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

国家级期刊

  • 主管单位:全国感光材料信息站
  • 主办单位:全国感光材料信息站
  • 国际刊号:2096-3807
  • 国内刊号:13-1424/R
  • 影响因子:
  • 创刊:2017
  • 周期:半月刊
  • 发行:河北
  • 语言:中文
  • 邮发:18-155
  • 全年订价:94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临床医学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   2019年4期文献
  • MRI与超声诊断及鉴别卵巢肿瘤良恶性病变的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超声与MRI诊断及鉴别卵巢肿瘤良恶性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经手术病理确诊的卵巢肿瘤病变患者71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超声和MRI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术前定性诊断准确率、良恶性诊断准确率.结果:MRI术前定性诊断准确率、良恶性诊断准确率略高于超声检查,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与超声在卵巢肿瘤良恶性病变诊断和鉴别中的价值相当,临床可将两种方法结合进行诊断及鉴别,以为疾病早期确诊和防治提供依据.

    作者:胡华全;段金兰;王先苹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急诊多层螺旋CT平扫对阑尾炎诊断的临床意义研究

    目的:本文主要研究急诊多层螺旋CT平扫对阑尾炎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017年间410例阑尾炎患者,这些患者给予超声检查和多层螺旋CT平扫,其中使用超声检查作为对照组进行分析,超声检查后进行多层螺旋CT平扫作为研究组进行分析.查看使用不同的检查方式后阑尾炎的准确率和患者的满意度.结果:对照组患者中确诊为阑尾炎的有256例患者,占患者人数的62.4%,研究组患者确诊为阑尾炎的患者有402例患者,占患者人数的98.0%,研究组患者诊断准确率要优于对照组患,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中对检查满意度为63.4%(260/410),研究组患者为97.1%(400/410),多层螺旋CT平扫患者更为满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诊中使用多层螺旋CT平扫不仅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还能让患者更加满意,对疾病的治疗具有积极的影响.

    作者:冯树锋;陈军霞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探讨X线技术在医学应用中的研究概况

    X线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各领域,而且能科学有效的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早在20世纪就有将X射线应用到医学诊断的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所有与X线有关的影像技术均被大量应用临床医疗,X线技术不仅能有效诊断疾病,还能治疗疾病,目前,DR技术被逐渐开发应用,它不仅可以规避常规X线成像高成本、滞后的缺点,还能有效改善提高疾病的临床诊断率各治疗有效率,本文主要探讨X线在医学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王增强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DCE-MR在偏头痛微循环与肝阳上亢证候分型中的研究价值

    目的: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DCE-MR)评价高血压偏头痛微循环改变及对中医证候分型的价值.方法:选取20例高血压偏头痛患者(肝阳上亢证型10例、非肝阳上亢型10例)与10名健康对照者,行DCE-MR检查,使用Omni-Kinetic软件分析每组颅底肌肉容积转移常数Ktrans,血管外细胞外容积比Ve,速率常数Kep,比较三组间差异.结果:肝阳上亢证偏头痛组、非肝阳上亢证偏头痛组与健康组Ktrans、Kep及Ve均存在差异(P<0.05);但肝阳上亢证组与非肝阳上亢证组Ktrans、Kep及Ve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即增强效果无差别(P>0.05).结论:DCE-MR能客观评价高血压偏头痛患者微循环异常,但并不能完全区分肝阳上亢中医证候分型.

    作者:郭敏;张惊雷;苏子华;蒋翠花;吉爱艳;王睿;黄德健;霍介格;彭飞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探究医学影像学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

    医学影像学是当今医学检查中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对于肝癌的检测来说也是如此,使肝癌手术诊疗方案制定的重要依据.使用影像学进行医学检查的手段都存在优缺点,因此,将其进行结合,配合临床表现等,有助于进行肝癌的诊断,本文主要讲述的是医学影像学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赵海宾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CT检查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目的:研究探讨CT检查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起到的作用,以提高临床上对急性胰腺炎诊断的效率.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8年6月的48例于我院进行急性胰腺炎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此次所有被观察患者进行CT检查,将被检查患者的终CT检查结果与其实际情况进行比较,计算经CT检查的诊断符合率.结果:将CT检查的终结果与病理检查的标准组互相比较可知,用CT方法进行此次检查的被观察患者的诊断结果与实际情况的诊断符合率为97.92%,与实际诊断效果较为一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临床上对于急性胰腺炎的确诊过程中,选择使用CT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检查,不只是在确诊时间上有明显优势,而且与患者实际病情的符合率高,效果确切,值得推广.

    作者:张智涛;李延俊;刘树芳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X线、CT和MRI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应用的价值

    目的:观察研究X线、CT和MRI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应用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2月来我院治疗的55例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早期患者,对所有患者应用X线、CT和MRI进行检查,对比这三种不同诊断方法的检出率.结果:经检查结果对比发现,X线的检出率为56.3%,CT的检出率为83.5%,MRI的检出率高,为9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X线、CT在诊断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早期患者中具有一定的价值,但相比之下,MRI对组织病变的检出率更高,能够准确的呈现患者关节的病灶情况,在临床诊断中具优势,临床应用意义较高.

    作者:陈磊;卞光军;段新秀;胡潇尹;苗重昌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螺旋CT和MR联合检测在女性盆腔囊性病变诊断中应用价值研究

    目的:探讨螺旋CT和MR联合检测在女性盆腔囊性病变诊断中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72例女性盆腔囊性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根据不同检查方式分为两组,螺旋CT组34例,MR+螺旋CT联合组38例,对比两组患者诊断结果.结果:联合组定性诊断准确率94.74%明显高于螺旋CT组76.47%(P<0.05);两组患者定位诊断准确率97.37%/94.12%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螺旋CT定性诊断准确率较低,而联合MR可有效提高定性诊断准确率.

    作者:毕晓旺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利用64排CT及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价漏斗胸患儿术后右心功能改善的可行性

    目的:探讨利用64排CT及经胸超声心动图(TTE)评价漏斗胸患儿术后右心功能改善程度的可行性.方法:选取了我院2015年—2017年诊断为漏斗胸并接受胸外科手术的漏斗胸患儿102例.漏斗胸患儿术前、术后都进行胸部CT及TTE检查,分析比较患儿术前术后CT指标:胸骨凹处与相应胸椎前缘距离值a、胸廓宽径大值b、Haller指数b/a;TTE指标:三尖瓣环径、三尖瓣环位移(TAPSE)及右室舒张末径(RVD).结果:漏斗胸患儿术前与术后CT指标中的Haller指数具有明显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价值(P<0.05),患儿术前术后TTE指标中的三尖瓣环径、RVD和TAPSE也具有明显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价值(P<0.05).结论:利用64排CT及TTE评价漏斗胸患儿右心功能改善程度的可行性较好,具有广泛的临床推广和运用价值.

    作者:魏骊铮;何文姬;曹彦洁;王鹏;闵杰青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非典型胸部结节病患者的CT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价值研究

    目的:探讨非典型胸部结节病患者的CT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5月—2018年5月期间本院收治的胸部结节病变患者68例作为研究资料,均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将结果作为标准,回顾性分析患者CT影像学表现,评价该疾病的鉴别、诊断特征,评价诊断价值.结果:CT检查结果中,出现误诊1.47%,漏诊2.94%,准确率为95.58,与病理结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非典型胸部结节病影像主要表现出胸内淋巴结肿大、边缘光滑、边界清晰、不融合等,强化方式以均匀明显强化为主,但伴随环形强化、囊性强化,且强化程度也伴随中度、低度和无强化.结论:非典型胸部结节病患者术前经双源CT检查可获得清晰的病变影像资料,清楚观察病变,明确病变位置、大小、范围等特征,且具有较高的鉴别价值,为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伟;彭霞;王杰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CT增强与超声造影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增强CT和超声造影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00例肝癌病人,通过不同的影像成像方法,分析比较肝脏增强CT与肝脏超声造影在肝癌诊断中的检测能力.结果:肝脏增强CT与肝脏超声造影在肝癌诊断中的影像学结果各不相同,明显强化的高回声动脉相为富血供肿瘤的癌灶患者80例;缺乏血供型的肝癌患者14例,其中在动脉期轻度强化呈等回声的患者10例,无强化的4例.肝脏超声造影在肝癌诊断中的诊断准确率高于肝脏增强CT在肝癌诊断中的诊断准确率(P<0.05).结论:肝脏超声造影比肝脏增强CT在肝癌中的诊断正确率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许文哲;邢国靖;王延珍;田鹏;翟玥;李季;许梦莹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成人早期股骨头无菌性坏死CT与MRI诊断价值的临床对比

    目的:探讨成人早期股骨头无菌性坏死CT与MRI诊断差异.方法:收集2015年4月—2018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06例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包括120例男性患者,86例女性患者.年龄范围35~79岁,平均年龄(46.79±6.99)岁.以病理资料为金标准,对比不同检查技术对疾病的分期诊断正确率;CT、MRI诊断灵敏度、特异度、误诊率及漏诊率.结果:CT与MRI检查对中期及晚期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诊断正确率相似(P>0.05);与CT相比,MRI对中期及晚期疾病的诊断正确率及总体诊断正确率明显提高,比较有差异(P<0.05);与病理为金标准,CT诊断疾病灵敏度、特异度、误诊率及漏诊率分别为0.73、0.97、0.03、0.27;与病理为金标准,MRI诊断疾病灵敏度、特异度、误诊率及漏诊率分别为0.91、特异度为0.99、误诊率为0.01、漏诊率为0.09;MRI诊断疾病灵敏度、特异度高于CT,误诊率、漏诊率低于CT,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MRI与CT诊断早期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均有较高的诊断正确率,MRI优势体现在诊断中期及后期病变中.

    作者:颜丙峰;马俊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心脏彩超及心电图对高血压性心脏病的诊断价值探讨

    目的:分析心脏彩超检查与心电图检查对高血压性心脏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252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行心脏彩超检查和心电图检查,观察左心室肥厚、左房增大、左心室增大、升主动脉扩张、主动脉弹性减退、舒张期二尖瓣血流E/A值及心肌缺血、心率改变等指标,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在诊断高血压性心脏病中的价值.结果:实施心电图检查,检出左室肥厚78例,左房增大28例,左室扩大26例,主动脉扩张及主动脉弹性减退各0例;实施心脏彩超检查,检出左室肥厚184例,左房增大98例,左室扩大86例,主动脉扩张32例,主动脉弹性减退154例.两种检查方法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高血压性心脏病的诊断,心脏彩超相比于心电图检查优势明显,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作者:鲁茵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探讨X线胸片诊断肺结核影像临床价值

    目的:选择X线胸片对肺结核进行诊断后的影像学价值展开分析.方法:随机选择患者共计80例(于2016年1月—2018年1月接诊),患者均在我院确诊为肺结核,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和X线胸片展开进一步研究.结果:展开体层摄片患者共计4例,斑片状的阴影体积大约为12mm×32mm,其密度各异,病灶边缘部分出现模糊.X线胸片的结果显示:第一,血型散播性肺结核发病率很少;第二,继发性肺结核较常见,患者肺上部以浸润性病灶病变,伴有常见的空洞现象.结论:针对肺结核病症选择X线胸片获得临床影像学资料,并对资料展开详细的分析,根据肺结核常见的结构进行判断,若是诊断不显著则联合活检、痰液涂片等检查,对患者的疾病能够确定其类型、大小、范围,从而指导临床治疗方案.

    作者:杨超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直肠癌DCE-MRI参数与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究直肠癌DCE-MRI参数与其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8月—2018年8月在我院进行医治的直肠癌患者55例,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DCE-MRI扫描,并对患者病理分化程度和Dukes分期与DCE-MRI参数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调查.结果:在直肠癌病理分化程度方面,随着分化程度的增高,Ktrans值逐渐降低,数据经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虽然Ve和Kep值两项值同样随着分化程度的增高而逐渐降低,但经过数据分析,两项数值与病理分化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Dukes分期程度的增加,Ktrans值逐渐升高,数据经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Ve和Kep值两项数值与直肠癌Dukes分期则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DCE-MRI可以将肿瘤内部的血流动力学情况直接显现出来,且DCE-MRI参数与患者的病理特征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对于评价患者病情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作者:谢立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磁共振成像在膝关节半月板损伤诊断中应用观察

    目的:探究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在膝关节半月板损伤诊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7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100例疑似为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MRI检查,记录MRI检查结果,2周后性关节镜检查,以关节镜检查为标准,计算MRI检查诊断符合率、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结果:本研究100例膝关节损伤患者中,半月板撕裂损伤阳性89例,阴性11例.MRI检查灵敏度为85.39%(76/89),特异度为81.82%(9/11),诊断符合率为85.00%(85/100),约登指数为67.72%.结论:MRI可作为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重要诊断方法,其灵敏度、特异度、诊断符合率较高,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作者:朱坤涛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直接数字X射线胸片与普通高千伏X射线胸片的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直接数字X射线胸片对比普通高千伏胸片的优势.方法:第一组选择2014年度航天六院职工在我科尘肺体检中的高千伏胸片743人,第二组选择2016年度六院职工尘肺体检的直接数字(DR)X线胸片743人,多数为同一人.对两组胸片的质量,细微结构显示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DR胸片组的甲片率和废片率分别是91%和0,普通高千伏胸片组的甲片率和废片率分别是63%和1.8%,两肺细微结构显示情况DR胸片组也明显优于普通高千伏胸片组.结论:DR胸片的图像质量明显优于普通高千伏胸片,在职工健康体检中应用可显著提高工作效率和优质片率.

    作者:王贵元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新生儿颅脑损伤的超声影像学表现及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新生儿颅脑损伤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1月期间收治的150例临床怀疑颅脑损伤的新生儿,进行超声检查,以CT诊断结果为标准,对超声提示颅脑损伤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将CT诊断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8.67%,漏诊新生儿0例,漏诊率为0.00%,误诊新生儿2例,误诊率为1.33%.结论:新生儿颅脑损伤的超声诊断价值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静;杨振冬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部血管超声特点分析

    目的: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部血管超声特点进行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7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对其超声检查结果与患者病例资料等进行回顾分析,以对患者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特点进行评价分析.结果:76例患者中,有73例患者颈部动脉血管存在异常,异常率为97.4%,共检查发现斑块87处,以颈总动脉分叉处为斑块主要发生部位,此外,颈总动脉与颈内起始处、颈外动脉也存在粥样硬化斑块,且不同程度动脉血管狭窄患者的斑块发生率存在差异,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部动脉血管存在斑块样病变,且动脉血管狭窄程度越高斑块发生率越高.

    作者:张应龙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移动DR床旁胸部摄影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通过与移动CR进行对比来研究探讨移动DR床旁胸部摄影对于临床的价值和效果的分析,以便为以后的工作提供更好的依据.方法:在本院范围内抽取了200张胸片,其中移动计算机X射线摄影(CR)与移动数字化X射线摄影(DR)床旁胸部片各占100张,根据CT检查标准来比较DR和CR在胸片质量等方面的结果的对比,并对对比结果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通过后额度数据统计比较可知,移动DR在无论是在胸片质量还是胸内各结构显示功能等其他方面上都要强于移动CR,并且DR更加的方便便捷.结论:通过比较我们就会发现移动DR床旁胸部摄影无论是在方便程度上还是摄影效果上都是远远超过CR的,所以我们应该在临床上对DR进行推广,并且加大对DR增加关注程度.

    作者:张民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磁共振成像对膝关节隐性骨折的诊断价值研究

    目的:总结分析磁共振成像对膝关节隐性骨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8月—2017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8例膝关节隐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其临床诊断资料,总结磁共振成像对骨折检出情况.结果:48例膝关节隐性骨折患者经MRI扫描检出49处隐性骨折病灶,其中股骨髁处骨折22处、胫骨平台骨折21处、腓骨骨折3处、髌骨骨折3处.48例患者中12例合并韧带损伤、21例合并半月板损伤、28例合并一定程度积液.结论:对于常规X线及CT难以检出的膝关节隐性骨折应用磁共振成像可准确诊断,获取清晰的骨折及损伤图像,提高隐性骨折检出率,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揭双民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SWI,DWI联合3D-ASL评估缺血性脑卒中急诊溶栓及出血、复发的风险分析

    目的:SWI,DWI联合3DASL在缺血性脑卒中急诊溶栓及出血、复发的风险中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自2017年6月—2018年6月间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来我院急诊科就诊的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3D-ASL灌注和SWI和DWI加权成像,观察其影像学表现与溶栓治疗效果,溶栓出血和复发的关系.结果:所有患者在3D-ASL灌注和SWI和DWI加权成像指导下进行溶栓治疗,出血率为20.%,再复发率为10.%,均为3D-ASL低灌注且ASL面积高于DWI面积,半暗带组织面积较大者.结论:SWI,DWI联合3D-ASL评估能够对缺血性梗死部位、面积进行准确判断,指导医生进行溶栓治疗,降低治疗后出血和复发的风险.

    作者:赵连彬;张英;尤克增;武云霞;甄国栋;武玉景;李振富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目的:探讨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86例甲状腺结节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采取超声检查方式对结节良恶性进行鉴别,并在术后对比良恶性病理检查结果和结节血流动力学参数情况.结果:86例患者中,良性52例,恶性34例,良恶性鉴别率为100%.其中良性患者中,滤泡型腺瘤8例,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12例,结节性甲状腺肿26例,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6例.恶性患者中,髓样癌4例,微小癌3例,未分化癌2例,滤泡状腺癌8例,乳头状腺癌16例.从超声特征分析,恶性患者边界不清晰,病灶不规整,低回声,无声晕以及微钙化发生率和良性组患者相比明显偏高,数据差异对比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中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效果显著,无创伤,即时,安全方便,费用低廉,尤其在诊断甲状腺结节性质方面有着良好的准确性、特异性和敏感性,重复性也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秦臻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64例胸腹部创伤的CT影像学表现及诊断分析

    目的:分析CT诊断急诊胸腹部创伤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018年收治64例胸腹部创伤患者,按照不同的诊断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采用螺旋CT诊断方法,对照组采用X摄像成像诊断方法.对比两组患者的诊断符合率.结果:观察组的诊断符合率民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检测结果显示:肾实质内类圆形高密度影,边界清晰;对照组的检测结果显示:无肺纹理的低密度带影,在其内缘可以看见受压迫的萎陷肺脏阴影界限.结论:螺旋CT诊断急诊胸腹部创伤患者具有很好的效果,可以促进临床中诊断准确率的提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车春霞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全视野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质量控制与管理在乳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评价

    目的:对全视野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质量控制前后的影像质量进行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全数字化乳腺摄影1122名受检者质量控制前、后各548、574例影像及临床资料,从摄片病变显示率、照射剂量、诊断符合率及照片甲级片率等方面对照评价.结果:实施质量控制后,乳腺摄影影像甲级片率由质量控制钱的78.5%上升到91.4%.结论:通过质量控制与管理,全视野数字化乳腺摄影影像质量明显提高,从而为临床提供高质量影像资料,减少漏诊和误诊.

    作者:高玉凤;李静;刘晓霞;马文静;吴秀丽;刘歆军;赵晓蓓;高希春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16排螺旋CT在高原地区肝包虫疾病中的诊断价值研究

    目的:研究16排螺旋CT在高原地区肝包虫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1月—2018年8月纳入的高原地区肝包虫疾病患者57例,所有患者治疗前均需接受16排螺旋CT检查,回顾分析CT检查诊断准确率和影像学特征.结果:57例患者经16排螺旋CT确诊的有53例,诊断准确率为92.98%,且呈现出一定的影像学特征.结论:16排螺旋CT在高原地区肝包虫疾病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能准确诊断出肝包虫大小、部位、数量、形态等情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精准、科学的影像学指导与参考.

    作者:郑建宾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后腹腔镜下肾囊肿去顶减压+囊腔内带蒂肾周脂肪填塞术50例报道

    目的:探索后腹腔镜下肾囊肿去顶减压+囊腔内带蒂肾周脂肪填塞术的临床应用效果并对其进行经验总结.方法:本院自2010年10月—2017年10月对50例肾囊肿患者施行后腹腔镜下肾囊肿去顶减压+囊腔内肾周脂肪填塞术.结果:50例均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时间20~40min,平均30分钟.结论:后腹腔镜下肾囊肿去顶减压+囊腔内肾周脂肪填塞术是减少肾囊肿术后复发更有效方法.

    作者:张俊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颈动脉超声在预测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分析探讨在预测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中采用颈动脉超声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疑似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病患5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设为实验组,另外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老年人50例设为对照组,对两组均实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对两组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探讨颈动脉超声在预测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价值.结果:实验组病患的斑块形成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内径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实验组的峰值流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可对心脑血管疾病老年人进行有效的筛查,有利于其及早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作者:刘敏;刘元涛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CT和MRI诊断意义

    目的:研究分析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CT和MRI表现,提升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诊断水平.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50例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是分别进行CT检查和MRI检查,对本组患者的CT与MRI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组的50例患者病灶主要分布在脑室的周围,呈现出扇形对称性或者是不对称性的分布,其边缘较模糊,在CT检查中表现为低密度区,MRI检查中表现为相等或是稍长的T1与长T2的改变,FLAIR表现为高信号且伴有单发或者多发的软化灶、脑萎缩、脑梗死、脑出血等.结论: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在CT检查或MRI检查上具有着特征性的表现.结合患者的临床病史,CT检查尤其是MRI检查能够为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早期诊断提供有效的影像学依据.

    作者:周洁;朱益幡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分析膝关节外伤性骨软骨骨折患者行核磁共振诊断的价值

    目的:总结分析膝关节外伤性骨软骨骨折患者行核磁共振诊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9月—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35例膝关节外伤性骨软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核磁共振扫描诊断,以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总结核磁共振诊断符合率.结果:(1)35例膝关节外伤性骨软骨骨折者经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外髁骨软骨骨折28例(共36处)、髌骨软骨骨折7例(共12处),其中合并关节外侧半月板损伤者4例、合并关节前后交叉韧带损伤者3例.(2)35例患者共48处骨折均经手术证实,以手术病理为金标准,核磁共振对膝关节外伤性骨软骨骨折诊断符合率为100.00%.结论:核磁共振诊断膝关节外伤性骨软骨骨折的临床价值极高,可清楚显示骨软骨骨折的具体部位、程度、游离骨块、合并损伤等情况,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朱天龙;王雅祥;张荣强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彩超诊断急性输尿管结石伴发肾周积液的临床观察

    目的:对急性输尿管结石伴发肾周积液的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彩超诊断的临床诊断效果,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方法:以我院接收的治疗急性输尿管结石伴发肾周积液的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上述患者的诊断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急性输尿管结石伴肾周积液患者的彩超诊断准确率较高,影像学特点鲜明.其中,下极积液所占比例较高;肾积水程度14.36±0.78mm,结石直径8.68±1.3mm;结石部位:上、中、下段分别20例、8例、12例;疼痛指数7.45±1.14分.结论:彩超在急性输尿管结石伴发肾周积液诊断中应用价值较高,能够准确诊断结石以及肾周积液,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作者:张娜;刘永玲;肖春影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平板运动试验诊断冠心病的临床价值

    目的:分析平板运动试验(TET)诊断冠心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TET和冠脉造影(CAG)对我院2017年2月—2018年5月收治的90例可疑冠心病患者进行检查,以CAG检查结果作为参照,分析TET诊断冠心病的价值.结果:TET阳性率为71.1%,CAG阳性率为53.3%,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以CAG检查结果为对照,TET诊断冠心病的准确度、特异性、灵敏性分别为64.4%、57.1%、83.3%.结论:TET诊断冠心病有较高的阳性率及灵敏性,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作者:马琼芬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细针穿刺检查在甲状腺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细针穿刺检查在甲状腺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来我院就诊的甲状腺肿瘤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时间为2017年6月—2018年6月,均行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细针穿刺检查,以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对穿刺检查的诊断价值.结果:对比术后病理诊断结果可知,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细针穿刺检查总符合率为95.59%;在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断的符合率为100.00%,甲状腺未分化癌的诊断符合率为75.00%,甲状腺良性肿瘤符合率为96.77%.结论:甲状腺肿瘤应用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细针穿刺检查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推广应用.

    作者:周磊;陈怡;马红英;罗艳红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磁共振SNAP对血管狭窄程度的评估

    目的:探讨SNAP序列血管重建的可重复性和准确性.方法:对50例仅一侧大脑中动脉水平段或基底动脉狭窄的患者行3.0T磁共振SNAP扫描,排查图像质量差或动脉血管闭塞患者,对SNAP序列重建后获得血管图像进行狭窄测量,并与对比增强MRA(contrast-enhanced MR angiography,CE-MRA)重建血管狭窄程度进行对比.结果:终42例患者共80支血管纳入研究,基底动脉狭窄24支,仅一侧大脑中动脉狭窄56支.SNAP与3CE-MRA比较血管重建后的狭窄程度[基底动脉:k=0.812,(P<0.05),大脑中动脉水平段k=0.865,(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SNAP可以准确可以血管狭窄程度.

    作者:庄仲;刘舰;杨涛;彭晓刚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妇科急症异位妊娠诊断中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价值

    目的:探讨妇科急症异位妊娠诊断中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37例妇科急症异位妊娠患者,后均手术或病理确诊为异位妊娠,患者均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和经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对比两种方法对异位妊娠的分型及包块大小情况.结果:经阴道超声检查准确率94.59%明显高于经腹超声62.16%,组间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经阴道超声检查显示,包块直径<1.5cm、1.5~3.0cm的准确率高于经腹超声检查结果,组间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妇科急症异位妊娠诊断中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具有较高准确性,尤其对于直径较小包块可准确诊断,临床应用价值高.

    作者:许志佳;张崚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经腹与经会阴产前超声联合检查诊断前置胎盘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前置胎盘实施经腹与经会阴产前超声联合检查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本科室40例前置胎盘患者(2015年1月—2017年12月间收治)进行研究观察,对所有患者均实施产前经腹超声检查及产前经会阴超声联合检查,分析总结患者实施产前经腹超声检查及产前经会阴超声单独检测、联合检测的诊断效果.结果:前置胎盘实施经腹超声及产前经会阴超声联合检测的漏诊率和误诊率2.50%、2.50%与经腹超声单独结果15.00%、10.00%、经会阴超声结果10.00%、5.00%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实施经腹超声及产前经会阴超声联合检测诊断胎盘前置的准确率95.00%明显高于经腹超声单独检测75.00%(P<0.05).经腹超声及产前经会阴超声联合检测诊断胎盘前置的准确率95.00%较产前经会阴超声单独检测85.00%无明显差异(P>0.05).患者实施经腹超声及产前经会阴超声联合检测对低置型、边缘型、部分型、完全型胎盘前置检出率与经腹超声单独检测、经会阴超声单独检测结果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前置胎盘实施经腹与经会阴产前超声联合检查诊断可提升诊断效果,减少漏诊和误诊.

    作者:秦敏;顾美琴;章晓兰;郑小佳;季亚香;吴连芬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16排螺旋CT用于膝关节骨折的诊断价值

    目的:研究探讨16排螺旋CT用于膝关节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本实验于2015年1月—2018年6月在我院进行,以此时段内收治的50例膝关节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CT检查,用容积再现和多平面重建软件处理,得出16排螺旋CT用于膝关节骨折的诊断价值.结果:16排螺旋CT检查可以显示出骨折的类型、碎片分离情况和关节腔的积液情况,且图像清晰,可以清除放射状的伪影.结论:16排螺旋CT用于膝关节骨折患者的诊断,效果显著,可以清晰的对骨折部位进行更直观、更立体的显示,为后续的诊断治疗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值得在今后的治疗中应用.

    作者:鲍伟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高频彩色多普勒结合经胸心脏探头检查在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诊断效果观察

    目的:讨论分析高频彩色多普勒结合经胸心脏探头检查在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诊断效果观察.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3月,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52例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高频多普勒超声检查和经胸心脏探头检查.结果:对患者进行高频多普勒超声检查和经胸心脏探头检查的准确率为96.15%.高频多普勒超声检查对Ⅰ级盗血患者的诊断符合率为25%,明显低于高频多普勒超声检查结合经胸心脏探头检查的诊断符合率,差异比较大,P<0.05,Ⅱ级和Ⅲ级差异比较小,P>0.05.结论:高频彩色多普勒结合经胸心脏探头检查在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诊断准确率比较高,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减少漏诊情况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范艳丽;赵杰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价值分析

    目的: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DVT(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定本院收治的50例疑诊DVT形成患者,研究时段自2016年8月—2018年8月,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结果:50例疑诊DVT形成患者,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确诊43例.其中26例为左下肢DVT,占60.47%;17例为右下肢DVT,占39.53%.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DVT形成中,准确率较高,值得临床借鉴.

    作者:肖火明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超声与CA125联合检测在卵巢单房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超声与CA125联合检测在卵巢单房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将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卵巢单房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设为巧囊组,将21例子宫附件其它单房囊性病变设为对照组,分析卵巢单房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超声表现,比较两组的CA125水平并作统计学分析,以术后病理诊断标准判断超声、CA125及两者联合检查的诊断价值.结果:(1)病灶长径4.3~10.8cm,平均6.9cm,呈圆形及卵圆形;囊肿壁<3mm者6例,>3mm者10例;囊壁边界模糊10例,边界清楚6例;呈等及稍高回声11例,低回声5例,16例血流信号均不丰富.(2)巧囊组CA125平均78.79U/Ml(12例阳性),对照组CA125平均21.15U/Ml(6例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超声、CA125联合检查比单一检查准确性高(P<0.05).结论:超声与CA125联合检测可提高卵巢单房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的诊断正确性.

    作者:柳彬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评价中孕期彩超筛查单纯性单脐动脉胎儿对胎儿畸形的诊断价值

    目的:评价在单纯性单脐动脉胎儿的检查中进行中孕期彩超筛查诊断胎儿畸形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在我院进行胎儿超声检查的单胎妊娠孕妇110例,均为孕13~28周,其中超声检查显示为单纯性单脐动脉胎儿50例设为观察组,超声检查显示为健康胎儿60例设为健康组,两组胎儿均给予中孕期彩超检查,对比两组胎儿的脐动脉血流状况.结果:观察组畸形发生率明显高于健康组;观察组的脐动脉血流速度峰谷比、脐动脉血流的动脉阻力指数以及动脉搏动指数均明显高于健康组(P<0.05).结论:在单纯性单脐动脉胎儿的检查中进行中孕期彩超筛查,可对胎儿的畸形情况进行较好诊断,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喻莉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健康体检中对甲状腺结节的临床筛查

    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健康体检中对甲状腺结节的临床筛查价值.方法:2016年1月—2017年12月健康体检甲状腺结节超声检查8711例,回顾性分析.结果:甲状腺结节检出率52.88%,需要进一步检查的比重为10.27%,检出甲状腺癌22例,发生率0.27%,超声检查甲状腺癌灵敏度100%.甲状腺结节男性检出率42.00%,女性64.56%.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健康体检中对甲状腺结节的临床筛查具有极高的价值,采用Ti-rads分类标准处理,可以大程度的避免漏诊.

    作者:黄亮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颈动脉超声检查的临床应用

    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与颈动脉的位置、病理性特征等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超声检查颈动脉,对于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治疗,产生积极的意义.在本文的研究中,首先,概述颈动脉超声检查在临床中的发展地位与应用意义.然后进一步研究颈动脉超声检查对于脑卒中、冠心病等的影响,通过研究可以得出,对于冠心病患者而言,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同时并存.后,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分析颈动脉超声检查的研究进展.目前,血管内超声检查虽然在颈动脉这一块尚且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但是在未来的研究中,其应用前景一定会更加广阔.

    作者:杨国英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经腹部超声心动图在孕中期胎儿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中的作用分析

    目的:探讨经腹部超声心动图在孕中期胎儿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将本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5000例孕中期胎儿心脏结构进行超声筛查,行经腹部超声心动图,利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统计分析方法等对其进行临床诊断.结果:在所有胎儿中有99例属心脏异常,占比为1.98%,经孕早期超声患先天性心脏病4例,占异常胎儿总数的4.04%,产后确诊患先天性心脏病2例,占比为2.02%.结论:在孕中期胎儿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中,经腹部超声心动图的诊断效果相对较好,有一定的参考与应用价值.

    作者:王海燕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超声检查对早产儿脑损伤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早产儿脑损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150例患有脑损伤的早产儿,对其分别进行超声检查和核磁共振诊断.分析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经诊断,两种检查方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早产儿脑损伤的诊断检查中,超声检查方法的使用可以获得与核磁共振诊断相似的准确率,但是核磁共振对早产儿具有一定不利影响,因此超声检查在早产儿脑损伤的诊断中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闫晓静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子宫疤痕妊娠的价值分析

    目的: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子宫疤痕妊娠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宫疤痕妊娠患者112例,均为2018年1月—2018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随机分组,比较对照组(经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n=56)与实验组(联合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n=56)的的确诊率及分型准确率.结果:实验组、对照组的确诊率分别为96.43%、75.0%;实验组、对照组的分型准确率分别为96.43%、78.57%,以上组间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联合经腹与阴道诊断子宫疤痕妊娠具有确诊率高,且分型准确等优势,临床诊断价值显著.

    作者:徐畅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脑膜瘤的CT及MRI诊断要点探讨

    目的:分析发生在颅内脑膜瘤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旨在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整理本院近期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脑膜瘤共62例.结果:脑膜瘤在CT及MRI上具有典型的影像学特征,如脑膜尾征、白质塌陷征、瘤周环形征、肿瘤明显强化征、颅骨增生征、蝶骨平台增生征等.结论:脑膜瘤典型特征及邻近组织的影像学特征,结合发生部位和临床表现,提高对脑膜瘤的定性诊断准确率.

    作者:贾希兵;陈卫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结肠癌及结肠息肉CT表现及CT在术前、术后病情评估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探究结肠癌及结肠息肉CT表现及CT在术前后病情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7年3月—2018年7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诊治的96例结直肠占位性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患者进行病理检查和CT检查,检查结束后对患者的CT检出率、术前及术后复发CT诊断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患者结肠息肉CT检出率为89.47%,结肠癌检出率为94.81%,CT总检出率为93.75%;患者术前分期CT总诊断准确率为87.01%,患者术后复发分期CT总诊断准确率为78.57%.结论:CT检查在结肠癌及结肠息肉的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且CT检查对于结肠癌术前、后的分期诊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作者:代志昌;赵志强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孕妇B超检查在胎儿泌尿、神经系统畸形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研究

    目的:分析孕妇B超检查在胎儿泌尿、神经系统畸形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本文所选对象为2016年3月—2018年3月来院接受常规B超检查的550例孕妇,对胎儿畸形检出情况和畸形分类进行探讨.结果:B超检出12例胎儿畸形,检出率为2.4%(12/550),仅1例足内翻出现漏诊,临床漏诊率为8.3%(1/12).结论:孕妇B超检查能准确诊断胎儿泌尿和神经系统畸形,进而来对胎儿发育不全进行早期预防,实现优生优育,具有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

    作者:格日乐玛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CT及临床触诊对甲状腺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分析CT及临床触诊对甲状腺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期间于我院收治治疗的60例甲状腺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于术前均进行CT和临床触诊检查,将结果与手术病理检查报告来比较,分析二者对于甲状腺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结果:CT检查诊断甲状腺恶性肿瘤的阳性率比临床触诊更高,此外,其在判断肿瘤以及淋巴结浸润情况特异性更好,准确度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工作中,CT检查对于诊断甲状腺恶性肿瘤具有更大的价值,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

    作者:李长金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宫颈机能不全经腹部与经阴道超声检查诊断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分析宫颈机能不全经腹部与经阴道超声检查诊断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8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疑似宫颈机能不全患者60例,依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均为30例.对照组采用经腹部超声检查,研究组采用经阴道超声检查,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宫颈机能不全的检出率和在宫颈内外口成像的满意度.结果:通过采用不同的检查方法,在宫颈机能不全检出率的对比上,研究组病症的检出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两种检查方式成像后,研究组宫颈内外口成像的满意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经阴道超声检查诊断宫颈机能不全,可以有效提高宫颈机能不全患者的检出率,从而让患者实现早期治疗,便于患者疾病的康复.同时采取阴道超声检查,在宫颈内开口的成像更加清晰,便于临床医生尽早作出宫颈机能不全的诊断,加快了患者疾病的有效治疗,这种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以及应用.

    作者:何庆兰;廖晓红;曾红英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多层螺旋CT与数字X线摄影在儿童副鼻窦炎诊断中的价值比较

    目的:对比分析儿童副鼻窦炎采取多层螺旋CT与数字X线摄影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8月—2018年7月接收的副鼻窦炎患儿62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分别进行多层螺旋CT与数字X线摄影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法检查结果.结果:多层螺旋CT副鼻窦炎检出率及息肉、黏液囊肿、黏膜下囊肿检出率均较数字X线摄影更高,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副鼻窦炎诊断期间,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更高,其可以提高疾病检出率,促进其他疾病检出率的提高.

    作者:韩淑娟;杜雨香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CT与核磁共振在股骨头坏死患者临床诊断中应用的效果对比

    目的:分析CT与核磁共振在股骨头坏死患者临床诊断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近一年半收治的84例股骨头坏死患者作为案例,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分别实施的是CT以及核磁共振方式检查,检查后对数据分析,总结不同诊断方式的作用.结果: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分析,乙组效果明显,数据值明显高于甲组.对两组患者的诊断效果分析,乙组和家族的满意率分别是95.2%和83.3%.结论:在临床研究中对股骨头坏死患者实施核磁共振诊断方式,效果明显,符合当前诊断的试剂要求,值得推广和实施.

    作者:王小燕;丛阿妮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经颅多普勒与颈动脉超声检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与颈动脉超声检测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间来我院诊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63例,对其经颅多普勒与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3例患者颈动脉超声诊断的阳性预测率为77.8%(49/63),经颅多普勒诊断的阳性预测率为73.0%(46/63),两者联合诊断的阳性预测率为98.4%(62/63).结论:经颅多普勒与颈动脉超声联合应用,不仅能够较准确地发现颈内动脉有无狭窄、闭塞等病变,还能够清晰地显示出颅内侧支循环情况,有利于发现血管病变的程度、部位及范围,不仅能够为临床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提供可靠依据,还能够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信息,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张楠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B型超声引导下的细针穿刺活检对甲状腺结节诊断的应用

    目的:探讨B型超声引导下的细针穿刺活检对甲状腺结节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选择2016年5月—2018年5月期间在本院诊治的甲状腺结节患者作为资料,共40例采取B型超声引导下的细针穿刺活检,依据手术结果评价准确率.结果:40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重复穿刺,其中B型超声引导下的细针穿刺活检准确率为95.00%、敏感性为96.77%,特异性为90.00%.结论:在甲状腺结节诊断中采用B型超声引导下的细针穿刺活检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和敏感性,且操作简单,创伤小,值得推广应用,但需要注意该种方法也会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出现失误率,需做好防范处理.

    作者:张明;于涛;张新玲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核磁诊断用于脑静脉窦血栓患者诊断中的临床效果

    目的:研究探讨核磁诊断用于脑静脉窦血栓病患当中的诊断效果.方法:从2017年4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脑静脉窦血栓病患当中根据盲选的方法从中选择50例进行研究,根据诊断的方法和平均分组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CT进行诊断,而观察组则使用核磁进行诊断,对比两组研究对象诊断的准确率.结果:通过对比发现,观察组确诊的例数为23例,确诊的概率为92%;对照组确诊的例数为20例,确诊的概率为80%,观察组确诊的概率要高于对照组确诊的概率(P<0.05).结论:跟CT诊断相比,核磁诊断用于脑静脉窦血栓病患的诊断概率更高,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作者:马雪霏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多层螺旋CT诊断急性胸腹部创伤的应用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对急性胸腹部创伤患者分别采取X线与多层螺旋CT诊断后患者病情的检出率.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5月进入本院接受治疗的58急性胸腹部创伤患者进行此次实验的研究比较,将参与研究的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29例)和对照组(29例),对照组对患者采取X线进行诊断,实验组则对患者采取多层螺旋CT进行诊断.实验组和对照组年龄、性别等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果:在本次研究干预之后,急性胸腹部创伤患者应用X线的检出率为65.52%,急性胸腹部创伤患者应用多层螺旋CT诊断的检出率为82.76%,多层螺旋CT诊断显著高于X线诊断的检出率.结论:在急性胸腹部创伤患者中实施多层螺旋CT诊断的方式显著提升了患者的检出率,进而可以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由此可知,多层螺旋CT诊断的方式在急性胸腹部创伤患者中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作者:秦绪开;辛夫彩;孟晴晴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经阴道超声联合经腹超声在瘢痕子宫妊娠诊断的价值评价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联合经腹超声在瘢痕子宫妊娠诊断的价值评价.方法:选择自2015年10月—2017年11月收治的57例瘢痕子宫妊娠患者为对象,均接受经阴道超声检查、经腹超声检查.比较单独经阴道超声检查方法(A组)、单独经腹超声检查方法(B组)以及经阴道超声联合经腹超声检查方法(C组)的诊断效果.结果:A组的检查准确率57.89%与B组的59.65%无明显统计学差异,χ2值=0.0362,P值=0.8491;C组的检查准确率89.47%明显高于A组,χ2值=14.6571,P值=0.0001;C组的检查准确率89.47%明显高于B组,χ2值=13.3655,P值=0.0003.结论:在瘢痕子宫妊娠诊断中,应用经阴道超声联合经腹超声检查较单一检查方式的检查准确率更高.

    作者:邓萍;黄俊;杨丹;杨巧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经直肠超声诊断男性前列腺癌的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经直肠超声影像学检查方法在男性前列腺癌患者诊断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5年2月—2018年4月期间,将我院确诊收治的108例男性前列腺癌患者随机等分为两组,每组54例,为参照组行经腹超声影像学检查,针对研究组实施经直肠超声影像学检查,比较两组的检查结果准确率指标,并在与穿刺病理结果对比条件下,比较两组的敏感性指标.结果:研究组的诊断结果准确率指标高于参照组(P>0.05).在与穿刺病理结果对比条件下,研究组的敏感性指标高于参照组.结论:在男性前列腺癌患者诊断过程中,经直肠超声影像学检查方法具备较好应用效果,值得关注.

    作者:邢国靖;许文哲;田鹏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核磁共振诊断分析

    目的:研究分析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后应用核磁共振的诊断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3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50例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行核磁共振诊断,对其诊断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估.结果:所有患者均行核磁共振诊断后,其检出率为96.0%,其中I级半月板损伤者14例、Ⅱ级25例、Ⅲ级9例,与关节镜诊断结果差异不大,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核磁共振应用于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临床诊断中,能有效提高其诊断准确率,为患者临床治疗与预后有着积极作用,值得广泛用于临床诊断中.

    作者:王宏德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超声引导下经皮粗针穿刺活检对胰腺占位性病变的安全性及临床评估价值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下经皮粗针穿刺活检对胰腺占位性病变的安全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本院收治的50例胰腺实性占位病变患者给予超声引导经皮粗针穿刺,将穿刺样本组织病理学与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作为诊断依据,观察此种检测的安全性以及检测结果的应用价值.结果:50例患者中,取材满意率92.00%,取材不满意率8.00%;粗针穿刺活检鉴别胰腺病灶良恶性敏感性与诊断准确率特异性分为90.00%、96.00%,诊断的特异性以及阳性预测值均为100.00%.结论:针对胰腺占位性病变,应用超声引导下经皮粗针穿刺活检手段,能够为临床终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作者:陈国秀;田勇涛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高频超声联合多普勒超声用于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探究高频超声联合多普勒超声用于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54例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行高频超声联合多普勒超声诊断,将诊断的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联合诊断的准确性.结果:联合诊断的准确性为94.6%(51/54),同病理检查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超声联合多普勒超声应用在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何朋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探究胸部CT对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分级诊断价值

    目的:对胸部CT在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分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以2017年1月—2018年1月为样本采集区间,在该时间段内选择45例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患者作为研究观察组,与此同时,选择同期45例未合并肺动脉高压的COPD患者为研究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行相同的胸部CT检查,以右心导管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探讨胸部CT在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分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RPAD、MPAD、LPAD等检查指标值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中,重度患者RPAD、MPAD、LPAD水平高于中度、轻度(P<0.05),同时,胸部CT对不同分级患者的诊断准确率均在90%以上.结论:胸部CT是对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进行分级诊断的有效手段,推荐使用.

    作者:于澜;李伟;王刚;周晓明;高远翔;李志明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气管内肿瘤疗效探讨(附24例病例报告)

    目的:回顾性分析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气管内肿瘤的疗效及毒副效应.方法:对24例气管内肿瘤患者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治疗前后临床症状、Karnofsky评分、气促等级、肺功能、气道再通效果进行比较.结果:24例患者咳嗽、胸闷、呼吸困难、咯血均有不同程度缓解.结论: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治疗气管内肿瘤,可以使肿瘤体积缩小,减轻咳嗽、胸闷、呼吸困难、咯血等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一种简便、有效、无创的治疗方法.

    作者:王一帆;丁广成;孙艺媛;秦德华;时昌立;孟三彦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超声造影对胰腺囊实性病变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研究与分析诊断胰腺囊实性病变良恶性中采取超声造影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本文以回顾性分析模式处理本院从2016年5月—2018年5月期间收入的100例胰腺囊实性占位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开展常规超声诊断、超声造影诊断,分析常规超声的特点、超声造影表现,且对比两组检验方法的诊断符合率.结果:实性假乳头状肿瘤以及胰腺导管腺癌常规超声检查呈现出光整的病灶边缘,规则的形态,不均匀实性区域回声,伴发或不伴发血流信号,存在钙化现象;黏液性囊腺瘤与浆液性囊腺瘤常规超声检查呈现出清晰的边界,规则的形态,不存在钙化以及血流信号.增强期以及减退期的胰腺导管腺经超声造影检查呈现出低回声,增强期的实性假乳头状肿瘤呈现出高回声,减退期呈现出低回声,增强期的黏液性囊腺瘤和浆液性囊腺瘤呈现出高回声或者等回声,减退期等回声或者低回声,超声造影诊断良性符合率83.33%、恶性符合率84.61%高于常规超声诊断的58.33%、48.07%,P<0.05,统计学具备组间验证意义.结论:将超声造影检查用于诊断胰腺囊实性病变良恶性中具有显著作用.

    作者:赵磊;吴旸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CBCT在盆腔肿瘤调强放疗首次摆位中的应用

    目的:利用CBCT对盆腔肿瘤调强放疗患者首次摆位误差进行研究.方法:对接受强调放疗40例盆腔肿瘤,首次摆位后行CBCT扫描,获取X轴、Y轴和Z轴的摆位误差共120个,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在X轴为(1.8±1.5)mm,Y轴为(1.1±0.8)mm,Z轴为(4.6±2.9)mm.其中Z轴误差大,大值为11mm;Y轴误差小,大值3mm;对误差>5mm给予纠正.结论:应用图像引导放疗(IGRT)的CBCT技术可减少盆腔肿瘤摆位误差,分析摆位误差有助于确定CTV(临床靶区)外放边界,减少治疗副反应.

    作者:沈恩龙;时飞跃;陈飞;赵环宇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探究急诊腹部CT对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的临床诊断价值

    目的:就急诊腹部CT对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的临床诊断价值进行分析与探讨.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7年3月—2018年4月期间收治的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患者10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分别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其中,给予对照组患者剖腹探查方式诊断,观察组患者则接受急诊腹部CT检查诊断,分别就两组患者临床诊断准确率、诊断时间、失血量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临床诊断准确率为94.00%,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100.00%,差异显著(P<0.05);另外,在诊断时间以及失血量比较上,观察组患者(0)ml、(26.03±1.04)min同样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48.26±2.01)ml、(59.97±2.05)min,差异显著(P<0.05);后,在并发症发生情况上,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8.00%,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74.00%,差异显著(P<0.05).结论:由此可见,在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患者临床诊断中,尽管急诊腹部CT临床诊断率较低于剖腹探查,但其在失血量、并发症发生等综合方面明显优于剖腹探查诊断,因此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作者:李伟;于澜;王刚;李志明;周晓明;高远翔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联合切面扫查在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中的现状分析

    目的: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中孕畸形筛查联合切面扫查在胎儿先天性心脏病中的现状.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建卡,中孕畸形筛查30680例,经超声联合4切面检出异常可疑胎儿先天性心脏病共79例,经围产儿会诊及新生儿心超确诊,胎儿先天性心脏病共61例,漏诊12例,误诊6例.结果:联合4切面在中孕畸形筛查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检出率2.57%,确诊率为77.22%;漏诊15.19%(12/79);误诊7.6%(6/79).结论:规范、系统的中孕畸形筛查联合4切面法是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首选和必要的检查方法,对胎儿先天性心脏病有较高的检出阳性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吴凤妹;林英;谢真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经直肠双平面腔内超声诊断肛瘘的临床研究

    肛瘘是一种肉芽肿性的管道,位于肛管周围,由内口、外口及瘘管三部分组成.肛瘘约占肛肠疾病的25%,仅次于痔,多见于青壮年男性[1],可能与体内的雄激素水平相关.大多数的肛瘘由肛周脓肿引起,可以说肛瘘和肛周脓肿是一个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本病容易迁延不愈或间歇性反复发作,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痛苦,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准确判断内口的位置、瘘管的走行及分支情况,是治疗肛瘘的关键.MRI检查是目前公认的诊断肛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其价格昂贵,且耗时较长,不适合反复检查.腔内超声的出现,为诊断肛瘘提供了新的方法.本文选取经手术证实为肛瘘的患者47例,探讨经直肠双平面腔内超声对其诊断价值,报告如下.

    作者:王建国;孙姗姗;田力;冯涛;廖大琴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CT诊断

    目的:探讨对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展开CT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自2014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12例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作为回顾性分析对象,对其展开CT诊断,并对其相关影像资料进一步分析.结果:在所有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中,其病灶均呈现出圆形或是类圆形状.CT平扫中有10例患者病灶呈现略低密度,2例患者病灶呈等密度.在增强扫描中动脉期所有患者病灶有明显强化,中心瘢痕无强化;门脉期患者病灶呈稍高、等密度,中央瘢痕无明显强化;延时期患者病灶呈等、低密度,中心瘢痕组织有轻度强化.结论:将CT诊断用于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的临床诊治中,能明确显示其血供特点,进而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值得在临床中普及.

    作者:王冬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评价CR成像系统检查用于颈椎病诊断的价值

    目的:研究CR成像系统检查用于颈椎病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卫生院放射科于2016年1月—2018年9月期间所收治的286例颈椎病患者,将其列为观察组,抽取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CR成像系统检测,同时选择286例正常受检者,将其列为对照组,针对其影像学改变的发病机理,结合其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探讨CR成像系统检查用于颈椎病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出现齿突与两侧块间距不等宽、齿突与枢椎棘突轴钳不重叠、左右旋转环枢关系异常几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侧位片、前屈侧位片成角位移与水平位移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R成像系统检测方式应用于颈椎病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有效检出其颈椎异常,对于加强早期监控,尽早判定关节错位及枢椎间位移变化等方面有着积极的影响,值得推广.

    作者:张要豹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超声根管冲洗在一次法根管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探讨

    目的:研究超声根管冲洗在一次法根管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我院2016年6月—2018年6月期间实施一次法根管治疗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根管冲洗一次法完成治疗,试验组采用超声根管冲洗一次法完成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时点的疼痛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均先增加后下降,但试验组治疗后各时点的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P<0.05.结论:超声根管冲洗在一次法根管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较好,能有效降低患者治疗后的疼痛程度,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作者:董柏秋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产前胎儿心脏超声检查120例研究

    目的:探究产前胎儿心脏超声检查在产前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孕周在22~28周的孕妇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GE VOLUSON E8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超声检查,系统检查患儿的心内结构与血流情况,以孕产妇引产后尸检结果作为对照,对新生儿心脏超声检查结果进行比较观察.结果:胎儿心脏超声检查结果符合率为92.31%,漏诊率为7.69%,漏诊原因包括室间隔缺损.结论:产前胎儿心脏超声检查具有较高产前筛查价值,值得推广普及.

    作者:彭玲玲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腕及指关节病变的价值

    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腕及指关节病变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5月—2018年7月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接受超声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患者28例为观察组,另选常规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均采用超声检测两组关节腔积液、滑膜厚度、骨侵蚀程度及活动期前后增生滑膜内血流信号.结果:对照组患者均未出现滑膜增厚及关节腔积液、骨侵蚀,观察组35.71%的腕关节出现滑膜增厚,32.14%指关节出现滑膜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关节中,60.71%可检出低速血流信号,57.14%可见关节腔积液,10.71%可见骨侵蚀,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观察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腕及指关节情况,对早期诊断及疗效评估均有一定指导作用.

    作者:董春妹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CT检查对原发性骨肿瘤或肿瘤样病变的诊断分析

    目的:探讨CT检查对原发性骨肿瘤或瘤样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入选本次研究49例原发性骨肿瘤或肿瘤样病变患者均为2017年2月—2018年2月期间收治,均实施CT检查与X线检查,对其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T检查:11例患者为肿瘤样病变,15例患者为恶性肿瘤,21例患者为良性肿瘤,诊断准确率为95.9%;X线检查:10例患者为肿瘤样病变,12例患者为恶性肿瘤,18例患者为良性肿瘤,诊断准确率为81.6%;病理:12例患者为肿瘤样病变,15例患者为恶性肿瘤,22例患者为良性肿瘤.CT检查准确率95.9%高于X线检查准确率81.6%,差异显著(P<0.05);CT检查准确率95.9%与病理检查100.0%比较没有差异(P>0.05).结论:CT诊断在原发性骨肿瘤或肿瘤样病变的诊断中有着重要的价值,极大的提高了诊断准确性,为临床的诊断提供科学的依据,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与应用.

    作者:孟亮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复杂性阑尾炎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复杂性阑尾炎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67例临床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的复杂性阑尾炎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复杂性阑尾炎总符合率为78.8%;与非复杂性阑尾炎相比较,复杂性阑尾炎的阑尾壁内血流显著减少(P<0.05),回盲部肠壁水肿、阑尾周围高回声组织包绕、肠管间积液的超声检出率增高(P<0.05);结合临床表现的高低频探头顺序扫查有助于复杂性阑尾炎的检出.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复杂性阑尾炎的临床诊断具有实用价值.

    作者:孙健玮;闫楠;丁丁;高屏;李树萍;杨华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核磁共振(MRI)检查在诊断膝关节损伤中的应用探析

    目的:探析核磁共振(MRI)检查在膝关节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4月—2018年2月经关节镜检查及手术证实的膝关节损伤患者共62例,均采用磁共振成像系统实施MRI检查,并以关节镜检查结果为标准,计算MRI诊断膝关节损伤的符合率,进一步分析膝关节损伤患者的MRI影像学特征.结果:MRI检查关节腔积液者18例、半月板损伤者15例、骨质改变者14例、韧带损伤者12例,诊断膝关节损伤病例共59例,与关节镜检查的符合率为95.2%(P>0.05).结论:MRI检查可以清晰显示膝关节及周围组织的病理变化,可为膝关节损伤的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值得推广及运用.

    作者:李越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分析256排螺旋CT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目的:分析256排螺旋CT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抽取我院放射科2016年6月—2018年6月的1200例疑似冠心病患者的影响资料,按照不同的检查方式分组.结果:两种检查方式诊断(CTA与CAG)冠脉狭窄以及钙化比例没有显著差异,在灵敏度、特异度以及符合率方面也没有差异(P>0.05).结论:256排螺旋CT对冠心病的诊断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作者:郭海宁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定性的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分析探讨在临床诊断中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定性所具有作用和价值.方法:纳入2016年5月—2017年12月期间于本院接受治疗的75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诊断过程中均采用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发对其腋窝淋巴结进行检查观测,并对其淋巴结定性诊断结果和淋巴结转移诊断准确度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结果:经诊断后,参与本次研究的75例患者中经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后,诊出转移性淋巴结患者63例,非转移性淋巴患者12例,诊出率为84.00%,经术后病理检测后共确诊转移性淋巴结患者68例,结果对比后,确诊率为82.35%(56/68),漏、误诊率为17.65%(12/68).其中转移性淋巴结患者中存在淋巴结转移二维超声检测图像各项特征患者共49例(77.78%),血流分级Ⅲ级患者52例(76.47%).结论: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法在临床中对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性质具有较为全面的诊断结果,且对淋巴结的转移情况和定性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作者:康晓宁;张晓宇;高亚坤;李丽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TACE联合RFA个体化治疗进展期肝癌的疗效

    目的:评价TACE联合RFA治疗进展期肝癌的疗效.方法:收集83例进展期肝癌患者资料,分为联合组41例,行TACE联合RFA治疗;对照组42例,仅接受TACE.比较两组治疗后肝功能、甲胎蛋白(AFP)、并发症、客观有效率及生存率差异.结果:联合组术后1个月客观有效率(82.93%)明显高于对照组(61.90%)(P<0.05).联合组1、2、3年累积生存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术后血清AF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肝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CE联合RFA对进展期肝癌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朱楠;张甜甜;周光亚;陈维仕;黄志新;周春泽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超声对稽留流产的诊断与鉴别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超声对稽留流产的诊断与鉴别价值.方法:对在我院经超声检查与手术病理证实符合稽留流产的60例患者进行研究,于患者膀胱充盈后采用B超诊断仪进行多切面常规扫描检查子宫、附件.结果:60例患者子宫大小均小于孕周,宫内回声类型主要归纳为:空囊型(24例),类水泡状胎块型(19例),回声杂乱型(17例).结论:对稽留流产患者进行超声检查,不但可以有效排除葡萄胎与异位妊娠,了解宫内胎似情况,从而避免盲目保胎或人工流产,还能够指导机化或宫壁粘连严重无法一次刮净者进行再次刮宫,临床意义显著.

    作者:王闽;于玮惠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分析核磁共振成像检查脑部良性肿瘤的诊断效果

    目的:了解脑部肿瘤应用核磁共振成像进行良恶性鉴定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取本院2015年4月—2017年6月间脑部肿瘤患者为分析对象,从中随机抽取72例,均接受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对所纳入脑部肿瘤患者临床资料以回顾性方式分析并归纳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在鉴定脑部肿瘤良恶性方面的临床价值.结果:经核磁共振检查诊断后,72例患者中有46例为脑部良性肿瘤,26例为脑部恶性肿瘤.与病理诊断所得进行对比,脑部良性肿瘤患者50例,脑部恶性肿瘤患者22例.在检出率方面,核磁共振成像检查鉴定与病理诊断差异统计学软件处理提示并无意义(P>0.05).结论:对脑部肿瘤患者应用核磁共振成像方式检查,在肿瘤良恶性鉴定方面有令人满意的效果,同时具备无创、全方位成像、图像清晰和分辨率高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文静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不典型肺结核的X线及CT诊断临床分析

    目的:对X线及CT诊断技术在不典型肺结核患者诊断中的应用方式和应用效果进行详细探究.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7月收治的30例不典型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所有患者采用X线诊断技术、CT诊断技术,后联合应用X线和CT诊断技术.以准确诊断结果为依据,对不同诊断技术的诊断结果准确率以及病变位置进行统计和比较.结果:通过采用X线检查技术,诊断准确率为(24/30)80.0%;通过采用CT检查技术,诊断准确率为(26/30)86.7%;联合应用X线检查和CT检查技术,诊断准确率为(29/30)96.7%,差异显著,P<0.05.通过对30例患者进行诊断,病变部位在上肺者有13例,中下肺者有7例,双肺广泛分布有5例,其他有5例.结论:在对不典型肺结核患者进行疾病诊断时,CT诊断结果的准确性更高,可推广应用,但是,由于两种诊断方式在影像表现方面均具有多样性特征,因此,医师可结合实际情况选择综合诊断方式,提升诊断结果的准确率.

    作者:李强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豆状核叉状征合并颞叶内侧对称性异常信号1例

    豆状核叉状征是影像学上表现为基底节区对称性病变,目前研究发现其多见于合并代谢性酸中毒患者,本文描述了一例影像学符合豆状核叉状征,同时又合并有颞叶内侧改变的患者,并就目前关于豆状核叉状征的研究进展进行回顾,以期为临床上及早识别此征象提供参考.

    作者:张金燕;王昌波;袁民绍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CT检查在脑出血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CT检查在脑出血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脑出血患者78例,进行CT检查结果以及临床资料分析.结果:经CT检查结果分析,78例患者中,基底节出血39例,占50.0%;丘脑出血13例,占16.7%;小脑半球出血12例,占15.4%;脑叶出血8例,占10.2%;脑干出血6例,占7.7%.78例患者中,出血量<10ml者21例,占26.9%;死亡1例,占4.8%.出血量在10~30ml者48例,占61.5%;死亡4例,占8.3%.出血量>30ml者9例,占11.5%;死亡3例,占33.3%.三组不同出血量患者死亡率具有统计学差异(χ2=6.089,P<0.05).结论:CT检查诊断脑出血快速、准确、无创,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作者:曹文杰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探讨心理干预联合健康教育在乳腺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中的作用及意义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联合健康教育在乳腺磁共振(MR)动态增强扫描中的作用与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于我院影像科接受乳腺MR动态增强扫描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护理组与对照组,对照组30例检查前后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护理组30例在检查过程中接受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护理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护理组一次检查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护理组患者平均检查时间、伪影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检查后护理组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进行乳腺MR动态增强扫描的患者实施全程心理干预联合健康教育可显著改善患者焦虑状态,提升一次性检查成功率并缩短MR检查时间,具有应用及推广价值.

    作者:胡守玮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妇科急腹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妇科急腹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80例妇科急腹症患者的病理结果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研究经病理确诊的80例妇科急腹症患者中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75例,诊断准确率为93.75%,5例误诊,误诊率为6.25%;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各疾病的诊断准确率由高到低为子宫内膜异位症(100.00%)、异位妊娠(96.97%)、急性盆腔炎(94.44%)、黄体破裂(90.91%)、不全流产(85.71%)、卵巢囊肿(83.33%).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妇科急腹症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但在疾病的临床诊断过程中应结合检查结果和患者实际临床症状进行诊断.

    作者:潘丹红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技术用于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瘤的鉴别诊断

    目的:探讨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技术用于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瘤的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于2016年7月—2018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疑似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瘤患者共218例作为此次实验的重点研究对象,并根据疾病类型的不同划分为182例(子宫肌瘤组)及36例(子宫腺肌瘤组),对所有患者分别经采用传统二维超声技术及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进行评估,并以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给予分析和总结.结果:子宫肌瘤组采用二维超声检查的总检出率为79.67%、采用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技术的总检出率为86.81%;则子宫腺肌瘤组通过二维超声总检出率为69.44%,采用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技术的总检出率为80.56%,差异有可比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诊断中使用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对于鉴别子宫肌瘤以及子宫腺肌瘤,具有极为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者:刘庆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妇科肿瘤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良恶性妇科肿瘤诊断中的准确率及可信度.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接收的妇科肿瘤患者100例,对其实施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将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评估超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结果:良性肿瘤的形态学特征,体现为规则性包膜、肿瘤壁多囊性的特点.恶性肿瘤的形态学特征,体现为不规则包膜、肿瘤壁多为实性和囊实性混合特点.结合表2,超声组检测的灵敏度91.95%,特异度92.31%,准确度92%,与病理组比较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技术在诊断妇科良恶性肿瘤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对妇科良性、恶性肿瘤的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何汝青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肺部超声评估重症肺炎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分析肺部超声评估重症肺炎严重程度的作用以及预后临床价值.方法:择取2017年5月—2018年6月我院重症学科收治的重症肺炎患者47例,其中存活30例,死亡17例.针对患者入院以及临床治疗每名患者由同一名医生进行患者入院各项参数的收集,包括氧合指数(OI)、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O 2)、APACHEⅡ(分)、LUS评分等等,根据LUS评分标准进行重症划分.结果:存活组的LUS(15.67±5.65)、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O2)(245.12±107.81)显著低于死亡组(23.21±4.28)、(356.21±135.96),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氧合指数(OI)(103.21±44.29)显著低于存活组的(153.47±65.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US可以具有较强的肺部通气改变体现作用,可以有效评估早期重症肺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因此在预后中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在肺部超声指导下进行肺康复治疗,显著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作者:窦鹏娟;周微微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原发性肝癌的64排128层螺旋CT肝动脉血管成像与DSA对照分析

    目的:探讨64排128层螺旋CT肝动脉血管成像对肝动脉解剖及变异显示的价值,将结果与DSA进行对照研究,旨在探讨原发性肝癌的CTA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2015年1月—2018年9月期间在我院经临床、CT和病理确诊为原发性肝癌并进行介入栓塞治疗的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均进行64排128层螺旋CT肝动脉血管成像检查,其中43例病人有两次或两次以上64排128层螺旋CT增强检查,并将其结果与DSA检查结果相比较.结果:(1)对比肝动脉的正常解剖及变异情况,采用不同后处理技术的肝动脉显示情况,CTA在显示肝动脉的1、2、3级血管与DSA相仿(P>0.05),在显示末梢血管方面较DSA差(P<0.05);(2)以DSA为标准,CTA对肝动脉解剖变异的诊断符合率为100.00%(P>0.05);(3)CTA检查显示门静脉癌栓检出率明显高于DSA(P<0.05);(4)43例患者治疗后碘油沉积呈完全型6例、缺损型9例、斑块型22例、稀疏型6例;6例患者肿瘤病灶栓塞好,其中1例又出现新发病灶,37例病灶仍有供血,4例患者原肿瘤动脉已栓塞,通过肝右动脉或肝左动脉的侧支动脉供血,CTA检查未显示,DSA造影检查发现,1例病人右侧膈肌动脉供血血管已栓塞,但肝右动脉仍然参与供血,3例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肝内转移灶,CTA发现原病灶复发4例,DSA发现6例.结论:64排128层螺旋CT可较好地显示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肝动脉血管成像结果,且可对介入治疗提供指导.

    作者:蒋光仲;邓俊耀;陆佳华;叶梅英;蒋河君;唐名杰;唐祖军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彩色超声引导下聚桂醇泡沫硬化剂注射治疗下肢静脉曲张

    目的:分析探讨在彩色超声引导下,利用聚桂醇泡沫硬化剂注射方式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效果.方法:对于2015年6月—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进行信息收集,选取其中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人数为50.其中对照组患者进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曲张静脉剥离切除,观察组患者则进行大隐静脉穿刺,在彩超的引导和实时监控下,对患者进行聚桂醇泡沫硬化剂注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长短、费用多少,同时对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观察.在患者术后的两个星期、一个月、三个月进行复查,检查患者大隐静脉主干闭塞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经过不同方式的治疗后,采取彩超引导聚桂醇泡沫硬化剂注射治疗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和治疗费用上均少于采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曲张静脉剥离切除术的患者.另外,两组的治疗效果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彩超的引导和实时监控下,利用聚桂醇泡沫硬化剂注射治疗方式对静脉曲张患者进行治疗,能够保证针准确刺入目标区域,使硬化剂的进展全程在彩超的监控下进行展示,有效的提高临床治疗质量,减轻患者的疼痛和经济支出,减少并发症的出现.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作者:李坚;卓涛;王海;薛君荣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心电图联合超声心动图在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心电图联合超声心动图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中的诊断价值及其对康复的指导.方法:31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和30例健康体检者分别设为观察组、对照组,均接受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收集并对比相关资料.结果:(1)心尖部心肌厚度等,观察组大于对照组(P<0.05);(2)左室舒张末径等,两组相当(P>0.05);(3)Rv5+Sv1波幅等,观察组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电图联合超声心动图有助于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并指导早期的康复治疗,可考虑推广运用.

    作者:王冰;李玲;车菲菲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X线片及MRI用于胫骨平台骨折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目的:总结X线片及MRI在胫骨平台骨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2月—2018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确诊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60例临床资料,均接受X线片、MRI检查,比较两种影像学表现.结果:MRI诊断符合率(96.67%)高于X线(90.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X线出现6例漏诊;MRI出现2例漏诊,其中确诊为半月板与韧带损伤38例,前交叉韧带损伤17例,内侧副韧带损伤20例,后交叉韧带损伤15例,内外侧半月板损伤9例.结论:MRI与X线应用胫骨平台骨折中均有较好效果,相比之下,MRI诊断符合率更高,但单用MRI检查仍存在误诊钙化、骨质增生等风险,提醒临床需重视.

    作者:孔晓琴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颅脑超声在新生儿颅脑疾病中的诊断意义

    目的:探讨颅脑超声在新生儿颅脑疾病中的诊断意义.方法:择取本院2016年5月—2018年6月期间诊治的100例颅脑疾病新生儿,以随机数字表法的形式将患儿划为参照组、试验组各50例.即参照组患儿使用常规超声检查,试验组患儿使用颅脑超声检查,对比两组患儿检出率.结果:试验组患儿检出48例、检出率为96.00%;参照组患儿检出42例,检出率为84.00%,即两组患儿各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即试验组脑积水11例、缺氧缺血性脑病9例、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1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7例、脑实质内出血5例、脑膜炎3例;参照组脑积水10例、缺氧缺血性脑病8例、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1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脑实质内出血4例、脑膜炎2例.结论:颅脑疾病新生儿中,颅脑超声检查能够精准鉴别患儿各类疾病,且存在极高的检出率,值得推广.

    作者:周燕华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经阴道彩超在剖宫产疤痕处妊娠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研究

    目的:总结分析经阴道彩超在剖宫产疤痕处妊娠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8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0例剖宫产疤痕处妊娠者为研究对象,分别接受经腹部彩超检查及经阴道彩超检查诊断,观察比较两种彩超方式的诊断符合率.结果:经阴道彩超诊断剖宫产疤痕妊娠的符合率98.00%明显高于经腹部超声诊断符合率86.00%,二者差异显著(χ2=4.8913,P<0.05.结论:经阴道彩超在剖宫产疤痕处妊娠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极高,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张海燕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联合诊断腕关节损伤的临床应用效果评价

    目的:评价腕关节损伤采用多层螺旋CT(MS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MRI)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80例腕关节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单一的MSCT、MRI及MSCT联合MRI诊断,比较3种诊断方法的诊断结果的差异性.结果:联合组的诊断率显著高于MSCT组、MRI组,组间所表现出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骨折、关节脱位检出率想象比,联合组依然高于MSCT组、MRI组,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结论:腕关节损伤选择MSCT联合MRI诊断的方式可获得可靠的诊断结果,具有临床借鉴和推广价值.

    作者:刘慧楠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颅脑MRI在老年急性眩晕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索颅脑MRI在老年急性眩晕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神经外科2018年1月-2018年8月收治的老年急性眩晕患者220例为对象,均接受颅脑MRI检查.结果:83例脑血管病引起的中枢性眩晕患者经颅脑MRI检测显示脑血管异常的有76例,诊断准确率91.57%;49例前庭性偏头痛经颅脑MRI检测显示有21例(42.86%)患者可见半卵圆中心内多个散在点状长T2或FLAIR序列高信号,T1WI等高信号;88例周围性眩晕患者经颅脑MRI检测未见异常.结论:颅脑MRI在老年急性眩晕诊断中应用价值高,有助于检出脑血管异常等,明确老年急性眩晕的病因,为早期诊断提供证据,值得推广.

    作者:苑芳芳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经会阴盆底超声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的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经会阴盆底超声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的诊断价值.方法:将我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期间的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进行研究,对其进行经会阴盆底超声检查,并且选取同时期的健康女性50例作为对照组,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平静状态下的尿道倾斜角、膀胱下降程度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压力状态下的尿道倾斜角、膀胱尿道后角、膀胱下降程度、大压力状态下膀胱颈移动度以及尿道内口漏斗形成概率相对于对照组较高,P<0.05.结论:经会阴盆底超声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的检查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有助于临床医师做出正确诊断,患者得到及时治疗.

    作者:陈凤玲;叶艳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肝脏动态增强CT与肝脏MRI诊断肝细胞癌对比分析

    目的:探究肝脏动态增强CT与肝脏MRI诊断肝细胞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5年1月—2018年1月到我院进行诊治的40例肝细胞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科后均给予肝脏动态CT检查与MRI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度.结果:MRI检查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度均著高于肝脏动态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肝脏动态增强CT,对肝细胞癌患者性MRI检查的准确性更高,值得临床推荐.

    作者:周丽波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X线检查在肺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肺癌临床诊断中应用X线检查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经临床病理检查证实为肺癌的患者70例进行研究,纳入对象有完整临床资料,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X线检查与CT检查,将病理结果作为标准,记录X线与CT诊断符合率,同时观察二者诊断时的影像学特征,实施统计学分析.结果:70例患者经病理检查证实中央型肺癌42例、周围型肺癌28例,其中X线检查中央型肺癌符合率为78.57%、周围型肺癌符合率为100.00%,CT检查二者符合率则依次为95.23%、92.86%,统计学比较看出CT检查在中央型肺癌符合率上差异显著(P<0.05),但周围型肺癌符合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从影像学特征上来看,两种诊断方式都有毛刺征或锯齿状、分叶征、胸膜凹陷征、细支气管充气征、空泡影、兔耳征,其中CT诊断检出前述征象率均显著高于X线检查(P<0.05).结论:X线检查肺癌有不错的价值,和CT诊断在一些方面价值相当,但二者又有各自的特点,可作为临床诊断与筛查肺癌的影像学手段,其中X线可作为肺癌初筛工具,结合CT诊断可进一步提高肺癌早期检出率,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避免病情恶化,改善预后.

    作者:黄建胤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经阴道超声诊断子宫内膜息肉良恶性的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诊断子宫内膜息肉良恶性的价值.方法:选取前来我院进行子宫内膜息肉检查的患者180例开展研究,所有患者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及病理检查,比较经阴道超声与病理检查结果;统计经阴道超声与病理检查病变分型情况;观察良、恶性患者内膜动脉血流情况及厚度.结果:诊断准确率为93.89%,灵敏度为84.00%,特异度为95.48%;病理检查与经阴道超声疾病分型诊断结果相近,数据无显著性差异,P>0.05;良性患者与恶性患者的内膜动脉收缩期阻力指数(RIen)、血流显示率、内膜厚度间比较有明显区别,P<0.05;而两组患者的内膜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SVen)指标对比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诊断,对子宫内膜息肉良恶性的诊断效能表现较优,对疾病分型诊断的准确率与病理诊断相近,且良性、恶性患者的血流情况、内膜厚度有显著区别,能够较好地诊断良性、恶性子宫内膜息肉.

    作者:杨立娟;苏海庆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早期脑梗塞的CT检查及诊断作用探究

    目的:探讨早期脑梗塞的CT检查与诊断作用.方法:将我院2016年11月—2018年1月接收的78例早期脑梗塞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患者依据不同诊断方法分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有39例患者,对照组行超声检查,观察组行CT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是94.87%,对照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是76.92%,两组患者诊断结果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早期脑梗塞行CT诊断具有显著诊断作用,能够获得较高诊断准确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张丽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MRI在直肠间质瘤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MRI在直肠间质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7年10月收治的直肠间质瘤患者45例,均接受CT检查和MRI检查,并与病理结果相对比,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检出率、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MRI检查的检出率分别为93.33%,特异性为86.67%,敏感性为88.89%,CT检查的检出率分别为80.00%,特异性为66.67%,敏感性为71.11%,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MRI诊断直肠间质瘤检出率高,特异性、敏感性强,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潘炳灿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临床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学影像学教学思考

    尽管医学影像学在临床诊疗中的价值已经凸显,但是临床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学影像学面者临诸多的问题.面对现实条件,尝试改变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增强临床专业住院医师学习得主动性和自学能力.

    作者:丁玖乐;张永成;陈杰;邢伟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儿童胸部CT检查中不同防护方法对性腺部位散射线的防护分析

    目的:探讨儿童胸部CT检查中不同防护方法对性腺部位三射线的防护效果.方法:于2017年6月—2018年6月,对照分析78例胸部CT检查儿童,其中常规组39例行覆盖式铅片防护,研究组39例行全包裹式铅片防护.结果:研究组体表剂量明显低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全包裹式铅片防护具有确切的效果,可有效防护扫描野之外的散射线,还可以降低其辐射剂量,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作者:谭福前;朱旭英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综合护理在放射检查及介入治疗的整体护理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究放射检查及介入治疗患者应用综合护理的作用与价值.方法:选择72例于我院接受放射检查与介入治疗的患者,纳入时间为2016年7月—2017年7月,采用抽签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均36例.其中参照组应用常规检查或介入治疗护理方式,实验组行综合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与护理不良事件.结果:实验组病房环境、术后康复、护理技巧、沟通交流等方面评分均高于参照组,实验组坠床、造影无效、血管痉挛等不良护理事件发生率(5.56%)明显低于参照组(25.00%),两者差异明显(P<0.05).结论:综合护理形式在放射检查及介入治疗方面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提升患者对护理工作及护理人员满意度水平,应予以临床推广.

    作者:高源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北方寒冷环境与颈动脉超声检查阳性率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北方室外寒冷环境与颈动脉超声检查阳性率的相关性.方法:采取随机数字表编号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2月—2018年10月接诊5000例疑似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患者.纳入患者均给予颈动脉超声诊断检查.分别于室温环境、0℃环境、-5℃环境、-10℃环境下依次进行4次超声诊断,评估不同条件下患者颈动脉超声诊断阳性率.结果:以室温环境诊断结果为基准水平.5000例患者在室温环境下的颈动脉超声诊断阳性率为80.00%.与室温环境检查阳性率相比较,0℃环境下,颈动脉超声诊断阳性4403例,超声检查阳性率为88.06%,P<0.05.-5℃环境下,诊断阳性例数4625例,超声检查阳性率为92.50%,P<0.05.-10℃环境下,诊断阳性例数4678例,超声检查阳性率为93.56%,P<0.05.结论:超声诊断阳性率受到环境温度干扰,北风寒冷环境可升高颈动脉超声诊断阳性率,达到-10°环境时影响极为显著.临床进行颈动脉超声诊断时,需要考虑环境温度,控制标准室温环境,以确保颈动脉超声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陈哈娜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非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视盘周围视神经纤维层厚度变化的研究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非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时视盘周围视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的改变情况.方法: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测NPDR患者及正常对照组的视盘周围RNFL厚度,并将检测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轻度NDPR患者视盘旁上方、下方及平均RNFL厚度明显薄于正常对照组(P<0.01),中、重度NDPR患者视盘平均、上方、下方、鼻侧、颞侧RNFL厚度均明显薄于正常对照组(P<0.01),中、重度NDPR患者在视盘旁平均、上方、下方、鼻侧、颞侧RNFL厚度均较轻度NPDR组下降(P<0.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NPDR时,视盘旁部分RNFL厚度已经开始变薄,且随着病情的发展,变薄的趋势更明显.

    作者:杨俊;陆华文;张嘉健;赵海金;赵夏海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颈部血管彩超检查时人性化护理的临床应用观察

    目的:颈部血管彩超检查时人性化护理的临床应用观察.方法:抽取100例颈部血管彩超检查病人进行探讨,随机分组,对照组采取一般护理干预,研究组采取人性化护理干预.结果:通过分析,研究组明显强于对照组,差异较大,具有临床对比价值.结论:针对颈部血管彩超检查者采取人性化护理干预,可以减少检查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邱松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精细化护理干预在小肠三维CT成像检查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目的:研究精细化护理干预在小肠三维CT成像检查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0例行小肠三维CT成像检查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50)与观察组(n=50),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添加精细化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扫描图像质量、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细化护理干预在小肠三维CT成像检查患者中应用具有显著价值,值得推广.

    作者:王智萍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医学影像学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

    医学影像学随着现代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成为医学院校的基础教学课程之一.其课程繁杂,能为临床诊断、疾病检查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医学影像学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促进医学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王波;吴昆华;龚霞蓉;任丽香;张洁;安鸿飞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自助胶片打印机在我院的应用探讨

    通过对医院放射科现有业务的微改造,建立自助式的胶片和报告打印系统,解决传统模式下放射科分发报告与胶片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减少病人取片等待时间.本文主要放射科自助胶片打印系统在本院的改造过程与应用效果,重点讨论自助打印系统如何通过对现有系统及流程的微改造以适应现业务流程的过程.

    作者:孙薇;徐向东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乳腺恶性叶状肿瘤2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提高放射科医生对乳腺叶状肿瘤的X线及MRI表现的认识,以影像及病理相结合的方式给外科手术提供依据,帮助预后评估.方法:回顾来我院检查并进行诊疗的2例乳腺恶性叶状肿瘤患者的磁共振表现及诊疗经过,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2名女性术后病理证实为恶性叶状肿瘤.结论:乳腺叶状肿瘤是十分少见的纤维上皮肿瘤,该肿瘤易误诊为纤维瘤,部分具有潜在恶性及术后易复发的特点,穿刺活检、术中冰冻等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影像诊断尤其是磁共振成像技术对乳腺疾病的诊断有一定的提示作用,利用乳腺动态磁共振成像技术对软组织高分辨率的特点,对病灶的大小、范围、病灶信号及强化特点、是否存在腋下淋巴结或转移等都有的客观的显示,帮助临床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通过影像、病理及临床相结合的方式,提高该肿瘤的术前诊断的准确率,降低复发率、评估预后等.

    作者:蔡钰;韦慧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浅谈核医学科的放射防护与护理管理

    目的:探究核医学科的放射防护措施,并分析其具体的护理措施.方法:严格按照国家对放射源的管理标准,建立健全的放射源管理制度,规范相关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提升其护理技巧,不断优化放射源管理措施,为患者临床诊治提供保证,促进核医学科的各项检查和治疗顺利开展.结果:通过放射源管理制度的建立与护理人员娴熟的护理操作,不仅明显提高了临床诊治效率,还降低了核素污染率.结论:建立健全的放射源管理制度,规范护理人员的护理操作,是促进临床诊治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也是降低核素污染的重要任务.

    作者:刘军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3D打印模型辅助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疾病应用3D打印模型辅助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将113例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57例)与对照组(56例),对照组行常规颅内血肿清除术,观察组行3D打印模型辅助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观察两组血肿清除率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后3d、7d观察组患者血肿清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75%,显著低于对照组10.71%的发生率(P<0.05).结论:应用3D打印模型辅助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的血肿清除率高,术后不良反应低.

    作者:苗志凯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细节护理在神经介入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分析细节护理在神经介入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我院收治神经介入治疗患者116例,选至2015年4月—2017年11月,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基础护理对照组58例,细节护理试验组58例,评定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试验组治疗依从性为98.3%,比对照组的86.2%高.护理差错发生率为1.7%,比对照组的12.1%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于神经介入治疗中实施细节护理,有助于提高治疗依从性,预防护理差错的发生,值得学习.

    作者:吴丽霞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MRI弥散加权成像在骨肌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究MRI弥散加权成像在骨肌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骨肌肿瘤患者18例纳入研究,入选时间为2018年2月—2018年9月,经活检病理或手术病理诊断证实,其中11例为良性肿瘤,7例恶性肿瘤,同期选取行MRI检查无骨肌肿瘤的25例患者作为对照,均采用MRI弥散加权成像进行检查诊断,比较不同B值的表观弥散系数值(ADC)的变化情况.结果:良性肿瘤的ADC在600s/mm2、800s/mm2、1000s/mm2与恶性肿瘤与正常肌肉的ADC值比较明显较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骨肌肿瘤诊断中应用MRI弥散加权成像可进行有效的鉴别诊断,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张敬辉;杨帆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医学影像技术学CT的工作原理以及新应用探讨

    医疗技术的进步,带动了CT技术发展的步伐.在各种疾病中的有效应用,极大的带动了医疗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但CT技术的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确保其使用的便利性、安全性、可靠性,掌握其工作原理、应用进展等尤为关键.

    作者:刘全胜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手及膝关节畸形者X线拍片位置探讨

    探讨手及膝关节畸形者X线佳投照位置.对RA终末期患者行X线后前位双手同照和前后位左右手分别投照、或不同方位投照比较,后者关节间隙得以正确显示.膝关节伸不直者及膝内翻者行前后位投照和后前位左右膝分别投照的图像进行比较,后者优于前者.

    作者:杨本华;闫文涛;胡万鑫;张刘现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实时床旁超声技术在儿童急腹症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分析在儿童急腹症诊断上采用实时床旁超声技术的价值.方法:选择在2017年7月—2018年7月间我院收治的110例急腹症患儿参与到本次实验研究当中,全部患儿皆采用实时床旁超声技术检查,并对所得诊断结果和手术、病理、CT诊断结果做对比分析.结果:110例急腹症患儿(急性阑尾炎34例、急性肠套叠76例)中,经实时床旁超声技术检查急性肠套叠符合率98.7%、急性阑尾炎符合率94.1%.经病理与手术检查诊断,实时床旁超声技术的诊断漏诊率为2.7%,诊断总符合率为97.3%.CT检查诊断急性肠套叠符合率90.8%、急性阑尾炎符合率76.5%与实时床旁超声技术相比,差异值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在对儿童急腹症的诊断上,应用实时床旁超声技术的诊断方法能够得到准确信息.

    作者:刘雪梅;刘锵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超声引导下乳腺肿物旋切技术的应用体会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乳腺肿物旋切技术的应用体会.方法:回顾我院收治的186例乳腺肿物患者,均接受超声引导下乳腺旋切术,共旋切肿物282个,恶性肿物4个,良性肿物278个,总结手术后结节的病理,术中、术后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结论:超声引导下乳腺肿物旋切术是一种可视化的微创手术,需要把握好适应症,操作仔细、预防术后并发症,是一种安全、可靠、便捷、准确的治疗方法

    作者:林育生;于春英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柔性线圈行肩关节磁共振扫描时的影像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总结并归纳柔性线圈行肩关节磁共振扫描时的影像质量影响因素.方法:本文将40例因肩关节疼痛来我院检查的患者纳入研究,我院磁共振扫描仪器采用的是柔性线圈,患者均进行肩关节磁共振扫描,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并归纳柔性线圈行肩关节磁共振扫描时的影像质量影响因素.结果:仰卧内旋位检测会导致影像质量重叠,一般采用仰卧外旋位或仰卧中立位进行检测.线圈缠绕过紧、扫描次数、扫描序列、扫描参数等均会影响磁共振扫描的影像质量.结论:线圈缠绕过紧、扫描次数、扫描序列、扫描参数等均会影响磁共振扫描的影像质量,一般通过改变检测体位、避免线圈缠绕过紧、增加扫描次数、适当调整FOV等措施来调整影响质量,采用脂肪抑制技术抑制脂肪和运动伪影.

    作者:裴锐昌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研究肺部结节诊断中128层螺旋CT低剂量的应用

    目的:探讨肺部结节诊断中128层螺旋CT低剂量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之间收治的120例肺部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顺序不同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各60例,所有受检者均采用飞利浦128层螺旋CT扫描,对照组受检对象采用180mA常规剂量,观察组采用50mA低剂量,对比两组图像质量评分、肺结节检出率、肺癌结节检出率、结节大直径.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图像质量评分、肺结节检出率、肺癌结节检出率、结节大直径等指标对比,差异不大,P>0.05.结论:低剂量128层螺旋CT扫描技术的肺部结节检出率、图像质量与常规剂量128层螺旋CT扫描技术相近,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张亚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高频超声对高血压前期人群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的检测分析

    目的:分析高频超声对高血压前期人群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的检测效果.方法:将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进行检查的150例高血压前期人群作为本次研究组,选择同期健康人员150例作为本次参照组,对人群内均实施高频超声检查,比较两组检查结果,探讨高频超声对高血压前期人群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的检测效果.结果:研究组的颈动总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分叉处内中膜厚度、颈内动脉中膜厚度、平均内中膜厚度、斑块总积分均高于参照组,且P<0.05,具有探析价值.结论:应用高频超声对高血压前期人群实施检查,能够有效查出受检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及时排查出高血压前期高危人群,做好病症形成的风险规避措施,在临床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作者:杨续瑞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分析

    目的:分析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急性脑梗死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于2018年1月—2018年9月期间收治的疑似急性脑梗死患者27例,所有患者均接受磁共振常规T2WI、T2WIFLAIR、T1WIFLAIR以及DWI扫描,记录ADC值,然后就对侧正常脑组织ADC值进行检测,通过对比两项ADC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7例患者中,有21例处于急性期,6例处于超急性期,所有患者的DWI检测结果均显示高信号,ADC显示低信号,T2WI显示等信号与稍高信号,相对比正常组织的ADC,患侧ADC值明显较低,数据比较,组间存在较为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行磁共振弥散成像检测,可以发现其在病灶处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而且可以有效区分多发脑梗死患者的新旧病灶,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金展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数字图像处理在医学影像方面的应用

    目的:本文深入探讨了数字图像处理在医学影像方面的应用.方法:挑选了8例肺癌患者,对所有患者均进行CT检查以及PET全身影像,经过ps软件处理,终进行图像的输出,获得的PET和CT融合图像.结果:CT影像经过PS软件处理之后图像更加清晰.结论:为了能够从医学影像中获得更多的生物信息,需要对医学影像产生的原始数据进行处理.

    作者:张宗斌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冠脉疾病的诊断价值

    目的:分析冠脉疾病患者应用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1月92例在我院接受冠脉疾病诊治的患者,为全部患者提供CT A冠脉造影检查,完成检查后2周内为患者提供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结果:冠状动脉硬斑块检出率为73.91%,冠状动脉软斑块检出率为71.74%,冠状动脉钙化检出率为90.22%,冠状动脉狭窄检出率为97.83%,冠状动脉狭窄检出率以及冠状动脉钙化检出率明显高于冠状动脉硬斑块以及冠状动脉软斑块检出率,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狭窄检出率以及冠状动脉钙化检出率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硬斑块以及冠状动脉软斑块检出率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动脉狭窄检测特异度为95.12%,灵敏度为92.22%,阴性预测值为95.71%,阳性预测值为91.21%.结论:冠脉疾病患者应用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能够使其冠脉血管获得清晰显示,同时有助于临床医生正确判断冠脉狭窄程度,具有较高的应用安全性和准确性,可为临床医生制定对症治疗计划提供信息以及参考.

    作者:朱助培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数字化X线摄影(DR)与低剂量螺旋CT在肺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目的:探索数字化X线摄片(DR)与低剂量螺旋CT扫描在肺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疑似肺癌患者100例为对象,均接受DR摄片和低剂量螺旋CT扫描,对比两种方法的肺癌检出率等.结果:肺癌病灶直径≤5mm和6~10mm的检出率:DR均明显低于低剂量CT,且肺癌病灶的总检出率:DR低于低剂量CT,P<0.05;对于直径11~20mm和>20mm的检出率:DR与低剂量CT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螺旋CT在肺癌筛查中应用价值高,尤其是对于直径微小的肺癌病灶,低剂量螺旋CT检出率高,且辐射剂量低,值得推广.

    作者:凌俊强;王世疆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Slot Scan摄影技术在双下肢全长摄影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slot scan全景摄影技术在双下肢全长摄影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6月1日—2018年6月25日行双下肢全长摄影患者135例,利用Slot检查技术,通过一次连续几秒曝光后重建获得包含双髋关节至踝关节的双下肢全长X线影像.结果:135例患者都能顺利地一次性完成双下肢全长检查,通过软件自动拼接重建处理,获得清晰、无形变的双下肢全长X片,范围包括髋关节到足尖.结论:slot scan全景摄影技术简便快捷,在下肢全长摄影中成像速度快、成像精度高、失真度小、测量数据精确可靠,具有重要的临床诊疗意义和应用推广的价值.

    作者:王世疆;韦芳玉;杨海坚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增强CT用于临床诊断腹部肿瘤腹腔转移的价值分析与随机对照分析

    目的:随机对照分析将增强CT应用于腹部肿瘤腹腔转移患者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此文加入研究的数据来自2016年3月—2018年3月本医院予以诊断及治疗的62例腹部肿瘤腹腔转移患者,按照抽签法开展分组,一组纳入31例,试验组采取增强CT诊断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CT诊断方法,计算及分析两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不良反应总统计值.结果:试验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96.77%)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相关指标(80.65%),P<0.05,显示数据分析后的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统计值(0.00%)相比对于对照组患者相关指标(3.23%),P>0.05,未显示数据分析后的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腹部肿瘤腹腔转移患者临床诊断中采取增强CT技术呈现较优诊断效果,展现重要应用价值.

    作者:张彬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结合后处理技术对小儿支气管异物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析多层螺旋CT采用低剂量扫描结合后处理技术对小儿支气管异物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门诊在2014年3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35例支气管异物患儿,对全部患儿采用多层螺旋CT检查,进行低剂量扫描并结合容积重组(VR)、曲面重组(CPR)、多平面重组(MPR)、大密度投影(MIP)等,观察分析患儿的异物发生位置.结果:左侧主支气管异物患儿11例,左肺下叶支气管开口位置患儿1例,气管隆突处患儿1例,右侧支气管异物患儿22例,其中右侧主支气管患儿9例,右肺上叶支气管开口位置患儿1例,右肺中叶开口位置的患儿2例,中间段支气管患儿10例.结论:多层螺旋CT采用低剂量扫描结合后处理技术对小儿支气管异物的临床诊断价值较高,提高诊断准确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震震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双源CT头颈部CT血管造影扫描参数优化探究

    目的:分析双源CT头颈部CT血管造影扫描参数优化效果.方法:我院在2018年1月—2018年8月收治50例头颈部血管病变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别划分为观察组(n=25)和对照组(n=25).两组均执行双源CT头颈部CT血管造影扫描.其中,对照组将阈值设置为100H U,触发点设置在颈动脉主干部位,观察组将阈值设置为70HU,触发点设置在主动脉弓升为位置,对照两组的诊断结果.结果:观察组的颈部动脉节段图像质量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在比较分析中差异显著,统计学符合P<0.05.结论:采取双源CT头颈部CT血管造影扫描头颈部血管病变患者中,给予参数的优化能获取良好的图像质量.

    作者:汪飞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电子直线加速器等中心误差发生原因分析

    电子直线加速器是对肿瘤进行放射治疗的一种加速器装置,电子直线加速器等中心分别在不同的机架角度设置位置,在运行过程中由于受到重力因素的影响作用,由此产生了系统性误差,本文分析了在治疗过程中电子直线加速器等中心误差出现的各种影响因素,从而对其运行情况进行维护,提升电子直线加速器的工作效率.

    作者:田洪;胡蝶;黄玉梅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GE OPTIMA CT660螺旋CT冠状动脉CTA成像中扫描技术优化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与分析在临床上GE OPTIMA CT660螺旋CT冠状动脉CTA成像优化扫描结果.方法:选择在2017年10月—2018年3月时间段实行GE OPTIMA CT660螺旋CT冠状动脉CTA成像对扫描检查进行优化的患者100例.患者被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各为5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固定电流毫安的手段进行扫描,而观察组根据患者体重指数调整电流毫安量以及使用EGG电流对扫描模式进行调节.后比较与分析两组患者的肺静脉与肺动脉以及冠状动脉与冠状静脉的CT值.结果:观察组患者肺静脉与肺动脉以及冠状动脉与冠状静脉的CT值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在临床上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GE OPTIMA CT660螺旋CT冠状动脉CTA成像中对扫描技术进行优化,可以有效提高早期诊断结果的正确率,明显降低发生冠心病等危险事件的机率,降低患者死亡率,值得临床上广泛推广与应用.

    作者:刘志华;颜雷;刘英;苏利营;赵媛;岳中华;陈丽丽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CT、MRI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诊断确诊率分析

    目的:分析和对比CT和MRI诊断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准确率.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已确诊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50例,再选取同期收治的脑梗死的患者27例,所有患者均行CT和MRI检查,观察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的准确率.结果:CT和MRI诊断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准确率分别为28%和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行磁共振动脉成像检查显示基底动脉A型40条、B型3条、C型3条,A型合并B型改变2条、无异常2条.结论:MRI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朱冬青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论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关系

    目的:分析探讨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作用,如何提高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以我院医疗机构以及医疗设备为基准,从个人临床实践经验处罚,从医疗体制改革下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应用入手,分析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之间的关系.结果:医学影像技术是医学影像诊断的技术支持,两组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医学影像诊断的需求推动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医学影像技术是医学影像诊断改革的推动力,两者是相互辩证统一的整体.结论:医学影像的诊断需要强化医学影像技术的额支持,通过临床诊断需求以医学影像诊断技术为主,提高医学影像诊断正确率以及诊断水平,提高医院诊断水平以及医疗服务质量.

    作者:李艳卫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CT诊断分析及临床预后评估

    目的:探讨MSCT在SPTP影像诊断、临床分期、手术完全切除性判断、临床预后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手术、病理诊断SPTP病例共12例,分析其CT影像学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比较,评价CT诊断准确性、临床分期及手术完全切除预判的正确率;通过术后随访评价术前CT评估临床预后的准确性.结果:术前CT定性诊断与术后病理符合率达91.7%;对肿瘤的分期、手术完全切除预判的准确性达100%;CT临床预后评估与术后随访结果一致性高.结论:通过综合分析SPTP的MSCT影像学表现,可以提高SPTP诊断准确率,对肿瘤临床分期、肿瘤完全切除判断及临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周小忠;刘德樟;黄鑫;周玲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MR动态增强结合DWI对卵巢囊实性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MRI动态增强扫描联合DWI技术对卵巢囊实性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5例卵巢囊实性肿瘤,扫描采集患者的MR常规平扫、DWI及动态增强图像,分析动态增强时间-信号曲线类型,测量良、恶性组实性成分的平均ADC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良性组实性成份平均ADC值为(1.47±0.43)×10-3mm2/s,恶性组实性成分平均ADC值为(0.90±0.31)×10-3mm2/s.良性组与恶性组实性成分ADC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P<0.001),DWI结合MR动态增强扫描,对卵巢囊实性肿瘤良、恶性鉴别的正确指数0.854、灵敏度92.3%、特异性86.7%、阳性预测值90.6%、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8%.当选取阈值ADC值为1.23×10-3mm2/s,其诊断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0.5%、83.7%.结论:MR动态增强扫描结合DWI在卵巢囊实性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中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应常规用于临床卵巢囊实性肿瘤的术前检查.

    作者:韦进军;林海明;黄欣;黎军强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多层螺旋CT及三维重建影像在胫骨平台骨折诊断及分型中的应用意义

    目的:观察分析多层螺旋CT及三维重建影像在胫骨平台骨折诊断及分型中的应用意义.方法:选取本院84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均分为实验组(多层螺旋CT及三维重建影像诊断)和对照组(数字X线摄片诊断),分析两组诊断的准确率.结果:实验组准确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踝间隆突骨折正确诊断率、并腓骨小头骨折正确诊断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及三维重建影像在胫骨平台骨折诊断及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显著.

    作者:薛川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B超诊断胃肠穿孔的价值分析

    目的:探究B超诊断肠胃穿孔的临床价值,对B超与X线进行进行诊断对比.方法:对我院2015年5月—2017年5月共计40例肠胃穿孔患者采用B超声像图和X线检查对比分析,比较两种手段对肠胃穿孔的诊断价值.结果:B超对诊断肠胃穿孔各项症状有着比X西线更高的准确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者对B超检查的满意程度较X线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超检查对检验胃肠穿孔方面具有准确性较高、误诊率较低的特点,但检测腹腔游离气体的情况不如X线,应对患者具体的临床情况进行B超检查,必要时联合X线或体片,能提高检查结果的精确性.总的来说,B超临床价值较高.

    作者:杨淑芳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超声引导下微创旋切术治疗乳腺良性肿瘤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研究分析超声引导下微创旋切术治疗乳腺良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住院的100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因地制宜地根据每人基本情况的不同均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将采用传统常规切除手术治疗,观察组则将采用超声引导下微创旋切术治疗的方式.一段时间后将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以及手术之后总体情况要比对照组好的多,两组不良反应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微创旋切术治疗乳腺良性肿瘤有着明显的治疗效果,治疗过程平稳、安全,值得普遍推广.

    作者:孙永文;于茜茜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MRI检查与CT检查诊断膝关节损伤的临床效果

    目的:将MRI检查方法和CT检查方法均应用于膝关节损伤患者诊断中,评估临床效果.方法:此文资料是2016年4月—2018年6月本医院纳入诊断的50例膝关节损伤患者,对患者均实施MRI检查和CT检查及关节镜检查,统计患者的检查结果.结果:膝关节损伤患者采取MRI检查的检出准确率相比于采取CT检查的检出准确率明显提升,P<0.05,证明数据值之间的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膝关节损伤患者诊断中采取MRI检查的效果显著优于CT检查.

    作者:王彦宏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联合应用颈动脉超声及经颅多普勒超声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究颈动脉超声联合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8例进行研究,均实施经颅多普勒超声和颈动脉超声进行诊断,而后再联合颈动脉超声诊断,比较单一诊断和联合诊断的灵敏度、漏诊率和特异度、误诊率.结果:联合诊断在灵敏度和特异度方面,均要明显高于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和颈动脉超声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诊断的漏诊率和误诊率,均要明显低于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和颈动脉超声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联合经颅多普勒超声应用在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赵晓兰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3.0磁共振高分辨成像技术在剖宫产术后疤痕妊娠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疤痕妊娠(cesarean scar pregnancy,CPS)的MRI影像学特点,分析其对CPS的早期诊断及治疗价值.方法:分析2016年1月—2018年7月在我院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为CPS早孕患者41例,术前均行盆腔3.0TMRI和超声检查,观察其MRI和超声影像学特点,比较MRI和超声诊断CPS的特异度、准确度.结果:41例CPS患者中,超声正确诊断39例,诊断错误2例,正确率为95.12%;诊断正确39例均显示疤痕位于子宫下段前壁,妊娠囊位于疤痕处;超声表现为单纯孕囊型33,呈较均匀无回声团,其中28例见胚芽,20例见原始心管搏动,10例见卵黄囊;6例表现为混合包块型,呈混合回声团,并有不规则液性暗区.MRI均诊断正确,正确率为100%;41例MRI均能清晰显示妊娠囊位于子宫下段前壁疤痕处,并清楚显示疤痕处子宫肌层厚度及妊娠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36例表现为单纯孕囊型呈长T1长T2信号,其中1例囊内可见等T1稍长T2胚芽,其余5例囊内见小斑片状长T1短T2信号,增强扫描囊壁呈较明显环状强化;囊内除1例胚芽强化外,其余囊内均无强化;5例表现为混合包块型呈等、短、长T1及T2混杂信号,孕囊附着处周围见流空血管环绕;增强扫描包块呈明显不均匀强化,以孕囊附着处强化更明显.结论:MRI诊断CPS的特异度和准确度均高于超声,能够更清楚地显示子宫疤痕及妊娠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以及妊娠囊附着周围的血供情况,为临床早期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提供更多可靠的信息.

    作者:赵沁萍;丁可;黄建宁;黄瑞岁;陈炯;王大成;刘满荣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分析64排CT在周围型肺癌诊断中的效果与价值

    目的:将64排CT用于周围型肺癌诊断中,对其诊断价值进行评价.方法:对我院收治的98例周围型肺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进行X线与CT检查,对两组诊断方式结果进行评价.结果:CT诊断在分叶征、毛刺征、肺门肿大、棘样突起、血管集束征、胸水等征象检出率与X线诊断相比,均明显更高(P<0.05);CT诊断敏感行为95.92%(94/98),特异性为75.0%(6/8),X线检查敏感性为74.49%(73/98),特异性为38.10%(8/21),两种诊断方式诊断敏感性、特异性相比,CT检查相对更高(P<0.05).结论:64排CT在周围型肺癌诊断中应用价值较高,操作简便、安全性高,诊断敏感性与特异性较高,可提升疾病各种征象检出率,提升疾病诊断准确率,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依据,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作者:陈刚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螺旋CT、MRI在盆腔附件囊实性病变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意义

    目的:在临床上对盆腔附件囊实性病变的诊断,采用螺旋CT和MRI进行诊断,探讨在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取我院在前两年(2016年3月—2018年1月)接受的疑似盆腔附件囊实性病变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床位号分为给予螺旋CT诊断的对照组和采用MRI进行诊断的实验组,对两种影像学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观察采用不同诊断手法的临床指标.结果:根据影像学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可明显看出,采用MRI进行诊断的实验组诊断结果与病理学结果一致性较高,而采用CT诊断的对照组一致性较差,两组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疑似盆腔附件囊实性病变的患者,在临床上给予MRI进行诊断,可以提高与病理检查结果的一致性,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且具有较为明显的影像学特征,值得临床上广泛应用.

    作者:刘金良;孙志红;李文;尹祖展;王钺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超声造影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目的:分析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中应用超声造影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8年5月进入本院接受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共152例,对其进行超声造影诊断,CT诊断和MRI诊断,将超声造影,CT和MRI的诊断结果与手术或穿刺活检的病理结果对比.结果:治疗干预三个月的随访结果显示,超声造影技术的诊断灵敏度显著优于CT诊断与MRI,(P<0.05).而在特异度方面,三者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与CT诊断和MRI诊断相比,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中应用超声造影诊断的效果更显著,故方案推广意义大.

    作者:高明霞;刘学彬;林川;王林;朱林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三阴性乳腺癌的MR FLASH-3D动态增强影像表现与表观扩散系数分析

    目的:探讨非特殊类型三阴性乳腺癌的1.5T核磁共振FLASH-3D动态增强扫描影像学特征表现.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8年7月间接受MRI强化检查并经手术及病理免疫组化证实的乳腺癌患者137例,其中TNBC40例,非TNBC97例,分析两组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的核磁共振影像表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0例三阴性乳腺癌中,37例为肿块样强化,3例为非肿块样强化.97例非三阴性乳腺癌中,81例为肿块样强化,16例为非肿块样强化.分析显示,三阴性乳腺癌与非三阴性乳腺癌在病灶形态(P<0.05)、肿块边缘(P<0.001)、内部强化特点(P<0.001)、T2WI信号(P<0.001)、ADC值(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间表现为非肿块样强化的病变在病灶边缘、内部强化特点、T2WI信号及ADC值方面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非特殊类型三阴性乳腺癌在MR上更多表现为肿块样强化,边缘光滑,环形强化、T2WI上高亮信号及ADC值较高的影像学特点.

    作者:滕敏敏;邵元伟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脊柱结核的MRI表现与早期诊断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采用MRI诊断的价值并分析其影像学特征.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期间内接收的63例脊柱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MRI与CT检查.观察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结果,并分析两种检查方法影像学表现.结果:(1)早期诊断:MRI检查时脊椎及附件骨质或椎间盘破坏、椎旁脓肿、椎管侵犯、韧带扩散、硬膜脓肿、脊膜强化、钙化检出率较CT检出率更高,二者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影像学表现:MRI检查时T1WI呈中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并可见椎管受侵脊髓损伤,病情严重患者椎体呈现出楔形变且嵌入,且T1WI呈现低中信号,T2WI仍为高信号.CT检查时椎体边缘毛糙,并可见病变区椎骨呈现圆形或不规则性的骨质缺损.结论:针对脊柱结核可采用MRI检查诊断,影像学表现较为明显,且临床检出率较高,值得推广.

    作者:黄启标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MSCT对于急性肠坏死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急性肠坏死的多层螺旋CT(MSCT)影像表现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2018年12例经手术证实发生肠坏死的急腹症患者MSCT影像资料,同时应用多平面重组(MPR)后处理技术进行观察.结果:12例病例均提示伴随肠梗阻、肠壁水肿等表现,CT表现为肠系膜血管充盈缺损、推拉移位;肠管聚集,肠腔扩张积气及气液平改变,不同程度的腹腔积液积血;肠系膜局部脂肪密度增高.结论:MSCT及其后处理重建方法是一种有效的诊断技术,对急性肠坏死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庄毅;姜新宇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MR在肛瘘的应用现状

    对MR在肛瘘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介绍了各种序列对肛瘘病变显示的不同特点及信号分析,各种检查方法如高分辨率扫描、脂肪抑制、增强扫描等的应用对肛瘘病变及内口、外口的显示作用,论证MR在肛瘘这一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唐艳云 刊期: 2019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