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ST-T改变对不同性别人群冠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8例男性(A组)与63例女性(B组)ST-T改变者冠脉造影之结果对比分析.结果A组阳性率为59.256%,B组阳性率为33.33%,两组之间阳性率有非常明显的差异(P<0.01).结论体表心电图ST-T改变预测冠心病应考虑性别对其诊断的影响.
作者:刘龙芬;陶长生;朱晓菲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心尖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电向量图的特征改变.方法对7例心尖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心电向量图检查.结果心尖部肥厚型心肌病的心电向量图在不同平面均有改变,其中,横面特征为明显,即QRS环综合向量位于左前展开,T环位于右后,R-T夹角明显增大.结论对心尖部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向量图能显示更为可靠的诊断依据.
作者:刘尚武;陈华;王兵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者,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窦性心率震荡(HRT)的变化.方法选择24h动态心电图(DCG)有室性早搏(PVS)的典型心绞痛或心肌梗死者32例(A组),与有PVS但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34例(B组),分别用手工测量HRT的起始值(TO)和震荡斜率(TS).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组者与B组TO值分别为(0.014±0.030%)和(-0.024士0.028%)(P<0.0001),TS分别为(3.565士4.87)和(10.385士5.236)ms/RR(P<0.0001).结论ACS者HRT明显异常,HRT异常可作为心肌存在严重缺血的一个有价值的新的心电指标.
作者:王昭军;孙广辉;侯建民;吴骏;梁仪;隋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RHD)患者免疫功能的变化及其特点.方法对RHD患者54例(A组),正常对照组30例(B组),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用液相终点散射免疫沉淀法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补体3(G3)、补体4(G4).用聚乙二醇法测血清循环免疫复合物(CIC).A组与B组比较.结果A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表现CD3、CD4、CD8数量减少,CD4/CD8降低,CD19数量减少,与B组比较P<0.01.而IgG、C4、CIC高于B组P<0.01有显著性差异.结论RHD者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其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且受抑制,而B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表明RHD的发病过程中存在免疫功能异常.
作者:高雯;季英敏;张剑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了解Brugada波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住院的5例Brugada波12导心电图特征和临床资料.结果5例心电图均有明显变化,右胸导联类似右束支阻滞(RBBB)图形与ST段抬高程度时轻时重.1例冠脉造影正常,1例双支病变,2例被误诊为前间壁心肌梗死.1例Brugada波存活33年,后死于呼吸衰竭.结论单纯有Brugada波者不一定都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作者:卢喜烈;孟凡华;石亚君;荆晶;卢亦伟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心脏植物神经官能症(CVN)的临床心电图特点.方法对具有持续胸前不适、疼痛的CVN可疑者进行常规12导联同步心电图、心电向量图(VCG)观察.结果具有明显持续胸前不适、疼痛的CVN可疑者的胸前导联Tv2高耸以及VCG T环呈先顺后逆线型旋转的改变.结论 Tv2高耸及VCG T环呈先顺后逆线型旋转为CVN的心电特异性改变.
作者:程桂花;郑希相;陈玉琴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为研究脉搏血压指数在运动平板试验中诊断冠心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通过对ST-T改变为阳性标准的A组与对ST-T改变结合脉搏血压为阳性标准的B组对比研究.结果发现:B组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为90%、阳性预测值为89%、诊断准确率为91%,显然高于A组.结论显示该方法有利于冠心病的早期诊断.
作者:江惠;丁嘉红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床旁快速起搏的方法.方法采用Seldinger法穿刺右颈内静脉,经鞘管插入顶端球囊飘浮电极导管直至右室起搏.结果25例在床旁无x线指引下迅速达到有效起搏,插入时间为5~10min(平均8min).结论采用Seldinger法穿刺右颈内静脉,沿鞘管送入顶端飘浮电极导管,可在床边不需x线指引,安全快速地进行右心室起搏.
作者:谢绍峰;赖昀掞;朱恒青;黄丽辉;谢旭光;丁于海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用Nehb导联心电图对诊断冠心病的临床意义的研究.方法Nehb导联心电图的ST-T改变者为A组,Nehb导联及常规心电图均正常者为B组,两组应用超声心动图、潘生丁试验、踏车运动试验对比研究.结果A组超声心动图异常者20例(24.40%),B组5例(8.35%);踏车运动试验A组阳性率66.66%,B组7.69%;潘生丁试验A组阳性率63.33%,B组阳性率7.64%,冠心病A组占60.97%,B组占13.35%,两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Nehb心电图的ST-T改变诊断冠心痛的阳性率与潘生丁、踏车运动试验结果接近,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作者:李贵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12导联心电能量谱(CEP)对心肌缺血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对56例诊断Ⅱ型临床期糖尿病者,82例恶性肿瘤者均未合并冠心病,同时作12导联CEP及12导联心电图检查,检查结果作统计学x2检验并进行分析.结果56例Ⅱ型糖尿病中,心电图检查无心肌缺血48例,有ST-T改变者8例.CEP检查无心肌缺血39例,有心肌缺血17例.82例恶性肿瘤患者中,心电图检查无心肌缺血79例,有ST-T改变者3例,CEP检查无心肌缺血49例,有心肌缺血33例.x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EP对心肌缺血早期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谈家红;李秋英;王卫;乔玲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小儿支原体肺炎(MP)P波离散度(Pd)变化.方法测定40例MP患儿(A组)Pd,并与同期入院40例细菌性肺炎(B组)及40例健康体检的儿童为对照组(C组).结果MPPd异常发生率为45%.明显高于B组.结论MP易发生心肌损害.其Pd异常比常规心电图改变及心肌酶改变更敏感,有助于了解病情,特别对房性心律失常有预测价值.
作者:马淑英;李旭东;魏留臣;李志平;刘玉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PCI术后1h ST段变化对急性期预后的评估意义.方法对首次前壁AMI接受PCI者81例,比较PCI术前、术后1h ST段的变化.按术后1h ST段回落≥50%为A组(58例,71.6%),<50%为B组(23例,28.4%).术后2W左右及6个月左右应用核素心功能评定左室功能.并观察6个月左右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再入院、死亡和失代偿性心衰等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期间死亡例数,A组1组,B组2例;左室心功能,2W左右检测两组无差异,半年左右检测,A组心功能明显改善,B组心功能改善不明显.结论 PCI术后1h段的变化,可反映心肌再灌注后的微循环情况,对早期临床预后和区分高危患者有积极意义.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早期高血压病(EH)者V1、V5、V6导联T波改变.方法对96例EH者(A组)与正常对照组(B组)94例之间心电图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Tv1/Tv5>1伴V6 T/R<1/10在A组中占23.96%,B组中占6.38%,A组显著高于B组(P<0.01).②A组中Ⅰ、Ⅱ、Ⅲ期中分别占48.57%、16.13%和3.33%.Ⅰ期与Ⅱ、Ⅲ期比较有统计意义(P<0.05、P<0.01),而Ⅱ期和Ⅲ期相比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Tv1/Tv5>1伴V6 T/R<1/10与早期EH有良好的相关性,可作为早期高血压病判断指标之一.
作者:王胜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产程中连续胎儿监护的意义及作用.方法分析194例连续胎儿监护和152例入室监护对了解胎儿宫内缺氧情况的差异.结果①连续胎儿监护组异常率增加,②连续胎儿监护发现胎儿宫内窘迫率增加.结论连续胎儿监护能更有效监测胎儿宫内情况,提高新生儿预后.
作者:王念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分析高尿酸血症(HUA)与心电图缺血性ST-T改变的关系.方法以城市居民健康体检资料中HUA者为研究对象,UHA标准定为>416ummol/L.结果 690例HUA有ST-T改变者28例,占4%,119例无HUA对照组为4.2%.血尿酸浓度平均值两组亦无差异.结论 HUA与缺血性ST-T改变无相关性.
作者:李维本;郝新生;张红梅;董志凤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58岁.临床诊断:冠心病.心电图分析:2000年9月16日记录的常规12导联心电图(图略):Ⅰ、Ⅱ、Ⅲ、aVL、aVF、V2~V6的P波直立,aVR的P波倒置.
作者:熊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临床上不少见,但呈二度Ⅱ型RBBB者不多,现报告1例.患者男性,73岁.既往身体健康,无高血压病史,日常生活可以自理.因定期作健康体检描记心电图,体检结果未能提示有器质性心脏病证据.
作者:陈麦林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者男性,52岁.因反复左背疼痛于2004年4月9日入院.既往无冠心病及预激综合征史,入院心电图示正常范围.第3d晚上又突然左背疼痛,BP 90/55mmHg,急诊心电图示:B型预激综合征,QRS 200ms.含硝酸甘油10min后疼痛缓解,复查心电图QRS 100ms,STⅡ、Ⅲ、aVF抬高0.25mV.9月10日做动态心电图,凌晨3h又出现上述症状,用同样药物含化7min后缓解.后经回放动态心电图证实症状缓解后间歇性预激综合征持续了约1h(图1).
作者:王庚勤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者男性,75岁.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8年,糖尿病史7年,因推重物后出现胸闷、心前区疼痛,伴大汗淋漓,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AMD)而入院.入院时心电图(图1A)表现为窦性心律,心率98次/min,P-R间期0.20~0.28s,且进行性延长至P波后QRS波脱漏为一文氏周期,P波以5:4或6:5下传心室.
作者:刘京营;胡晓丽;顾法霖;崔维刚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者女性,34岁.因突然发作心慌、心跳半天来院就诊.体检:BP 120/70mmHg,心率180次/min,律齐,心界不大,急诊心电图描记(图1A)示:各导联QRS波宽大畸形,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图形伴额面QRS电轴不偏,R-R间期基本匀齐,心室率187次/min,初步诊断: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记录该图后约15min,患者自觉症状突然好转,立即再次复查心电图(图1B)示:窦性心律,可见有室性早搏(PVS),且PVS之QRS波形态与心动过速发作时基本一致.随即行血脂、血糖、心肌酶谱、肝功能、肾功能、血清电解质、胸部X片以及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均未发现异常.既往患者体健,未服用其它任何药物,有心动过速反复发作史,且可自行终止,符合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作者:黄雪林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者男,77岁.因发作性喘息10余年,再发加重4d入院.查体:P110次/min,血压130/84mmHg.肺气肿征(+),双肺满布哮鸣音,心界不大,心率110次/min,律齐.血钾2.3mmol/L.临床诊断:①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②低钾血症.
作者:戴静;李志勤;张瑞芬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者女性,65岁.间歇性胸闷、憋气2年入院.急查心电图(图1)示,未见明显P波,但有不规则纤细的f波,R-R间距不相等,V1导QRS呈rsR'图形,下行QRS波则表现为主波向下的QS波,R-R间距相等,频率58次/min,心电图诊断:①心房颤动(Af);②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③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加速的室性逸搏性心律).
作者:邢花妮;管爱静;王炳静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者女,55岁.临床诊断:冠心病(余不详),于院外安装DDD起搏器.在我院门诊作心电图检查,可见双腔起搏与房性夺获呈二联律(图略).图1为Ⅱ导联连续记录中节选的3段.
作者:李霞;王连春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者男,28岁.反复发作心悸5年.2004年6月再次发作心慌、胸闷、持续1d仍不能缓解.在我院做心电图示:宽QRS波心动过速,心率150次/min.体检:神志清,面色苍白,血压90/60mmHg,心脏无杂音,心电图检查如图1所示:各导联QRS波宽大畸形(0.12s),呈右束支阻滞图形伴西北向电轴,R-R间距匀齐,心率143次/min,每个QRS波之后似有一逆行P波.
作者:吴伟;杨华伟;李荣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者男性,70岁,因冠心病5年入院.偶有心绞痛发作,无心衰症状,生活尚可自理,血压已控制在正常水平.心脏无病理性杂音,心界不大,肝脾正常.图1为肢体导联6导同步记录的Ⅱ导联.窦性P波顺序出现,P-P间期0.70~0.80s(75~86次/min),P-R间期0.16s.除P4(箭头所示)外,余形态大致相同(P1前峰略尖),呈双峰,前峰>后峰,峰距0.05s,P波宽达0.12s.P4前峰由直立变为低平,后峰倒置.P2-P3与P3-P4间期均为0.80s,P4-P50.76s.可见P4无明显提前或滞后.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不同程度的不完全性房间束传导阻滞.
作者:张伊璧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者男性,47岁.因突发性胸骨后剧烈疼痛5d入院.查体:P 86次/min,BP 110/80mmHg,双肺正常,心界不大,心律绝对不整,第一心音强弱不一,无杂音.心肌酶:谷草转氨酶30mmol/L,LDH 336mm0l/L,CK150mm0l/L,CKMB29mmmol/L,α-羟丁酸脱氢酶247mmol/L.心电图示:心房颤动(Af),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
作者:李绪刚;李海梅;顾法霖;高悦顺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者女性,38岁.阵发性胸闷,心悸伴头晕或晕厥2月余,每次发作后即来院检查:血压96/60mmHg,听诊心肺无异常,常规心电图正常:x线胸透,实验室检查及超声心动图均未见明显异常.行24h DCG监测.14:24分患者坐在沙发上看书时突然感到胸闷、气促头晕,经5min症状自行缓解,其余时间无不适感.DCG分析可见(图1)14:24:22分在规整的90次/min窦性心律中,突然出现一系列宽大畸形QRS波,心室率匀齐220次/min,第一个宽大QRS波后可见一窦性P波被干扰,经过39s 143个室性心搏后自行终止.终止时有0.76s的代偿间歇.发作前后对比心率,P、QRS、T波均无明显改变,也未见提前出现的QRS波,发作后ST段呈上斜型下移0.1mm,约3min恢复至基线.动态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作者:姜永梅;魏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房性早搏(PAS)诱发窦房结抑制不多见,我们近见到1例;在1次及连续2次PAS后出现长间歇伴随1次或连续2次交接性逸搏,高度提示窦房结功能衰竭,报道如下.
作者:朱华芳;陈万春;沈峻;金惠根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者女性,77岁.临床以右额叶、两顶叶、基底节、脑干、左小脑半球多发性脑梗死收入院,并于入院后4月因左下肢坏疽、肺部感染、全身衰竭死亡.
作者:李楠;杨妙珍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者男性,74岁.阵发性头晕、心慌3月余,加重1天.体检:神志清醒,血压14.7/8.0kPa(110/60mmHg),心浊音界不扩大,心律快慢不一,无器质性杂音.临床诊断:冠心病.
作者:尹菲秋;丁嘉红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儿女,6岁.3年前行室间隔封堵术后,查体发现心律不齐,图1示:窦性心律不齐,当P-P间期短于0.72s时,窦性激动不能下传心室.下传心室者P-R间期固定为0.16s,当下传和受阻的P波交替出现时,呈现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作者:胡晓丽;顾法霖;高悦顺;陈维芬;刘京营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者男性,78岁.因持续心前区疼痛,烦躁不安、出冷汗2d,于8月30日入院.既往有高心病史.体检:T36.1℃,P 54次/min,BP 150/105 mmHg,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心界无扩大.X线胸透心肺无异常.
作者:许金兰;丁海英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者女,34岁.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置换术后2月.自觉心慌,常规剂量使用洋地黄后描记心电图(图1).Ⅱ导联P波消失,以规则的F波代替,F波频率280次/min,F波极性似负向.R-R不规则,依梯形图分析,房室传导(F-R传导)为3:2~2:1比例文氏型传导,前中段呈3:2文氏传导夹有2:1传导,后段转为持续2:1房室传导.当3:2文氏传导时,文氏周期中R1~R2为0.28s,当2:1传导时(此时仍可看作小比率的文氏传导),各R-R周期为0.44s,短周期(0.28s)后的QRS(R3、6、8)轻度畸形,r波幅明显降低,S波略加深,呈rS型.
作者:李刚;崔丽芳;顾法霖;高悦顺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对我院2000年~2004年12月住院的20例确诊为病毒性心肌炎者心电图改变分析如下.
作者:詹桂菊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宽大P波与房性心动过速的关系.方法测量常规12导心电图的P波时限,分为P波正常组(A组)30例和P波宽大组(B组)32例,将两组的12导DCG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A组发生房性心动过速9例,占30%,B组发生房性心动过速24例,占75%,两组比较P<0.01.结论宽大P波与房性心动过速有密切关系.
作者:田向东;程冀晖;卢喜烈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例1患者男性,32岁,阵发性心慌气短10d,卧位或夜间睡眠时症状加重来院就诊.体检:BP 120/75mmHg,心脏听诊心率随体位改变有明显变化,双肺(-)、心脏超声、血常规、血清酶谱及电解质均正常.平时身体健康,无可疑病史可查.心电监护连续可见:坐位或站立位时窦性P波顺序发生,P-P间期0.88~0.90s,P-R间期固定(0.20s),房室传导比例1:1,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平卧位时窦性P波顺序发生,P-P间期0.88~0.90s,P-R间期逐渐延长(0.20s→0.24s→0.31s)直至QRS波脱漏,房室传导比例多呈4:3,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卧位性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反复更换体位,结果与上述相同,说明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与体位有直接关系.
作者:冯秀杰;柳丽萍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室性早搏(PVS)在临床上十分常见,现将我院1989年5月~2004年5月诊治的50例非器质性心脏病频发PVS者进行追踪观察后,对其临床意义及预后探讨于后.
作者:崔红;孙玲;张晓玲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为提高室速检出率,降低死亡率.用动态心电图(DCG)和常规心电图(ECG)对比观察96例冠心病短阵室速检出率和高危确定率.结果 DCG对室速的检出率为84.4%,明显高于ECG 32.3%,提高DCG监测能及时更准确发现冠心病严重心律失常.
作者:邓新;姜慧珍;李慧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心电图的各波、段均可发生电交替,系指同一导联上任何波段电压交替性相差>1mm(0.1mV)者.两种以上波段同时发生的电交替,称为心脏复合性电交替.
作者:吴伟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左前分支传导阻滞(LAFB)是一种常见的心电图异常,现对165例LAFB心电图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总结如下.
作者:朱红宇;梁德才;万颖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血管疾病的急症,发病率有逐年增加趋势.体表心电图对确定AMI有重要价值.现对273例AMI者的心电图与临床资料报告于后.
作者:刘英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运动试验是诊断冠心病和评价其预后的一项重要的无创伤性检测手段,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运动试验可诱发ST-T及QT离散度等改变,反映不同的临床意义.本文总结1 200例运动试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了其中伴发一过性Q波者,但既往无确切冠心病史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现报告如下.
作者:韩子云;赵凤云;韩恭祝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UGH)是临床常见病之一,冠心病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大多持续时间长,止血困难,容易复发,还可加重心肌缺血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的发生且病死率高.因此预防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显得尤其重要,通过密切观察心电监护,及时积极地进行治疗,可降低病死率.
作者:王蕾;王文;王培宁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为探讨心电图T波伪证现象(假阴性及假阳性反应)及其对心脏病的漏诊误诊.本文总结分析了心电图T波伪证现象在心脏病人、非心脏病内科病人及健康者3组中的发生情况.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珉;王秀玲;李秀英 刊期: 2005年第05期
选取我院2000年5月~2002年5月间收治的首诊急性心肌梗死(AMI)者68例进行超声心动图及心室晚电位检查,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秦丕效;秦文英;牟晓雯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是一种特殊类型致命快速室性心律失常[1],若不及时正确救治,常危及生命.现将我院近几年收治的Tdp24例临床作一分析.
作者:邱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报道40例急性有机磷中毒并发低血钾症.患者病前极少存在低血钾的病因,故主要系抢救时医源性因素所致.低血钾可导致心律失常对低血钾与乙酰胆碱的协调作用作了讨论.
作者:丛培建;姜秀娟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全身性的代谢性疾病.早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糖尿病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名字.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预期寿命的延长以及糖尿病检测手段的发展,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糖尿病的发病率都在升高,我们周围的糖尿病患者也比比皆是.15年前全国20岁以上的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还不足1%,现在已超过3%,而且还在以每年0.1%的速度增加.这些事实说明:从今往后的三四十年中,我国正面临着糖尿病暴发流行的危险.预防糖尿病刻不容缓.随着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预防保健工作也在不断提高,科学地控制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已成为社区工作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作者:孙洁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主动脉夹层分离的主要表现为:急性起病,剧烈的难以忍受的胸、背、腰部的疼痛,休克及压迫症状.病情凶险,复杂多变,后果严重,如不及时治疗,死亡率为24h内每小时1%~2%[1].早期诊断,严密控制血压,严密监护及时进行适当的药物及手术治疗,生存率可大为提高.2000年6月~2004年6月,我院急诊共收治主动脉夹层分离者14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冯璇;王蕊;宫文红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者女性,28岁.因口服安定2h后急诊入院.查体:BP 120/75mmHg,嗜睡状态,心率74次/min,律齐,肺腹无异常,初诊:药物中毒.即予以插管洗胃,洗胃过程顺利,洗胃毕,拔出插管,转入内科病房继续观察治疗.查体:嗜睡状态,心率53次/min,律不规整,频发早搏,余无异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律,频发室性早搏(部分呈二联律、三联律)(图略).血常规、心肌酶、血生化均正常,予以654-2、异丙肾上腺素治疗后,心律转复正常,心电图无异常,出院,随访2年未再复发.
作者:殷培良;杨小霞;管爱静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本文就50例急诊救治急性酒精中毒的心电图改变,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997年12月~2004年5月期间就诊的急性酒精中毒者50例,男42例、女8例.年龄在16~47(平均34.98)岁.饮酒量<125g 20例,125~500g 28例,>500g 2例.平均急诊观察治疗1~3h,均无基础心脏病史.
作者:詹桂菊 刊期: 2005年第05期
1资料与方法男性36岁,身高1.8m,职业交警,既往无任何病史.2005年4月4日于医院体检时ECG(图略)示:Ⅱ导呈qRs型,q=0.04s>1/4R,Ⅲ、aVF呈Qr型Q>0.04s>r,Ⅰ、aVL呈Rs型,Rv1=1.0mV,R/S>1,Ⅱ、Ⅲ、aVF的ST段呈凹面向上抬高达0.15~0.25mV,Ⅰ、aVL水平下移达0.15mV,Ⅱ、Ⅲ、aVF的T波高耸,Ⅰ、aVL的T波倒置或双相,V5、V6的T波直立.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急性下壁心梗;③高侧壁心肌缺血.
作者:郑文凯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儿男,9月.因急性肺炎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8.3℃,脉搏160次/min,呼吸28次/min,血压:88/58mmHg,律齐,胸骨左缘第2、3肋间闻及Ⅱ/6收缩期杂音.心脏彩超示:心内膜垫缺损,二、三尖瓣分裂,肺动脉高压,右心室肥厚.心电图检查(图1):窦性心律,心率181次/min,P-R间期0.08s,QRS波时限0.124s,电轴+254°,Ⅰ、Ⅱ、aVL、aVF、V5呈rS型,S波有切迹或粗钝,时限0.06s,V1导联呈qR型,Rv1=5.6mV时限0.06s,aVR呈qR型,R=2.0mV,Tv5倒置,心电图诊断为:①窦性心动过速;②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③右心室肥厚;④T波改变.
作者:陈明;谭晓林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者女性,5岁.因阵发性呼吸困难伴面部、四肢青紫5年入院.患者自幼稍一活动后即出现气急及面部、四肢青紫,每于行走、游戏时,常主动下蹲片刻而来我院就诊.体检:T 36.5℃,P 118次/min,R 24次/min,BP 110/80mmHg.体型瘦小,杵状指(趾).心律齐,胸骨左缘2~4肋间闻及Ⅲ级喷射性收缩期杂音.双肺呼吸音粗.
作者:张渊;贺亚玲;汪海英;张霁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者男性,39岁.甲状腺机能亢进伴低血钾性周期性麻痹(血清K+为2.0mmol/L).心电图显示P-P间期互差130ms,平均心率94次/min,长心动周期基本上是正常P-P周期的2倍,提示二度窦房阻滞.P-R 210ms,QRS 90ms.Ⅰ、Ⅱ、Ⅲ、aVF、V1~V6导联ST下降0.05~0.15mV,T波低平,u波增大,以V2、V3导联典型,Q-u间期560ms,符合低钾血症的心电图改变.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不齐;②二度Ⅱ型窦房阻滞;③低K+血症;④一度房室传导阻滞(AVB).
作者:贾邱彦;李新;路玉桥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者男,65岁,于骑自行车时心前区钝痛,伴胸闷并喉咙发紧,后背部疼痛、大汗,舌下含化硝酸甘油未缓解来院.急查心电图(图略)示:窦性心律,P-R间期0.19s,Q-T间期0.37s,Ⅰ、aVL、V6的T波低平.急查心肌酶及肌钙蛋白结果正常,考虑为不稳定型心绞痛.8h后查心肌酶:肌酸激酶729u/l,肌酸激酶同工酶45.8u/l,肌钙蛋白T 2.00ng/ml.复查心电图(图1)无特殊改变.第2d,查心肌酶:肌酸激酶432u/l,肌酸激酶同工酶28.1u/l,肌钙蛋白T 1.78ng/ml.再次复查心电图同前.临床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给予扩张冠状动脉、抗凝、调脂等治疗,病情好转.7d后行冠状动脉造影示:冠心病、3支病变,前降支、回旋支狭窄80%,右冠状动脉弥漫性狭窄85%~90%.
作者:王敏;郭升玲;卢喜烈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右胸导联心电图作为常规18导联的一部分得以推广应用,本文将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李琦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多部位心肌梗死(MI)心电图与冠脉造影的关系.方法对36例心电图确诊为急性多部位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左心室及冠脉造影.结果前壁+下壁或侧壁22例(甲组),下壁+侧壁或后壁¨例(乙组).冠脉造影示单支血管病变甲组16例(均为左前降支病变),乙组9例(右冠脉病变7例,回旋支病变2例);多支血管病变甲组6例和乙组5例.甲组左心室室壁活动异常积分,临床心功能分级及死亡率均高于乙组(P<0.05).但单支血管病变患者与多支血管病变患者的左心室功能及心脏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因此,首次多部位AMI时,单支血管病变多见,且在累及前壁时,常由左前降支病变引起,同时临床预后较差.
作者:王桂芳;陈仕宗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报告10例预激综合征(WPW)合并心源性晕厥或猝死等(高危症状)者,阐明其危险性.方法分析发作时及发作前后常规12导联心电图.结果发现预激高危症状均有诱发因素.快速心律失常以WPW合并房颤多,其次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仅1例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结论WPW合并高危症状者应采取相应的救急对策.
作者:胡郁;陈红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近年来,外伤尤其是刀捅伤占急诊总人数的比例有日益增长的趋势.而以心脏破裂伤的患者伤情急,病情危重,失血量大,死亡率高.我科自2003年~2004年已经成功抢救了2例心脏破裂伤患者,现将心电监护及急救配合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位兰玲;邢卿;刁玉筌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患者不仅肾实质受损,而且常常累及心脏,致使心电图发生各种改变.现对我院近5年来95例慢性肾功能衰竭致高钾血症的心电图分析如下.
作者:詹慧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冠状动脉造影(CAG)是当前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心电图(ECG)广泛应用于临床,源于它的无创、简单、快捷、经济,已作为诊断冠心病的基本方法之一.我们对57例可疑冠心病者ECG与CAG结果作对比,探讨ST-T改变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作者:杨苏萍;岑梅;李霞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急性脑血管疾病不仅造成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损害,而且可导致心功能损害,急性脑血管意外并发一系列心电图异常与心功能改变已越来越多地引起临床工作者的注意.我们自2000年2月~2004年12月对脑出血与脑血栓住院者心电图资料进行分析、探讨,现报告如下.
作者:秦丕效;秦文英;宁红红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AMI)的不典型特点及原因.方法收集我院55例症状不典型AMI者的临床资料.结果AMI有各种不典型临床表现.结论心电图、心肌酶学改变及心肌标记物检测可使AMI得到确诊,心电图应列为不明原因危重者的常规检查项目.
作者:陈凤莲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介入性治疗以其痛苦小、恢复快、疗效好,大大改善了冠心病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迅速在临床中应用.心脏的介入性治疗是指经皮肤穿刺血管,将特制导管沿血管插入病体内,对心血管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技术[1].其毕竟带有创伤性,手术难度大及风险高,多数病人对其认识不足,产生多种心理问题.了解病人的心理反应,使其以正确的心态去面对介入性治疗,越来越引起护理工作者的重视.常见的心理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作者:王培娟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平板运动试验(TET)及动态心电图(DCG)诊断冠心病的临床意义.方法对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的40例冠心病者进行TET与DCG检查,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TET敏感性高于DCG(P<0.01),而特异性低于DCG(P>0.05).结论TET及DCG诊断冠心病各有优势,协同诊断冠心病,准确率更高.
作者:朱丽华;申玲 刊期: 2005年第05期
长QT间期综合征(LQTS)是以心电图异常为主要表现并伴有相关临床症状的综合征.它可以引起室性早搏及室速等致命性心律失常(如TdP),临床上以心源性猝死和晕厥为主要特征.当前的研究重点是先天性LQTS,其中有伴有先天性耳聋的称为Jewerll-Lange-Nilsen综合征和不伴有先天性耳聋的Romano-Ward综合征两类.将LQTS电生理学基础同新的分子遗传学结合起来研究,解决了一些理论问题,同时在临床表现特点、处置和心律失常发生机制方面也有了新的进展[1、2、12].
作者:王志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心血管病患者拔牙有一定危险性,将其置于心电监护中进行,可大大降低风险.现将这方面文献综述如下.
作者:孟宪安;解建设;孙效珍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心电图学的临床应用与发展,离不开心电资料的积累和传承,可以这么认为心电学的发展史,就是心电资料收集、整理、分析提高的历史.很难设想,心电学事业的发展可以没有心电资料的积累、整理和提高.作为临床医疗单位,基础的资料之一便是心电图资料.我国有数以万计的医疗卫生单位,从事心电工作的人员达数十万人.每年描记的心电图例数以亿计.这是一份多么弥足珍贵的学术财富.如果加以正常的运用、研讨,对于心电事业的发展将会起到十分巨大的作用.
作者:温桂霞 刊期: 200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