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自1997年10月~2004年8月采用OLYMPUS GIF-V240电子胃、十二指肠镜及其附件共治疗胃息肉88例,效果肯定.现将具体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饶正伟;姚芳;冯远碧;冯刚;王克兵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56例胆囊息肉样病变(胆固醇性息肉38例、胆囊腺肌增生症7例、腺瘤5例、早期胆囊癌6例)的大直径及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结果:胆固醇性息肉及腺肌瘤样增生病灶直径多小于10 mm,腺瘤及早期胆囊癌直径多大于10mm.若以阻力指数(RI)>0.60为恶性病变作为标准,则RI在鉴别良恶性息肉样病变方面有统计学意义,而病灶内血流形态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及病灶的直径大小在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方面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丽莎;李伟霞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同时手术治疗2种腹部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接受腹腔镜同时手术病例的临床资料、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结果:共有36例患者接受了包括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阑尾切除术((LA)、胆总管探查术(LCBDE)、经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及肝囊肿揭盖术((LFLC)的同时手术,其中LC+LA 10例,LC+TAPP 12例,LC+LCBDE11例,LA+TAPP 1例,LC+LFLC2例.36例中大于65岁者19例(52.8%),22例(61.1%)合并其它系统疾病.LC+LA、LC+TAPP、LC+LCBDE的手术时间(min)、分别为111.5±40.1119.6±29.0、和185.5±47.6;住院时间(d)分别为7.74±4.3,7.4±2.5,24.8±10.6.5例中转开腹,全部病例治愈出院.除2例切口感染外无其它并发症发生.结论:腹腔镜同时手术治疗2种腹部疾病安全可行.
作者:谢学羿;林唯栋;林贾颖;温顺前;张小永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分析与总结H型食管气管瘘患者的治疗经验及效果;探讨食管气管瘘的适宜诊断和手术方式.方法:6例先天性食管气管瘘,经动态食管造影及气管镜等检查证实.3例经颈部切口入路行瘘管修补术,3例经右胸入路修补术.均切除食管气管瘘瘘管,两端分别予间断缝合.结果:所有患者均恢复良好,仅1例经颈手术患者术后并发声音嘶哑,3个月后好转,随访3~5年,患者症状完全消失.结论:H型食管气管瘘可用食管造影及气管镜检查来确诊;手术治疗H型食管气管瘘的效果良好.
作者:钱成;徐正浪;王群;谭黎杰;徐松涛;蒋伟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双吻合器保肛术后吻合口瘘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1999年1月~2005年11月对152例直肠癌用双吻合器行保肛手术.结果:吻合口瘘的发生率是4.6%(7/152).结论:充分的肠道准备,良好的肠管血运,吻合口无张力及熟练运用双吻合器与正确放置引流管是预防吻合口瘘的主要措施.
作者:孙晓光;梁正;马涛;张翔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早期内镜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影响,评价早期内镜利弊.方法:对住院的359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早期内镜及非早期内镜对比分析,评价早期内镜检查及镜下治疗与再出血、住院时间的关系.结果:49.86%的患者完成了早期内镜检查,早期内镜比非早期内镜平均住院时间短.对有高度再出血危险的患者,早期内镜及内镜下治疗可控制出血、降低再出血.结论: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早期常规应用内镜和选择性内镜下治疗可降低再出血、住院时间.
作者:李树安;李晓燕;段丽平;周曾芬;陈亚蓉;陆斌 刊期: 2006年第02期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2岁.反复发热1月余,体温波动于38.5℃左右,伴有寒战,食欲减退,体重下降5kg.入院后查体:体温正常,巩膜无黄染,腹部无压痛,总胆红素28.6 mmol/L.CT显示肝内胆管轻度扩张,胆总管扩张,直径1.8cm,其下端十二指肠壶腹区见有直径1.0 cm结节,增强后强化.CTA显示胰周大血管未见明显受累征象.印象诊断:胆总管下端癌.
作者:刘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老年胆道手术时机与预后的关系.方法:2000~2005年共施行162例60岁以上各类胆道手术.其中起病72 h内急症手术47例;急症入院后先予以保守治疗,同时治疗并存疾病后在7~21 d早期手术57例;门诊入院择期手术58例.回顾分析上述病例的手术时机与预后的关系.结果:急症手术组平均住院18 d,术后死亡2例(病死率4.26%);早期手术组平均住院24d,术后死亡1例(病死率1.75%);择期手术组平均住院22 d,术后死亡1例(病死率1.72%).结论:老年人并存内科疾病多,急症胆道手术后病死率较高.急症先予以保守治疗并积极治疗并存疾病,然后进行早期手术,其预后与择期手术组相同.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和良好的围手术期处理是关键.
作者:张惠健;唐思聪;周明;张斌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发急性胆囊炎和胆管炎的外科治疗.方法:回顾分析38例肝硬化合并急性胆囊炎和胆管炎的病例资料.结果:36例痊愈,治愈率94.7%,好转1例(2.65%),死亡1例(2.65%).结论:做好围手术期处理,术中精细操作,肝硬化合并急性胆囊炎和胆管炎患者仍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池华茂;张建国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小肠移植始于20世纪初期.1905年Carrel[1]首先报道了小肠移植技术,1959年Lillehei等[2]完成了首例犬小肠移植手术,1964年Deterling[3]首次为人类婴儿进行小肠移植.但由于小肠是体内大的淋巴库且肠腔内富含各种微生物,移植免疫反应远比其他脏器剧烈和复杂,排斥反应的同时常合并严重的肠源性感染,而且移植肠功能的恢复相当困难,所以1980年以前全世界仅施行小肠移植8例,患者全部死于败血症、排斥反应和其他技术问题,长仅存活76d[4]小肠移植的研究因此一度停滞,20世纪70年代以后,肠外营养成为小肠功能衰竭的首选治疗并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作者:花荣;曹晖;吴志勇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998~2005年收治的32例胃肠道间质瘤病人的临床表现、手术处理及病理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肿瘤多位于胃部,多的临床表现为腹部隐痛不适.手术前81.3%(26/32)的病例有不同程度的误诊.均行外科手术切除.其中因复发而行2次手术者10例.3次手术者8例.随访时间6个月~5年,死亡8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术前确诊率较低,其确诊依靠病理结果.目前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对复发或远处转移者积极再次手术可延长生存期.
作者:周宏;孙晓光;夏加增 刊期: 2006年第02期
胃瘫是胃大部切除术后的一种并发症.近年来逐渐被人们认识和重视,治疗该并发症的方法逐渐成熟,目前一致认为,治疗的关键是营养支持(肠外或肠内营养).笔者处理该并发症12例,采用介入导管经鼻途径行肠内营养,收到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玉江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评估功能性消化不良合并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患者在根治H.pylori治疗后的疗效.方法:符合罗马Ⅱ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标准,且胃镜病理和14C呼气试验H.pylori阳性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88例,予以奥美拉唑,阿莫西林,痢特灵,对照组86例予以安慰剂奥美拉唑.参考Glasgow消化不良严重程度积分标准,1年后作疗效评价.结果:1年后,治疗组88例中有23例消化不良症状消失,占26.13%;而对照组86例中有9例消化功能不良症状消失,占10.46%,两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88例中有55例症状缓解,占62.50%,对照组86例中有34例症状缓解,占39.53%,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功能性消化不良合并H.pylori感染的患者,予以奥美拉唑,抗生素根治H.pylori感染后,消化不良症状的改善优于单用奥美拉唑.
作者:史立华;张其胜 刊期: 2006年第02期
1994~2004年我院共收治腹部闭合性损伤324例,其中经手术证实为胰十二指肠损伤18例,占5.5%,他院转入1例,共19例,死亡2例,病死率10%,现将我们的诊治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徐利华;徐希干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经面罩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与有创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并严重呼吸衰竭患者动脉血气改善的治疗作用.方法:将COPD并严重呼吸衰竭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给予抗感染、支持等一般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无创通气治疗,对照组加用有创通气治疗.对所有患者进行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监测,并分别于治疗0、2~3、6、24、72 h、持续通气治疗结束前及结束后2 h动脉血气分析.并严密观察神志、呼吸、心率、血压等在各个治疗时期的变化.结果:共观察患者52例.治疗组29例,其中2例家属要求放弃治疗;2例改为有创通气,1例死亡.其余24例患者无创通气治疗后好转,机械通气治疗时间7.6±5.4 d,精神状态好转时间4.8±3.8(2~22)h,住院时间13.3±5.8 d.对照组23例,其中6例拒绝气管插管而改用无创通气治疗,2例放弃治疗,2例死亡;其余13例好转,好转率与治疗组比无显著差异(P>0.05),意识状态好转时间4.5±2.6(2~11)h(与治疗组比较,P>0.05),通气时间6.5±6.2 d(与治疗组比较,P>0.05),住院时间12.2±8.8 d(与治疗组比较,P>0.05).动脉血气、心率、呼吸等变化,两组间无显著差异.治疗组面部压伤4例,腹胀5例;对照组4例机械通气6 d后并发肺部感染,腹胀4例.结论:无创通气治疗对于COPD并严重呼吸衰竭患者有较好改善动脉血气的作用,与有创通气疗效相似,而且肺部感染发生等不良情况发生率明显下降.
作者:欧阳修河;于立萍;郑文涛;尹睿;张颖;王新安;王爱芹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气速指数测定对间质性肺病(ILD)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53例病人,其中男性14例,女性39例,年龄平均29±3岁,均用进口的全自动肺功能检测仪测定.依据测定的MVV、VC的参数和各占预计值百分比计算气速指数.计算方法:气速指数=MVV%/VC%.气速指数>1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气速指数<1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结果:53例间质性肺病病人中,气速指数>1的有29例,同时F-V曲线描图各值均升高,RV、TLC、RV/TLC各值均降低,FEV1.0/FVC平均值为80%.气速指数<1有24例,F-V曲线描图各值均降低,RV、TLC、RV/TLC各值均增加,FEV1.0/FVC平均值为60%.结论:气速指数>1是诊断ILD的金标准,但是ILD病人有严重感染或合并症时,气速指数<1.
作者:潘殿柱;万双燕;刘宇;徐蔼丽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老年肺不张病因.方法:经X线胸片、CT明确诊断的老年肺不张287例行纤维支气管镜刷检、活检、涂片、培养以明确病因.结果:老年肺不张中肺癌发病率高,占58.19%,炎症占31.01%,结核占7.31%,其他占3.48%.结论:老年肺不张中,肺癌发病率高,炎症次之.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是目前肺不张病因诊断中重要的手段,应早期进行.老年患者纤支镜检是相对安全的.
作者:赵华;卢献灵;关键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高碳酸性呼吸衰竭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病,肥胖低通气综合征和支气管扩张)使用无创性机械通气的治疗价值.方法:116例慢性阻塞性肺病,19例肥胖低通气综合征和46例支气管扩张患者,因慢性高碳酸性呼吸衰竭而住院.第1次住院时未使用无创性机械通气,而在第2次住院时予以无创性机械通气.观察患者的肺功能,动脉血气和住院天数的变化.结果:慢性阻塞性肺病、肥胖低通气综合征和支气管扩张患者在使用无创性机械通气的过程中:①大多患者能表现很好的依从性,占91%.②动脉血气有所改善.PaCO2在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由62±10 mmHg降至53±6mmHg,(P<0.01);在肥胖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由52±10 mmHg降至42±7 mmHg,(P<0.001);在支气管扩张患者由56±6 mmHg降至44±10 mmHg,(P<0.005).同时PaO2也有上升,分别由:(61±13)mmHg、(60±12)mmHg、(58±11)mmHg升到(71±15)mmHg、(71±11)mmHg和(75±18)mmHg,(P均<0.001).③与未用无创性机械通气的住院时间相比,住院天数有减少(P<0.05).结论:无创机械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病、肥胖低通气综合征和支气管扩张的治疗中依从性好、动脉血气有改善和住院天数缩短.
作者:佘君;沈策;范理宏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了解正常情况下体、肺循环组织及血管中内皮素的分布及其受体mRNA的表达.方法:新西兰兔12只,体重3~4kg.取肺、肾动脉长1.5 cm,肺、肾组织1.5 cm×1.5 cm.采用逆转录、酶联免疫扩增法及ELISA法测定内皮素受体mRNA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方法了解内皮素受体的分布情况.结果:肺动脉与肾动脉的内皮素A受体(ETAR)mRNA表达有显著差异(P<0.01),其余组织、血管中内皮素受体表达无差异.光镜下观察发现肺组织切片中在支气管粘膜上皮及气管软骨中内皮素有特异性深棕色强阳性表达.结论:正常动物中,同一个体除肺动脉ETAR表达明显高于肾动脉外,其余组织的内皮素受体分布无明显差异.内皮素在正常动物体、肺循环中的表达无明显差异.但支气管粘膜上皮及气管软骨细胞有特异性强阳性显色,提示可能与肺动脉高压时肺功能异常有关,并进一步影响肺高压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叶明;贾兵;陈张根;李炘;杨毅;陈莲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UTI)对肺挫伤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68例肺挫伤患者,随机分为UTI治疗组(n=34)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n=34),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UTI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静脉滴注乌司他丁20万U,8h1次,连用6d.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并检测治疗前及治疗第4天、第7天的血清TNF-α、IL-6水平变化.结果:UTI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TNF-α、IL-6水平无差异.治疗后UTI治疗组的TNF-α、IL-6水平下降较对照组明显(P<0.05).UTI治疗组中ARDS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乌司他丁可显著抑制机体炎症介质的产生,阻断肺挫伤向ARDS进展.
作者:陈劲涛;陶宝华;张允平;郁晓明;封启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内毒素血症时内毒素耐受大鼠肺部角质细胞生长因子(KGF)表达的情况.方法:SD大鼠随机分入正常对照组(NC组)和内毒素耐受组(ET组).腹腔注射脂多糖(LPS),每日0.6 mg/kg连续4d建立内毒素耐受模型.第5天腹腔注射6 mg/kg.各组按注射大剂量LPS前(0 h),注射后2、6、24h分为4小组,n=5.用ELISA测定肺组织匀浆中KGF的浓度.用SPSS 11.5医学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结果:反复小剂量LPS注射后,ET组较NC组肺组织KGF蛋白水平上调,分别为(35.6±5.0)pg/ml和(24.2±5.3)pg/ml,P=0.009;给药后两组均下降,然而ET组下降幅度较小,而且各时间点KGF浓度均高于NC组,其中2 h和6 h有显著差异.结论:内毒素耐受有利于减轻大剂量内毒素引起的肺部KGF蛋白表达抑制,这可能和其肺损伤程度减轻有关.
作者:潘珏;张静;瞿介明;李岩;何礼贤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根据压力-容积(P-V)曲线选择不同水平的呼气末正压(PEEP),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犬肺客积的变化情况.方法:用大注射器法绘制ARDS犬P-V曲线,根据曲线不同转折点的压力设定PEEP,CT扫描相应的肺部形态学变化,并且计算肺容积.结果:(1)呼气相曲线曲率变化大点(PMC,d)处的压力为10.67±0.82 cmH2O,高于吸气相低位转折点(LIP)处的压力8.77±0.88 cmH2O(P<0.05).(2)在PEEP为O、LIP、PMC,d及UIP时,ARDS犬含气肺容积随着治疗压力的升高而增加,通气差及无通气肺组织明显减少,且均有显著差异;在PLIP及PPMC,d水平上,通气良好肺容积分别为403.16±12.6 cm3和469.96±13.7 cm3(P<0.05),而过度充气肺组织则相似(P>0.05);随着PEEP增加至PUIP,通气良好的肺容积进一步增加,但也引起过度通气肺容积的明显增加.结论:根据P-V曲线呼气支PMC,d来确定PEEP较传统根据LIP水平更有价值.
作者:徐云洁;朱蕾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无创通气在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的疗效评价.方法:观察20例应用无创通气治疗重症哮喘患者治疗前,治疗后4 h,24 h及72 h的血气指标及部分生理指标变化;治疗前后肺功能PEF,FEV1%的变化.与20例使用常规方法治疗的重症哮喘患者作了对比.结果:无创通气组的血气指标(pH,PaO2,PaCO2),肺功能指标(呼吸频率,PEF,FEV1%)以及心率的改善均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O.05).结论: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危重症哮喘效果好,并发症少,患者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吴凯;朱晔涵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分析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line(○R) ARX-index,AAI)、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与咪达唑仑镇静作用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4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体格分级Ⅰ~Ⅱ级、在下胸腰段硬膜外阻滞下行妇科手术的成年病人.监测AAI和BIS,依据观察者警觉与镇静评分(observer's assessment ofthe alertness/sedation scale,OAA/S评分)评估镇静程度.术中每膈5 min静注咪达唑仑0.5 mg,直至OAA/S评分达到1分.分析AAI、BIS与OAA/S评分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诱导期,AAI、BIS随病人镇静程度加深明显降低,且与OAA/S评分值显著相关(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r=0.973和0.945,均P<0.001).恢复期病人表现为骤醒,AAI、BIS亦快速上升.结论:AAI、BIS均可定量、准确地反映咪达唑仑的镇静效果.
作者:葛圣金;薛张纲;庄心良;周晓敏 刊期: 2006年第02期
骶管阻滞是小儿麻醉中常用的区域阻滞之一,其操作简便,作用显著,尤其和全身麻醉联合使用,在小儿中下腹及下肢手术围术期镇痛中,显示了更可靠更优越的特性.随着新技术,新药物的不断出现,骶管阻滞已不仅用于术中镇痛.利用一些药物延长单次注射阻滞时间,通过对骶管置管的准确定位达到围术期镇痛的目的.本文着重介绍近年来小儿骶管阻滞方面的新进展.
作者:王丽红;张学锋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蛛网膜下腔给予多大剂量的吗啡用于术后镇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70例进行全髋置换术病人,术后随机双盲蛛网膜下腔给予0.2 mg或者0.5 mg吗啡用于镇痛.在术后第1个24 h有多少病人需要曲马多进行术后镇痛补救,以及曲马多总共消耗剂量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0.2 mg和0.5 mg剂量组术后的第1个24 h需要追加剂量病人数分别为,16(48%)和28(85%)(P=0.003);0.2 mg和0.5 mg组病人在术后需要追加曲马多的剂量分别为45.4±24.6 mg和85.5±34.3 mg(P=0.002);在两个组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基本相似.结论:蛛网膜下腔给与0.5mg吗啡可以产生较0.2 mg更明显的术后镇痛效果,同时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作者:王贵成;高艳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ulinastatin,UTI)在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心脏手术期间对肝脏的作用,为乌司他丁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的应用提供临床依据.方法:30例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A组,n=15)和对照组(B组,n=15).A组预冲液中加入UTI 1.5万U/kg,B组不加UTI.分别于术前、主动脉及心脏插管完毕后30 min、开放升主动脉后1 h、6 h及术后24 h,从中心静脉插管采集血标本,共5次.放免法检测血中TNF-α、IL-6、IL-8含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水平变化.结果:两组患者血中TNF-α、IL-8、IL-6、ALT、TB在插管30 min后逐渐升高,A组术中及术后各时段各项指标均低于B组,且两组同时段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结论:乌司他丁在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期间对肝脏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包海军;高百顺;李天成;宋兵;柳德斌;张彬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在肝功能失代偿患者运用不同预注剂量哌库溴铵,对肌松起效时间和气管插管条件的影响.方法:选择因肝功能失代偿进行原位肝移植手术患者27例,Child-Pugh评分7~9分.随机分为3组,肌松药诱导总量均为3ED95剂量的哌库溴铵,其中Ⅰ组用生理盐水预注,Ⅱ组用哌库溴铵的1/10量预注,Ⅲ组则以1/6量预注,4 min后注入剩余量.观察拇内收肌阻滞达90%的起效时间,并评价插管条件和安全性.结果:Ⅰ组起效时间平均为161 s,Ⅱ组缩短到111 s,Ⅲ组至93s,组间比较均有显著差异.插管条件3组患者无统计学差异.Ⅲ组发现有2例预注3 min后T1/Tc值出现了不同程度下降,1例下降至85%,另1例降至92%.所有患者预注3 min后均未出现氧饱和度降低和复视、吞咽困难等不适症状.结论:在肝功能失代偿患者中,谨慎选择适当剂量(3ED95的1/10量)的哌库溴铵预注,可缩短其起效时间,并顺利完成气管插管,降低可能存在的返流误吸风险.
作者:周志坚;李士通;王莹恬;裘毅敏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评价胰腺局部动脉置管持续灌注乌司他丁(UTI)早期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疗效.方法:将43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0例在确诊后立即行动脉介入,应用改良Seldinger法置导管于胰腺病变供血动脉,持续灌注乌司他丁;对照组23例经静脉全身应用乌司他丁,对比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病人第3 d、第6 d血淀酶(BA)、尿淀粉酶(UA)、血糖(BS)、尿素氮(BUN)、白细胞(WBC)均低于对照组(分别P<0.05,P<0.01)而血钙(Ca2+)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腹部症状(腹痛、腹胀)体症(腹部压痛)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胰腺局部动脉置管持续灌注乌司他丁早期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较静脉用药有更好疗效,且并发症少.
作者:张志强;陈晓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直线偏光近红外线(SUPER LIZER,超激光)经会阴部照射对慢性前列腺炎及其疼痛的治疗效果.方法:慢性前列腺炎伴有疼痛且口服抗生素无效患者60例,随机分为A组(超激光组,只经会阴部照射超激光)和B组(超激光加服药组除与A组一样照射超激光外还口服抗生素).用超激光经会阴部照射前列腺部位,体位为截石位,C探头,照射及间歇比为7:1,每次20min,每周2次,10次为1个疗程.检查治疗前后前列腺液(ESP)镜检白细胞,记录治疗前后慢性前列腺炎症状积分指数(NIH-CPSI).结果:A组治疗后前列腺液镜检白细胞结果显示76%减少,12%无改变,12%增加;慢性前列腺炎症状积分指数以及VAS评分均明显降低;疼痛不适评分、排尿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有效率分别为81%、82%、81%.B组治疗前后前列腺液镜检白细胞比较结果为白细胞91%减少,3%无改变,3%增加;B组治疗后慢性前列腺炎症状积分指数以及VAS评分标均明显降低;疼痛不适评分、排尿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有效率分别为93%、97%、98%.A组与B组组间治疗效果比较(包括前列腺液镜检白细胞、慢性前列腺炎症状积分指数、VAS评分疗效比较及症状改善程度)均未见明显差别.结论:超激光经会阴部照射对慢性前列腺炎及其疼痛有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蒋克泉;朋立超;周任远;吴贵龙;杨美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在全麻诱导气管插管中小剂量琥珀胆碱的作用与不良反应.方法:选择50例临床ASAⅠ~Ⅱ级择期全麻手术病人,在全麻诱导中应用不同剂量(1.5 mg/kg和0.5 mg/kg)的琥珀胆碱,观察心血管系统、肌松作用,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变化.结果:小剂量起效晚约2.24min,呼吸暂停时间短约2.17min,肌松作用和插管条件满意,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与大剂量相比无显著差异,肌颤及术后肌痛的发生亦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与大剂量比较,小剂量也能提供满意的插管条件,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并无相应减轻.
作者:吕克重;穆殿超;李铁成;汪向东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评价肝脏肿瘤引起的下腔静脉恶性梗阻腔内支架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对126例下腔静脉恶性梗阻患者采用Z形自膨式金属内支架治疗,其中原发性肝癌102例,转移性肝癌24例.术前对患者行CT或MRI检查了解下腔静脉梗阻情况并记录患者临床梗阻症状.放置支架前后分别行下腔静脉造影,对下腔静脉狭窄或闭塞段长度、直径、压差进行分析.术后每2个月行下腔静脉造影或CT检查随访支架通畅情况.结果:126例患者置入145个支架.下腔静脉狭窄或闭塞长度为6.3±2.1 cm,狭窄段压力差由2.1±0.5kPa降为0.5±0.12kPa.狭窄段直径由0.3±0.11cm扩张至1.5±0.4 cm.术后患者症状迅速改善,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2~24个月,支架通畅率为87.2%.结论:置放Z形自膨式金属内支架,是对肝脏肿瘤引起的下腔静脉恶性梗阻行姑息性治疗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刘清欣;颜志平;王建华;程洁敏;龚高全;钱晟;陈颐;罗剑钧;刘嵘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分析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T)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例(男性11例,女性9例)CVT病人的发病年龄、可能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脑脊液检查结果与治疗方法.结果:(1)年龄多在20~40岁;(2)多数病例为急性起病,病情逐渐进展;(3)病因多样;(4)早期表现为头痛(85%)、呕吐(60%),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癫痫发作;(5)影像学表现为静脉窦闭塞及静脉性梗死灶(40%);(6)脑脊液压力明显升高(83.3%),白细胞及蛋白含量正常或升高;(7)对因及脱水治疗基础上行抗凝治疗14例、溶栓1例,5例重症患者预后不佳.结论对临床急性起病的头痛、呕吐、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及癫痫发作的年轻病人,应高度怀疑CVT,及时行MRI及磁共振静脉血管造影(MRV)联合检查,早期明确诊断,尽可能地检查和控制潜在病因,尽早开始抗凝治疗.对重症及经肝素治疗无效的病例建议局部静脉窦内溶栓治疗.
作者:江梅;董强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此病涉及肾脏小血管和肾小球病变,造成蛋白尿排泄和滤过异常.糖尿病肾病的自然过程是从正常蛋白尿、微量蛋白尿,发展成临床蛋白尿,至终末期肾功能衰竭(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高血压既是糖尿病肾病的一个主要特征,又是其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两者可相互促进,高血压可促进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加速肾功能减退,而糖尿病肾病亦可进一步升高血压.因此抗高压治疗在糖尿病肾病的防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据JNC7,ADA制定的糖尿病或肾病患者的降压目标值为小于130/80 mmHg,若蛋白尿大于1 g/d,应控制血压小于125/75 mmHg,多年的临床研究资料显示,各种降压药在防治糖尿病肾病中的作用和地位不一致.
作者:毛齐彬;孙蔚;高鑫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评价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厄贝沙坦治疗老年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应用开放性自身前后对照临床研究方法.有42例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病老年男性患者经过临床2周清洗期后,给予口服厄贝沙坦150mg,每天1次,共服用6周,治疗期间患者不服用其他降压药物.按卫生部规定的降压疗效评定标准评定临床控制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治疗前后各查1次血清尿素氮、肌酐,尿酸,血清钾、血清钠及谷丙转氨酶.结果:服药2周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有显著下降.6周降压治疗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8.09%,其中显效为62.16%.用药前后心率检测的比较无明显变化,血清尿素氮、肌酐、尿酸及血清钾、血清钠的比较均无明显变化.临床上不良反应少.结论:厄贝沙坦150 mg,每天1次.治疗老年男性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病有明显临床效果、安全性好.
作者:董发昌;谢瑞满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树突状细胞能否转化为泡沫细胞及其在高脂饮食所致兔动脉粥样硬化硬化病变中的分布.方法:建立高胆固醇饮食致新西兰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取主动脉进行免疫组化和电镜观察,S-100抗体染色用于鉴定树突状细胞来源的泡沫细胞,电镜用于观察其超微结构特点.结果: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发现,在正常动脉内膜中,树突状细胞分布极少;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树突状细胞主要分布在内膜的泡沫细胞富集区域,部分表现出泡沫细胞的形态学特征.电镜观察发现部分树突状细胞胞浆内见大量脂滴沉积,呈现典型的泡沫细胞特点.结论:树突状细胞是动脉粥样硬化中泡沫细胞的一个新来源,这在动脉粥样硬化中可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施鸿毓;张红旗;孙爱军;姚康;黄榕翀;陆浩;王克强;邹云增;葛均波 刊期: 2006年第02期
人工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prosthetic valve endocarditis,PVE)是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发生在人工瓣膜上或经过成形术后自体瓣膜上的一种心内微生物感染[1].自1963年Geraci等首次报道PVE后,立即引起心脏外科学界的广泛关注.40多年来,尽管PVE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它仍是心脏瓣膜手术后1种少见而严重的并发症.
作者:李军;王春生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急性脑卒中三级康复方案建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急性脑卒中病人74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的病人按三级康复方案进行治疗,对照组的病人只接受普通康复治疗.所有病人康复治疗前行FMA、NIHSS和MBI评分,并随访6个月,随访期间每个月末再次进行上述量表的评定,并记录病人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康复治疗前两组之间各项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随访至6个月末时,治疗组病人的FMA、NIHSS和MBI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的三级康复方案可使康复治疗更加规范有效,能有效改善病人的功能预后,并使三级医疗资源相互衔接、合理应用.
作者:王东生;谢瑞满;姚金荣;刘剑英;吴寒 刊期: 2006年第02期
高血压病的治疗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降低体重、限制钠盐摄取、合理运动、限制饮酒、戒烟及松弛疗法等.近年来高血压病的非药物治疗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2002~2004年我们对住院疗养的高血压病患者进行非药物和药物结合的综合治疗,总结了高血压病综合治疗的一些经验.
作者:欧阳波;蒋艳红;欧阳少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粘附分子E-选择素基因外显子3128编码处碱基A/C多态性与冠心病(CHD)严重性的关系,及其对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的影响,了解通过该基因型筛选CHD易患人群和高危人群的可能性.方法:入选145例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CHD患者,其中73例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72例为稳定型心绞痛,并入选144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分析E-选择素基因型,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E-选择素水平.结果:CHD组和对照组及ACS患者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E-选择素A128C基因型频率和C等位基因频率均有显著差异.CC+AC基因型患冠心病的风险是AA基因型的5.843倍(OR=5.843,95%CI:3.066~11.133).CC+AC基因型的血清E-选择素浓度显著高于AA基因型(49.9±9.6)ng/ml与(35.3±7.4)ng/ml,P<0.01).结论:E-选择素基因A128C多态性与CHD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并可影响血清E-选择素水平,C等位基因可能是CHD发病的遗传易感基因.
作者:姜红;杜明;饶丹;曾秋棠;郭和平;王敏;葛均波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老年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方法:用多导睡眠图监测68例患者,同时行动态血压、动态心电图及冠状动脉造影、磁共振检查.结果:中、重度呼吸暂停组高血压、心律失常、冠心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重度呼吸暂停组脑卒中的发生率高于正常组.结论:老年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发病率高.
作者:邓笑伟;张印朋;张丹梅;于联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构建MLC-2v启动子驱动的真核表达载体并鉴定特异性.方法:用MLC-2v启动子基因片段替代质粒pIRES2-EGFP的CMV启动子,而保留其增强子序列,并将目的基因hVEGF165分别克隆到两种启动子驱动的质粒,构建MLC-2v/pIRES2-EGFP-hVEGF165和pIRES2-EGFP-hVEGF1652种质粒,瞬时转染心肌、内皮、平滑肌和成纤维细胞.结果:转染pIRES2-EGFP-hVEGF165,4种细胞均表达、目的基因及产物;而转染MLC-2v/pIRES2-EGFP-hVEGF165,仅心肌细胞表达GFP和目的基因产物.结论:MLC-2v启动子驱动的质粒可心肌特异表达目的基因及蛋白.
作者:于勤;郑晓群;方唯一 刊期: 2006年第02期
中心静脉置管在临床上应用已日益广泛,主要用于监测中心静脉压、补液、药物治疗、静脉营养等.然而,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central venous catheterassociated infection,CVCI)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为进行有效防治,对62例此类病例分析如下.
作者:赵文;金燕芬;田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通过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模型,观察阿托伐他汀对大鼠血管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24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球囊损伤组(BI)、对照组(C)、球囊损伤+阿托伐他汀组(BI+A),每组8只.BI组、C组均术后6周内予蒸馏水3ml/kg-1·d-1灌胃,BI+A组予阿托伐他汀10ml/kg-1·d-1灌胃.术后6周用生化法检测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检测各组Ⅰ型前胶原羧基肽(PIP)、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的水平,并计算机图像分析内、中膜厚度及其比例.结果:动脉球囊损伤后6周,球囊损伤组与对照组比较,可见内膜增生、内膜/中膜厚度比值升高、MDA、PIP、ox-LDL水平升高(P<0.05),SOD水平降低(P<0.05),而阿托伐他汀组与球囊损伤组比较,内膜增生被抑制、血清MDA、PIP、ox-LDL水平下降(P<0.05),SOD升高(P<0.05).结论:血管内皮损伤可激活一些生物活性物质,终导致内膜增生,阿托伐他汀对其有抑制作用
作者:崔燕;邱丽;谢春毅;张家美;劳晓翔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动态观察核因子-κB(NF-κB)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在外伤性癫痫(PTE)模型皮层或海马的表达,探讨有关发病机制.方法:立体定向注射1000 nmol FeCl2于大鼠右侧运动皮层致痫.在不同时间点行为学视频、脑电图监测,皮层或海马行HE染色、普鲁士蓝和腾氏蓝反应、抗GFAP及抗NF-κB二重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行病理学观察.结果:所有大鼠在注射FeCl2后不久记录到癫痫样放电.致痫后1h即可见皮层和海马神经元NF-κB大量表达,7 d后减少;而皮层和海马胶质细胞NF-κB在7 d后可见移至核内,30 d后明显减少;GFAP在7~14d后表达增强;在7 d见到较多的NF-κB及GFAP双标阳性胶质细胞.结论:FeCl2皮层注射可以制成PTE动物模型.与NF-κB表达相关的神经元及胶质细胞的动态变化在PTE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NF-κB表达增加可能为FeCl2致痫的共同途径.
作者:林元相;徐如祥;姜晓丹;康德智;柯以铨;杜谋选;蔡颖谦;刘新秀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讨论急性与陈旧性心肌梗死(MI)患者左心室收缩后收缩(PSS)出现的比例和峰值,以及与左心室节段功能的关系.方法:入选(MI)患者42例,其中急性(MI)、陈旧性(MI)和正常对照组各14例(A,B,C组).运用GEvivid7彩色超声仪采集患者心尖3个切面的超声图像,并用Q-analyse分析软件测量左心室12节段的收缩期峰值速度(Sm),收缩后收缩峰值速度(PSS),舒张早期、晚期峰值速度(Em,Am),收缩期峰值位移(Ds)和收缩期峰值应变力(εs),用双平面Simposon法测量患者的EF值.结果:(1)MI后,PSS节段占总节段数的比例较正常增加,且A组比B组的增加更明显(P<0.01);PSS峰值较正常升高,且A组比B组升高更显著(P<0.01).(2)A、B两组的Sm,Em,Am,Ds和εs均明显低于C组(P<0.01),但A、B两组间除了Em外(P<0.01),其余参数无显著差异(P>0.05).(3)C组左心室基底段的平均PSS与EF值正相关(P<0.05),而A、B两组平均PSS与EF值呈现负相关趋势.结论:组织多普勒技术评价(MI)患者左心室PSS的比例和峰值,可以反映心肌的缺血、存活和节段功能的细微变化,是一种无创、快捷、定量的客观指标.
作者:阮雯;舒先红;潘翠珍;黄国倩;刘诗珍;董丽莉;陈灏珠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对老年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检出率,预防严重心脏事件发生的意义.方法:采用上海PI产12导同步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DCG),对80例有ST-T改变的60岁以上老人的DCG进行记录分析.结果:老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发生率高于有症状者.结论:心肌缺血的程度以及老年心绞痛报警系统的缺损,可能是老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原因.
作者:李青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下肢浅静脉曲张为外科常见病.10%~15%的成年男性和20%~25%成年女性会出现有症状的大隐静脉曲张.许多欧美国家的患病率高达20%~40%.在我国,张培华等调查15岁以上人群中,患病率为8.16%,45岁以上为16.14%.推算现有病人约8000万至1亿例.如1/20患者需要积极治疗,就有400~500万例.
作者:徐欣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构建携带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GIP)启动子控制下的人胰岛素基因的腺病毒载体.方法:将GIP-hIns基因自pCDNA3-GIP-hIns质粒中酶切下来,克隆至切除CMV启动子的pCA13-△CMV质粒中,形成转移质粒pCA13-GIP-hIns,然后与质粒pBHGE3共转染至293细胞株,在其中同源重组形成腺病毒颗粒.采用PCR方法对重组体进行鉴定,同时测定病毒滴度.体外转染STC-1细胞,并采用RT-PCR检测感染腺病毒的细胞内有无hIns mRNA的转录.结果:由pCA13-GIP-hIns和pBHGE3共转染至293细胞后,可得到阳性重组体Ad.GIP-hIns,经PCR检测表明已含有GIP-hIns基因.纯化所得腺病毒滴度约为1×1011pfu/ml.RT-PCR证实在感染重组体腺病毒Ad.GIP-hIns的细胞中有相应mRNA的转录.结论:成功构建了携带GIP启动子控制下的人胰岛素基因的腺病毒载体,为进一步胰岛素基因治疗糖尿病的实验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徐美东;张轶群;沈坤堂;姚礼庆;秦新裕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成人2型糖尿病者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并分析与代谢综合征(MS)各组分的相关情况.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选中上海市中心城区30岁以上已诊断为2型糖尿病者共1039例,进行全面检查,根据资料完整性共1008例进行分析.结果:(1)高尿酸血症组年龄、体重指数、腰围、甘油三酯、收缩压及舒张压等均高于非高尿酸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低于非高尿酸组;(2)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为10.0%,其中男性11.1%,女性9.4%;女性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r=0.103,P=0.001);(3)高尿酸血症组MS比例明显高于非高尿酸组(63.4%vs.49.8%,Υ2=6.660,P=0.012);(4)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肥胖及低HDL为高尿酸血症的危险因素.结论:上海市中心城区成人2型糖尿病者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10.0%,高尿酸血症与代谢综合征及其组分相关.
作者:鹿斌;董雪红;杨叶虹;宋晓艳;张朝云;赵耐青;朱禧星;胡仁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虽然许多大样本的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证实,严格地控制血糖、血压可以减缓DR发展,对新生血管和有临床意义的黄斑水肿(clinically significant diabetic macular edema,CSME)进行激光光凝治疗可使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及黄斑水肿的患者视力丧失的危险降低50%,但是DR视力丧失发生率仍然很高.近年对DR发生机制的研究有较多进展,包括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机制、血视网膜屏障的损伤、糖代谢异常、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DR是一种炎症病变.根据这些研究结果,许多研究者致力于开发新的药物来防治DR.
作者:曹向阳;黎蕾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我院从2001年开始开展了多学科协作防治糖尿病并发症及糖尿病教育工作,本文总结糖尿病教育对胰岛素治疗依从性以及对代谢控制的影响.
作者:蒋辉;刘泽兰;曹长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糖尿病大鼠内脏脂肪细胞11β羟类固醇脱氢酶(11β-HSD1)的表达与代谢特性.方法:34只6周龄雄性180 g Wistar大鼠,随机分成3组:链脲左菌素合并高脂饮食构建糖尿病组(T2DM;18只)、高脂饮食组(FD;8只)和正常对照组(NC;8只).T2DM组再设亚组: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组(RDM,6只),11β-HSD1抑制剂生胃酮组(CDM,6只)和观察组(DM,6只).各组行腹腔糖耐量试验(IPGTT),同时测定血糖、血脂(TG,TCh)、胰岛素和皮质酮.试验结束后处死大鼠并取腹腔网膜脂肪标本,液氮保存.RT-PCR、western-blotting和免疫组化分析11β-HSD1mRNA和蛋白表达;用近似梯型面积公式计算葡萄糖及其刺激下的胰岛素浓度曲线下面积(AUC-G,AUC-I)及与胰岛素的比值(AUC-I/G),评价胰岛素敏感性.结果:(1)FD组体重较其他各组明显增加,P<0.05.糖尿病老鼠成模前后体重明显降低,2种药物处理后对体重无大影响.DM组空腹胰岛素浓度(FINS)、BG、TG、TCh和皮质酮(F)均高于FD组和NC组,并高表达11β-HSD1,P<0.05.(2)CDM组和RDM组的血皮质酮(F)、FINS和TG明显低于用药前和DM组,且CDM组TG、TCh降低明显高于RDM组,均P<0.05.(3)IPGTT显示CDM组和RDM组的胰岛素分泌峰值较基础值增加高于DM组;2种药物对11β-HSD1表达无影响.(4)DM、FD和NC组11β-HSD1表达与F、FINS、TG、TCh和(AUC-I/G)明显相关.结论:(1)高脂和小剂量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内脏脂肪11β-HSD1高表达,伴胰岛素抵抗和血脂异常.(2)内脏脂肪11β-HSD1高表达可能是2型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之一.
作者:张爱萍;张木勋;张建华;余毅恺;肖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通过乳管镜的检查确认乳腺增生病.方法:对既往临床诊断为乳腺增生病的31例患者行乳管镜检查,根据镜下所见来加以分析.结果:31例患者的乳管镜下所示均为乳腺增生病的表现,其中3例增生严重,与乳腺癌难以鉴别,提示需行手术切除肿块,病理检查确诊.结论:乳管镜对乳腺增生病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检查及诊断方法.
作者:李吉;章勇;石长清;俞建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危重患儿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DVT的临床资料.结果:9例患儿应用股静脉插管.诊断DVT后均接受抗凝,祛聚综合治疗.4例行溶栓治疗;10例全部治愈,随访9例无复发,1例因原发病行截肢.结论:DVT在儿科发病率低,中心静脉插管是儿科DVT的主要危险因素,综合应用溶栓、抗凝及祛聚治疗,效果良好,后遗症少.
作者:贾鑫磊;耿荣;李云娟;陈贤楠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锁骨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1998年3月~2005年6月113例Ⅰ类锁骨骨折病人分别采用非手术治疗、切开复位骨圆针内固定、记忆合金环形抱骨板和AO重建钛钢板4种方法治疗.术后随访3周~24个月.结果:临床疗效按连学全等拟定的标准进行评价.手术治疗共54例,50例优良,优良率92.6%.非手术治疗59例,51例优良,优良率86.4%.手术与非手术治疗优良率无明显差异.结论:锁骨骨折的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临床疗效相同.3种手术治疗方法中,AO重建钢板可根据锁骨形态塑形,内固定牢靠,并发症相对较少,是1种比较理想的手术治疗方法.
作者:利春叶;廖全全;杨钦泰;曹代成;喻林波;李晓文;叶飞强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颈椎损伤的急救处理中早期非手术干预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19%年1月~2004年12月疗治的194例颈椎损伤患者的急救支持与10类715例次并发症发生、治疗及预防措施.结果:规范与程序化急救可明显降低早期死亡率;肺部并发症是死亡的主要原因.结论:颈椎损伤的早期并发症的发生时间往往比较集中,也较有规律,如果能够预防和正确处理则可为治疗、神经功能恢复和康复创造有利条件.
作者:熊敏;谭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了解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低分子肝素防治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152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病人分为两组.80例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并观察血液流变学的变化,余72例不用低分子肝素.比较两组DVT发生率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术后用低分子肝素病人无一例发生DVT,血液流变学好于对照组;未用低分子肝素组有2例死亡,1例术后心跳、呼吸停止,42%术后肢体肿胀,9例彩超证实为DVT.所有用低分子肝素的病人未见有出血.结论:低分子肝素能明显改善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病人的血液流变学,预防DVT,降低心脑血管并发症,是一种有效、安全、经济的方法.
作者:邱冰;赵筑川;田晓滨;李波;韩伟;甄东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三氧化二砷诱导犬髂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muscle cell,VSMC)凋亡的作用.方法:采用MTT、细胞生长曲线、倒置相差显微镜、细胞爬片HE染色、透射电镜等观察三氧化二砷作用后VSMC的变化.结果:VSMC细胞与三氧化二砷共孵育后出现细胞数目减少,脂肪颗粒增多;电镜等观察到核膜皱缩、核染色质凝结、边集等细胞凋亡现象,并且在一定的范围内此现象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明显.结论:一定浓度的三氧化二砷能抑制VSMC细胞的生长,导致细胞变性,并诱导细胞凋亡.提示三氧化二砷作为涂层支架的药物可以抑制的平滑肌细胞生长,促进平滑肌细胞凋亡.
作者:陈鹏;王建华;胡美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介绍一种处理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术后并发顽固性硬结伴有乳房形态异常的手术方法,阐述手术要点等.方法:采用乳晕、腋窝、及双环手术切口入路,剥离腔隙,彻底清胶后置入乳房假体.结果:采用手术切开清除水凝胶的同时置入乳房假体的方法,治疗已穿刺抽吸2次以上、乳房多发性硬结伴乳房形态异常者39例.术后无感染发生,均Ⅰ期愈合,效果满意.结论:对顽固性硬结伴乳房形态异常患者采用切开法清除水凝胶之后同时置入乳房假体,是一种彻底有效的方法,可避免2次手术之苦.
作者:刘建胜;亓发芝;丛琴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关节镜微创技术在治疗胫骨平台骨折中的作用.方法:对2001~2004年用关节镜微创技术结合C臂机治疗35例涉及关节面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性26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43.2岁.根据AOMMüller分型,trpeB型21例,trpeC型14例.均在关节镜监视下行胫骨平台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后均行膝关节CPM功能锻炼.结果:术后随访10~28个月,骨折均达临床愈合,其中有3例平台仍有1~2mm塌陷,1例膝关节活动度为10°~90°,并发骨性关节炎3例.根据Merchant膝关节功能评分:优32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97.1%.结论:采用关节镜微创技术治疗涉及关节面胫骨平台骨折,可降低术后骨性关节炎及关节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减少2次手术的可能.
作者:陈海峰;王健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镍钛形状记忆合金环抱器治疗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对38例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采用开放复位,镍钛形状记忆合金环抱器内固定治疗.结果:38例获平均19个月随访,骨折全部临床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2.9个月,根据韩平良等的疗效标准,优27例,良9例,可2例,优良率95%.结论:镍钛形状记忆合金环抱器操作简单、安全,固定可靠,并发症少,能有效治疗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
作者:谭进;倪江东;李贺君;谢宏明;毛新展;宋德业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无张力疝修补手术方式,减少术后复发.方法:不追求小切口,正确判断疝环的边界,确保植入物放置覆盖整个腹股沟区,并与周围的坚韧组织适当重叠,确切缝合.结果:本组286例病人随访6个月~5年无一例复发.结论:避免术后复发和减少术后并发症应完善手术方式.
作者:穆殿超;王大巍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角膜缘上皮移植联合丝裂霉素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2例翼状胬肉进行显微镜下切除并进行角膜缘结膜片移植,术中应用丝裂霉素棉片敷创面5min,设立对照组32例不用丝裂霉素,对疗效进行随访观察.结果:应用角膜缘结膜片移植联合丝裂霉素治疗的患者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角膜缘结膜片移植联合丝裂霉素治疗翼状胬肉可以明显减少术后的复发.
作者:段永畅;田广永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通过对老年人下颌牙列缺损伴部分牙中、重度磨耗的设计及修复治疗,探讨(牙,合)垫式可摘局部义齿在重建口颌系统的正常秩序,适当恢复颌高度,重建咬合平衡等方面的使用效果.方法:对46例上述类型患者做(牙,合)垫式可摘局部义齿,随访观察1,6,12个月.结果:临床效果满意,均达到预期修复目的.结论:老年人部分牙列缺损伴有中、重度磨耗的患者,(牙,合)垫式可摘局部义齿修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朱亚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核转录因子κB(NF-κB)在Sj(O)gren综合征(SS)涎腺组织中的表达,探讨NF-κB在SS发病过程中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0例SS患者和8例正常唇腺组织中NF-κB的表达情况.结果:(1) SS组唇腺组织中NF-κB阳性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2)SS组唇腺组织中NF-κB表达水平与浸润的淋巴细胞灶数/4 mm2呈正相关.结论;NF-κB参与调控SS的发病过程.
作者:张洁;孙红英;江怡雯;汪群;诸焕颖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应用有限元法建立上颌第一双尖牙冠根纵折模型.方法:选择一完整的离体上颌第一双尖牙,经CT断层扫描摄片、CT图像处理、有限元建模,建立了第一双尖牙冠根纵折实验模型.结果:建立了第一双尖牙冠根纵折模型,共有2 433个节点,2 024个三维块单元.结论:将CT技术与有限元法有机结合,可以建成上颌第一双尖牙冠根纵折模型.
作者:陈琼;陈莉莉;俞立英;熊焕国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通过对纵折后牙粘结再植治疗病例的回顾性分析和跟踪随访,对纵折后牙的发病年龄、好发牙位和诱发因素等进行总结,并对其疗效做出评价.方法:收集近4年来完成的110例纵折牙粘结再植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性别、发病年龄、好发牙位和诱发因素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对术后1年和3年以上的患者进行临床跟踪随访,对患牙进行牙体、牙周、松动度、咀嚼功能和X线摄片等方面检查,从而对其中长期疗效做出评价.结果:纵折后牙以40~59岁患者多,以上颌第1磨牙为多见,占30.91%,其中死髓牙为75.46%,粘结再植术3年的有效率达到了90%以上,78.95%的患牙的咀嚼功能恢复良好,无松动、根尖及根分叉骨质正常.结论:折裂牙的粘结再植术保存了相当部分患牙,对恢复咀嚼功能,维持牙列完整,保持患者的良好的生活质量等均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是目前对后牙纵折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作者:吴斌;俞立英;常青;蔡意达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比较3种喉镜手术方法切除声带息肉、声带小结的疗效,探讨不同手术方法的临床应用.方法:330例声带息肉、声带小结患者随机等分为3组,分别采用纤维内窥镜、显微支撑喉镜和间接喉镜3种手术方法治疗,统计结果,比较其疗效;以筛选更好的手术方法.结果:纤维内窥镜组有效率96.45%;显微支撑喉镜组有效率97.26%;间接喉镜组有效率87.18%,纤维内窥镜组和显微支撑喉镜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纤维内窥镜组和间接喉镜组比较,有显著差异;3种手术疗效不同,临床应用存在不同的优缺点和适应证.结论:临床应根据患者病情不同,选择相应的手术方法.对于局限性声带息肉和小结患者,纤维内窥镜手术可以作为首选,值得推广;对基底宽广的较大息肉患者,应选择显微支撑喉镜手术方法为好;间接喉镜手术简便,有特定的手术应用范围,不应完全放弃.
作者:许伟民;顾志明;刘运章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病理性近视眼底病变的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病理形态学改变特征.方法:临床检查确诊为病理性近视患者100例(172眼)行OCT检查.用Macular Thickness Map、Fast Macular Thickness及Line程序扫描黄斑区、视乳头、颞侧大血管弓、色素改变及近视弧等部位.结果:将病理性近视眼底病变按部位不同分为4类,其中,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病变中89眼(51.7%)可见玻璃体后皮质黏附,黄斑全层裂孔15眼(8.7%),黄斑板层孔2眼(1.2%),黄斑前膜(EMR)11眼(6.4%).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改变中13眼(7.6%)发生无黄斑裂孔的后极部神经上皮层浅脱离,其中5眼(2.9%)可见后极部视网膜脱离周边部网膜外层劈裂,神经上皮层内层劈裂3眼(1.2%).33眼(20%)发生视乳头颞侧近视弧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浅脱离.色素上皮及脉络膜病变中140眼(81.4%)视网膜色素上皮不均匀萎缩,Fuchs斑10眼(5.7%),近视弧165眼(95.9%),后极部脉络膜广泛萎缩117(68.0%)眼.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25眼(14.5%).巩膜改变中后巩膜葡萄肿146眼(84.9%).结论:OCT可活体观察病理性近视的眼底组织病理学改变,对分析其眼底病变特征及病程观察有重要价值.
作者:时乐;黎蕾;姜春辉;王玲;黄欣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了解0.1%糠酸莫米松洗剂治疗神经性皮炎和湿疹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平行对照的多中心临床研究方法,以0.1%糠酸莫米松乳膏做对照.受试者每天外用药物1次,先用洗剂,干燥后再用乳膏,疗程4周.在治疗始、治疗后1、2、4周对各观察指标进行评估记录.结果:共有133例神经性皮炎、141例湿疹患者参加本次研究,其中试验组137例,对照组、138例.治疗后1~4周,两组患者各项症状/体征指标计分及总计分均有明显下降,试验组和对照组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治疗后4周,神经性皮炎患者试验组的痊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59.09%和98.48%,对照组的痊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71. 21%和98.48%;湿疹患者中,试验组的痊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49.30%和98.59%,对照组的痊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58.57%和100%,两组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对照组为2.9%,均为局部不良反应,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0.1%糠酸莫米松洗剂治疗神经性皮炎和湿疹临床疗效好,安全性好,应用方便.
作者:胡东艳;李明;潘琳;王强;吴国勤;傅雯雯;顾军;金雪娟;张博恒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成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esangial 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MsPGN)系膜区Ⅰ型胶原和Ⅳ胶原的含量变化规律,以明确其与系膜增生程度之间的关系,探讨测定胶原含量在判定病变程度方面的作用.方法:应用S-P法检测正常的肾组织、52例轻至重度MsPGN肾穿刺活组织标本肾小球系膜区Ⅰ型胶原及Ⅳ型胶原的含量变化,用图文分析系统测系膜区特异染色部分的相对面积,然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系膜区Ⅰ、Ⅳ型胶原的表达与系膜增生程度有关,且两种胶原表达变化呈正相关,相关系数0.628,P<0.05.结论:Ⅰ型胶原和Ⅳ型胶原随肾小球系膜区系膜增生性病变程度加重而表达增强,且两种胶原的表达呈正相关.
作者:杨政;白云凯;丁小强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聚明胶肽应用于急性等容量血液稀释(ANH)中对肾脏功能的影响及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90例可能需输血的手术病人随机均分成3组:对照组(D组)不进行血液稀释,乳酸林格氏液组(L组)、聚明胶肽组(J组)实施ANH,设计理想HCT为30%,经桡动脉放血,术中据具体情况予以输入自体放出血或异体血等,围术期持续监测生命体征,记录出血量、输血量,监测放血前后血红蛋白、血细胞压积、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aPTT、PT、ACT值等,术前、术后1d、7 d查肾功能(BuN、Cr)、血B2-微球蛋白,收集尿液监测尿量、肾小球滤过率,尿B2-微球蛋白及进行尿沉淀检查,记录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D组均输异体血450±23ml,L组有4例输异体血200ml,J组未输异体血;L组放血后5min、15min MAP、CVP较放血前明显下降,HR则明显上升,具显著差异(P<0.05),J组放血前后无明显变化;两组实施ANH病人放血前、后的凝血功能均正常,ACT值无明显差异;术后1 d D组、L组、J组分别有3例、1例、4例BuN、Cr、血B2-微球蛋白较术前异常升高,术后7 d恢复到术前水平,各组无显著差异(P>0.05),尿量、肾小球滤过率及尿B2-微球蛋白各组各时段无显著差异,尿沉淀检查未见明显变化.结论:聚明胶肽作为扩容剂应用于ANH中对肾脏功能影响小,可明显减少术中输血,临床应用具安全性和可行性.
作者:吴利东;朱晓红;周颖;周志东;应俊;徐国海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Ⅰ级和癌前病变移行细胞乳头状瘤的性质及其生物学行为,为临床进一步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病理学依据.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和细胞图像光度术测量和分析膀胱移行细胞癌Ⅰ级与移行细胞乳头状瘤细胞核DNA含量和倍体增殖状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5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Ⅰ级细胞核DNA含量和异多倍体出现率较膀胱移行细胞乳头状瘤高1~3倍多.结论:测定膀胱移行细胞癌Ⅰ级与膀胱移行细胞乳头状瘤的细胞核DNA含量及倍体测定可作为膀胱肿瘤生物学行为和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
作者:谢明;王建钧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血清Th1/Th2细胞因子失衡在不同病理类型慢性肾小球肾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33例4组不同病理类型慢性肾小球肾炎(非IgA系膜增生性肾炎、IgA肾病、膜性肾病、局灶节段硬化性肾炎)、12例肾功能衰竭患者及20例正常人血清IFN-γ、IL-10的含量,并检测血清肌酐浓度、尿蛋白定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非IgA系膜增生性肾炎与IgA肾病患者血IFN-γ增高,膜性肾病患者血IFN-γ降低,非IgA系膜增生性肾炎患者的血IFN-γ水平与24 h尿蛋白定量呈正相关;非IgA系膜增生性肾炎、IgA肾病、局灶节段硬化性肾炎、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IL-10降低,肾功能衰竭患者血IL-10水平与血肌酐浓度呈负相关.结论:IFN-γ具有促进系膜增生性肾炎免疫损伤的作用并与蛋白尿的生成有关,IL-10的减少与肾小球肾炎的发展、肾功能损害的进展密切相关,血清中这两种Th细胞代表性因子平衡改变与临床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向莉;高小夏;潘家荣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了解肾功能及透析治疗对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血清癌胚抗原(CEA)、糖蛋白抗原199(CA199)、糖蛋白抗原125(CA125)、甲胎蛋白(AFP)、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和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fPSA)水平的影响.方法:根据内生酐清除(Ccr)水平将232例非透析CKD患者分为Ccr≤25ml/min组,25ml/min<Ccr<50ml/min组和Ccr≥50ml/min组,比较各组肿瘤标记物水平,对其中的男性患者亦按上述方法分组,比较各组PSA和fPSA水平.结果:CEA和CA199水平在不同Ccr组间有显著差异,相关分析显示其血清水平均与Ccr呈负相关,而CA125、AFP、PSA和fPSA水平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在肾功能减退严重的CKD患者中,根据血清CEA、CA199和CA125水平诊断相应肿瘤时,其假阳性率较肾功能正常及轻度损害者增高,而AFP、PSA和fPSA的特异性与正常人群相同.
作者:俞小芳;蒋阳;叶志斌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了解青少年肾消耗病-髓质囊性病综合征(juvenile nephronophthisis and medullary cystic disease,JN-MCD)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2例患者均在青少年时期发病,以多尿、烦渴、贫血、慢性肾功能不全、生长发育迟缓为主要表现.其中1例伴有色素性视网膜炎而另1例伴有明显的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实验室检查可见血红蛋白降低、尿比重降低、多种电解质紊乱、肾功能异常等特点,影像学检查可见双肾多发囊肿,囊肿主要位于皮髓交界及髓质.结论:JN-MCD是一组以肾髓质囊肿形成及隐匿性慢性肾功能不全为特征的遗传性囊性肾病.该病临床表现多样,有时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加强对该病的认识,可以减少误诊、漏诊率,提高对该病的早期诊断.
作者:刘亚伟;戴兵;张颖秋;王素霞;梅长林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深低温停循环手术对肾功能的影响,并对高危因素进行分析.方法:总结45例主动脉弓动脉瘤患者深低温停循环手术后发生肾功能衰竭的情况,与45例单纯体外循环手术患者进行比较,分析引起的原因及治疗效果.结果:45例主动脉弓动脉瘤患者,术后肾功能损害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出现肾功能衰竭者12例,其中氮质血症期7例,尿毒症期5例.经过治疗,肾功能指标明显改善,其中40例康复出院,5例死亡,病死率11.1%.结论:降低主动脉弓动脉瘤患者术后肾功能衰竭发生率及病死率,主要在于对术前高危因素的重视及术中术后积极的防治措施.
作者:赵东;王春生;洪涛;丁文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血小板反应蛋白(TSP-1)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膀胱癌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48例原发性膀胱移行细胞癌和10例正常膀胱组织中VEGF和TSP-1的表达,测定肿瘤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VD),分析VEGF、TSP-1和MVD三者之间关系及它们与膀胱癌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之间的关系.结果:VEGF、TSP-1和MVD肿瘤的临床分级和临床分期密切相关.膀胱癌中,VEGF表达高的,MVD值也高;而TSP-1表达强的,MVD值低(P<0.05).中度或高度表达VEGF而TSP-1阴性的肿瘤,MVD均值较高;VEGF低表达而TSP-1阳性的肿瘤,MVD均值较低.中度表达VEGF的膀胱癌中,TSP-1低者,MVD值较高;TSP-1表达强者,MVD值较低(P<0.05).VEGF、TSP-1表达与术后复发有关(P<0.05).结论:VEGF、TSP-1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发生发展有关,是膀胱癌血管形成的重要原因.膀胱癌组织中VEGF、TSP-1的测定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有用指标.从多方面着手抗血管生成治疗膀胱癌也可能更加有效.
作者:邹戈;杨罗艳;刘紫庭;李杰贤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早产合并胎膜早破的易发因素及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早产合并胎膜早破.结果:61.2%的早产合并胎膜早破有易发因素;孕28~34周与34+1~36+6周两组之间比较,前组新生儿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后组;两组新生儿体重有显著差异(P<0.01);前组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后组(P<0.05).结论:恰当处理早产合并胎膜早破是减少母儿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龚莹莹;周文湘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2000年1月~2005年12月间治疗的16例产后大出血并发DIC病例进行分析.结果:16例产后出血并发DIC的患者中抢救成功14例,2例抢救后因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结论:积极治疗产后出血,对DIC早诊断,早治疗,祛除病因,果断切除子宫,积极补充凝血因子,慎重使用肝素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作者:彭晓鹰;胡峥;侍庆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剖宫产重度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1997年1月~2005年6月剖宫产分娩的65例重度产后出血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剖宫产重度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为0.25%,其中87.6%发生在产后2 h;阴道分娩重度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为0.14%.剖宫产重度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与阴道分娩相比,有显著差异(P<0.001).剖宫产重度产后出血的病因主要是胎盘因素和子宫收缩乏力,而胎盘因素占首位.结论:胎盘因素是引起剖宫产重度产后出血的主要病因.防治措施关键在于加强产前宣教及产时保健,提高助产技术质量,开展镇痛分娩,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
作者:金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妇科腹腔镜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处理及预防.方法:对我院39例妇科腹腔镜手术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 831例腹腔镜手术中有39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2.1%经开腹处理者5例,占0.27%.并发症包括皮下气肿15例,腹壁血管损伤5例,术中、术后出血6例,脏器损伤(膀胱、输尿管及肠管)5例,粘连性肠梗阻1例,切口感染3例,盆腔感染4例.结论:妇科腹腔镜手术并发症应该积极预防和作有效处理.
作者:赵立霞;孙金豹;郑淑琴;李霞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了解小儿中枢神经系统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情况,分析其临床特点.方法:收集150例住院的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染患儿的脑脊液标本,用套式PCR检测脑脊液中HSV DNA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脑脊液中特异性HSVIgM抗体.结果:150例中有6例脑脊液HSV1 DNA(+),另1例HSV1 IgM(+);病例呈散发性起病,无明显季节、年龄、性别分布特点.与其他病毒感染相比,惊厥持续状态、精神症状发生率高(P<0.01),意识障碍、病死率无显著差异.结论: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占儿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4.67%.儿童中枢神经系统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多为HSV1的原发感染,可导致脑炎、脑干脑炎、急性播散性脊髓膜炎;起病较危重,出现精神症状较多,及时有效的抗病毒治疗能明显改善病情,降低病死率.
作者:杨天娇;朱启镕;王晓红;王建设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利用衍射增强成像(DEI)技术成像机制的特异性,进行医学样品的成像研究,并进行分析评价.方法:使用衍射增强成像(DEI)技术对肝、肾样本进行成像,通过显微放大法获得图像分辨率,并对摇摆曲线上的不同位置成像结果进行分析,与病理和常规吸收像图像进行比较.结果:获得的成像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可以显示更多的微细结构,摇摆曲线上的不同位置对成像具有较大的影响.结论:DEI对样品,尤其是弱吸收组织(软组织)显示具有较强的特异性,可望在临床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彭屹峰;陈绍亮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六亚甲基二乙酰胺(HMBA)诱导HL60细胞分化和凋亡的作用.方法:流式细胞仪(FCM)检测HL60细胞分化抗原CD11b、CD14和CD68抗原表达,Annexin V/PI染色法测定HMBA对HL60细胞凋亡的作用,FCM检测HMBA对于HL60细胞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HMBA作用72 h后,HL60细胞CD11b抗原表达明显上调,表明HMBA诱导HL60细胞向成熟粒系分化;同时HMBA具有很弱的诱导HL60细胞凋亡的作用;HMBA作用后HL60细胞被阻滞于细胞周期的G0/G1期.结论:HMBA对HL60细胞的作用主要是促进分化,诱导凋亡不是主要作用机制;HMBA阻滞HL60细胞于G0/G1期,这种细胞周期阻滞作用可能是HMBA促分化作用的基础.
作者:陈字;范华骅;孟妍;聂小绚;谢彦晖;谢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粒细胞增多症(ALHE)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及诊治情况,提高对本病诊断和治疗的认识.方法:分析华山医院1999年1月~2004年12月13例确诊为ALHE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随访及其转归.结果:本病临床上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红色至褐色的丘疹或结节,无淋巴结受累,通常局限在头面部和颈部.本病容易被误诊,但特征性的病理改变(包括血管增生、内皮细胞突入管腔以及混合性淋巴细胞、嗜酸粒细胞浸润)有助于确诊.手术切除对单发损害疗效好,而多发损害则治疗困难且容易复发.结论:组织病理学检查对于诊断ALHE是必需的.手术切除的疗效好,但可以复发.
作者:陈连军;杨勤萍;戴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联合同步口服卡培他滨(希罗达)治疗局部晚期及术后复发性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52例局部晚期及术后复发性直肠癌均在全盆腔外照射40Gy后进入3DCRT,后针对局部肿瘤病灶行3DCRT加量至60~65Gy.采用3DCRT联合同步口服卡培他滨化疗(综合组)20例,单独应用3DCRT(对照组)32例.每天口服卡培他滨825 mg/m2,分2次口服,d1-14,每21 d为1个周期.结果:综合组和对照组疼痛缓解率分别为85%和78.1%.综合组患者中CR 30%,PR 60%,NC 5%,PD 5%,总有效率(CR+PR)为90%.主要不良反应为消化道反应及感觉神经病变.对照组患者中CR 25%,PR 53.1%,NC12.5%,PD7.2%,总有效率(CR+PR)为78.1%.结论: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加口服卡培他滨治疗局部晚期直肠癌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是有效治疗局部晚期直肠癌的新方案,远期疗效尚有待于进一步随访.
作者:向作林;吴铮;曾昭冲;陈刚;李文如;王健;刘天舒;金文 刊期: 2006年第02期
1病历摘要患者,女性53岁.因乏力、纳差、瘙痒,伴巩膜黄染3年余,加重3个月于2005年11月16日入院.患者于3年前因乏力、纳差、瘙痒、巩膜黄染于当地医院查肝功能异常,TB70μmol/L,ALT 156.8 U/L,γ-GT 1168 U/L,ALP 1 430 U/L,予优思弗等药物治疗缓解后停药.之后病情常有反复,间断服用小剂量优思弗(0.25~0.5 g/d)治疗.
作者:郭津生;纪元;胡锡琪;王吉耀 刊期: 200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