控制方法,达到手术器械清洁质量稳定、清洁效率提高、物资损耗降低.方法 A组:分别测试清水、健之素泡腾片、蓝鹰牌消毒粉、碱性清洗剂、医用除锈剂稀释液的pH值,然后将新手术刀片放入各组溶液中,观察手术刀片氧化开始时间;B组:分别在不同时间段观察手术刀片在各组的氧化及干沽血污止血钳去污情况;C组:预冲洗后的血污止血钳,分别采用清水冲洗后沥干、清水浸泡、蓝鹰牌消毒粉稀释液浸泡3种方式存放血污止血钳,观察各组存放18 h的隐血试验及存放48 h的细菌监测.结果 A组:清水、健之素、除锈剂稀释液pH值为中性偏酸和酸性,浸泡手术刀片5 min~1 h开始出现氧化,而蓝鹰牌消毒粉稀释液pH值为10~11,浸泡手术刀片30 d均未出现氧化反应;B组:pH值为10~11的蓝鹰牌消毒粉稀释液,既抗氧化又去污;C组:与干放和清水浸泡比较,蓝鹰牌消毒粉稀释液浸泡血污止血钳无论是存放18 h的隐血试验还是存放48 h的细菌监测,其合格率均为100.0%.结论血污手术器械在pH值为中性偏酸和酸性时,氧化活性强烈;而血污手术器械在碱性剂-蓝鹰牌消毒粉稀释液中,几乎无氧化活性,且其去污效果与浸泡时间成正比;对于不能及时回收或需要在临床科室过夜的部分体液、血液污染器械,选择有防锈、去污、消毒3种功效的蓝鹰牌消毒粉稀释液,作为临床科室初步的预清洁,能达到手术器械清洁质量稳定、清洁效率提高、物资损耗降低.

    作者:宋敏;胡珊珊;王平;贾凤琴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黄山学院医院2004-2009年医院消毒灭菌监测结果与分析

    目的 为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对医院的消毒质量进行了监测.方法按<消毒技术规范>的方法进行.结果物体表面监测合格率92.9%,压力蒸汽灭菌锅监测合格率93.3%,环境空气、医护人员手、使用中的消毒液、使用中灭菌液、紫外线灯辐射强度连续6年消毒监测合格率100.0%,2006-2009年医院消毒灭菌每项指标监测结果合格率均为100.0%.结论保证消毒质量首先思想要高度重视,建立医院感染控制组织,制定医院感染控制制度,落实消毒灭菌制度和监督措施.

    作者:刘建华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388件不锈钢器械生锈的原因分析及干预对策

    2009年2月我院新建的消毒供应中心投入使用,对各科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进行集中清洗消毒灭菌供应,实施手供一体化管理,实行下收下送.2009年4月护理部组织相关人员将全院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集中进行检查,分析不锈钢器械生锈产生原因,探讨改进措施.

    作者:邓筱娟;陈文莉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二氧化氯空气消毒的效果及评价

    目的 应用二氧化氯自然挥发法消毒医院病房的空气,以提高病房空气质量,降低医院交叉感染发生率,同时监测和评价消毒效果.方法按照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在每间面积<30 m2病房角落里放置3个挥发容器,容器内加入水150 ml+二氧化氯消毒剂250 mg,通过二氧化氯持续自然挥发消毒病房空气,并对病房空气进行检测.结果二氧化氯的持续作用,可杀灭悬浮在病房空气中的结核菌及病原微生物,合格率为98.0%;经持续监测,菌落数低于卫生部的标准;消毒效果满意.结论应用二氧化氯自然挥发进行医院病房空气消毒,其消毒效果可靠.

    作者:唐萍;王艳霞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2006-2009年抗菌药物应用频数与细菌耐药相关性研究

    目的 通过对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及细菌耐药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从而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医院信息系统中提取2006年1月-2009年12月住院患者消耗药品品种和销售金额,利用Excel 2000对数据进行汇总、分析;从检验科获取2006-2009年住院患者病原菌感染情况,并分析全院同期的细菌学检查和药敏资料,选取大肠埃希菌等10种临床常见病原菌的分离株和耐药资料,以WHONET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菌药物总的用药频数(DDD频数)逐年上升;随着2008年对临床抗菌药物实施限定使用后,4年中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DDD频数逐年下降,2009年较2008年下降了15.41%;2008年较2007年分别下降了12.88%;而青霉素类(含酶抑制剂)和第二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的用药频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分别上升了38.91%和55.17%;抗菌药物总DDD频数与大肠埃希菌产ESBLs率间线性相关,r=0.9601(P<0.05);头孢菌素类(一、二、三代含酶抑剂、四代)抗菌药物总DDD频数与革兰阴性杆菌平均耐药率存在显著相关性,r=0.9088;其中与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耐药率间同样存在相关性r=0.9546、0.9428(均P<0.05),喹诺酮类药物DDD频数与革兰阴性杆菌平均耐药率存在显著相关性,r=0.9844(P<0.05).结论抗菌药物的用药频数(DDD频数)和细菌耐药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所以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防止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减少医院感染的关键.

    作者:吉佩忠;穆殿平;徐彦贵;张坚磊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子宫切除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子宫切除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并评价其合理性.方法随机抽取医院2009年7月-2010年6月90份子宫切除术患者病历,对其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0.00%,共涉及6大类16种抗菌药物,使用频率高的是青霉素类73.33%、其次是硝基咪唑类和头孢菌素类分别为55.56%、28.89%,抗菌药物联用率为48.89%,首次用药时间在术前<2 h为44.45%,术后用药时间<72 h为6.67%.结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合理现象,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管理,提高规范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尽量缩短术后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时间.

    作者:杨慧敏;叶彩丽;洪慧肖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儿童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乐清地区儿童感染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及其他10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收集2007年1月-2009年12月,医院儿科门诊及入院首日患儿送检的呼吸道标本中分离出的201株肺炎链球菌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07-2009年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逐年升高,分别为71.0%、77.6%和83.8%,除青霉素外,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克林霉素、红霉素、四环素的耐药率高,分别为88.6%、93.0%、98.5%、94.5%,对万古霉素和左氧氟沙星均敏感;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敏感组与青霉素非敏感组的药物敏感性比较显示,两组对阿莫西林、头孢噻肟、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克林霉素、红霉素和四环素的耐药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特别是克林霉素、红霉素和四环霉素在两组的耐药率均>65.0%,且在青霉素非敏感组这种耐药性更加显著.结论乐清地区的儿童感染肺炎链球菌,青霉素的耐药逐年升高,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克林霉素、红霉素、四环素的耐药率高,耐药情况严峻.

    作者:林雪峰;周文斐;江丹英;王兵勇;王旭娜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抗菌药物使用现状及对策分析

    目的 分析抗菌药物使用现状,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通过调查和文献回顾,分析当前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现状、原因并提出合理使用的对策.结果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及由此导致的细菌耐药性等问题严重.结论致病菌耐药性的发生和蔓延已构成对人类健康的严重威胁,各位医师和药师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积极推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作者:刘祖德;鲁燕侠;刘晓军;崔佳;王玮;张癸荣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的疗效评价

    目的 评价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心脏重症监护病房(CCU)中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52例CCU中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的临床疗效.结果临床总有效率为92.3%,平均疗程11.5 d,细菌清除率达84.4%,不良反应发生率7.6%.结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CCU中下呼吸道医院感染临床疗效好,细菌清除率高,可作为CCU中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的经验性用药.

    作者:黄旭梅;戴海岳;王凯华;胡黄;王军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肠杆菌科细菌对头孢曲松耐药趋势的国内文献分析

    目的 了解我国2000年以来各地区肠杆菌科细菌对头孢曲松的耐药趋势.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筛选质量合格文献,文献中的数据按不同地区、不同年份、不同种类肠杆菌科细菌菌株进行归类、计算和分析.结果共筛选文献68篇,经分析,不同年份、不同地区以及不同种类肠杆菌科细菌对头孢曲松的耐药率存在差异;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率呈上升趋势,2000-2008年分别增长了18.4%、18.8%,肠杆菌科细菌耐药率与产ESBLs检出率增加密切相关,而非产ESBLs菌对头孢曲松的耐药率保持在较低水平,但2005年来有增长趋势.结论 2000-2008年我国临床分离肠杆菌科细菌对头孢曲松的耐药率呈上升趋势,其耐药率的增长可能主要由产ESBLs菌的流行所致,其次同非产ESBLs菌耐药率升高有关.

    作者:陈昭丽;张兴艳;李苌青;王广基;王霆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两种非发酵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分析

    目的 了解铜绿假单胞菌(PAE)和鲍氏不动杆菌(ABA)耐药的变化,探讨抗菌药物用药情况与耐药性之间关系,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2007年7月-2010年6月按季度对非发酵菌药敏试验结果和抗菌药物使用频度(DDDs)进行统计,以Spearman相关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 PAE对除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外的抗菌药物敏感率均>70.0%,ABA 12个季度耐药率增长较大,其中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高,达到83.3%和88.9%;对于PAE,头孢吡肟DDDs不仅与自身耐药率相关(r=0.767),还与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的耐药率相关(r=0.772),喹诺酮类DDDs与亚胺培南耐药率相关(r=0.689);对于ABA,头孢美唑的DDDs与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庆大霉素和头孢噻肟耐药率相关(r=0.711、0.711、0.767和0.800);头霉素类的DDDs与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庆大霉素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相关(r=0.826、0.788、0.633和0.642),头孢吡肟DDDs与头孢呋辛、头孢他啶、哌拉西林、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的耐药率相关(r=0.709、0.697、0.818和0.782);美罗培南DDDs不仅与自身耐药率相关(r=0.651),还与亚胺培南耐药率相关(r=0.679);PAE抗菌药耐药率间相关分析发现,只有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和头孢吡肟耐药不与其他抗菌药耐药率相关,对于ABA只有头孢美唑耐药率和其他抗菌药不存在相关.结论抗菌药使用量可以影响自身或其他抗菌药的耐药率;对于非发酵菌单纯控制抗菌药的使用,并不能减少其耐药率上升;耐药基因在菌株间横向传播可直接产生耐药,要控制耐药率增长,除合理使用抗菌药外,还必须控制医院感染,实行严格的隔离消毒制度.

    作者:方欢;张军;李刚;袁轶群;丁柳美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基层医院滥用抗菌药物分析及对策

    抗菌药物在临床上不合理的使用,导致药物不良反应逐年上升,耐药病例逐年增多.笔者就临床中滥用抗菌药物的现象及对策作一分析,寻求改善和治理方法,以减少临床滥用抗菌药物的发生,供临床用药参考.

    作者:王春光;缪新华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替考拉宁治疗肺癌合并肺部感染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替考拉宁治疗肺癌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32例确诊为肺癌同时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根据细菌学检查结果或经验性应用替考拉宁治疗,疗程7~14 d,对其疗效、细菌清除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替考拉宁治疗肺癌合并肺部感染,有效率为84.37%,细菌清除率为88.89%,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25%.结论替考拉宁治疗肺癌合并肺部革兰阳性菌感染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作者:葛晖;金普乐;王敏;秦文文;蒋怡芳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防治现状及展望

    尿路感染是常见的医院感染,仅次于呼吸道感染,占医院感染的30.0%~40.0%.在这些尿路感染的病例中,有75.0%~80.0%是由留置导尿管所引起,称之为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Catheter-associat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CAUTI).CAUTI作为一种良性疾病,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但其无形中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延长了住院时间,加重了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甚至可导致菌血症、败血症、脓尿症,增加病死率.另外,导致CAUTI的细菌的抗药性越来越强,为其治愈带来了麻烦[1].所以,如何预防和治疗CAUTI成为了国内外医疗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者:袁望舒;刘忠良;张海娜;黄强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清洗剂研究进展

    2009年4月1日,卫生部颁布<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中明确指出: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腔隙或接触人体破损的皮肤、黏膜、组织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进行灭菌,接触皮肤、黏膜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进行消毒.而消毒和灭菌的前提是清洁,而只靠常水清洗是不够的,清水不能替代清洗剂进行医疗器械的清洗,必须使用合适的清洗剂,恰当地使用清洗剂能保障清洗效果,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目前,医疗市场上的清洗剂分为5类:酶清洗剂、中性清洗剂、碱性清洗剂、酸性清洗剂、润滑剂.

    作者:徐文娟;蒋礼恒;李薇雪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PCT、IL-6及hs-CRP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免疫法测定血清PCT水平,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清IL-6水平,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水平,并比较两组血清中PCT、IL-6和hs-CRP的差异.结果感染组急性期PCT、IL-6和hs-CRP3项检测指标分别为(11.5±6.9)μg/L、(261.7±50.2)ng/L和(12.4±6.3)mg/L,恢复期3项检测指标分别为(1.3±0.5)μg/L、(74.6±13.4)ng/L和(3.9±1.8)mg/L,对照组3项检测指标分别为(1.1±0.4)μg/L、(63.1±10.6)ng/L和(3.1±1.5)mg/L,感染组急性期3项指标明显高于其恢复期和对照组(P<0.01).结论血清PCT、IL-6和hs-CRP测定可作为诊断新生儿早期感染的指标.

    作者:徐瑛;谢服役;何立忠;毛倩倩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解脲脲支原体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在检测解脲脲支原体(Uu)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78例未经治疗的门诊就诊者和35例确诊为Uu感染的患者经抗菌药物应用两周停药1周后分别采用实时荧光PCR和培养技术进行Uu的检测.结果 278例首次就诊者经实时荧光PCR检测Uu阳性125例,阳性率44.96%,培养阳性113例,阳性率40.65%,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5例确诊为Uu患者经抗菌药物治疗后停药1周,采用实时荧光PCR检测阳性12例,阳性率34.29%,但病原体含量要远远低于用药初期,35例患者经培养阳性5例,阳性率14.2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时荧光PCR在判断是否存在Uu感染时要较培养法灵敏,对经抗菌药物治疗停药后判断是否治愈时培养法要较荧光PCR更为准确.

    作者:蒋新良 刊期: 2011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