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河北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华北地区三省二市神经病学学会协作组,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 国际刊号:1006-351X
  • 国内刊号:13-1191/R
  • 影响因子:0.86
  • 创刊:1993
  • 周期:月刊
  • 发行:河北
  • 语言:中文
  • 邮发:18-231
  • 全年订价:172.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神经病学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8年4期文献
  • 内窥镜下经鼻腔-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

    目的:探讨内窥镜单鼻腔入路在切除垂体腺瘤中的临床应用. 方法:采用直径4mm的0°、30°硬性鼻内窥镜及配套摄像系统、内窥镜冲水系统、鼻窦钳等设备,内窥镜下切除垂体腺瘤30例,其中微腺瘤2例,大腺瘤25例,巨型腺瘤3例.泌乳素腺瘤18例,生长激素腺瘤4例,无功能腺瘤8例. 结果:内窥镜下全切肿瘤27例,近全切肿瘤3例,术后3例出现一过性脑脊液鼻漏,3例出现一过性多尿.术后19例内分泌化验恢复正常.术后6个月随访20例,1例复发,无鼻中隔穿孔、萎缩性鼻炎等并发症. 结论:内窥镜下手术创伤小,深部照明好,提供360°全景术野,切除肿瘤彻底,鼻腔结构损伤小.术后并发症少,病人恢复快等优点.

    作者:徐颖洲;刘吉祥;任洪波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胰岛素抵抗大鼠血糖正常阶段颈动脉内皮细胞结构改变及可能机制

    目的:观察胰岛素抵抗(IR)大鼠血糖正常阶段颈动脉内皮细胞超微结构病理改变. 方法:普通饲料喂养的SD大鼠为正常对照,高脂饲料喂养SD大鼠6周复制IR模型.透射电镜观察颈动脉内皮超微结构;应用钳夹法评价大鼠的胰岛素敏感性;酶联免疫方法测定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空腹胰岛素(F IN)、游离脂肪酸(FFA). 结果:IR大鼠颈动脉电镜下可见部分内皮细胞和内皮下结构的病理性改变.IR大鼠实验结束时FBG及PBG2h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IR大鼠血浆FINS、 TG、TC、 FFA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 <0.05);胰岛素敏感性指数( ISI) 显著降低(P <0.05);两组高密度脂蛋白(HDL) 及低密度蛋白(LDL) 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结论:结论:高脂膳食诱发的IR大鼠在血糖正常阶段已存在颈动脉内皮超微结构的病理性改变,高胰岛素血症和脂代谢紊乱在内皮损害中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谢晓云;雷闽湘;郭伟新;林安华;刘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脑囊虫病有效药物治疗:吡喹酮

    目的:研究脑囊虫病的临床特点及有效的治疗措施.方法:对495例脑囊虫病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总结其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数据,影像学指标及治疗方法.结果:495例脑囊虫病患者中59.2%为男性,40.8%为女性;82.0%为农村人口,18.0%为城市人口.患者中癫痫发作340 例,头痛171例.血液和脑脊液免疫检查囊虫阳性率分别为67.8% 和46.9%.CT和MRI检查显示,患者中包括了四种类型脑囊虫病.其中437例给予吡喹酮治疗,41例手术治疗.23.7% 患者痊愈;71.5%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脑囊虫病流行趋势农村高于城市,癫痫发作和颅压升高为主要临床症状.绝大多数患者应用吡喹酮有效.

    作者:刘瑞春;姜虹;吴东霞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叶酸、B族维生素对青年脑卒中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干预作用

    目的:了解石家庄地区青年脑梗死和TIA患者(年龄≤45岁〉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及给予叶酸、B族维生素治疗后HCY含量的变化.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对80例脑梗死患者,80例TIA患者及80例健康人进行血清HCY的检测,同时测定其叶酸、维生素B12水平后,各组均随机分成干预治疗组与非干预治疗组,每组40例,干预治疗组给予叶酸5mg,隔日1次,维生素B12 250ug,1日1次,维生素B6 10mg,1日1次,口服6个月后复查上述各指标.结果:治疗前三组血清HCY水平各不相同, 脑梗死组为(16.5±5.4) mmol/L,TIA组为(14.4±5.0)mmol/L,与正常对照组(12.1±2.9) mmol/L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相关分析发现,血HCY水平与叶酸、维生素B12呈负相关.干预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血HCY水平均有下降. 结论:高HCY血症是青年脑梗死及TIA患者的独立致病因素,补充营养元素有助于降低血HCY水平.

    作者:高娟;孙雅菲;李永乐;张敬国;苏立凯;张杏红;郭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发育期低硒大鼠大脑皮层核基质蛋白的毛细管电泳分析

    目的:利用高效毛细管电泳(High Performance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HPCE)观察低硒对发育期大鼠脑核基质蛋白(Nuclear Matrix Proteins, NMPs)的影响.方法:利用人工配制的低硒饲料喂养的SD大鼠,分为对照组和低硒组.取第三代出生后21天的大鼠,处死后迅速取脑,分离大脑皮层.提取NMPs,经初步鉴定后,用HPCE的毛细管区带电泳(CZE)模式进行NMPs的分离,观察其组成成分的改变.结果:NMPs经HPCE分离出3~4个蛋白峰,波形较稳定,在进样9min左右有一个蛋白峰低硒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经HPCE分析能够观察到低硒脑NMPs的变化.

    作者:耿义群;关计添;徐小虎;苏敏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脑梗死急性期手运动功能中枢损伤的定量分析

    目的:利用血氧水平依赖性磁共振功能成像(BOLD-fMRI) 技术研究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短期康复治疗前后的手运动中枢激活体积、强度的变化特征,从而探讨脑梗死患者急性期手运动功能康复的机制.方法:选择首次、单发脑梗死急性期患者16例,其中康复治疗组8例和常规治疗组8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第14天进行fMRI检查,并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评分)进行患手运动功能评定,记录治疗前后常规治疗组和康复治疗组中枢激活的体积、强度;同时选择10名健康志愿者进行单次fMRI检查,确定相同运动任务刺激后脑功能区位置和兴奋体积、强度等方面的变化规律.结果: 16例脑梗死患者治疗后对侧SMC(sensorimotor cortex,SMC)激活体积、强度及FM评分大于治疗前(P<0.05),康复治疗组治疗前后患手运动激活对侧SMC体积、强度、FM评分较常规治疗组明显改变(P<0.05).结论:脑梗死急性期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可以引起患侧SMC区相应的变化,加速患肢功能的恢复.

    作者:元小冬;周福玲;赵丽君;崔艳;王守红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比较内外科治疗少量高血压性丘脑出血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目的:比较内科保守治疗与外科钻孔引流对少量(20-30ml)高血压性丘脑出血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较少量高血压性丘脑出血病例60例,随机分为内科保守治疗和外科钻孔引流治疗各30例.运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ini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价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及3个月病人的认知状态.结果:外科钻孔引流治疗组MMSE分值增加明显高于内科治疗组,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外科钻孔引流治疗对较少量高血压性丘脑出血患者认知功能的恢复更有意义.

    作者:张庆九;马志昭;张松筠;吕中强;高文生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慢性应激刺激成年小鼠对其老年期认知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慢性应激刺激成年小鼠对其老年期认知功能及海马区神经结构的影响.方法:将8周龄成年雄性小鼠予以慢性束缚性刺激6周(Stress,S组),束缚结束后成年S组小鼠即刻进行水迷宫行为学测试并断头以免疫组化学及硫堇染色方法观察海马区突触素及尼氏小体的变化,并利用医学图像分析系统计算突触素免疫组化反应阳性产物数量;而老年S组小鼠于慢性束缚6周后普通环境下继续饲养11周至老年期(25周龄)再进行上述行为学及病理学检测.对照组小鼠正常环境下饲养并分别于14周龄、25周龄进行上述行为学及病理学检测.结果:成年及老年S组小鼠学习记忆能力明显受损(P<0.05);海马区脑组织突触素免疫反应阳性产物和尼氏小体数量较同龄对照组小鼠明显减少(P<0.01).结论:给予成年期小鼠慢性应激刺激可导致老年期小鼠认知功能损害,其记忆的损害与年龄老化之间可能具有协同作用.

    作者:左凤同;刘俊艳;董玉娟;任世卿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北京地区伴2型糖尿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二级预防现况:一项门诊连续就诊脑卒中患者横断面调查

    目的:分析北京地区伴糖尿病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 IS)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a attach, TIA)患者的二级预防状况.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现况调查)方法,对北京11家二、三级医院神经内科门诊连续就诊IS或TIA患者进行问卷式调查,得到数据整合分析.结果:北京地区11 家医院,2006年7月1~8月15日期间总计有1247例卒中患者的数据纳入分析中.伴2型糖尿病的患者351 (351/1238,28.4%),其中接受降血糖药物治疗者273例(273/323,84.5%), 未用药者50例(50/323,15.5%).各类降糖药物使用情况依次为双胍类126 (126/351,35.9%)、α-糖苷酶类97 (97/351,27.6%)、磺脲类90 (90/351,25.6%)、胰岛素63 (63/351,17.9%).口服抗血小板药物病例282例 (282/348,81.0%).获得空腹血糖数据病例数219例(62.4%),血糖控制良好(4.4~6.1 mmol/L)、一般(≤7.0 mmol/L)和不良(>7.0 mmol/L)的比例数分别为27.9%、23.3%和48.9%.获得餐后血糖数据病例数152例(43.3%),其血糖控制良好 (4.4~8.0 mmol/L),一般 (≤10.0 mmol/L),不良 (>10.0 mmol/L)比例数分别为30.9%、30.9%和38.2%.获得血压数据345名(345/351,98.3%),血压达标(BP<130/80mmHg)43名(43/345,12.5%),未达标(BP≥130/80mmHg)302名(302/345,87.5%).伴2型糖尿病患者中89名(89/351,25.4%)患者有LDL的记录,LDL达标(LDL≤2.6mmol/L)的患者39例(39/89,43.8%).结论:伴糖尿病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糖、血压和血脂情况患者记录比率低、控制达标率低,临床医生应当依照临床指南要求加强对这些伴有糖尿病的IS和TIA患者的教育和治疗,使其进行严格的血糖、血压和血脂的监控和管理.

    作者:张宇辉;吴敌;王伊龙;王拥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获得性癫痫失语症(附7例报告)

    目的:本文通过对7例获得性癫痫失语症(Landau-Kleffner 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脑电图特点和临床疗效的观察,结合文献进行探讨.结果:7例患者均有不同类型的癫痫发作,智力明显低下,伴有进行性失语.7例患者均接受免疫球蛋白和口服强的松治疗,激素治疗后平均2个月起效,8~12月4名患者发音明显改善,能较流利的对话,癫痫发作减少.3例治疗不理想,原因为激素应用时间短和病程太长. 结论:Landau-Kleffner 综合征只要能够早期诊断,尽早进行有效积极治疗,丧失的言语理解力可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总体预后良好.

    作者:刘爱华;王玉平;李莉萍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生物波调控因子对实验性脑梗死大鼠脑组织NF-κB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生物波调控因子(BRF)对实验性脑梗死大鼠脑组织NF-κB表达的影响. 方法: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90只随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组、BRF治疗组.制备大脑中动脉梗死(MCAO)模型,术后1 h以1 ml/100 g的剂量分别腹腔注射1.25 %BRF溶液和生理盐水,此后1次/d.进行行为学评分、干湿重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脑组织NF-κB的表达.结果:(1)MCAO模型大鼠术后各时间点BRF治疗组的行为学评分较生理盐水组降低.(2)与假手术组比较,BRF治疗组和生理盐水组缺血脑组织含水量于24 h开始明显升高,48 h达高峰,持续至72 h,7 d明显下降.除6 h外在各时间点均有显著性差异.BRF治疗组脑组织水肿程度减轻,48 h脑含水量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3)缺血区炎细胞浸润和NF-κB阳性细胞表达于梗死后6 h开始增多,48 h达高峰,持续至7 d.假手术组未见明显炎细胞浸润,可见少量散在的NF -κB阳性细胞.BRF治疗组病理损伤减轻,术后48 h、72 h脑组织NF-κB阳性细胞表达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结论:生物波调控因子可以减轻梗死后脑水肿,降低脑组织NF-κB的表达,对大鼠脑组织的缺血损伤产生保护作用.

    作者:崔海瑛;张祥建;胡明;狄楠;刘薇;闫国华;徐启旺;刘俊康;刘瑞春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脑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后应用阿斯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防治再闭塞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后应用阿斯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防治再闭塞的疗效.方法: 70例发病≤6h,头颅CT排除脑出血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静脉注射尿激酶100~150万u,6h后应用阿斯匹林0.15g口服,每天1次,同时低分子肝素5000u皮下注射,每天2次,连用7天.B组静脉注射尿激酶100~150万u,24h后应用阿斯匹林0.15g口服,每天1次,连用7天.结果:2组共发生再闭塞8例,发生率11.4%.其中A组1例,占A组2.7%,B组7例,占B组21.2%,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闭塞组的院内死亡率37.5%,非再闭塞组的院内死亡率4.8%,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再闭塞50%发生在溶栓后24h左右,37.5%发生在3d,12.5%发生在4~5d.2组发生脑出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14d有效率、显效率、痊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溶栓治疗后发生再闭塞率仍然较高,可能是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临床症状恶化的主要原因,再闭塞患者院内死亡率高,预后差.本试验显示溶栓治疗6h后应阿斯匹林加低分子肝素防治再闭塞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许冬梅;冷文萍;徐桂花;王心军;吴新莹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脑出血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受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影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遗传基因多态性与脑出血,尤其是有家族聚集倾向的脑出血的关系密切.认识脑出血相关基因多态性在人群中的分布将有助于对该病的防治.本文就脑出血的候选基因研究进展,包括载脂蛋白、凝血因子、血管紧张素转换酶、Endoglin、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α1-抗胰凝乳蛋白酶、α-内收蛋白等基因作一综述.

    作者:刘宝琼;张乐;杨期东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评定与康复

    吞咽是复杂的躯体反射之一,需要有良好的口腔、咽、喉和食管功能的协调.吞咽障碍可导致脱水、营养不良、吸入性肺炎(可反复发生),甚至窒息而死亡.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发生率在22%-65%[1,2],亦有报道发生率为57%-73%[3].左侧大脑半球卒中为28%,右侧大脑半球为21%,脑干卒中高达67%[4].随着X线动态造影录像(videofluoroscopy,VFS)和纤维咽喉内径(fiberoptic endoscopic evaluation of swallowing,FEES)[5,6]等检测手段的提高和改进,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发生率更高,在60%以上.Ding等[7]统计吞咽障碍患者的误吸率为48%-55%,这其中包括沉默性误吸(silent aspiration)或叫隐匿性误吸[7,8].美国于1986年创办了专业杂志((Dysphagia>,1992苏格兰学院指南工作者也制定了吞咽困难的评价与治疗指南[9].本文将卒中后吞咽障碍评定与康复的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牛秀茹;邢军;王子臣;安艳荣;马风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多巴胺系统基因多态性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认知功能包括注意、记忆、学习、抽象思维、判断和执行等,是人脑通过感知觉、记忆、思维等反映客观事物的特征、联系或关系的心理过程,也就是识别和恰当处理复杂任务(信息的接收、编码、储存、提取和使用)的能力.

    作者:韩春玉;王玉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白介素-18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18是新近发现的一种前炎症反应因子,对机体的免疫和炎症反应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它具有广泛而多样的生物学功能.参与动脉粥样斑块发生、发展过程,其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作者:左平详;张国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纳洛酮的临床应用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β-内啡肽(β-EP)参与多种疾病发生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入,其拮抗剂纳洛酮(naloxone,NX)的临床应用范围日益广泛.

    作者:王彦奎;刘晓云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神经干细胞治疗运动神经元病的研究进展

    运动神经元病(motor neuron disease, MND)包括肌萎缩侧索硬化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原发性侧索硬化和进行性脊肌萎缩等,是运动神经元选择性变性导致进行性肌无力和死亡,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临床常见的MND类型是ALS.对运动神经元损伤的细胞机制已经作了很多研究,但既然运动神经元已经变性死亡,一种可能的疗法就是用细胞移植的方法恢复其功能,其中包括基于人类神经干细胞的细胞替代治疗策略[1].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NSC)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分化潜能属性,在哺乳动物(包括人)胚胎和成体中枢神经系统(CNS)均存在.NSC可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这是细胞替代治疗策略的基础.现在就NSC治疗运动神经元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方鑫;王芙蓉;姜亚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5-HT2C受体与癫痫的关系

    5-HT是人体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重要的神经递质,研究发现它涉及感觉、运动和行为等多种生理活动,分为7个亚族,即5-HT1-5-HT7,5-HT2由5-HT2A、5-HT2B、和5-HT2C三部分组成,5-HT2C受体基因定位于Xq24区,由RNA来修饰调节的G蛋白偶联受体,其主要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除大量分布在脉络丛外(该位置仅有此一种亚型),还广泛分布在嗅核,梨状核,带状核,后夹肌,边缘系统的伏隔核,海马杏仁核和基底神经节的尾状核和黑质[1].大体而言,5-HT2C受体与5-HT2C结合位点的体内分布具有一定的一致性.

    作者:伍雪英;龚玉来;李倩;何进宇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高血压危象

    无论原发性高血压还是继发性高血压,因血压急速明显升高,严重威胁靶器官功能,如不立即进行降压治疗,将产生严重并发症或危及病人生命,称为高血压危象(Hypertensive crisis HC)[1].此时舒张压(DBP)常超过16.0-18.7Kpa(120-140mmHg).高血压危象根据靶器官结构或功能状态,分为高血压危急症(HE),高血压重急症(HU).现将其发病机制,常见靶器官损害表现,诊断,治疗方案新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王冬菊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脑动脉狭窄公式的解读

    有关评估动脉狭窄计算方法较多,对学习者容易产生误解,现就有关脑动脉狭窄的公式作一评价与解读,以方便使用者的理解与运用.

    作者:冯连元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OSAHS与脑卒中和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生及治疗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 OSAHS)是常见的睡眠紊乱性疾病,国外流行病学调查显示,OSAHS的患病率为5~15%.临床表现为睡眠时上气道部分或完全闭塞,引起呼吸暂停和通气不足,伴有打鼾、睡眠结构紊乱,频繁发生血氧饱和度下降、白天嗜睡等症状.近年来,随着对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深入认识,人们已意识到OSAHS对心脑血管系统产生多种影响,有研究表明,OSAHS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诱发因素[1],也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夜间猝死的首位因素[2].本文将对OSAHS与脑卒中和心脑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

    作者:马建刚;路虹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影像学诊断及治疗进展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rani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 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少见类型,占全部脑卒中不足1%[1].其病因复杂,起病形式多样,常被误诊漏诊.近年来随着临床医生对该病的重视,神经影像技术以及神经介入放射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该病大部分病例能够得到早期正确诊断和有效治疗,大大降低了该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改善了预后[2,3].

    作者:董爱勤;吕雅兵;李猛;杨丽军;代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癫痫的治疗研究现状

    癫痫是由于多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脑部疾病,以脑部神经元过度放电所致的突然、反复和短暂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为特征.癫痫的患病率在发达国家、经济转轨国家、发展中国家、不发达国家癫痫的患病率分别为0.5%、0.61%、0.72%、1.12%,以此估计,全球大约有5,000万癫痫病患者[1],我国癫痫患者总数约900万.这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数字,目前认为,癫痫已经成为神经系统疾病中仅次于脑卒中的第二大常见病,癫痫性猝死也日益引起学者的关注[2].癫痫的治疗一直是神经科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作者:张瑞华;王玉平;孟繁花;杜会山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代谢综合征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以多种代谢性疾病集结出现为临床特点的一组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临床症候群,是引发心脑血管事件的高危风险因素.包括:腹型肥胖、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 IR)、高胰岛素血症、高血压、血脂异常、促凝血状态、微量白蛋白尿、高尿酸血症和炎性标志物水平增高等多种代谢异常.研究表明,具有MS的人不仅患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和心血管病的危险增加,而且发现MS与脑卒中[1]的发生密切相关.本文拟对MS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变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陈兰英;王少兰;张祥建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磁共振波谱在帕金森病中应用

    一、概述帕金森病由英国医生James Parkinson (1817)首先描述,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的运动障碍疾病,以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性缺失及黑质和蓝斑区路易小体形成为病理特征.起病缓慢,只有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缺失到一定程度,才出现临床症状,Fearnley[1]等认为帕金森患者从多巴胺神经元开始丢失到症状出现潜伏期大约5年,动物及人体研究已证实帕金森患者症状前期脑中已存在生化、病理的改变,此时头颅CT和MRI在病变部位仍无明显特征表现,故大多数患者能明确诊断时已经是中晚期.因此能否早期诊断亚临床期和临床前期帕金森病人对治疗和预后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吴晓莉;陈彪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肺炎衣原体与脑血管病及其感染的检测研究现状

    ㈠肺炎衣原体与脑血管疾病研究现状二十年前,Saikku报道了冠心病病人血清肺炎衣原体的(Chlamydia pneumoniae ,Cpn)IgG和IgA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有显著的阳性率[1],随后关于Cpn与动脉粥样硬化、脑梗塞的研究被大量的报道.近Elkind等发现了升高了的Cpn的IgA是初次脑梗塞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Cpn的IgA的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塞和腔隙型脑梗塞有密切关系;Cpn的IgA与肺炎衣原体的慢性感染有关;与Cpn的IgG比较 ,IgA与脑梗塞的关系更密切[2].然而许多证据却不支持肺炎衣原体与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塞的这种关系.血清流行病学的结果是多样的,技术依赖性的;PCR结果也显示出实验室内部和实验室间的差异;方法学上的差异导致了结果的差异;当选用了佳的,特异性的检测方法,肺炎衣原体总是不能被检出;免疫组化染色法只是检测出了动脉粥样硬化的血管中的非特异性的混合物;二级预防试验也是不成功的.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环境,应用不同的方法检测不同的疾病人群,检测结果往往前后不能一致,因此尚不能证明肺炎衣原体的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塞有明确的关系[3].Cpn与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塞的关系也需要被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作者:卜志平;刘国敏;王晓鹏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病毒的检测方法

    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无完整细胞结构、含单一核酸(DNA或RNA)型、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复制的非细胞型微生物,它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外壳组成.传统病毒学鉴定,通过病毒的特性、形态、染色及生化鉴定等确认,为当今临床、科研提供一些准而可靠的数据,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免疫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新的病毒诊断技术和方法已广泛用于各种微生物的鉴别,大大提高了检测和鉴定水平,扩大了人类对疾病认识的广度和深度.

    作者:杨兰;卜志平;刘国敏;王晓鹏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颈动脉粥样斑块成分与血管内皮损伤的关系

    大量研究证实,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是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其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循环内皮细胞(circulating endothelial cell,CEC)计数是目前在活体内评价血管损伤的唯-的特异而直接的指标[1],其数量增多的意义在于评估血管受损及其严重程度[2].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不同斑块成分的CEC计数水平,探讨影响斑块成分的因素.

    作者:高杨;张祥建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眼肌麻痹首诊的蝶鞍区肿瘤病例分析

    蝶鞍肿瘤出现眼部征状取决于肿瘤的位置、生长方向等,所以眼科医师应全面详细了解病史,减少漏诊、误诊.临床资料2例患者均为男性.1例患者主诉曾有不同程度的眼部拳击伤,经过治疗后痊愈出院.1年后无明显诱因出现左眼进行性外斜,曾在他院进行斜视矫正术,症状暂时好转.术后两年再次出现视物重影,左眼外斜.1例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头痛、眼痛、视物重影,未经治疗好转.两天后又出现左侧头痛、眼痛,继而左眼睑下垂、视物重影而就诊.

    作者:韦旭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现代综合康复疗法积极序贯治疗对急性脑中风运动功能的影响

    急性脑卒中是中老年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传统康复技术的临床应用使得患者生活质量恢复仍不理想,当今康复医学强调以功能为导向的康复研究.为快速高效地发挥现代康复技术的优势,我们综合应用且积极序贯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

    作者:朱建国;魏琰;袁栋才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红斑肢痛症合并急性脑梗死1例

    病例:患者,男,55岁,农民,主因双足疼痛10年,加重伴左上肢活动不利5天于入院.患者阵发性双足烧灼样疼痛10年,以足前部、足底、足趾为著,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伴局部皮肤潮红-紫红、皮温升高.步行等运动及饮酒可诱发或使疼痛加重,休息或局部降温后缓解,夜重昼轻.

    作者:梁玲玲;朱建国;袁栋才;魏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银杏达莫治疗急性脑梗死108例疗效观察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具有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及复发率高等特点,治疗的目的主要是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找出病因,进行二级预防.我们采用了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108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冬菊;史占林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颈动脉支架术后对侧脑区神经功能缺损1例分析

    随着血管内技术的发展,颈动脉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术(CAS)已经被证实为一种治疗血管狭窄和预防卒中的有效方法,国内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展了此项技术.随着工作的广泛开展,人们也越来越多地开始关注其并发症的出现和防治问题,在众多的介入治疗并发症中有一种为数不多或多数人认为后果不十分严重的并发症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那就是本文所探讨的颈动脉支架术后严重低血压以及由此产生的神经功能缺损,后果亦不容乐观.

    作者:林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TIA进展为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脑梗死是常见病多发病,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进展为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不佳.有关TIA进展为脑梗死危险因素的文献报道较少[1],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近6年来118例TIA进展为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同期脑梗死患者100例.探讨影响TIA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作者:张荣灿;刘国敏;高庆鲜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血管内介入治疗颈内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89例临床报告

    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89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中,男51例,女38例,年龄35-78岁,平均53岁.其中左侧颈内动脉狭窄48例合并左侧胚胎大脑后动脉6例;右侧颈动脉狭窄35例合并右侧胚胎大脑后动脉5例;双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6例.狭窄80-85%占47%;狭窄85%以上占53%;高血压31例;糖尿病11例.

    作者:董志领;李花莲;曲桂艳;刘晓满;邵汝升;韩丽丽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研究

    本文对2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行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 ERPs)P300研究,以客观地评定TIA患者的认知功能.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素霞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血管性偏瘫侧舞蹈症26例临床及影像学分析

    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26例患者,男性15例,女性11例,年龄46-80岁,既往有高血压史16例,糖尿病史8例,其中有2例既有高血压又有糖尿病,冠心病房颤2例,其中既往有高血压又有脑卒中5例.

    作者:王海英;曹亦宾;吕宪民;张艳红;吕燕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眼外肌麻痹综合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附15例临床分析)

    眼肌麻痹患者常以眼睑下垂、复视、头痛等症状就诊于眼科、神经内科及内分泌科,而其中多数为神经系统疾病,因此,非专科医师对其病因诊断及鉴别诊断认识不足,现将2003-2007年所遇15例眼肌麻痹病例予以分析.

    作者:郝伟;鲁建幸;徐志香;邵玉红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抖动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附2例报告)

    抖动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imb-shaking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 LS-TIA)临床较少见,临床常被忽视或误诊为癫痫,现将我院2例报道如下.

    作者:王海英;曹亦宾;吕燕华;吕宪民;张艳红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少动鞘氨醇单胞菌引起颅内感染l例

    少动鞘氨醇单胞菌(Sphingomonas paucimobilis)原名少动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aucimobilis),可引起手术后感染、创伤后的腿部溃疡、败血症、慢性蜂窝织炎等.在自然界和医院环境中广泛存在,可以从血液、尿液、伤口和脓肿中分离出来,也可从痰、阴道和子宫拭子中分离到,还可以从呼吸器、超声雾化器、自来水、游泳池水中分离出来.2007年10月我们从一例行开颅术患者的脑脊液中分离出该菌,鉴于该菌从脑脊液中分离出的病例比较少见,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敬芳;焦青;马婉红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发作性睡病2例报道

    发作性睡病是一种以睡眠过多及白天不可抗拒的睡眠为特征的睡眠障碍,因影响正常生活、工作,患者十分痛苦.现将近期门诊的2例患者报告如下:病例1:患者男性,34岁,个体司机,主因发作性不可抑制的睡眠2-3年就诊.2-3年来患者无诱因出现不可抑制的睡眠,开车途中出现困倦感觉,立即将车停靠路边,伏于方向盘上睡眠10余分钟醒来后精神如常,有时休息时也出现同样现象,出现频率及间隔时间不等,查睡眠脑电图未见异常,小睡试验未见明显睡眠结构异常.

    作者:王建茹;赵园园;曹志坤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纯脊髓型多发性硬化一例报道

    患者,女,40岁,主因膝部感觉障碍2个月,左上肢及躯干麻木1个月,无力、小便困难2天入院.患者于入院前2个月,无明显原因出现右侧膝部发热,左侧膝部发凉,一个月前洗澡时,发现左侧躯干及左上肢麻木,同时右膝部麻木,右脚心抽搐,小便急,入院前两天出现右侧肢体无力,不能行走.有时排尿困难而来院.既往史:半年前曾患带状疱疹.查体:T 36.8'C,P 80次/分,R 20次/分,BP 14/10kpa,神清语利,被动体位,颅神经(-),颈无抵抗,右侧肢体肌力级,肌张力低,左侧肢体肌力、肌张力正常.左侧T4神经支配区感觉减退,深感觉正常.右侧腱反射(+),右巴氏征(+),左巴氏征(-),克氏征(-),小便潴留.

    作者:孙彦聪;苏增罗;苏旭辉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三株致GBS的空肠弯曲菌全基因组序列完成

    空肠弯曲菌(Campylobacter jejuni, C. jejuni)是在世界范围内导致急性肠胃炎的主要病原菌,广泛存在于多种食用动物体内.在全球范围内,每年由空肠弯曲菌导致的腹泻可达4-5亿例[1],其导致的消化道感染有显著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空肠弯曲菌引起的感染后自身免疫反应可导致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 GBS),主要表现为四肢软瘫、呼吸肌麻痹、腱反射减低等症状.

    作者:李震中;刘慧;刘晓东;朱一飞;张军峰;李春岩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并发大面积脑梗死1例报告

    病例资料患者男性,31岁,农民,主因被人发现昏迷2天,加重6h入院.患者于2天前晚10时左右与家人睡于生有炉火的室内,次日7:00被发现昏迷于室内,伴大小便失禁,同室的另外两人有相似症状,急诊送入当地县医院,高压氧治疗后另外两人中毒症状好转,该患者予以高压氧治疗两次,于6h前发现右侧肢体无运动反应,急查头颅CT:左侧大脑半球低密度阴影.为求进一步诊治而入我院.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病史.查体:T36.5℃ P58次/分 R21次/分 BP125/76mmHg 一般情况差,双肺可闻及干罗音,心率58次/分,律齐,未闻及杂音,腹软,肠鸣音弱,双下肢水肿.

    作者:代伟伟;刘青蕊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丁苯酞注射液对慢性脑缺血大鼠MDA、SOD 的影响

    慢性脑缺血是血管性痴呆、Binswanger、Alzheimer 病的主要病因之一.国内外有关丁苯酞注射液神经保护作用的大部分研究都集中在急性脑缺血模型,有关丁苯酞注射液作用于慢性脑缺血模型的实验研究报道尚未见报道.本文就丁苯酞注射液对慢性脑缺血后脑组织MDA、SOD 的影响做一报道.

    作者:李强;郭宗成;张和振;赵宝华;王贺波;靳玮;肖向建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TCD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监测与分析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系指颈内动脉或椎一基底动脉系统一过性脑血管缺血所引起的局限性脑功能障碍.是脑卒中重要危险因素和完全性脑梗塞的前兆.发病率约30/10万人, 占各类脑血管病的6%左右[1].

    作者:张素君;张德峰;纪彩卿;薛红元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血浆脂联素与超敏C反应蛋白在脑梗塞中的临床意义

    脂联素(adiponectin,APN)是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近年来研究显示,脂肪组织专一表达的脂联素通过其受体调节内皮功能、免疫功能、糖脂代谢、动脉硬化,与肥胖、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缺血性血管病有一定相关性,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rity-reactive protein HsCRP)作为炎症因子,其水平与血管性疾病有着密切的联系.本研究旨在探讨APN及HsCRP在脑梗塞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吕雅兵;董爱勤;李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尿酸水平与预后的相关分析

    近年来,高尿酸血症患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血尿酸水平增高与心脑血管病的关系已引起临床医生的普遍关注.研究结果显示,尿酸增高与心血管病发病率及病死率有关[1].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尿酸水平与其预后的关系.

    作者:赵素霞;杨云峰;王健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妊高征并发脑出血1例

    患者,女性,34岁,主因头痛伴左侧肢体活动障碍入院.患者为妊娠8个月第二胎,无明显诱因与家人交谈时突然发病,左侧肢体不能活动,头痛较剧烈,伴恶心呕吐一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量中等,同时伴口角歪斜.有小便失禁.行头颅CT示右侧基底节区脑出血.查体:T37.5℃P90次/分R20次/分BP170/110mmHg神志清楚,反应略迟,钝查体欠合作,两眼球运动充分,未见眼震,双瞳孔正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伸舌不合作,左侧肌力0级.肌张力低,左侧病理征阳性.于第二天行剖腹产手术,产下一个男婴,于1周后行脑血肿锥颅穿刺抽吸术,后血压回复正常,经过肢体康复锻炼,好转出院.

    作者:张长巨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及治疗分析

    静脉窦血栓形成是脑血管病的一种特殊类型,由于发病率低,病因多,症状特异性表现少,不易诊断,临床误诊率高.

    作者:郭爱武;张彦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附1例报告)

    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central pontine myelinolysis,CPM)是一种以脑桥基底部对称性神经纤维脱髓鞘为病理特征的疾病,由Adams等1959年首次报道.现就1例MRI确诊为CPM的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曹翠芳;王学明;李凤玲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20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分析

    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类型之一,临床表现多样而无特异性,故临床上误诊率较高,可达50%左右[1,2],且死亡率相对较高,有文献报道CVST的死亡率约为10%左右[2],因此在临床上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早确诊,及时正确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秀文;员伟强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慢性脑供血不足并发抑郁症40例临床分析

    慢性脑供血不足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也是血管性痴呆(VD)、Alzhelmer病(AD)和Binswanger病等多种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共同病理过程.近年临床观察慢性脑缺血常合并不同程度的抑郁症[1],它不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工作能力带来很大的影响,更对家庭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本文通过对临床40例合并抑郁症的脑缺血病人的分析,发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可大限度地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作者:张荣灿;刘瑞春;李静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后交通动脉瘤致动眼神经麻痹行DSA治疗一例报道

    颅内动脉瘤可引起两类不同的症状:一是出血,主要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二是颅内动脉瘤本身压迫或激惹邻近组织而引起局灶性症状.后者中常见动眼神经麻痹,它多提示颈内或后交通动脉瘤的可能.

    作者:王晓莉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反复脑缺血-再灌注导致血管性痴呆小鼠行为学变化的动态观察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由各种脑血管疾病导致的获得性、持续性智能障碍综合征,在西方国家,VD成为继阿尔茨海默病之后第二种导致痴呆的病因,而在亚洲某些地区,VD则是老年期痴呆的主要构成部分[1],其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也缺乏有效的预防和治疗药物,因此建立合理的VD动物模型对评价和研制有效的药物至关重要.国内应用的动物模型主要有完全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和不完全性脑缺血再灌注小鼠模型,目前对后者的观察时间仅限于30d之内,缺乏更长时间的动态观察[2].因此,本研究欲延长脑缺血时间至30分钟,采用反复脑缺血再灌注合并尾部放血法建立VD小鼠模型,将观察时期延长至造模后6周,应用跳台和水迷宫试验分别在造模后4周、6周测试小鼠学习、记忆能力,旨在探讨该VD动物模型的可行性.

    作者:王天俊;吕佩源;王贺波;张和振;靳玮;郭宗成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河北省人群智力残疾发生风险分析

    根据世界精神科分类手册第四册(DSM-IV),智障人士是在十八岁之前被评估出智力明显低于普通人,即智商值在七十或以下,并且在以下的生活范畴中有两项或以上相对于同文化、同年龄的人发展得迟缓而适应有困难,包括沟通、自我照顾、家居生活、社交、使用社区资源、认路、学术、工作、余暇、健康及安全等方面的问题.

    作者:李震中;岳月红;于风雪;张军峰;牛玉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杜兴型和贝克型肌营养不良心肌损害特点分析

    杜兴型肌营养不良(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和贝克型肌营养不良(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BMD)是由于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基因突变致该蛋白功能异常导致的X连锁隐性遗传性疾病.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近1年门诊诊治10例DMD和BMD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合并的心肌损害特点.

    作者:郭华;袁栋才;朱建国;魏琰;曹端华;孟伟建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恶性脑膜瘤的CT与MRI诊断

    脑膜瘤占原发颅内肿瘤的13%一19%,大多为良性实质性.恶性脑膜瘤仅占2%一10%[1],但其术后极易复发,有的甚至发生颅外转移,本文通过1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恶性脑膜瘤患者的CT、MRI回顾性分析,探讨CT及MRI对恶性脑膜瘤的诊断价值.

    作者:尹继磊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氯吡格雷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含量的影响

    近年来,对溶血磷脂酸(LPA)的研究,特别是在启动动脉粥样硬化和缺血性心脑血管病中的重要作用及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作者:郗红艳;朱建国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疑似慢性格林一巴利综合症的癌性周围神经病

    患者,男,56岁,农民.因进行性四肢无力三个月,于2008年1月11日入院.于三个月前发现双下肢麻木,夜间明显,影响睡眠,口服止痛药物后麻木可暂时缓解.后出现双下肢无力,无力症状渐波及双上肢,伴呼吸费力、咀嚼无力、饮水呛咳.入院前3天,患者喘憋、不能进食.病前4年不明原因全身淋巴结肿大,淋巴结活检病理确诊为非霍杰金氏淋巴瘤,未行放化疗治疗.

    作者:郭华;袁栋才;朱建国;魏琰;张俊领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发作性运动源性舞蹈手足徐动症1家系报道

    发作性运动源性舞蹈手足徐动症(paroxysmal kinesigenic choreoathetosis PKC)是少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易与癫痫等疾病混淆.现报道1家系患病情况,以提高对本病认识.

    作者:闫喜格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92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死亡病例分析

    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所有病历均符合高血压性脑出血的诊断标准,经头颅CT确诊,均为内科保守治疗.92例死亡患者中,男性58例,女性34例,年龄36-84岁,平均年龄62.5岁,其中发病到就诊时间<3h 12例,3-6h 29例.6-12h 28例.12-24h 16例.24-48h 7例.

    作者:郭孟祥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69例正常人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研究

    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s)也称为内源性事件相关电位, 是人对外界或环境刺激的心理反应.它是当人对某客体进行认知加工(如注意、记忆、思维)时,通过平均叠加技术从头颅表面记录到的大脑电位.反应大脑皮层认知功能状况,亦即探讨大脑思维的轨迹.狭义的事件相关电位P300检测是了解大脑认知功能的一种较理想的客观方法[1].由于刺激方式及各实验室仪器的不同,各实验室的正常值各不相同.

    作者:赵素霞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8例脑膜癌病临床与脑脊液细胞学分析

    脑膜癌病(Meningeal Carcinomatosis,MC) 亦称癌性脑膜炎,系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瘤的一种少见类型,是恶性肿瘤通过血行转移或脑脊液种植播散而累及脑膜,脑、脊髓内并无明显肿块的一种非独立性的严重疾病,此病确诊主要依赖脑脊液细胞学.本文结合文献资料,对2年来经脑脊液细胞学诊断的8例MC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作者:刘秀丽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脑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分析

    我院自03年采用yl-1型颅内血肿粉碎针治疗颅内血肿以来,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并积累了一定的治疗经验并分析如下:临床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病例选择为2004年12月-2007年6月我院的脑出血住院患者,入选的病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第四届脑血管会议制定的脑出血诊断标准,经头CT扫描确诊,出血量按多田氏公式计算出血量在30-95ml.

    作者:张长巨;员伟强;张彦芳;田红军;李彦涛;李秀文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以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为主要表现的少年脑炎合并颅内动脉内膜炎1例报道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artery syndrome,TOBS) 由 Caplan于1980年首先报道[1],指基底动脉尖端部位血液循环障碍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病.临床上TOBS较为罕见,国外报道TOBS占脑梗死的7.6%[2],国内TOBS的发生率约占脑梗死的4.3%~5%[3,4].TOBS多由脑栓塞引起,本文报道1例由动脉炎导致的少年TOBS.

    作者:杨牋;张祥建;李俐涛;尹静;马惠莉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低分子肝素钙+丙种球蛋白预防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临床疗效的对比观察

    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 诊断标准参照1998年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诊断讨论会制定的标准:本组急性CO中毒102例中,治疗组51例男27例,女24例,年龄16-75(47±4.2)岁,观察组51例男24例,女27例,年龄14-75(46±5.1)岁.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 无显著性差异.

    作者:董志领;曲桂艳;李花莲;刘晓满;邵汝升;韩丽丽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并发高渗性高血糖非酮症昏迷的诊治

    1998年2月~2007年10月,我科收治非糖尿病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并发高渗性高血糖非酮症昏迷(HHNC)病人52例,经有效控制血糖、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冯建文;马志昭;张庆九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脑梗死以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始终成为临床治疗研究的热点问题.依达拉奉作为一种新型的自由基清除剂,对脑缺血时神经细胞膜产生的自由基有清除作用,从而尽可能减少各种代谢毒物对脑组织的损害,起到脑保护作用[1],并且有可能扩大其他疗法如溶栓治疗的时间窗,以达改善预后的目的.对此,国内外已有诸多报道,为深入体会其疗效,我科也进行了临床观察研究.

    作者:武一平;林杰;王少波;左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SAH并发低钠血症临床治疗分析

    我科自2003年共收治诊断明确的SAH并发低钠血症患者3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我科自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共收治SAH患者165例,其中并发低钠血症者30例,占18.1%,男16例,女14例;年龄为37-86岁,平均年龄53.6岁.临床表现,突发头痛、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并经头CT发现蛛网膜下腔有高密度出血影和/或腰椎穿刺检查证明有均匀一致血性脑脊液.排除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硬化、肾及肾上腺疾病等原因引起的低钠血症.

    作者:王艳霞;台立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癌性Lambere-Eaton肌无力综合征5例临床电生理改变及对癌肿早期诊断的意义

    Lambert-Eaton综合征(LEMS)首先由Lamber和他的学生Eaton首先报告命名的[1].特征性电生理改变是临床确诊LEMS的重要手段之一.

    作者:李锦;王志芳;张晓燕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代谢综合征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相关性研究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水平的提高,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急剧上升.其后果是大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大血管的阻塞,使心、脑、肾等重要脏器衰竭.近年来颈动脉已成为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窗口,且颈动脉超声已成为诊断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观察了136例代谢综合征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狭窄情况.

    作者:闫淑静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脑炎性假瘤误诊为胶质瘤临床分析(附2例报告)

    炎性假瘤临床上非常少见,影像学检查类似脑肿瘤,极易被误诊,此病可能与自身免疫异常相关[1].原发于神经系统的病例罕见,迄今全球仅报道50多例 [2-6],现将我院2例典型病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病例1:患者,女,21岁,主因左侧肢体无力2个月收住院.

    作者:刘景旭;张彦芳;郭爱武;田红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颅脑损伤合并精神障碍121例患者治疗回顾

    颅脑损伤是一种常见的创伤,常遗留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本院神经外科自2001年开始,开展对121例颅脑损伤精神障碍患者进行相应的精神功能障碍治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杨雪辉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扩容、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联合治疗TIA临床观察

    脑卒中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给社会家庭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发生卒中的危险性比预想的高.持续服药或治疗仍发生的TIA往往更容易发生卒中,应作为急症处理积极干预.我科对2002年3月至2007年3月收治的50例反复发作的TIA患者进行了分组治疗观察.

    作者:郭爱武;张彦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外伤性脑内血肿25例微创手术治疗

    我科1998年2月-2007年5月在CT导向下应用Yl-l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碎吸针钻颅抽吸血肿及尿激酶溶解治疗外伤性脑内血肿25例,取得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卢进发;王文犀;王新亮;姚宝军;耿极光;尹磊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肝豆状核变性3例误诊报告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degeneration)又称威尔逊病(Wilson disease,W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缺陷病.由于表现复杂,发病率低(0.5/10万-3/10万),常易误诊.本文就近两年误诊的3例病例报道如下.

    作者:祁焕伟;高春梅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银杏叶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缺血性脑梗死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且年龄向年轻化发展,虽然临床治疗的方法很多,也有一定疗效,但往往复发,且对其预防尚不十分肯定.

    作者:张荣灿;刘瑞春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为了观察口服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我院自2007年1月~10月对50例脑梗死患者口服丁苯酞进行治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发病在48小时之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全部经过CT或MRI证实,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脑梗死诊断标准,治疗组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42-78岁,平均57.2±9.6岁.对照组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40-76岁,平均58.3±10.2岁.

    作者:徐朝辉;曹姗;魏书艳;卢军栋;贾战斗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低分子肝素钙联合丁咯地尔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60例疗效观察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临床上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我院自2005年4月~2007年12月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加丁咯地尔治疗TIA患者60例并以川芎秦加葛根素作对照,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作者:曲桂艳;董志领;李花莲;刘晓满;邵汝升;韩丽丽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院内卒中21例发病因素分析

    院内卒中(in-hosital stroke)是指发生在患者住院期间的卒中.容易引起医疗纠纷,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回顾分析我院2003年1月~2007年12月住院的卒中患者2938例,发现有21例患者于入院后发病,现将其临床情况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作者:赵素霞;杨云峰;王健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高考前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个性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心理健康在学生成长中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而且对学生的个性和智力发展都有重要作用.同时,心理健康水平也是制约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解高考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效的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卫生保健,我们对河北省某县重点中学高三年级的学生进行了心理卫生状况调查.

    作者:刘振红;苏便苓;李拥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脑血管狭窄支架置入术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预防

    1.一般资料108例脑血管狭窄患者中,男 72例,女36例,年龄35-78岁.其中颈内动脉狭窄38例,椎动脉狭窄25例,椎基底动脉狭窄8例,大脑中动脉5例,颈内动脉和椎动脉联合狭窄11例,双侧椎动脉狭窄6例,锁骨下动脉狭窄10例,锁骨下联合椎动脉狭窄13例.

    作者:李花莲;董志领;曲桂艳;刘晓满;邵汝升;韩丽丽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绝经对TCD经颞窗探查成功率的影响

    经颅多普勒(TCD)是一种利用低频超声波探测颅内动脉血流状态的技术.可提供生理和病理生理状态下血液动力学资料.但颞窗探测的成功率,使其应用范围受到很大程度限制,妨碍了对颅底动脉的观察.本文就绝经前后女性病例颞窗探测成功率的差异和意义予以分析.

    作者:张素君;纪彩卿;张德峰;薛红元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黄酮甙类药物可能通过抑制核因子-κB信号通路改善Alzheimer病大鼠模型学习记忆障碍

    目的:1, 观察Alzheimer 病(AD)模型大鼠核因子-κB(NF-κB)表达变化; 2, 研究黄酮甙类药物(葛根素)对AD模型大鼠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wistar雄性大鼠18只, 随机分为药物组、模型组、对照组, 每组各6只.药物组和模型组双侧海马注射Aβ制成AD 模型, 对照组行假手术, 双侧海马注射生理盐水.药物组按150mg/(kg·d)经腹腔注射葛根素治疗14 d后处死; 模型组和对照组给予3.75ml/(kg·d)生理盐水假治疗14d后处死.用Morris水迷宫评测学习记忆能力.western blot分析和免疫组化两种方法检测大鼠海马NF-κB的表达,并作HE染色,观察病理改变.结果: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平均逃避潜伏期延长,单位时间内跨越原平台次数减少,学习与空间记忆力受损(P<0.05).葛根素治疗可使学习记忆力改善(P<0.05).模型组大鼠NF-κB表达增强(P<0.01).葛根素治疗可使过量表达的NF-κB水平下降(P<0.01).结论:NF-κB可能参与了Aβ引发的AD大鼠模型的发病过程,黄酮甙类药物可能通过抑制NF-κB信号传导通路改善Alzheimer病模型大鼠学习记忆障碍.

    作者:王文胜;王英杰;柴锡庆;韩梅;温进坤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艾滋病继发隐球菌性脑膜炎一例

    隐球菌病是由隐球菌感染引起的,多呈急性、亚急性或慢性过程, 并常致深部感染.其中新型隐球菌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和肺,也可侵犯骨髓、皮肤、粘膜和其他内脏,以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常见,也为严重.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是艾滋病(AIDS) 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之一,也是艾滋病常见死亡原因.近年随着艾滋病患者增加,新型隐球菌脑膜炎呈上升趋势, 临床上对此缺乏应有的警惕性和认识.

    作者:赵宝华;肖向建;郭宗成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以出血为主要表现的上矢状窦血栓局部溶栓1例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CVST)是一种较少见的脑血管疾病,约占全部脑血栓形成的3.5%[1].

    作者:邵玉红;曹翠芳;李震中;王惠凌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多种形态类结晶包涵体并存的线粒体肌病1例报告

    线粒体肌病是一组由于线粒体遗传基因缺陷而导致的以线粒体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肌病,目前认为,肌纤维内线粒体类结晶包涵体的存在对诊断该病具有重要意义[1-3].本文报告1例线粒体肌病患者,发现超微病理表现丰富,特别是线粒体内类结晶包涵体形态、数目之异常,不同于以往国内、外报告的特征,现报告如下.

    作者:吕佩源;宋春风;刘贵生;崔文柱;赵宝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出血性结核性脑膜脑炎2例报道

    近年来,随着临床上脑脊液改变不典型结核性脑膜炎病例的增多,造成了临床诊断结脑的困难.

    作者:邹月丽;何俊瑛;刘科;陈倩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微创清除术治疗颅内血肿52例临床分析

    自2005年12月至2008年3月,我院应用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治疗各种颅内血肿52例,序效满意,总结分析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高血压性脑出血42例,年龄40-72岁.外伤性颅内血肿10例,年龄5-68岁.

    作者:崔亨仓;潘长淼;王飞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微创碎吸引流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60例疗效分析

    大面积脑梗死系脑血管主干闭塞后导致该动脉供血区脑组织缺血、缺氧,引起脑水肿、颅内压增高、起病急、进展快、病情危重,治疗棘手,死亡率高达80-90%.

    作者:董志领;李花莲;韩丽丽;陈玲;刘晓满;邵汝升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副肿瘤性边缘叶脑炎一例临床分析

    临床资料:患者,女,62岁,主因记忆力障碍、反应迟钝4个月,四肢无力、幻觉7天,抽搐1天于2008-2-1入院.既往体健.于2007年10月初,患者家人发觉其无明显诱因出现记忆力障碍,反应迟钝,动作迟缓,间断恶心、呕吐.就诊于当地市人民医院检查TCD、头CT、腹部超声、胃镜等检查均无异常.

    作者:闫海燕;刘秀丽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重型脑室出血侧脑室引流治疗

    重型脑室出血起病急骤,病情凶险,死亡率高,预后差,临床救治困难.我科自1997年1月至2007年1月共收治103例重型脑室出血病人,采用侧脑室引流结合脑室内注射药物及腰穿脑脊液置换术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先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作者:王艳霞;台立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腰穿置管引流治疗脑室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体会

    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临床上常见的两种疾病,特别是出血量大时,病死率和致残率都很高.我院自2005年以来对以上两种疾病采取腰穿置管引流的方法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杨云峰;赵素霞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肌氨肽苷注射液治疗急性期脑梗塞临床观察

    急性脑梗死是中老年人多发的一种常见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其发病率逐年增加并明显趋向年轻化.所以,防治脑梗死成为神经科研究领域中十分关注的问题.笔者对2006年6月~2007年11月住院的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别采用肌氨肽苷注射液和胞二磷胆碱治疗,并对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积极进行临床观察,探讨其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

    作者:王彦奎;刘晓云;王俊恒 刊期: 2008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