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QTc值对糖尿病心脏微血管病变的诊断和对死亡预测的价值。方法 将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n=38)的QTc均值428.2903±33.9541)毫秒与无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n=46)的QTc均值(405.5238±30.3212)毫秒进行比较,并将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组QTc均值与糖尿病死亡病例12例QTc均值434.0000±34.5861)毫秒比较。结果 两组之间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后者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QTc延长对糖尿病心脏微血管病变的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作者:唐莉;程春瑞;王强华;史若飞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贝赫切特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4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发病年龄多见于青壮年,发病部位的发生率依次为口腔100.0%、皮肤81.6%、生殖器69.4%、眼44.9%、血管18.4%、关节12.2%、心脏和神经各10.2%、消化道和肾脏各6.1%、肺4.5%。结论 此病临床表现复杂,实验室诊断缺特异性,不能根治。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可缓解症状,延缓并发症的出现。
作者:鱼云霞;王海英;朱红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12导联同步全息动态心电图、心电图与冠脉造影对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32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的12导联同步全息动态心电监测系统(12-DCG)监测报告、冠状动脉造影(CAG)及12导联常规心电图(12-ECG)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CAG、12-DCG、12-ECG对CHD心肌缺血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0.6%(29/32)、65.6%(21/32)和46.8%(15/32)。12-DCG与12-ECG相比、12-DCG与CAG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12-DCG具有心肌缺血的定位诊断功能,在诊断CHD心肌缺血方面明显优于12-ECG,有实际应用价值。对于尚不能开展CAG的医院或难以接受CAG的患者,12-DCG是一种安全、重复性强、较准确、无创伤诊断CHD心肌缺血的较好手段。
作者:马丽雅;金春晖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急性肢体动脉阻塞早期应用动、静脉内注射尿激酶并合用低分子肝素(速避凝)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 动脉治疗组24例,在患肢动脉内注入尿激酶;静脉治疗组6例,浅静脉内静滴尿激酶。两组均合用低分子肝素。结果 动脉治疗组:治疗7天后阻塞部位远端动脉搏动完全恢复12例;远端动脉搏动未扪及,但患者缺血症状缓解6例;肢体救治率为75%。静脉治疗组:远端动脉搏动恢复1例;远端动脉搏动未扪及,但缺血症状缓解1例;肢体救治率为33.3%。两组比较肢体救治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动脉内注入尿激酶溶栓并合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肢体动脉阻塞,血管再通率高,方法简单易行,减少了复发率。
作者:鞠琴;王国华;葛代丽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 总结我院腹腔镜胆囊切术术后胆漏的治疗经验。方法 对7年来我院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胆漏27例的处理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27例术后胆漏的患者中行腹腔镜探查23例,其中21例经镜下处理治愈,2例因肝外胆管损伤改行剖腹探查,经胆管修补置支撑架T型管引流治愈;手术探查均于胆漏诊断明确后48小时内进行。4例肝下已置管且引流量较少,经保守治疗治愈。结论 对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胆漏应早期诊断,早期处理,同时强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中对胆漏的预防。
作者:范育林;徐义仁;王敬民;龚仁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5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病例中肝炎相关再生障碍性贫血16例(10.6%)。联合应用环孢霉素与雄激素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7例,总有效5例(71.43%),明显高于单用雄激素组(P<0.05)。结论 肝炎病毒可引起骨髓衰竭,要加强对病毒的检测。联合应用环孢霉素与雄激素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是很有前途的治疗方案。
作者:王明元;刘新月;彭孝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射频消融前后B型预激综合征心功能变化。方法 根据QRS波时间将46例B型预激综合征患者分为两组:A组27例,QRS波时间0.11~0.13 s;B组19例,QRS波时间0.14~0.16 s。射频消融前及术后3~5天测左室的心功能。结果 术后A组的每搏量(SV)、射血分数(EF)、峰射血率(PER)、峰充盈率(PFR)及B组的SV、EF均略高于术前(P>0.05),尤其B组的PER、PFR明显高于术前(P<0.05)。结论 射频消融后,随着预激成分的消失,心功能可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且术前预激成分越多,QRS波越宽,术后改善越明显。
作者:陈庆华;董建增;张金盈;魏经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骨肿瘤保肢术的骨重建方法。方法 选择Enneking分期ⅡA期的肢体骨肿瘤16例进行保肢治疗。肱骨近端和桡骨远端切除后以游离自体腓骨近端移植代替;胫骨远端切除后给予煮沸灭活原位再植重建;股骨远端经广泛切除后以异体半关节移植重建,而经边缘切除后的则以异体四分之一关节移植重建。结果 1例术后2个月发生感染,1例术后8个月肿瘤复发。余14例获成功保肢。结论 瘤段骨灭活再植、自体骨移植和异体骨移植均为骨肿瘤保肢术中骨重建的实用方法。
作者:肖继伟;彭俊平;陈懿;刘劲松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胆囊内瘘是胆囊结石的少见并发症,诊断及治疗均较困难。我院1985年1月~1998年6月共行各类胆道手术1 640例,发现胆囊内瘘17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17例中男7例,女10例;年龄37~76岁,平均54.6岁。病程5月~7年,>4年12例。伴糖尿病、高血压病、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病等合并症9例。1.2 类型 胆囊十二指肠瘘7例,胆囊胃瘘1例,胆囊结肠瘘4例,胆囊胆总管瘘5例。1.3 临床表现与治疗 胆囊内瘘的主要症状是反复的胆道感染、右上腹痛、消化不良等。本组4例胆囊结肠瘘患者有间歇性腹泻病史,1例胆囊胃瘘伴呃逆、呕吐胆汁。均经B超检查,钡剂灌肠造影3例,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graphy,PTC)3例,CT扫描4例,内镜检查5例。2例经PTC和CT检查诊断胆囊十二指肠瘘,1例钡剂灌肠确诊为胆囊结肠瘘, 其余14例均系术中发现。行胆囊切除14例,胆囊大部切除3例,十二指肠修补7例,结肠修补4例,胆总管空肠ROUX-Y吻合3例,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2例,胃修补1例。治愈16例,1例死于术后应激性溃疡大出血。
作者:章健;章安庆;章崇志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减少布-加综合征的误诊误治措施。方法 分析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4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①33例有误诊经过,平均误诊时间5.3年;②下肢病变为本病的主要表现,占84.8%;③彩色超声多普勒探查肝静脉及下腔静脉,100%均有阳性征象发现,而误诊的病例均未做该项检查;④仅4.3%患者的病毒标记为阳性,不超过一般人群阳性率。结论 布-加综合征症状多变,超声多普勒探查肝静脉及下腔静脉是筛查该病的重要手段。
作者:梅健;庄爱琴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我们用颈部的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观察颈椎病患者椎动脉的管径和血流的变化,探讨颈椎病对脑血流的影响作用。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本组58例,其中男34例,女24例;年龄40~64岁,平均46岁。病例选择依据:①临床症状有头晕、头痛、颈部不适、耳鸣、手麻、上肢无力等症状;②X线及颈椎CT有颈椎退行性改变。诊断符合1984年5月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诊断标准。有的患者就诊时发现存在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正常对照组50例,平均年龄44岁。
作者:陶爱华;常伶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急性胃肠粘膜病变出血对危重患者预后的影响及治疗方法。方法 总结7个病种514例危重患者并发120例急性胃肠粘膜病变出血的临床表现、预后转归、治疗效果。结果 急性脑血管病变合并急性胃肠粘膜病变出血发病率高,感染性疾病次之。结论 危重患者并发急性胃肠粘膜病变出血是病情凶险的标志,但不是死亡的主要原因。洛赛克与中药大黄联合治疗急性胃肠粘膜病变出血有良效。
作者:陈健芳;陈海鹏;陈伟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尿毒症性肺水肿是尿毒症常见严重并发症之一,内科保守治疗效果往往欠佳,给予透析则可获得较为满意疗效[1]。我院1993~1999年确诊为尿毒症性肺水肿,采用序贯透析治疗,临床资料完整的患者18例,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18例均为住院确诊的尿毒症患者,其呼吸症状及X线胸片均能除外其它肺部疾病引起。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24~65岁,平均43.6岁。原发病诊断为慢性肾炎11例,慢性肾盂肾炎3例,糖尿病肾病2例,高血压肾病1例,狼疮性肾炎1例,病程1.4~12.0年,平均5.3年。发生肺水肿前患者均采用保守治疗,未进行透析。
作者:张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米索前列醇用于剖宫产预防产后出血的效果。方法 以催产素作对照,观察术中及术后2小时内出血量。结果 术中及术后2小时内平均出血量,米索前列醇组为(232.0±46.6) ml,催产素组为(385.0±74.7) ml。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米索前列醇促进子宫收缩作用强于催产素,能较好地预防剖宫产术后出血,且用药方便、安全。
作者:陈宝焕;王俊芳;郭方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性激素及其比例关系在绝经后女性冠心病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测定绝经后女性冠心病患者和绝经后健康女性的血清雌二醇、孕酮及睾酮水平。结果 绝经后女性冠心病组血清孕酮、睾酮明显高于对照组,而雌二醇/孕酮、雌二醇/睾酮比值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孕激素及雄激素水平过高是绝经后女性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性激素比例失衡与绝经后女性冠心病发病有关。
作者:刘四海;邹晖;郭文怡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肺癌性淋巴管炎是肺转移瘤中的一种特殊类型,报道较少。本文报告经病理检查证实和临床X线资料完整的8例肺癌性淋巴管炎,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3例,女5例;年龄40~60岁,平均56岁。原发肺癌2例,一例右肺中心型肺癌右上叶切除术后一年发现两肺弥漫性病变;另1例左肺中心型小细胞肺癌合并同侧肺癌性淋巴管炎。原发乳腺癌3例,胃癌1例,4例分别在原发病灶切除术后1~2年发现肺癌性淋巴管炎。2例查不到原发灶,但同时合并有骨转移。3例经支气管镜刷片发现癌细胞;2例分别经两次胸水细胞学检查查到癌细胞;2例经胸腔镜胸膜肺活检,组织病理HE染色见胸膜下、肺内淋巴管大量癌栓;1例开胸肺内肿块及胸膜肺活检确诊为燕麦型小细胞癌肺内淋巴管转移。
作者:魏祥;崔兵兵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采用钻孔、置管、大剂量尿激酶冲击疗法治疗硬膜外血肿的疗效。方法 CT确诊钻孔,置入F14硅胶管,注入含有30万 U尿激酶的生理盐水4 ml,闭管12~24小时开放引流。结果 采取引流术37例,占同期硬膜外血肿总数的58.73%,仅1例血肿增大开骨瓣清除血肿,术后无一例死亡。结论 大剂量尿激酶溶解引流硬膜外血肿,只要掌握好适应症,方法简单、安全可靠。
作者:张久蛟;张宝军;石有志;冯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RA)和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患者血清4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α1-酸性糖蛋白(AAG)、α1-抗胰蛋白酶(AAT)、触珠蛋白(HPT)和铜蓝蛋白(CER)浓度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ARRAY 360蛋白质测定系统测定61例RA和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患者及31例正常对照组血清AAG、AAT、HPT、CER浓度并进行比较。结果 RA、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及关节炎综合组患者该4项指标浓度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并与血沉、C-反应蛋白呈正相关。结论 动态观察血清4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浓度的变化对于关节炎患者病变活动的监测以及药物疗效的判断等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康日辉;叶德富;薛原;郑铃;朱月永;芮红兵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的临床与CT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CNS-L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影像学特点,主要观察脑膜及脑室的CT改变。结果 CNS-L患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CT扫描示脑实质内单发或多发性低密度或高密度病灶,脑实质扩大、脑沟增宽。结论 CT扫描有助于CNS-L的确诊。
作者:徐建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头部难产所致尿瘘保守治疗的效果。方法 当发现尿瘘时,即刻静脉给于抗生素并同时冲洗阴道、局部用药、留置导尿管,以保持膀胱空虚有利于改善局部血供。结果 9例患者经治疗后阴道脓性分泌物逐渐减少,阴道粘膜坏死区域逐渐修复。其中8例完全修复,粘膜恢复正常,拔导尿管后无尿瘘。结论 保守治疗是简单易行、积极有效的措施。甲硝唑能有效抑制厌氧菌的生长。
作者:邱芳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 病历简介 患儿母亲25岁。无特殊病史。第一次妊娠,妊娠37周作产前检查时发现心脏有杂音,杂音位于胸骨左缘第2肋间,呈双期连续性机器样杂音,肺动脉第二音亢进,周围血管征阳性。彩色超声心动图示动脉导管未闭,导管内径1.0 cm,长1.2 cm,左心房、左心室轻度增大,肺动脉增宽。心电图示电轴左偏,左室高电压。未作特殊治疗,在严密监护下足月顺产一对孪生女婴,体重分别为2 400 g和2 200 g,无窒息抢救史。出生后生长发育和喂养情况可。两患儿出生6个月后经常感冒,无心衰史。1岁时来院就诊,查体无紫绀,胸骨左缘2、3肋间有Ⅱ、Ⅲ级收缩期杂音,肺动脉第二音亢进、分裂。超声心动图示继发孔中央型房间隔缺损,大女儿房缺直径1.0 cm,小女儿房缺直径1.3 cm,右心房室稍大。心电图示电轴右偏,右室肥厚。心脏X线示肺血增多,右心房室稍大。两婴分期在体外循环下行房缺修补术,术中所见与术前诊断相符。术后恢复顺利,随访3~7个月未见不良反应。其母不同意手术,亦未作进一步治疗。母女三人作染色体检查未见异常染色体。
作者:曹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 病历简介 男,26岁。因咳嗽、咯血、胸痛、气急两个月、腹泻半个月、腹胀、下肢水肿1周于2000年5月25日9时30分入院。查体:平卧位,右侧手臂内侧可见小片状出血点,巩膜无黄染;右下肺部叩诊浊音、语颤下降、呼吸音减低,未闻及音;左肺呼吸音粗糙,未闻及音;心尖搏动在第5肋间锁骨中线外侧1 cm,心浊音界向左下扩大,心率78次/min,律齐,心音低纯,未闻及杂音;腹部饱满,肝肋下1 cm,质软、边纯,无压痛,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腰骶部水肿,两肾区叩击痛(+);双下肢水肿()。5月24日胸片示两肺病变,心脏增大。以肺结核首先考虑,5月25日CT示两上肺及左舌段见散点片状阴影,形态不规整,境界清;右中叶外段见一“三角形”状大片状影,密度不均,分界清;右背侧胸腔见“新月形”积液影,心脏明显扩大,尤以左心明显;纵隔内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B超示肝脏弥漫性肿大,双肾回声改变符合慢性肾病声像图;大量腹水。5月26日超声心动图示左心扩大,左室舒张期内径70 mm,左室收缩期内径60 mm;射血分数31%,左室短轴缩短率15%,左房内径46 mm;左室内见三个稍强回声团,分别附于室间隔,心尖部及左室后壁上大者为25 mm×15 mm;右室内见一22 mm×15 mm的稍强回声团,附于室间隔上,右瓣膜回声尚可;左右室粘液瘤,二尖瓣关闭不全,少量心包积液。
作者:陈卡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 病历简介 女,7岁。因咳嗽10余天伴发热3天入院。入院前10天咳嗽、声嘶。3天前发热,T 39 ℃,咳嗽、气急、精神萎靡、纳差,经院外诊治无效,门诊以肺炎收入院。患儿按时作过常规预防接种,父母体健。体检:T 40 ℃,P 100次/min,R 48次/min,发育营养中等,精神萎靡、气急,无皮疹,咽红,扁桃体Ⅱ度肿大、无脓点。右下肺呼吸音稍减低,未闻及音。心率100次/min律齐。腹平软,无压痛,肝、脾未扪及。X线胸片:右肺下部片状模糊影,右肺门下部纹影稍增强。X线诊断:右下肺感染。外周血象白细胞计数(2.35~5.15)×109/L,中性粒细胞0.55~0.58,淋巴细胞0.42~0.45;诊断:右肺节段性肺炎。
作者:张孝能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精索肿瘤临床少见,而原发于精索的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则更为少见,兹报告1例。 男,43岁。因右下腹隐痛并放射至右侧睾丸胀痛2个月,于1998年9月19日入院。查体:右下腹可扪及15 cm×10 cm×10 cm硬质肿物,活动度小,向上推移肿物时同侧睾丸上移。B超示右侧盆腔内16 cm×12 cm×10 cm实性肿物。行肿物切除术,术中见肿物源于右侧精索,包膜不完整,与周围轻度粘连。游离肿物,连同精索、睾丸完整切除。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病理报告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免疫组化:Vimentin[波形蛋白(间质肿物)](+),a-AT[抗胰蛋白酶(纤维组织细胞起源)](+),Actin[肌动蛋白(肌组织起源)](-),Desmm[结蛋白(横及起源)](-),S-100[神经外胚层(黑色素起源)](-),Keratin[角蛋白(上皮起源)](-)。
作者:卢培明;夏仲军;宋协芹;姜丽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 病历简介 男,36岁。因反复心悸、气短、水肿5年入院。5年前曾住我科诊断为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扩心病)并持续性左室分支型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用异搏定室速终止。近2个月上述症状加重,心动过速持续发作。无黑朦、晕厥,心动过速持续发作时血压正常。18年前曾因心悸测心率为180多次/min,此后时有心悸,均能自行缓解未就医。入院时心电图为持续性单形性宽QRS心动过速,呈右束支阻滞图形伴电轴左偏,QRS波宽度140 ms,R-R间期匀齐,频率187次/min;食管心电图见室房分离,R波频率快于P波频率,诊断为室速。静注利多卡因、心律平无效,静注异搏定5 mg室速转为阵发性,继以异搏定80 mg/d口服,并予其他强心、利尿、扩血管等药物治疗,室速控制不理想,改用胺碘酮0.4~0.6 g/d,半个月后室速基本控制。住院期间超声心动图示左室舒张末期内径62.0 mm,左房内径46.6 mm,右室舒张末期内径29.5 mm,左室射血分数33.7%。出院后继续服胺碘酮每日或隔日0.2 g,室速基本能控制,但有时尚需加量或联用异搏定80 mg/d方能控制。出院后随访10个月自觉症状明显好转,亦无药物不良反应,复查超声心动图示左室舒张末期内径57.8 mm,左房内径38.0 mm,右室舒张末期内径21.2 mm,左室射血分数41.6%。后诊断为特发性左室室速(idiopathic left ventricular tachycardia,ILVT)并心动过速性心肌病(tachycardiomyopathy,TCM)。
作者:刘志琴;张陈匀;李丹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 病历简介 女,51岁。因右上腹痛半年于1997年11月20日以“肝癌?胆囊炎”收住院。半年前原因不明右上腹痛,呈持续性隐痛,向右腰部放射,活动后加重;与进食、排便无关;不伴腹泻,无恶心、呕吐、发热;食欲尚可,二便正常。发病后体重下降约10 kg。曾按“胆囊炎”治疗效果欠佳。既往体健,常到田间劳动。查体:T 36.7 ℃,P 60次/min,R 19次/min,BP 130/82 mm Hg(17/11 kPa);一般情况好,超力型体型,皮肤粘膜无黄染、出血,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心肺无异常;右上腹饱满,可触及一约4 cm×7 cm大小不规则质软包块,边界欠清,活动度差,轻压痛;肝、脾肋下未及,肝区、右肾区轻叩痛,无移动性浊音;脊柱自然弯曲,无压痛;四肢活动无异常。
作者:李君;冯如青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 病历简介 女,44岁。因发现右侧颈部肿物一月余入院。无发热疼痛,无呼吸困难,无声嘶,无饮水呛咳及吞咽困难,无多食多汗,无体重减轻,无长期服药史,无放射线及毒物接触史,生活居住于非缺碘地区,无特殊饮食嗜好,家族无类似疾病史。检查:体形肥胖,气管居中,无颈静脉怒张;右侧甲状腺Ⅱ度肿大,其下可扪及一约3 cm×3 cm大小包块,囊性感,无压痛,质韧,表面光滑,边界欠清,与周围无粘连,局部皮肤无发红,可随吞咽上下活动,无血管杂音。未扪及颈部淋巴结。甲状腺放射免疫测定:甲状腺吸碘[3]率正常,T3、T4、TSH、rT3、FT3、FT4、TG-A、TM-A正常。B超示:左侧甲状腺3.4 cm×1.9 cm×1.3 cm,其内回声细小均匀;右侧甲状腺5.2 cm×2.5 cm×3.2 cm,其内可见一3.0 cm×2.5 cm的混合区,以液性为主,并见一中等回声光团,边界尚清。诊断为右侧甲状腺腺瘤囊性变声像。手术中见右侧甲状腺上极有一约3.5 cm×2.0 cm×2.5 cm大小之囊性包块,因显露差,行穿刺抽出囊内陈旧性积血15 ml,切除部分甲状腺组织及包块。
作者:周虹;刘文丽;郭晋;李凯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 病历简介 男,1岁5个月。因腹痛、腹胀、反复呕吐3小时入院。发病前进食大量肉食品、山楂等,7小时后突然哭闹不止,自诉腹痛、腹胀,并反复呕吐,吐大量胃内容物。无畏寒、发热,无排便、排气。查体:烦躁不安,脉搏160次/min,腹胀,全腹压痛,腹穿抽出淡红色稀薄液体。疑为急性肠梗阻,肠坏死。在局麻加基础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小肠、结肠普遍胀气,结肠肝曲、横结肠及结肠脾曲无异常,胆囊张力高。清除血性腹水400 ml,打开胃结肠韧带,见整个胰腺肿胀、变硬、被膜下出血,胰腺呈棕色。诊断: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术中将胰腺被膜作多部位多方向切开减压,并清除部分坏死组织,冲洗腹腔,胰头、胰尾部各置引流管1条,胆囊内置蕈状引流管1条。术后检查血白细胞计数33.5×109/L,腹腔渗液淀粉酶4 240 U。术后给予补液、抗休克和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及抗生素等治疗,痊愈出院。
作者:孙孝红;张霞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当癌肿在并非转移或浸润的情况下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神经-肌肉接头或肌肉的病变,病变部位无癌肿细胞可见,神经症状多种多样,总称为癌肿性神经肌肉病变[1],或称副肿瘤综合征。临床上在肿瘤发现之前诊断较困难,为引起对本病认识,现将我院收治的2例报告如下。1 病历简介 例1:女,45岁。因头晕走路不稳2月,加重伴双下肢麻木2周入院。查体:双侧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不准,双膝关节以下痛觉减退,双跟腱反射减低,余(-)。实验室检查:血沉56 mm/h,脑脊液正常,血清磷酸肌酸激酶正常。肌电图示左右腓总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脑MRI未见异常。给予营养神经及对症治疗病情无好转。10天后自述右下腹痛。附件B超示右卵巢有2.0 cm×3.0 cm×2.0 cm大小肿物,术后病理诊断证实为浆液性囊腺癌,故诊为癌性亚急性小脑变性及周围神经病。术后2个月双下肢麻木有所减轻。
作者:刘坤;刘素芬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肠系膜淋巴管瘤很少见,近年来,我们遇3例,结合文献对其诊断和治疗报告如下。1 病历简介 例1:男,58岁。因剧烈运动后右侧腹下坠性疼痛3月余,以腹部包块待查入院。体检时右侧腹扪及一10 cm×8 cm包块,边缘清,活动度小,质中等硬,触痛阴性,大便隐血阴性。B超和CT检查发现右侧腹腔内有一9 cm×7 cm、CT值为+32 Hu的囊实性肿物,与周围脏器无明显关系。剖腹探查见腹腔内有一约8 cm×7 cm肿物,包膜完整,蒂在肠系膜根部,侵犯一段小肠和胃前壁。手术切除后病理报告为:淋巴管瘤。
作者:张英豪;史建宇;张力;孔祥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 病历简介 例1:男38岁。因左上腹持续性疼痛伴腹部肿块入院,无发热,大小便正常。否认高血压史。查体:BP 120/75 mm Hg(1 mm Hg=0.1333 kPa),营养中等,发育良好,心肺正常。腹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左上腹可扪及12 cm×10 cm肿块,表面光滑质地稍硬,活动度差,轻触痛,移动性浊音(-)。肝、肾功能正常。血CEA(癌胚抗原)0.543 ng/ml,SF(铁蛋白)500 ng/ml,CA19-9(肿瘤糖类抗原)7.5 U/ml,CA50:5.3 U/ml。CT扫描示左侧后腹膜,胰腺的下后方见11.1 cm×9.1 cm×6.0 cm类圆形肿块影,其壁较厚,密度不均,其内见低密度影,并可见分层,增加扫描见不均匀轻度强化,瘤体内强化不明显,后腹膜未见肿大淋巴结。手术探查所见:横结肠下,左侧后腹膜处见类圆形巨大肿块,约15 cm×12 cm×8 cm,包膜尚完整,表面侧支血运丰富,血管充盈,切开后中央见三个腔隙,内有陈旧性血液。肿瘤与屈氏韧带、空肠、左肾包膜和腹主动脉粘连。
作者:顾文良;陈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肩难产是一种较少见的产时并发症,由于其发生突然,胎头已娩出,胎肩被嵌顿于耻骨联合后上方,胎胸受压,使胎儿不能呼吸,常使无经验的助产者在惊慌失措中使用暴力牵拉胎头,造成母儿严重的并发症,故正确而快速的处理非常重要。我院1990年1月~2000年1月在住院分娩的9 685例产妇中肩难产35例,总结如下。
作者:雷云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经尿道电汽化术的主要优点在于汽化和电凝作用同时存在,可大大降低了手术危险性[1]。1998年9月~2000年10月我们采用经尿道膀胱颈电汽化术治疗膀胱颈梗阻35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男15例,女20例;年龄43~75岁,平均56.7岁。临床表现:排尿困难,尿线变细,严重时手按下腹部协助排尿,并有尿潴留、血尿以及氮质血症。其中合并膀胱结石4例。术前排除神经系统和糖尿病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术前测定大尿流率均≤15 ml/s,残余尿>50 ml者有5例。膀胱镜检查:膀胱颈后唇堤坝状抬高20例,膀胱颈环状纤维化挛缩、镜鞘经过时有握紧阻力感9例,膀胱颈滤泡状增生6例。汽化输出功率220 W,电凝功率80 W。
作者:郑立军;白俊;赵军;刘力民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心律失常是胸部手术后主要并发症之一,严重者对心肺功能影响极大,是造成术后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我们观察一组开胸术后常规应用硫酸镁对心律失常的预防作用,效果较好,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胸外科ICU病房内术前无明显心律失常病史的开胸术后患者115例,随机分为硫酸镁组和对照组。硫酸镁组55例中男41例,女14例;年龄36~78岁,平均54.8岁;全肺或肺叶切除40例,食管胃部分切除10例,纵隔手术5例;术后常规静脉滴注25%硫酸镁8~10 ml/d,连续3~5天。对照组60例中男39例,女21例;年龄40~76岁,平均55.2岁;全肺或肺叶切除44例,食管胃部分切除6例,纵隔手术7例,探查3例。两组除对照组不给硫酸镁外,其余治疗相同,术后常规吸氧3 L/min,均使用惠普系列监护仪行24小时心电监护。
作者:刘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阴道念珠病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易复发,但致使感染再复发的原因尚不清楚。我院1998年1月~1999年12月用斯皮仁诺治疗复发性阴道念珠病48例取得较好治疗。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48例均为已婚妇女,平均年龄36.5岁。诊断标准:①明显自觉症状,如外阴、阴道瘙痒或烧灼感,白带增多、豆渣样;②典型体征:阴道分泌物呈豆渣样或干酪样,外阴、阴道皮肤粘膜充血;③阴道分泌物涂片:显微镜下找到典型菌丝及芽孢;④局部用药(制霉菌素或达克宁栓)后反复感染半年以上。
作者:蒋红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近年来对脾脏功能的新认识及切脾后凶险性感染的报道增多,但对脾脏破裂严重到什么程度不能保脾,文献报道颇不一致。1992年以来我院收治Ⅳ类脾破裂26例实行保脾术,全部成功,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男23例,女3例;年龄7~53岁,平均28.5岁。按目前国内常采用的4级(型)分类和术型选择法进行分类。Ⅰ级(类):被膜破裂;Ⅱ级(类):浅表脾实质破裂但不延及脾门;Ⅲ级(类):脾实质破裂已涉及脾门或脾已部分离断,可行脾部分切除术;Ⅳ级(类):脾动静脉主干离断或严重广泛碎裂,需行全脾切除术。本组26例均为Ⅳ类脾破裂患者,所有病例均为钝性损伤,其中9例伴有其它脏器伤;腹腔积血500~3 000 ml,致休克21例。本组26例均部分保脾成功,保留脾组织大者约为原脾的2/3,小者约为原脾的1/4,大多数为原脾的1/3左右。全组无死亡。全组无因并发症需行手术。
作者:孙成武;崔东晖;白金君;刘洪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肺结核大咯血是常见急症,需紧急处理。近年来有关治疗肺结核大咯血的方法报道较多,但疗效判断标准不一,有的不适用于基层医院。为探讨快速、高效的止血药物,我院1990~1998年采用垂体后叶素与山莨菪碱联用治疗肺结核大咯血,并与同期选用垂体后叶素治疗大咯血作比较研究,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89例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垂体后叶素与山莨菪碱静滴组(治疗组)与垂体后叶素静滴组(对照组)。治疗组45例,男31例,女14例;年龄19~72岁,平均51.2岁;继发型肺结核以浸润病变为主者15例,以增殖及空洞病变为主者30例。对照组44例,男33例,女11例;年龄18~70岁,平均48.5岁;继发型肺结核以浸润病变为主者18例,以增殖及空洞病变为主者26例。以1次咯血>200 ml、24小时内咯血>500 ml为大咯血诊断标准。
作者:秦润祥 刊期: 2001年第03期
β-内啡肽(β-endorphin,β-EP)是中枢神经系统合成并释放的一种内源性阿片肽,可参与正常的及某些病理状态下的呼吸调控。为了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浆β-EP水平与动脉血气的关系,我们在观测中同步检测了肺心病患者血浆β-EP和血气分析,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32例,男21例,女11例;平均(66.62±8.67)岁。诊断符合我国1977年肺心病会议修订标准。对照组20例,其中男14例,女6例;平均年龄(63.05±8.28)岁,系健康体检者,且无吸烟史。
作者:张玉华;乔丽敏;杨丽娟;吴和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过敏性紫癜是儿童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可并发心肌损害而出现心电图、心肌酶谱等异常。1993年2月~2000年2月,我院对收治的49例患儿进行体表心电图检查,部分行心肌酶谱和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18例出现心肌损害,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8例有心肌损害的过敏性紫癜患儿中单纯型3例,关节型2例,腹型4例,混合型9例(包括腹型+关节型+肾型4例,腹型+关节型3例,腹型+肾型2例)。4例腹型和9型混合型中有2例出现低血容量性休克,2例出现肾炎氮质血症。既往均无心血管疾病史。18例均符合《实用儿科学》诊断标准[1]。症状和体征:心悸、胸闷3例,心律不齐2例,心音低钝4例,心前区一过性收缩期杂音2例。18例中心电图异常13例(72.2%),其中窦性心动过速5例,窦性心动过缓3例,广泛T波低平、倒置3例,ST段改变2例,Ⅰ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左室肥大2例,右室肥大1例。心肌酶谱检查20例,其中异常13例(65.0%),乳酸脱氢酶(LDH)升高10例,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升高7例,肌酸磷酸激酶(CK)升高4例,且其同工酶CK-MB升高,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2例。超声心动图检查9例,其中左室扩大2例,右室扩大1例。
作者:顾玉栋;许锦兰;范宝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低血钙症所致的抽搐,在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时常有发生,但临床症状往往被原发疾病所掩盖,易被临床医师忽视,造成误诊。1992年2月~2000年2月我院共收治282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其中并发低血钙症抽搐34例。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34例中,男19例,女15例;年龄20天~4.5岁,平均2.3岁,其≤3岁25例,3岁以上9例,分别占73.5%、26.5%。病程早期(≤2周)3例,中期(≤4周)10例,晚期(>4周)21例,抽搐伴高热(体温≥39 ℃)15例,伴低、中度发热(37.5~38.9 ℃)7例,不伴发热13例,抽搐后神志丧失12例,占35.3%。
作者:刘才银;熊顺军;王艳军;洪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糖皮质激素广泛运用于儿科临床,其副作用较多见,但引起急性肝大则非常罕见。现将我院近年所遇7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5例,女2例;年龄3~13岁,平均9岁。均否认有病毒性肝炎病史,临床排除其他药物所致的肝损害。单纯性肾病2例,紫癜性肾炎1例,脑炎4例。使用激素情况:使用地塞米松4例,剂量0.2~0.5 mg/(kg*d);强的松3例,剂量1.0~2.0 mg/(kg*d)。
作者:朱亚非;朱建央;杨丽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急性氟乙酰胺中毒起病急、病情重,如不及时抢救,常合并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mutiple system organ failure,MSOF)而危及生命。我院1995年1月~1999年1月收治急性氟乙酰胺中毒50例,其中20例发生MSOF,死亡9例,死亡率达18%。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8例,女12例;年龄<3岁2例,~5岁13例,~10岁4例,>10岁1例。从服药到发病时间:<10分钟5例,~1小时8例,>1小时7例。从发病到本院就诊时间:<1小时1例,~2小时3例,~4小时10例,>4小时6例。均为误服中毒。
作者:王昕昕 刊期: 2001年第03期
Brugada综合征系西班牙学者Brugada等[1]于1992年首先报道,以反复心源性晕厥或猝死及心电图(ECG)V1~V3导联ST段异乎寻常的抬高、伴右束支传导阻滞(right bundle branch block,RBBB)为特点。因其预后差,属心脏急重症,已引起各国心脏内科学者的关注。之后美国、中国相继有报道,近来Brugada等[2]报道了对63例该综合征患者进行长期观察的结果,进一步丰富了其内容。1 临床特点 无任何诱因突发的反复晕厥或猝死为其首要特点,患者多为中年人,无发作先兆,少数人有家族史。Brugada等报道的63例该综合征患者,第一次心律失常发生的平均年龄为35~41岁(2~77岁),22例患者无症状,多于常规体检或家族调查中发现;其余41例患者中9例表现为不明原因晕厥,32例为心脏骤停,经心肺复苏存活;27例有猝死家族史,猝死事件发生率达74.6%。Brugada等同时发现室颤的复发率很高,经随访3年约40%无症状患者有高猝死风险。国内报道的4例中3例表现为晕厥,首次心律失常发作年龄为32~36岁,其中1例有家族史[3~5]。我们近收诊1例,男性,35岁。以反复晕厥就诊,无家族史。目前研究认为,Brugada综合征与心脏钠离子通道基因突变有关,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6]。
作者:宋于康;林文辉;张济富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甲硝唑已广泛用于治疗或预防厌氧菌引起的系统或局部感染。其口服吸收好,在体内分布广泛,可进入唾液、乳腺、肝脓疡的脓液中,也可进入脑脊液[1]。但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的大量不良反应,应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本文检索1982~1998年部分医学期刊的相关报道,综述如下。1 过敏反应1.1 过敏性休克 兰新辉[2]报道1例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部感染女性患者静脉滴注甲硝唑250 ml,20分钟后出现手、足、面部奇痒及心悸、胸闷、呼吸困难、咽喉填塞感、声音嘶哑、头晕。测血压75/0 mm Hg,心率130次/min,手足、面部、腹部四肢皮肤出现红色不规则斑丘疹。立即停药,予抗过敏性休克治疗,1小时后上述各种症状消失。另据安永寿等[3]报道一例,因前列腺电切术后使用甲硝唑葡萄糖注射液,首次使用任何不良反应,第2次同样方法使用同一批号该药,输液速度30滴/min,约输入50 ml时即出现迟发型过敏性休克的症状。该患者既往无药物过敏史,第2次使用后出现过敏史性休克,考虑可能是首剂药物使机体致敏而发生休克。提示临床使用甲硝唑好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对有过敏史者应慎用。
作者:刘洁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米非司酮是与分子生物学与受体分子学同步发展的药物,近年在妇产科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仅对国内临床应用情况综述如下。1 诱导月经 陈琴等[1]认为:黄体中期口服米非司酮每天3 mg/kg,连续3天,36~72小时后可引起子宫出血,然后当自然黄体溶解时,再次发生子宫出血,故适用于预期月经来潮前的黄体晚期,对于避孕妇女在黄体晚期服米非司酮作为调经药,单次剂量400 mg或600 mg。而对无排卵周期妇女不能诱发月经。
作者:王韶燕 刊期: 2001年第03期
钙通道拮抗剂目前在高血压、心肌缺血、心力衰竭等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二氢吡啶类钙通道拮抗剂是钙通道拮抗剂中的一种,它主要通过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的L型钙通道,使进入细胞内钙离子减少,从而使血管平滑肌舒张,使血管扩张。钙通道拮抗剂具有一定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近研究表明钙通道拮抗剂,特别是二氢吡啶类钙通道拮抗剂可使体内内源性的一氧化氮(NO)合成和分泌增加,本文对此综述如下。1 血管内皮功能和一氧化氮 血管内皮的完整和血管内皮功能的正常对于维持血管壁的光滑和血流的通畅具有重要意义。血管内皮可分泌一系列活性物质,如NO、前列环素、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内皮素、血管紧张素Ⅱ、血栓烷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
作者:黄震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是一组以无力、疲劳、睡眠质量差、认知功能下降及一些躯体症状,如反复咽痒、肌肉痛、头痛、关节痛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1]。1994年美国疾病控制与防御中心明确了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定义及诊断标准,使该病病因、病理及治疗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更精确更深入的阶段,本文对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历史的回顾及诊断标准的建立 在19世纪中期,首先由美国神经病学家Charles Beard描述,其症状与现在定义的CFS相似,并命名为神经衰弱。20世纪初,放弃慢性疲劳综合征诊断,而称为流行性神经肌无力、良性肌痛性脑脊髓炎、冰岛病等。1994年美国提出仍用慢性疲劳综合征名称并明确其诊断标准[1]:病史不少于6个月,且目前患者职业能力、接受教育能力、个人生活及社会活动能力较患病前明显下降,休息后不能缓解,同时至少具备下列8项中的4项:①记忆力或注意力下降;②咽痛;③颈部僵硬或腋窝淋巴结肿大;④肌肉疼痛;⑤多发性关节痛;⑥反复头痛;⑦睡眠质量不佳,醒后不轻松;⑧劳累后肌痛。要明确诊断除具备以上主诉外,还需作一些实验室检查,如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促甲状腺素,这些结果未提示异常,如患者具备如下情况之一,也不能诊断慢性疲劳综合征:①具有可解释慢性疲劳的活动期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低下、睡眠无呼吸综合征、发作性睡病;②具有已经确诊且目前还未治愈的病,如恶性肿瘤、乙型或丙型肝炎;③既往或目前有重型精神病,如精神分型症、妄想、痴呆;神经性厌食;④发生慢性疲劳综合征之前有酗酒或其它药物依赖史。
作者:杨丽;杨露春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自发性脾破裂误诊的原因。方法 回顾分析1986~1998年我院收治的8例自发性脾破裂的临床资料。结果 误诊5例,误诊率62.5%。结论 凡不明原因上腹部疼痛,伴有失血征象而无法解释,无外伤史,积极行B超、腹穿以明确。若有血吸虫、肝炎等肝脾病变或脾亢更应警惕本病,发病前有饱食或重体力劳动等腹压增高原因有助诊断。
作者:杨治;王悦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深在性囊性结肠炎少见,临床往往对此病认识不足而导致误诊。我们近2年遇到3例,现对其误诊原因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男1例,女2例;年龄分别为25、27、30岁。均有1、2年脓血便、粘液样便史,伴腹痛,其中1例伴腹部肿块,1例就诊时为肠梗阻。实验室检查:1例行下消化道造影,发现肠腔狭窄,肠壁僵硬,考虑占位性病变。2例行结肠镜检查,发现结肠溃疡,肿物,考虑为结肠癌。误诊误治情况:3例均考虑结肠癌,1例行肠管节段性切除,1例行直肠癌腹-会阴联合根治术。确诊经过:1例经内镜下取活体组织病理检查确诊,另2例经术后切除标本病理检查确诊。
作者:李玉兰;刘建军;王燕;肖大庆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 病历简介 例1:女,65岁。反复咳嗽、气喘、胸闷10年。自1985年以来,无明显诱因反复咳嗽、气急、胸闷,时有呼吸困难,咳嗽有少许白痰,长期门诊按“支气管哮喘”予以氨茶硷、舒喘灵等治疗,症状可缓解。近2年来呼吸困难明显,发作频繁。曾做气管镜检气管无异常,于1995年收入院。曾于1965年做甲状腺切除术。体检:T 36.5 ℃,P 94次/min,R 26次/min,BP 130/84 mm Hg(17.3/11.1 kPa)。全身浅表淋巴结不大,气管居中,颈部可见陈旧性手术瘢痕约7~8 cm。左侧甲状腺可触及一鸽蛋大小结节,质中,活动,无压痛。双肺可闻哮鸣音,未闻湿性音。心脏正常,肝、脾肋下未触及。血气分析:pH 7.5,PaO2 15.3 kPa,PaCO2 2.6 kPa,HCO3 16.5 mmol/L,BE 2.5 mmol/L。甲状腺B超:左侧甲状腺3.2 cm×2.9 cm,回声欠佳。X线胸片正常。诊断:支气管哮喘。住院后给予抗炎、平喘及对症治疗,症状未见好转。住院期间突然出现气急,呈吸气性呼吸困难,烦躁不安,周身发绀,大汗淋漓。给予紧急气管切开后症状方缓解。后经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发现主支气管1~3环骨塌陷。考虑由于甲状腺手术后甲状腺肿压迫,造成大气道软骨软化,不能支撑而窒息。于是长期带气管套管,随访情况良好。
作者:吴玉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开放性胸腹联合伤多以刃器刺伤常见,多为盲管伤。通过本文分析3例开放性胸腹联合伤延误诊治的原因。1 病历简介 例1:男,26岁。左上腹刀刺伤8小时。查:休克表现,伤口位于左肋缘下。连续硬膜外麻醉下剖腹探查发现胃体前壁、胃底部贯通伤,食物残渣外溢。行单纯胃裂口修补术,术中未探查膈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72小时进食,但体温持续中、高热不退,左下肺呼吸音消失,摄全胸X线片示胸腔中等量积液并气胸。追问病史,伤后曾咯血痰数口并感胸闷气促,术前因腹部体征典型,而忽略胸部检查。诊断开放性胸腹联合伤:①胃贯通伤;②左膈穿透伤;③左下肺刀刺伤;④创伤后急性脓胸。行胸腔闭式引流,引流物为稠厚脓液并有食物残渣。因引流效果不佳,食物残渣存留胸腔,胸腔感染不能消除,慢性脓胸形成,终行左胸腔纤维板剥脱术,见膈肌穿透伤,行膈肌修补术。痊愈出院。
作者:钟元康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 病历简介 例1:女,67岁。确诊“肝硬变”8年。1个多月前因“脾亢”行脾切除术+断流术,20天前痊愈出院。9天前感脐周隐痛,无呕血、黑便及发热。1天前腹痛加重,呈持续性胀痛,遂入院。查体:脐周轻度压痛,无肌紧张及反跳痛。血常规WBC 12.0×109/L,BPC 204×109/L,腹部透视无异常。予肌注山莨菪碱(654-2)10 mg、输磷霉素治疗,8小时后出现面色苍白,表情淡漠,血压下降,WBC 26.0×109/L,血气示低氧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立即吸氧、纠酸、升压治疗未见好转,4小时后抢救无效死亡。尸解结果: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脾静脉血栓形成,近端空肠坏死约2.0 m,肠系膜上动脉未见血栓,亦无血性腹水。
作者:陈万宁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 病历简介 女,54岁。因右下腹疼痛、腹胀、纳差20天,于1999年2月19日入我院。入院前20天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腹阵发性疼痛,伴恶心、腹胀、纳差及尿少,曾在当地医院按“肝硬化伴腹水”治疗,效果差。查体:意识清,慢性病容,消瘦,轻度贫血貌,皮肤、巩膜无黄染,未见肝掌和蜘蛛痣,浅表淋巴结不大。心肺正常。腹部中度膨隆,腹肌紧张,右下腹轻度压痛、反跳痛,肝脾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无水肿。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14.3×109/L。腹腔穿刺抽出黄色混浊腹腔积液,Rivalta试验(+),白细胞1 000×106/L,单核细胞0.51,多核细胞0.49,红细胞380×106/L,形态基本正常,总蛋白43.8 g/L。初步诊断: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肝硬变失代偿期。予抗生素、利尿药,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及支持治疗,但腹水明显增多,进行性消瘦。B超、CT检查均未示明显的肝硬变征象。于右下腹扪及一约8 cm×10 cm大小质硬包块,移动性差。3月5日行腹膜活检示转移性低分化腺癌。查血CA19-9(糖链抗原19-9)42.58 IU/ml(参考值<37 IU/ml)、AFU(岩藻糖苷酶)704.28 μmlo/(L*h)[(参考值<650 μmol/(L*h)]、CA-125(癌抗原-125)174.2 ku/L(参考值0~35 ku/L)。为寻找原发癌灶,行胃镜及活检示胃多发性溃疡。肠镜:横结肠以下结肠粘膜未见异常(因患者体质弱,不能耐受而未能行镜至回盲部)。由于CA-125明显增高,考虑为卵巢来源的腹膜转移性低分化腺癌。行妇科B超检查示子宫附件为绝经期声像,中下腹形态不规则实性包块,周围肠管粘连。诊断为腹腔恶性肿瘤,性质待查。于1999年3月12日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大网膜被肿瘤完全浸润,无法剥离。盲肠处可触及一约5 cm×6 cm×8 cm大小肿块,肝脏、腹膜、小肠均见种植性转移肿块,无法行姑息切除术。于大网膜取2 cm×2 cm×1 cm肿块送病理检查后关腹。术后病理诊断:盲肠低分化型腺癌并腹腔广泛转移。出院10天后死于全身衰竭。
作者:杨芳;黄纯炽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心包脂肪垫是大量脂肪在心包外堆积,超声心动图诊断时易与心包积液混淆而造成误诊误治。近年来我们遇到3例,报告如下。1 病历简介 例1:女,48岁。因心悸、胸闷、心前区疼10天收入院。近期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查体:BP 128/76 mm Hg(17/10 kPa),P 87次/min。肥胖体质,双肺无干、湿性音。心前区无隆起,心界无扩大,心率87次/min,律齐,心音低钝,心脏各瓣膜听诊区无杂音。心电图示:窦性节律,Ⅱ、Ⅲ、aVF的ST段压低约0.05 mV,V4、V5 T波低平。心脏彩超示:心尖部包裹性心包积液(无回声暗区,厚处为1.2 cm)。诊断:急性非特异性心包炎。给予皮质激素病情未见减轻。心包穿刺未抽出液体。心脏CT检查示局限性心包脂肪垫(CT值为-93 Hu)。修正诊断为冠心病、心包脂肪垫。予以改善心肌供血的药物后好转出院。
作者:薛城敬;李剑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 病历简介 男,72岁。因烦躁不宁、神智不清10小时,于2000年5月14日凌晨1:00入院。发病前因感冒在家服药3天,静脉输液(药物及量不详)1天,输毕出现烦躁不安,以至躁狂,坐卧不安,神志不清,叫嚷,持续不减。15年前因胆结石、胆囊炎曾行胆囊切除术,无其它病史。入院查体:T 36.8℃,P 83次/min,R22次/min,BP 150/90 mm Hg(20/12 kPa)。灯下巩膜未见黄染,双眼球右向凝视,瞳孔左侧直径2.5 mm,右侧直径4.0 mm,对光反应灵敏。两肺呼吸音清,无音。心率83次/min,律不齐,偶早搏。腹平软,肝、脾未及。四肢肌张力高,以右侧为著;双侧肱二、三头肌腱反射、膝腱反射亢进;双侧巴彬斯基征阴性。脑膜刺激征阴性。因不合作,无法做脑CT检查。初步诊断为脑血管病,脑出血可能性大。经吸氧及给予甘露醇脱水及安定镇静治疗,症状无明显好转,且出现阵发性肢体抽搐。4小时后再次肌注安定10 mg后入睡,呼之不醒,发现巩膜重度黄染,全身皮肤黄染,又考虑黄疸待查,肝性脑病?B超检查肝、脾、胰腺未见异常,胆囊缺如;脑CT示硬膜下少量积液;心电图示低电压,偶发室性早搏,右束支传导阻滞。当日下午检查肝功能及乙性肝炎表面抗原(HBsAg),回报为HBsAg阴性,总胆红素180 μmol/L,直接胆红素90 μmol/L,麝香草酚试验16 U,丙氨酸氨基转移酶2.42 μmol*s-1/L,总蛋白68.5 g/L,白蛋白37.5 g/L,球蛋白31.0 g/L。终诊断为暴发性肝功能衰竭,急性肝性脑病。虽给予谷氨酸钠等治疗,昏迷程度仍逐渐加深,于第2天凌晨2:00死亡。
作者:韩宗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彩色图像处理技术即把光学显微镜下的图像,进行采集、存贮、放大、缩小、打印及有关指标的测量,从而改变传统显微镜下观察图像的方法,使检验结果更具有直观性,有利于治疗前后结果的对比分析,为临床和科研提供科学、精确、可靠、直观性强的临床数据。目前已用于骨髓细胞与病理切片的诊断,而用于常规检查者尚少见报导。1 系统组成与原理 本系统采用Visual C、Delphi等计算机语言编制程序,在WINDOWS 3.2环境下进行操作,其图像处理可分三个部分:图像采集模块(图像数字化),图像处理模块(数字图像处理),图像存贮及打印模(图像输出)。
作者:杨齐鸣;杨秋;苗丽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检测患者血清、腹水β2-微球蛋白以评估其临床价值。方法 将66例患者分为漏出组、炎症渗出组、恶性肿瘤组,同时抽取静脉血和腹水,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它们的β2-微球蛋白的含量。结果 三组之间血清无显著性差异。腹水:炎症渗出组与漏出组及恶性肿瘤组有显著性差异,漏出组与恶性肿瘤组无显著性差异。腹水-血清梯度三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腹水-血清梯度有助于良恶生腹水的鉴别诊断。
作者:朱启槐;韩清锡;黄庆科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 病历简介 男,5岁。因性早熟一年、头昏头痛半年、双目上视不能3个月入院。查体:神志清楚合作,双目内斜明显,上视不能。喉结突出,声调低沉,语言流利,胡须生长,体毛浓密,阴茎、睾丸发育成熟。CT、MRI示松果体肿瘤。拟择期肿瘤切除。全麻后,俯卧头低位,枕下正中切口,Krause入路,达手术区域。显微镜下肿瘤近全切除。术后病理报告:松果体细胞瘤。术后当天,患者神志清楚,不语,饮食尚可,持续26天。
作者:孙健鸣;刘窗溪;刘健 刊期: 200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