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特异性IgE在鼻内镜下鼻窦手术患者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该院收治的93例在鼻内镜下治疗的慢性鼻窦炎患者,进行血清学、影像学检查以及问卷调查。结果术前IgE阴性组患者手术后症状和生活质量VAS评分的降低差值高于IgE阳性组患者(P<0.05);术前IgE阴性且不伴鼻息肉患者的术后CT、VAS、SNOT-20、SF-36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IgE阳性伴鼻息肉患者(P<0.05);未愈组血清IgE和SIgE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痊愈组的阳性率(P<0.05)。结论特异性IgE水平增高往往提示鼻内镜下鼻窦手术术后疗效不佳,而且对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的影响更大。
作者:陶维能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对腹腔镜下输卵管开窗术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进行探讨。方法该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接收输卵管异位妊娠患者共55例,其中38例行输卵管开窗术,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38例异位妊娠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患者转行开腹式手术,术中出血量(180±25.67)mL;手术平均花费时间为(51±17)min;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为(12.7±2.5)h;用抗生素时间为(3.1±1.6)d;术后5例患者出现发热症状;36例输卵管恢复通畅,住院时间为(3.64±0.93)d。结论对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腹腔镜下行输卵管开窗术,不仅创伤小,同时还可保留患者的生育功能,故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江晶洁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单侧动态中和固定系统在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2年6月由于腰椎退行性疾病在该院骨科住院的患者40例,采用单侧动态中和固定系统治疗,运用腰痛和下肢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AS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对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所有40例患者与手术前的VAS/ODI/JOA评分相比,患者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20.65±4.71)个月时的评分均表现出明显的改善(P<0.05)。结论针对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治疗,在短期的治疗效果来看,采用单侧动态中和固定系统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作者:许纯锐;温伟;吴剑飞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突发性耳聋患者耳鸣状况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12年12月该院收治的507例突发性耳聋患者完整的病历资料,对其听力损失的程度、听力曲线的类型及治疗效果进行评定,对耳鸣响度进行分级。分析不同耳鸣程度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507例突发性耳聋伴耳鸣患者的耳鸣程度以3级所占的比例大,为32.94%(167/507);所占比例低的为1级,为13.02%(66/507);2、4级分别各占27.02%(137/507)。不同耳鸣程度的患者在年龄、性别、耳侧、不同听力损害程度及不同听力曲线类型等方面的分布情况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患者在年龄、性别、耳侧等方面的不同分布情况、不同听力损害程度及不同听力曲线类型等不同的突发性耳聋的听力学特征及治疗效果与耳鸣的严重程度并不存在相关性,并非造成突发性耳聋患者伴发不同严重程度耳鸣的独立的危险因素。
作者:闫波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影响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09年6月-2013年6月在该院接受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患者90例。根据相关资料,对可能影响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从而找出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术后疗效与体重、Sanders骨折分型、关节面塌陷程度和Bohler角四因素有关,而与性别、年龄、吸烟、手术时机和Gissane角无关。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Sanders骨折分型、关节面塌陷程度和Bohler角三因素是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术后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影响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术后效果的危险因素主要有Sanders骨折分型、跟骨关节面塌陷程度和Bohler角,它们可作为判断跟骨关节内骨折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陈德;吴胜祥;李环如;郭思远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对异位妊娠患者甲状腺激素及肝酶的影响。方法选择该院收治的70例异位妊娠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各35例,检测患者手术前后甲状腺激素及肝酶。结果经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两组FT3、FT4水平组间比较、时点间比较及分组与时间的交互作用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腹腔镜组的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明显少于开腹组(P<0.05);腹腔镜组的排气时间、住院天数明显短于开腹组(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在术后早期可抑制异位妊娠患者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但影响幅度小,恢复快,对甲状腺激素和肝酶无明显影响。
作者:蒋乐萍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针对109例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培养阳性患者药敏试验结果及耐药情况分析,指导临床选择根除Hp治疗的药物。方法对快速尿素酶试验阳性的患者进行幽门螺杆菌的培养,将培养阳性和阴性的患者进行年龄和性别的统计学分析。同时对于培养阳性的菌株进行药敏试验,根据结果对城乡居民进行耐药率比较。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抗生素进行Hp根除治疗,对于培养阴性的患者根据阳性组药敏试验结果经验性的选择抗生素进行根除Hp治疗,将两组治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判断根除治疗效果。结果109例患者培养出幽门螺杆菌,培养阳性组和阴性组在年龄组成、性别和疾病分布上相近(P>0.05),药敏实验结果表明对甲硝唑、呋喃唑酮、四环素、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47.70%、42.20%、33.94%、10.09%、9.17%、2.75%及2.75%。其中,在城市居民中耐药率为57.14%,在乡镇居民中耐药率79.01%,,有显著差异(P <0.05)。培养阳性组Hp根除率达到97.89%,阴性组的根除率也达到了82.96%,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 <0.05),但是均能达到根除率不低于80%的临床要求。结论 Hp的培养和药敏试验可作为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耐药情况分析的有效方法,有利于指导临床进行根除Hp治疗的药物选择。
作者:杜军;汤海涛;刘晓燕;黄新明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观察不同胃肠减压方式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1例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无负压自然引流组(观察组,31例)和持续负压吸引组(对照组,30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胃液引流量、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术后不适症状、胃管拔除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术后胃液引流量、不适症状和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的肛门首次排气时间、胃管拔出时间及出院时间分别为(2.75±1.03)、(3.02±0.71)、(14±5.62)d,均低于对照组的(3.89±1.01)、(4.45±0.65)、(18±5.4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负压引流方式相较于持续负压引流方式,具有缩短患者胃管留置时间和住院时间等优势,有利于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黄丽萍;李静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毕前房注入滤过空气或平衡盐溶液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50例64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与代谢性白内障患者随机分成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术毕前房注入滤过空气的为观察组25例(32眼),注入平衡盐溶液的为对照组25例(32眼),分析两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前房深度、眼压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结果(1)术后3、5d,观察组的裸眼视力显著高于对照组的(P<0.05),观察组的裸眼视力均集中在≥0.6。(2)术后1、3、5d,观察组的前房深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的(P<0.05)。(3)术后1、3、5d,观察组的眼压显著高于对照组的(P<0.05)。(4)术后1d时观察组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的(P<0.05)。结论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毕前房注入滤过空气,有利于前房形成与维持、视力的恢复、前房深度的加深与维持眼压的正常水平,角膜内皮细胞损伤小,减小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吴敏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研究该院收治传染病的分布特征,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根据2008年1月-2013年12月该院传染病的患病信息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8年1月-2013年12月该院收治的传染病人中占人数排名前五的病种分别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淋病、梅毒和感染性腹泻。同时,医院收治的传染病人数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其中病例数增加较快的病种主要是淋病和梅毒。淋病、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和感染性腹泻多发于20岁以后。流行性腮腺炎、水痘以及麻疹多发于婴幼儿。结论性病的患病人数逐年升高,在今后传染病的防治中应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治措施。
作者:伍媛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MRI表现及治疗。结果22例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MRI上分三型:囊肿型8例(8/22),囊肿伴结节型12例(12/22),实体型2例(2/22)。18例(18/22)肿瘤全切,3例(3/22)肿瘤次全切,1例(1/22)大部切除。肿瘤囊性部分在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肿瘤结节及实性部分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14例,T2WI呈高或稍高信号14例。增强扫描表现:肿瘤实性部分及结节,部分强化或完全强化。囊壁明显强化20例,轻度强化2例。肿瘤边界清楚,瘤周无水肿。结论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属良性肿瘤,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资料有助于提高术前诊断的正确率,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汪兰;周国平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研究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病理特点,对照研究不同性别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差异,了解特发性膜性肾病肾功能下降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该院2009年3月-2013年2月特发性膜性肾病75例的临床病理资料,按性别及是否合并肾功能下降分组,分别分析其临床和病理特点。结果男女两组比较,两组在年龄(P=0.000)、病程(P=0.016)、水肿(P=0.000)、镜下血尿发病率(P=0.000)、肾病综合征临床表现(P=0.000)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白蛋白在女性稍高于男性(P=0.000),血尿素氮和血肌酐比较均为男性组高于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P=0.000,P=0.000)。两组在小血管病变、病理分期构成比方面有差异(分别P=0.001,P=0.000)。按是否合并肾功能下降分组比较,肾功能下降组的年龄高于肾功能正常组,高血压、浮肿及镜下血尿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肾功能正常组的总胆固醇(P=0.020)及血白蛋白(P=0.000)稍高于肾功能下降组;小血管病变及肾小球硬化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均P=0.000)。年龄、血白蛋白、总胆固醇水平与肾功能下降具有一定相关性。结论男性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以肾病综合征为临床表现更多见,其血尿素氮和肌酐较女性更高,但肾小球率过滤并不低于女性。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的年龄、血白蛋白及总胆固醇升高是肾功能下降的危险因素。
作者:段玉静;柴华旗;沙文刚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在内镜下对结直肠无蒂息肉行电切术以及套扎术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2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74例患结直肠无蒂息肉病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对照组采取的是内镜电切术,而观察组采取的是内镜套扎术。对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病理结果以及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套扎手术成功率为88.9%,对照组患者的成电切功率为94.7%。所选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结直肠无蒂息肉的治疗,其关键在于术前对息肉良恶性的判断是否准确。
作者:梁琼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分析20 MHz B超声的声像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来该院就诊,已明确诊断的眼底疾病患者以20 MHz B超采用直接法对其探查,并将声像图与其OCT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根据OCT检查结果分析相应的20 MHz B超声像特征,黄斑裂孔8眼,B型超声显示黄斑区圆顶带状表浅隆起回声,病变中央呈孔状断裂;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17眼,B型超声图像表现为黄斑区形态规则的纤细条索扁平弧形或峰样隆起回声,越远离黄斑中心凹隆起越低;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5眼、黄斑水肿20眼、视网膜劈裂2眼,B型超声均显示黄斑区表面局限性弧形或形态不规则的扁平弧形条索状表浅隆起回声,其下为液性无回声间隙;视网膜色素上皮层(RPE )脱离3眼,B型超声检查显示后极部表面局限性不规则带状强回声浅隆起,其下见液性无回声间隙。结论在屈光间质混浊及非后极部病变的情况下,20 MHzB超探查对眼底疾病能够进行初步鉴别,一定程度上弥补了OCT不足。
作者:潘红飙;顾永昊;鲍建;柯根杰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激光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3年1月该院收治的124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药物组和激光组两组,每组各62例,其中,激光组共发现74眼患DR,药物组共发现72眼。药物组给予复方血栓通软胶囊口服进行治疗,激光组采用激光光凝进行治疗。对患眼的视力及眼底治疗的疗效进行评定,并记录患眼视网膜出血、水肿、渗出等的吸收时间。结果激光组患者有67.57%的患眼视力提高,药物组有52.78%,激光组显著高与药物组;激光组13.51%患眼视力出现下降,明显低于药物组的29.17%;激光组有72.97%的患眼视网膜新生血管出现消退,明显高于药物组的56.94%;激光组出血、水肿及渗出的吸收时间相比于药物组均明显缩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激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在改善和维持患者视力、促进新生血管的消退以及加速视网膜出血、水肿、渗出等的吸收、恢复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作者:王凯;孙铁节;范茂利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联合肾镜下弹道超声碎石系统在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并发膀胱结石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采用TURP和瑞士EMS公司第四代弹道超声系统治疗BPH并发膀胱结石18例资料。分析其清石率、膀胱穿孔、前列腺电切综合征(TURS)、严重出血、全身感染并发症情况及术前与术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大尿流率(Qmax)比较。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一次成功,清石率达100%。手术中无膀胱穿孔、TU RS和全身感染并发症发生,1例患者术后出现血凝块填塞膀胱。术后随访3~11个月,平均6个月,所有患者均无膀胱结石复发。IPSS、QOL、Qmax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 TURP联合肾镜下弹道超声碎石系统治疗BPH并发膀胱结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涂和平;汪开保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研究胃镜活检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临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0年5月-2013年11月间胃镜活检为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19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病理仅1例维持术前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诊断,其余18例均证实为腺癌,其中早期胃癌9例,进展期胃癌9例。结论胃镜活检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癌变的概率极大,应采取积极的外科干预。
作者:孙学工;束宽山;苏昭然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应用立体定向放疗对其复发率与远处转移率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04例,随机分为立体定向放疗组和常规放疗组,每组各52例。立体定向放疗组患者采用立体定向放疗进行治疗,常规放疗组采用常规分割照射进行治疗。患者随访3年,死亡病例依据死亡原因纳入统计。统计患者的近期疗效与放疗后1、2、3年的复发率和转移率。结果立体定向放疗组获得了较高的完全缓解(CR)率和较低的进展(PD)率。立体定向放疗组的有效率(80.77%)与放疗后常规放疗组(51.92%)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立体定向放疗组患者1、2、3年的复发率和转移率与同时间段的常规放疗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应用立体定向放疗可以获得较好的完全缓解率,有效的控制了复发与远处转移的发生。
作者:庞晓琳;马燕;刘灵慧;郑坚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神经发育早期干预方案在高危早产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80例高危早产儿,并随机分为神经发育早期干预组(n=40)和常规处理的对照组(n=40),干预组的新生儿接受神经发育疗法干预治疗,而对照组接受家庭常规干预,评价结果采用精神运动发育指数(PDI)、智力发育指数(MDI)及两组患儿12个月中脑瘫儿发生率。结果干预组的PDI和MDI评分在矫正年龄3、6、9、12个月时均高于对照组的评分,干预组在12个月中脑瘫儿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发育早期干预可以明显改善高危早产儿的运动和感知能力,对临床应用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作者:陈小冰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血清前白蛋白(Prealbumin,PAB)、C 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载脂蛋白 A1(Apolipoprotein-A1, ApoA1)对重症肺炎患者生存状况的评估价值。方法将重症肺炎患者根据入院治疗30 d后的生存情况分为恶化组和非恶化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入院1周内血清PAB、CRP、ApoA1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血清PAB入院后5 d,恶化组(165.47±33.79)mg·L-1,非恶化组(193.36±40.81)mg·L-1,两组具有明显差异(P<0.05);血清CRP水平入院后1 d开始,恶化组(27.13±7.64)mg·L-1,非恶化组(22.84±6.24)mg·L-1,两组具有明显差异(P<0.05);血清ApoA1水平从入院后3 d,恶化组(1.15±0.33)g·L-1,非恶化组(1.37±0.39)g·L-1,两组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血清PAB、CRP、ApoA1对重症肺炎患者生存状况具有良好的评估价值,可结合患者住院时间及病情进行综合分析。
作者:李怀云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高龄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与认知功能障碍(MCI)的关系。方法选择2010年5月-2012年10月在该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28例,年龄≥70岁。检测入选病例Hcy水平、血脂、糖化血红蛋白、叶酸、维生素B12、血肌酐等指标;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对各组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评定并比较。结果HbA1c、LDL-C、Hcy、FA、VitB12及收缩压均为糖尿病合并MCI的危险因素(P<0.05),2型糖尿病患者重度高Hcy血症组MCI发病率较中度及轻度高Hcy血症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Hcy升高是高龄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下降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在高龄2型糖尿病患者中,合并高Hcy血症将会增加MCI的发病率。
作者:周广举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联合胸水癌胚抗原(CEA)、腺苷脱氨酶(ADA)检测在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及恶性胸腔积液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1月在该院住院期间,诊断为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恶性胸腔积液的148例患者,检测胸腔积液中的CEA及ADA含量,并加以ROC分析。结果在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方向上,ADA和CEA两种指标/方法,灵敏度分别为0.857和0.976,特异度均为1.000,诊断阈值分别为18 U·L-1和2.8μg·L-1,两种方法经配对检验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联合检测胸水CEA及ADA对于鉴别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与恶性胸腔积液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作者:黄小伟;王飞;聂森;沈晓霞;吴洁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通过对合肥市经开区环卫工人两年健康体检结果的分析,了解影响其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为有针对性地制定健康教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合肥市经开区环卫工人近两年的体检资料,对体检结果进行分析,找出患病率较高的疾病种类或症状,分析不同年龄段发病分布情况。结果患病率较高的疾病或症状由高到低依次为:心电图异常(22.85%)、血红蛋白减少(16.99%)、高脂血症(15.61%)、乙肝病毒携带(12.86%)、脂肪肝(12.40%)、肝囊肿(9.41%)、血糖升高(8.84%)和白细胞计数降低(8.50%)。年龄分布以45岁及以上人群检出率高。慢性宫颈炎、子宫肌瘤在女职工中的检出率高居女性疾病的前2位,检出率分别为55.14%和12.85%。结论合肥市经开区环卫工人的健康状况较差,加之特殊的工作环境,应加强健康教育和定期体检,指导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提高健康水平。
作者:李雪峰;陆思伟;李立;凌世一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肘关节镜技术在治疗肘关节撞击症的有效性。方法2010年2月-2013年10月期间,该科收住的68例采用肘关节镜治疗肘关节撞击症患者,通过相关统计学分析,并采用Mayo评分表对肘关节撞击症术前与术后功能进行评价,观察肘关节撞击症解除情况。结果68例患者术后全部获得随访,随访6~24个月,平均随访15个月,通过术后肘关节活动度、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肘关节肿痛症状消失,肘关节屈伸功能明显改善,运动及生活功能显著提高。结论肘关节撞击症行关节镜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可靠,可显著改善肘关节功能,是目前治疗肘关节撞击症公认的首选外科治疗方法。
作者:汪超;徐斌;徐洪港;涂俊;王瑞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过程中影响妊娠结局的主要临床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1-12月在合肥市某生殖中心进行IVF-ET的不孕症患者1742例,查看IVF登记本,对不孕症妇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收集,应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1742个周期中共获卵母细胞25923个,受精19909个,受精率76.80%;卵裂19749个,卵裂率99.20%;临床妊娠623例,临床妊娠率35.76%。随着年龄增加,获卵数逐渐减少,各年龄组(≤35岁、36~40岁、>40岁三组)的获卵数、受精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临床妊娠率随年龄增大有下降趋势,>40岁组的临床妊娠率为8.93%,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随着获卵数增加,临床妊娠率呈上升趋势(P<0.05);两种不孕类型间临床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不孕年限≤10年组相比,不孕年限>10年组的临床妊娠率显著下降,且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不孕年限及获卵数是影响女性IVF-ET成功率的重要因素。
作者:罗桂英;陈嫦娥;辛利红;陈媛;潘发明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初产妇分娩巨大儿的相关因素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为初产妇巨大儿的恰当处理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期间初产妇分娩的251例出生体重≥4000 g的新生儿(初产妇巨大儿组)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初产妇分娩正常体重(2500~3999 g)的新生儿(初产妇正常体重儿组)比较。结果初产妇巨大儿母亲的孕末期体重、宫高、腹围、胎儿双顶径、股骨长度、胎儿腹围、剖宫产率、产后出血、异常产程、会阴撕裂伤、肩难产及新生儿窒息率等均高于初产妇正常体重儿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巨大儿显著增加了母儿并发症,与不良妊娠结局有关,产前正确预测巨大儿,选择安全恰当的分娩方式,对预防和降低母儿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芳;程冉;程义玲;谢婷婷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外科微创封堵治疗房间隔缺损(AS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筛选单纯继发孔中央型ASD 20例,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进一步评估引导外科微创封堵治疗,术后7 d、3~6月TTE 随访。结果20例患者行ASD外科微创封堵术,封堵成功20例,占100%。TEE与TTE对ASD大径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3~6个月TTE随访,封堵器位置固定,未见移位,对周围瓣膜功能及静脉回流无影响,2例有微量残余分流;右心重构改善,右房、右室大小较术前缩小,肺动脉血流速度降低。结论超声心动图参与了外科微创封堵治疗ASD的全过程,TEE与TTE联合应用,对术前诊断与筛选、术中选择封堵器和实时监控、术后效果评价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作者:李卫虹;黄向阳;袁奇;杨冬妹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子宫肌瘤剥除术与开腹子宫肌瘤剥除术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2010年1月-2013年1月于该院行子宫肌瘤剥除术的患者84例,分为腹腔镜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两组患者的术中及术后的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腔镜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住院费用要高于对照组(P<0.05);而出血量、术后病率、肛门的排气时间、离床时间、术后的住院时间均要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复发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子宫肌瘤剥除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及恢复快等优势,是治疗子宫肌瘤较为理想的选择,但不能完全的取代开腹子宫肌瘤剥除术。
作者:支翠芳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比较交锁髓内钉与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选取内固定术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该科于2012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40例股骨干骨折,均获得随访,其中20例接受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20例行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对两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48 h引流量、术后48 h血红蛋白值、骨折愈合时间、骨折愈合时膝关节优良率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4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两组在手术时间、膝关节优良率及术后48 h平均血红蛋白值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中出血量、术后48 h切口引流量、骨折愈合时间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总体来说,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疗效优于锁钉钢板,治疗成人股骨干骨折,推荐首选交锁髓内钉。
作者:胡野;周业金;江渟;张逸飞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总结封闭负压引流技术(VSD)在慢性创面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2年11月-2013年11月该科使用VSD治疗36例慢性创面,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36例患者疗效满意。结论 VSD安全简便,对慢性创面能促进伤口清洁、肉芽组织生长和创面缩小,控制感染,缩短治疗时间,减轻患者痛苦,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罗攀龙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研究输尿管软镜联合钬激光治疗碎石术后双J管留置时间与并发症关系。方法将该院从2011-2013年收入的90例肾结石患者(结石<2.0 cm)随机分成2组均行输尿管软镜联合钬激光治疗碎石术。术后观察分析2组留置双J管时间(留置2周和4周)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关系。所有患者记录在其拔除双J管前并发症的发生;分别于拔除双J管后1周和1月复查尿常规;拔管后1个月复查彩超、腹部平片检查残石率,并行99 Tc m-DTPA核素肾图检查,记录患侧肾脏肾小球滤过率(GFR)。结果2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拔除双J管前2组患者出现下尿路刺激症状(LUTS)分别为33例(70.2%)和40例(93.0%),腰腹痛分别为13例(27.7%)和21例(48.8%),肉眼血尿分别为36例(76.6%)和42例(97.7%),双J管上移分别为0例(0.0%)和2例(4.7%),拔管管壁钙盐沉积或拔管困难分别为4例(8.5%)和11例(25.6%)。并发症的发生率随留置时间延长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除双J管1个月后复查彩超及腹部平片,提示无泌尿系结石残留,或残留结石直径<3 mm,2组的结石残石率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拔管后1周及1个月复查尿常规大致正常。2组比较,患侧肾脏的肾小球滤过率(GFR)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尿管软镜联合钬激光碎石术后留置双J管时间2周较安全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同时不影响残石清除及肾功能的恢复。
作者:高子剑;刘龙;孙永明;段中阳;李昕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子宫内特殊部位异位妊娠的超声诊断分析及鉴别。方法选择60例疑似宫内特殊部位异位妊娠患者分别经腹超声和经阴道超声诊断,分析超声检查结果并与手术病理情况相对照。结果阴道超声的准确性高于腹超声(P<0.05);阴道超声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高于腹超声(P>0.05);阴道超声在宫角妊娠、瘢痕妊娠、宫颈妊娠、峡部妊娠、间质部妊娠方面的准确率均高于腹超声(P>0.05)。结论经腹超声及经阴道超声均为诊断特殊部位异位妊娠的有效方法,经阴道超声的准确率更高。
作者:刘巨方;童燕燕;姚雯婷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Bcl-2、Bag-1、Bax表达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影响。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收集128例患者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Bcl-2、Bag-1、Bax表达情况。结果经过检测,癌组织中Bcl-2、Bag-1、Bax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73.4%、89.8%、80.5%,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中Bcl-2、Bag-1、Bax的表达率57%、59.4%、65.6%。经过统计学检验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卡方检验Bcl-2、Bag-1、Bax阳性表达与各个病理参数的相关性检验,得出Bcl-2、Bag-1与肿瘤的直径有关(P<0.05)。相关性分析得出,Bcl-2、Bag-1呈现正相关性(r=0.63,P<0.05)。结论 Bcl-2、Bag-1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高表达,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孙勇;李运辉;张鹏;吴琍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CT在百草枯中毒胸部损害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口服百草枯中毒致胸部损害的CT资料。结果5例患者首次CT检查4例表现为肺内斑点状、斑片状、线条状密度增高影,伴少量胸腔积液;1例胸部未见明显异常。5例首次CT复查肺部病变和胸腔积液同时吸收1例,仅肺部病变吸收1例;1例首次CT检查胸部未见明显异常者出现肺部病变和胸腔积液;2例肺部病变范围增大;1例胸腔积液增多。4例第2次复查2例肺部病变和胸腔积液增多。3例第3次复查胸部病变基本吸收。结论 CT对百草枯中毒后胸部损害的评估、治疗和判断疗效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作者:周长青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了解中国人进行性对称性红斑角化症(PSEK)的临床表现和遗传特点。方法对该科收集的1个PSEK家系和1990年以来报道相关中国人PSEK的8个PSEK家系进行系统的临床和遗传学的总结分析。结果(1)PSEK的典型临床表现为初发于掌跖的对称性、边界清楚的角化性红斑、部分患者皮损可扩展至其他部位,但多较为局限,多幼年发病,患者身体健康不受影响;(2)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3)同一家系内或不同家系间患者的表现度可存在明显差异;(4)多不伴发其他疾病;(5)部分家系的发病情况呈不规则显性;(6)近亲结婚家系中可见PSEK患者。结论 PSEK为一种少见的、有高外显率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皮肤病,临床表现以对称分布的、固定的红色角化性斑块为特征,但不同患者表现度可存在明显差异,近亲结婚患病的几率可能增加。
作者:郭碧蓉;方红芳;朱启明;潘伟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研究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在大肠癌患者中的表达及特征,了解其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21例大肠癌组织及66例正常大肠组织中HER-2的表达情况,比较大肠癌组织中不同的病理特征和临床资料与HER-2表达的相关性。结果正常组织中HER-2表达阳性12例(18.2%),大肠癌组织中阳性46例(3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R-2的表达与年龄、性别、肿瘤直径和部位、远端转移无关(P>0.05),与分化程度、分期、淋巴结转移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HER-2高表达的大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低于低表达患者(P<0.05)。结论HER-2的表达与大肠癌的发生有关,可以作为早期检测及评价预后的标志。
作者:韦滟玟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及干预治疗。方法选择265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其中腔隙性脑梗死85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53例,急性脑梗死127例)和140例对照,检测所有受试者空腹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并与其它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进行比较。分析HHcy伴有传统危险因素时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影响,并进一步提出干预治疗措施及预后。结果 HHcy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危险因素者可促使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P<0.01)。使用单一维生素治疗6周无效(P>0.05),联合使用两种维生素治疗4~6周起效(P<0.05),但尚未达标,联合使用三种维生素治疗2周开始起效(P<0.05),4~6周达标,且随访观察1.5年,三种维生素治疗组再发缺血性脑血管病明显减少。结论 HHcy可能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其它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相互作用促进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有关。三种维生素干预治疗4~6周,效果及预后明显优于未服维生素治疗组、一种或两种维生素治疗组。
作者:庾建英;杨雪荣;刘继新;李春丽;王志丹;依斯哈尔;迪里夏提;李文娟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了解马鞍山地区健康人群骨密度情况,以探讨和分析该地区人群骨质疏松症(OP)的流行现状和变化规律。方法选取820例自2012年起在该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群,并根据其体质量及年龄分别进行分组,根据体质量分为低体质量组、正常体质量组、超体质量组。年龄划分以10岁为一个年龄段,年龄>70岁者合并为一个年龄段。对所有受试者均采用美国Lunar公司的DPX Bravo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每位受试者腰椎1-4(L1-4)、股骨颈、髋部进行骨密度值(BMD)和T值测量。结果判断:T≤-2.5为骨质疏松,-2.5~-1为低骨量,≥-1.0为正常。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及不同体质量受试者的测定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20~50岁年龄段,男性与女性在L1-4骨密度、股骨颈骨密度、髋骨骨密度的BMD及骨丢失率均无明显差异,但>50岁各年龄段,女性在L1-4骨密度、股骨颈骨密度、髋骨骨密度的BMD值及骨丢失率明显低于同年龄组男性,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体质量组和正常体质量组骨密度明显高于低体质量组,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机体相对体质量的增加,骨密度也随之升高。结论马鞍山地区男性和女性不同年龄段骨密度的变化规律不尽相同,>50岁的女性骨密度及骨丢失率显著,其与低体质量者均为骨质疏松的高危人群,应进行重点防治。
作者:朱俊;晏莲英;刘翔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观察伊立替康(CPT-11)联合雷替曲塞二线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23例一线化疗方案治疗失败或缓解后再进展的晚期胃癌患者进行化疗,方案为伊立替康150 mg·m-290 min静滴D1;雷替曲塞3 mg·m-215 min静滴D1;3周为1个周期,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治疗期间进行不良反应评估。结果23例均可评价毒副反应和远期疗效,其中22例患者均可评价近期疗效,有效率为54.54%,中位生存期为5个月(95%CI:3.8~6.2月)。常见毒副反应有中性粒细胞减少、贫血、恶性呕吐、血小板减少、迟发性腹泻等。结论伊立替康联合雷替曲塞在晚期胃癌二线治疗中有一定疗效,毒副作用可耐受,值得进一步临床研究。
作者:谢晓素;顾康生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不同宫颈准备方法对绝经后妇女宫内节育器取出术临床效果与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2月行宫内节育器取出术的绝经后妇女60例,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分别行米索前列醇与联合雌激素准备方法。结果观察组患者宫内节育器取出术临床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术中疼痛观察组患者相比对照组明显缓解,观察组患者宫颈扩张程度、术中出血量以及手术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戊酸雌二醇片联合米索前列醇作为宫内节育器取出术的准备方法,明显优于单独应用米索前列醇,宫颈软化效果较好且药物安全性较好,适合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韩巧花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评价乐卡地平与培哚普利小剂量单独治疗和联合治疗轻度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80例轻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联合治疗组(A组)和单用乐卡地平组(B组)和单用培哚普利组(C组)。A组服用培哚普利2 mg· d-1+乐卡地平5 mg·d-1;B组服用乐卡地平10 mg·d-1;C组服用培哚普利4 mg·d-1。分别观察三组治疗后4、8、12周后降压效果及安全性。结果联合治疗组第4周开始,血压达标率及血压下降幅度均优于单药治疗组,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4例,明显低于单药治疗组(乐卡地平组7例,培哚普利组19例),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乐卡地平与培哚普利联合应用可明显增加降压幅度和降压速度、提高降压有效率,两药小剂量联合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作者:吴丁烨;张煜;顾向红;羊镇宇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使用氨甲环酸对初次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失血量的影响。方法将90例初次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早期组(30例,氨甲环酸术前1 h使用)、晚期组(30例,氨甲环酸术中使用)和对照组(30例,不使用)。统计分析患者的显性红细胞丢失量、隐性红细胞丢失量与总红细胞丢失量。结果(1)对照组(96.3±21.7)mL的显性失血量显著多于早期组(45.9±9.7)mL、晚期组(46.2±9.5)mL,Ps<0.01;早期组的显性失血量与晚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早期组(140.6±21.1)mL、晚期组(216.7±48.6)mL的隐性失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335.1±60.3)mL,Ps<0.01;早期组的隐性失血量明显少于晚期组(P<0.01)。(3)早期组(236.7±42.4)mL、晚期组(344.0±51.5)mL的总红细胞丢失量显著少于对照组(492.8±65.1)mL,Ps<0.01;早期组的总红细胞丢失量明显少于晚期组(P<0.01)。结论氨甲环酸能够明显减少初次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失血量,术前1h使用比术中使用更能明显减少隐性失血量。
作者:甘伟伟;刘斌;谢贵杰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分析该院近年来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常见药物种类、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预后,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根据Danan标准RUCAM简化评分系统对2002年4月-2012年4月间临床诊断为药物性肝损伤而入住该院的198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SPSS 17.0软件将数据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98例患者中,引起肝损伤的药物主要为中草药、抗结核药、抗肿瘤药、抗生素等,共占62.12%,男性97例(48.99%),女性101例(51.01%);年龄3~88岁,中位年龄47岁;第一次服药至发生肝损伤的潜伏期在4~180 d,中位时间26 d;肝细胞损伤型124例(62.63%),胆汁淤积型35例(17.68%),混合型39例(19.69%);38例无明显临床症状或体征,仅有实验室检查异常(19.19%),而有临床症状160例(80.81%),主要表现为乏力(65.66%)、纳差(52.02%)、眼黄尿黄(44.95%);经治疗后痊愈59例(29.80%),好转108例(54.55%),自动出院28例(14.14%),死亡3例(1.52%),预后较好。结论该院198例药物性肝损伤主要临床类型为肝细胞损伤型,临床特点与各类型急、慢性肝脏疾病相似,并无特异性,预后好。
作者:江学富;汪凯;汪朝辉;温已鹏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五味消毒饮制剂治疗烧伤残余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两组基础治疗方案相同,对照组采用温热水浸浴创面,治疗组采用五味消毒饮制剂浸浴创面,观察两组残余创面愈合时间、创面疗效及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金黄色葡萄球菌不同时间点计量。结果治疗组残余创面愈合时间短、创面疗效好,MRSA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不同时间点计量均较对照组低。结论五味消毒饮制剂治疗烧伤残余创面的临床效果明显。
作者:胡以信;袁杰;刘兵;邹勇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了解2012年住院患儿血培养中分离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状况,为血源性感染患儿的临床诊治与流行病学特征提供用药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导致血源性感染的663株病原菌分布及其抗菌药物耐药情况。结果6333份血培养标本分离出病原菌663株,阳性率10.5%;其中革兰阳性球菌404株占60.9%,包括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属;革兰阴性杆菌253株占38.2%,主要包括阴沟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木糖氧化产碱杆菌、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等;真菌6株占0.9%。药敏试验检出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敏感,对青霉素、红霉素、氨苄西林>90%以上耐药;革兰阴性杆菌未发现耐亚胺培南菌株。结论儿童血液感染患者菌种较复杂,革兰阳性球菌是引起菌血症的主要病原菌,药敏结果提示检出菌株耐药性较强,因此需要根据血液感染细菌的分布特性和耐药性,选择敏感的抗生素治疗血源性感染患儿。
作者:刘红娟;张良祺;查巍;程邦宁;鲁显福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研究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化疗联合贝伐单抗靶向治疗前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变化及其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对60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应用ELISA法检测化疗前及化疗4周期后血清VEGF水平,其中30例患者联合贝伐单抗治疗。结果30例联合贝伐单抗治疗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VEGF水平分别为(422.5±39.4)、(331.4±49.8)ng· L-1,另外30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VEGF水平分别为(418.1±32.4)、(371.7±26.3)ng·L-1,是否联合贝伐单抗治疗后血清VEGF水平下降率平均值分别为21.18%和10.8%,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血清VEGF水平变化与疗效有关,患者血清VEGF水平下降程度与疗效存在正相关关系(r=0.750,P<0.005)。结论转移性结直肠癌化疗患者联合贝伐单抗靶向治疗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下降更明显,疗效更好。
作者:朱磊林;陈健;王刚;李世伟;孙玉蓓;季楚舒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观察抗CD25单克隆抗体(巴利昔单抗)治疗非血缘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UCBT)后糖皮质激素耐药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疗效。方法2010年8月-2013年3月21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在安徽省立医院接受UCBT后发生中重度急性GVHD(其中Ⅱ度4例、Ⅲ度6例、Ⅳ度11例),男11例,女10例,中位年龄12(3~33)岁,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1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10例。全部患者均接受环孢素(3 mg·kg-1·d-1,静脉滴注)和霉酚酸脂(30 mg·kg-1·d-1)并甲基强的松龙1~2 mg·kg-1·d-1无效后,加用巴利昔单抗每次20 mg,每周2次静脉点滴,连用3~4次,观察急性GVHD控制情况。结果21例患者中完全缓解10例,部分缓解为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1%。有效患者使用巴利昔单抗后平均起效的时间为6 d,巴利昔单抗开始使用时间和症状缓解开始时间存在相关性。结论抗CD25单抗对UCBT后发生的激素耐药的急性GVHD具有显著的疗效,无明显毒副作用,且应用时间越早,急性GVHD症状缓解越早。
作者:高鑫;孙自敏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i-gel喉罩与气管插管在腹腔镜手术中患者的心血管反应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选择常规腹腔镜手术50例,ASA分级Ⅰ~Ⅱ级,年龄在20~66岁,随机分两组:i-gel喉罩组(A组)及气管插管组(B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1)、插管(罩)即刻(T2)、气腹即刻(T3)、气腹后10 min(T4)、停止气腹(T5)、拔管(罩)即刻(T6)等6个时间点观察两组的HR、MAP、PETCO2等指标。结果 B组插管、拔管过程中,患者HR,MAP等心血管反应较A组有明显升高(P<0.05)PET CO2无明显变化。术后吸痰例数,咽喉痛,B组较A组有显著增多(P<0.05)。手术结束至苏醒拔管时间B组较A组有明显的延长(P<0.05)。结论在全麻腹腔镜手术中使用i-gel喉罩,患者的心血管反应变化小,血流动力学平稳,术后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马甫营;王胜斌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观察姜黄素在体外对多种常见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分别用0、1、2、5、10、20、50、100μmol·L-1姜黄素处理人乳腺癌细胞(MCF-7)、人子宫颈癌细胞(Hela)、人肺癌细胞(A549)、人肝癌细胞(HepG-2)24、48、72 h,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并计算72 h时的半数抑制浓度(50%concentration of inhibition,IC50)。结果姜黄素在体外对上述4种细胞增殖均有抑制作用,且呈浓度、时间依赖性。结论姜黄素具有抑制多种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
作者:张君;童钟;李迎霞;孙忠杰;李鸿君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儿童社区获得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脓毒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重症监护中心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1例耐甲氧西林金葡菌脓毒症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结果11例儿童发病前均系健康儿童;突发起病,分别以毒血症状(11例)、皮肤及软组织感染(10例)、脓毒性休克(5例)、坏死性肺炎(3例)为主要表现,疾病进展迅速。药敏显示,社区获得性耐甲氧西林金葡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均敏感,对红霉素100%耐药,对克林霉素90.1%耐药。结论耐甲氧西林金葡菌脓毒症在儿童社区获得性感染中占有一定比例,具有一定的特征,皮肤软组织感染多见,出现坏死性肺炎预后欠佳。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是治愈的关键。
作者:陈雨青;金丹群;卢松建;刘红娟;张健;傅燕娜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建立测定人血浆中5-氟尿嘧啶(5-Fu)浓度的方法。方法以5-溴尿嘧啶(5-Bru)为内标,硫酸铵为蛋白沉淀剂,血浆采用乙酸乙酯提取处理后以高效液相色谱法进样测定,其中,色谱柱为Hypersil ODS2(5μm,4.6 mm ×250 mm),流动相为甲醇∶水(5∶95,V/V)溶液,流速0.8 mL·min-1,检测波长为266 nm,柱温为25℃。结果在0.020~0.250 mg·L-1浓度范围内药物浓度与响应值之间线性关系良(r=0.9996),低定量限浓度为0.020 mg·L-1,日内和日间RSD分别为2.97%~11.17%、1.67%~5.47%;高、中、低浓度的方法回收率均高于96%,高、中、低浓度的提取回收率均高于70%。血浆样品在室温24 h内及冷冻条件下20 d内稳定性良好。结论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可靠、准确、稳定性高等特点,适用于氟尿嘧啶植入剂人血浆中5-Fu浓度的测定。
作者:俞敏;王世亮;王小董;陈蒙蒙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中门冬氨酸的含量。方法采用Inertsil ODS-SP色谱柱(5μm,4.6 mm ×250 mm),流动相为乙腈-30 mmol·L-1十二烷基硫酸钠(加三乙胺0.85 mL,用磷酸调pH至2.5)(150∶850),流速为1.0 mL ·min-1,检测波长为210 nm,柱温为40℃。结果门冬氨酸在进样量为2.06~12.36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8,n=6),平均回收率为99.72%,RSD为1.0%。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准确、稳定性好,可作为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中门冬氨酸的有效检测方法。
作者:徐三能;张静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建立参味合剂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TLC法对制剂中五味子、麦冬、甘草进行定性鉴别;采用HPLC法测定制剂中五味子醇甲含量,色谱柱为Diamonsil C18柱(5μm,250 mm ×4.6 mm);流动相为甲醇-水(58∶42);检测波长为250 nm。结果在TLC色谱中检出五味子、麦冬和甘草,阴性对照无干扰;五味子醇甲进样量在0.3012~3.012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55%,RSD=1.05%(n=6)。结论所建立TLC鉴别方法和HPLC含量测定方法专属性强,结果准确,重现性好,可作为参味合剂的质量控制。
作者:管敏;王淼;达庆国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测定绩独活(重齿毛当归)中挥发性成分。方法采用顶空进样-气相色谱-质谱(HS-GC-MS )联用技术,并通过所用质谱库(NIST 11.L)检索研究其挥发性化学成分组成,用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共分辨出235个色谱峰,鉴定出99个化学成分,约占总挥发性成分含量的85.23%。结论该实验所建立的方法分离效果较好,所鉴定组分较准确,能够较全面反映出独活中的主要挥发性成分,为其进一步开发应用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贾淑云;王斌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建立复方氨酚美沙糖浆中盐酸甲基麻黄碱、愈创甘油醚、氢溴酸右美沙芬的定量分析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色谱柱为Agilent HC-C18(4.6 mm ×250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梯度洗脱;流速为1 mL·min-1,检测波长为216 nm。结果盐酸甲基麻黄碱、愈创甘油醚、氢溴酸右美沙芬分别在0.1412~1.412、0.605~6.05、0.1568~1.568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分别为0.9996、0.9998、0.9995);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05%、98.69%、99.68%,RSD 分别为2.24%、1.85%、2.03%(n=9)。结论该法快速准确,重复性好,可为复方氨酚美沙糖浆的质量控制提供定量评价方法。
作者:赵惠茹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针对可可碱精制过程中,由于3-甲基黄嘌呤残留高,造成的产品色泽差,质量达不到要求的问题,对精制工艺优化改进。方法通过优化调整精制工艺过程中可可碱结晶析出pH值,而将可可碱成品精制步骤由两次降为一次。结果3-甲基黄嘌呤残留由原可可碱产品中的0.6%降至0.2%以下,产品外观由黄绿色改善为乳白色,产品色泽和质量符合企业要求。结论该精制工艺简捷,降低了可可碱生产成本,具有很好的工业化前景。
作者:刘晖;韩志杰;黎冰;石磊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应用近红外漫反射技术建立异烟肼片一致性检验模型快检方法。方法收集异烟肼片的近红外漫反射光谱,运用OPUS 软件建立一致性检验模型,采用三台仪器对模型进行交叉验证,并用其它厂家生产的异烟肼片进行验证。结果模型通过仪器交叉验证,也能区分出其它厂生产的异烟肼,利用该一致性检验模型能无损伤、快速、准确地判断异烟肼片的真伪。结论该方法建立的模型操作简单、快速有效,能作为异烟肼片真伪鉴别的快速筛选方法。
作者:汪正宇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观察保心康(BXK)对异丙肾上腺素(ISO)所致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改良的Rona法复制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检测大鼠心电图(ECG)改变及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乳酸(LD)、乳酸脱氢酶(LDH)以及肌酸磷酸激酶(CPK)含量,测定心肌含水量以及观察心肌组织病理改变。结果与心肌缺血模型组比较, BXK(18、36 mg·kg-1)可显著改善心肌缺血大鼠心电图S-T段抬高,明显提高心肌缺血大鼠血清中SOD活性,降低MDA含量,降低LD,LDH和CPK含量。BXK(18、36 mg·kg-1)能够不同程度减少心肌含水量及心肌缺血大鼠心肌组织病理损伤。结论保心康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作者:朱芬芳;李维祖;张骏艳;戴文杰;朱瑞明;尹艳艳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观察小檗碱对葛根素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的影响。方法建立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大鼠血浆中葛根素的浓度。大鼠灌胃给予葛根素(100 mg·kg-1)及葛根素和小檗碱混合物(100 mg·kg-1+50 mg·kg-1、100 mg·kg-1+100 mg ·kg-1、100 mg·kg-1+200 mg·kg-1),用HPLC法测定大鼠给药后不同时间血浆葛根素的浓度,DAS ver1.0数据处理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葛根素在0.10~10.00 mg·L-1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95)。合用小檗碱前后葛根素的主要药动学参数Cmax分别为(0.54±0.05)、(0.59±0.03)、(0.67±0.02)、(0.73±0.03)mg·L-1;AUC0~∞分别为(4.90±2.91)、(4.63±2.11)、(3.42±2.44)、(6.18±2.57)mg·L-1·h-1;CL 分别为(26.92±16.24)、(25.94±13.36)、(44.58±30.36)、(18.82±8.47)L·h-1·kg-1。结论高剂量小檗碱可提高葛根素在大鼠体内的吸收。
作者:吴恒;陈礼明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观察气管内麻醉与硬膜外麻醉对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麻醉护理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自2010年6月-2013年12月,开腹手术60例胆石症患者,气管内全麻(全麻组)30例,硬膜外麻醉(硬膜外组)30例两组均予术后采用镇痛泵,比较两组手术结束后12、24、48 h,视觉评分(VAS)、术后镇痛药给予的次数和术后并发症(咽痛,呼吸道感染)等情况。结果两组相比较,硬膜外组术后12、24、48 h,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全麻组(P<0.05),而全麻组术后,咽痛、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硬膜外组(P<0.05)。结论从护理学角度认为,胆石症患者手术时选用硬膜麻醉能够减轻术后疼痛,减少呼吸道感染、咽痛等并发症,有利于患者康复,减轻护士工作量。
作者:易云侠;凌梅;司先余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了解安庆市不同人群和季节中螨诱发变应性鼻炎特点。方法对2012年3月-2013年2月就诊的992例疑似变应性鼻炎患者进行皮肤点刺试验,记录点刺结果;数据的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结果在不同季节中,秋季尘螨阳性率显著高于春季(χ2=21.63,P<0.01)、夏季(χ2=18.25,P<0.01)和冬季(χ2=6.93,P<0.01),而夏季螨过敏性鼻炎比例分别和春季(χ2=137.13,P<0.01)、秋季(χ2=64.24,P<0.01)以及冬季(χ2=284.90,P<0.0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不同人群中,少年、青年分别和童年(χ2=4.32,P<0.05;χ2=3.89,P<0.05)、中老年(χ2=24.01,P<0.001;χ2=27.57, P<0.001)相比,尘螨阳性率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且青年螨过敏性鼻炎比例分别和童年(χ2=284.94,P<0.01)、少年(χ2=94.16,P<0.01)以及中老年人(χ2=62.24,P<0.01)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秋季是螨致敏过敏性鼻炎高的季节,但夏季为螨过敏性鼻炎高发季节;少年和青年是螨致敏过敏性鼻炎的危险人群,青年人群的螨过敏性鼻炎比例高。
作者:王保霞;梁素青;何凤;田华;王晶晶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观察预见性护理联合优质护理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3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联合优质护理干预,为干预组;另对照组30例按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干预组患者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溃疡、压疮、下肢深静脉血栓、便秘发生率、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患者接受护理干预后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等精神症状自评量表的因子分均明显低于干预前(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联合优质护理干预能有效减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和提高生存质量。
作者:田先;田会娟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针对腹部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原因,制定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降低切口感染率。方法2009年1月-2013年1月对该院护理干预前与护理干预后的900例腹部手术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干预前437例(对照组),干预后463例(观察组),比较干预前后切口感染率,以评价其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同时于干预前、后各抽取100例患者,采用自行设计的护理质量调查问卷,对干预措施实施前、后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观察组共发生切口感染16例,切口疝3例,出血2例,发生率为4.54%;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8.08%;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13.2±2.6)d,短于对照组,观察组在护理态度、操作技术、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病房环境、护理措施六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手术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进行干预是一种投入少,实用性强,效果好的护理方式,不仅可提高其预后,同时可提升患者满意度,对创建优质品牌医疗服务具有促进作用。
作者:李清新;黄庆坚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研究服毒自杀患者救治后的心理状态,提出护理对策。方法分析该科收治的175例服毒自杀患者(观察A组)的临床及护理资料,对其心理特点及护理措施进行分析和总结。同时另选取68例服毒自杀患者作为观察B组,仅采取一般救治和心理护理,随访两组患者1年,观察两组患者再次服毒自杀率。结果服毒自杀患者的心理特点包括悲观失望、恐惧、自卑、意志消沉及孤独。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如护理人员应先了解患者服毒原因,进行心理疏导,并与患者家属一起关心、爱护患者,肯定患者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让患者意识到服毒自杀的后果的严重性等。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心理特征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后,随访1年期间,观察A组随访1年期间21例(12.00%)再次服毒自杀,观察B组18例(26.47%)再次服毒自杀,观察A组再次服毒自杀率明显低于观察B组(P<0.05)。结论服毒自杀患者救治后存在不同的心理特点,临床上可因人而异的采用护理对策,不仅可取得患者对治疗护理的配合,而且可降低再次服毒自杀率。
作者:陈彦侠;孔云;郏云美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改良局部护理在蛇咬伤救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1年4月-2012年10月该院急诊科收治的52例蛇咬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为常规救护措施,治疗组为在此基础上早期进行局部针刺排毒。观察两组间局部症状恢复、临床疗效和留院时间的差异。结果治疗组患肢肿胀和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治疗组临床愈显率为92.3%,对照组为76.9%;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留院时间则分别为(4.5±1.8)d和(7.1±2.3)d;两组间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改良局部伤口护理在蛇咬伤急救中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张爱莲;邢翠萍;朱冬梅;丁霞;王九菊;程荣;傅琳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评价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的营养风险及临床营养支持情况。方法采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对该院COPD患者的营养风险及临床营养支持进行调查。结果71.8%的 COPD住院患者处于中重度营养风险,但只有7.3%的COPD患者得到了营养支持。结论有必要加强对医护人员和COPD患者的培训和宣教,使之认识到营养支持对患者长期治疗的重要性。
作者:徐丙发;秦侃;李秀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药学服务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作期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2年8月该院收治的12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作期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按照药学服务计划进行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发作的次数及肺功能指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急性发作次数是每月(1.3±0.7)次,对照组为每月(3.2±1.4)次,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用力肺活量(FVC)、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及FEV1/FVC值分别为(2.55±0.77)L、(1.94±0.71) L、(78.57±12.67)%,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学服务计划减少了患者急性发作次数,改善了患者的肺功能。
作者:孙冬生;孔兰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了解该院抗肿瘤药发生不良反应(ADR)的规律和特点,指导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方法对该院2010-2012年上报的抗肿瘤药物ADR报告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年龄大于60岁的老年人为多发人群;ADR主要涉及皮肤及其附件;发生 ADR的患者少数有既往史,无明显家族史表现;一般 ADR主要发生在用药过程中;六大类抗肿瘤药中,以其他类抗肿瘤药发生的 ADR例数多。结论应继续加强 ADR的监测力度,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肿瘤药提供参考,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邢放;许健;邢蓉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对该院门诊/住院药房退药原因进行调查,以减少退药,促进医院合理用药。方法整理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2月该院门诊/住院药房退药处方2680张,总结退药原因。结果退药主要原因是医嘱开错、更改医嘱、药物不良反应、患者拒用及药品发错等。结论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合理用药,加强药品管理,减少退药情况的发生。
作者:王昊;胡敏 刊期: 2014年第08期
GTP结合蛋白(GTP binding protein,G protein),简称G蛋白,是细胞外信号通过膜受体转入胞内的重要转导分子,体内众多信号转导途径均有G蛋白参与。小分子G蛋白的分子量一般在2.0×104~3.0×104,为G蛋白分子量的1/4至1/3,因此得名,简称小G蛋白。小G蛋白为单链结构,同时具有GTP酶活性和与GTP、GDP结合的特性。Rho是小G蛋白(small GT-Pases)家族中的重要成员,而且它是早被发现的Ras同源蛋白(Ras homologue)。Rac1是Rho家族的成员之一,它作为eNOS和Nox的一个共同的控制元件,协调参与了内皮细胞中NO和O2-产生的信号转导。
作者:兰潮棕;高杉 刊期: 2014年第08期
血管高信号征(FVH)定义为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uid-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上大脑半球沿脑沟或脑表面分布的点状、线状或管状的高强度信号。FVH主要出现于急性脑卒中和颅内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患者中,其与血管严重狭窄或闭塞显著相关。FVH的形成机制可能是狭窄或闭塞血管远端侧支血管内的缓慢、紊乱的血流,而非血管内血栓形成。FVH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密切相关,不仅可用于诊断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而且可预测患者侧支循环的形成情况,从而对于评估其临床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具有重要价值。该文总结了FVH的定义、发生率、常见部位、病理生理机制、临床意义等研究进展。
作者:张卫;朱幼玲;朱双根;翟登月;张文 刊期: 2014年第08期
fQRS被视为心肌瘢痕的标记,心肌纤维化导致心肌动作电位的缓慢和不均一。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Tp-e间期)代表心室复极化离散,被公认为反映跨室壁离散度的诊断性指标。缺血性J波是由心肌缺血损伤导致的瞬时外向钾离子流(Ito)增强引起。上述可作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心脏性猝死的高危预警指标。相关研究综述如下。
作者:黄飞燕;丁晓梅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痛风是人体嘌呤代谢异常所致的一组综合征,高尿酸血症是其病变发展中的一个阶段。目前的研究中尚未有得到公认的稳定持久的高尿酸血症模型,对此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该文简述了实验研究中常用的动物模型的原理及方法,并对其进行评价。
作者:杨韬;陈真 刊期: 2014年第08期
幽门螺杆菌(Hp )是人类医学上感染率高的细菌之一,是导致慢性胃炎的直接病因,临床上证实其与胃、十二指肠溃疡和胃癌发病机制密切相关[1]。目前国内外对Hp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了大量的临床研究。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癌症研究机构(LARC)确定Hp为I类致癌因子。Hp之所以对人体消化道造成重大危害,是因为它可以产生很多附带的毒性因子[2]。Hp对人类有很强的依附性,如果任由Hp在人类胃部黏膜感染不予治疗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引起胃炎、溃疡病甚至胃癌,Hp感染几乎总是与炎症有关,其通过直接侵袭和细胞毒素及代谢酶等多因素造成胃黏膜炎性反应。研究者经过广泛深入地研究,发现Hp与胃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本文对胃癌的发病机制做一探讨。
作者:杨宗澄;李思捷 刊期: 2014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