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主办单位: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国际刊号:82-747
  • 国内刊号:1005-4529
  • 影响因子:1.88
  • 创刊:1991
  • 周期:半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747
  • 全年订价:532.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哥白尼索引(波兰), 国家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剑桥科学文摘,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年3期文献
  • 全膀胱切除加回肠代膀胱术后致切口感染1例报道

    回肠代膀胱术由于远期疗效好、肾功能不受影响,有很大的临床价值,一般用于膀胱功能丧失和膀胱癌晚期膀胱全切术后的患者.2009年8月26日1例患者术后致切口感染,报道如下.

    作者:陈春燕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基层医院医疗废物规范管理

    医疗废物含有大量病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具有极强的传染性.为预防医院交叉感染,避免医疗废物对社会造成危害,我院通过严格的规范管理,使医疗废物管理形成良性循环,有效地避免了医院感染及环境污染.

    作者:杜玉萍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艾滋病患者股骨切开内固定术预防感染应对措施

    近年来艾滋病(AIDS)疫情在我国发展迅猛,AIDS患者数急剧增加.我们麻醉工作者在日常医疗工作中将会遇到越来越多的HIV感染者或疑似病例.现报道1例AIDS患者股骨切开内固定术的麻醉措施.

    作者:郑向明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从一患者胆汁中分离出1株阿萨希毛孢子菌

    阿萨希毛孢子菌系毛孢子菌属中的一种,为酵母样真菌.随着激素免疫抑制剂、抗菌药物等的应用,条件致病真菌感染的数量日益增多,近来发现阿萨希毛孢子菌是皮肤、呼吸道和胃肠道的免疫受损患者和新生儿的条件致病菌.本例导致肝胆系统损害,现报道如下.

    作者:邹永红;郭学青;李雪莲;夏梦岩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标准》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作用

    近两年来我们以<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标准>为导向,将其应用于工作中,较好地控制了医院感染:(1)制定标准: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院感办、科室院感控制小组三级网络组织,根据<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等,并针对各科室重点环节的特点,将控制医院感染的措施和要求展开、细化,制定切实可行的医院感染质量控制标准.

    作者:熊艳兰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肿瘤化疗患者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与预防对策

    肿瘤患者因疾病本身以及反复多次化疗,机体免疫力下降,易发生感染.笔者为探讨相关预防措施,现将351例感染患者的资料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支彩英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甲型H1N1流感危重孕妇双胞胎早产极低体重儿的消毒隔离

    我科于2009年12月4日收治一对双胞胎早产极低体重儿,因为孕母确诊为甲型H1N1流感重症患者,其孕母出现昏迷、感染性休克、等行剖宫产出生,出生后快速复苏,立即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隔离,由于消毒隔离方法得当,使其住院期间未传染上甲型H1N1流感和交叉感染,现将消毒隔离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刘长青;李文芳;万芳;王燕;柯琴;刘经芳;陈霞;吴庆波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护理工作中预防医院感染的措施

    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由于护理工作占据重要地位,使护士成为预防和控制感染的主要力量.

    作者:周群英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伤口分泌物中检出耐亚胺培南肺炎克雷伯菌1株

    2009年,1例患者因车祸致多处骨折而人院,经手术后,伤口分泌物检出耐亚胺培南肺炎克雷伯菌1株,报道如下.1病例患者男,28岁.遇车祸股骨、肋骨、骨盆等多处骨折后于2009年1月入院,骨外科行3次手术治疗后,B超显示,患者腹腔有积液、腹膜炎,患者手术切口愈合不佳,表面出现分泌物.临床医师取分泌物进行培养,用ATB细菌鉴定仪进行鉴定结果为:肺炎克雷伯菌.

    作者:赵书平;孙启英;姜梅杰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抑制期肛周感染的护理

    急性白血病是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恶化疾病.发病时,骨髓中异常的原始细胞及幼稚细胞(白血病)大量增殖并广泛浸润到各器官组织.化疗是目前白血病治疗主要的方法,也是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基础.骨髓抑制是多种化疗药物共有的不良反应,对于急性白血病的治疗具有双重效应,首先是有助于彻底杀灭白血病细胞,但严重的骨髓抑制又可明显增加患者重症贫血、感染而危及生命.

    作者:李淑丽;连雪英;张淑伟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救护车污染监测分析与对策

    救护车及车载器械易受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的污染,因此,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防止污染扩散,切断造成急救患者感染的各个环节是急救过程中控制医院感染的首要任务.

    作者:李建华;李秀花;付玉环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再生医疗器械集中清洗消毒与管理

    我院自2008年1月-2010年5月,对再生医疗器械实施集中清洗消毒、管理,为临床科室提供无菌器械,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效果满意.

    作者:李江涛;李礼;蔡得芳;吴虹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做好基层医院微生物质量控制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是获得准确结果.为临床提供准确、有效的试验依据.因此,应做好微生物的质量控制.1:加强人员素质培养从事微生物检验人员必须经过广泛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以及临床医学知识等的学习和专业化实验技能的培训.还需通过各类培训班,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在人员配备,基层医院微生物实验室内应至少有1名经严格训练并长期从事于微生物检验的技术人员,全面负责实验室工作.

    作者:李巧燕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眼科专科手术室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眼科手术多数是在抵抗力很低、血管组织较少的眼球组织内进行,而且手术比较精细,一旦感染可造成失明.因此,加强眼科专科手术室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尤为重要.

    作者:陈艳;李娟;郑艳萍;何为兰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两例结核病患者血液中分离出星形奴卡菌的报道

    2003-2008年我科先后从1例住院诊断为陈旧性肺结核和1例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血液中培养分离出星形奴卡菌,现报道如下.

    作者:方宁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可复用透析器存放盒制作与应用

    目前,我院血液透析室维持血液透析患者>80例,其中非感染性疾病的血液透析患者>70例,这是一个以农村患者为主的特殊群体,因治疗费用高、经济收入低,多选用可复用透析器.自2009年10月-2010年7月,我们应用自制的可复用透析器存放盒,对维持血液透析患者的可复用透析器采取单元式贮存及标识管理,有效预防与控制了交叉感染.

    作者:鲁琴;白雄霞;张泽洋;潘芙蓉;李东峰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5年胆道感染患者胆汁中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分析2005-2009年胆道感染患者胆汁中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变化.方法 无菌操作收集5年胆道感染患者的391份胆汁进行培养,对分离出的病原菌进行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391份标本中有215份阳性,共检出265株病原菌,检出率为55.0%,其中革兰阴性菌182株,占68.7%,革兰阳性菌71株,占26.8%,真菌12株,占4.5%,较常见的病原菌是大肠埃希菌、屎肠球菌、克雷伯菌属、粪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革兰阴性菌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较低,均<30.0%,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耐药率低,真菌的药物敏感性很好.结论 胆道感染的病原菌种类有增加的趋势,但仍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肠球菌属所占比率有所上升;在抗感染治疗中阿米卡星或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万古霉素首选,同时兼顾厌氧菌和真菌.

    作者:姜艳梅;刘新元;王晶;肖晓光;王楠;袁宏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检测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β-内酰胺酶(MBL)情况及其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E-test检测铜绿假单胞菌是否产生MBL,用BD Phoenix 100全自动微生物测定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15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 在分离的189株铜绿假单胞菌中耐碳青霉烯类的有54株(28.6%),其中产MBL的有13株(24.1%);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与碳青霉烯类敏感铜绿假单胞菌对大多数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医院耐碳青霉烯类的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较高,多药耐药现象较严重,产MBL是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的主要因为之一,临床医师应参考微生物实验室的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作者:崔巍;陈雷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213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调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方法 菌株鉴定及药敏检测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ATB细菌鉴定和约敏分析仪.结果 213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表皮葡萄球菌91株,占42.7%,溶血葡萄球菌44株,占20.7%,人葡萄球菌23株,占10.8%,头状葡萄球菌17株,占8.0%,其他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较少见;对万古霉素全部敏感,对呋喃妥因、夫西地酸、替考拉宁、米诺环素、喹奴普汀/达福普汀和利福平耐药率较低为0~7.0%外,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在40.4%~93.4%;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检出率为78.4%.结论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耐药率日趋严重,且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检出率高,已对临床治疗构成极大的困难,必须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

    作者:凌应培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住院患者医院获得性尿路感染病原菌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住院患者尿路医院感染情况,掌握其主要病原菌耐药状况,有效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方法 对医院2006年1月-2008年12月共32,400例住院患者进行前瞻性和回顾性调查分析,对其中尿路医院感染病原菌用常规方法进行鉴定,用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3年共有1270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医院感染率为3.9%,其中尿路感染150例,占11.8%;其主要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分离率为高,占68.8%,大肠埃希菌居首占42.4%;革兰阳性球菌分离率为31.2%,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占19.4%;药敏试验除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占霉素保持100.0%敏感外,所有病原菌对多种抗菌药物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酞胺酶检出率为54.1%,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78.6%.结论 医院感染病例中尿路感染发生率较高,病原菌耐药性不容忽视,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与控制.

    作者:梁玉杰;李井全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泌尿生殖道支原体属感染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泌尿生殖道支原体属感染状况及耐药性,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596例泌尿生殖道标本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Mycoplasma IST试剂盒进行支原体属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 支原体属培养总阳性率为32.2%,其中解脲脲支原体(Uu)阳性率为28.4%、人支原体(Mh)阳性率为0.3%,Uu+Mh混合感染阳性率3.5%;Uu对普那霉素、多西环素、交沙霉素、四环素、克拉霉素敏感率为88.8%~95.9%;Uu+Mh混合感染耐药率较Uu感染耐药率高,其敏感性较高的抗菌药物仅多西环素66.7%和普那霉素76.2%;Uu,Mh对大环内酯类、唑诺酮类耐药率在46.7%~100.0%.结论 泌尿生殖道支原体属培养和药敏试验对临床诊断和针对性治疗十分重要.

    作者:张才仕;梁建国;王慧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新生儿血流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检测

    目的 探讨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以合理地选择抗菌药物.方法 采用先德VersaTREK240全自动血培养仪培养血样本,并以ARIS 2X微生物分析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结果 890份血培养分离出病原菌159株,其中革竺阳性球菌占94.97%,革兰阴性杆菌占4.40%,真菌占0.63%;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属;葡萄球菌属对青霉素、氨西林、苯唑西林、红霉素等耐药率高;革兰阳性球菌中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的菌株,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检出率在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人葡萄球菌和沃氏葡萄球菌中的比例分别为80.36%,68.42%,90.00%,81.82%和54.55%;诱导型克林霉素耐药检出率在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人葡萄球菌和沃氏葡萄球菌中的比例分别为61.11%,65.00%,64.29%,42.86%和50.00%.结论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医院新生儿败血症的主要病原菌;血培养检出病原菌及其耐药性是临床诊治的重要参考依据;开展D-试验以检测葡萄球菌属对红霉素和克林霉素的诱导耐药性,可帮助医师正确选用大环内醋类及林可霉素类抗菌药物.

    作者:张红升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761例甲真菌病病原菌分离培养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近3年甲真菌病病原菌的种类和构成,观察其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对761例甲真菌病患者的病甲进行病原菌分离,将取材物进行KOH显微镜检查和真菌培养.结果 临床分型:远端甲下型(DLSO)占65.18%,全甲营养不良型(TDO)占19.58%,近端甲下型(PSO)占9.99%,浅表白色型(SWO)占5.25%;共培养出致病真菌520株,皮肤癣菌占66.15%,以红色毛癣菌为主,占50.58%;酵母菌属占27.88%,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占13.08%;烟曲霉菌占2.50%.结论 临床分型以DLS0型为主,依次为TDO,PSo和SWO,甲真菌病病原菌以皮肤癣菌为主,其次为酵母菌属和真菌.

    作者:马国群;戴唯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儿童患者血培养分离人苍白杆菌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2005年1月-2009年12月儿科病房患儿人苍白杆菌血流感染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美国BD公司BACTEC9120全自动血培养仪对血标本进行培养,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2全自动细菌分析系统鉴定到种;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依据CLSI 2008规则判断结果.结果 人苍白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高度耐药,对亚胺培南、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及磺胺类抗菌药物敏感,敏感率分别为100.00%、100.00%、93.93%、90.91%.结论 人苍白杆菌可引起血流感染,检出率呈逐年增多趋势,该菌所致感染治疗应根据细菌药敏试验的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作者:段纯;朱岩;李素丽;龙峰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荆州市性病高危人群解脲脲支原体感染及药物敏感性分析

    目的 调查荆州市性病高危人群解脲脲支原体(Uu)感染及药物敏感性,为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试验依据.方法 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Mycoplasma IST2支原体试剂盒对2671例性病高危人群进行Uu培养和药敏试骏.结果 Uu检测阳性率49.0%,Uu对普那霉素、多西环素、交沙霉素敏感率很高,分别为100.0%,100.0%,98.5%,Uu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敏感率低(环丙沙星14.5%,氧氟沙星36.00%);Uu对红霉素、四环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敏感率在69.0%~90.9%.结论 Uu在性病高危人群中的感染率很高,且对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产生了严重的耐药性.

    作者:易光明;雷鸿斌;黄娥;段六生;范文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质谱在乳腺癌血清蛋白组中的应用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乳腺癌患者血清蛋白,筛选候选肿瘤标志物并建立诊断模型,初步探讨所建立的诊断模型在乳腺癌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48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和26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与52名健康人血清,采用弱阳离子交换型(WCX)纳米磁珠联合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检测各血清标本获得蛋白指纹图谱;用Biomarker Wizard找出差异蛋白,再用Biomarker Patterns建立诊断模型;扩大样本量,通过盲法分析进一步验证诊断模型.结果 初步筛选出6个差异蛋白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建立由3164、3403m/z两个差异蛋白峰组成的乳腺癌诊断模型,其敏感率为90.0%,特异性为93.3%;扩大样本盲法验证结果其敏感性为77.8%,特异性为90.9%;另外26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中有21例可以检出.结论 由两个差异表达蛋白及其特定组合构成的诊断模型可以区分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乳腺良性肿瘤患者与健康人.

    作者:颜怀军;郑智国;孟旭莉;丁小文;许沈华;陈斌;许洋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老年患者尿路感染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调查分析

    目的 探讨医院老年患者尿路感染大肠埃希菌(ECO)的耐药性.为临床医师提供合理用药的试验依据.方法 对医院尿路感染老年患者的尿液标本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培养、鉴定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药敏试验采用K-B法进行.结果 195株大肠埃希菌对22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检测结果显示,ECO对常用抗菌药物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对氨苄西林(91.3%)、头孢唑林(87.2%)、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70.3%)耐药率高,但对亚胺培南、美罗堵南敏感率为100.0%,对含酶抑制剂复合型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低于单剂型同种抗菌药物.结论 大肠埃希菌已产生了多药耐药性,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与控制.

    作者:常勇杰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自动化仪器对血培养革兰阴性杆菌的快速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的评价

    目的 评价VITEK-2compact仪对血培养革兰阴性杆菌的快速鉴定及药敏试验,探讨联合两种自动化仪器提高阳性血培养报告时间的可能性.方法 对革兰染色确定为革兰阴性杆菌的血培养阳性标本离心、洗涤后制成的菌悬液直接用VITEK鉴定卡和药敏卡孵育.同时,采用标准法对标本进行菌株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 直接法有102株(92.7%)成功鉴定到种的水平,肠杆菌科对药敏的标准总符合率达93.6%,而非发酵菌达87.8%.结论 革兰阴性杆菌阳性血培养标本直接用VITEK-2Compact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是可行的,直接法为临床医师抢救菌血症患者.有针对性合理实施有效的抗菌药物治疗提供了试验依据.

    作者:张克惠;罗少锋;刘瑾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淋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药敏试验结果回顾性分析

    目的 了解淋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为淋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纸片扩散法检测86株淋菌对6种β-内酞胺类抗菌药物的药敏试验结果,产色头孢硝噻吩法检测β-内酰胺酶.结果 质粒介导的产青霉素酶淋菌阳性菌株30株,占34.88%;淋菌对青霉素、头孢呋辛、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吡肟的敏感率分别为8.14%,75.58%,90.70%,93.02%,86.05%,94.19%;青霉素的药物敏感性显著低于头孢呋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0.36,P<0.01);头孢呋辛的药物敏感性比头孢曲松的药物敏感性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头孢呋辛有5株耐药菌株;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吡肟的敏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第三、四代头孢菌素可作为治疗淋菌感染的一线药物.

    作者:刘明章;沈翠芬;吴原;张晓祥;王翔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某三甲医院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临床分离的常见革兰阴性杆菌分布及耐药变迁,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09年12月医院临床标本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分布和耐药性.结果 3年共分离革兰阴性杆菌6643株,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鲍氏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占24.8%、23.1%、16.6%、10.7%;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产ESBLs检出率有增加趋势;对肠杆菌科细菌敏感性较高的抗菌药物有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哌酮/舒巴坦,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堵南耐药率显著增加.结论 3年医院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率有较快增长,加强耐药性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非常重要.

    作者:周馨;马筱玲;张翠萍;鲁怀伟;陈多炎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3年6707株革兰阴性菌分布及药敏动态变化

    目的 了解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3年革兰阴性菌分离率与药物敏感性变化,以促进革兰阴性菌感染的预防并推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统计分析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6-2008年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菌的菌株分布及药物敏感性变化.结果 共分离出常见的革兰阴性菌6707株,其中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高,3年分别占29.3%、25.8%、32.5%;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三代头孢菌素/酶抑制剂保持较高的敏感性,对其他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均有较高的耐药率,多数敏感率<30.0%;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对多数抗菌药物高度耐药;但以上菌种对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阿米卡星的敏感率有上升趋势.结论 医院3年革兰阴性菌的检出率有下降趋势,但多数革兰阴性菌对多数抗菌药物的产生了耐药,因此临床七应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

    作者:许飞;康秀华;胡雪飞;张伟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医院获得性肺炎病原菌构成及耐药菌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探讨行之有效的预防对策.方法 将192例HAP患者的痰标本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 分离出的167株病原菌中包括69株革兰阴性杆菌、58株真菌、40株革兰阳性球菌,分别占41.3%、34.7%、24.0%;革兰阳性球菌的耐药性高,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率较低,真菌对抗真菌药物敏感.结论 在医院获得性肺炎中,革兰阴性杆菌是主要的病原菌,真菌引起的感染高于革兰阳性球菌引起的感染;革兰阳性球菌耐药情况严重.

    作者:杨运彩;刘昊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与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铜仁地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与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双纸片协同试验及纸片扩散确证试验检测ESBLs,根据NCCLS 2005年判断标准分析结果.结果 从790株阳性标本中检出产ESBLs菌株275株,总检出率为34.8%,其中大肠埃希菌产ESBLs 177株,肺炎克雷伯菌98株,检出率分别为22.4%和12.4%;产酶菌株对头孢菌素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酶株,产ESBLs细菌对青霉素类和头孢类抗菌药物大多耐药,而对哑胺培南与美罗培南敏感性好.结论 ESBLs产酶株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仅对亚胺培南与美罗培南敏感,及时监测产ESBLs的发生率及其耐药趋势,指导临床用药至关重要.

    作者:姚毅;严谦;严仔敦;赵凯娥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老年患者革兰阴性杆菌肺炎的主要病原菌耐药性调查

    目的 调查老年患者革兰阴性杆菌肺炎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状况,为临床预防感染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试验依据.方法 细菌培养鉴定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药物敏感试验采用K-B法.结果 172株老年患者肺炎的主要革兰阴性杆菌为铜绿假单胞菌(29.7%)、肺炎克雷伯菌(27.3%)、大肠埃希菌(22.1%)、阴沟肠杆菌(11.6%),以上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但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100.0%敏感.结论 老年患者革兰阴性杆菌肺炎的病原菌耐药性呈上升趋势,应采取综合性预防与控制措施.

    作者:尧兴水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综合医院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分布趋势

    目的 分析综合医院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并作出趋势分析,指导临床科学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方法 使用北京市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Version2.0版医院感染监控管理系统,对2007-2009年医院感染病原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年中临床科室送检医院感染病例标本共检出病原菌833株,医院感染病原菌前5位是金黄色葡萄球菌156株,占18.73%,铜绿假单胞菌131株,占15.73%,鲍氏不动杆菌75株,占9.01%,肺炎克雷伯菌69株,占8.28%,白色假丝酵母菌65株,占7.80%;下呼吸道分离的病原菌603株,占72.39%.结论 科学监测,减少医院感染病原菌,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作者:陈小琤;胡鹰鹰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南京地区2006-2009年中段尿培养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变迁

    目的 监测并分析南京地区2006-2009年中段尿培养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变迁,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新依据.方法 采用VITEK系统或API系统鉴定细菌和真菌,细菌药物敏感性测定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真菌药物敏感性测定采用Rosco纸片法,应用WHONET5.3软件分析中段尿培养标本所分离的病原菌的分布及药敏情况.结果 2006-2009年的尿路感染仍然以细菌感染为主,大肠埃希菌位居首位占42.3%~46.1%,有下降趋势;肠球菌属和真菌感染的比例有所升高,2009年分别升高至14.6%和12.7%;大肠埃希菌产ESBLs酶的检出率明显升高.从2006年的12.5%升至2009年的34.1%;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敏感性依然较高,对头抱菌素类的耐药率明显升高;肠球菌属在2009年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的耐药率分别为5.3%和3.0%;葡萄球菌属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仍高度敏感,未发现耐药菌株.结论 定期监测和分析当地患者尿路感染病原菌种类及其耐药性变迁,对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作者:李贵玲;韩崇旭;曹艳;顾兵;梅亚宁;刘根焰;潘世扬;童明庆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42例产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患者的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产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及耐药情况.方法 对2008-2009年住院患者的细菌培养结果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进行检索,对产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阳性病例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产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患者住院时间较长,平均43.8 d,患者病情均较重,呼吸道感染为主占50.00%,碳青霉烯药物使用时间平均为7.9 d,敏感抗菌药物只有妥布霉素和阿米卡星,阿米卡星的敏感率为100.00%,妥布霉素的敏感率为95.24%,中敏率为4.76%.结论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尽可能按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的抗菌药物,做好多药耐药菌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与督查,做好手卫生,是控制产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有效措施.

    作者:冯堃;姚源;黄伟;高玲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呼吸道感染患者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呼吸道感染患者铜绿假单胞菌耐药谱变化,为临床预防感染以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医院2007年6月-2008年12月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标本培养情况,对分离的158株铜绿假单胞菌药敏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从359份标本中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158株,总分离率为44.01%,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体外抗菌性好,耐药率为16.46%,其次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21.52%;耐药率高的是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均为100.00%.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离率及耐药率较高,且耐药性严重,对多药耐药菌株的感染应以预防为主,建立耐药监控体系,加强耐药性监测,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以减少耐药菌株的出现.

    作者:严莲珍;仲华;刘祖德;刘洋;刘鹰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260株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分析

    目的 探讨医院大肠埃希菌的感染现状和耐药性,为临床医师诊断和治疗感染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菌株的分离鉴定;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推荐的K-B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和评价结果.结果 260株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均产生了不问的耐药性,其中,对氨苄西林耐药率高,达90.4%,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哑胺培南敏感率为100.0%;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为35.0%.结论 医院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已十分严重,应加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管理,严格控制耐药菌的产生和流行.

    作者:吕卫东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胆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调查分析

    目的 探讨胆汁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589株胆汁感染病原菌进行常规鉴定,用K-B法进行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173例患者胆汁中分离出病原菌233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分离率为72.96%,革兰阳性杆菌分离率为24.89%,胆汁感染中除了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敏感率为100.00%,肠球菌属对替考拉宁、利奈唑烷敏感率为100.00%,屎肠球菌对氯霉素、万古霉素敏感率为100.00%以外,对其他抗菌药物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结论 胆汁感染病原菌对抗菌药物已产生了一定的耐药性,药敏试验结果可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作者:陈梅莉;唐志华;肖幸丰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随州市手术部位感染病原菌耐药性及干预对策

    目的 探讨随州市手术部位感染(SSI)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控制手术部位感染提供科学的试验依据.方法 菌株分离鉴定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药敏试验采用K-B法.结果 158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检出率占55.1%,革兰阳性球菌占44.9%,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较高,分别为34.8%与28.5%;多数菌株均表现出较高的耐药性,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占金黄色葡萄球菌的41.8%.结论 必须采取综合干预措施,预防与控制手术部位感染.

    作者:郑海波;谢明水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需氧与厌氧配对培养在提高血培养阳性率中的优势

    目的 探讨同时做需氧与厌氧配对培养在提高血培养阳性率中的优势.方法 在每例患者的不同部位同时抽取两份血液标本,一份注人需氧血培养瓶,一份注入厌氧血培养瓶,两者分别采用Bact/Alert3D培养仪和BACTEC9120培养仪进行培养.结果 在3605份血培养中阳性共347份,阳性率为9.62%,其中仅需氧血培养阳性120份,占34.58%,仅厌氧血培养阳性88份,占25.36%,需氧与厌氧血培养均阳性139份,占40.06%;在88份仅厌氧血培养阳性中检出厌氧菌3份,占总阳性份数的0.86%.结论 同时做需氧厌氧配对培养能够提高血培养的阳性率,常规开展厌氧血培养十分必要.

    作者:蒋伟燕;李方去;杨锦红;王大选;刘彩霞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炎的菌种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调查医院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炎患者病原性真菌的菌种分布特点及耐药现状,为临床治疗真菌感染选择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采用常规方法分离、鉴定假丝酵毋菌属;采用K-B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从197例假丝醉母菌性阴道炎患者的阴道分泌物中检出5种假丝酵母菌,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居首位,占75.15%,其次为热带假丝酵母菌,占9.1%,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占5.6%,光滑假丝酵母菌和克柔假丝酵母菌均占5.1%;5种假丝酵母菌对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敏感率均为100.0%,对氟康唑、克霉唑、伊曲康唑等常用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率为5.4%~22.3%.结论 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炎的病原真菌已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应重视假丝酵母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抗真菌药物.

    作者:袁学华;陈秀兰;罗卉丽;田方园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耐碳青霉烯类鲍氏不动杆菌的同源性分析

    目的 探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耐碳青霉烯酶鲍氏不动杆菌(CRAB)之间的同源性,了解有无流行暴发以及流行变迁.方法 对医院2007-2008年以及2005年上半年下呼吸道标本分离的CRAB复活后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方法进行基因分型,分析同源性.结果 PFGE方法分析发现,2007-2008年所复活的63株细菌中共有A、C-L等11种基因型,主要为流行株C和流行株E,各有20株,各占31.7%;此时期,外科重症监护病房(SICU)分离的25株CRAB主要来源于流行株C(72.0%),该病区中流行株C早分离于2007年12月,之后在2008年引起持续而频繁的感染;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分离的细菌以流行株G1为主(40.0%),呼吸科病房及留院观察室均以克隆株E为主;SICU 2005年2-6月分离的CRAB有A和B两种基因型,以流行株B为主,占80.0%;克隆株A首次分离于2005年2月的SICU的痰标本.之后(2007-2008年)在所研究的各个病区同断出现.结论 近两年医院CRAB主要的PFGE基因型为流行株C和流行株E,克隆株G1和克隆株E可引起暴发流行;同一克隆株可在同一病房内发生交叉感染从而引起流行暴发;流行相关的克隆株可在病区长期生存,从而引起病区内持续感染,需要积极采取感染控制措施;与2005年相比,近两年SICU中的主要流行株由克隆株B变为克隆株C,推测同一个病区的流行基因型可能存在流行变迁.

    作者:陈海红;李华茵;何礼贤;胡必杰;陈雪华;周春妹;高晓东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Th1/Th2细胞相关因子对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研究

    目的 探讨Th1、Th2相关细胞因子IFN-γ,IL-4对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为提高乙型肝炎疫苗免疫的成功率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年龄21~24岁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的广西籍汉族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产生不同免疫效果将研究对象分为抗-HBs中或强阳性组和抗-HBs阴性或弱阳性组;两组各88名,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两组研究对象血清中Th1/Th2细胞相关因子IFN-γ、IL-4的OD值,计算浓度值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抗-HBs阴性或弱阳性组IFN-γ的平均表达水平为(3.88±4.57)pg/ml,显著低于抗-HBs中或强阳性组的平均表达水平(7.49±7.05)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抗-HBs阴性或弱阳性组IL-4的平均表达水平为(2.45±1.64)pg/ml,也显著低于抗-HBs中或强阳性组的平均表达水平(5.25±3.08)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抗-HBs阴性或弱阳性者其体内Th1/Th2细胞相关因子IFN-γ和IL-4的表达水平均较产生抗-HBs中或强阳性者显著低下;提示Th1/Th2细胞相关因子IFN-γ、IL-4的表达水平可能影响机体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效果,似可应用IFN-γ、IL-4作为乙型肝炎疫苗佐剂以提高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效果.

    作者:吴霜;吴继周;韦颖华;陈茂伟;吴健林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人乳头状瘤病毒23种基因型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 调查慢性宫颈炎患者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状况及其基因型的分子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对1268例慢性宫颈炎患者及623名健康体检者宫颈分泌物进行了18种高危型HPV基因型和5种低危型HPV基因型的检测,分析其基因型的流行病学特点.结果 慢性宫颈炎患者HPV的感染率为33.91%,显著高于健康体检者的16.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官颈炎患者共检测出20种基因型,分别为HPV6、11、43、44、16、18、31、33、35、39、45、51、52、53、56、58、59、66、68、73;高危型HPV感染率相当高,占23种基因型的82.93%,以HPV16高,其次为HPV58、HPV18、HPV56;低危型感染率为17.07%,以HPV11高,其次为HPV6;健康体检者高危型HPV的感染率要低于慢性宫颈炎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基因型的分布基本相同;慢性宫颈炎患者HPV重复感染率为25.35%.与健康体检者的23.5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高危型二重感染类型为主,而健康体检者以低危型+高危型的二重感染类型为主;慢性宫颈炎患者HPV感染率>50岁组高,健康体检者HPV感染率以20~30岁组高.结论 慢性宫颈炎患者HPV的感染率较高,以高危HPV基因型为主,加强其HPV感染的筛查、监测与治疗,有助于宫颈癌的防治.

    作者:何建方;钱福初;王翔;秦基取;王丽英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新生儿因其生理特点,免疫功能低下,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因此,新生儿病房是医院感染控制的重点科室之一.自2008年以来,我科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新生儿病房发生感染的原因及对策报道如下.

    作者:李桂萍;辛英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前列腺切除术后尿路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目的 调查分析前列腺切除术后尿路感染的原因,并探讨预防措施.方法 采用回顾性方法,调查2006年1月~2009年12月行前列腺切除术患者尿路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 332例患者共发生尿路感染126例,发生率38.0%;共分离病原菌147株,革兰阴性杆菌93株,占63.3%,革兰阳性球菌42株.占28.6%,真菌12株,占8.1%;前列腺切除术后发生尿路感染与原发病导致尿液滞留、留置尿管、留置时间过长等因素有关.结论 加强留置导管的护理,控制留置导尿时间,提倡生理性膀胱冲洗和加强术后的心理护理是减少前列腺切除术后尿路感染发生的有效措施.

    作者:施娟娟;钱小毛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医院感染临床特征观察

    目的 探讨急性脑血管病(ACVD)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ACVD医院感染患者临床资料,观察感染部位、病原菌检查结果、医院感染对预后的影响;同时比较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患者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 感染部位中呼吸道感染30例、泌尿道感染24例、胃肠道感染16例、其他10例;具有感染典型表现51例、不典型表现29例;送标本170份,检出病原菌115株,革兰阴性菌51株,革兰阳性菌49株,真菌15株;年龄大、意识障碍、出血性脑血管病、卧床时间长、合并基础疾病、吞咽困难、实施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长是医院感染相关因素;感染组死亡12.8%高于非感染组中的3.8%.结论 ACVD住院患者合并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对预后有不良影响;应针对感染特征进行预防;注重对抗菌药物的合理选择.

    作者:褚高峰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胰岛素加贴膜对糖尿病感染伤口的疗效调查分析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表浅组织及皮肤感染采用胰岛素注射液伤口换药加贴新鲜鸡蛋内膜的疗效.方法 对2007年1月1日-2010年1月1日住院治疗的72例糖尿病伴浅组织及皮肤感染患者采用胰岛素注射液局部用药进行伤口换药,伤口长平后用无菌操作的方法,对伤口贴新鲜鸡蛋内膜,贴新鲜鸡蛋内膜后伤口不再换药,直至痊愈.结果 组内比较,观察组糖尿病伴软组织及皮肤感染患者的伤口总体愈合检验值t=4.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总体愈合检验值t=12.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胰岛素注射液用于糖尿病软组织及皮肤感染伤口换药加伤口贴新鲜鸡蛋内膜对伤口愈合十分有效.

    作者:耿爱花;李培秀;孙充兵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呼吸训练对颈髓损伤患者肺部感染的影响

    目的 观察呼吸训练对颈髓损伤患者的肺部感染的影响.方法 30例颈髓损伤患者分为呼吸训练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肢体康复训练、药物治疗,冶疗组患者增加呼吸操训练2次/d,连续训练1个月,比较训练前后肺部感染、肺通气功能.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肺部感染率分别为6.67%、40.02%,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肺通气功能的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治疗组患者肺通气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髓损伤患者经过呼吸训练能有效改善的呼吸功能,减少肺部感染,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朱美红;顾旭东;徐学青;时美芳;姚云海;金妹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一种新型台式压脉带的研制与临床应用

    目的 研制一种易于控制交叉感染的台式压脉带.方法 用金属支架支撑压脉带,使被压脉者的手臂悬空于操作台面>70 mm,将符合医院感染控制要求的一次性隔离纸巾衬挚于压脉带与被压脉者的手臂之间,用气体供给装置提供适宜压力进行静脉穿刺.结果 台式压脉带在3所三级甲等医院门诊的血液标本采集处共试用6 d,实施静脉穿刺786例,操作安全、方便、快捷.结论 此压脉带改变了传统上肢静脉穿刺的压脉方式,省去静脉穿刺时的枕垫,实现多人共用一条压脉带,不仅满足了医院感染控制要求,还避免频繁更换老化的橡胶止血带,节省消毒液,有利于环境保护.

    作者:姚振国;王振良;范秋连;周剑涛;张平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开胸患者血液传染性疾病与结核分枝杆菌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开胸患者血液传染性疾病与结核抗体相关指标检测的重要性,提高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对策,控制传染性疾病的传播.方法 选取行开胸手术的2216例患者(开胸组)与27087例门诊健康查体者(对照组),分别检测血液中HBsAg、抗-HCV、抗-HIV、梅毒(RPR),并对肺部阴影患者再查结核分枝杆菌(MTU).结果 开胸组、对照组中,HBsAg阳性率为8.26%、6.18%,抗-HCV阳性率为2.57%、0.94%,RPR阳性率为0.99%、0.05%,两组中肺部阴影患者MTU阳性率为10.31%、7.38%.结论 对开胸患者术前行传染性疾病及结核分枝杆菌相关指标的常规检测,可提高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与职业防护,预防医院感染,有效控制传染性疾病的传播.

    作者:刘颖;王海滨;靳海荣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感染现状、抗菌药物使用及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制定医院感染监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1 d内所有住院病例进行调查,查阅住院病历与床旁调查相结合,专职人员将所有的调查结果进行审核、统计、分析.结果 调查住院患者466例,医院感染16例,现患率为3.43%.感染部位依次为下呼吸道56.25%、上呼吸道18.75%,皮肤、口腔、术后切口、泌尿道均为6.25%;抗菌药物使用率为49.14%,其中治疗用药占55.90%,预防用药占27.95%.治疗+预防用药占16.15%;一联用药占82.53%,二联用药占17.47%.结论 现患率调查方法简单、有效,可基本反映医院感染实际情况,应加强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科室抗菌药物的使用.

    作者:马桂霞;富秀玉;张莉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失效模式及效应分析在控制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使用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MEA)方法对减少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的作用.方法 将2008年入住ICU患者设为对照组,仅落实医院相关医院感染制度防范VAP发生,2009年入住ICU患者设为试验组,将失效原因列为医院感染的高风险因子,分别是呼吸机管理及应用、吸痰操作规范程度、手卫生落实、病房管理与病床周转率等,针对每一项风险进行FMEA管理,于2009年1月开始实施.结果 2008年VAP发生率为40.12%,2009年的VAP发生率为19.27%,两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009年每季度VAP发生率呈下降趋势,发生率低为第四季度,仅为8.69%.结论 ICU应用FMEA能有效控制VAP发生.

    作者:冯雁;姚小红;周朝阳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泌尿道插管患者集尿袋更换频率的探讨

    目的 研究不同时间更换集尿袋对留置导尿患者尿路感染的影响.方法 采取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561例留置导尿管患者分为两组,试验组(n=279)每周更换2次集尿袋,对照组(n=282)每天更换集尿袋,比较集尿袋更换频率对尿路感染发生率的影响.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尿路感染率分别为3.78‰和2.9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严格执行预防尿路感染的各项措施同时,保持导尿管和集尿系统密封不打开前提下,将集尿袋更换时间由每日1次延长至每周2次,不会显著增加尿路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左亚沙;罗盛鸿;杨光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老年患者医院血流感染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医院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老年医院血流感染患者采用1:1配比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感染史(OR=14.075),白蛋白<35 g/L(OR=4.155)、血精>6.1 mmol/L(OR=3.459)、中性粒细胞<2.0×10-9/L(OR=7.417)、中心静脉置管≥14 d(OR=100.465)是老年患者医院血流感染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应针对各种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老年患者医院血流感染的发生.

    作者:石娜;徐卫;章虹霞;舒雪芹;温鸿;陈永平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糖尿病足感染葡萄球菌属临床及耐药特点分析

    目的 分析精尿病足感染(DFI)创面分离的葡萄球菌属临床及耐药特点.方法 2008年1月-2009年12月从医院277例DFI溃疡中分离出84株金黄色葡萄球菌(SAU)及48株表皮葡萄球蒲(SEP),总结132例患者临床特点,分析耐药菌与下肢血液循环及溃疡深度(Wagner分级)间的关系;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分析细菌耐药特点.结果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及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及甲氧西林敏感表皮葡萄球菌(MSSE)中分离自缺血性和Wagner3、4级溃疡的菌株所占比例均高于单纯神经性和Wagner1,2级溃疡;与MSSA相比,MRSA更多分离自Wagner3、4级溃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SAU、SEP中多药耐药菌分别占60.7%和72.9%,MRSA、MRSE分别占SAU与SEP的27.4%、33.3%,均为多药耐药菌;MRSA、MRSE对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耐药率均>75.0%;MRSE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耐药率(81.3%)比MRSA(34.8%)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SSA、MSSE对青霉素G、大环内酯类耐药率均>60.0%;未发现耐万古霉素菌株.结论 耐药葡萄球菌属多见于合并深部溃疡和下肢血运差的患者,DFI中葡萄球菌属多药耐药问题较严重,及时进行正确的细菌培养及药敏检测,可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以减少耐药菌的产生及播散.

    作者:丁群;李代清;冯书红;王鹏华;褚月颉;孟树优;孙茜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一起非结核分枝杆菌导致医院感染与控制

    目的 总结医院感染应急处理的管理经验,为医院感染应急处理提供参考.方法 用危机管理理论应急处理46例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结果 医院在此次医院感染的事件中化险为夷,使原来要求赔偿400万元降低至25万元,医院的损失降到了低程度,所有患者均满意出院.结论 医院感染的应急处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仍需加强医院感染管理.

    作者:周先蓉;曾令蓉;熊昌平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心脏锐器伤的诊治与感染的预防

    目的 分析心脏锐器伤的诊治方法及感染的预防.方法 医院1999年7月-2010年6月共收治36例心脏锐器伤患者,均为刀刺伤,入院后均行急诊手术治疗和围术期感染预防.结果 全组36例患者中,28例治愈出院,治愈率为77.8%,死亡8例,死亡率为22.2%,死亡8例均为穿透性心脏损伤者;存活的28例患者无继发感染,无二次开胸.结论 心脏外伤特别是穿透性心脏损伤患者,果断开胸手术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同时要提高围术期感染的预防意识,以加快患者恢复进程.

    作者:谢荣景;马永峰;赵长虹;刘占豪;张冬;要莉莉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妇幼保健院儿科病房胃肠道医院感染调查分析及对策

    目的 了解妇幼保健院儿科病房胃肠道医院感染的特点,探讨预防控制对策.方法 采用前瞻性监测的方法,对医院儿科病房胃肠道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及其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儿科病房2008年7月-2009年6月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53%,胃肠道医院感染居感染部位之首;轮状病毒是导致医院儿科病房胃肠道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体;年龄以6月龄~1岁易发生胃肠道医院感染,感染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罹患呼吸系统疾病的婴幼儿是胃肠道医院感染的高发人群;住院时间长与胃肠道医院感染的机会呈正相关.结论 医院儿科病房医院感染的监测重点是胃肠道感染;重点监测的易感人群是罹患呼吸系统疾病的婴幼儿;防止轮状病毒感染的流行及医院感染的发生,应采取综合措施.

    作者:郭子云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真菌性败血症感染因素分析与感染暴发控制

    目的 分析引起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真菌性败血症的感染因素,探讨控制感染流行的有效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7-17日集中出现的感染病例,对其临床特征,病原学检查结果、侵入性治疗、原发基础疾病等进行研究,采取多科合作、启动医院感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控制真菌性败皿症感染在病室内流行.结果 同期NICU内真菌性败血症感染罹患率为5.43%,真菌均为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引起感染高危因素有早产、原发疾病、免疫力低下、联合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侵人性治疗等;采取对症治疗措施后,所有感染病例均痊愈,无一例死亡.结论 NICU真菌性败血症感染属局部暴发流行,早期发现、从各个环节予以分析、早期开展经验性治疗,能够有效控制感染的进一步蔓延.

    作者:李晖;钟巧;高晓玲;王晨虹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心脏术后体外膜肺氧合支持治疗的医院感染分析

    目的 分析进行体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治疗患者医院感染情况.方法 回顾性收集、分析医院2005年8月-2009年8月应用ECMO辅助治疗患者的医院感染资料.结果 120例患者,平均年龄(51.6±13.9)岁,医院感染49例,感染率40.8%;分离病原菌14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81株,占55.5%,革兰阳性菌51株,占34.9%.真菌14株,占9.6%;医院感染组患者死亡27例,病死率为55.1%,非医院感染组死亡26例,病死率为36.6%,两组患者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医院感染与二次气管插管以及ICU滞留时间有关.结论 医院感染是ECMO支持治疗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并且二次气管插管以及ICU滞留时间是其独立危险因素,严格无菌操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降低病死率.

    作者:闫晓蕾;李群;杨勇;万久贺;贾明;侯晓彤;孟旭;贾士杰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综合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

    目的 调查综合ICU导管相关性医院感染发病情况.方法 采用综合ICU目标性监测方法,调查2008年11月-2009年10月患者感染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监测患者1082例,发生医院感染77例,106例次,感染率为7.12%,例次感染率为9.80%;导尿管插管相关性泌尿道感染率3.78%,中心静脉插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1.35‰,呼吸机相关性肺部感染率21.66‰.结论 综合ICU医院感染发病率高,其中呼吸机相关性肺部感染率高,应加强引起感染相关因素控制.

    作者:林江;刘淑俊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综合ICU氧气湿化瓶污染细菌与医院感染关系分析

    目的 调查综合ICU氧气湿化瓶污染细菌,分析氧气湿化瓶与医院感染的关系,为防范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采集感染、非感染患者使用后和安装未使用共3组氧气湿化瓶标本和呼吸道感染患者痰液标本,对其细菌进行分离鉴定,分析常见细菌的耐药率.结果 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氧气湿化瓶的污染率分别为86.79%和79.25%,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安装未使用组(30.1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氧气湿化瓶和患者下呼吸道痰液分离的细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分别占64.81%和75.38%,两者的细菌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湿化瓶之间的细菌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感染患者下呼吸道痰液培养的细菌耐药率远高于氧气湿化瓶培养的细菌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氧气湿化瓶污染是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医院感染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定期更换氧气湿化瓶对于防治因其导致的医院感染至关重要.

    作者:荆伟丽;杜春燕;毛桂杰;傅蓉;张倩;赵振寰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铜绿假单胞菌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及耐药性调查

    目的 调查医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部感染铜绿假单胞菌(PAE)的耐药现状,为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铜绿假单胞菌培养鉴定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采用K-B法,结果判断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规则评价;采用WHONET 5.3-5.4统计分析数据.结果 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分别为6.3%和4.2%,对其他常用抗菌药物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结论 COPD患者肺部感染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呈上升趋势,应加强监测与控制.

    作者:王军;张建菊;刘华;唐权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临时组建野战手术室的感染控制

    目的 探讨临时野战手术室感染控制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主要内容.方法 临时组建野战手术室的感染控制工作,必须把握环境要求、启用前的准备、卫生标准、消毒要求,人员管理、物品管理、特殊感染的预防控制处理等多方面的工作要点.结果 系统、规范的工作模式有利于野战手术室感染控制工作的落实.结论 加强野战手术室感染控制对于在灾难环境下做好医疗防护工作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龚珊;张丽华;李丽霞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儿科注射室医院感染隐患及干预措施

    目的 调查儿科注射室医院感染的隐患,探讨预防医院感染的干预措施.方法 调查医院儿科注射室医院感染隐患,制定顶防医院感染的措施.结果 儿科注射室感染管理工作尚不规范,在管理制度执行、人员培训和监督机制、职工医院感染理念、无菌操作、洗手依从性、医疗废弃物处理等方面存在着医院感染的隐患.结论 必须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落实规范化管理、专职人员培训上岗,才能达刽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目的.

    作者:胡艳华;刘东华;鲁艳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54名临床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资料分析及防护对策

    目的 分析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分布情况,制定有效的职业暴露防护措施.方法 对54名已报告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调查资料进行总结分析,采取回顾性监测,提出防治措施.结果 对54名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中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发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2名,丙型肝炎病毒感染1名,苍白密螺旋体感染1名,职业暴露感染率为7.41%.结论 应注重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教育;加强管理,规范操作程序,提高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意识,建立健全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的措施与方案,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可预防职业感染的发生.

    作者:万正敏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提高消毒供应中心规范标准执行力

    目的 有效预防和控制消毒供应中心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 以卫生部<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等强制性标准为准则,抓好基础设施,健全管理体制,加强组织培训,严格监督检查,景化考核奖惩.结果 消毒供应中心各项工作进入规范化、标准化轨道,工作质量符合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标准要求.结论 提高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标准执行力,是控制医院感染的有效途径和保障.

    作者:邹雪峰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医院感染管理系统在医院感染管理质量中的作用

    目的 改革传统医院感染管理的模式,建立信息化的医院感染监控方法.方法 依托医院良好的信息化平台,建立集医院感染信息网上直报、抗菌药物监测管理、病原菌及药敏信息监测、医院感染管理信息反馈功能为一体医院感染控制管理信息系统.结果 实时、准确的医院感染信息,争取了感染控制的时效性,2008年实施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前漏报率为33.70%,2009年实施后漏报率为4.74%;全面、主动的监测,实现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前瞻性;动态、全过程的管理,提高了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透明、有效的信息共享与反馈,提升医院感染管理的实效性.结论 通过信息化管理方式,实现了全员、全方位的管理,较大提高医院感染管理质量和效率.

    作者:梅卫玲;周宏宇;杨永丰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基层医院感染暴发报告与应急处置

    目的 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院感染暴发的识别、调查、报告和应急处理能力.方法 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和及时准确地控制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结果 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突发事件的暴发、流行,快速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结论 从根本上防止并杜绝恶性感染事件的发生.

    作者:徐艳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医务人员洗手依从性管理与医院感染

    目的 调查医院医务人员手卫生和洗手依从性的现状,探讨手卫生与医院感染的关系,制定手卫生的管理对策.方法 了解医务人员手污染现状和携带病原菌的种类.结果 医务人员工作中细菌携带率为100.0%,洗手后细菌携带率为20.8%;携带的病原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肠球菌属、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产气肠杆菌、变形菌属等.结论 医务人员手污染是病原菌传播的重要途径,必须重视手卫生的监督管理,提高对洗手的认知性和依从性,才能有效的预防经手传播的医院感染.

    作者:董明驹;史莉;杨富强;宋涛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血站垂直管理模式下感染管理的探讨

    目的 探讨中心血站垂直管理后,如何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整体水平,保障血液安全.方法 以业务科(负责全站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为主导,通过允分发挥医院感染管理监控小组的作用并采取网格化管理模式、加强职工的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加大医院感染管理人员、物资等配备,加强监督检查等措施.结果 全体职工对医院感染的重视程度及医院感染管理整体水平明显提高;血液质量与输血安全得到保障.结论 实施科学管理,保证质量的持续性改进是控制医院感染发生的有效手段.

    作者:李英兰;孙森;闫慧芝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医院工勤人员执行手卫生与干预措施

    目的 了解工勤人员手卫生执行情况,建立切实可行的手卫生干预措施,提高其手卫生执行率.方法 通过对全院各类工勤人员采取手卫生十预措施,调查比较干预前后工勤人员手卫生执行率及洗手方法正确率的变化.结果 全院各类工勤人员接触患者及进出特殊病房前后、接触污染物品后洗手执行率从干预前分别为19.8%、26.7%、30.2%提高到十预后的48.8%、60.0%、61.6%;脱手套后洗手执行率从干预前30.2%提高至干预后的51.2%,洗手方法正确率从干预前的24.4%提高至干预后的60.0%.结论 重视对医院工勤人员手卫生执行情况的监督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有助于提高手卫生执行率,降低医院感染率,减轻患者痛苦和经济损失.

    作者:姚智萍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野战医院手术方舱的展开与感染控制

    目的 探讨特定条件下手术方舱的展开,为震后手术患者提供高度洁净、安全的手术环境,预防感染.方法 通过对VCY-2002型野战手术方舱的展开,合理设计了缓冲帐篷的分区,平战结合,制定了特殊条件下控制手术感染的措施.结果 确保了震后受伤患者在野外条件下得到及时救治,且在手术方舱内顺利完成各类手术35例,未发生手术感染.结论 手术方舱的迅速展开、缓冲帐篷的合理分区,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控制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手术感染的发生.

    作者:宋秀棉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集中处理外来手术器械控制外科感染的调查

    目的 提高患者手术安全性,保证外来手术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质量,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方法 按照<消毒技术规范>,将外来手术器械集中处理,制定有效科学的处理流程,回顾性分析医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外来手术器械处理情况.结果 器械公司业务员分散处理时手术部位总感染率为0.58%,供应室集中处理后手术部位总感染率为0.2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5,P<0.05).结论 通过强化规范处理流程及监测、质量追溯管理,保证了外来手术器械清洗、灭菌质量安全,是控制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

    作者:商玲;初玉云;李冰;陈美英;范静;康娜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合理使用一次性物品预防内镜室医院感染

    目的 合理使用一次性物品可有效控制内镜室医院感染的发生,从而提高诊疗质量.方法 对内镜室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确定一次性物品的使用区域和项目.结果 一次性物品使用得当可降低内镜室交叉感染的发生,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结论 合理使用一次性物品足确保内镜安全诊治的需要.

    作者:赵丽霞;殷积美;王晓芬;于洪影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母婴同室医院感染管理

    目的 探讨母婴同室医院感染控制的有效方法,提高医护人员防范意识,预防医院感染.方法 制定严格的预防措施,并组织实施.结果 通过加强管理及相关人员培训与感染控制监测,使感染管理工作步入规范化,大限度地减少了医院感染事件发生.结论 母婴同室是医院感染监控的重要区域,健全并实施各项制度、严格消毒与监测、医护人员共同参与等是做好该项工作的关键.

    作者:龙翠燕;魏明;于秋梅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不同浓度多酶清洗剂对手术器械清洗的效果

    目的 为彻底清洁手术器械,提高医院手术器械清洗质量,防止医院感染.方法 选择手术窜的污染器械随机分为2组,采用全自动喷淋式清洗消毒机,分别设置1:100和1:200两种不同浓度多酶清洗剂对污染医疗器械进行处理,同时将STF器械清洗效果检测卡放入器械筐内与器械一起进入清洗程序,两种不同配比浓度多酶清洗剂清洗器械后,分别对手术器械的清洗过程进行检测,目测STF检测卡是否有残留印记,判断清洗结果.结果 全自动喷淋式清洗消毒机内1:100多酶清洗剂清洗器械合格率为96.5%,明显优于1:200浓度组(合格率76.8%),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y2=28.9,P<0.01).结论 全自动喷淋式清洗消毒机清洗手术器械使用1:100多酶清洗剂可提高手术器械的清洗效果,保证手术器械清洗质量.

    作者:董薪;于秀荣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喷雾皮肤消毒液消毒效果观察

    目的 了解以葡萄糖酸氯己定、乙醇为主要杀菌成分的喷雾皮肤消毒液消毒的效果.方法 采用悬液定量杀菌试验方法进行了实验室和皮肤现场试验观察.结果 用其原液对悬液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分别作用30 s,杀灭对数值均>5.0;对白色假丝酵母菌作用30 s,杀灭对数值>3.0;用此消毒原液对患者喷雾消毒作用60 s,对皮肤自然菌的杀灭对数值>1.0.结论 喷雾皮肤消毒液具有良好的杀菌效果.

    作者:李娟;黄巧玲;詹海珠;刘映华;陈焕菊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子宫腔吸引管五步清洗法的研究

    目的 改进子宫腔吸引管清洗方法,提高清洗、干燥质量.方法 将子宫腔吸引管随机分为A、B、C组;A组采用五步清洗法,多酶浸泡,专业刷刷洗,高压水枪冲洗,超声波多酶清洗,全自动喷淋清洗消毒器清洗;B组采用四步清洗法,按A组的前4个步骤清洗,再用普通方法漂洗、消毒、润滑、干燥;C组采用三步清洗法,多酶浸泡,专业刷刷洗,全自动喷淋清洗消毒器清洗;目测洁净程度和潮湿程度.结果 A、B、C组清洗合格率分别为:96.02%、85.96%、85.09%,A组优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C组干燥合格率分别为:99.66%、91.23%、99.53%,A组和C组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按程序综合运用多酶浸泡、专业刷刷洗、高压水枪冲洗、超声波多酶清洗、全自动喷淋清洗消毒器清洗5种清洗方法,对提高子宫腔吸引管清洗、干燥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金凤;冯章伶;王春玲;卢红华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手术器械喷雾润滑的效果观察及成本分析

    目的 探讨手术器械喷雾润滑的效果以及使用成本分析.方法 38个器械包按包种类平均分成两组,随机编号为A组和B组,A组器械清洗、烘干后采用1:10的润滑防锈剂溶液浸泡润滑;B组器械清洗、烘干约15 rain直接用1:10的润滑防锈剂溶液喷雾润滑;观察两组清洗合格率、3个月累加的生锈率以及每月平均费用.结果 两组器械清洗合格率和生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器械润滑防锈每月的平均费用A组为6252元、B组为917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采用喷雾润滑可达到满意器械保养效果而且能明显降低器械润滑防锈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作者:倪乐丹;张丽萍;徐海丽;郑淑智;徐姜涛;章敏青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多酶清洗剂与碱加酶清洗剂清洗器械效果比较

    医疗器械的清洗质量是医疗器械100%合格率的基本保证,只有彻底的清洗,才能保证消毒或灭菌的成功,选择适宜的医疗器械清洗剂才能保证医疗器械的清洗效果和清洗质量.本调查将双缩脲法清洗测试棒检测多酶与碱加酶两种不同清洗剂,用于半自动清洗机清洗血污器械进行清洁度的对比,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邓玉环;贾丽英;林燕群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不同级别洁净手术室内干置无菌持物钳保存时间的研究

    目的 探讨不同级别洁净手术室内使用的干置无菌持物钳的保存时间.方法 选择医院在百级、万级和30万级洁净手术室使用的干置无菌持物钳各80把为研究对象.分别在4、6,8、12 h 4个时间点采样,并进行细菌学检测.结果 在百级、万级和30万级洁净手术室使用的干置无菌持物钳12、8、6 h组分别与4 h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同级别洁净手术室内使用的干置无菌持物钳保存时间应当有区别,在百级、万级和30万级洁净手术室内使用的干置无菌持物钳分别可以保存12、8、6 h.

    作者:王志成;黄晓琴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效果监测的方法

    目的 总结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监测方法,保证灭菌物品质量的安全.方法 通过完善物理、化学、生物监测的方法,保障灭菌质量.结果 通过近年来严格注重环节监测,保证临床工作顺利进行,提高了物品的无菌保障水平.结论 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具有灭菌时间短、灭菌后物品干燥、损害轻微、灭菌彻底等优点而被各级医院广泛采用,而有效的灭菌效果的监测是保证灭菌物品质量的安全.

    作者:王晶晶;叶素珍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米诺环素治疗鲍氏不动杆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临床观察

    目的 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米诺环素治疗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MDR-ABA)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医院2008年11月-2010年3月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米诺环素治疗MDR-ABA所致VAP患者临床资料,对其药敏、临床疗效和预后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32例VAP患者MDR-ABA仅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和米诺环素保持高敏感率,对其余抗菌药物高度耐药,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米诺环索治疗,临床总有效率68.8%,细菌清除率28.1%,死亡8例;年龄、APACHEⅡ和血浆脑钠肽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MDR-ABA引起的VAP,根据医院分离株的耐药特点,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米诺环素治疗具有较好疗效.

    作者:林梅瑟;许建平;张贻雯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管理方法探讨

    目的 探讨外科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管理重点,了解医院围手术期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确定抗菌药物应用管理重点.方法 利用北京市医院感染监控系统,设计合理预防应用抗菌药物评价表,对2008、2009年完善管理措施后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调查资料进行分析,分析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情况.结果 手术科室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95.53%,抗菌药物≤72 h使用率63.23%,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单次使用率5.22%.结论 严格控制Ⅰ类切口手术用药,加强对围术期预防用药时间限制,采取有效措施限制高级抗菌药物使用,以减少细菌耐药.

    作者:王国伶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多药耐药不发酵糖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现状调查

    目的 调查医院临床分离的多药耐药不发酵糖革兰阴性杆菌常用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医师正确诊断疾病与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调查医院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AE)、鲍氏不动杆菌(ABA)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PMA)的分离率及耐药率.结果 319株不发酵糖革兰阴性杆菌中,铜绿假单胞菌占49.8%;鲍氏不动杆菌占30.1%;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占10.3%;其他不发酵糖革兰阴性杆菌占9.7%;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泛耐药菌株检出率分别为13.2%和13.5%;3种菌株对常用抗菌药物产生了较高的耐药性,其中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率已普遍高于铜绿假单胞菌.结论 不发酵糖革兰阴性杆菌的多药耐药性已非常严重,应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多药耐药菌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

    作者:陈国强;曹华英;陈格林;姚振国;李建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眼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调查分析与合理性评价

    目的 调查和评价医院眼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方法 随机抽取医院眼科2009年100份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病历,对围手术期应用抗菌药物的种类、给药时机、用药时间、切口愈合情况、住院药品费用等进行统汁分析,并进行合理性评价.结果 100例手术患者全部在围手术期全身和局部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全身用药包括左氧氟沙星51例,占51.0%,头孢呋辛23例,占23.0%;阿奇霉素13例,占13.0%;克林霉素7例,占7.0%;仅术前30 min~2 h给药1次者61例,占61.0%,术前给药1次、术后给药<24 h者10例,占10.0%,术后给药>24 h者29例,占29.0%;术后用药长为4 d,平均用药时间为2.3 d.结论 眼科不合理用药主要表现在预防用药选择不当、术后应用抗菌药物时间偏长等方面;应加强抗菌药物干预,强化医师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化意识.

    作者:王云霄;丁海燕;刘涛;冷雪梅;曹玉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依从性调查

    目的 通过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干预措施,提高外科围手术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依从性.方法 2007年8月-2009年8月对医院外科系统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进行前瞻性干预,对使用的合理性进行每月评估、反馈等干预措施.结果 干预前390例与干预后400例在把握用药适应证正确及用药时机的选择上,干预前未用抗菌药物占0.6%,干预后未用抗菌药物占3.8%;干预后麻醉诱导期术前<2 h用药占79.8%,干预前为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前后在抗菌药物品种的选择上,干预前,Ⅰ、Ⅱ类切口三代头孢的使用率为66.8%,干预后为9.8%,而选择一、二代头孢的比例由干预前8.2%上升至52.8%(P<0.05),氟喹诺酮的应用从干预前10.5%降至2.0%,氨基苷类应用由干预前4.5%降至0.5%(P<0.05),但是对β-内酰胺酶类复合制剂的应用,从干预前的7.0%上升至28.2%.结论 加强对医务人员培训及围手术抗菌药物预防性用药的规范化的管理,有效的干预起到了规范用药的作用,是行之有效的;但还应加强长期的监控管理,特别是在药物品种的选择及用药总时间控制七等方面.

    作者:魏全珍;张惠珍;刘丽华;杨琳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医院感染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目的 评价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医院获得性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并与同期接受头孢吡肟或三代头孢菌素治疗者进行比较.结果 223例次住院患者中共发生87例次医院感染,细菌培养共获得35株病原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总有效率为82.3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94%,头孢吡肟组总有效率为77.78%,两组疗效相当(P=0.655),三代头孢菌素组总有效率为55.56%,较前两组为低(P=0.034);各组间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医院获得性感染高效、安全,可作为一线的经验性用药.

    作者:化范例;邬扬炯;高松;李莹;袁轶群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下呼吸道感染非发酵菌耐药性分析及治疗对策

    目的 调查住院患者下呼吸道感染非发酵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用药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ATB-Expression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K-B法进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 235株非发酵菌以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高,为54.9%,其次是鲍氏不动杆菌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分别为25.9%,7.2%;非发酵菌对抗菌药物具有不同程度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低.结论 非发酵菌感染呈上升趋势,其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严重,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作者:赵德军;付维婵;胡昭宇;武静;刘彬;曹雁;田维涛;任渝江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肿瘤医院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目的 分析医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为肿瘤患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调查医院近3年抗菌药物的发放记录,每年随机抽取并抽查患者的电子病历档案1500份.结果 2007年1月-2009年12月抗菌药物销售总金额在全院药品销售总金额中的构成比分别为5.2%、5.0%、4.9%,呈下降趋势;抗菌药物品种销售金额排名和用药频度排名前10位的主要为β-内酰胺类;全院抗菌药物年使用率依次为31.9%、34.7%、35.7%;抗菌药物单一使用率>79.0%;治疗用药中,药敏用药率约为32.0%.结论 医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总体较为合理,但在临床用药选择上有不妥之处,建议在使用前应尽可能进行病原学检查和药物敏感性试验,以此来调整用药并切实落实抗菌药物的分级使用制度.

    作者:刘孟娟;周陈西;王增;毛彩萍;翁琳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病毒感染所致肺纤维化及防治新观念

    近些年,随着呼吸道病毒感染如SARS、甲型H1N1流感在局部地区或世界范围的广泛传播,使人们越来越关注病毒感染对肺部的损伤,特别是造成肺的纤维化(pulmonary fibrosis,PF).研究证实,许多肺纤维化患者在病变初始均有病毒感染史,提示病毒感染在肺纤维化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作用[1],某些治疗因素还可促进或加速其发生.为进一步了解病毒感染所致肺纤维化发生机制,有效加强其防治,笔者对相关内容综述如下.

    作者:李建民;刘政;刘珊珊 刊期: 201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