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实用心电学杂志

实用心电学杂志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江苏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江苏大学;中国医师协会
  • 国际刊号:1008-0740
  • 国内刊号:32-1857/R
  • 影响因子:0.64
  • 创刊:1993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江苏
  • 语言:中文
  • 邮发:28-438
  • 全年订价:14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 被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网络版》(Ulrichsweb)和《史蒂芬斯全文数据库》(EBSCOhost)收录
  • 心血管系统疾病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03年5期文献
  • 快速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446例分析

    目的总结射频消融(RFCA)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经验和教训,以提高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自1996年3月~2003年2月治疗的446例RFCA.快速心律失常类型包括: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147例,占33%,房室旁道参与心动过速272例,占61%,其中显性旁道60例(A型预激43例,B型预激17例),隐匿性旁道212例(左侧隐匿性旁道139例,右侧隐匿性旁道73例),左室特发性室速5例,占1.1%.右室特发性室速4例占0.9%,房性心动过速7例占1.6%,心房扑动5例占1.1%,均先行心腔内电生理检查,寻找佳靶点进行消融.结果消融总成功率为97.4%,总复发率为2.6%,并发症发生率为1.3%,无死亡病例.结论RFCA已成为快速性心律失常简捷有效的治疗方法,有目的地预测和降低并发症,识别和正确处理分析特殊病例,是提高成功率的关键.

    作者:杨承健;张月军;曹佳宁;徐欣;杨政杰;黄伟;胡世文;郑义通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高血压脑卒中不同类型的动态血压监测分析

    目的探讨高血压(EH)脑出血与脑梗死患者的昼夜变化规律.方法74例高血压患者中30例发生脑出血(A1组),44例发生脑梗死(A2组).以47例Ⅰ期高血压患者作对照组(B组).均作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结果A1组与A2组收缩压(SBP)与舒张压(DBP)均较B组升高,有显著差异(P<0.05).A1组与A2组的血压昼夜节律或消失或减弱,SBP与DBP夜间下降值均明显小于B组.但A1组较A2组更明显,二者有显著差异(P<0.05).B组与A1、A2组血压昼夜波动规律明显不同.前者呈双峰双谷型,后者峰谷消失,A1组尤甚.结论血压的昼夜波动变化特点与发生脑卒中的类型有密切关系.

    作者:李玉冰;李海珍;莫丽丽;杨健威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环磷腺苷葡胺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合并三度房室阻滞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环磷腺苷葡胺(心先安)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AVM)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AVB)的临床疗效.方法28例AVM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A组)常规治疗,治疗组(B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5%GS250ml+心先安150mg静滴1天1次,共14d.结果B组显效率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心先安对AVM合并三度AVB疗效显著.

    作者:朱晓彤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糖尿病者的动态血压变化

    目的探讨糖尿病者血压昼夜变化规律.方法随机选取糖尿病人63例,按有无周围神经病变(PND)的症状(或体征),分为A组(有)、B组(无).同时选取动态血压监测(ABPM)的正常对照组(C组)31例.比较3组24h平均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白昼(d)及夜间(n)的SBP、DBP、HR,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例数及夜间血压(nBP)下降率.结果①3组24h SBP无明显差异(P>0.05),24h DBP则依次序为A组>B组>C组(P<0.01).②nBP下降率A组<B组<C组,A、B两组均<10%,C组>10%.③A、B两组自身昼夜HR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C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①糖尿病者血压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减弱程度与病程(DC)及有无PND呈正相关.②通过ABPM了解血压昼夜节律性改变,以判断有否自主神经病变及其程度,是一个可应用的、可靠的指标.

    作者:郑林林;张建平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T波电交替与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对T波电交替(TEA)与室性心律失常(VAR)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对112例住院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DCG)检查与分析.结果TEA者其24h DCG检出VAR Lown氏3级以上者其发生率显著高于无TEA者.结论TEA不受束支阻滞和心律不齐影响,对折返和触发激动引起的VAR都能有效预测,不失为临床参考的一项有效指标.

    作者:蔡丹;陈德芳;薛秉文;官文芳;曹明芳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12导联频谱心电图对冠心病诊断价值的研究

    目的研究12导联频谱心电图(简称12-FCG)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0例行冠脉造影(冠心病人67例,正常人33例)者的12-FCG及12导联常规心电图(简称ECG)进行分析,采用x2检验比较两种检查在诊断冠心病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12-FCG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76.1%)及特异性(57.6%)与ECG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x2=1.75,x2=0.24,P>0.05),但两者有一定程度的互补性.两者对冠心病的检出率并不随冠脉病变支数的增加而增高.结论12-FCG对冠心病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改变缺乏特异性,诊断价值并不优于ECG,检出率也不随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增高.

    作者:李兴杰;赵娓;陆红;王彦梅;张琛;金东涛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室性早搏的特征

    目的探讨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室性早搏(PVS)的心电图特征.方法对比150例(A组)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的PVS及100例(B组)有心脏病的PVS心电图.结果A组的QRS波大部分呈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图型,光滑、无切迹,振幅≥20mm,时限<0.14s,T波与QRS主波方向相反,且升降支不对称.结论A组在心电图上存在许多有鉴别意义的特征.

    作者:李业莲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心电向量图诊断50例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的敏感性分析

    目的探讨心电向量图(VCG)诊断下壁陈旧性心肌梗死(OMI)的敏感性.方法以常规心电图(ECG)诊断下壁心肌梗死的标准为对照,对50例中两者诊断阳性率进行分析.结果2种检查方法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VCG诊断下壁OMI的敏感性高于ECG.

    作者:李青莉;张国范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老年糖尿病心肌梗死临床预后的探讨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AMI)(A组)与非糖尿病AMI(B组)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A组患者86例,并以同期B组患者120例为对照组,观察其临床症状、主要并发症及住院病死率等.结果A组的发病年龄略高于B组,临床症状以非典型胸痛、胃肠道反应为明显,且显著高于B组(P<0.01).其次为呼吸困难、意识障碍(P<0.05),与B组比较并发泵衰竭多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室壁瘤无明显性差异(P>0.05).A组住院病死率显著高于B组(P<0.01),死亡原因主要是泵衰竭.结论糖尿病AMI病人缺乏典型胸痛,并发泵衰竭明显,预后差,病死率高.

    作者:张琴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顺应性分析

    目的分析影响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动脉顺应性(AC)的因素.方法采用Dynapulse 5000A(PulseMetric Inc.USA)型电脑心脉仪测量84例EH者和30例正常人的血压和动脉波形,分析影响体循环AC和肱动脉AC的因素.结果EH组(A组)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B组),EH伴高脂血症组和高EH伴糖尿病组AC低于单纯EH组.60岁以上A组AC低于60岁以下A组.结论AC受血压、血脂、血糖及年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作者:钱漪;张馥敏;徐清斌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阿托品试验对病窦综合征诊断价值的再探讨

    目的评价阿托品试验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照分析42例SSS(A组)及50例正常人(B组)阿托品试验大心率(HR)及心律改变,比较其对SSS的诊断价值.结果出现交接性心律阳性变化4例,均见于器质性SSS.以HR<90次/min为阳性(假阳性2/50例),≥90次/min为阴性(假阴性14/42例),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准确性及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6%、82.6%、93.3%,但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较低,分别为66%及77.4%;改以HR>100次/min为阴性,则可降低假阴性为4/42例,提高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7.5%与91.8%(均具有显著差异性);特异性及准确度稍降低却无显著差异性,而阳性预测值保持不变.结论心律改变对SSS仅具阳性诊断意义,而心率参数中,以HR<90次/min为阳性(>90次/min为阴性),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但存有较高的假阴性亦见有假阳性,必须结合临床及电生理检查综合判断,改以HR>100次/min为阴性可降低假阴性,而阳性诊断价值可维持不变,值得进一步探讨.

    作者:申万红;刘子文;熊望琼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变异型心绞痛致ST段抬高伴文氏型房室传导阻滞1例

    患者男,48岁.发作性胸骨后疼痛1年余,加重2月.疼痛难以忍受,伴出汗.常在凌晨4~5时或起床后发作.

    作者:刘玲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心房颤动时右束支阻滞伴束支内隐匿传导及蝉联现象1例

    患者男,因胸闷、气急2年来院就诊.查体:T 35.5C,P84次/min,R 22次/min,BP160/82mmHg.双肺呼吸音略粗,偶可闻及少许干罗音;心律不齐,第一心音强弱不等,未闻及杂音.临床初步诊断:冠心病,心房颤动(Af);高血压病Ⅱ期;左心室肥大;急性支气管炎.

    作者:史立芬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室性心动过速的周期重整

    患者男性,76岁.因心悸、胸闷、气促1d入院.2年前患下壁心肌梗死.体检:双肺无异常,心率120次/min,心电图(图1)示:上2条Ⅱ、Ⅲ导联为同步记录,R1与R8呈QR型,宽0.10s,R8之前有高尖P波,P-R间期0.16s,其余QRS波呈rsR型,宽0.14s,其前后均无P波,心室率120次/min.考虑为室性心动过速(VT),R8为房性早搏下传心室者,显示出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的图形.

    作者:姜文清;顾法霖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双侧束支阻滞伴间歇性三分支阻滞发展为三度房室阻滞1例

    患者男,76岁.因反复心悸、胸闷气促加重2d于2001年9月14日入院.有高血压、冠心病史14年.体检:BP 150/80mmHg,P 42次/min,R 18次/min.

    作者:吴莉莉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多种房性心律失常揭示房室结双径路传导1例

    患者男,82岁.因咳嗽、咳痰1W伴气喘加重入院.临床诊断:急性支气管炎,高血压病Ⅲ期,冠心病.图示:V1导联连续记录,上行P1、2,下行P5、6系窦性P波,P-P间距0.90s及0.86s,P-R间期0.22~0.24s.上行P′3、6、9,下行P′2、4、10形态高尖,联律间期为0.82s的同源房早,下传的P′-R间期为0.12s.

    作者:刘中龙;张良洁;李景芝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后结间束高度单向前向阻滞

    患者女性,78岁,临床诊断:脑溢血.血Na+ 136,K+3.0,Cl-100,CO2-CP 28mmol/L.图为Ⅱ导联连续记录.Ⅱa的P3及Ⅱc的P5直立为窦P,P-R 0.12s.Ⅱc的P8平坦,Ⅲ、aVF及Ⅱ的其余P波均倒置(P-),P--P-间期0.69s,十分匀齐,P-R 0.09s,无论是直立P,倒置P或平坦P(Ⅱc的P8)下传的R-R亦十分均齐(0.69s),频率87次/min.肢导联QPS低电压,T波增宽为TU融合,V3、5的U波增高符合低钾.

    作者:刘东;沈文定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交接区并行心律致干扰性房室脱节1例

    患者男性,26岁.因发作性心悸1月余,近日加重收住院治疗.体检:体温37℃,呼吸22次/min,血压120/70mmHg,心率100次/min左右,律不齐.心前区可闻及2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两肺呼吸音正常.

    作者:张良洁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预激综合征并发心房颤动2例

    预激综合征(WPW)并发心房颤动(Af)的发生率为11.5%~39%,当发生Af时,激动可沿房室结或旁道下传,由于旁道不应期较短,故可发生快速心室反应,导致严重的血流动力学障碍,甚至猝死.我们近遇到2例预激综合征并发房颤的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严霞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房性早搏致心房颤动及不纯性心房扑动1例

    患者男,67岁.因间歇性心悸、胸闷半年入院.体检:T36.7℃,P40次/min,BP 120/80mmHg,心率100次/min,心律不齐,二尖瓣听诊区可闻及舒张期隆隆样杂音,彩超示:二尖瓣狭窄及关闭不全,左心耳血栓形成,双侧心房扩大,临床诊断: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

    作者:靳怡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心房扑动并交替文氏型房室阻滞伴QRS波2:1交替1例

    患者女,47岁.临床诊断: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心电图Ⅱ导联(图1)示:P波消失,代以大小一致,均齐的锯齿状扑动波(F波),Ⅱ、Ⅲ、aVF导联F波倒置,心房率350次/min,为Ⅰ型心房扑动.

    作者:蒋勇;向芝青;王福军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心电向量图对非典型下壁正后壁心肌梗死的诊断

    患者男,52岁.因胸前区憋闷、心悸10d就诊.查体:体温36.6℃,心率64次/min,BP130/80mmHg,心肺未闻及异常.自述1年前有过类似症状,心电图诊断为:①窦性心律;②提示陈旧性下壁正后壁心梗(Ⅱ、aVF的q波<R 1/4、时间<0.04s,Ⅲ的q波>R 1/4、时间≥0.04s,V7、V8 q波时间0.03s,V9q波时间≥0.04s,V7的q波<R1/4、V8、V9 q波>R 1/4,T波低平,V1呈R型、V2、V3呈Rs型伴T波直立)见图(1).心电向量图诊断为:①陈旧性下壁正后壁心梗;②ST-T环改变.

    作者:娜苏勒玛;张伊壁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心房扑动伴交替性房室传导文氏周期1例

    患者男,24岁.发现有先心病多年,曾诊断为室间隔缺损.12岁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1997年曾发作过室上速,近来又感心悸、胸闷.

    作者:王春兰;赵东华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B型预激综合征掩盖完全性右束支阻滞1例

    患者女性,40岁.因胸闷、心悸5d入院,15d前曾有上呼吸道感染史.体检:T 37.1℃,BP 120/75mmHg,心率63次/min,心律齐,心音低钝,心前区可闻及Ⅱ级收缩期杂音,双肺无殊.临床诊断:病毒性心肌炎.

    作者:夏学勇;李志平;许银萍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T波交替与室性心动过速

    T波交替(TWA)是一种少见的心电图表现,它是每隔一个心搏的T波振幅或形态发生交替性的变化.以往大多数学者认为T波交替见于心包积液的患者.本文报道2例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在住院期间记录的体表心电图上,检测到T波交替,且都发生了室性心动过速.

    作者:姚竟;吴为民;唐建忠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房性早搏伴左、右束支差异性传导1例

    患者女,72岁.因头昏、四肢发麻伴心悸2d入院.体检:血压180/100mmHg,心律不齐,未闻及杂音,有高血压病史10年,冠心病史5年.

    作者:朱萍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多发性外伤致心房颤动合并巨大J波

    患者男,25岁.因车祸致多发性外伤急诊入院,血压测不清,呼吸急促,心音低,律不齐,瞳孔时大时小,深昏迷.临床诊断:原发性脑干损伤、双侧血胸、脾脏破裂、左侧胫骨骨折.急诊心电图(图1A)示:心房颤动,R-R间期不规则,平均心室率75次/min.

    作者:孙晓东;齐治平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交替性A型预激综合征1例

    患者男,60岁.因心悸来院就诊.心电图为就诊时记录,心率107次/min,P波顺序出现,P-P匀齐,P-R长短交替,每间隔1次出现有δ波的宽QRS伴P-R缩短;无δ波的正常窄QRS伴正常的P-R.

    作者:张利敏;耿旭红;靳芬生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异-交3:2文氏传出阻滞呈二联律1例

    患者男性,53岁.因间歇性头晕、乏力1年加重半月入院.体检:BP 120/80mmHg,心界不大,心率62次/min,心律不匀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双肺呼吸音清,X线胸片及心脏超声检查未见异常,临床诊断冠心病.

    作者:马淑英;张媛;赵东华;孙熙璇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间位性室性早搏致P-R极长1例报道

    患者因心慌、胸闷1月余就诊.体检:T 36.4℃,P 20次/min,BP 130/85mmHg,神志清,心率75次/min.24h动态心电图示:窦性P波,P-P规则,79次/min.R1、2、5、8、10、11,QRS波形态一致,时间0.10s,P-R间期0.16s,为窦性心搏.R3、6、9时间为0.14s,T波与QRS主波方向相反,QRS波形态、联律间期一致,系同源性室早(部分间位性),R3、6、9T波顶端有切迹,R9T波尖锐,可以看出R3、6T波上均有一窦性P波,P3、5的P-R间期均为0.56s,故R4、R7为窦性心搏,P7较P3、5出现早约0.06s.

    作者:吕金兰;栾桂芹;宿志庆;魏留臣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房性心动过速伴B型交替性文氏传导1例

    患者女性,82岁.因头晕、腹痛2d就诊.体检:心率72次/min,律不齐,心音强弱不等,图示P波直立,时限0.06s,P-P间期为0.36s,节律规则,心房率167次/min,QRS波呈室上性型,V1呈rS型.P~R间期不一致,R-R间期不匀齐,但有一定的规律性,见梯形图.

    作者:沈世进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致非梗死性Q波

    进行性营养不良症是一种肌肉组织变性疾病,可累及心肌.其心电图改变有时酷似心肌梗死,要引起高度警惕,以免误诊.

    作者:詹慧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房室结双径路伴二度I型AVB及快径路蝉联现象1例

    患者女性,38岁.3年前因心肌炎曾住院治疗,近期因心悸于门诊就医.图为Ⅱ导联记录.窦性P波,P-P间期略不齐,平均65次/min,QRS时间正常.

    作者:李景芝;张良洁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室早的临床意义分析

    室早(PVS)是常见的心律失常,现将我院1994年10月~2001年10月间的500例PVS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心电图分析如下.

    作者:李莉;胡伟;任景艳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QT离散度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

    QT离散度(QTd)主要反映心室肌复极的不稳定性,而心率变异(HRV)主要反映自主神经活性及其平衡协调关系.HRV是公认的非创伤性的评价自主神经活动的一种方法,而QT间期受自主神经活动的调节,显示出昼夜的节律性改变.

    作者:冯湘红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72例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分析

    心肌炎在我国可谓多发病、常见病,且大多为病毒(尤其是柯萨奇病毒为主)所引起.临床表现取决于病变的广泛程度,常用的实验室检查特异性差,确诊有一定的困难,心电图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报告如下.

    作者:黄雪峰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心电图ST段抬高的临床意义

    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心电图(ECG)ST段抬高,临床症状常类似且相互参杂混淆,难以区分.如何正确判断与识别,并给予恰当治疗,直接关系到患者的预后与生命安危.现简介如下.

    作者:王金会;陈志;于夕丽;王文静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3相左束支阻滞1例

    患者男,54岁.因心悸、胸闷4余年,加重3d入院.体查:P 80次/min,R20次/min,X光:右下肺感染,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率平均65次/min,P-R间期0.12s,QRS间期0.08s,QT间期0.42s,当心率增快至81次/min时,心电图呈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形.

    作者:曹淑贞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伪差性室性心动过速10例分析

    在动态心电图中,常常遇到伪差性室速,又必须要加以鉴别,否则会给医患双方带来不必要的负担.

    作者:周红;汪吉红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冠脉支架术后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成功1例

    患者男,76岁,有吸烟史,反复胸闷心悸、不适半月加重2h急诊收入院.入院时心电图呈窦性心律、T波改变、动态心电图示阵发性房颤,慢-快综合征,ST-T改变.

    作者:张洪钦;程文钦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宽QRS波心动过速的鉴别与诊断体会

    宽QRS心动过速的诊断与鉴别,一直是心律失常诊断与治疗的重点.其诊断是否准确、及时,都将影响临床医师的处治,从而直接影响患者病情的转归.所以,准确及时诊断宽QRS心动过速对每一位心电学者工作者都是基本功,曾有2例在诊断上不准确而影响治疗,现侧重谈谈宽QRS心动过速的诊断与鉴别体会.

    作者:林家弟;解惠蓉;徐素兰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常规12导同步与单导心电图P-R间期异常检出率的比较

    许多医院使用的心电图机型各不相同,其中单导和12导同步仪都有使用.两者对P-R间期的测量方法不同,现对其异常检出率加以比较,报告如下.

    作者:黄志标;付金香;林雪梅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食管电生理再评价阿托品试验对迷走高敏症的诊断价值

    临床上一些窦性心动过缓或窦缓伴间歇性一度或二度Ⅰ型房室阻滞而阿托品激发试验阴性的患者,常被诊断为迷走神经高敏症,为探讨阿托品试验对迷走高敏症的诊断价值,本文对阿托品试验阴性被诊断为迷走高敏症人20例患者行食管电生理检查进行再评,现予报告.

    作者:田军;席连英;刘琴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运动试验中出现损伤性阻滞心电图1例

    患者男性,60岁.劳累后心前区及上腹部刺痛20余天,就诊前一天,无劳累而发生上述症状4次,每次持续10min左右就诊.查体:BP 140/90mmHg.心率72次/min律整无杂音,双肺呼吸音清.

    作者:于爱莉;赵相叶;张建秋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300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的动态心电图观察

    对1996年3月~2002年9月间30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DCG)监测,探讨其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临床特点及规律报告如下.

    作者:马秀英;侯华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心率变异分析

    为了解心率变异(HRV)对老年高血压病(EH)预后的预测价值,对121例EH者HRV执行如下.

    作者:黄志标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应用头胸导联体系显示预激波清晰度

    为探讨头胸导联心电图(HCECG)与常规心电图(RLECG)对预激波清晰度的比较,对5例患者对比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赵英;邹竟;胡慧民;李耀辉;崔丽娟;李俐羚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预激合并右束支阻滞3例

    例1男,20岁.因感冒后咳嗽、胸闷5d,于1999年2月17日到本院就诊.心电图(图1)示:窦性心律,P-P(或R-R)间期不规则(0.62~0.98s),R-R逐渐缩短又突然延长,长R-R间期<短R-R间期的2倍,周而复始.

    作者:笪星星;阮勇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先心手术后致右束支阻滞3例

    例1患儿女,7岁.体查发现心前区杂音6年,门诊以先心(室缺)收入院.入院后查超声心动图示:室间隔缺损.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在全麻下行室缺修补术,术中见位于室上嵴约0.5cm×0.5cm大小缺损,并右室流出道狭窄,行室缺修补,及右室流出道环行白斑及部分室壁肌束切除.第2d做心电图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第7d及出院3个月后复查心电图仍为CRBBB.

    作者:马伟;卢铖;王凤秀;贾邢倩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大块肺栓塞溶栓前后心电图变化

    患者男,53岁.因反复右侧胸痛1月,加重伴呼吸困难4h人院.既往体健.体检:T 36.4℃,P 130次/min,R24次/min,BP 80/60mmHg,神清,急性痛苦面容,口唇紫绀,颈静脉无充盈,双肺呼吸音清晰,心界不扩大,心率130次/min,律齐,心音不低钝,未闻及杂音,P2不亢进.

    作者:谢绍峰;朱恒青;丁于海;谢旭光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胸外伤致心肌挫伤引起ST段抬高1例

    患者男,20岁.左后背部被架子车砸伤10h入院.入院前患者不慎被5m高处的架子车掉下砸伤左后背部.体格检查:神志清楚,精神较差,面色苍白,痛苦病容.

    作者:杨军玲;张新;张波;毛鹏琪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Ⅱ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者24h动态血压监测

    原发性高血压病(EH)与Ⅱ型糖尿病关系十分密切,二者均为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作者:齐连芬;方业明;刘晓洁;李川洁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心肌缺血过程中暂时性Q波异常

    本文对15例冠心病患者在急性心肌缺血过程中,观察到暂时性Q波异常.10例出现于心绞痛,3例为心源性休克、2例为阵发性呼吸困难.

    作者:郑红岩;白凤英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V1、V2导联R/S>1的心电图鉴别诊断及临床意义

    对V1、V2导联R/S>1的102例进一步明确诊断.多次行心电图检查,部分参考心脏彩超及心电向量图.V1、V2导联R/S>1,可见于正常变异、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右心室肥厚(RVH)、心肌梗死(MI)、间隔支传导阻滞、室间隔肥厚、A型预激综合征(WPW)、右位心、气胸、急性肺栓塞、Brugada综合征.

    作者:乔燕燕;汪吉红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扩张型心肌病左心功能不全者QTd、QTcd的观察

    本文对18例扩张型心肌病(DCM)并左心功能不全者的QT离散度(QTd)、梗死的QTd(QTcd)进行观察,并与24例正常成人作对比.结果显示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QTcd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作者:苏虹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807例24h动态心电图检测室性心律失常的分析

    对807例患者作24h动态心电图(DCG)监测,发现室性心律失常(VAR)552例,其中59例出现短阵室速(VT),提前指数(PI)0.8~1.8,易损指数(Ⅵ)0.2~1.2,VAR的发作昼夜频率有明显不同,报告如下.

    作者:吴秀婷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井下瓦斯爆炸所致CO中毒63例心电图分析

    1996年至今,共收治煤矿井下瓦斯爆炸致一氧化碳(CO)中毒者63例,报告如下.

    作者:周国丽;张国范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心室晚电位与QTc及QT离散度的相关性分析

    心室晚电位(VLP)的检测对预示室速(VT)、室颤(VF)的发作,筛选有心源性猝死(SCD)风险的高危病人,预防SCD发生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叶良鑫;季章荣;费民毅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平板运动试验心率上升缓慢的意义

    平板运动试验(TET)是心血管疾病中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心率是终止运动的指标.在试验中常常遇到随运动量的增加而心率不相应上升的现象,对此现象的临床意义目前尚缺乏系统的分析报告.

    作者:李芬;冯宏玲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特发性房颤的临床分析

    为探讨特发性房颤的临床意义,现将我院1995~2002年间,32例特发性房颤患者的临床和心电图资料进行分析.发现部分患者可反复发作,也有偶尔发作,还有未再发作者,少数为冠心病.

    作者:袁佩芬;王华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100例动态心电图心率变异性分析

    心率变异性(HRV)是窦性心动周期变异程度及规律的反映,是分析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方法;是判断多种心血管疾病预后的一个相对独立、与心源性猝死相关性较好的指标.

    作者:冯湘红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肾综合征出血热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特点(16例文献资料分析)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发生一度房室传导阻滞(一度AVB)者比较常见,引起二度AVB相对少见,并发三度AVB者更少.

    作者:姜锡平;常庆华;芮勤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785例医院职工体检心电图分析

    现将我院2003年1~3月对785例本院职工体检心电图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覃桂凤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的心电图表现

    为探讨慢性肾功能不全(CRI)者引起的心电改变,对460例CRI者进行心电图检查,观察CRI对心电的影响.结果正常心电图有178例,心电明显异常的有:ST-T改变72例、早搏34例、低血钾25例、左室高电压18例、房室肥大17例.

    作者:池莲花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21例冠脉造影与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对比分析

    在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中,冠脉造影已成为金标准.作为无创性的辅助诊断方法,活动平板试验(TET)因其简便、实用、可靠也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的诊断,其敏感性和预测准确性可达75%[1].

    作者:孙秋月;俞蓉蓉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动态心电图对无痛性心肌缺血探讨

    无痛性心肌缺血(SMI)可能为心肌梗死(CMI)和猝死的先兆,早期发现可进行合理治疗,对预防MI和猝死有重要意义.

    作者:郝冬娜;李枢;朱丽华;赵巧文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24例40岁以下人群心肌梗死病因及危险因素探讨

    为分析40岁以下人群心肌梗死的病因及危险因素.对24例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岁以上男性多见(95.5%),12例接受冠脉造影,83.3%(10/12)显示有冠脉粥样硬化.

    作者:孙中波;张琴;卢一郡;张文篪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重症肺结核者P波变化的观察与分析

    1资料与分析1.1病例选择筛选1995年10月~2002年10月在我院临床确诊重症肺结核患者100例,男性62例、女性38例,男女之比为1:0.6,年龄43~75(55±7)岁,病程多在10~30年.

    作者:曲俐玲;万爱芳;吴秀婷;汤化战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急性胰腺炎坏死型与水肿型心电图对比观察

    对急性胰腺炎(AP)病人坏死型(nAP)及水肿型(EAP)各50例对比观察.方法:48h内心电图测定.结果发现nAP窦速、室早、房早、AVB、Af、QT延长、ST段上抬、ST段下降、T波改变多见.

    作者:刘淑君;周昳;侯红霞;王建营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高血压者动态血压变化与靶器官损伤的关系

    通过对80例伴或不伴有靶器官损伤的高血压病(EH)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探讨ABPM变化与靶器官损伤的关系,报告如下.

    作者:李路;江岩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Brugada综合征临床研究进展

    约5%的心源性猝死患者并没有明确的器质性心脏病或诱发因素[1].这部分患者除预激综合征和长QT综合征以外,Brugada综合征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此综合征是以心电图V1~V3导联ST段抬高、多变、心脏结构无明显异常,多形性室性心动速(VT)或心室颤动(VF),和晕厥的反复发作、心脏性猝死为特征的一组患者.

    作者:石建平;杨永忠;赵梦华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ST-T诊断

    冠状动脉(冠脉)循环改变可引起冠脉血流和心肌需求之间不平衡而导致心肌损害.心电图是早用于诊断急、慢性冠脉供血不足(简称慢供)的方法.

    作者:仪忠直;王爱萍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临床心电图中易被忽略的若干问题

    心电图(ECG)的临床应用已有百年之久,自上世纪后叶起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检查、诊断方法,对心脏电生理的了解更是前所未有.

    作者:张文篪;庄霖鹏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Brugada波与Brugada综合征的诊断与鉴别

    1定义类似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伴持续性右胸导联ST段抬高的心电图特征,称为Brugada波.类似RBBB、持续性右胸导联ST段抬高伴发室速、室颤和猝死,称为Brugada综合征.

    作者:卢喜烈;石亚君;朱力华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中国现代临床心脏电生理学创始人-陈新

    临床心脏电生理学的迅猛发展,给临床心电学注入了活力,使这门古老的心电学科焕发出勃勃生机,心电图临床应用从来也没有像今天这样应用广泛而深入.

    作者:卢喜烈 刊期: 2003年第05期