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主办单位: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国际刊号:82-747
  • 国内刊号:1005-4529
  • 影响因子:1.88
  • 创刊:1991
  • 周期:半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747
  • 全年订价:532.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哥白尼索引(波兰), 国家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剑桥科学文摘,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5年9期文献
  •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及 AmpC 酶阴沟肠杆菌的检测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骨科医院阴沟肠杆菌感染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变迁,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的临床细菌标本3749份,对阴沟肠杆菌进行检验,确证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AmpC酶菌株,并进行耐药性分析,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细菌耐药性监测中心推荐的WHONET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137株分离菌株中检出阴沟肠杆菌603株占14.6%,603株阴沟肠杆菌主要取自伤口分泌物及穿刺液,分别占72.5%和12.6%;3年间阴沟肠杆菌产ESBLs株占27.9%,产AmpC酶株占18.7%,同产两类酶的菌株占5.1%;菌株对亚胺培南、美罗培能的耐药性<1.0%,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也相对敏感。结论菌株对碳青霉烯类、三、四代头孢菌素酶抑制剂复合药物较为敏感,其可用于临床中产ESBLs重症感染的治疗。

    作者:莫基浩;李少侠;任伟宏;李妙芳;尚秋美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创面分泌物与中段尿标本中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临床创面与中段尿标本中大肠埃希菌感染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0年6月-2013年9月临床创面分泌物与中段尿标本中分离出的265株大肠埃希菌进行比较,采用VITEK‐32微生物分析系统进行病原菌鉴定,药敏试验采用 K‐B纸片法,应用 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大肠埃希菌主要分离自普外科、骨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IC U等科室;创面与中段尿标本中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唑林、头孢噻肟、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头孢呋辛、头孢哌酮等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均>50.0%,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美罗培南等耐药率较低,均<10.0%。结论耐药菌的产生与抗菌药物的代谢过程有明显相关性,临床选用抗菌药物应以细菌耐药监测结果为基础结合不同感染部位细菌耐药的差异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同时加强创面与泌尿道感染的管理,防止耐药菌的产生。

    作者:谢朝云;熊芸;孙静;杨忠玲;胡阳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医院鲍氏不动杆菌临床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探讨鲍氏不动杆菌在临床标本中的分布及其耐药性,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2009-2012年临床分离各类标本中的鲍氏不动杆菌分布及药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对菌株进行鉴定,采用CLSI推荐的K‐B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采用WHONTE5.4软件进行数据统计。结果共分离出革兰阴性菌5796株,其中鲍氏不动杆菌635株,检出率为11.0%,呼吸道痰标本占89.8%;主要集中在IC U、内科、外科等;鲍氏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低,<8.0%,其次为多黏菌素B、黏菌素、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率<25.0%,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结论鲍氏不动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均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性,临床应加强其耐药性监测及针对性管理措施,减少耐药性菌株的产生及扩散。

    作者:张姝潇;潘立东;张青锋;周华锋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ICU 患者感染病原菌的分布与耐药性研究

    目的:探讨IC U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3年10月IC U 收治的529例患者,对患者的痰液、尿液、胸腹腔积液等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鉴定,药敏试验采用K‐B琼脂扩散法,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出病原菌371株,其中革兰阳性菌82株占22.11%,革兰阴性菌232株占62.53%,真菌57株占15.36%;主要革兰阴性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普遍较高,鲍氏不动杆菌对妥布霉素、阿米卡星敏感,耐药率<10.00%,铜绿假单胞菌对妥布霉素、美罗培南敏感,对阿米卡星100.00%敏感,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美罗培南100.00%敏感;鲍氏不动杆菌对三代头孢的耐药率高达100.00%,对环丙沙星、头孢吡肟的耐药率>90.00%,对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已>80.00%。结论 IC U病原菌感染主要分布在呼吸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中鲍氏不动杆菌的感染率逐年上升,并呈现泛耐药性,临床诊疗中应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性检测。

    作者:徐亮;黄大伟;揭凤英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心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探讨心内科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部位及感染病原菌种类与耐药性,为临床防治感染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3年12月心内科1396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医院感染率、感染部位分布、病原菌种类与耐药性进行统计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396例住院患者中有42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3.01%;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泌尿道和消化道感染为主,分别占40.48%、21.42%和14.29%;共分离出病原菌61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9株占63.93%,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革兰阳性菌18株占29.51%,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真菌4株占6.56%,以光滑假丝酵母菌为主;大肠埃希菌对庆大霉素和红霉素耐药率>53.00%,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7.00%;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庆大霉素和红霉素耐药率>54.00%,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10.0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头孢克肟、头孢哌酮和环丙沙星耐药率>55.00%,对庆大霉素、红霉素、氧氟沙星和阿米卡星耐药率<34.00%。结论心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率处于较高水平,感染部位多见于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临床上应加强病原菌监测,并制定相应措施,从而有效减少医院感染。

    作者:余晗俏;俞章平;钟忆周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病毒灭活过程对血浆成分影响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利用亚甲蓝(M B )光化学法对血浆进行病毒灭活过程后血浆中主要成分的变化,为临床上制备安全可靠的血浆提供指导方法。方法将随机采集的30份6 h内的新鲜血浆100 m l称重后留样,试验部分血浆加入MB ,并进行病毒灭活光照和过滤,病毒灭活过程完成后,比较实验血浆病毒灭活过程前后的血浆量、亚甲蓝浓度、凝血因子Ⅷ(FⅧ)、C级纤维蛋白原(Fib)、VWF等指标的差异。结果病毒灭活前凝血因子(FⅧ:C)为(113.44±22.43)%、血浆纤维蛋白原(Fib)为(225.67±48.32)mg/dl、凝血因子(FV :C)为(75.34±15.68)%、MB浓度为(1.14±0.22)μmol/L ,在经过病毒灭活过程后FⅧ:C为(92.01±15.83)%、Fib(183.62±37.48)mg/dl、FV :C(58.99±14.43)%、MB浓度(0.27±0.14)μmol/L ,均较灭活前有较为明显的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虽然也有所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过病毒灭活过程对血浆 FⅧ:C、VWF、Fib、FV :C、血浆容量均有所影响,但还是能够达到国家规定的临床用血标准,所以采用病毒灭活可以在保留血浆基本成分的情况下提高临床用血的安全性。

    作者:宋飞峰;李竹兰;杨莹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透出液癌胚抗原125在腹膜透析患者腹膜感染时的变化与病原菌分布

    目的:探讨透出液癌胚抗原125(CA125)在腹膜透析患者腹膜感染时的变化及病原菌分布,以期能为行腹膜透析的患者腹膜感染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行腹膜透析的230例患者,根据在腹膜透析期间是否发生腹膜感染进行分组,发生腹膜感染的26例患者为感染组,无腹膜感染的204例患者为非感染组,以电化学发光法检测透出液及血清中CA125水平,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C‐反应蛋白(CRP),腹膜感染患者取透出液行细菌培养。结果腹膜感染组患者透出液CA125为(68.44±10.78)U/ml、血清CRP为(58.95±14.63)mg/L ,高于非感染组(29.09±9.77)U/ml、(1.12±0.57)mg/L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膜感染组患者抗感染治疗前透出液CA125水平、血清CRP水平为(68.44±10.78)U/ml、(58.95±14.63)mg/L高于感染控制后(29.87±9.89)U/ml、(5.27±2.03)mg/L ,感染控制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6例腹膜感染患者腹膜透出液病原菌培养阳性率为100.00%,检出病原菌41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7株占41.46%,革兰阳性菌24株占58.54%。结论腹膜透析患者腹膜感染后透出液中CA125及血清CRP明显升高,在感染控制后下降,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检测透出液中CA125水平有助于评估患者腹膜感染严重程度。

    作者:申新宏;陶瑾;王焕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10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送检标本进行病原菌分离、培养鉴定,采用K‐B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分析。结果102份样本中共分离出病原菌109株,其中革兰阴性菌70株占64.2%,革兰阳性菌26株占23.8%,真菌13株占12.0%;共分离出多药耐药菌36株,其中铜绿假单胞菌15株占41.7%,金黄色葡萄球菌11株占30.6%,鲍氏不动杆菌8株占22.2%;多药耐药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均产生了较严重的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美罗培南、亚胺培南较敏感,耐药率<34.0%,鲍氏不动杆菌对氨曲南、哌拉西林较敏感,耐药率<13.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率为0。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细菌多药耐药现象严重,应引起临床人员重视。

    作者:李海燕;张艳艳;谢玉珍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急性炎症性肠炎的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炎症性肠炎患者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旨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90例急性肠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粪便标本进行病原菌检测及药敏试验;菌株鉴定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法,采用SPSS17.0和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分离出病原菌103株,前5位病原菌依次为志贺菌属、沙门菌属、副溶血弧菌、艰难梭菌、大肠埃希菌,分别占52.43%、21.36%、13.59%、6.80%、4.85%;志贺菌属、沙门菌属、副溶血弧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庆大霉素高度敏感,耐药率<10.00%,沙门菌属对庆大霉素敏感率达100.00%,副溶血弧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及环丙沙星敏感率达100.00%,但对头孢曲松、头孢他啶、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头孢拉定等高度耐药,耐药率均>70.00%。结论急性炎症性肠炎患者的病原菌分布较广,耐药性逐年增加,临床应加强病原菌检测及耐药性分析,有针对性的选择抗菌药物,减少抗菌药物的滥用。

    作者:刘英超;孙静;钟继红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尿路感染粪肠球菌与屎肠球菌的耐药性分析

    目的:探讨医院尿路感染患者中段尿中粪肠球菌及屎肠球菌的耐药性,为临床治疗粪肠球菌及屎肠球菌尿路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500例医院尿路感染患者,共分离出粪肠球菌126株及屎肠球菌85株,分析粪肠球菌、屎肠球菌的耐药性。结果粪肠球菌对四环素、红霉素、高浓度庆大霉素、高浓度链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77.78%、67.46%、37.30%、32.54%,对替考拉宁、万古霉素、替加环素的耐药率均为0;屎肠球菌对红霉素、青霉素G、氨苄西林、环丙沙星、莫西沙星等抗菌药物的耐药率>90.0%,对替考拉宁、万古霉素、替加环素的耐药率均为0;126株粪肠球菌中产酶6株,产酶率为4.76%;85株屎肠球菌中产酶11株,产酶率为12.9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粪肠球菌及屎肠球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具有较大差异,多药耐药肠球菌的出现也为临床的治疗带来很大难度;对于肠球菌属感染患者的治疗需要重视对菌株的培养以及耐药性分析,减少抗菌药物的盲目使用,以降低耐药菌株的产生,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马媛;韦霖;周九州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相关性,为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相关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1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125例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患者为试验组,另选取125名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运用免疫酶法分别对两组进行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和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的测定,并通过ELISA法对幽门螺杆菌IgG抗体和IgA抗体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在幽门螺杆菌IgG抗体阳性的甲状腺炎患者中随机抽选50例患者并将其等分为两组,治疗组予以抗幽门螺杆菌治疗,观察组不予以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在完成治疗5个月后,再测定其TGAb和TPOAb滴度并与其治疗前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试验组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Ig G阳性率、Ig A阳性率分别为78.4%、66.4%、69.6%,对照组分别为41.6%、32.8%、39.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进行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后,其TGAb和TPOAb的滴度对比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5),而观察组则保持不变。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相关,抗幽门螺杆菌治疗是治疗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汪茂荣;姚平;陈碧玲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mecA 基因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患者的耐药性研究

    目的:检测mecA基因在金黄色葡萄球菌(SAU)中的分布,探讨mecA基因与SAU耐药性的关系。方法用琼脂扩散法检测临床分离的112株SAU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采用 PCR方法检测SAU中的 mecA基因,并分析 mecA基因和SAU耐药性的关系。结果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59株占52.68%,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53株占47.32%;MRSA对青霉素G耐药率为100.00%,对红霉素和四环素耐药率分别为69.49%和47.46%,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敏感;MSSA对青霉素G耐药率高,为88.68%,其次为红霉素和克林霉素,耐药率分别为60.38%和28.30%,对苯唑西林、利福平、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敏感;SAU 耐药株主要从痰液中分离,神经外科分布多;mecA基因总阳性率为51.79%,其中M RSA 中阳性率为88.14%, MSSA中阳性率为11.32%,mecA 基因阳性的 MSSA 比 mecA 基因阴性有更高的耐药性。结论 MRSA 中mecA基因阳性率极高,在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王欢;沙栋杰;邱莲女;费鲜明;周永列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呼吸内科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常见病原菌分布与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呼吸内科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常见病原菌分布及相关危险因素,为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10月-2014年1月呼吸内科下呼吸道感染患者350份痰液标本,对其病原菌分布、耐药性进行统计分析,将350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100例无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作为对照组,对呼吸内科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350份痰液标本中共分离出病原菌32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28株占69.51%、革兰阳性菌31株占9.45%、真菌69株占21.04%;革兰阴性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等较敏感,耐药率<30.00%,革兰阳性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严重,仅对替考拉宁敏感,耐药率为0,真菌对伊曲康唑敏感;经 logistic回归性分析,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等有创操作、应用糖皮质激素、抗菌药物滥用、营养不良是呼吸内科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呼吸内科下呼吸道感染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耐药较严重,临床应针对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做好耐药菌的监测和预防控制。

    作者:宋昱晨;赵美芳;王月花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中老年偏瘫患者尿路感染病原菌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探讨中老年偏瘫患者尿路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为临床抗感染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门诊及住院偏瘫患者256例,收集患者的尿液标本,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2全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结果256份标本中共分离出病原菌169株,两种细菌混合感染12例,其中革兰阴性菌102株占60.4%,革兰阳性菌57株占33.7%,真菌10株占5.9%,前3位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属及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分别占47.9%、18.9%和10.0%;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ESBLs的检出率分别为43.2%和40.0%;革兰阴性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阿米卡星敏感率较高,耐药率<30.0%;革兰阳性菌中未发现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的耐药菌株。结论中老年偏瘫患者尿路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亚胺培南对革兰阴性菌的敏感性高,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对革兰阳性菌的敏感性高,真菌的检出率较低;尿路感染患者在用药前应留取中段尿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在细菌学及药敏试验结果的指导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减少耐药菌株和多药耐药菌株的产生,降低治疗费用,提高治愈率。

    作者:许晓枫;许尤佳;申俊;沈雪丹;耿先龙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幽门螺杆菌与真菌感染在胃病患者中的病理诊断分析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与真菌及双菌种感染在胃癌、胃溃疡中的病理诊断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胃癌、胃溃疡患者300例为研究对象,经胃镜采集的胃黏膜标本,福尔马林固定,采用常规的石蜡切片,HE染色及Giemsa染色,进行病理学检查;分别计算幽门螺杆菌、真菌及双菌种在胃癌、胃溃疡患者中的检出率,并将两组检出率进行统计比较。结果胃溃疡患者幽门螺杆菌、真菌及双菌种的检出率分别为68.0%、56.3%和51.2%,胃癌患者幽门螺杆菌、真菌及双菌种的检出率分别为60.4%、35.2%和34.4%;其中,胃癌患者真菌及双菌种检出率明显低于胃溃疡患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胃溃疡患者经病理学研究发现,体内的幽门螺杆菌、真菌及双菌种的感染率较高,尤其是胃溃疡患者,此方法为今后诊断、治疗胃溃疡、胃癌提供准确的检测,值得临床参考借鉴。

    作者:张彪;张丹;王峰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鉴别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感染的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建立全身感染性疾病小鼠模型,探讨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 )在鉴别诊断革兰阳性菌感染和革兰阴性菌感染方面的价值。方法选择216只IC R小鼠,每组8只,通过尾静脉分别注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建立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所致的小鼠全身感染模型,分别在感染后1、3、6、12 h及1、2、3、5、7 d处死各组小鼠,检测其血清NGAL浓度。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组的小鼠NGAL浓度在感染后3 h明显升高,为(926.84±245.76)ng/ml ,大肠埃希菌感染组的小鼠NGAL浓度在感染后1 h明显升高,为(554.34±47.63)ng/ml;ROC曲线分析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组和大肠埃希菌感染组 NGAL 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08、0.979,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NGAL在感染早期即明显升高,但其变化在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引发的小鼠感染模型之间并无差异。

    作者:谢尹晶;段晋燕;张洪瑞;刘一凡;吴小利;唐红卫;杨继勇;罗燕萍;王成彬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致严重脓毒血症大鼠模型的建立

    目的:采用尾静脉注射法初步建立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所致严重脓毒血症动物模型,为进一步研究人类该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预防、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清洁级雄性Wister大鼠48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8只,对照组给予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 ml/kg ,其余5组给予尾静脉注射白色假丝酵母菌液1 ml/kg (浓度为4×108集落形成单位/L )造成严重脓毒血症;分别于6、12、24、36、48 h各时间点采血检测血常规及生化指标,并观察大鼠肝、心、肺、肾等组织病理学形态改变。结果各处理组血常规白细胞及生化指标、谷草转氨酶、尿素、肌酐与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其中白细胞于6h开始逐渐降低,于24h时达低值,之后有所上升;谷草转氨酶6h开始升高,12 h升高明显,在24 h时达高峰,之后逐渐下降;尿素和肌酐在6、12 h变化不明显,在24 h及之后有大幅度上升,48 h达高峰,病理形态学检查显示动物多个器官明显受损。结论大鼠尾静脉注射白色假丝酵母菌液可致大鼠体内广泛炎症反应,并伴有多器官损伤,其改变符合严重脓毒血症的标准和特征,该研究成功建立白色假丝酵母菌脓毒症动物模型,为真菌脓毒血症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张继红;赵燕;李刚;范卫;史继敏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并发医院感染的易感部位、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实验室参考指南。方法逐项查阅医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医院感染的215例患者临床资料;感染标本的病原菌分离、鉴定均依据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常规技术程序进行;药敏检测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抑菌圈测量及耐药性判断参照CLSI新折点;采用WHONET 5.6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肝硬化失代偿期继发医院感染部位以腹腔、下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道为主,分别占29.3%、22.2%、15.6%和13.7%;215份感染标本中分离出病原菌28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93株占67.0%,革兰阳性菌68株占23.6%,真菌27株占9.4%;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多药耐药性和交叉耐药性非常严重,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为45.8%,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为48.6%;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检出率分别为24.4%、27.3%。结论医院感染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生命已构成巨大威胁,临床应减少有创性医疗手段、实施综合性治疗与支持疗法,以提高肝病患者的临床治愈率,延长肝硬化患者的生存期。

    作者:刘东华;胡艳华;王少敏;鲁艳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不同真菌感染对降钙素原的差异与疾病预后的关系

    目的:观察不同真菌感染降钙素原的差异性,并对其与疾病预后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于IC U就诊的危重病患者54例,根据危险评分分组,非危重组24例、危重组25例、极危重组5例;研究不同感染部位血清降钙素原水平、不同菌株感染血清降钙素原水平以及降钙素原与疾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54例真菌感染患者中肺部感染26例占48.15%、消化道感染12例占22.21%、泌尿道感染9例占16.67%、血流感染9例占12.96%;不同感染部位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具有一定差异性,其中血清降钙素原水平较其他部位明显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共培养出病原菌86株,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占55.81%,热带假丝酵母菌占37.21%,克柔假丝酵母菌占6.98%,降钙素原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危重程度的不断升高,降钙素原水平逐渐增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T与危重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降钙素原对真菌感染的诊断有重大意义,但不同菌株间差异无显著性,其水平与疾病危重程度密切相关。

    作者:魏万昆;万程彬;张毅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2012年医院多药耐药菌监测与分析

    目的:探讨2012年临床多药耐药菌的分布特点,为预防和控制多药耐药菌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Walk Away40 SI细菌分析仪对2012年1-12月临床送检的标本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采用WHO‐N E T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2年从临床送检的10826份标本中共检出病原菌3148株,其中多药耐药菌491株占15.60%,革兰阴性菌363株占73.93%,革兰阳性菌128株占26.07%,前5位病原菌依次为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18.33%、17.11%、16.50%、10.59%、8.56%;多药耐药菌在临床科室分布前3位的科室依次为神经外科、骨科和 IC U ,分别占26.68%、18.74%和10.39%。结论细菌的多药耐药性在临床分离菌株中非常普遍,对临床抗感染治疗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加强医院感染监测和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郭健莲;邱跃灵;江先海;肖斌龙;刘惠娜;李强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胆石症患者胆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分析胆石症患者胆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254例胆石症患者,采集发生胆道感染患者静脉血和胆汁,对其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进行筛查,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54例胆石症患者发生胆道感染164例,感染率为64.57%;血培养阳性90例,阳性率为35.43%,胆汁培养阳性164例,阳性率为64.57%,胆汁培养的阳性率明显高于血培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胆汁培养出病原菌164株,其中革兰阳性菌68株占41.46%,革兰阴性菌96株占58.54%;血液培养出病原菌90株,其中革兰阳性菌36株占40.00%,革兰阴性菌54例占60.00%,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粪肠球菌为主;革兰阳性菌对舒巴坦、红霉素的耐药率较高,>85.00%,对万古霉素、呋喃妥因敏感,耐药率为0;革兰阴性菌耐药性严重,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50.00%,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达100.00%,对亚胺培南敏感,耐药率<4.00%。结论胆石症合并胆道感染患者胆汁培养的阳性率较高,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均产生了较严重的耐药性,临床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作者:赵欣;魏琳琳;董青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开放性骨折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与药敏分析

    目的:观察和分析开放性骨折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和药敏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医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200例开放性骨折患者伤口感染分泌物标本,对采集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并对分离出的病原菌进行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采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328份伤口分泌物标本中共分离出210株病原菌,检出率为64.02%;检出革兰阳性菌98株,占46.67%,其中以粪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的检出高,分别占16.19%、14.29%和11.43%;检出革兰阴性菌112株占53.33%,以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的检出高,分别占15.71%和13.81%;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呈现上升的趋势。结论开放性骨折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呈现多种条件致病菌感染,病原菌的耐药率有所上升,应严格控制患者并发感染的高危因素,做好围手术期的预防感染工作,促进伤口尽快愈合,要及早进行伤口分泌物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作者:陈文革;杨朝晖;黄高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阿利新兰刚果红染色法在烟曲霉菌生物膜胞外多糖染色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研究烟曲霉生物膜中胞外多糖染色的新方法,评价阿利新兰刚果红染色对烟曲霉胞外多糖染色的可靠性。方法将烟曲霉受试菌株的浓度为1×105孢子/m l的孢子悬液1ml ,加入到24孔的组织培养板中的无菌玻璃细胞爬片上,37℃孵育,分别在孵育的不同时间用阿利新兰刚果红复合染色染胞外多糖,在光镜下观察曲霉生物膜胞外多糖的变化,与电镜下观察到的生物膜胞外基质相比较。结果阿利新蓝刚果复合染色后光镜下观察发现,菌丝被染成蓝色,胞外多糖为深红色;第8小时孢子萌芽,第12小时菌丝延长,第16小时菌丝的周围开始出现深红色的胞外多糖,第20小时深红色的菌丝之间有深红色的胞外多糖,第24小时深红色的胞外多糖布满载体表面,第48小时菌丝基本完全被胞外多糖包裹;整个生长过程与扫描电镜观察生物膜变化的结果完全相符。结论用阿利新兰刚果红染色观察烟曲霉生物膜胞外多糖简单、可靠、重复性好,适用于临床检验和实验室研究。

    作者:黄宏;陈一强;孔晋亮;温汉春;侯长春;王可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医院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研究

    目的:研究医院感染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表型及耐药基因,以期为临床防治医院感染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医院感染患者送检标本中分离的12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标准操作规程以及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析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率较高的抗菌药物为青霉素、红霉素、庆大霉素、克林霉素、四环素、环丙沙星,耐药率分别为100.00%、98.83%、80.00%、76.67%、76.67%、75.83%,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较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各耐药表型中,以Ⅵ型97.50%的耐药率高,其次分别为Ⅴ型(67.50%)、Ⅳ型(60.00%);金黄色葡萄球菌各耐药基因中,以 mecA 98.83%的耐药率高,且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基因的耐药性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一致。结论医院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对万古霉素高度敏感;耐药表型以Ⅵ、Ⅴ、Ⅳ型为主,耐药基因以 tetK及mecA 为主。

    作者:张志军;曹海燕;刘延媛;刘春来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液体流注效应在 CT 诊断感染性病变中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液体流注效应在CT诊断腹膜腔及体腔壁感染性病变的作用,分析液体流注效应对CT诊断感染性疾病的临床价值,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4年1月腹膜腔及体腔壁感染性病变患者31例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进行CT检查,对患者先行常规腹腔至上而下扫描,层厚和层间距均为10mm,局部细节层厚为5mm,速率为1.5~2.0ml/s,然后在造影剂注入后的45s在进行扫描调整准直器宽度在5~10mm,观察使用检查结果。结果所有患者在造影剂注入后检查结果显示,在腹膜腔、盆腔、体腔壁感染的CT影像学上表现均较明确,主要体现为梭状的线形影。结论运用液体流注效应能提高CT诊断腹膜腔及体腔壁感染性病变的诊断准确率。

    作者:李卫星;李卫青;戚绍飞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医院感染流行病学调查与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应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3年1月900例临床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医院感染患者的感染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00例患者中有78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8.67%;IC U、泌尿外科、呼吸内科、普外科等科室的感染率较高;感染部位以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为主;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有意识障碍、应用机械通气、住院时间≥10 d、有侵入性操作和联合应用抗菌药物与医院感染的发生具有相关性(P<0.05),进一步行 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49)、意识障碍(OR=2.798)、机械通气(OR=2.074)、住院时间(OR=1.719)、侵入性操作(OR=4.218)和联合应用抗菌药物(OR=1.842)均与医院感染的发生呈正相关关系。结论年龄、意识障碍、机械通气、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和联合应用抗菌药物等均是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实施规范化管理、增加相关经费投入、提高人员预防控制意识,特别是充分发挥护理管理在预防控制工作中的作用,是降低医院感染率的有效手段。

    作者:梁俊华;刘芬;王汉;王普清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不同输液接头应用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使用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PICC )治疗中应用不同输液接头对相关性血流感染率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实施PICC治疗患者339例,按数学随机方法分为机械阀组、肝素帽组、分隔膜组,每组各113例,3组患者分别实施对应输液接头治疗,对比3组患者感染率、发生时间、插管天数,并对感染患者实施病原菌检测。结果339例患者中发生感染43例,感染率12.68%;分隔膜组患者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为2.65%,机械阀组为18.58%,肝素帽组为16.81%,分隔膜组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机械阀组与肝素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隔膜组感染患者平均插管天数为(10.47±0.79)d ,优于其他两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共分离出病原菌45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9株占64.44%,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16株占35.56%,以鲍氏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结论分隔膜类输液接头发生相关性血流感染率明显较低,且导管使用时间长;同时PICC相关性血流感染中革兰阳性菌是主要病原菌,应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有效抗菌药物治疗。

    作者:徐雪芳;赵晓华;吴利和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住院患者医院感染情况,为住院患者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床旁与病历调查相结合,对2013年7月18日0∶00-24∶00所有住院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当日全院住院患者601例,实查601例,实查率为100.0%;医院感染20例、24例次,现患率3.33%、例次感染率3.99%;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占58.33%;IC U是医院例次感染率高的科室,为33.33%;病原学检查送检率为66.67%,共检出病原菌1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1株占61.11%;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9.27%,治疗用药使用率为63.98%,预防用药使用率为36.02%,一联用药占72.88%,二联用药占25.85%,三联及以上用药占1.27%;医院感染与患者年龄、气管切开、泌尿道插管等因素有关(P<0.05)。结论通过现患率调查结果,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监测,及时采取控制、预防措施,规范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高病原学送检率,可有效降低医院现患率。

    作者:陈苏红;丁自娟;葛巧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老年患者肺部感染合并心力衰竭的早期护理措施研究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肺部感染合并心力衰竭实施早期护理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4年1月呼吸科老年患者610例为研究对象,将2011年3月-2012年6月收治的32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给予常规诊疗护理;将2012年12月-2014年1月29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给予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并对潜在感染患者实施病原菌检测;对比两组患者肺部感染合并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及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对照组护理后肺部感染率、肺部感染合并心力衰竭发生率分别为20.31%和9.06%,观察组分别为6.66%和2.41%,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针对观察组感染患者实施病原菌检测,共培养出病原菌95株,前3位病原菌依次为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分别占36.84%、31.58%、21.05%;对照组护理满意度69.69%,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6.2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对老年患者降低肺部感染合并心力衰竭效果明显,可有效改善医患关系,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余惠霞;来桂英;陈冬梅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老年精神病患者呼吸道感染与牙菌斑定植菌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老年精神病患者呼吸道感染与牙菌斑定植菌的相关性,分析常见牙菌斑定植菌的病原菌分布,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老年精神病住院患者193例,根据其口腔是否有牙菌斑定植及定植量将其分为A、B、C3组,分别为有1种牙菌斑定植、≥2种牙菌斑定植、无牙菌斑定植,使其有可比性。结果 A、B、C组患者呼吸道感染率分别为37.50%、58.00%和13.79%,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A、B两组患者共检出病原菌225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32株占58.67%,革兰阴性菌93株占41.33%;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及氨苄西林敏感,敏感性分别为100.00%、100.00%和98.96%,而对青霉素、红霉素敏感性较低,仅为11.46%和21.88%,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舒巴坦敏感,对氨苄西林和环丙沙星的敏感性较低。结论老年精神病患者呼吸道感染的发生与牙菌斑定植有着密切关系,定植菌越多越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应加强口腔护理,减少感染发生,必要时选择敏感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作者:李宁;李璠;伍明超;万争艳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感染可能性评分预测血液系统肿瘤患者血流感染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通过感染可能性评分(IPS)对血液系统肿瘤患者发生血流感染(BSI)进行预测,对其可行性进行研究,为血液系统肿瘤患者发生血流感染的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84例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在进行化学治疗前均进行一次感染可能性评分,对所有感染可能性评分的患者从入院到出院或者是出现死亡均进行血流感染率的监测,评价感染可能性评分诊断血流感染的临床价值。结果感染可能性评分所有患者评价为(12.02±6.14)分,血流感染患者9例,发生率为11.54%;发生BSI患者的感染可能性评分为(14.08±6.96)分,未发生BSI患者的感染可能性评分为(10.98±6.12)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感染可能性评分预测血流感染的佳值为12.98、灵敏度为78.69%、特异度为75.77%、曲线下面积为0.69、阳性预测值为66.14%、阴性预测值为92.35%。结论感染可能性评分作为筛选血液系统肿瘤患者血流感染的一个有用工具,对患者的护理、治疗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王晓珍;江雅;陈景莲;凌红艳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感染与炎症反应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与感染及炎症反应之间的关系,以期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4年1月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另外选取同时期的31例健康体检患者为对照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感染率,比较两组在C‐反应蛋白(CRP)、补体C3、C4、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 N F‐α)等指标的差异性。结果36例患者中感染5例,感染率为13.89%,其中呼吸道感染占60.00%,而在实验室检查中血沉、白细胞、D二聚体以升高为主,其中急性脑梗死病情越重,则CRP含量越高;急性脑梗死组和对照组在CRP、IL‐1、IL‐6、TNF‐α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补体C3、C4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感染是形成急性脑梗死危险因素之一,而炎症反应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

    作者:魏玲莉;张红;余雪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IC U 长期住院患者发生二次医院感染的特征分析

    目的:探讨并分析IC U长期住院患者发生二次医院感染的特征,为预防IC U二次医院感染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IC U 98例长期住院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统计分析其二次医院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及病原菌分布,并进行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结果长期住院患者发生二次医院感染51例,感染率为52.04%;感染部位以呼吸道和泌尿道为主,分别占54.90%和27.45%;共检出病原菌68株,主要为鲍氏不动杆菌与大肠埃希菌,分别占30.88%和14.71%;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APACHEⅡ评分、神志昏迷、呼吸机的使用、留置导尿管、动静脉置管、使用抗菌药物以及IC U住院时间与二次医院感染的发生具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神志昏迷、呼吸机使用、抗菌药物使用及ICU住院时间是发生二次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IC U长期住院患者二次医院感染率高,病原菌以非发酵菌为主,临床应针对医院感染的关键环节,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陈玉桃;王晓红;陈少敏;梁丽丹;周士燕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与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相关危险因素,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86例行中心静脉留置透析导管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透析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置管种类及部位、导管留置时间、病原菌培养结果。结果286例留置中心静脉透析导管患者,发生CRBSI 28例,发生率为9.79%;共分离出病原菌28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0株占71.44%,以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8株占28.56%,以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褪色沙雷菌为主;年龄>60岁、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导管留置时间>2周、行股静脉置管与CRBSI的发生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CRB‐SI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高龄、糖尿病、导管留置时间长、股静脉置管为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

    作者:杨春琴;黄敏;翁明祥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急性农药中毒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农药中毒患者合并医院感染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以提高急性农药中毒患者的抗感染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6月医院收治的90例急性农药中毒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中31例中毒合并医院感染患者设为观察组,59例未合并感染患者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的感染特点及其感染相关危险因素;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急性农药中毒患者多为急性有机磷中毒,占76.67%,医院感染率为34.44%,感染患者中肺部感染多,占64.51%,其次为泌尿系统与胃肠道,各占16.13%;合并感染患者昏迷时间显著高于未感染患者(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急性农药中毒患者年龄、气管插管、昏迷、洗胃、留置胃管、使用抗菌药物、住院时间为急性农药中毒患者医院感染相关危险因素(P<0.05)。结论急性农药中毒患者医院感染相关危险因素较多,在治疗及护理过程中应严格无菌操作,加强留置导管处理,减少侵入性操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以控制及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余凌云;吴志德;魏坦明;范广平;蔡美容;周慧霞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腹膜透析患者呼吸道感染的因素分析

    目的:研究腹膜透析(PD)患者并发呼吸道感染(RTI)的诱因,以降低呼吸道感染。方法选取2011年7月-2013年7月医院收治的PD发生RT I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实施标准 PD治疗方案,并予以针对性的护理对策,对比PD发生RTI患者感染部位,分析PD发生RTI患者病原菌分布,并综合分析 PD发生RT I诱因。结果 PD发生RT I患者的感染部位为上呼吸道与下呼吸道;共分离出病原菌21株,前5位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变形菌属,分别占33.33%、23.81%、9.52%、9.52%、9.52%;经 logistic回归法分析后发现,年龄、蛋白尿程度、血清白蛋白及合并糖尿病等指标为 PD发生RTI的危险因素,而血清白蛋白的水平则是PD发生RT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D并发RTI有较多诱因,临床治疗时应加以关注,为预防RTI ,可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策,避免发生RTI。

    作者:毛雅梅;许旭春;周芳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与超声引导下置管对置管感染影响的临床研究

    目的:分析比较乳腺癌患者术后化疗传统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 )与超声引导下置管对早期感染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乳腺癌术后进行化疗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所有患者在手术后均接受内置管化疗;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置管,对照组采用传统PICC ,对比两组患者置管一次性成功率及总成功率、静脉炎发生率、早期感染率。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74.0%、总成功率91.0%,对照组分别为43.0%和69.0%,观察组一次成功率和总成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为4.0%,对照组为1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前3周创口感染率为1.0%,对照组为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术后化疗应用超声引导下置管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静脉炎发生率及早期感染率低,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极高的诊断价值和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姜敏;张帆;李红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老年糖尿病患者院内获得性肺部感染的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对老年糖尿病患者院内获得性肺部感染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以降低感染率。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医院收治的30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观察其发生院内获得性肺部感染的相关实验室指标,并制定相关防治措施。结果300例糖尿病患者中发生院内获得性肺部感染43例,感染率为14.3%;患者的年龄、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院内获得性肺部感染的重要影响因素( P<0.05);43例肺部感染患者入院48 h呼吸系统特征分布显示,咳嗽、咳痰患者30例占69.8%,发热20例占46.5%,肺实变体征、啰音患者33例占76.7%,片状、斑状侵润性阴影或肺纹理增多等类圆形病灶患者38例占88.4%,血白细胞>10×109/L或中性粒细胞>70.0%患者23例占53.5%;43例肺部感染患者痰标本培养分离病原菌阳性23例,阳性率为53.5%;23例阳性标本共分离出病原菌29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9株占65.52%,革兰阳性菌6株占20.69%,真菌4株占13.79%。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院内获得性肺部感染受多种因素影响,临床应及时进行诊断治疗,有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王金红;康白;曲梅花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后继发癫痫的临床治疗与预后分析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治疗中枢神经系统医院感染后继发难治性癫痫的临床效果,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影响因素,以期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4年1月50例中枢神经系统医院感染后继发难治性癫痫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予西药控制、观察组给予手术治疗,治疗后进行临床效果评定,根据疗效将患者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结合影像学检查、病理检查、感染类型等方面进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52.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6.0%,观察组分别为72.0%、40.0%,上述指标比较,观察组均具有明显优势,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预后因素的分析显示,治疗有效患者的脑软化灶比例、海马硬化、大脑皮层萎缩、颅内占位性病变均明显低于治疗无效患者。结论手术治疗可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医院感染继发难治性癫痫的预后,但其预后受到患者病情严重等影响性较大。

    作者:林力;彭小祥;邱峥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继发真菌感染的研究分析

    目的:研究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继发真菌感染的临床资料及病原菌分布,并探讨相关易感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可行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3年6月医院收治的老年COPD患者1598例为研究对象,其中67例患者继发真菌感染,采集感染患者相关标本进行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对病原菌和易感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医院共收治1598例老年COPD患者,其中67例继发真菌感染,感染率为4.19%;共分离出病原菌84株,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克柔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隐球酵母菌属、曲霉菌属、烟曲霉菌分别占63.10%、13.10%、10.71%、5.95%、4.76%、2.38%;单因素分析显示,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抗菌药物种类、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激素使用时间和糖尿病史是真菌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P<0.05)。结论老年COPD患者真菌感染以肺部感染为主,检出病原菌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真菌感染相关影响因素,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减少感染的发生。

    作者:樊黎丽;孟泳;赵润杨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肾内科血液透析患者医院感染的特点分析

    目的:分析肾内科血液透析患者医院感染的特点,为医院感染的预防及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了2011年5月-2013年3月肾内科接受血液透析的324例患者为调查对象,回顾性分析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感染部位分布、影响因素以及病原菌种类等。结果324例血液透析患者共发生医院感染52例,感染率为16.05%;感染部位以肺部、泌尿道为主,分别占32.7%和23.1%,其次依次为血管通路、腹膜炎、肠道、皮肤;共分离出病原菌44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1株占47.7%,革兰阳性菌15株占34.1%,真菌8株占18.2%;年龄>60岁、静脉置导管、血红蛋白≤90 g/L、血清白蛋白<30 g/L、伴有糖尿病肾病是血液透析患者医院感染相关影响因素(P<0.05)。结论肾内科患者血液透析过程中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较高,对此需要在控制原发病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减少侵入性操作、缩短住院时间,从而有效降低病死率。

    作者:晏丽云;晏萍英;张竞雄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胫骨骨折双钢板固定术后感染特点与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胫骨骨折双钢板固定术后感染病原学特点以及感染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5年1月512例实施双钢板治疗的胫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检测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并对骨折类型、手术时间等因素实施单因素、多因素 logistic分析。结果512例患者中发生感染32例,感染率为6.25%;共分离出42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25株占59.53%,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17株占40.47%,以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利福平耐药率较低,其中对万古霉素无耐药性;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骨折类型、侵入性操作、遗留死腔、基础疾病、抗菌药物联用、手术时间是感染的潜在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开放性骨折、侵入性操作、高龄、遗留死腔是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革兰阳性菌是胫骨骨折双钢板固定术后主要感染病原菌类型,开放性骨折、侵入性操作、高龄、遗留死腔是感染危险因素,应针对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从而控制和降低感染的发生。

    作者:高建清;黄小敬;袁健东;林垂聪;陈雷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膝关节镜下自体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围术期感染预防研究

    目的:探讨围术期感染在膝关节镜下自体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中的重要性,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取2005年2月-2013年2月1050例前交叉韧带断裂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对照组520例,予常规的关节镜下自体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术,观察组53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强围术期感染预防的管理,观察治疗后在感染相关指标和临床效果。结果对照组感染率2.50%,观察组感染率0.9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白细胞计数(15.54±2.34)×109/L、C‐反应蛋白(63.44±21.58)mg/L、IL‐1(75.68±34.31) ng/ml ,观察组分别为(11.37±1.95)×109/L、(34.57±16.46)mg/L、(34.24±13.58)ng/ml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住院时间(12.4±3.4)d、生活质量评分(78.5±12.5)分、视觉模拟评分(6.8±2.1)分、下床活动时间(9.7±2.1)周、渗液消失时间(6.7±1.5)d,观察组分别为(10.6±2.9)d、(89.4±14.6)分、(9.5±3.1)分、(8.4±1.9)周、(5.8±1.1)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术期注重预防感染有助于提高膝关节镜下自体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的临床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新苏雅拉图;高晓宇;刘峰;韩景全;张虎雄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超声对肛周感染性疾病诊断与治疗的评价

    目的:探讨超声在肛周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为疾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3年2月医院收治的肛周感染性疾病患者64例,所有患者手术前均接受超声检查,将超声诊断与术中所见进行对比分析,评价超声在肛周感染性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结果64例患者均经手术确诊,其中单纯性肛周脓肿多,共34例占53.12%;超声对肛周感染性疾病的诊断符合率为92.19%,其中单纯性肛周脓肿为94.12%、复合型肛周脓肿为78.57%、肛瘘为100.00%;肛周脓肿患者肛周软组织表现为回声增强,可见一形态不一、大小不等的包块,包块表现为低回声或无回声,包块周边可见少许血流信号;肛瘘患者瘘道表现为管状低回声区,腔内可见液性暗区或不均质回声区,未见明显血流信号。结论超声对肛周感染性疾病诊断符合率高,能够对肛周感染性疾病做出准确的分型,且能够提供脓肿大小和范围等信息,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具有现实的临床意义。

    作者:高微珍;曾达开;刘芳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IC U 急诊开颅术后患者医院感染的研究

    目的:探讨行急诊开颅术后入住IC U监护治疗的患者发生医院感染临床特征,分析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2年12月285例急诊入院行开颅手术治疗的危重患者,对其术后在IC U监护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术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感染部位、病原菌种类,并对医院感染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48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16.84%;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占54.17%,其次为颅内感染,占14.58%;共检出病原菌59株,排前5位依次为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埃希菌,分别占22.03%、16.95%、15.26%、15.26%和13.56%;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手术时间、术前GCS评分、呼吸机使用、动静脉置管、ICU住院时间是影响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时间、术前GCS评分和ICU住院时间是急诊开颅术后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急诊开颅术后ICU监护治疗医院感染的发生率较高,与多个危险因素相关,应加强医院监督管理及相关制度落实,有效控制感染率。

    作者:孙来芳;陈大庆;孔万权;王本极;金胜威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不同引流方式在腹部手术感染切口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对比分析可冲洗负压封闭引流与传统负压封闭引流在腹部手术感染切口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普外科2003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76例切口感染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接受传统的负压封闭引流,试验组接受可持续冲洗负压封闭引流,对比分析两组伤口的愈合及负压封闭引流的使用情况。结果共检出病原菌7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65株占85.5%,革兰阳性菌11株占14.5%;试验组伤口清洁时间(6.3±1.9)d、伤口换药次数(1.9±0.5)次、伤口愈合时间(15.3±4.2)d,对照组分别为(8.7±1.5)d、(3.1±0.7)次、(19.1±3.7)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负压引流的平均使用时间为(6.5±1.7)d、切口处的细菌计数为(247±158)CFU/cm2,对照组分别为(2.6±1.3)d、(5318±1942)CFU/cm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可冲洗负压封闭引流能促进腹部手术感染切口的愈合,减少换药次数,其效果优于传统的负压封闭引流,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石穗岩;张曙光;王明海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胃癌患者化疗后真菌感染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化疗后侵入性真菌感染的临床诊治情况,以期更好治疗真菌感染。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3年4月105例胃癌化疗后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中出现侵入性真菌感染的37例患者从临床表现、危险因素和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胃癌化疗后侵入性真菌感染常见咯血、咳嗽、咳痰;骨髓像增生活跃,真菌G试验阳性,影像学为肺部大片实变影,双肺感染;病原菌主要分布在痰液和尿液中,常见病原菌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占63.27%;APACHⅡ评分≥20分、年龄≥60岁、侵入性操作时间≥2周、化疗和放疗、全胃肠外营养、基础疾病等是胃癌化疗后侵入性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治疗后总有效率为45.95%,病死率为32.43%。结论胃癌化疗后侵入性真菌感染临床表现较明显,结合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可明确诊断,病原菌较为集中,采用卡泊芬净联合两性霉素B进行治疗临床效果显著。

    作者:李刚;段玉霞;吴芳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肺癌患者手术后下呼吸道医院感染与麻醉相关因素研究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手术后下呼吸道医院感染与麻醉相关因素,为降低肺癌术后医院感染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86例肺癌患者临床资料,观察患者住院医院感染发生率,并对发生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按照患者术后是否采用镇痛,将患者分为术后镇痛组54例和非镇痛组32例,观察术后采用镇痛与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性。结果86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2例,发生率为13.95%,其中切口感染2例占16.67%、泌尿道感染1例占8.33%、下呼吸道感染9例占75.00%;术后非镇痛组患者发生感染9例,发生率为28.13%,镇痛组患者发生感染3例,发生率为5.56%,两组患者感染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患者术后采用镇痛泵后镇痛效果显著优于未使用镇痛泵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患者术后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较高,且与患者术后是否使用镇痛有显著的相关性。

    作者:周程;朱华东;马婷婷;陶红蕾;胡兵伟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医院感染临床分析研究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合并医院感染临床特点,以降低颅脑损伤患者医院感染率。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29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患者医院感染率、好发部位、病原菌种类、对预后的影响,并分析相关危险因素;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29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108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36.49%,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泌尿道、消化道感染为主,分别占47.22%、35.19%、12.04%;共分离出病原菌120株,其中革兰阴性菌63株占52.50%,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革兰阳性菌47株占39.17%,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真菌10株占8.33%;革兰阴性菌中铜绿假单胞菌对大部分抗菌药物均显示耐药性,肺炎克雷伯菌对一般抗菌药物均有较好的敏感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耐药性达100.00%,对其他抗菌药物敏感性较高;革兰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率达100.00%,对其他抗菌药物均有较好的敏感性,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四环素、利福平有较高的敏感性,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感染患者病死率显著高于非感染患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其医院感染率、感染病死率均相对较高,临床医护人员应针对感染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护理干预,以控制及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周华苏;孔成;戴红燕;蒋云芬;胡晓燕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喉癌患者术后医院感染因素分析与预防措施

    目的:对喉癌术后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为预防喉癌患者术后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09年1月-2013年3月医院108例喉癌术后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感染部位、术后感染的相关因素以及病原菌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结果感染部位以肺部为主,占65.74%,其次为手术切口、泌尿道、消化道,分别占21.30%、10.18%、2.78%,不同部位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共分离出病原菌194株,其中革兰阳性菌62株占31.96%,革兰阴性菌115株占59.28%,真菌17株占8.76%;患者年龄≥60岁、术中出血量>20 m l、营养状况(血浆白蛋白≤2.5 g )、合并基础疾病以及未进行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患者,其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的概率较高(P<0.05)。结论喉癌围手术期应严格无菌操作,并及时对患者手术切口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和耐药性检测,以指导临床用药,同时加强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张慧;诸葛盼;尤慧华;王珊;朱艳芬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手术麻醉患者呼吸道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呼吸道感染与麻醉相关因素,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4年1月手术麻醉患者570例,基于患者是否发生感染分为感染组320例和非感染组250例,对气管插管麻醉相关因素实施相关性分析,分析因素包括喉镜消毒方式、过滤器类型、抗菌药物使用、插管等;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结果盲深插管、拔管延迟且<3 h为感染非相关因素,OR值均<2.00,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感染相关性因素为喉镜消毒方式(OR=3.56,χ2=37.51)、过滤器类型(OR=4.21,χ2=44.58)、抗菌药物使用(OR=2.11,χ2=14.15)、插管过深(OR=2.14,χ2=13.73)、插管不熟练(OR=2.10,χ2=15.08)、拔管指征不完全(OR=2.21,χ2=24.97)、拔管延迟且>3 h(OR=3.41,χ2=34.89),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感染组患者共培养分离出395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58.61%。结论引发气管插管麻醉患者呼吸道发生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较多,需要引起注意,针对性预防,降低感染率。

    作者:崔乃荣;贾珍;王建民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与防治措施

    目的:分析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以降低直结肠癌手术切口感染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6月196例结直肠癌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手术30例、开腹手术166例,对术后发生切口感染患者的切口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分析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结果196例患者中有38例发生切口感染,感染率为19.39%;共检出病原菌4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8株占58.33%,革兰阳性球菌18株占37.50%,真菌2株占4.17%;革兰阴性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的敏感率均为100.00%;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敏感率均为100.00%;真菌对氟康唑的敏感率为100.00%;回归分析显示开腹手术、手术时间>150 min、术前抗菌药物使用>3 d、合并糖尿病及体质量指数>23 kg/m2是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 P<0.05)。结论结直肠癌术后切口感染因素复杂,临床应规范操作,减少开腹手术例数,缩短手术时间,术前1~3d预防性使用敏感的抗菌药物,改善饮食并积极控制患者体质量指数及血糖,以预防切口感染。

    作者:朱建明;王文强;钱小毛;崔戈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内镜下乳头切开加球囊扩张术后胆道感染危险因素与预防措施

    目的:研究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乳头切开加球囊扩张,治疗肝胆胰疾病后胆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预防措施,为临床上治疗肝胆胰疾病及防治术后并发症提供参考。方法将1500例肝胆胰疾病患者实施ERCP行乳头切开加球囊扩张术,对其中发生术后胆道感染的患者,根据就诊前和术后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方法分析发生胆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根制定预防措施。结果155例患者发生术后胆道感染,感染率为10.3%;肝功能分级、术前合并胆道感染、术中反复插管、注入造影剂过量、胆道狭窄、原发性硬化胆管炎、肝移植术后、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术后患者自身免疫功能低下是ERCP乳头切开加球囊扩张治疗肝胆胰疾病后胆道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进一步行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原发性硬化胆管炎(OR=4.089)、术前合并胆道感染(OR=2.884)、胆道狭窄(OR=2.718)是术后并发胆道感染的前3位主要危险因素,而术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OR=0.042)则可以降低术后并发胆道感染的概率。结论使用ERCP乳头切开加球囊扩张术可引发胆道感染,了解胆道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根据患者术前情况,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造影剂的用量等可以有效预防术后胆道感染的发生。

    作者:董金良;梁金荣;张玉惠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Ⅳ期压疮感染患者危险因素分析与干预措施

    目的:研究Ⅳ期压疮(FSPU )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干预对策,为临床治疗该类患者提供相应的处理方案。方法选择2009年8月-2013年8月医院收治的Ⅳ期压疮患者91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发生感染分成感染组41例和未感染组50例,分别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导致FSPU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分析FSPU感染的干预对策。结果91例FSPU患者中压疮感染41例,感染率高达45.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卧床时间≥15 d、营养不良与FSPU感染具有相关性(P<0.05);进一步行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卧床时间≥15 d、营养不良为FSPU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FSPU感染与年龄、卧床时间、营养不良等因素有关,应针对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从而控制和降低 FSPU感染的发生。

    作者:董秀丽;杜可爱;施晓勤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继发胰腺感染的危险因素研究

    目的:研究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继发胰腺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12月医院收治的S A P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继发胰腺感染将其分为感染组38例,未感染组64例;对胰腺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胰腺感染率为37.25%;感染组共培养出69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占73.91%;革兰阳性菌占26.09%;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较敏感,敏感率为100.00%、92.11%;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敏感,敏感率为100.00%;两组血钙(Ca2+)浓度、APACHEⅡ评分、糖尿病、低氧血症、胰腺坏死分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胃肠功能障碍、机械通气时间、肠外营养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血Ca2+、合并糖尿病、MODS、Ⅲ期胰腺坏死、胃肠功能障碍≥7 d是SAP继发胰腺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SAP继发胰腺感染的危险因素复杂,对合并糖尿病、M ODS、胰腺坏死患者采取积极预防措施,降低胰腺感染风险。

    作者:梁新文;徐星莉;徐星榕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T 型连贯式无菌台布局在骨科下肢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 T型连贯式无菌台布局在骨科下肢手术中的应用,以减少随意放置无菌台带来的无菌物品污染现象,加强骨科手术切口感染手术室环节控制;规范手术组人员站位提高术中配合质量。方法选取2013年7-9月骨科下肢手术120例为常规组,术中无菌台的布局和人员站位未作规定,根据传统习惯无菌台放置在手术床靠尾端周围,洗手护士和器械师站在无菌台前,选取2013年10-12月骨科下肢手术122例为改进组,将手术床与无菌台放置成T型,规定洗手护士和器械师的站位在无菌台前,与手术医师面向同一方向,比较两组术中无菌物品的污染次数和手术医师对手术配合满意度。结果与传统习惯无菌台放置相比,T 型连贯式无菌台布局的术中无菌物品的污染次数明显减少,常规组污染率为27.5%,改进组为8.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对下肢骨科手术采取T型连贯式无菌台布局和规范手术人员站位,使器械传递过程中避免了触及和跨越非无菌区域,从而减少了术中无菌物品的污染,同时使洗手护士更直观观察到手术进程,提高了手术配合质量。

    作者:杨红霞;陈东;王琼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腹部创伤患者术后感染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腹部创伤手术术后感染患者的治疗过程和方法,总结出腹部创伤手术术后感染的治疗经验并进行推广应用。方法选取创伤外科2006-2014年行腹部创伤手术治疗的患者150例,对发生术后感染的23例患者临床治疗过程进行研究,总结治疗经验及治疗效果,统计分析腹部创伤术后患者的感染率及感染部位分布,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0例腹部创伤手术患者中发生感染23例,感染率为15.33%;感染部位以切口感染为主,占56.5%,其次为腹腔感染、腹膜后感染,分别占26.1%、17.4%;23例术后感染患者经治疗后,治愈22例,治愈率为95.7%,1例由于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结论腹部创伤患者术后感染率较高,采用体格检查以及CT检查等方法对患者的各项身体指标进行跟踪观察,尽早发现患者的感染部位以及感染程度,对于感染的治疗很有必要;采用穿刺引流术等方法治疗腹部创伤手术术后感染,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治愈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建科;金平;李子龙;楼卫英;张德锋;朱建艇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与预防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提出有效的预防对策,为早期预防和控制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2年12月在医院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992例患者临床资料,将发生感染的15例患者作为研究组,未发生感染的977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结果992例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共发生感染15例,感染率为1.51%;检出病原菌15株,排前5位病原菌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占33.33%、20.00%、20.00%、13.33%、6.67%;患者年龄、有基础疾病、合并糖尿病、有激素长期应用史、术前血清白蛋白及血红蛋白含量低、手术时间及引流时间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原因较多,与患者高龄、激素的长期应用、合并多种内科基础疾病等因素有关,根据高危因素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预防对策,可降低感染发生率。

    作者:杜英勋;吴汝平;闫青;周方伦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乳腺癌患者改良根治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手术切口及引流管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乳腺癌术后感染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12例行改良根治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分析乳腺癌患者手术后切口及引流管感染的潜在危险因素。结果34例感染者检出病原菌42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9株占69.05%,革兰阴性菌13株占30.95%;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利福平的敏感率分别为100.00%、95.45%;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敏感率为100.00%;患者合并糖尿病、体质量指数、接受辅助化疗、自然引流率、普通负压引流率、置管时间是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切口及引流管感染的原因复杂,术前应积极控制患者血糖及体质量,合理选择引流方式,积极预防感染。

    作者:魏春首;阮国栋;李志安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胸外科术后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与预防控制

    目的:分析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临床特征,为预防和控制VAP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2013年4月胸外科230例行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30例机械通气患者发生VA P 46例,在分离出的58株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占65.52%,革兰阳性菌占24.14%,真菌占10.34%;VA P的发病率与插管时间、气囊内压力、床头抬高、声门下分泌物吸引有关( P<0.05)。结论插管时间、气囊压力>20 cm H2 O、床头抬高≥30°、声门下分泌物吸引是降低V A P的主要因素,针对上述因素制定相应的预防干预措施,以降低VAP的发生。

    作者:齐战;刘俊霞;张月花;杨大运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降低手术室开放性创伤手术感染鱼骨图与流程图应用的研究

    目的:探讨鱼骨图和流程图在手术室开放性创伤手术感染中的应用效果,以降低手术时开放性创伤手术的医院感染率。方法2010年1月始医院对开放性创伤手术的感染因素用鱼骨图进行分析并据此设计出流程图并实施;选取2010年1月-2013年6月于医院收治的124例开放性创伤手术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鱼骨图和流程图实施前的138例开放性创伤手术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感染率、伤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患者满意率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对照组手术时间为(5.7±1.8)h、手术出血量为(780±230)ml、住院时间为(24.7±4.5)d、伤口愈合时间为(17.3±5.6)d、术后感染率为30.43%,观察组分别为(2.5±1.3)h、(460±120)ml、(13.5±3.1)d、(8.6±2.6)d、4.8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开放性创伤手术感染中应用感染因素鱼骨图和感染管理流程图,可以有效提高开放性创伤手术的护理质量,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钟宝英;杨玲燕;黄倩倩;沈立峰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与预防研究

    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是救治危重患者、实施特殊用药和治疗的有效途径,由置管引起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问题也日益突出;该综述简述了CRBSI的定义、诊断方法及危险因素,并进行了分析总结,提出从规范教育培训、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及手卫生规范、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及导管、做好穿刺部位皮肤的准备、加强置管后导管护理、建立ICU‐CRBSI目标性监测、降低患者内在感染风险等多方面加以预防与控制,对于降低CRBSI的发生率有明显的效果。

    作者:叶晓燕;金彩香;韩智云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不育不孕症患者术前病毒感染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不育不孕症患者术前病毒感染状况,并探讨检测术前4项在不孕不育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医院进行侵入性治疗的不孕不育患者4935例,术前采用ELISA法对所有患者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艾滋病抗体(抗 HIV Ⅰ/Ⅱ型)、丙型肝炎抗体(抗 HCV)以及梅毒抗体(TP‐AB)进行检测,并分析患者的病毒感染情况。结果不育不孕症患者中 HBsAg检测阳性率为8.67%,其中男性9.00%,女性8.33%;HCV抗体检测阳性率为0.26%,其中男性0.28%,女性0.25%;T P‐AB检测阳性率为2.94%,其中男性1.78%,女性4.16%;HIV抗体的检测阳性率为0;2010-2012年患者的 HBsAg、抗 HCV、抗HIVⅠ/Ⅱ型及T P‐AB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T P‐AB的感染率呈不断上升趋势。结论对不孕不育患者进行治疗前有效检测术前4项对其预防感染、及时治疗以及减少医疗纠纷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荣香;付伟平;陶琪;熊景红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老年需氧菌性阴道炎混合感染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监测

    目的:探讨老年需氧菌性阴道炎及混合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老年需氧菌性阴道炎患者194例,年龄60~71岁;取其阴道侧壁及宫颈处分泌物进行病原菌培养,对于感染患者行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194例老年需氧菌阴道炎患者中以单纯需氧菌性阴道炎为主,占70.10%,其次是合并细菌性阴道炎及合并阴道毛滴虫感染,分别占13.92%和11.34%,白色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炎少,仅占4.64%;194例患者共检出病原菌207株,其中需氧菌183株、厌氧菌24株,需氧菌中以链球菌属为常见,76株占36.71%,其次是葡萄球菌属和大肠埃希菌,分别占21.26%和14.98%,在所有病原菌中除大肠埃希菌外均为革兰阳性菌;革兰阳性菌对庆大霉素、青霉素、红霉素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56.25%、50.57%和50.00%,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为0,对利奈唑胺和氨苄西林的耐药率较低,仅为1.14%和9.66%;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较高,为87.10%,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及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0。结论引起感染的病原菌中无论是需氧菌还是厌氧菌均以革兰阳性菌为主,而革兰阴性菌较少;在治疗时应尽量选择耐药性较低的敏感抗菌药物,在病原菌不明时,可同时辅以头孢哌酮/舒巴坦或亚胺培南。

    作者:单珂;张雪华;王景华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手足口病患儿复发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SR‐HFMD)患儿二次复发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为SR‐HFMD的预防控制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4年5月医院收治的SR‐HFMD患儿50例作为研究对象,统计患儿的感染率,并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导致SR‐HFMD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50例SR‐HFMD患儿中发生感染14例,感染率为28.00%;单因素分析显示,有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交替流行以及有恐惧心理与SR‐HFMD感染的发生具有相关性(P<0.05);以SR‐HFMD感染为因变量,以年龄、性别、有EV71和CoxA16交替流行以及有恐惧心理为自变量,进一步行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有EV71和CoxA16交替流行以及有恐惧心理为SR‐HFMD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SR‐HFMD感染的危险因素是有EV71和CoxA16交替流行以及有恐惧心理,临床上有必要为患儿提供相应的心理护理。

    作者:徐武秀;郭君怡;徐武敏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肺炎患儿痰标本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探讨肺炎患儿痰标本分离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实验室参考。方法对2011年8月-2013年8月1832例肺炎患儿送检的痰液标本进行细菌学培养与菌株鉴定,采用K‐B法对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送检的1832份痰液标本中共分离出病原菌746株,阳性率为40.7%,其中革兰阳性菌413株占55.4%,以金黄色葡萄球菌、A群溶血链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333株占44.6%,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为主;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红霉素耐药率高,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检出率分别为13.6%和34.1%,未发现对替考拉宁、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的耐药株;革兰阴性菌中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产 ESBLs率分别为26.7%、37.9%,肠杆菌科未发现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株。结论肺炎患儿检出的病原菌主要以革兰阳性菌为主,临床常见菌耐药现象严重,临床医师应加强病原学检测理念,及时送检标本,根据细菌学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减少多药耐药菌的产生。

    作者:陈秀兰;袁学华;王字卉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儿童呼吸道感染流感嗜血菌的生物学分型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对儿童呼吸道感染流感嗜血菌的生物学分型及耐药性进行探究,为临床更好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11月-2013年11月276例呼吸道感染患儿,采集其呼吸道分泌物作为样本进行培养,并对其中的流感嗜血菌进行分离和分型鉴定;采用纸片法进行β‐内酰胺酶测定,采用琼脂扩散法对流感嗜血菌的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276份标本中分离出流感嗜血菌89株,检出率为32.2%;检出菌株主要为Ⅲ型和Ⅳ型,分别占37.1%、40.4%,无Ⅰ、Ⅵ型和Ⅷ型,各型β‐内酰胺酶的产酶率为Ⅱ型40.0%、Ⅲ型42.4%、Ⅳ型36.1%、Ⅴ型28.6%和Ⅶ型25.0%;耐药性试验结果显示,各型流感嗜血菌对环丙沙星、头孢曲松、美罗培南的耐药性为0,对其他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其中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的耐药率高,为41.6%。结论流感嗜血菌主要的是Ⅲ型和Ⅳ型,各型菌株的产β‐内酰胺酶率均较高,耐药性相比以往有所提高,防治形势严峻。

    作者:张大坤;刘芬;梁宁;焦应念;钟磊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围产期感染及分娩方式与胎龄对新生儿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究新生儿免疫功能及围产期高危感染、分娩方式与胎龄的关系,为临床围产期感染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月单胎分娩的孕产妇1600例,根据围产期是否有高危感染因素分为高危组和对照组,根据分娩方式不同分为剖宫产组和阴道产组,根据是否早产分为早产组和非早产组,测定并比较新生儿脐带血中免疫球蛋白IgA、IgG、IgM 和补体C3、C4的水平。结果高危组的IgA、IgM 的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危组的IgG水平与非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补体C3、C4水平的比较,高危组的C3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组C4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阴道产组的新生儿IgG水平高于剖宫产组的新生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阴道产组的IgA、IgM及补体C3、C4和剖宫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早产组与非早产组IgA、IgM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早产组IgG水平显著低于非早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组补体C3、C4水平均低于非早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产期感染高危因素与新生儿感染密切相关,分娩方式对新生儿免疫功能基本无影响,胎龄不足的新生儿免疫功能发育不足。

    作者:施素娟;孙建利;祝志娟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新生儿脐部感染细菌定植的临床分析研究

    目的:对新生儿脐部感染细菌定植进行分析研究,以减少新生儿脐部感染率。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接收的225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干预组114例和对照组11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脐部护理,干预组则采用脐部干预措施,对比两组新生儿脐部细菌感染率及细菌定植率,并探讨新生儿脐部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225例新生儿发生脐部感染45例,感染率为20.0%;观察组感染率为10.5%,对照组为29.7%,两组新生儿脐部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组和对照组的细菌定植率分别为95.6%和92.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两组新生儿病原菌的感染率只有大肠埃希菌的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病原菌的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脐部感染的原因以脐端消毒不严所致的感染率高,为55.0%;其次是脐带结扎位置及脐带修剪不净,感染率分别为22.6%和22.2%。结论新生儿脐部是细菌定植的好发部位,因此需要做好新生儿的脐部护理,减少脐部感染的发生。

    作者:马艳;张欢;李芳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NICU 早产儿医院感染回顾性调查分析

    目的:调查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 )早产儿医院感染及其相关因素,为NICU早产儿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3年10月186例NICU早产儿医院感染的临床资料,对引发NICU早产儿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采用SPSS1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86例早产患儿发生医院感染28例,感染率为15.05%;医院感染时间(15.5±10.8)d;早产儿医院感染部位以呼吸道、皮肤组织、胃肠道、泌尿道为主,分别占39.29%、21.43%、14.29%、10.71%;从血液、粪便和分泌物等标本中分离出病原菌2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5株占53.58%、革兰阳性菌10株占35.71%、真菌3株占10.71%;早产儿体质量、胎龄、实施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抗菌药物使用时间、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使用等与早产儿医院感染的发生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早产儿医院感染以呼吸道感染、革兰阴性菌感染为主,低体质量、胎龄小、实施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长、抗菌药物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使用是早产儿发生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

    作者:海燕;耿庆红;郭瑞霞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小儿外科患儿术后感染病原菌分析

    目的:对小儿外科患儿术后感染病原菌分布进行调查,为临床预防小儿术后感染提供参考。方法对2008年8月-2013年8月小儿外科手术治疗并发术后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小儿外科术后感染病原菌分布及感染相关因素;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出病原菌140株,前3位病原菌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31.42%、20.00%、15.71%;感染部位以呼吸道、切口、尿道及消化道为主,分别占45.71%、34.29%、12.86%和7.14%;年龄≤3岁、Ⅱ型手术切口、手术时间>120 min、急诊手术与小儿术后感染的发生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小儿外科手术后,应针对相关感染因素及易感部位做好预防工作,以利于患儿的康复。

    作者:郜向阳;侯广军;翟文龙;耿宪杰;张现伟;韦源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PDCA 循环对手术室感染控制管理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循环管理模式对手术室感染控制的效果,以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降低手术感染的发生。方法对2010年5月-2013年5月医院接收治疗的Ⅰ类清洁切口手术患者720例,按照患者就诊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和管理组,各360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感染控制管理,管理组患者行 PDCA循环手术室感染控制管理,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室感染病原菌检出率、手术室消毒效果、患者切口感染率。结果对照组检出率高达18.33%而观察组仅为6.38%,对照组显著高于管理组(P<0.05);手术室消毒效果对照组均显著低于管理组(P<0.05);对照组切口感染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将PDCA循环管理方法用于预防手术室医院感染能够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构建手术室安全环境,效果良好,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作者:邹彦;陆雪飞;朱秀峰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内镜清洗消毒过程中污染因素及预防措施研究

    目的:研究内镜清洗消毒过程中发生医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对的预防策略,降低内镜使用引发的感染率。方法通过现场检查总结内镜清洗消毒过程中发生医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并随机抽检184件处于临用状态的内镜,通过内腔取样及外表面取样检测内镜清洗、消毒质量。结果184份样本检查合格169份,合格率为91.85%;胃镜、支气管镜、肠镜、喉镜合格率分别为86.00%、95.56%、89.36%、97.62%;15份标本检验菌落数超标,共检测出26株病原菌,其中幽门螺杆菌14株、大肠埃希菌8株、铜绿假单胞菌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结核分枝杆菌各1株;15份标本检查不合格原因中,清洗不彻底占40.00%、消毒液使用不当占40.00%、个人防护不当占13.33%、特殊感染者内镜未特殊处理占6.67%。结论内镜清洗、消毒过程中引发医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复杂,临床应加强对内镜清洗、消毒工作人员的教育、培养,规范内镜清洗、消毒流程,建立科学化监测模式,杜绝医源性感染。

    作者:强明珠;陶爱女;周明娟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硬式内镜清洗效果监测分析

    目的:通过对比了解多酶加超声对硬式内镜的清洗效果,为内镜器械消毒清洗寻求佳的清洗方法,提高内镜清洗质量,保证灭菌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3年2月经杰力试纸检测为阳性的污染硬式内镜器械180件,根据不同清洗方法进行分组,以规范清洗作为对照组,多酶超声清洗根据清洗时间不同分为观察1组(超声时间8 min)与观察2组(超声时间4 min),每组各60件;通过3M Pro‐tect M 清洗测试棒与杰力试纸进行检测比较,并对3组阳性检出硬式内镜进行微生物学检测。结果3M清洗测试棒检测结果:对照组阳性率为46.67%、观察1组为11.67%、观察2组为13.33%;杰力试纸检测结果:对照组阳性率为45.00%、观察1组为15.00%、观察2组为16.67%,观察组阳性检出率均低于对照组( P<0.05),且两个观察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硬式内镜阳性病原菌检测显示,对照组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真菌分别为10、14、10株;观察1组分别为4、4、3株;观察2组分别为5、5、2株,观察组病原菌的检出株数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观察组清洗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观察组间清洗效果无明显差异,均可有效去除血液、有机物污染,显著提高手术器械的清洗质量,保证灭菌质量,规避清洗不彻底造成的灭菌失败,均可用于手术室硬式内镜器械清洗方法改进。

    作者:徐爱梅;钱小芳;邱华红;林萌红;叶宝凤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品管圈在腔镜器械清洗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腔镜器械清洗管理中的应用,提高腔镜器械的清洗质量。方法消毒供应中心于2013年10月成立品管圈小组,回顾性调查改善前1311件腔镜器械的清洗质量,分析不合格的原因,确定需重点解决的问题拟定对策,采用PDC A循环法实施对策并进行清洗质量持续改进,通过调查改善后1437件腔镜器械的清洗质量,与改善前进行比较并计算达标率,进行效果确认。结果改善前调查腔镜器械1311件,清洗合格847件,合格率64.61%;改善后调查1437件,合格1315件,合格率91.51%,改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品管圈达标率为110.47%。结论品管圈的运用显著提高了腔镜器械的清洗合格率,促进了清洗质量的持续改进。

    作者:保建芳;何东平;江国芳;徐晓耘;朱建伟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层流手术室术中手术器械细菌学动态监测

    目的:研究层流手术室术中手术器械在不同时间段的细菌污染状况,探讨手术器械污染与器械是否暴露在空气中的关联性,为降低术中手术器械不安全因素、预防和控制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医院2013年3-11月进行神经外科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各40例,A组手术器械使用后直接放置在无菌台,完全暴露在空气中;B组手术器械使用后放置在无菌台并加以棉织布治疗巾覆盖;C组手术器械使用后放置在无菌台并加以无纺布治疗巾覆盖,分别于手术开始前、术中4、5、6、7 h5个时段对每台手术使用的手术器械取3个样本进行细菌培养,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A、B、C 3组手术器械被检测器械均为600件,合格率分别为91.00%、96.50%、99.33%,3组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各时段比较中,在手术开始至术中4 h内3组手术器械均未检测出有细菌生长,3组器械合格率均为100.00%,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5 h时A、B、C 3组器械合格率分别为95.00%、100.00%、100.00%,3组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中6 h时A、B、C 3组器械合格率分别为81.67%、92.50%、99.17%,3组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间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7 h时A、B、C 3组器械合格率分别为78.33%、90.00%、97.50%,3组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B、C两组间合格率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监测结果表明,手术中无菌器械的污染与器械是否直接暴露在空气中有关,且呈正相关,器械表面的血迹也增加其污染率,因此术中对使用过的器械加以治疗巾覆盖可降低其污染率,同时器械护士也应注意及时擦净器械表面的血迹。

    作者:周学颖;赵峰;王萃;李晓静;周乐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重症急性胰腺炎腹腔感染不同抗菌药物治疗方案的成本-疗效分析

    目的:对3种不同抗菌药物联合方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腹腔感染的成本‐疗效进行分析对比,以选择优治疗方案。方法选择2012年4月-2014年4月96例并发腹腔感染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3组,各32例;在应用甲硝唑注射液基础上,Ⅰ组给予左氧氟沙星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静脉滴注,Ⅱ组给予左氧氟沙星注射液静脉滴注,Ⅲ组给予去甲万古霉素静脉滴注,均连续治疗14 d ,用成本‐疗效分析法对3种方案进行分析评价。结果Ⅰ、Ⅱ、Ⅲ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4.4%、81.3%和84.4%,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Ⅱ、Ⅲ组的成本‐疗效比值分别为3972.7、1986.6和4185.1,其中Ⅱ组成本‐疗效比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假设药品费用降低10.0%,对敏感度进行分析,Ⅱ组成本‐疗效比仍为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氧氟沙星联合甲硝唑是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腹腔感染的优方案。

    作者:陶福正;陈仁辉;陈英姿;王和浩;陈卫挺;柳缨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甲硝唑与阿米卡星清洗液对预防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研究

    目的:探讨甲硝唑与阿米卡星清洗液对预防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作用,为预防及控制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3月1-30日医院收治的300例阑尾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50例,采用相同手术方法切除阑尾缝合腹膜后,试验组使用甲硝唑与阿米卡星清洗液对切口进行清洗,对照组使用生理盐水对切口进行清洗,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切口的感染情况。结果试验组甲级愈合139例、乙级愈合9例,感染2例,感染率为1.33%;对照组甲级愈合110例、乙级愈合24例,感染16例,感染率10.67%。结论甲硝唑与阿米卡星清洗液对预防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效果明显,可有效降低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鲤光;孙钦立;刘乃青;黄建国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高原地区老年性白内障围术期用药与术后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高原地区老年白内障围手术期内用药与术后感染的相关性,以期为防治白内障术后眼内感染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08年10月-2013年10月入院诊治的高原地区老年白内障手术患者1050例(眼),根据其围手术期用药情况分为A组(仅术前用药)、B组(围手术期单纯结膜囊用药)和C组(围手术期结膜囊用药联合全身给药),各350例,观察3组患者术后眼内感染情况。结果1050例患者中细菌培养阳性者133例,阳性率为12.67%,其中革兰阳性菌128株,占96.24%,均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敏感率较高的抗菌药物为呋喃妥因、青霉素、氨苄西林、阿米卡星、万古霉素、克林霉素等;1050例患者发生眼内感染52例,感染率为4.95%,A组感染45例,感染率为12.86%;B组感染5例,感染率为1.43%;C组感染2例,感染率为0.57%;A组与B、C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部分高原地区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在术前结膜囊内即存在致病菌,通过在围手术期全程眼内应用敏感药物可避免感染的发生,没有必要全身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索南措;王玉瑾;张燕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克拉霉素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

    目的:探讨克拉霉素的药理特性及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应用,指导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方法选取2009年4月-2013年12月收治的消化性溃疡患者106例,均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致,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53例,治疗组采用奥美拉唑、阿莫西林联合克拉霉素三联进行治疗,对照组使用奥美拉唑联合阿莫西林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服药两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6.79%、7.55%,对照组分别为69.81%、15.0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不良反应症状主要为恶心呕吐、头晕、腹泻;治疗组服药两周后幽门螺杆菌清除率为84.9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7.9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克拉霉素主要通过抑制转肽作用和mRNA合成细菌蛋白质发挥抗菌活性,并且在患者体内2~3h可达到血药浓度峰值,可有效治疗消化性溃疡;同时其胃肠道反应低,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吕永铭;冀晓庆;王淑亮;张惠娟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联合抗菌药物干预对跟腱术后感染的临床疗效

    目的:研究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联合抗菌药物在跟腱术后感染并皮肤缺损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07年3月-2013年3月骨科收治的跟腱术后感染伴皮肤缺损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2007年3月-2010年3月收治的3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治疗,将2010年4月-2013年3月收治的4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VSD技术联合抗菌药物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患者治疗后优良率观察组为100.0%、对照组为7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创面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感染控制率、创面肉芽组织生长良好率及首次植皮成功率均为100.0%,对照组分别为69.4%、61.1%和58.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SD联合抗菌药物治疗能有效控制跟腱术后感染,是治疗创伤性皮肤缺损的有效手段,不仅操作简便、疗效好,还能有效清除创面的分泌物及坏死组织,促进肉芽组织的增生,利于二期植皮成功,且治疗时间明显缩短,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

    作者:陈廷玉;何晓斌;管立;王春风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万古霉素鞘内注射与腰大池引流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颅内感染治疗分析

    目的:分析万古霉素鞘内注射与持续腰大池引流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颅内感染患者的治疗疗效,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1-2013年巴州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颅内感染患者,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两组患者均使用万古霉素鞘内注射,观察组在万古霉素鞘内注射基础上给予腰大池持续引流,引流时间为1~2周,比较两组患者的感染控制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脑脊液成分在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脑脊液中白细胞、蛋白质含量均有显著降低,葡萄糖含量有显著升高,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脑脊液成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的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2.11%、对照组为76.32%,两组患者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持续腰大池引流联合万古霉素鞘内注射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颅内感染具有显著的疗效,能明显改善患者的感染症状,适合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王森岗;赵建奇;敬谢攀;张珂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阿奇霉素联合红霉素治疗支原体肺炎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目的:探讨阿奇霉素联合红霉素治疗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医院收治的12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儿给予红霉素治疗,观察组患儿给予阿奇霉素联合红霉素治疗,对两组临床疗效、症状改善及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观察组显效率95.0%,对照组80.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退热时间为(3.8±1.5)d、止咳时间(3.2±0.5)d、肺部啰音消失时间(5.6±2.3)d、不良反应发生率11.7%,对照组分别为(4.5±1.5)d、(4.5±1.0)d、(7.8±2.5)d、40.0%,观察组时间均明显缩短,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降低,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奇霉素联合红霉素治疗支原体肺炎感染的疗效显著,明显改善患者预后质量,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金菊花;柴红英;陶然 刊期: 2015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